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埃内斯托・格瓦拉传

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1-1
ISBN:9787806057544
作者:[法]皮埃尔・卡尔丰
页数:684页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部 “我们辽阔广大的美洲”
第一章 一个忙忙碌碌的哮喘病人
第二章 脚底生风的人
第三章 彻底的改变
第二部 古巴,绿色的鳄鱼
第四章 马埃斯特腊山脉:火药的气味
第五章 革命就像个西瓜
第六章 培育新人
第三部 世界其他地方
第七章 “塔图在刚果”
第八章 地狱的季节
格瓦拉之墓
感谢的话


 切・埃内斯托・格瓦拉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关于格瓦拉的诸多传记作品里,法国人的这本书未必是最好的,却肯定是最富于激情的一种.在皮埃尔·卡尔丰迷人的叙述中,切的革命生涯简直像煞是一场令人目眩神驰的行为艺术表演----他用自己的生命为暴力共产主义运动赋予了一种诗意的审美层面.我绝不怀疑切对其信念的真诚.阅读中我所困惑的是:让切倾心并为之献身的到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呢,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所蕴含的激情?
  •     此刻,在辽阔的潘帕斯草原上,“巴亚多尔”们会一边喝着马黛茶,一边弹起吉它;在古巴和墨西哥的街头,会有人重新举起他的头像;在刚果和玻利维亚的丛林里,当地人会敲起他们熟悉的鼓;在美洲欧洲的校园里,会有无数的篝火点燃...世界,在纪念一个响亮的名字,著名的哲学家萨特说过: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完美的人。他就是:切•格瓦拉!今天,是伟大的革命者切格瓦拉牺牲37周年的日子。让我们在这里静静地怀念,怀念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怀念一颗正直而勇敢的心。格瓦拉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他完全可以在上层社会奢侈地生活。但是他没有,他选择了站在正义的人民一边。从1950年起,年轻的格瓦拉进行了四次艰苦的旅行,他骑着自行车和摩托车,漫游美洲大陆。在路上他结识了很多贫苦的人民,了解了社会的巨大不公平,做出了“站在人民一边”的选择,并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古巴革命胜利后,格瓦拉担任政府高官,但他从来也没有和他深爱的人民分开。在建国的艰苦日子里,他和大家一样参加劳动,在甘蔗地里挥汗如雨。据统计,格瓦拉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从事具体的体力劳动——有时他就穿着粘着泥巴的靴子接待外宾。1965年,格瓦拉辞去了古巴的领导人职务,放弃了古巴国籍,率领一支队伍返回丛林,重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不是不知道未来意味着什么,但是他仍然选择了走向牺牲。在一场注定失败的斗争中,格瓦拉表现出了一个真正革命者的勇敢和从容。他的人格魅力,不仅温暖着无数在黑暗中追寻的左翼行动者,也赢得了正直的右翼人士的尊重。不要说穷苦的底层平民,就是在西方的主流社会中,也有众多切的追随者。我无法了解深藏在拉丁美洲人民心中的怀念,举一个例子,当格瓦拉被俘的消息传来,卡斯特罗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营救,如果因为缺钱需要古巴人民饿一个星期的肚子,古巴人民会二话不说就勒紧自己的腰带。在西方列强一片“历史终结”的盛世宣言中,中国人似乎也沉醉在风花雪月的靡靡之音中。精英们开口闭口就是英语,有闲的小资忙着“恋上你的床”,诗人的激情依旧,但只是歌唱爱情。想起一句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今天我们在这里怀念格瓦拉,怀念伟大的六十年代,是因为我们觉得人压迫人的社会并没有改变,时代正走在一个紧迫的十字路口,等待我们的选择。如果有人粉饰太平,那我们只好宣扬革命。如果有人觉得穷人就是愚昧就应该被淘汰,那我们也只好痛骂精英就是汉奸!“我们只有在猛然回头的时候,偶尔面对那些曾经感动过我们的人,才会觉得我们少了点什么。不,我们似乎什么也没有少,甚至比以前更加自由和丰富,但我们最终没法回避一个明显的事实:我们的内心已经空洞,我们的理想已经泛滥成流行歌台上的挤眉弄眼,却不再是我们的生命。。。。”(韩少功)谁没有从年轻时代走过?谁未曾为未来宣言?在远离理想的花花世界,让我们扬起信仰的旗。尊严无价,信仰永恒;如果世道不变,那么革命不朽!发表于2004-10-09  格瓦拉牺牲37周年的日子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影响我一生的书
  •     格瓦拉说 直到胜利 永远
  •     瓦格拉伟大 书有点粗制滥造
  •     阅读中我所困惑的是:让切倾心并为之献身的到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呢,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所蕴含的激情?
    恐怕这是个伪命题吧.怎么有这样提问的.
  •     真该把这本书往张广天的脸上砸过去!!!
  •        关于格瓦拉的诸多传记作品里,法国人的这本书未必是最好的,却肯定是最富于激情的一种.
       在皮埃尔·卡尔丰迷人的叙述中,切的革命生涯简直像煞是一场令人目眩神驰的行为艺术表演----他用自己的生命为暴力共产主义运动赋予了一种诗意的审美层面.
       我绝不怀疑切对其信念的真诚.
       阅读中我所困惑的是:让切倾心并为之献身的到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呢,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所蕴含的激情?
      
