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图像》书评

出版日期:2015-6
ISBN:9787301255179
作者:[美]伊库·阿达拖
页数:212页

完美图像,不够“完美”的真相

文/冰子“我们常说摄像机不会撒谎,但我们也知道照片和画面会歪曲真实甚至造假。”《完美图像》这本书,就是从一个公正客观的角度,举出不同领域的例证材料,来向我们展示真实和虚假是如何在“图像”这一媒介的作用下,被模糊掉两者的界限的。让我们抛开书中的案例不谈,想一想你身边的例子。比如说,自拍。你有没有发现,在你的朋友圈里,那些喜欢自拍的女生,每次po上去的图角度都是一样的。在她们看来,那是在一个恰好的光线下,以一个恰好的角度,排出的一张“完美”的颜照。可是,你会不会有所疑虑,这真的就是她么?这种疑虑会被逐渐放大,尤其是你有机会真正见到这些女生的时候,你会更加大吃一惊:“这跟朋友圈上的她,明明是两个人嘛!”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拍照,究竟是拍给谁看的?其实,无论拍给谁看,我想每个人的初衷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我们要通过我们拍的这一张照片,直接或间接地达到我们的某些“目的”。比如,记者拍摄的照片,可能是为了在新闻上上头条,那么,一张有血有肉有颜有色的图像,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公众的杀伤力会比长篇的新闻文字更震撼;再比如,普通人自拍要发到朋友圈的照片,为了满足虚荣心,或者说是分享或者炫耀的心理,她们一定会把自认为最美好的角度摆在公众眼前。在这样的情况下,图像都是完美的,可是回归到人事物的本身,他们又是“不完美”的,片面的。其实,真实的世界中,会有绝对完美的东西存在吗?答案是,没有。既然如此,所谓真实和虚假,自然就不会存在明显的界限。无论是战争中的别有心裁的捕捉照片,还是为了总统某种形象光环的刻意营造的角度拍摄,它们都是真实的,却又不是完整的。正如正本书的主旨告诉我们的一样:不要只相信你所看到的,更不要相信你所看到的所谓“完美”的东西。因为那只是真相的一部分,在你看不到的地方,还存有更多亟待你去发掘的东西——那是你可以换另一种形式,去发现的可能不是那么完美,但确实也是属于一部分客观事实的东西。综合考虑起来,我们才能对我们接触到的人事物,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

什么才是真实?如果你感受到了欺骗°

——评《完美图像》文/蓦烟如雪从1837年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术开始,摄影就开始悄悄地走入到我们的视线中,从暗箱上的绘图,到1900年照片印到报纸上,这期间开创了摄影图片报道的新时代。在面对图片,我们都觉得摄影和新闻一样,它追求的本质应该是真实。就像伊库·阿达托说“摄影似乎有望提供一种图像,远比绘画画出来的更完美。客观地记录世界终于成为可能,可以摆脱艺术家古怪莫测的视角。”可在我看了《完美图像》后,我发现摆拍成了主线,他们用过于逼真的拍摄技巧,去还原这个场景甚至是这个本质,可这个照片早就失去了真实。在这一混沌的现象下,作者开启了探究模式,从电影到政治,从摄影到广告,从互联网到家庭相册,甚至是facebook,photoshop制作等等,他们歪曲了真实,用造假去影射这个扭曲的时代,纯粹的摄影家渴望能呈现“内在的精神”,而报纸发行人却渴望图片讲述故事,新闻的报道和虚构的故事,是如此让人难以分辨,我们以至于模糊了视角。无论是国外抑或者是国内,我们都能感受到那些为了追求利益,追求收视率的电视台,他们为了盈利,故意把丑闻,和一些硬新闻捆绑起来,让新闻成为资讯的娱乐化,这些偏离的资源,成了媒体取之不竭的原材料。可是,这是真实吗?不是。这是欺骗。作者在这本书里,把多部电影的不真实,一一解析,像是《反恐24小时》里的严刑拷打,《父辈的旗帜》中那些硫磺岛的照片,道出了士兵们的痛苦和隔离的心声,他们坚持拒绝因为“立起一个旗杆”被成为英雄,甚至是1973年获得普利策奖的那张我曾在《永远的情人杜拉斯》中描述过的照片,则个主人公潘金淑,就被置于公众之下,本来是一场意外,可这张照片,成了公众态度的转折点,美国人开始了反战的态度,而这张照片,给这个女孩带来了创伤,个体与偶像的关系,甚至是那些无法逃避的公示。就像《生命》那张因为记录汞污染的照片,照片定格了生命,却失去了自由,他们期望的不是摆拍,不是承载或者揭露,这些偷着灵魂的摄影,并没有反映真实,反而是制造了二重的伤害。也许摄影有正能量的一面,我们看见女孩站在了联合国,深受汞污染的父母,致力于教育公众关注工业污染,可我们如何保护自己,让那些隐私不被暴露,现在的狗仔队,私家侦探,是否也存在着这些暴力?摄影机本应该和新闻一样,宣传真实,能见证苦难,能把贫困缩小,能让那些不道德得到扶正,可图片却成了一种不完整的见证。当每一个人拥有手机的人都可能成为狗仔队的一员,当无意中发在朋友圈的任意照片都可能成为永远记录,公共和私人生活之间的界线消失了。如今我们都生活在图像中。,而和名人政客一样,我们有时也会失去对图像的控制。我想我能理解,伊库的丈夫不摄影孩子出生的想法,我们有的时候需要的不是摄影,而是记忆的永存,那些可以摆拍的政要,那些有违真实的图像,有多少真真假假,我已不想理会。假如有一天我们被欺骗了,请不要去放大,请用自己的理智去分析,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用心去看,用心去体会,不用去刻意,这本书更多的反思,它揭露的不仅仅是一个层面,更多的背后的真实。

