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遥望香巴拉》书评

出版日期:2016-7
ISBN:9787516810916
作者:宋晓俐
页数:312页

愿世间所有的灵魂都能温柔的相遇

西藏,一个有太多故事的地方,也许你路上遇到的每一个人身上都有让你无法想象的故事。在帕崩岗,在羊卓雍错湖,在扎什伦布寺,在冈仁波齐神山下,在玛旁雍错湖,在甘丹寺,在八廓街,在光明甜茶馆……我能想象洛桑这个康巴汉子一个人转山转水,他转遍所有的经筒,诵读所有的经文,只是希望远在天上的初一可以看到自己。他把西藏所有初一想去而没去过的地方,替她全部走一遍,他把西藏所有初一去过的地方再重走一遍,每一座寺庙,每一条小河,每一条或平坦或崎岖的路。我不知道该对洛桑说什么安慰的话,只是想轻声地为他读一次仓央嘉措的那首诗:我又想起一位友人说的话:爱情本质上是一场悲剧,她也曾抄过仓央嘉措的诗。西藏,每当我决定把它放一放的时候,总有和它有关的东西闯进我的生活。这一次,又再一次勾起我对西藏那种向往的是朔州籍女作家宋晓俐的这本新书《北京遥望香巴拉》。没人和我推荐,没人之前告诉我作者是朔州人。网上预售,我就已经订购,等也等不及的心情。也许因为它说的是西藏,这就是我们的缘分吧。我终于看到一个女人,和我一样对西藏,心中那种按捺不住的汹涌澎湃。她读所有关于西藏的书,看所有关于仓央嘉措的诗句,记住所有和青藏高原有关的故事,她一年往返西藏十几趟,最终用这本书安放了她一直汹涌心间的西藏情愫,给西藏写了这样一首绵长感人的情诗。她深情地说,西藏像盈在心头的一株绿萝,从生根到发芽再到藤藤蔓蔓地爬满所有角落,用了十年。我看她,仿佛就在看明天的自己。西藏于我,情不知何起,却真的一往情深。初一说,拉萨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所有到了这个城市的人会不由自主地放下浮躁、放下匆忙,甚至放下内心深处的忧伤,这是她痴迷西藏的原因。我知道,书中的那个出生在晋北黄土高原上的北方姑娘,那个风风火火在北京的许多条大街小巷间穿行采访、写稿的北漂媒体人,那个童年记忆里蹒跚学步、险些摔倒的孤单的小孩子是王初一也是宋晓俐。二十岁那年,她穿过格尔木,翻过唐古拉山,看到漫山遍野的藏羚羊时,她确定青藏高原一定是她前世的故乡。于是,今生,她所有的梦想就是留在西藏,穿着藏装在八廓街外日日柴米油盐,和心爱的人一起转布达拉宫,一起在大昭寺发呆,一起读仓央嘉措的诗,一起看日出看日落……她是向往心中香巴拉的漂泊者,最终用天葬的方式永远地留在了帕崩岗。"天葬,是西藏人最终离去的方式。没有鼓乐、没有恸哭、没有浩浩荡荡送别的队伍,只需洁白的哈达缠绕全身,由最爱的人一路相送,把身体交给天葬师,把灵魂交给秃鹫,向着太阳的方向一路而去。"一个汉族的女子用藏族的天葬完成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段路,没有与任何人告别,没有任何一句叮咛,却依旧圆满。当漫山遍野的秃鹫应声而起,她把自己交给了这片让她梦绕魂牵了许多年的大地。"藏族人的一生都是以付出和给予为快乐。众多只能以人的尸体为生的秃鹫静静地候在山上。活在人间时乐善好施,离去后的天葬算是生命中的最后一次付出。"亲爱的初一,不论故乡在哪里,吾心安处即是家。你是高原最美的那一朵格桑花。从北京到拉萨,3731公里,三个女孩翻山越岭,来了这样一场感人至深的寻爱之旅。圣山圣湖,布达拉宫,圣城拉萨,因为她们的执着而更加神圣和美丽。她们的善良,她们的坚持,她们的友情,她们的成长在这个炎热的夏天都给了我无限的感动和温暖。不要忘了,晋北黄土高原上,这里有一个我,也在遥望着我们心中的香巴拉。愿世间所有的灵魂都能温柔相遇。

跨越3731公里的爱

关于西藏,在我很小的时候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洁白的哈达,高高的珠穆朗玛,充足的阳光,那是距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也是很多人一直向往的西方。 有很多跟西藏有关的歌曲, 感觉那是一个最圣洁的地方, 有着净化心灵的蓝天,不太喜欢远行的我,看完了这本书有了想要去西藏的冲动。 这是一本关于三个女孩子十年寻爱历程的书, 穿越了10年,跨越了3731公里。 书中的主角之一王初一,最终留在了那个她一直魂牵梦绕的地方, 虽然结局有些伤感,但是于初一而言,或许故事到这里她最终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宿。 故事的开始三个来自不同地区的有着不同经历的女孩子一起走进了民族大学,住在了同一个宿舍, 毕业又不约而同的都留在了北京。 初一在跟着卓玛一起去了西藏之后就爱上了这个地方, 漂泊在北京的日子里一直惦记着西藏的一切,她说她的前世是个藏族女子。 阿妈丹增给予了她对母爱的渴望, 那个为她赶制藏服的阿妈, 给她准备了跟自己女儿卓玛一样的房间的阿妈,多年来看似独立坚强的初一心里有了被人疼爱的感觉那个人是她的阿妈丹增, 故事中初一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外表和独立,实际内心却非常希望得到爱的女孩子。 她是月儿和卓玛的主心骨, 在月儿和卓玛需要帮助的时候,她是代替卓玛照顾生病的阿妈的好女儿, 是为了月儿的事业主动伸出帮助之手的好闺蜜。 却在得知自己怀孕之后更加的无助, 与海峰携手走过的十年里, 她一直向往着西藏,以至于在天葬台归来之后,许下了希望自己以后也天葬的心愿。 令她魂牵梦绕的这片圣洁的土地给予了她心灵上的慰藉。初一有一个藏族女子的名字,拉姆雍措,她是藏传佛教徒,痴迷着西藏更痴迷西藏的寺庙。她爱诗,爱旅行,爱林徽因,李清照,三毛,顾城,但是她最爱仓央嘉措…… 在照顾丹增阿妈的时间里,她遇到了自己的心灵伴侣—洛桑,故事的最后初一因为孕期大出血导致的羊水栓塞离开了爱她的人们,她得偿所愿的留在了西藏,从遥远的雪山上遥望着这片她爱的土地, 她爱的人。 那个爱着初一的洛桑,他想把初一没有去过的地方都走一遍,相信他的心里面也知道初一会在雪山上看着他的吧。 故事里面的三个女孩子最终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卓玛如愿的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有了自己的家, 也留在了北京,有了孩子的卓玛给自己的女儿取名初一,一个会说藏语和普通话的女孩儿。 月儿去了香港, 她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 感谢作者带给我们的美丽的爱情的故事,同时也让人们更多的了解了西藏。 相信不少的读者会和我一样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开始向往着这片神秘而圣洁的土地了。

