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8-01
ISBN:9787500440130
作者:李博
页数:464页

书籍目录

前言
中译本前言
第一部分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术语产生的条件
第一章中文吸收欧洲语言词汇的形式
1.引言
2.借用在创造现代汉语词汇方面的作用
3.汉语构词法的特点
a)汉字对构词的意义
b)对义素进行组合是现代汉语构词的主导方法
第二章现代汉语的科学和政治词汇产生之历史
4.19世纪初到日本明治维新时期
5.从日本明治维新到中日甲午战争阶段
6.从甲午战争到梁启超文集和严复译著出版阶段
第三章中国马克思主义术语的历史
7.日本在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术语传人中国中所起的作用
8.用作研究材料的社会主义题材的日文与中文出版物
第二部分
汉语中个别马克思主义术语的历史和作用
第一章1903年前已在日语文献中出现的社会主义术语
A.汉语借用自日语的术语
1.社会、社会(的)
2.社会主义
3.共产主义
4.革命
5.资本、资本家
6.资本主义
7.帝国主义
8.封建制度、封建主义
9.阶级
10.阶级斗争
11.生产生产资料、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率
12.劳动、劳动力
13.政治经济学
14.私有财产
15.农民贫农、中农、富农
16.地主
17.人民
18.权力、政权
19.解放
……