转发哈佛大学著名学者迈克尔桑德尔书评:公正的图像

几乎人人都爱拍照——拍家人和朋友,拍旅行中造访之地,拍偶遇的名人,乃至拍我们的宠物。但这是出于何故呢?是什么引发了我们去照相?部分是为了记录我们的生活——回家后就能向朋友们展示自己的亲眼所见:埃菲尔铁塔,或自由女神像,或者长城。照片能证明我们确实到过那里。不过,并非只有游客才照相。我们也一样会拍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和场景。照相是一种捕捉记忆的方法,可以用来珍藏那些重要时光:比如和朋友一起度过的美妙光景,生日聚会,婚礼,以及其他一些特殊场合。照片仿佛可以将时间停驻,让我们能够牢牢抓住心爱之人的某些瞬间某种风采,一次次反复与他们相遇。然而,我们并非简单地照相,我们还会为拍照摆姿势。我们梳理头发,绽放笑容。为了确保我们笑对时间点,拍摄者还会让我们说“茄子”(中文)或“芝士”(英文)。那么为何要摆姿势呢?因为我们想要好看。我们期待照片让我们看起来光彩照人。可是并非所有照片都能拍得比真人更美。我们都有过看见一张自己的照片却一点儿也不喜欢的经历。在照相机前需要摆姿势,这其中有些令人费解之处。照片的魅力正在于承诺忠实记录世界的本真面目。我们能够借此准确地把握真实,其精确性是蚀刻画和绘画都可望而不可即的。我们有时忍不住会这么想。19世纪摄影术发明之初,人们就把它称为“大自然的画笔”。正如伊库·阿达托写的那样:“摄影似乎有望提供一种图像,远比绘画画出来的更完美。客观地记录世界终于成为可能,可以摆脱艺术家古怪莫测的视角。”但是我们从《完美图像》中了解到,摄影术一经诞生,人们很快就注意到了拍照和摆姿势中的技巧成分。只有某些照片能称得上“公正的图像”,能够逼真如实地呈现拍摄对象,能抓住情境之真相或被拍者的本质。其他照片则看着没错,实际上存在歪曲和欺骗。这在今天这个Photoshop和数码图像处理盛行的时代尤为明显。在《完美图像》一书中,伊库·阿达托探索了这一矛盾给当代生活带来的影响,内容涵盖日常生活照相,以及电视、电影、政治、摄影图片报道、广告、艺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中图像的使用及滥用。《完美图像》在书中还提供了摄像机会模糊表象和真实的许多鲜活例子。考虑到当下媒体所具有的威力,政治人物们纷纷努力掌控出现在电视、报纸和网络上的自身形象。这可不单单是对着镜头微笑这样简单的事。时至今日,精心编排媒体事件已成为竞选活动和政治宣导(political persuasion)活动的共同特征。不过,并非所有策划的媒体活动都能进展顺利。美国入侵伊拉克不到两个月,乔治·W. 布什总统就过早宣布战争取得了胜利。他身穿空军飞行服,以颇为引人注目的方式乘坐美国海军喷气式飞机降落在一艘航空母舰上。身后一道横幅上写着“任务圆满完成”。这幅场景很像出自好莱坞电影《壮志凌云》,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在其中扮演了一名英勇的战斗机飞行员。但是随着伊拉克战争久拖不决,持续了几个月之后又几年,布什这一悉心打造的形象反而成了一项错误政策的标志。而有些时候,出现在电影电视中的影像,还会以令人不安的方式塑造现实生活。“9·11”之后,有一部热门美剧叫做《反恐24小时》(24),其中刻画了一个为保卫祖国而非法刑讯逼供恐怖分子嫌犯的英雄形象。这部剧实在太受欢迎了,以至于有位西点军校的将军飞到好莱坞恳请该剧的制片人改去严刑拷打的情节。他告诉他们,现在伊拉克的美军战士们受电视剧的影响更大,而不是遵守军中教导他们不许使用酷刑的规则条例。除了论证影像之力,《完美图像》还向我们揭示了图像所兼具的纪实和歪曲之能是如何引发艰难的道德困境的。