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盐生长的声音

出版日期:2015-8
ISBN:9787536076126
作者:王威廉
页数:192页

内容概要

王威廉:1982年生,陕西西安人。先后就读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职于广东省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获救者》,小说集《内脸》、《非法入住》等。八零后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充满思想和艺术张力,语言既有形而下的鲜活感,又有形而上的思辩度,其对人性的解剖鲜血淋漓,有着与众不同的视角与震撼力,显示了诡异而神秘的气质。”
曾获首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文学奖、第十一届“十月文学奖”、首届《文学港》“储吉旺文学大奖”等。

书籍目录

听盐生长的声音
书鱼
父亲的报复
绊脚石
北京一夜
后记:没有故事的人

作者简介

王威廉的小说代表了智性与诗性写作的路径,在当下活跃的青年作家群中独树一帜。此书收录了“80后”著名作家王威廉的最新小说,这些小说曾发表在《收获》《十月》等刊上,被多家选刊转载。其中《听盐生长的声音》写了西部盐湖的故事,神秘诱人;《书鱼》则是传奇的中国历史寓言;《父亲的报复》是作家对于他生活的广州这座城市的深入思考;《绊脚石》表达了作家对历史苦难的深刻认知;《北京一夜》是作家迄今唯一写青春与爱情的中篇小说。


 听盐生长的声音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探察灵魂的隐秘——读王威廉小说集《听盐生长的声音》姜昕园  就个人趣味而言,我必须承认,有两种写作方式是吸引我的,第一种是把场景放置于一个特殊的、局促空间内的,这种场景的特殊性给人以第一眼的惊奇,在这样的背景预设中,个体的生命是被放大的,人的情绪、思想都变得极其可感,生命的重量也更加能被称量出来。另外一种写作,则是一种内在的叩问,去探求每个个体背后都串联着的生命图景,让人物在精神层面的自我对话展现出更大的深度。这两种写作,关注和探索的都是人的内心世界。在王威廉的作品中,有着对这两种形式探索的努力,甚至有意将这两者结合。  如《听盐生长的声音》,故事发生在西部盐湖,这里有着令人崩溃的荒凉,单调的环境限制了人的活动和行为,从而放大了内心的躁动与不安。因此,我们发现小说中的四个人物都对生活充满着绝望。尤其是“我”和金静这两个身上背负着罪恶感的人,他们活得似乎比小汀和夏玲更为沉重。他们一个为了友人老赵的死而愧疚,一个因为杀了一个“该杀之人”而无力去爱,看似他们的自我折磨来自于背在身上充满自我赎罪的十字架,可我在他们身上也分明看到了一种面对自我的不安和悲悯。他们共同承受着生活的苦难,却没有谁能够找到路径去冲破它。人在沉默的环境中最终变得沉默,这可以说是环境对自我的异化。王威廉看到了我们所处时代的症候,一个没了血气和深度的时代,我们不愿也不敢去触碰自己的灵魂,不敢去问问自己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感到生存的不适。就像末尾夏玲因为“和梦中的盐湖一模一样”而拒绝小汀送来的那幅画一样,我们拒绝这种让我们感到不安的生活,但是却说不清究竟是哪里让我们心神不宁。《听盐生长的声音》仿佛一个象征,这个看似将会发生大风暴的故事到了最后,竟然归于平静,只剩下明亮到刺眼的盐湖所隐藏着的巨大苍凉。当然,微妙的改变已经发生在人的内心深处,成为挥之不去的印迹。  