孟子旁通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8
ISBN:9787309016987
作者:南怀瑾

内容概要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谱名南常泰,浙江乐清人,学者,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实业家。1918年出生于浙江乐清柳市区地团乡地团叶里。1949年春赴台湾后,相继任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政治大学等教授[1]。1960年,胡适读了《楞严大义今释》,表示赞许[2]。1966年,南怀瑾在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邀请下,到台湾三军各驻地巡回演讲[2]。《论语别裁》1976年出版,香港、新加坡也争相翻印[2]。20世纪80年代末筹资兴建金温铁路,并于1998年建成通车。晚年在江苏太湖大学堂传道。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于2012年9月29日在苏州逝世。

作者简介

本书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关于《孟子》的讲记。作者采用“经史合参”的方法,以《孟子》的原文为“经”,春秋战国的社会背景、人物活动为“史”,并配合其他种种历史故事和社会现象,对孟子立身处世的人格及其思想影响,作了透彻的讲述。它使读者能在谈笑风生的气氛中,轻松而又深刻地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习,增长文史知识,获取人生智慧。书末还附有历代《孟子》研究书目。


 孟子旁通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这篇书评,写给自己。想借的书没有借到,无意间借了这本,算是一种缘分。看这本书,看的不是孟子,其实是南怀瑾先生自己的人生见解与哲学。还是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人情世故未曾变,但见胸襟与气度苏秦自荐于秦失败后,“归至家,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古今中外的人情,可见一般。不因此而愤怒而消沉的人,才会有成就的可能。“是皆秦之罪也。”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礼貌,是需要极高的学问修养才能做到,此外,绝对纯朴的人也能做到。一般而言,“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了解这一点,接受这一点,而不要常常去苛责别人始终对你好。这样,从艰难困苦中成长出来,才能具有同情心和胸襟,而不是因此不相信不同情他人,因为这样的人懂的人生,知道世情甘苦。人情世故,可见孟尝君归国的对话,或者能够更清楚。要深刻的知道,这些事情,都是事之必至,理有固然,才能够坦然面对。孔孟的学说是不是让我们坚持大义而放下自身利益呢?我觉得不是的,儒家不是不讲利,但是不是蝇头小利,而是人生和历史上的大利。儒家的仁政观,是要自身强大,引得世界人民羡慕,都希望成为你国家的公民,从这个方向上,征服全世界。其实可以看出,人的本能是追求利,但不是利益的利,也不是权利的利,是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美好这一宏观上的利。只是有的人通过追逐利益得到所谓的“幸福感”,有的人通过追逐权利,选择不同而已。当然也有内心足够强大的,便如颜回,“一膳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亦不改其乐”,那得是完全放下虚荣,漠视人情的鄙视才能做到的事情。关于利,人不论为国,为家,为自己,都是希望自己能够享受到自己努力的成果,是人之常情。只是,不同的人表现不同,是因为内心的气量不同。一个越是有德的人,临事越是小心谨慎。而气度小的人呢,稍稍有一点收获就志得意满,“器小易盈”,是没有什么大的作为的。知人善任,是一门艺术知人确实是一门艺术,不论从古以来的《人物志》《冰鉴》等等识人的书,都详细的研究了怎样从人的气宇,神态等看人。需要注意的是,看到人的优点的同时,看到其背面隐藏的缺陷。一个稳如泰山持重的人,做事往往不能通达权宜;处事太严谨刚烈,除恶务尽的人,往往会因为小的过失毁掉人才;过分宽大的人,遇事往往流于马虎;内心特别小心谨慎的人,在紧急时候没有当机立断的魄力;做人方方正正丝毫不苟取的人,有畏畏缩缩施展不开的缺点;有口才的人,常常话多,言多必失;安于现实的人,往往不会乱来,但是往往跟不上时代;尊重传统的人,往往食古不化难以进步;有冲劲干劲的人,又容易成为危害社会的危险分子。完完整整的看待一个人,才能真正做到知人善任。另一方面,警告自己,时刻注意低调为人。在人事的纷扰中,岿然不动,不害怕,不助长气焰;不对抗,不激起矛盾。