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铜时代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108042163
作者:张光直
页数:51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俟》986武乙卜辞曰:“口未卜,俸自主甲、大乙、大丁、大甲、大庚:大戊、中丁、且乙、且辛、且丁十示,率。”其中且辛、且丁之间无羌甲(沃甲)。但《粹》250祖庚、祖甲卜辞则记日:“己丑卜,大贞,于五示告:丁、且乙、且丁、羌甲、且辛。”第一个名字当是父丁,即武丁,其次为武丁父小乙,再次为祖丁、羌甲、祖辛。祖辛到武丁间五世,只有直系先王,如羌甲为旁系,则不应跻身于五示之列(《综述》页462引此辞,以五示为祖辛到小乙三直系,加上羌甲与武丁兄丁;其说无据)。而且卜辞祖甲祀典祀羌甲爽妣庚。按卜辞祀典一世只一直系,祀其先妣,无例外。依《史记》,祖辛、沃甲兄弟都有子为王,都够直系资格,故可说祖甲祀典中有羌甲为直系,而帝乙帝辛时加强执行一世一直系的规则,不复祀羌甲爽妣庚。但b辞世系在此与《殷本纪》不同,以南庚为祖丁弟而未必为沃甲子。因此倘沃甲如《史记》所说为祖辛之弟,又无子为王,其妣见于卜辞的祖甲祀典,与常例不合,无法解释。因此,羌甲很可能是祖辛之子而祖丁之父:B(仲丁)——A(祖乙)——B(祖辛)——A(沃甲)——B(祖丁)如是则前世甲(或乙)后世丁的规则至此并未破坏,并可证明“辛”与“丁”互不排斥,如是则帝辛之接帝乙,专就庙号的规则来说,一如帝丁接帝乙是一样的。这样看来,自汤开始,到殷之亡,商王直系诸王之选择天干为庙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规律性的:甲或乙名一世,丁(或辛)名其次世,再下一世又回到甲或乙,无一例外。上举庙号四说任何一说对此无法解释(旁系诸王的问题下文再讨论)。 (3)第三个庙号出现之规律性,是在同世兄弟诸王之间,甲或乙与丁或辛不同时出现;换言之,及位的兄弟中如有名甲或乙者,则必无名丁或辛者。

内容概要

张光直
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及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研究生院毕业,著有专书十余种,论文百余篇,其中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有《中国青铜时代》、《中国青铜时代》(二集)。历年选任为台湾中央研究院、美国科学院及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曾担任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与台湾中央研究院副院长。

书籍目录

目录
二版序
1982年版《中国青铜时代》前言
二集前言
中国青铜时代
关于中国初期“城市”这个概念
夏商周三代都制与三代文化异同
从夏商周三代考古论三代关系与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
殷商文明起源研究上的一个关键问题
商城与商王朝的起源及其早期文化
殷周关系的再检讨
商王庙号新考
谈王亥与伊尹的祭日并再论殷商王制
殷礼中的二分现象
商代的巫与巫术
商名试释
谈“琮”及其在中国古史上的意义
说殷代的“亚形”
濮阳三跻与中国古代美术上的人兽母题
中国古代的饮食与饮食具
商周神话之分类
商周神话与美术中所见人与动物关系之演变
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
中国古代艺术与政治——续论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
从商周青铜器谈文明与国家的起源

编辑推荐

《中国青铜时代》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作者简介

所谓青铜时代,在中国即指上古的夏商周三代。以青铜冠名,可见青铜器是贯穿三代文化的核心内容。
从青铜器的产生到大量制造与使用,再到逐渐消失,构成了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的青铜时代。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视角,不仅是技术史角度的研究,从政治、经济到战争、祭祀,从礼仪、艺术到巫术、饮食……作者试图以各个侧面的探究还原一个立体的时代模型。