小说《书鱼》中,“书鱼”这种只存在于远古传说中能够发声的小虫突然钻到了我的身体中,成为了“我”的回声。这一充满寓言意味的故事,似乎是对《变形记》的一种变形表达,有着某种卡夫卡式对人自身和处境关系之间如何实现平衡的叩问。如果说卡夫卡让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处境对人的异化,那么这个会发声的小虫似乎是对自我内心声音的隐喻:我们如何直面自己?当我们身体里藏着一个说着同样话的“自己”时,当它成为生活秩序的扰乱者的时候,当那个声音的出现使得你妻子都不愿和你亲密,当它让你成为一个“怪人”的时候,该怎么办?我们很想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而当这种声音出现,我们又认为它破坏了生活的秩序,这就是现代人生存的悖论。  如果说《书鱼》是对内在世界的叩问,那么《父亲的报复》则直逼现实,是对现代人身份认同的探讨。一个从北方移民到广州的父亲,在寻求身份认同的过程中,从碰壁到后来以一种“革命式”行动去努力获得“广州人”的身份,这个故事本身就充满某种崇高的悲剧感,也有某种超越真实的反讽意味。正如文中的“我”游荡在大城市中谋生计,在人口流动越来越频密的中国,父亲这样拼命寻找自我认同的人似乎也很少见了。在父亲与“我”这一代关于“家”概念的对比中,作者也发现了当今的困境:如果说父亲那一代的中国人还有想要认同的地域文化身份,那么到了“我”这一代,我们根本找不到一个可以融入并获得认同的地方。我们可以为了自我发展成为“北漂”“海漂”“南漂”,但是像父亲这样长久想要扎下自我之根的人又有几个?“家”的地域概念被冲淡,也造成越来越多灵魂无处安放的囧境。而最终,王威廉给父亲一个仪式感的结局,似乎表明面对现代性的困境,唯有价值的树立才能安慰焦虑的心灵。  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灵魂困境的关注,始终是王威廉小说的核心。他将个体置于各种语境下去深入发掘。《绊脚石》将个人置于历史洪流中,不同文明之间关于苦难的对话,是对共识的寻找;《北京一夜》则通过现在与过去的并置,辨析着男女之间爱情关系的复杂况味。王威廉的小说透着理性的哲思,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灵魂的逼问,有着一股试图揭开生活表象、探察隐秘的勇气。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深度的追求,在这个谈论灵魂显得奢侈的时代,他的作品有了一种超然时代之外的先锋性,也使他找到了一条通往文学远方的途径。刊《中国艺术报》
  •     爱是通往彼此心门的唯一路途——读王威廉《听盐生长的声音》王琨在所有的80后小说作家中,我们很难找出哪位作家比王威廉更喜欢透过故事表象去思考人的生存困境了。但他的思考却没有丝毫枯燥哲思的嫌疑,那些鲜活的人物,总是在最恰当的场合,以一种看起来有些不经意的方式引出思考的留白,引导读者恰如其分的作出应有的沉思,从而把看起来已经变得有些喧哗的气氛——以一种足够内敛的方式稍稍降温,使得故事继续沿着可以控制的方向发展。这种控制使故事的整个发展进程展示出一种优雅的节奏感。这本小说中的人物身上最醒目的一个共同特征,大概是他们边缘或离奇的生存状态。可能我们的日常生活太正常了,正常令我们近乎麻木。作者选择一种边缘化的生活倒可能会成为一条有希望的救赎之路。在小说中看别人如何在极端化的生存境遇中活着,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有益的警示和反思。在异地盐湖工作生活的“我”,习惯被冷漠,从来没有人专程来此看过我,而我与妻子的关系也是日渐降到冰点。