三个女人的三种生活

在一个排行榜上看到了这本《北京遥望香巴拉》,又机缘巧合地得到了它的拥有权,经过一个月漫长的等待(后来才知道这是常规时间)才使出“徒手撕快递”的大招见到这本书的真容。看完第一次之后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等待的小说。书中的三个女主角在我看来,从书的名字就已经将初一定为女一号,只有她一个人对西藏、对香巴拉是那么的向往,在第一次去的时候似乎回忆起了自己的前世是一个藏族女孩儿,甚至从上学和工作加在一起有10余年的北京飞去拉萨都会很顺口的称为“回拉萨”。看完整本小说之后一方面是为她因羊水栓塞丧命在拉萨而心疼,再一方面是为她与相恋十年的男友没有结婚而惋惜。以前上学的时候曾经灌过各类鸡汤文,工作后也看过一些毒鸡汤来醒脑,不同的阶段对相同的事、人开始有了不同的看法。这种转变同样在看这本书之后发生了。第二次看这本小说,就对初一这个人物的故事有了第三种感觉,也可能是有点儿不太好听的说法:她是被自己“作死”的。曾经看过一种说法,身上有了伤口,只要自己别不断撕开伤口给别人看并诉说自己经历过的伤痛,就总有恢复的那一天。很显然,初一在没有遇到藏族医生洛桑之前的十几年从未走出过自己童年经历过的痛苦,也就有了她对正常婚姻生活和亲子互动的恐惧,她不断地拒绝领证、拒绝结婚、拒绝生子,甚至哪怕有相恋10年的男友陪伴,似乎也没有走出童年被冷落和毕业后被初恋男友狠甩的阴影。生命中偏偏她是在平常人看来最普通最正常的家庭长大成人,但确实是三位女主角中最没有安全感的人。可以说童年的不去争、不敢整,只是静静等待的初一也再一次印证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句话。相比之下,另外2个主人公就幸运了很多。月月自小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父爱的缺失让她很自然地选择了比她大19岁的男人潘谊和,而放弃了青梅竹马对她的追求。虽然前面十来年一直是当一个隐形的小三存在着,但是后来最终还是和老男人一同到香港去深造、生活,在这本小说中是一个较为幸福的结局。三姐妹当中最幸福的莫过于卓玛,自小成长在一个最特殊的藏族家庭,有阿爸阿妈的疼爱,有2位叔叔的宠爱,有哥哥的照顾,宛如这个家庭的掌上明珠,却在前面十几年始终想要逃离拉萨,定居在北京。虽然一直暗恋(或者迷恋)初一的男友很多年,以为会孤独终老,哪想到竟然会在相对很短的时间内遇到真正的意中人。整本书读下来,内心竟然萌生出即刻想要去西藏旅行的念头,只是因为身体不够健康,曾在海拔3000米的地方就出现过高原反应,自然是不太敢去挑战西藏的海拔,所以也只有在梦中到西藏去转转了。

三个姑娘的青春

哪有人可以这么好,好到,大学一个宿舍,毕业一个出租屋。当朋友之前可以真真切切的共享,好事就会翻倍。本书的三位主人公初一、卓玛和月儿,就是这样的朋友。他们从大学开始就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他们的故事就像是我们身边的北漂。很熟悉的地名,地铁站和出租屋日常。月儿是北京妞,拥有北京妞的骄傲、直率、诚实和傻气。卓玛是一个爱上北京的拉萨姑娘。初一就是地地道道的小北漂了,是一位毕业分手,上班偶遇新男友的爱情小女人。当大望路地名出现的时候,我就在想,这肯定是一部北京东边,传媒大学附近的爱情故事缩影,越往下读下去越有这种感觉,虽然情节里,三位女主的学校是人大、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相似的北京大学生的青春。卓玛的妈妈第一次见到月儿和初一的时候,就觉得似曾相识。初一和月儿在经历了高反之后,看到眼前的拉萨,觉得这是自己一直以来的梦境所在地。这就是三个人之间在强烈不过的羁绊了。 也是北京和拉萨的故事展开的他们的青春。每个女该都想去西藏,没什么意外。每个女孩都爱西藏,就像她们对待心爱之人,一心想把这世间最好的东西全都给他,哪怕耗去所有的芳华都在所不惜。书籍的封面设计我很喜欢,就是这种静静的感觉。文艺女孩的背影似乎象征着他们远去的青春。五彩的帆布和远处的高山正是遥远的拉萨和他们的故事。内文里有点小插曲就是,我觉得第一章其实不应该叫初识拉萨,因为第一章一点也没有讲拉萨的事情,倒是讲了初一新遇到的男友海峰,所以我说应该是叫初识海峰才对。遍地爱情的年代,在圣地西藏,总能被赋予新的意义。他们说瓦解友情的利器是爱情。王初一始终相信自己的前世一定生活在西藏拉萨。多年来,初一无可救药地爱着拉萨,除了因为天高云阔之外,更多是因为拉萨有一个让她能时时感受到母爱的家。康巴男子洛桑的偶然出现,让初一在和自己相爱了十多年的男友柳海峰的选择间陷入两难。最终,初一在一次与海峰的交欢中大出血,死在了寻爱的路上。初一死后,在洛桑的帮助下,实现了天葬的愿望,成为拉萨帕崩岗天葬台上送走的第一个汉族女人。月儿从19岁开始与比自己大19岁的男人潘谊和相爱,漫长的十多年间她们经历思念和伤痛,相爱和离别;最终在亲眼见证了挚友王初一的离世之后,懂得了相爱相守的重要意义,双双离开北京,远赴香港……从小在八廓街外长大的藏族姑娘卓玛一心渴望离开拉萨。除了因为爱上了最好朋友初一的男友之外,更因为她成长在西藏自治区成立前最特殊的家庭里,那样的家庭叫做一妻多夫。苦苦寻爱,伤痕累累。好在,卓玛遇到了比自己小8岁的汉族男孩儿,打破了阿妈关于草原女人的“魔咒”,并且终于走到了一起……这样的故事设定,让你不忍心把书放下,因为,青春大抵相似。