 中国青铜时代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这本书是张光直先生一系列论文的集合。张先生在讨论中国青铜时代比较侧重于这样一个特征:“作为巫术法器的中国古代艺术品在造成或者促进政权集中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因为政权的集中在中国历史上一向是与财富的集中紧密结合的,而财富的集中又是文明产生的基础,中国古代的艺术在文明的程序上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上,由他早期的一元化学术思想倾向于多元化的学术思想。这本书主要由9篇论文集结而成。分别为关于中国初期“城市”的概念,夏商周三代都制与三代文化异同,商代的巫与巫术,“琮”机及其在中国古史上的意义,说殷商“亚”型,濮阳三蹻与中国美术上的人兽母题,中国古代艺术与政治,从商周青铜器谈文明的起源,连续与破裂-一个文明起源新说的草稿。以上9个专题,除了夏商周三代都制与三代文化异同,说殷商“亚”型,濮阳三蹻与中国美术上的人兽母题这三篇在《考古学专题六讲》、《中国早期文明》中已经阅读之外,其余6篇均做了仔细阅读,受益匪浅。尽管现在学术界对于上古中国的文明起源已经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但是,张先生这些从人类学、考古学多角度出发进行系统性解释的理论依然没有过时,有借鉴处。1、关于中国初期“城市”这个概念。“城市”定义多源自英国学者戈登•柴尔德的《城市革命》,柴尔德的十大标准,简单地说,是立足于社会演进过程中从事生产活动人口的分化,是源自于剩余价值的产生,即“城市的兴起时经济腾飞的产物。”张先生将其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变更,也就是说是适合于西方的理论。而在中国,城市的兴起是政治领域中的工具,简称为人与人关系的变更。张先生通过三代迁都、战争、寻找铜矿源等方面来说明政治性城市是中国早期城市的根本特征。而我往往对于绝对性的理论都有一些看法。我认为即便如张先生所说政治性是根本特征,但是从社会结构上来看,没有以经济条件为基础的政治是不存在的,政治的出现在于社会的复杂化程度。那么,就不可能出现绝对的政治领域或者经济领域。所以,在我看来,城市的兴起都离不开经济和政治,关于中西方的差别是在于两者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即东方更加侧重于政治手段实现复杂化,而西方则是侧重于经济的力量。2、商代的巫与巫术殷商时代的巫,在当时的社会里、王室里都占有很崇高的地位。巫觋的职务是通天地、占卜,上天见神,或者使神降临。其主要使用的山、树、鸟、动物、占卜、仪式与法器、酒与药物、饮食乐舞等途径从事涉降工作。这是张先生对于巫觋的社会地位、功能、具体操作的解释。其推测的重要依据是来自于卜辞和金文,主要是通过解读“巫”这个字的形状来推测其功能。比如张先生说“巫”字在金文中像两个“工”字。进一步说,“工”即是“矩”,规可画圆画方,被视为掌控天地的象征工具。至于法器之类的是源自于考古发现的实物,因为无法解释或者确定功能。张先生认为是法器。这样的解释固然可以自圆其说,但是,也有很多说不通的地方。首先是文献问题,保存巫觋资料最多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遗存下来的,这样的文献不能说不可靠,但是第一距商代年代遥远,所记之事必然有所偏离。第二文献多在楚国,其受楚文化的影响不言而喻,客观性就会有所质疑。