小说叙述道: “从来没有什么人来这里看过我,只有那不停生长的盐陪着我。”王威廉对于孤独的着笔,看似不露痕迹,却句句入心。《书鱼》是一篇典型的现代生存寓言。妻子在我的声音出现异样后,所表现的那种惊慌和嫌弃,与卡夫卡《变形记》中格利高里变为甲虫之后,从至亲那儿所受到的冷漠待遇如出一辙。幸运的是,“我”终于得以医治,虚惊一场,我和妻子的生活被看不见的链条继续拴紧着。这场突如其来的遭遇,对于二人关系的考验结果显而易见。小说中的人不无失落地说:“染上书鱼的病,就是这段链条上的意外漏洞,差点把我抛出去,丢在一片绝望的荒野上。”灵魂之间的隔离处处都在,似乎人物总是生活在自知的孤独悲剧里,却永远无力挣脱。这种存在本身所携有的孤独,像顽疾,却可以靠偶一时间里彼此的真诚与敞开得以医治。《绊脚石》中的“我”一直想从平常烦琐的生活中寻找点可以激昂心魂的奇遇,于是每周一次的短途出差,成为逃离原本世界的最好选择。在动车上与外籍老奶奶没有阻隔的畅聊,那种对于身世背景的全然交托,终于成为苦闷灵魂的出口。当孤独成为永恒的陪伴,沟通才是短暂的救赎。但也有在沉默中与孤独并肩作战的“父亲”。在《父亲的报复》中,父亲孤独,但在儿子眼中是一个成功者,这种成功并非世俗意义上的定义,而是他在孤独中,所秉有的生存韧性:是父亲一个人在语言不通的异域撑起一个家。父亲无法融入当地人的群体,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他总是孤立的一元,这种境况令他如芒在背,为了彻底与“北捞”划清界线,他急切地想要给自己寻找归属感,而为之所做出的努力则略显悲壮。弗洛姆说:“个人与自然、部落、宗教浑然一体,能获得安全感。他属于并植根于有组织的整体,他在那里有无可置疑的位置。他或许遭受饥饿和压迫,但不会有最大的痛 苦——完全的孤独与疑虑。”寻求群体的认同本身就是对孤独的抗争,但吊诡的是,集体认同与孤独的多人表述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如果《父亲的报复》是对某种身份与命运的抗争,那么《北京一夜》中,两位相爱的主人公则表现出了自我在面对命运时的无奈和甘愿。小说所昭示的孤独,终于不再仅属于一个人,但两个人在了解的过程中,试图融入却又不得不分开的结局,令人感受到来自人性深处的绝望。这是一篇缠绵而令人扼腕的成长小说,在成长过程中人们无法逃离生存中的困境与命运里的爱怨。家桦深爱陆洁,陆洁也愿意给家桦靠近的机会。在大学里因为共同的文学爱好成为关系暧昧的朋友,又因为不同的人生追求分道扬镳。家桦爱陆洁却清醒地知道,他们的悲剧在一开始就注定了,是性格的差异让他们只能相望而无法相守,但这份差异给家桦带来的是无法阻挡的吸引力。分别十年,当共同生活的未来作为一种可能展现在眼前的时候,家桦惧怕了,他们在命运里是孤独的个体,即使对于心爱的陆洁,亦不能没有忌惮,小说中写道:“他能信赖陆洁吗?他能对陆洁说出这些痛苦、疑虑和难以索解的绝望吗?”他太怕自己在这段关系中彻底沦为一个病人, “虽然没有了伤感,却也没有了敏感。”陆洁是他青春岁月中的回忆标识,她装点了本该孤寂的岁月,却令这岁月更加寂然悲怆。作为一位和王威廉同年代出生的人,他的小说唤醒了我的许多记忆、情感与思想。掩卷之际,我不免感到生命的欲望生生不息,人与人之间的了解没有边际,由此所延伸出的孤独亦无法测度。欣慰的是,在令人绝望的孤独里,爱始终是通往彼此心门的唯一路途。在王威廉笔下各种各样的现代故事当中,他一直若隐若现的给爱保留了一个值得信任的空间。这本《听盐生长的声音》更加鲜活地体现出了这点,也许,这就是灵魂的叙事。* 原刊《信息时报》