湖深,唯爱不沉 ——《北京遥望香巴拉》都市与佛国架构唯爱的桥梁

[img=1:C]坐在菩提树下我观棋不语前世今生来世患得[/img]墨宁《北京遥望香巴拉》全书我用三个不完整的半天时间读完,读得仔细的地方是停留在藏族家庭的结构,臧民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和拉萨城的布局,从小说里了解到自己之前完全未知的地方。不光是阅读故事情节,我同时学习认识了藏族与其他民族完全不同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让藏民的内心豁达包容坚韧,对生死坦然面对,给人的内心带来无限的光芒和力量。认识本书的作者宋晓俐也是非常偶然的机缘,对好文字的敬仰和喜爱结缘于一个民间的作家群,简单的交流让人感觉到作者的爽朗大气,简单率真的性情,明显是一个对待生活热情勇敢的女子。我惊叹于作者对藏民族文化知识的广博,对不同性格男女主人翁的塑造,写谁就是谁,简单的故事脉络里跌宕起伏的情节变化。是为西藏写下的不眠情歌,仓央嘉措的诗句回荡在读者的耳边。坐在菩提树下我观棋不语前世今生来世患得患失仓央加错的诗歌一定是女性朋友喜欢的更多。好像看破红尘,又是那么不管不顾轰轰烈烈地爱了一场。他到底在尘世里有没有真实的爱过,如何圆寂的都是一个谜。那些顿悟的句子,又像一个饱经沧桑阅人无数的智者。六十六首情诗是小说里每一节的卷首语,温暖的情事娓娓道来,直抵人的内心深处,这一生要是没有用心爱过,生命该是多么苍白无力脆弱疲乏。现实生活的状况如斯,我们不是不需要爱,而是多少人能够不管不顾冲破一切勇敢去爱?多少爱是纯粹的?多少爱不为五斗米折腰?社会叫嚣着女汉子多如牛毛的当下,还有多少真正的汉子愿意挺身而出?把人心比作湖,湖水有多深湖面是看不出来的。人心似湖,注定许多东西要在湖里打沉。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爱,唯有爱,无论时间久长世事变幻总能留下美好的印记,总能被人在不同的时空里祭奠。人心的湖,唯爱不沉。所以,爱情,是文学作品里不灭的火,文艺作品里永远弹奏的歌。生命的历程,没有爱情的经历肯定是不完整的。没有爱情,难道不是人生的遗憾?那些不完整的或是不够完美的爱情,都会给人留下不小的遗憾,都会让人反思,是当初缺乏勇气不够坚强还是有太多的障碍没有逾越。这些遗憾里,毫无例外的就是没有坚持,争取得不够,或者真是太多的不得已。能有遗憾和反思的都还是有过爱情经历的,还有一些人糊里糊涂的过完一生,稀里糊涂的吃喝拉撒,这样的生命状态当然不能让人喜欢和感动。小说里每一个主要人物性格丰满,对待爱情坚定执着,读者能够感受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如何面对生的状态,完成自己的人生重要历程,读者和作者看完一段又一段精彩纷呈的喜乐苦痛,大都市年轻人努力的打拼事业养活自己,勇敢选择和守护着心里的爱情。哪怕明白知晓情未必有所终,依然不会随波逐流,这份人性里的美好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自己去感受。文学里的酣畅淋漓,帮现世里的人完成了未尽的理想,现实世界不能实现的愿望在文学的世界没有障碍,或者这样的障碍努力后会最终圆满。当然,一昧圆满的作品是打动不了读者的,本书的结局对人物最终的命运有圆满,也有不圆满,这正是作者对人生的参悟和解读。结局让我的内心激荡许久,人生啊,岂能尽善尽美了无缺憾?对于生的意义,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解读。我们努力把握的确实只有当下,不要说你不信佛不信教不信耶稣不信天主,没有信仰只会让人的心灵动荡不安,努力打拼不知道为什么如此。所以当下有那么多年轻人追随藏传佛教,有那么多人喜欢藏文化,谁都知道那是一个土地贫瘠的地方,物质不能浪费糟蹋,藏民死后自己的身体都要虔诚地供奉,只为来生灵魂找到一个好的去处。西藏是幸福的,有人说没有到过西藏,你就没有资格谈论西藏。作者多次造访西藏,对藏族寺院情有独钟,有文章里女主人翁初一一样的藏族名字,深深地喜爱西藏喜爱拉萨。初一身上或许完成了作者未完成的某些愿景,带着微笑离世,安静的灵魂在圣神的天葬仪式里升天。现实世界里,无论多么地向往,一个汉族的女子没有正式的进入藏族家庭,死后不可能有天葬的机会。信仰藏传佛教的人都知道灵魂升天的重要意义,这是一个看重死后灵魂归宿的民族,所以生的日子里不造恶业不浪费财物,虔诚礼佛认真忏悔广行布施,有气量有包容有隐忍。作者喜欢的何常不是这个民族人性里的美好?真善的东西在那里都不会被拒绝。拉萨——北京,3731公里,当人的内心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样的距离就不再是距离。工业时代的技术革命让人的出行方便快捷,这样的遥望最终可以实现走进拉萨的梦想,青藏线沿途的美丽风景小说里就是最好的宣传,告诉自驾旅游的人们如何选择出行路线。卓玛出嫁时回拉萨的队伍一行年轻人活力四射开拔,一路风光美食美景欢快喜悦的画面在读者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是拍成影视作品该是多少人羡慕追随的镜头。北京的繁华与拉萨的静谧,是风格迥异的城市画面,藏民的生活方式和都市人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从全国各地拥到首都北京的年轻人无疑都是精英,是十多年寒窗苦读磨一剑积累过硬知识的佼佼者,在他们的生活轨迹里需要爱,需要一份脚踏实地安安稳稳的爱,无论在外打拼有多么颠沛流离,回家以后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心灵守护。有多少人拥有这样的守护,这是现实社会里引起人们思考的问题,不光是北京,这个时代对这样一份情愫的渴望是多少人共同的心声?变迁的世相里还有多少爱可以执着义无反顾地相守终老,藏民们的这个问题似乎很少。这样的差距,让更多的人去思考,我想这也是许多年轻人向往拉萨的一个原因,大家真正要去找寻的是灵魂的家。我特别喜欢小说里的两个女人,丹增阿妈和王初一。丹增阿妈的命运让我了解到藏族女人生活的不易,一个女人三个丈夫,如何团结好这样一个大家庭,维持好家庭成员的关系对任何一个温良贤淑的女子都是一生的考验。如何在既是兄弟又是丈夫的三个男人间安身立命?幼年卓玛清晨看到过多少次母亲眼里的泪花,繁重的家务劳动,巨大的精神压力,这些不是每一个外族女子可以坦然承受的。“女人可以托起家里的太阳!”,许多少数民族流传着这句话,这是对家里女人的赞美,可是托起太阳的女人一生该付出怎样的心血?眼泪和辛酸就这么随着青春一起流淌,让如花的女子渐渐变得像大地一样海纳百川,任凭风吹雨打包容一切的一切的苦难。家里有了这样一个女人,永远都是温暖祥和,无论什么灾难都会过去。一女侍奉三个年轻的丈夫,在物质困乏的年代确实是为了家庭财产不外流形成的风俗,实际情况不是带来家庭人丁兴旺,而是丹增阿妈十年的妇科疾病,羞于就医一切苦厄独自承担,只有两个孩子。这样家庭的女子,不知道有多少人早早地被疾病夺去年轻的生命。小说里的初一死了,初一的死其实开始就埋下伏笔。海峰从月台上一把拉回精神恍惚的初一,如此一份感情相守十年。初一是一个毕生寻爱的女子,与海峰一起的时候不是为了报恩,是认真投入地守护爱情。可冥冥之中她的魂灵是一定要回到西藏的,不要说海峰不成全初一的愿望。谁会对自己一心守望十年的爱人拱手相让,如果可以释怀海峰不必火烧火燎匆忙去西藏,更不会抑制不住苦痛不安造成初一的流血。这才是人性的本质,佛性是放下,可人性就是执着。初一不可能负海峰,内心对海峰有愧也希望海峰成全。这份成全是对西藏,不完全是洛桑。死亡前夕初一脑电波里一串串的映象,是自己身上留不住的孩子,寻爱的路途,最终她寻到自己想要的爱。两个优秀的男子都是那么深爱着他,哪怕他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初一的身影何曾真的消失?这是一个内心有爱的女子,对爱人的包容也和丹增阿妈一样。小说里还有三个女子不能不说,月月的姥姥和母亲,杨柳的母亲,同样是为了爱情义无反顾,曾经的一份爱情勇敢前行,最终不得已的放手。这样的女子在自由开放的大都市可以大大方方地独活,若是内地小城必然难承闲言碎语,现实的世界就是这么充满矛盾。洛桑离开了,初一天葬结束后离开。让我又一次想起仓央嘉措,那个为爱的男子,放弃法尊游历藏地,何时何地消失了?未果。洛桑带着自己的爱,游历曾经初一想要到达的每一片藏地。在重死不重生的地方,洛桑相信初一没有离开西藏,没有离开他。人心似湖,对爱人的爱,对万物的爱,对天地的爱,这样的爱可以如此厚博,有爱的时候,人心不沉。用心阅读作品吧!让作品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走进你的内心世界。

是什么让我遇见你

我行遍世间所有的路,
逆着时光行走, 只为今生与你邂逅。

人们都说西藏是一个可以净化心灵的地方。虽然我还没有去过西藏,没有到过雄伟的布达拉宫,没有见过神奇的五彩经幡,没有接受过当地人的哈达,但是从别人的作品中都能感受到西藏的独特。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西藏,读着仓央嘉措的诗句,看作者笔下的西藏,品西藏文化的同时,走进三个80后女孩在北京与西藏辗转的寻爱之旅,让人不禁更加向往神秘的净土西藏,更加爱上西藏的神秘和美丽。
三个性格迥异的女孩在同一所大学相遇,并有幸成为舍友。初一,一个比西藏女孩还要了解西藏文化的汉族女孩,聪明通透,可是心里却藏着很多忧伤的故事;卓玛,一个希望扎根北京的藏族女孩,美丽而又倔强,不希望像母亲那样一辈子生活在拉萨;月儿,一个京城长大的女孩,坚强独立,除了自己的身世外,对朋友毫无保留。毕业后三人友情依旧,都在为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她们都希望在自己喜欢的城市,与喜欢的人相守一辈子。她们遇见了一些人,有的离开,有的再也没有离开。尽管结局不是皆大欢喜,但是里面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都能带给我们莫名的温暖和感动。
是什么让我遇见你?我想,这是佛祖的安排,让那么通体透明的你出现在我面前,多想像这样一直看着你明媚的笑,多想牵你的手一路向北,在羊卓雍措、在那曲、在日喀则,抬头仰望满是繁星的天空,低头看溪水缠绵,携手走过我们的前世、今生和来世。