另外,张先生通过伏羲女娲画像的分析说明“规”“矩”的作用和象征意义,我不知道春秋战国以前是否已经有了系统的伏羲女娲像,但是他说的伏羲女娲甚至已经到了汉代。这样的说法作为类比还有可说,但是作为直接解释我觉得不妥。无论如何,张先生所提出的“巫觋观点”有独到之处,直到目前,还有很大的影响力。3、谈“琮”机及其在中国古史上的意义“琮”是中国古典提及的一种玉制器物,多出土在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的良渚文化。张先生指出“王权、巫术、美术的紧密联系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特征,也是中国文明形成的一个主要基础。”琮的外形上张先生指出两种解释:一个是“天圆地方”说,一个是“通天功能”。说明巫术流播是普遍的,长远的。到了殷商时代玉琮虽然流行,但是“沟通天地”与“权力象征”两大作用已经由“九鼎”青铜礼器所取代,玉琮的兽面纹也多消失,所以古史有了“石、玉、铜、铁”四个阶段(详见晋•袁康《越绝书》)。这些解释都对于早期中国文明的形成包括权利的集中,社会的复杂化,巫政一体化等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近来学者卜工提出“傩礼説”,指出玉琮中所表达的意义和内涵不同于一直以来的萨满说。 他将玉琮纳入到他的“礼制模式“中,进而说明礼制系统是贯穿整个早期中国文明的经脉。或许,这一理论可以和张先生的相彰,更加有利于我们全面理解“玉琮”的真正含义。4、从商周青铜器谈文明与国家的起源我国古代文明是以青铜器为特征的,同时又以若干玉器和其他美术品为特征的。文明的基础是财富在绝对程度上的积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从史前继续下来的,是供给中国古代财富与集中地重要工具。在整个青铜时代,生产工具本质上没有改变,如石锄、镰刀、铲子、斧,或者是骨制的,或者是贝壳做的。(但是,如何解释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发现的大量青铜农具?)所以,技术在这个领域不是中国古代文明出现的主要因素。在中国历史进程中,从史前到文明时代的另一个很重要的连续性是宗族制度(但是张先生并没有深入的去探讨关于宗族制度的起源发展以及如何影响文明的。)另外一个就是,太过强调“巫政合一”的作用了,似乎是“巫政合一”决定了后来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按照我的想法,“巫政合一”在商代的建立以及巩固权力和维护统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文明的形成是多方面的。不能等同于国家政治性的建立和完善。尽管张先生说商代的君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最大的巫觋,但我认为那只是象征性的,因为具体的巫觋工作有相关的职司。从这个方面来看,世俗的政治和巫政已经有了分离,尽管这种分离并不是很明显。5、连续与破裂-一个文明起源新说的草稿这是张先生最有影响力的一个理论。他将文明起源的认识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中国、玛雅等为代表的世界性文明,一种是以西方为代表的文明模式。简而言之,如图所示:野蛮—世界性的(非西方式的)[连续性的]—文明野蛮—西 方 式 的 [突破性的]—文明