  •     敬与静
  •     传奇呀,传奇呀。。。我下了那支歌“紧握手中枪,想起格瓦拉。”
  •       阅读中我所困惑的是:让切倾心并为之献身的到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呢,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所蕴含的激情?
      
      恐怕这是个伪命题吧.怎么有这样提问的.
    -----------------------------------------
    呃,我是这样理解的:作为实用主义者的卡斯特罗借助马克思主义获得了他想要的政权,作为理想主义者的切借助马克思主义获得了他想要的自我实现。
    骑士?游侠?拯救者?
    切灵魂深处的浪漫天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里的颠覆激情产生了如此强烈的共鸣,以至于理论本身倒反而不重要了。通篇读完,感觉切热衷的始终是颠覆,颠覆,颠覆......
    颠覆以后呢?这似乎从不是他所关心的问题。
  •       此刻,在辽阔的潘帕斯草原上,“巴亚多尔”们会一边喝着马黛茶,一边弹起吉它;在古巴和墨西哥的街头,会有人重新举起他的头像;在刚果和玻利维亚的丛林里,当地人会敲起他们熟悉的鼓;在美洲欧洲的校园里,会有无数的篝火点燃...
      
      世界,在纪念一个响亮的名字,著名的哲学家萨特说过: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完美的人。他就是:切•格瓦拉!
      
      今天,是伟大的革命者切格瓦拉牺牲37周年的日子。让我们在这里静静地怀念,怀念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怀念一颗正直而勇敢的心。
      
      格瓦拉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他完全可以在上层社会奢侈地生活。但是他没有,他选择了站在正义的人民一边。
      
      从1950年起,年轻的格瓦拉进行了四次艰苦的旅行,他骑着自行车和摩托车,漫游美洲大陆。在路上他结识了很多贫苦的人民,了解了社会的巨大不公平,做出了“站在人民一边”的选择,并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古巴革命胜利后,格瓦拉担任政府高官,但他从来也没有和他深爱的人民分开。在建国的艰苦日子里,他和大家一样参加劳动,在甘蔗地里挥汗如雨。据统计,格瓦拉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从事具体的体力劳动——有时他就穿着粘着泥巴的靴子接待外宾。
      
      1965年,格瓦拉辞去了古巴的领导人职务,放弃了古巴国籍,率领一支队伍返回丛林,重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不是不知道未来意味着什么,但是他仍然选择了走向牺牲。在一场注定失败的斗争中,格瓦拉表现出了一个真正革命者的勇敢和从容。
      
      他的人格魅力,不仅温暖着无数在黑暗中追寻的左翼行动者,也赢得了正直的右翼人士的尊重。不要说穷苦的底层平民,就是在西方的主流社会中,也有众多切的追随者。
      
      我无法了解深藏在拉丁美洲人民心中的怀念,举一个例子,当格瓦拉被俘的消息传来,卡斯特罗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营救,如果因为缺钱需要古巴人民饿一个星期的肚子,古巴人民会二话不说就勒紧自己的腰带。
      
      在西方列强一片“历史终结”的盛世宣言中,中国人似乎也沉醉在风花雪月的靡靡之音中。精英们开口闭口就是英语,有闲的小资忙着“恋上你的床”,诗人的激情依旧,但只是歌唱爱情。
      
      想起一句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今天我们在这里怀念格瓦拉,怀念伟大的六十年代,是因为我们觉得人压迫人的社会并没有改变,时代正走在一个紧迫的十字路口,等待我们的选择。如果有人粉饰太平,那我们只好宣扬革命。如果有人觉得穷人就是愚昧就应该被淘汰,那我们也只好痛骂精英就是汉奸!
      
      “我们只有在猛然回头的时候,偶尔面对那些曾经感动过我们的人,才会觉得我们少了点什么。不,我们似乎什么也没有少,甚至比以前更加自由和丰富,但我们最终没法回避一个明显的事实:我们的内心已经空洞,我们的理想已经泛滥成流行歌台上的挤眉弄眼,却不再是我们的生命。。。。”(韩少功)
      
      谁没有从年轻时代走过?谁未曾为未来宣言?
      在远离理想的花花世界,让我们扬起信仰的旗。尊严无价,信仰永恒;如果世道不变,那么革命不朽!
      
      发表于2004-10-09  格瓦拉牺牲37周年的日子
  •     红色罗宾汉,今年夏天一定要买一件印着格瓦拉头像的T恤衫。
  •     现在只觉得,当初在图书馆赖着的次数不够多,时间不够长。
  •     理想主义者永远的象征
  •     在图书馆看的有次 看太晚没回家的车了
  •     学习了,谢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