这就是对三个人爱情的吐槽

三个女孩子的寻爱之路,每个人的寻爱之路都不是寻常路,所以才会被写成故事,供大家或叹息,或理解,或祝福,或是否定吧。月儿,一个的聪慧美丽的女孩子,与大她19岁的老男人机缘巧合遇到一起,日久生情或是一见倾心书里没有写,不管怎样,这对是一段背德之爱。尽管老男人似乎放弃了事业和健康,而月儿也损害了自己的名誉,但是两个人依然伤害了,而且是深深的伤害了一个女人,也就是老潘的前妻。爱情在伟大,付出的再多,也没法甩开一个小三的名称。但是在这场爱情里,更改被批判的是男人,明知自己已经结婚,就不该放任自己的感情,也不该接受别人的感情,如果真的是真爱,又怎么会有13年的隐瞒呢,不过是因为最初抱着玩玩的心态罢了。运气好的月儿,修成正果,这是这样的寻爱之路,又该怎么让人评说呢?初一,大概这个女孩子有着作者的影子在吧,所以在看书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得出作者对她的偏爱。初一有着一个深爱她的男朋友,即使她因为童年时期的家庭阴影,总是不断的逃避这婚姻,逃避着孩子,逃避着深爱一个人,她的男朋友海峰依然会包容她,等待她。因为受过伤害,有了心理阴影,就永远都走不出去了?童年时期固然重要,但是人生那么长,总要朝前走,过去的伤痛不放下,只会伤人伤己。初一就是这么做的,无法做到深爱海峰,却又在一起走过了10年。而后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爱上了西藏青年洛桑。给我的感觉就是,为了扯平,作者硬是给海峰也安排了一段出轨,似乎这样两个人就能谁也不欠谁了。然后,用海峰的错误,带走了初一以及他们的孩子。我只能说,幸好作者把她写死了,不然就这么让她带着和海峰的孩子嫁给洛桑,那样的结局,我可就真的看不下去了。人死万事空,欠别人的债,别人欠的债,通通了解。这也就算是对于初一最好的结局了。卓玛,前十年的时间都在明暗恋这好闺蜜初一的男朋友海峰。表白彻底失败之后,在云南被小她八岁的90后杨柳死缠烂打,居然就此找到真爱,喜结良缘。若是死缠烂打就能打动人,我想凭着卓玛的美貌,前十年的时间里也不会缺少这样的追求者吧。所以,她作为一个大美女痴恋海峰10年,是为了表现初一的独特魅力吗?而后面被追上的过程,不可否定,杨柳的真心很动人,一个炽热的心就这样毫不掩饰的交给你,这是我们都渴望的爱情。然而看了她前十年的过往,总觉得她的接受和结婚不过是为了成全初一的西藏爱情故事。三个人的寻爱之路,至少有两个人有情人终成眷属了,在微妙的别扭中,送上对爱情的祝福。

看起来不普通的名字——王初一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初一的名字很特别,可初一却很不喜欢这个名字。初一之所以叫初一,只不过是因为那一天是农历三月初一而已。从书的第一页开始,对初一这个名字好像是一种偏爱的感觉,因为觉得这个名字很特别。一页一页读下去,越来越喜欢初一,莫名的喜欢。出生在这样家庭里的初一,除了坚强,别无选择。去年的深秋时分,家里遭遇了一场变故,从小什么都没经历过一直生活在爸爸妈妈呵护下的我终于明白,长大并不是你十八岁成年的那一天,而是你经历了一见刻骨铭心的事。从那个时候起,我也明白了,长大没什么,拼的就是坚强。而初一从十一岁开始就已经明白长大的感觉,从她弟弟出生那天开始就明白被抛弃的感觉。看着初一那么小就要学会照顾自己,就要明白冷暖自知的滋味,真的心疼她了。那个时候她把所有女孩子童年里应该有的任性和娇气全都让给了姐姐和弟弟,她学会了忍受疼痛,学会了自己擦眼泪,并且承受了一切本该是成年后作为大人需要承受的东西。我无法真真切切体会到初一每天只有伤心和难过的童年,与她相反,我的童年在爸妈的呵护下每一天都很明媚,我也无法体会到那么小的她难过到极点的时候竟做出了自杀的决定的时候是一种怎么样绝望的心情。看到这儿的时候,只有于心不忍,只有默默的心疼,心疼,心疼。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有的人生来就没有亲人的疼爱。正是因为从来都没有体会过被人疼被人爱的滋味,丹增阿妈待她如亲生女儿的时候,初一又是开心又是难过,她伏在阿妈的怀里哭得像个孩子。正是因为从来都没有体会过被人疼被人爱的滋味,关于孩子,她只能说自己还没有准备好,海峰知道,她不是不会爱,她是不敢爱。海峰十多年的陪伴,他心疼初一,他只盼着这只在刺的包裹下藏着瑟瑟发抖的身体的小刺猬可以快快长大,忘掉童年,忘掉眼泪。关于海峰,人人都知道,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初一知道,寻爱是一条漫长而又艰辛的路。只是刻在心里的那份自卑和无助让她一直都知道,这个世界上,真正属于她的不多,她从来不争不抢,尤其是爱。不争不抢,尤其是爱。我喜欢她的不争不抢,或许她从小就知道顺其自然。而当洛桑这个素昧平生的人对自己好的时候,她承认了月儿早在多年前说过的话,再难看的脸色她都能受的住,就是别对自己好。初一明知道洛桑的良苦用心,但是对于这份感情,她始终不敢勇敢去面对。这本书的感情部分是我不理解的地方,我也走在寻爱的路上,我也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份感情,走到现在始终不理解感情世界的每一个标点符号,我想继续勇敢的走下去,旧人终将成为过去,才能让新人遇见更好的自己。死亡时间,2012年12月23日14时25分。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突然觉得好冷,心里想着是谁,是孩子还是初一,皱着眉头继续看下去,突然流了泪。怎么也没想到这本书竟然会是这样一个结尾,天葬师将初一的最后一包衣服丢进熊熊大火,那个心只属于西藏的初一在那一刻,留在这个世界上的,除了她笑起来的样子,什么都没有了。这样的结尾更能触动的,是曾经经历过同样悲痛的葬礼曾经冰凉过的心,你们的悲痛,我全都知道,看书的人不比书里的你们难过心痛。20岁那年,她穿过格尔木、翻过唐古拉山,看到漫山遍野的藏羚羊时,她确定青藏高原一定是她前世的故乡。今生,她所有的梦想就是留在西藏,穿着藏装在八廓街外日日柴米油盐,和心爱的人一起转布达拉宫,一起在大昭寺发呆,一起读仓央嘉措的诗,一起看日出日落……帕崩岗,王初一,再见。

爱请果敢,不爱请离开

香巴拉,一片美丽神奇的乐土,一处许多人向往的圣地。西藏以其独特的美景美物,神奇的佛教文化吸引着大批的男女从世界各地朝圣而来。本书《北京遥望香巴拉》是做过多年新闻记者的宋晓俐华丽的转身之作。这里写的是在北京工作的三个女孩,心系西藏,念着拉萨,她们多年间从北京转载于拉萨之间,寻找心中的归属。有着不错工作的倔强女孩王初一与男友柳海峰在北京有属于两人的房子,两人同居十年左右,却一直没有扯证结婚,也无小孩。因为从小在缺乏家庭关爱下长大的初一,心里没有安全感,却执着的寻找自认为的安全归属地。自从跟着好友,一个藏族女孩卓玛回过一次拉萨后,她从此爱上关于西藏的一切,她自认为自己属于西藏。我们可以从初一的视角,看见西藏的美景,了解西藏的佛教文化,神圣的布达拉宫,大小昭寺,宁静的羊卓雍湖,飘动的五彩经幡,转动的经筒,美丽的藏服,还有令她深爱的心中男神,仓央嘉措,西藏的所有在初一的心中都是那么美好。最后遇上的高大帅气的藏族男子,洛桑,有着温柔多情的性格。两人的心如此相吸,一切都美好的不真实,但愿有美好的结局。初一的好友月儿,从小到大是和外婆与母亲一起生活的独立自信的女子。可能是从小缺少父爱的缘故,她竟然喜欢着比自己大十九岁的有着家室的男人,默默又无悔地跟着他十多年。好吧,这是一个励志的爱情故事,只要站在爱情的角度,抛妻弃子,寻到年轻的爱,都没有错。这样的毅力,这样的案例又可以激励多少后来者前扑后继。常人的三观已经碎落一地啦!另一个有毅力的女子,是她们的好朋友,藏族姑娘,卓玛,默默地喜欢着好友的男朋友,柳海峰。从小在特殊环境里长大的她,渴望离开拉萨,渴望打破“草原上的女人命不由己”的魔咒。她要留在北京,找到相爱的男子,过正常的生活。好在这个藏族姑娘终于在尴尬的年龄,遇到一个青春勇敢的大男孩,小她八岁的杨柳。跨越一道年龄的大沟,姐弟恋最终修成正果。这应该是三人中,稍微正常一点,更幸福一点的爱情故事了。作者文笔很好,全篇读来,一气呵成,有着书香享受。西藏的景物,习俗,佛教文化,一切都合理有据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但对于其中的人物关系,爱情故事,真得很不认同这些太不普通的设定。三个女孩的家庭,没有一个是普通模式的,就算是双亲健全的,偏偏又要加上孩子多,得不到大人的疼爱,从小养成缺爱的心理。成年后的恋爱,也是独特的奇怪组合。忘年恋,姐弟恋不说了,初一与海峰,年龄相当的恋人,关系也让人唏嘘不已。就算初一喜欢拉萨,喜欢藏文化,为何不早点离开北京,离开不爱的男友,老拖着别人,有什么意思呢。她有才,有能力,可以到西藏工作安居,找一个相爱的人,开始真心喜欢的生活,何必身呆在一个地方,心却恋着另一处,误人误已。最后,原本好好的初一,却因为海峰而死,得到了天葬,这样的情节,这样的结局,真的有点太故意而为之。以前,看少数民族的电视,也曾幻想着,穿上他们的漂亮衣服,当一名美丽的少数民族女子,遇上一个能干的帅小伙,谈一场美好的异族恋。但是现在,就算看到了真正的他们,也只是当作旅游途中的一份独特风景而已。不像真正热爱他们文化的人,留在当地,体验他们的独特生活风俗。爱某处的景或文化,爱的浅,请保留心底;爱的深,爱到无法自拔时,请果断些,是去是留,成年人爽快些,还是不要牵连太多无辜的人跟着你受罪。