精彩短评 (总计61条)

  •     张先生的经典著作,一定要读
  •     张光直先生的经典名著,就这么让编辑给糟蹋了。
  •     认识到中国早期国家的出现与其说肇始于生产技术的革命不如说因“社会组织领域之内的革命”有以致成是张之得,而将宗法宗族视为氏族分支的自然分衍而非发明建构则是张之失。
  •     精彩纷呈,三代同时说,商王继位说,物像通天说,等。
  •     此书非断代史,系关于青铜时代若干社会学论文合集,作者自述“是对中国青铜时代文化与社会的若干主要特征作整体性的讨论”,涉及国家形成、朝代更迭、王制、礼法、神话、宗教、社会形态等多个方面;其观点大可记忆者,有建国神都之不变,存其祭祀价值,及实际政治中心——俗都随青铜矿脉而迁移;殷商王制中的两系交错继承;周代商后将“神”与“祖”世界分离,从而构造出靡常的天命观;至于连续与破裂的文明起源新说,则还需要更多文字佐证之
  •     部分文章有点老,整体来说是本很好的论文集
  •     商周迁都源于矿产资源一文实在是绝妙。
  •     高山仰止
  •     初次接触,第一遍看下来只有大体观念,其中细节不甚明了。要继续努力。
  •     本书对夏商周三代各个方面的问题作了有益的探讨,值得一读。 http://zzs0371.blog.163.com/blog/static/67628812016718114035736/
  •     殷商政治和社会两分论的论证过程令人叹服。倒数第二篇可视为全书的纲要。唯一不足就是重复的地方多了点,毕竟是论文集
  •     作为个初学者,觉得看这本书,自己受益匪浅。不像过于专业的书,对于爱好中国上古历史的人来说很有帮助。
  •     这个神神叨叨的时代,巫政结合,通天贯地,拥有最精美的青铜器和玉琮,悠远神秘,相当迷人。虽实则是一部专业考古类巨著,但先生文笔趣味横生,有意思的紧,无心工作,在老板眼皮底下偷刷完毕,心情舒爽=v=
  •     2014.11.11—11.19 选读
  •     张先生的文章简直说服能力一流,说理说的有趣又有力根本招架不住。
  •     张光直先生的代表作,值得一读再读。有过老版,新版书来再看一次。
  •     一本好书不在于它是多么深奥,而在于它可以把很专业的东西介绍给大众,我从这本书里知道了很多青铜时代的考古发现,与历史书上的含糊其辞大不相同,殷商的“二元执政”确实让我大开眼界,5颗星
  •     读的电子本,仍大有可观之处,如对先秦的世界有渴求。
  •     张先生的书,耐嚼。
  •     过多关注器物,受传统金石学影响太深。
  •     最好读的青铜器研究专注,可以都是单篇论文成集,要是能系统论述就好了,可这只能是梦想,考古男神以作古。
  •     很好,还没怎么看!感觉精装版本的很棒
  •     普通读者就不用买了,对你们也没什么用。历史学的学生其实不管考古的话也不需要买。但是有闲钱鼓捣一本收藏也是值得的。
  •     一、连续性,完整性,动力性。中国政治文明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想到巴尔特所说的叙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二、逆向性。中国的城邦一开始就具有政治象征的含义,生命哲学一开始就站在最高点,说明历史在中国不是前进而是回流,不是创造而是复兴。 三、石、玉、铜、铁的断代。 四、存疑:周商易代,不仅转移政治的象征青铜器,也转移了大量艺术珍品,却没有转移甲骨文,是否甲骨文类似青铜器内部的铭文,藏于名山秘府,不予以示人?
  •     南京。对三代,其实主要是商代的社会形态描述。考古学与文献史学在殷墟之前的合流也许永远不可为。
  •     我对青铜器的热爱到了无法自拔的地步。
  •     学术性强,但趣味性也强,虽然不是学考古,但看得津津有味。
  •     眼光独到,相当精彩,即使不是学考古学的也可以读懂的书。一篇一篇地读来,对商代史有更深入的认识。
  •     这版新印的书不错,一和二都全了
  •     普通人对的兴趣在于历史故事和历史中包含的文化艺术,不会对比如古都亳在何处感兴趣的,那是历史学家感兴趣的事。——普通人于历史是“求美”,不是“求真”。
  •     对于殷商古史的很多问题提出了一些基础性的思考。创建性的提出王位继承的二分现象。有点可惜的是因为是收录各个时期的论文,导致全书的系统性不足,如果能整合全书,删除重复,宏观性的构筑一本全面、深入、细致的书,该有多好!
  •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称赞这本书,那可以是:这是张光直写的。最惊羡的是他受过严格训练的美式眼光与思维,就与他本人一样像是考古学界娉婷而立的美男子。读他的书是一种享受,因为你总会得到某些方面的极大满足。
  •     有些杂乱,还是没有一个鲜明的轮廓和主题,
  •     其实我是想读一些与青铜器关系更直接密切的内容…不过张先生的这本书确实很好,文章之间逻辑顺序清晰,考据严密,说理清晰,虽然有些部分没细读…