平静就好。ps:古人说“妇人之仁”,是要人们的慈悲不要走小路线,不是现在我们理解的意思呢。此心即佛,何必“骑牛觅牛”“心者,众智之要,物皆求于心”各种学说也好,宗教也罢,都是教人把本心的一点点善意,扩大再扩大,提高内在的心情修养,而不要因为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欲望把自己善良的本性蒙蔽了。这个算是一家之言,毕竟性善性恶还是个争论,但是内心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绝对是真理。要走向幸福呢,需要学会分享。其实给出去的基本上都会有回报的,人都有补偿心理的,所以呢,越大方的人基本上越来越富有啦。马太福音也这么说,这些,都是哲理的殊途同归。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什么时候欲望停止了,什么时候就靠近幸福了。五日三省吾身世间万物,都要经过一些标准的衡量,才知道究竟,一个人的心理,更应该如此。经常反省衡量,才能认识自己。改善自己。绚烂之后,才发现人生最好的是平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到达顶端了进去哪儿呢?再进一步就落空了。所以是教人要由崇高归于平实。“极高明而道中庸”,人生,在绚烂过后,要归于平淡。个人修养,推荐《三习一弊疏》,曾国藩家书里曾经看到,再看,还是觉得很经典。切记,自是之心不可有。国家非财富不能强盛,社会非财富不能繁荣致富没有什么固定的行业,财富也不是一定永远属于谁。有能力的人自然会发财,懒惰的人就是站不起来。富有了自然就显贵,这不是上天所赐,也不是祖宗所给,都是靠自己努力得来的,可以安心的享受。人,也只有“衣食足,则知荣辱。”不过,财富,应该自己创造,也止于自己,不然就是为祸后代。可以多帮助别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政治,党派之争不可避免,政府职能有悖论政治上的倾轧,无法避免。小人与小人争,是为了权势厉害;君子与君子争,则是为了思想意见不同。苏东坡因为党争卷入乌台诗案,差点性命不保,一生沉浮,便可以佐证把。悖论是什么呢?就是人一旦聪明了,都是希望身居台阁,位入中枢,总之希望在越高的位置能越好的实现自己的抱负,政治观点等等。但是这样的话,尤其重要的基层工作就没有什么人。能干的不肯干,肯干的不能干,往往为好的政策帮了倒忙,做了丧失民心的工作。这似乎是一个无法调和的矛盾。立身为人做人,尤其夹在两个强势的人中间的时候,只有自立自强的一条路,绝无妥协的良策,越妥协,越困难。人要创立什么,一定要为后人树立一个美好的典范,使子孙能够继承下去。在个人方面,无论读书,经商,或者任何行业,都应该如此。成不成功是天命,但是一定要有这个志向。自立,不是自立起来去跟人争强斗胜的,而是自我勉励,自我发展,慢慢强大,才能得到想要的尊敬。(这个方面可见韩信,受辱不怨) 一个人的人生,自己不能矛盾。“行或使之,止或尼之”鲁平公因为听信谗言,诋毁孟子的立身之道,没有接见孟子,孟子知道后这么说。现实社会中,一个人的立身出处,随时随地都可能遭遇类似事件的攻击,多读历史,思考人生,平常看待这样的事,就会处之泰然,看的无所谓了。
  •     本书的一些观点比较新颖,有几点印象最深的地方:1、儒家不敢为天下先,只能希望有明主出现来辅佐。没有明主只能退而修身。不会去取而代之,所以,往往开国皇帝都是草莽出英雄。如果才能如孔孟圣贤之人都不能说服君王,实行王道,何况一般的学人呢?正所谓,自古圣贤皆寂寞!2、各类历史著作,基本都是讲君主如何实行王道,霸道,人臣如何尽忠致士,对于基层吏治极少谈及,其实,这才是政治的基础,基层官员多为读书人,把持实权的就是师爷了。而人都是要往高处走的,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旧时的社会资源往往集中在上层官场社会,所以一般读书人十年寒窗苦就是为了求取功名利禄,怎么肯甘于平淡回归乡里,服务百姓?所以,在基层工作的就是两种人:不能干的人,和不愿干的人。所以,往往下情不能上达,上面的政令也难通,最终民怨沸腾是必然的了。3、纵横家和圣人的区别,在于也许结果相同,但是出发点和说服人主的方式不同,纵横家讲策略,技巧,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圣人为了拯救苍生,不屑于投机取巧,说话表面看显得有些迂腐。其实,只要,结果是好的,用一点技巧也不妨啊。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好象更喜欢这本
  •     N年前念的。属于于丹讲论语同一类的书。——“比较初等”。
  •     僅從學術而言,一定是有許多瑕疵的,但,先生不是為了做學問,先生是傳遞傳統文化的精髓,修證得來的真學問。
  •     通俗易懂
  •     古文化基本都靠南师了.......
  •     深入浅出的举例实用派 老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