最好的结局

八月一日,建军节,我收到快递小哥的电话,说有我的快递,是书。心中顿时惊呆了,本来离我申请已经过去好久了,也没消息,以为没我的了,还为此懊恼了好久,早知道应该快点下手的。可比这更令人懊恼的是,单位刚好放假,而我在老家。只好让单位的门卫大叔代为签收了。三周后回到家,就迫不及待的崔老公冒着大中午38度高温跑到单位把书拿回来了(在此,真真的感谢我那舍己为人的老公,么么哒)。拿到快递,厚厚的,很有分量,打开包装,是一本洁白的书,带着些神圣不可侵犯的气息,封面是飘渺的山峰与五彩的经幡,象征西藏的布达拉宫若隐若现,很有意境。其余一片空白,唯有一个白衣女孩望着远方,给人无限遐想。通读本书,方知作者是真的爱西藏,在这里作者用自己细腻的文字向我们讲述了西藏的人和物,西藏文化,西藏的仓央嘉措,隔着文字我也能感受到作者对西藏深深的情愫。北京遥望香巴拉中的"香巴拉"是藏语的音译,又译为"香格里拉",其意为"极乐园"。几个主人公在3731公里的路上追寻心中的归宿。这个归宿就是每个人心中的极乐园,是繁华都市中男女们越来越缺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自卑的王初一想摆脱童年的阴影,相信爱情,在男友许诺的“西红柿发芽开花、果实爬满枝头的时候,我们就订婚”中憧憬美好未来的时候却被抛弃,绝望之余遇到西藏,想留在拉萨,在那里某个不起眼的街角上过着寻常女子的生活,日日柴米油盐。坚强的月儿有着家庭魔咒,外公在年轻时离开了外婆,妈妈也是爱上有妇之夫,成了“小三”,承受了痛苦、指责、鄙夷,现在连她也是如此,重蹈家族的覆辙。像小牦牛一样倔强的卓玛,有故乡却用了所以的力气去逃离,逃离童年时留在自己记忆力的魔咒,最终成为故乡的“异乡人”。所幸的是,所有的人在北京到西藏的3731公里都有了自己的归宿,只不过结局不一样而已,这也许是对她们在寻爱路上最好的结果。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一生同行,到头来却依旧是一对陌生人,初一和海峰就是如此,海峰十年的陪伴和努力没有打开初一的心,甚至孩子的到来,还是如此,十年的等待也没让一只刺猬长大。而有的人只需一句话、一个眼生就足足可以跨越时空,走进彼此的心。我想这是缘分,更是机缘,洛桑和初一刚刚相遇,便有了两人的“谈的来”,有永远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天。洛桑和初一有共同的西藏、拉萨、帕崩岗、五台山、天葬、仓央嘉措……洛桑面对爱情是勇敢的,活佛的“随心而为”,让他奋不顾身,直追北京。面对洛桑炙热纯真的感情,初一则是犹豫不定,最终辜负了海峰十年的陪伴,也失去了真爱洛桑,最后没了孩子,也没了生命。剩下的唯有实现了那个关于“天葬”的约定永远留在了西藏,这也许是她最好的归宿。月儿被一巴掌打得失掉所有的尊严,原形毕露,独自舔伤时才明白外婆、妈妈的期望。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没有姓,没有爸爸。这是很世俗的故事,小三在现实社会里总是人人喊打的角色,但在这我实在是不忍心说什么,有的只有一份心痛和同情。这个倔强而骄傲的女孩儿像一株有着最强生命力的绿萝,不声不响在潘谊和的生命里生根发芽,成了潘谊和心中的挚爱,不可分割。最后为了实现那句“嫁给我”与原配摊牌,失去所有,最终和心中永远的“小卤蛋”远赴香港。卓玛是一个新娘和三个新郎的孩子,从小目睹了阿妈在三个男人中间进退维谷、左右为难,阿妈那句“草原上的女人,命,向来不是自己的……”成了卓玛逃离西藏的不竭动力,相比其他人我更喜欢卓玛,她是那么干脆利落的一个姑娘,爱就是爱,不爱了就放手,最终遇到了自己欢喜冤家杨柳。在结尾处,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归宿,除了那个失去初一的洛桑,我想他注定要孤单一生了。

跨越3731公里的爱

关于西藏,在我很小的时候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洁白的哈达,高高的珠穆朗玛,充足的阳光,那是距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也是很多人一直向往的西方。 有很多跟西藏有关的歌曲, 感觉那是一个最圣洁的地方, 有着净化心灵的蓝天,不太喜欢远行的我,看完了这本书有了想要去西藏的冲动。 这是一本关于三个女孩子十年寻爱历程的书, 穿越了10年,跨越了3731公里。 书中的主角之一王初一,最终留在了那个她一直魂牵梦绕的地方, 虽然结局有些伤感,但是于初一而言,或许故事到这里她最终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宿。 故事的开始三个来自不同地区的有着不同经历的女孩子一起走进了民族大学,住在了同一个宿舍, 毕业又不约而同的都留在了北京。 初一在跟着卓玛一起去了西藏之后就爱上了这个地方, 漂泊在北京的日子里一直惦记着西藏的一切,她说她的前世是个藏族女子。 阿妈丹增给予了她对母爱的渴望, 那个为她赶制藏服的阿妈, 给她准备了跟自己女儿卓玛一样的房间的阿妈,多年来看似独立坚强的初一心里有了被人疼爱的感觉那个人是她的阿妈丹增, 故事中初一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外表和独立,实际内心却非常希望得到爱的女孩子。 她是月儿和卓玛的主心骨, 在月儿和卓玛需要帮助的时候,她是代替卓玛照顾生病的阿妈的好女儿, 是为了月儿的事业主动伸出帮助之手的好闺蜜。 却在得知自己怀孕之后更加的无助, 与海峰携手走过的十年里, 她一直向往着西藏,以至于在天葬台归来之后,许下了希望自己以后也天葬的心愿。 令她魂牵梦绕的这片圣洁的土地给予了她心灵上的慰藉。初一有一个藏族女子的名字,拉姆雍措,她是藏传佛教徒,痴迷着西藏更痴迷西藏的寺庙。她爱诗,爱旅行,爱林徽因,李清照,三毛,顾城,但是她最爱仓央嘉措…… 在照顾丹增阿妈的时间里,她遇到了自己的心灵伴侣—洛桑,故事的最后初一因为孕期大出血导致的羊水栓塞离开了爱她的人们,她得偿所愿的留在了西藏,从遥远的雪山上遥望着这片她爱的土地, 她爱的人。 那个爱着初一的洛桑,他想把初一没有去过的地方都走一遍,相信他的心里面也知道初一会在雪山上看着他的吧。 故事里面的三个女孩子最终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卓玛如愿的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有了自己的家, 也留在了北京,有了孩子的卓玛给自己的女儿取名初一,一个会说藏语和普通话的女孩儿。 月儿去了香港, 她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 感谢作者带给我们的美丽的爱情的故事,同时也让人们更多的了解了西藏。 相信不少的读者会和我一样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开始向往着这片神秘而圣洁的土地了。