  •     上古史
  •     张先生代表作之一,可见功力之深厚,及其创见。
  •     对中国的甚至整个人类的青铜时代有了新的了解,很有启发的那种,灯泡亮那种。高中古汉语真的该好好学的。。。
  •     这应是张光直先生非常(在我也许是最)值得一读的书。从《考古人类学随笔》一书中回看这本《中国青铜时代》,可以看出张光直先生的诸多重要观点,均收录于此。包括王位继承二分现象(引申至昭穆关联思考),青铜纹饰的意义(与萨满关联),琮的意义,墓葬亚型分析等等。不少观点令人叹服,尤其王位继承二分现象抽丝剥茧的分析令人拍案。原来学术脑洞是如此开法,深觉有趣。
  •     男神出品,必属精品。之前就看过他讲商王庙号的问题,但感觉现在并没有很多人采纳,觉得不太靠谱,或者不好理解。这次也是硬着头皮看了几篇文章,慢慢跟上思路,觉得哪怕不是真的,但能找出这种规律和这些解释本身就很厉害了啊,大开眼界。另外一个大头就是青铜器纹饰的问题,也算是热点问题吧,但都说不死,觉得有点虚……另外,我觉得我真的该好好学学世界史和人类学 了……(三联新版这套张光直全集真的好多错啊,尤其是注释里的英文,几乎一半都有错,编辑能不能上点心
  •     还没看完。总体来说很好,与期望相符
  •     15烂尾第一本。发现自己对夏商周的兴趣不高。
  •     三联的书品质很好,书开本不大,手感很好
  •     先王庙号新考,分组别王制。。。
  •     书好,大家经典。包装好
  •     不得不拜服的好书!
  •     《中国青铜时代》这本书虽早已买入,却才在今日完全读完。以往仅是闻先生大名,直至今日才深深为先生的学识所叹服。所得最大收获即是先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坚实的理论体系、高屋建瓴的视角、横贯中西的学识。令我豁然开朗,真乃学术领袖也!吾从之!
  •     非常专业谨慎,干货很多但又不会觉得枯燥!
  •     大师力作
  •     一直读不下去但是还是想读完的书,每天40页,一定要读完它
  •     我评价张光直老先生的书三次,每次都被审核失败。。。硬壳的,装帧好。三联算对得起张老。
  •     文章简洁易读,在文明起源问题上颇有自己观点,有部分内容在几篇文章中重复。
  •     文集。主要是70~80年代的文章,不过我浅陋、看来很新鲜好玩。引征分辨古代文献、有推理的味道!与时论切磋,向读者告白, 口吻浅白、耐心亲切。在内容上,张光直有些推论 好像现在也没完全被认可,不过我当故事看、太好玩了,而且也了解很多基础知识XD 。 话说 青铜器的饰纹真是花样百出,我好不容易搞清楚饕餮、夔、龙啥的,李济老先生又冒出来个“肥遗”,林林总总、我这辈子也记不全哇
  •     能把学术论文写得材料丰富而颇有趣味是难得的。上大学以前便读过张光直先生的《美术、神话与祭祀》,非常喜欢,后来了解到他的生平、对早商考古的执著便更加钦佩。作为一本论文集,其内容涵盖面广,材料充分,思路清晰,很有可读性。
  •     获得了很多无用的乐趣wwwww
  •     粗读第一遍。
  •     重点读了关于夏商周文化的几篇,几十年前的东西今天看有些已经比较陈旧了,但大的框架似乎还是站得住的,尤其是讲夏商周的传承方面。
  •     这本三联的书印刷确实很精美,内容只看了几页,著名学者的著作应该值得一读。
  •     关于商代的二元继承制,关于巫术文化中人兽关系的论述都启发人,应该是考古学的基础知识吧。从人类学到考古学,从历史学到考古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学,等等等等,好像人文社科都联系到了一起,好好玩,要多看多看。最后一篇文章最后的结论让我发了一通议论,我是误读了么?
  •     张光直先生的书从不遮遮掩掩,直接、严谨而且非常inspiring。张先生提出的乙丁制度、商文化的二分现象、巫术萨满文化、以及艺术、宗教和政治的结合等等理论,清晰有见解无需多言。穿插在文章里的一些研究方向的指明和问题的存在,如果从大局看、从国际眼光、从不同学科的整合看待殷商文化,达到突破,更显张先生不吝与后生分享的学者风范。
  •     #t# 30多年前的著作,有些文章是50年前发表的,2013年再版,说明其结论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
  •     三年前第一次看此书的时候,我大一,当时看的是三联的老版,满足了我对三代神秘性的所有遐想。三年后重读此书,看的是新出的版本,领会了好多新的点。先生一贯的思想在文章中都有体现,认为商文明同东海岸原始文化尤其是良渚文化可能有联系,这个观点相信随着考古资料的完善会有更清晰的结论。依旧喜欢先生对于青铜器纹饰的解读,尤其是最近看了石鼓山出土的兽形尊,通体布满纹饰,近距离看让我觉得有一种异常的神圣感,这也让我更加相信纹饰同宗教的紧密联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