  •     陈培浩 众所周知,叙事形式有着复杂的社会性内涵:传奇演义内在于传统说书时代,小说以及孤独的现代主义产生于印刷术时代,而这个网络狂欢时代催生的典型文学形式却是段子。换言之,这不是托尔斯泰的时代,也不是卡夫卡的时代,甚至已经不是村上春树的时代,它是在喧嚣的时代泡沫中一笑而过的段子手的时代。然而,同一种社会诊断却可能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写作选择:其一是更用心地贴近这个碎片化、表面化和娱乐化的时代,创造出更多短平快的叙事形式,以趋时来保持文学与大众读者的密切关联;另一种则显然是逆时而动,在机械复制的时代追慕着原生性艺术品的光韵;在灵魂急剧贬值的时代继续着并不讨好的灵魂叙事。在我看来,青年作家王威廉从出场伊始,便一直坚守着这种逆时针的精神立场。新近出版的小说集《听盐生长的声音》既能看到他多种写作风格的探索,更能看出他写作上一以贯之的立场。 王威廉最为文坛熟知的两副脸孔,一谓荒诞,二谓灵魂,它们在其小说中都构成了叙事系列。前者如《非法入住》《内脸》《第二人》;后者如《秀琴》《魂器》《暗中发光的身体》。前者由疾病或荒诞入手,勘探时代和生命的精神顽疾;后者则在或平淡或离奇的叙事中出示对灵魂的信仰。事实上,这部小说集不但有荒诞和灵魂书写,还有其他更多。 《书鱼》大概可以归入荒诞叙事系列,但与《内脸》《非法入住》相比,它又多了些跨文体写作和文化式微的隐喻。作品开篇对传奇与现代主义小说变形书写的辨析,让人几乎以为这是一篇有趣的文化随笔,可是紧接下来才发现小说展开的依然是“疾病的隐喻”。热爱读书的主人公染上了语带回声的隐疾,虽非大病,但却带来了见逐于同类的恐慌。王威廉最擅书写此类微小隐疾,比如没有指纹的人,比如皮肤过敏。由此发展起来的追问在于:我们的同质性文化并不为个体的异质性预留空间,以至于任何携带异质的个体都必定被逼入精神的墙角经历被抛弃的恐慌,然后重新回归千人一面的现实秩序。当然,《书鱼》在此之外,另有更具体的隐喻。“书鱼”来自于古代传说,是藏于书缝的回声虫。这种在古代与读书人悠然共处,甚至不无雅号的动物(假设真的存在),却成了科学化、世俗化、现代化社会的可怕敌人。有趣的是,小说中,主人公“我”在老中医的指引下,通过一剂偏方而“疗愈”了。疗愈作为一个典型的隐喻意味着现代对传统的割断;然而疗愈的桥梁又是偏方,它更意味着割断未断的惆怅。因此,小说的最后,“我”领悟到我们每个人都如书鱼一般成了历史的寄生虫,这里不无关于现代变迁的深沉喟叹:那些深层的文化执著,成了见逐于现实象征秩序的零余甚至肿瘤。面对此般现实,“我”发出这样的精神宣言:“我将不惜变成书鱼一般的寄生存在,天天畅游在书页里面”。这是书鱼不无悲壮的现代回声。 如果说《书鱼》的“荒诞”曲意深心的话,《听盐生长的声音》则站在灵魂的高度书写了囚禁与救赎的主题。小说中,“我”和妻子夏玲居住工作于海拔三千多米的盐矿区,朋友小汀带着漂亮女友金静顺路过来见面。透过这个并不曲折的故事,作者提示着:我们都被囚禁于别人眼中的风景中。这是个由隐喻和象征结构起来的小说,隐喻中包含着对事物复杂性的理解。成为画家的小汀曾经是一名矿工,等他逃离黑暗之后,他却像鼹鼠一样怀念黑暗。有趣的是,“我”居住在高海拔盐区,长期“享用”着过量的阳光,对“光明”的含义也有一番复杂的理解。当小汀和金静向往着盐湖的壮观风景时,“我”和夏玲却对盐湖有着生理性的反感和抵触;当“我”和夏玲艳羡于“居住在美丽中”的金静时,殊不知作为杀人犯的她也被囚禁于另一种生命的盐湖。盐湖的象征性就在于,它是每个人居处并渴望逃离的存在,却又常常是别人眼中美丽的景致。因此被囚禁于盐湖,几乎是每个人存在论意义上的命定。然而,小说并不止于存在的荒凉,更包含着生命的救赎。当“我”更深入地观照了他者生命的复杂性时,也突然了悟了死寂盐湖的生命力——“我”终于能听到盐生长的声音,“现在即使在喧嚣的白天,我也能分辨出那种细碎的声音”,“只有那不停生长的盐陪着我”。盐湖依旧,但“我”灵魂的光景已经大为不同。 