爱情到底是什么

一开始,作者宋晓俐在《北京遥望香巴拉》似乎不急不徐地讲述着几个很“老套”的故事:三个优秀的女孩,一个来自北京,一个来自黄土高原,一个来自西藏拉萨,她们有不同的性格,一开始也选择的是不同的道路:北京女孩月月爱上了大她十九岁的成功男士潘谊和,似乎不出意外地演绎着一个小三上位的“正常”故事;山西女孩王初一,从小就被家里人有意无意地忽略,和爱她的男友居住在一起,却始终对婚姻和拥有孩子充满了说不清的恐惧,直到从卓玛阿妈那里找到了久违的亲情和真正的归宿感;拉萨女孩卓玛,从读“内高班”起就热切盼望着能够留在北京。她们三个都冰雪聪明,虽然选择的道路不同,但殊途同归,最终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走到了一起。似乎,故事就是这样遵循这样的轨迹来进行了,一切都显得完美无比:月月和潘谊和最终走到了一起;初一则魂牵梦萦、不可挽回地爱上了拉萨、爱上了洛桑,并且愿意从此永远待在拉萨;而卓玛也得到了杨柳的真爱……假如,故事就此恰到好处地结束,该有多好——很传统的大团圆似的一种完美。但不幸偏偏就发生了!王初一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012年12月23日是14时52分”这一个显得残酷无比的时间点上!一切真的已经永远地结束了!无比热爱西藏、对西藏甚至比对自己的家乡仿佛更为熟悉的山西女孩王初一,却一语成谶,在一个清晨,用藏族的天葬完成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段路。从讲故事的角度来说,这样无疑是最好的一个结局:月月和潘谊和的十三年的感情终于有了一个不错的交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卓玛遇上了小她8岁的摄影杨柳,他的疯狂、执著赢得了藏族女孩以及她的家人的爱与喜爱;而王初一,幼时的不幸始终缠绕着她,即使是怀孕之后,却依然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不确定和迷惘,她最终找到了她想要的温暖和爱——虽然真实的世界中她再也无法感知不到这一切了,但也许在另一个世界,在她最爱的拉萨这个雪域高原的城市里,她能够永远——“和心爱的人一起转布达拉宫,一起在大昭寺发呆,一起读仓央嘉措的诗,一起看日出看日落……”爱情是什么?十几年前韩国的一个同名电视剧就在追问着这一个问题。在宋晓俐的笔下,月月、初一和卓玛也在追问着同一个问题。许多看似惊天动地、惊世骇俗的所谓经典爱情,其实并没有找到真正的答案。爱情本来就是两个字,有“爱”有“情”,有心灵上的温暖与欢喜,有那一份心安理得,这才是最有价值、最值得拥有的爱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初一应该是最幸运的一个——虽然她的幸运时刻转瞬即逝……王初一的死,另一个男人——柳海峰无疑应该负有最大的责任。正是他的“疯狂”导致了她的最终香陨玉消。在他“整个人陷入无尽的恐惧和绝望之中”的时候,不知道他的内心中到底明白了什么没有?!本来不想谈这一个人,可是居然无法绕过去……在《北京遥望香巴拉》这个故事里,宋晓俐对西藏文化的那一份热爱从里到外处处可见;或者说,王初一的身上,又何尝没有寄托了宋晓俐的全部心意了呢!?这一份心意,其实在宋晓俐写的自序《用十年,给西藏写一首温暖的情诗》里边表露无遗:“一直试图寻找一种方式安置汹涌在心间的西藏情愫……”“香巴拉”,又译为“香格里拉”,是藏语的音译,意为“极乐园”,是佛教所说的神话世界,是藏传佛教徒向往追求的理想净土。王初一内心中苦苦追寻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最终归宿,只有在这里她才能够找到内心的宁静。应该说,这一定也是作者宋晓俐的内心想法。在读完这本小说的最初一刻,我想到的是二十多年前读过的那本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最美好的一切在即将到来的时候却硬生生地戛然而止,写出一个这样的故事结局该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特别的爱情

西藏,一个充满神秘力量的神奇之地,从未去过那里的我,特别想去感受那里高海拔的环境,云朵、天空都忽然离自己那么那么近,单单是想象就觉得特别美好。《北京遥望香巴拉》这本书的每个章节短而小,小说每节的开头,都用藏族诗人仓央嘉措的诗句作为引子,诗句华妙庄严,溯往追来,低徊吟味。北京的繁华与拉萨的静谧,强烈的对比之下显得藏民的生活方式和都市人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轨迹里往往总会缺少爱,一份脚踏实地安安稳稳的爱,无论在外打拼有多么颠沛流离,都想要有一颗心在家里等候他们归来。可在这变迁的世相里还有多少爱可以执着义无反顾地相守终老,藏民们却很少出现这样的问题,我想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一个问题。读这个故事,女一号初一,明明拥有那么多的爱,却还不满足。不知道是因为她缺乏安全感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使得她现在成为这样的人,最终,也没有一个好的结局。有点可惜,又有点在意料之内。相比较女一号,我更喜欢卓玛这个角色。有点当今现代女性的味道,独立有想法,想离开西藏到大城市打拼,想打破传统规矩,摆脱家族的束缚。不过幸好,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爱,简单又不失真情。女三号月儿,和比自己年龄相差甚大的男人在一起,有点艰辛的异地恋,最终在好友离开后,也跟随着自己的心远赴香港,寻找爱人,结局也算是圆满。除了讲述这三个女孩的故事,小说还结合了西藏的传统文化,以一种民族寓言的方式来书写藏民族的文化观念。小说的总体还是比较好的,看完之后我也有了一点自己的思考,期待作者继续写出好书。

值得一看噢

新收一本#北京遥望香巴拉#,此书乃宋晓莉姐姐的处女作,尤其喜欢那几张书签,这是一本关于寻爱的小说,每章节都有仓央嘉措的诗做引子,没去过西藏的向往,去过的流连忘返,应景了那句话,愿世间所有灵魂都能温柔相遇……关于西藏,像盈在心头的一株绿萝,从生根到发芽再到藤藤蔓蔓地爬满所有角落,用了十年。这种疼爱仿佛是一个多情女子对待心爱之人,一心想把这世间最好的东西全部给他,哪怕耗去所有芳华也在所不惜。