作者简介

本书的主要目标是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术语的形成、发展以及个别术语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毛泽东的思想模式中的作用。探讨这样的问题的方法主要是靠马克思主义的文献。这些文献必须包括尽可能从最早期的一直到毛泽东时期所出版的资料。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传入日本比传入中国早,所以中国初期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多半是从日本的出版物翻译过来的。
翻译时,中国的译者借用了很多日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因此,也要追溯日本术语的形成过程。要探讨术语的现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必不可缺的资料是19世纪与20世纪初的词典。汉语的和日语的词典在本书资料的探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在中国的政治语言中,有多少含糊的观念借助词语的力量影响我们?“人民”、“主义”、“革命”。。。。个个都伟大得吓人,但是他们造成多少灾难!是自己还没弄明白,还是这些词语本身有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我绝对赞成实证主义。一个德国学者,作了中国人应该做的事情。对现代汉语的诸多关键词追根究源。这些词源分析,还是挺有启发的。
  •     李博(Wolfgang Lippert)先生的《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从词汇-概念角度看日本和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一书,一经出版,便为学界关注,最后还被翻译成了中文。国内研究中日文化交流、马克思主义和海外汉学的学者,都曾有人提到过李博先生的作品。以前人们经常在教科书、报纸和电视上看到过马克思主义术语,却从来没有思考过它们是怎么来的。李博先生这本著作,不但向人们介绍了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是经历了怎样的流变,才形成今天这个样子的,而且还给了学界不少启迪。在此,有必要对李博先生的该作进行评介。西方学者很早就注意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背景的研究。有学者从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文化因素和背景入手。美国学者窦宗仪在《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一书中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大同小异”,“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是一致的”。 魏婓德也认为,17、18世纪中国的一些唯物主义学者阐发的历史观跟19世纪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历史唯物主义十分一致,王夫之“实际上是一位比列宁本人还要纯粹的历史唯物主义者”。 中国人之所以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能义无反顾地、历史性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在英国学者李约瑟看来,“在我想象中,中国的学者们自己却可能会这样说:‘真是妙极了!这不就象我们自己的永恒哲学和现代科学的结合吗?它终于回到我们身边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之所以更愿意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哲学思想正是他们自己所产生的。” 然而,有学者认为,应该从文化符号转换中的中国化因素这一角度,来理解中国人如何接受马克思主义,德国学者李博就是一位。李博先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变体大大区别于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究其原因就是两个国家迥异的文化和世界观明显改变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有关概念译成中文,中国的共产主义者才能学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范畴。中国的共产主义者谈论马克思主义时使用的是中文,所以,要为分析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奠定坚实基础,就必须首先分析那些用中文表达的马克思主义术语。” 《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一书,就是来探究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是如何来的,它们的符号表达又如何影响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最终又如何作用于中国人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标题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术语产生的条件”。作者指出,该部分“阐述与现代西方术语融入中文相联系的普遍性的语言问题”。 “此外,第一部分还按时间顺序介绍中文的和日文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并以它们为基础探究汉语和日语中的马克思主义专门词汇的形成过程。” 作者虽然把这部分定位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术语产生的条件”,但是,全部分看起来,更像是近代中日语汇交流史的回顾。作者发现,以“Novotná在她的研究中以一张写有650个借自欧洲语言的外来词的单子为依据”,认为“仅从外来词的数量上就可以看出,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作用无足轻重。尤其是人们把这类词的数量与东亚其他语言——日文——借自欧洲语言的词汇的量级进行比较时,就更能得出这一结论。一本中等容量的日文借用字典列出的词就在18000个以上”。 所以,作者将中国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向近代中日语汇交流方向追溯。作者认为,“一系列的语言学因素导致了中文对从欧洲语言中借用外来词的抵触态度”,“作为一种语素文字,汉字也阻碍了对中文中没有的音位组合的记录”, 而由于中日共用汉字的基础,导致中国人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术语时,更倾向于借用日语词汇。因此,作者在该部分第二章“现代汉语的科学和政治词汇产生之历史”,用了几十页篇幅,来阐述与马克思主义术语无关的近代中日语汇交流的历史。作者在该部分的写作上是很有特色的。当时,实藤惠秀先生在已版著作《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中,列出了一系列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这其中夹杂着一些错误,将一些现代汉语的词汇误认为是完全借用了日语的新造词。李博先生一书纠正了这种认识,指出日语中的汉字词,实际上许多都借用了西方人将西方概念翻译成的汉语。现代汉语中不少用来表达西方概念的词汇,实际上最初由西方人在中国的土地上创造,在日本转了一圈,反过来又输入回中国了。这种倾向对意大利学者马西尼日后的写作是有影响的。只是,马西尼先生将现代汉语中表达西方概念词汇的创造,追溯到鸦片战争前西方传教士的工作,并添补了林则徐、魏源、徐继畲这些中国人的翻译工作对日本的影响;而李博先生的论述,并不着眼于现代汉语中表达西方概念词汇的起源,而是更注重于鸦片战争后西方人的翻译工作对日本的直接作用。由于即使在日本,马克思主义观念的传入也比较晚,所以,作者要将叙述的重点放在近代中日语汇交流上,而非西方人的汉语词汇创造。作者在该部分的材料使用上也别具特色。与马西尼先生采撷各种著作不同,李博先生并没有将注意力投放到专著上,而是更关注辞典一类的比较不带有个人色彩的书籍上。从附录可以看出,作者比照了将近20种辞典的情况。作者特别强调了Lobscheid所编的《英华字典》对日后英日辞典编辑的影响。他发现,该字典里面收录的大量词汇“与今天的汉语术语相同,而且意思也与后者相同”。 作者指出他在字典中的发现对探究当时日本人了解西方的途径的重要性,“《英华字典》的出版使日本人旨在阐释英语的词典编纂工作出现了决定性转折。从此以后,理解英语的钥匙不再是荷兰语,而是当时的汉语”。 作者举出吉田贤辅的《英和字典》等例子,并详细地描述了这些字典的体例,是很好的资料汇编。其中的很多材料,即使是后来的马西尼,也没有注意到。由于作者身处当时相对比较封闭的东德,这更体现了作者的材料搜集能力与东方语言的功底。同时,作者在本部分定的目标“按时间顺序介绍中文的和日文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也大致做到了,“用作研究材料的社会主义题材的日文与中文出版物”一节,可见作者花了很深的功夫,是关于这方面研究很好的文献资料汇编。本书的第二部分的标题是“汉语中个别马克思主义术语的历史和作用”。作者介绍说,该部分的目标,是致力于“介绍各个概念的历史,并在其中描述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术语的命运”。 此外,“还对每个术语在中国共产主义者的语言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与之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该部分详细地考证了现代汉语中四十多个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流变,同时按照各自的不同情况,对其进行了分类。在对各个词汇进行阐释时,作者不仅有对它们在古代汉语中原义的解释,还阐释了它们在近代语汇交流的环境中,被赋予了何种新的含义。李博先生出生于萨克森王国旧都德累斯顿,又就读于著名的洪堡大学,从该部分可窥见,其治学方法,深受兰克学派“客观主义”与“科学方法”的影响,在战后与西欧学界相对隔绝的情况下,兰克传统的考证功夫在他手中得以见证。李博先生在这部分叙述的内容,是了解现代汉语中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流变的非常重要的材料。李博先生在该书中的论述,充分反映了时代特色。在东德,汉学则被纳入社会科学的领域,相比之下更注重对现代中国的研究。老一代汉学家离开汉学界后,从60年代中期始,几乎没有人再以中国古代作为教研的课题。民主德国的中国学很重视语言研究。 当时不少汉学家也受到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其影响方向为反对所谓“传统汉学”(古典汉学或纯粹汉学),意思是汉学应当作新的社会科学专业领域,比如必须要研究毛泽东的著作,而不列出经典书籍的内容。 在这种背景下,也不难理解李博先生能下这么大的功夫,从语言的角度,来考察现代汉语中马克思主义术语的形成了。总的来说,李博先生在该书中,用其严密的论证,达成了他向读者阐释现代汉语中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流变。同时,他提高了符号研究在读者历史认识中的地位。他的研究使读者感到,符号表达是能够影响人们对某些习以为常的要素的理解的,并最终会作用于人们的实践。李博先生在本书中指出,“本文所说的术语的作用是指术语所指内容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模式中的地位和任务。鉴于马克思主义在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内获得了独特的形式,本文在讨论每个术语的功能时又主要将兴趣放在用毛泽东的语言来表述的术语上”。 本书的第二部分也做到了作者所提之目标,然而“作用”一词却容易引起误解,似乎“作用”一语不应单纯指中共对马克思主义术语在表面上的语言表达,而更应指中国在借用了这些马克思主义术语后,如何影响中国人世界观的建构和表达。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搞清楚马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变异的必读书之一
  •     怎样做学问的范本。
  •     思维体大师的推荐。。。书很好,可惜译者好多人都不认识啊。连孔德、河上肇、布哈林和考茨基都不认识,未免太说不过去了。不过不影响阅读。
  •     烂翻译,千万不要看!
  •     極佳!
  •     半部工具书。
  •     名字不知汉语译文者照搬原文或许比硬翻要好,但是像“河上肇”这样看一眼上下文都能猜到的名字却照抄罗马字的情况归根到底还是懒惰吧
  •     对溯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源流很有帮助。壮哉我大日本帝国
  •     扎实的研究。第一部分对日语借词的观点和梳理很有启迪意义。扣一颗星是翻译问题。译文中对人名都只用英文标注的方式,未免太过偷懒。
  •     read 5 years ago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