之所以说王威廉践行的是一种灵魂叙事,就在于他总在现实性、日常性的事物中发展出灵魂的关切。《父亲的报复》镶嵌了现实性的拆迁事件,但其意并不在对拆迁及其人事进行政治社会学的考察。作者关切的是个体的内在尊严。“我”父亲作为一个北方人,曾经是广州中笨拙而勤勉的洗发水推销员,后来由于行业竞争加大而下岗,接着他又成为勤勤恳恳的出租车司机。平凡的父亲在旧房拆迁中成为最勇敢执著的“钉子户”,而他内心的隐秘动力在于向所有人证明,他比那些排斥过他的广州人更热爱广州。显然,这不是经济现实的考量,而是渴望被一个地方接纳的卑微梦想,一个大迁徙时代的普通人灵魂。在荒诞叙事和灵魂叙事之外,这部小说集还通过《绊脚石》提供了历史叙事,《北京一夜》提供了爱情叙事。当然,无论是历史还是爱情,都是个人立场和想象力品质基础上的叙事,它使这些小说无一例外打上深刻的王威廉烙印。 顺时针的写作,可以获得更多的大众读者;逆时针的写作,可以获得更内在的读者,同时收获叙事的尊严。异途得失,作家寸心自知。我知道,王威廉不但通过小说实践灵魂叙事,也准备通过研究辨认灵魂叙事,我们时代的灵魂也许将在他的精神透视镜下显露出纤毫毕现的毛细血管。 刊《西安晚报》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生生活就是由恋人的脑袋到昂贵的房价这一系列的重量构成的链它们严密衔链接,牢牢限定着我的现实。而染上书鱼的病就是这段链条上的意外漏洞,差点把我抛出去,丢在一绝望的荒野上 他们走过一座金碧辉煌的酒店,他第一次发现在寒冷里,那些越是奢华的事物越是显得寂寥,而那些细小的朴实的事物,比如老胡同里一扇虚掩的门,或是一家小店打烊后剩下的昏黄灯光,更让人感到温暖和亲切。 他摸着这道疤痕,那略微凸起的质感令他不适,但随着她的诉说,他觉得那道疤痕重要了起来,就像陆洁这个名字有个和它相对应的人一样,这道疤痕也有个和它相对应的身体。这道疤痕就是这个身体的隐秘称谓,一个逃离语言却真实存在的名字。 这道疤痕,不再是这个身体的隐秘称;谓,而是生活再也不能复归原样的象征。
  •     小说故事情节构思精巧,语言充满思想的光泽,同时关注时代与人性,可读性很高。值得细读。
  •     非常喜欢王威廉老师的小说,一开始接触的是他的小说《非法入住》以荒诞的故事展示当代人的生存危机。刚读完了《听盐生长的声音》忽然发现王老师的写作风格改变,本人尤其喜欢短篇《听盐生长的声音》和《书鱼》
  •     开卷有益。有趣的书一定要分享,当卡夫卡的大甲虫变成了中国古代传说的“书鱼”,被应声虫侵入体内的我该何去何从……王威廉小说的实验性一直很强。
  •     《听盐生长的声音》本身这部书一看标题就有阅读的兴趣。全书阅读完之后,不得不赞叹作者小说写作技巧的高超。“书鱼”一词引人入胜。而听盐生长的声音结局引人无限遐想;《北京的一夜》更是将短短的一夜拉长出时间和空间的广度。作品现代性,现实性极强。时代感让我感受到不一样的冲击!
  •     读之前比较期待《北京一夜》,读了以后很喜欢《听盐生长的声音》和《书鱼》,有诗意。师兄要再接再厉啊
  •     有的人只有黑暗 如有人只有白昼一样 追求着耀世的生活 乐享于书鱼的乐趣 用生命热爱着一个不善待自己的城市 捍卫着自己用生命换来的平凡 他乡的牵绊胜过故乡 作死的女人 不安分的男人
  •     超出期望的棒,赞作者
  •     喜欢前三篇,很棒,但《北京一夜》看不下去。
  •     作者是老乡所以借来读,没想到一口气读完,五篇从略带奇幻的盐湖和书虫接触来,感觉说不出的张力,然后父亲的报复突然就共鸣了,身在羊城的北方人自然明白,父亲的诗作背后代表着什么。北京一夜,文学青年的初恋以及霍乱时期的爱情似的二度重逢,没有传奇,更多的孤独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