吾心安处即是家

吾心安处即是家,简短的七个家,道出我们过得心安,过得顺畅,过得快活的理由。我们活在这世界上,追寻的难道不就是吾心安处即是家,此心安处是吾乡嘛。少年时读苏轼的《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中“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白居易《初出城留别》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种桃杏》中“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诗句时,不曾理解他们的心意与期待,也不曾感受他们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今时今日,尤其是在我远离他乡,远离亲朋好友,活在物质横溢的社会,每天面对不同的压力,再忆起这句话时,思绪深远,汹涌澎湃,因为心底有一种惦念与不舍压抑了我太久太久,此刻感受至深。 《北京遥望香巴拉》故事里三个女孩她们和我一样有着浓烈的情怀,但是她们比我勇敢、果断,她们用实际行动告诉着我“吾心安处即是家”的人生。初一、月月和卓玛三个从大学时代就要好的女孩,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来寻找爱情,他们在拉萨和北京的3731公里之间辗转,圣山圣湖,布达拉宫,圣城拉萨,因为她们的爱情、友情和亲情,徒增了人生的精彩,也因为她们执着追求着自己想要的人生而更加神圣和美丽。卓玛和杨柳、月月和潘谊和、海峰和高小筠有情人终成眷属我为他们开心,还有我最敬佩的初一和洛桑,我也同样为他们祝福,我相信我和洛桑有着一样的想法,初一一定会在神山的某个角落时刻关注着他们,而她也因为魂归西藏从此再无忧虑。这是一个让人开心的故事,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这是一个让人奋进的故事,这是一个让人心灵沉淀的故事。拜读完宋晓俐著写的《北京遥望香巴拉》,她扎实的文字功底,细腻流畅的文笔,让我心生佩服。我从她的故事中能感受到她对西藏的情有独钟。她用她独特的笔墨勾勒出西藏的神秘与美丽,在当下归属感和安全感越来越稀有的人群里,她笔下的三个女孩就像那冰山上雪莲昂首绽放着她们的精彩,她们从北京辗转西藏,苦苦寻求着生命中的真爱,关于西藏的爱情,关于西藏的风景,关于西藏的文化串联其中,让我们一路跟随他们感受着不一样的情怀,感受着时下最热的西藏文化。看着书中解读的西藏文化,我相信所有看过这本书的朋友都会生出对西藏的向往之情。“一场感处至深的寻爱之旅,跨越3731公里,向往心中香巴拉的漂泊者啊,吾心安处即是家。”封面的一段话一直抨击着我的心,尤其是“吾心安处即是家”,虽然我的家乡没有西藏那么神秘,但是它和西藏一样有它独特的美丽。我知道我一直渴望回家,渴望回到父母生我养我的地方,因为只有那里才能让我心安,那里才是我的家。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像她们一样勇敢、果断地追寻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最美的修行

当我拿到宋晓俐这本《北京遥望香巴拉》,就迫不及待的开始读,然后就根本停不下来,一口气读完,直至凌晨两点。深夜,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但我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突然有种冲动:明天就收拾行囊,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跨越这3731公里,去到我向往已久的天堂——拉萨,那个美丽、神秘的地方。《北京遥望香巴拉》就像是宋晓俐送给西藏的一曲动人情歌、一首绵长情诗,诉说着关于西藏的爱情、关于西藏的风景和许多人对西藏的向往。整本书给人的感觉是眼前一亮,文字温和持重 文笔流畅优美。书中三位女孩儿的爱情故事,恰好能安置汹涌在我心间的西藏情愫,让人着迷,爱不释手。每一章的开头都以仓央嘉措的诗开头,也是吸引我的地方。三个从大学时代起就感情要好的女孩儿,一个来自西藏、一个来自山西,一个来自北京,她们大学毕业后都留在北京各自安身立命,寻找爱情,相互支撑,彼此慰藉。她们在拉萨和北京的3731公里间辗转,努力为“梦想与现实”带给他们的不同命题寻找答案,圣山圣湖、布达拉宫、圣城拉萨因为她们的执着而神圣和美丽。汉族女孩儿王初一始终被西藏的一草一木牵引,魂萦梦系,尤其是阿妈丹增给她的那份母爱和家的感觉,让她日思夜念。藏族小伙洛桑和十余年相守的男友海峰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踏踏实实“过日子”,一个是“谈得来”的“灵魂伴侣”,让初一一时难以做决断,不过最终还是决定随心而为,留在拉萨。故事发展到最后,初一却因与海峰的贪婪和无知——怀孕5个多月的初一在与海峰的交欢中大出血,死在了寻爱的路上。初一死后,在洛桑的帮助下,实现了天葬的愿望,成为拉萨帕崩岗天葬台上送走的第一个汉族女人。从小在八廓街外长大的藏族姑娘卓玛,一心渴望离开拉萨,找一个只爱她一个人的男人相守一生,直到遇到了北京男孩儿杨柳,被他的天真烂漫和专一情感所感动,最终幸福的结婚生子。月儿自19岁起甘心与已婚的潘谊和默默相爱,漫长的十三年让他们经历了无数次分别和思念的折磨。月儿的人格魅力让老潘越来越爱,爱到不惜一切代价也要给她一个家。月儿在见证了挚友初一离世之后,终于悟到,在原本就没有结果的人生中,相爱相守的真正意义,最终和老潘一起去了香港。看完这本书,我忽然很想听郑钧的《回到拉萨》——“回到拉萨,回到了布达拉。”我对西藏的向往由来已久,但种种原因到现在都还没去过一次,这种渴望对比“初一”和宋晓俐简直不值一提,但我喜欢一切关于西藏的故事,喜欢仓央嘉措的诗。最后用仓央嘉措的诗——“世间安有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来表达我的愿望,此生最美的修行,则是焚一炉好似春风庭园的香,喝一盏远离名利交织的茶,听一首风光无际的曲,想一个静若莲花的人……来源于网络图片

但愿我们的爱情,都在最好的时候遇见最好的人

我以为西藏是一个文艺青年的栖息地,是摄影师爱到无法自拔的美景,是虔诚者无比神圣的殿堂,原来她也有她的无可奈何,有她的不为人知。许多人都会和我一样,有一个西藏梦。看了这本书,我会想象自己走进日光之城,去布达拉宫看那些虔诚的信徒,坐在街头巷尾的茶馆里,走在八廓街的转经道上,看人来人往,在大昭寺前凝望信仰的力量,在拉萨河安静的听一天的水声,洗去铅华,洗去疲惫。书中对于西藏的描写,我还是很喜欢的。但对于故事中的人,我只想说呵呵哒。我想没有比初一更痴迷于西藏的人,她深深地热爱这片土地。前世,也许她真的是拉萨的女儿,所以才会对这里如痴如醉。可是,我不理解她,我不能想象,一个和她朝夕相处十多年的人,无论怎样,都感动不了她那颗受伤的心,一个认识几个月的人,却能给她所有想要的归属感。有人说谈得来很重要,可是这个重要,只是几个月就能放弃十多年,当真狠心,自私。在这个故事中,对于女主们,我是真的一个都不喜欢。朋友妻不可欺,可是卓玛都做了写什么呢?明的暗的多少次,用行动和语言抢朋友的男朋友。月儿更好,直接做了别人的小三。文字青年的忧伤,和他们所谓的爱情没有先来后到,爱情的至高无上,也许我等凡夫俗子不能理解吧?我喜欢故事中的男主们。在面对各种诱惑时,也曾心动,可是最后还是选择了最初的爱。以前读故事,发生酒后乱性,我都觉得不可原谅,可是海峰,我却轻易的就原谅。一直都觉得他是一个很好的男人,脾气好,工作好,对初一好。杨柳呢,是一个阳光的男孩,勇敢,乐观,活泼,可爱。追卓玛的不顾一切,对卓玛的言行举止,让人新生喜欢。想起他,就想到了快乐。洛桑,大概是最令人心疼的吧,他爱着初一,第一次那么想和一个人厮守却落空,从此他爱不起别人,放不下初一,最后只能走过初一走过的地方,看初一看过的风景,去初一想去而没来得及去的地方。今后的每一天。他只能带着短暂的回忆活下去。我时常想,他还会遇到爱的人吗?他还有能力爱吗?遇见初一,也许他已用尽一生的心动一生的爱。故事的结尾,月儿和老潘在一起了,卓玛和杨柳结婚了,海峰和小筠也修成正果了,唯一洛桑,一个人,一辆车,有时一天跑几千公里,有时在一个寺庙里一坐一天。。。他会自言自语,嘴里仍念着那个汉族女子的名字——初一。

寻爱之旅——《北京遥望香巴拉》书评

当寻爱的旅程开始,执着的人们总是用自己的坚持谱写出美丽的故事,让一切变得更加生动而神圣。在这个爱情遍地盛开的时代,人们更多的时候被物质和利益迷惑,很难找到心灵真正的归属和情感的归宿。但是在《北京遥望香巴拉》中,三个从大学时代开始就很要好的女孩儿,用十多年的时间去寻找真正的爱情,她们求的是两厢情愿的真心,在这段漫长的寻爱之旅中,更是因为融合了圣地西藏和圣城拉萨的人文风情而让她们的执着显得更加虔诚、神圣和美丽!小说由三个女子交错又相融的故事构成,曲回动人。初一有着悲伤的童年,她倔强坚强却又无比脆弱、害怕失去,所以即使和柳海峰耳鬓厮磨了十多年,她依然没有勇气走进婚姻、孕育新的生命。她像是西藏前世的女儿,到达西藏时会放声大哭;她极度渴望爱和温暖,可是眉宇间又总是透着淡淡的忧伤,更多的时候就像是一朵安静盛开着的格桑花。卓玛想摆脱与阿妈相同的命运,于是她拼尽全力地往外面跑,希望能脱离西藏。然而当伤心难过的时候,最先想到的还是西藏,这个令人安心宁静的地方。在喜欢海峰十多年后,终于懂得了其实所谓天长地久的爱情,都会随着日子的流逝而轮转。月儿呢,她从小没有父爱,她爱上了已婚的男人,隐忍而痛苦。可她又是明智的,不服输的。她或许会因为伤心喝得大醉,但面对事情时,她从不懈怠。三个女子,三个爱情故事,从跨出大学她们便在寻爱,十多年,坚持不变,不愿将就,只愿随心。爱情就是这样,需要的是你情我愿,两者缺了一个,即使走到一起也不能叫爱情。为那颗心有个真正可以托付的人,为自己的灵魂有个真正幸福的安身之处,也只能不慌不急。寻爱是一条漫长而又艰辛的路,无论是谁,踏上这条路时心里都一定藏着很多牵挂,这对于他们三个而言,都是一样的感同身受。另一处吸引人的,那便是在书中的西藏,让人体会到心安宁静,体会到善良与虔诚,体会到淳朴自然。在西藏,人的心会不自觉地变得柔软,这里有很多温暖的人和故事,有最真挚的祝福。在这里,人的灵魂会被轻轻的安抚,感受到最本真的快乐。这里还有对初一一往情深的洛桑。一个孤单的男子,一辆车,有时一天跑上千公里,有时候会在一座寺庙里一坐一天……每一座寺庙,每一条小河,每一条或平坦或崎岖的路,,每去一个地方,他都会自言自语,嘴里念着一个汉族女子的名字——初一。寻爱亦因每一份执着的深情而唯美和令人心疼。

还好最后,我被安放在了西藏

之所以一直没敢翻开这本书是因为才恋恋不舍的刚从西藏回来,整个人还没从那个情境中抽离,怕一打开这本书会再度陷进去。然后,想起在帕崩岗躺着晒太阳的午后,想起约定地点在玛吉阿米然后遇见的人,想起走前早起去大昭寺转过的五六圈⋯⋯但是终究还是没忍住,想要翻开再找寻一些气息,大不了自己再不可自拔个数日。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认识晓俐姐的这半年,在还没有翻开这本书阅读前,我这半年内居然走了一趟跟书中提到的几个重要场景相似的路,北京、雍和宫、山西、五台山、西藏、帕崩岗⋯⋯我们之前还互相调侃因为喜欢共同的诗人而是前世的情敌,这下感觉好像咱们前世真有点瓜葛⋯⋯我看书的速度并不快,就算是小说。很多人说看小说看大致的故事情节就好,可我有时候就爱咬文嚼字,喜欢细看每一段文字,特别是这里的每一章还用仓央嘉措的诗句引入。所以,读这本书我花了比较长的时间。书中的三个女主,算是摘取了现在比较典型的三种女生风格,虽然身世背景各有其不可言说的痛,但都如无数在大城市打拼的女孩们一样坚韧倔强的活着。她们映照了现在许多躁动不安四处逃离折腾不息的灵魂,为了理想或者世俗被迫生活在一个光怪陆离的大都市,却在内心种着一块渴望归去的净土。空间、人物混乱的交错,各自活着别人艳羡却在内心向往他人生活的日子。就如现在的朋友相聚攀问近况后,总是会拿“我真羡慕你”与“其实我才羡慕你呢”来引发感触、聊表心事。总之,这本书有着我喜欢的地方,有着我喜欢的故事,有着我喜欢的性格人物,然后再有我喜欢的语句把它们粘揉在一起⋯⋯一切都是能勾引着我,让我想一口气啃完的状态,虽然最后结局并没有皆大欢喜。但也请原谅我在看到结局时并没有太多的悲伤情绪,反而是默默欢喜着的,因为王初一的最终离开,却成全了她留在了西藏,留在了帕崩岗,留在了她一直恋恋不忘的土地,这也许就是最好的结局,如她所愿,如作者所愿,也如我所愿。

跨越3731公里的寻爱之旅——《北京遥望香巴拉》书评

当我欣喜地收到宋晓俐的《北京遥望香巴拉》这本书后,首先就是去“度娘”那里查询了一下“香巴拉”的意思,它是藏语的音译,又译为“香格里拉”,其意为“极乐园”,是佛教所说的神话世界,是藏传佛教徒向往追求的理想净土即:“极乐世界”、“人间仙境”。当我迫不及待的开始阅读时,让我更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在每一章的开头都附了一首仓央嘉措的诗,我很喜欢仓央嘉措的诗,尤其是那句经典的“世间安有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一本书同时让我得到了两种满足,一是品读了仓央嘉措的诗、二是能够跟随作者一起去感受一场感人至深的寻爱之旅,真的是太让我惊喜了!随着一页一页细细的品读,书中关于三位女孩儿成长、亲情、友情、爱情的故事,让我爱不释手无法停下来,有时还无法控制的流下眼泪。来自西藏、山西,北京三个不同地方的女孩,她们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都有着各自埋藏在心底的隐痛,但却有着从大学时代就建立起牢固的友谊、感情,在大学毕业后都留在北京各自寻找爱情,相互支撑,彼此慰藉。从小在八廓街外长大的藏族姑娘卓玛,一心渴望离开拉萨;而汉族女孩儿王初一却是一个需要人疼爱,尤其是阿妈丹增给她的那份母爱和家的感觉,让她始终被西藏的一草一木牵引,魂萦梦系;还有从小在外婆身边长大、用着和外婆同样的姓氏的月儿,她们的成长故事、感情经历和纯纯的友谊都让我动容。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回味着书中她们的故事,向往着那片天堂净土——拉萨,那个美丽而又神秘的地方。

《北京遥望香巴拉》三段爱情三个归属,我们唯有珍惜当下

在读了书之后,特地在度娘上搜了一下“香巴拉”到底为何意?原来“香巴拉”是藏语的音译,又译为“香格里拉”,其意为“极乐园“,是佛教所说的神话世界,为时轮佛法的发源地;佛学界认为香巴拉是一个虚构的世外桃源,是藏传佛教徒向往追求的理想净土即:“极乐世界”、“人间仙境”。王初一、月儿、卓玛、柳海峰在引子部分就出现在机场。感觉像是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产,城外的人想进来。卓玛想在北京拥有一个家,而王初一而想把家安在香巴拉。柳海峰虽为王初一的正牌男友,可是卓玛对他却是越来越爱,无奈在柳海峰心里却深深装着王初一。爱情是什么?是两厢愿意为对方做任何事情。虽然在王初一心里海峰是她的男友,可是当海峰说到谈婚论嫁时,王初一还是很犹豫的,只能说她的爱比起海峰的爱还不够多,海峰还不是她愿意为他做任何事的人。在初一这里我们知道了西藏的天空是那么的蓝,云朵可以就像是顶在头上一般。人们做任何事都是慢慢的,这或许是跟高原氧气稀薄有关。转经的人随处可见,再烦躁的心灵到了这里也会宁静下来。初一喜欢这里,也是因为只有身在这里才能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而作为西藏儿女的卓玛则是一心想逃离西藏,一心想在北京安家立户。虽然之前卓玛单恋海峰,不过爱情不是只一厢情愿,还得两情相悦。最在北京男孩的死缠烂打之,卓玛终于与杨柳结为百年之好。而月儿,却因为初入职场时加班加了一天滴米未进,最终被一阵饭香吸引,不得已为了肚子而吃了老潘的一枚卤蛋后,最后却陷入情网沦为小三。不过在这里像月儿这样的小三,也让我们看到其实情到深处身不由己。可能在初时你只想要一份爱情,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我想想要的爱会是想要完整,这也背离了初衷。不过好在主人翁月儿在遭受到一串打击之后,老潘也最终还是选择了她。这也算得上是圆满了。相比初一真的如她所愿永远的留在了帕崩岗。虽然如她所愿,但是还是让我心碎,虽然这样的结局我想谁也不愿意看到,可是有时生活也真的如此,我们唯有珍惜当下才是现在最应该做的。


 北京遥望香巴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