例如,报纸应该展示战斗中牺牲战士的图像么?有人认为这类照片是摄影图片报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让公众知晓战争的残酷现实。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此类照片既不尊重战场上那些逝去的生命,也不尊重他们家人的悲伤。曾有一些标志性的苦难画面促使公共舆论开始反战。越战最著名的画面之一就是一张令人心碎的照片:一个9岁的越南女孩在凝固汽油弹的袭击中被烧伤,为逃命不得不赤裸全身在马路上奔跑。《完美图像》讲述了这个女孩的故事,她受伤后幸存下来,后来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和平大使。提出了道德难题的另一张20世纪标志性照片,是著名的《母亲为智子沐浴》。拍摄于1971年的照片中,一位母亲捧着她年轻的女儿虚弱的身体,女儿是日本水俣镇汞污染的受害者。这张沉痛触目的照片闻名于世,成了工业污染及其灾难性后果的象征。它还帮助受害者们打赢了官司,成功控告向河道排放含汞污水的公司。不过在女儿去世之后,智子的父母不希望这张照片继续被频频展示,尽管它可以在教育公众关注工业污染的危害方面持续发挥作用。那么该怎么做才是对的呢?拍摄者的遗孀拥有这张照片的版权,她决定尊重那对父母的要求,同意不再许可这张照片用于展示。然而,在这互联网时代,想让图像退出公众视线是很难做到的。尤其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手机、照相机和监控摄像头已无处不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问问自己:我们如何才能保护一方远离镜头的隐私空间?拍摄对象拥有哪些权利,他们的尊严怎样才能受到尊重?如何平衡拍摄对象的权利与公众的知情权?摄像机是见证苦难、贫穷和暴力的强大工具。很多时候可能移开视线会让我们更舒服,但镜头会敦促我们去看,去行动,去追寻正义。摄像机提供确凿的证据把我们引入一个话语共同体,可以对各种道德伦理难题展开辩论。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牢记:图片是一种不完整的见证。《完美图像》雄辩地论证了为何即使在聚焦图像的时代,文字(words)仍然至关重要。想要理解任何事件的含义,我们都需要依据多种形式的证据材料。摄像机好比一扇窗,而我们要有比这扇窗更宽广的视野。《完美图像》还有力地勾连起了公共和私人图像之间的关系。智能手机相机、网络摄像头、热门图片分享网站和微博给了我们所有人机会,可以在各种镜头前尽情展示自己的生活。正如伊库·阿达托观察到的:“我们有足够的能力雕琢自己的形象呈现给世界看,但我们也会和那些政客、名人、媒体热门人物一样,面对很多陷阱和隐患,深受其苦。我们在努力传播的那个自我究竟是谁,是为了给谁看的?观看我们的那些人,会如何区分这个人本身和摆出来的姿势?而我们自己又会如何区分?当每一个拥有手机的人都可能成为狗仔队一员,当无意中发在朋友圈里的任意照片都可能成为永久记录,公共和私人生活之间的界线消失了。如今我们都生活在图像中。而和名人政客一样,我们有时也会失去对图像的控制。”摄像机给人们带来的应许和矛盾,我们时常会在生活中与之不期而遇。我是从我的个人经验中体会到这一点的。我的妻子伊库——《完美图像》的作者——将要产下我们第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在产房中陪伴她。当医生准备接生时,他问我有没有带摄像机,要不要把这一刻拍下来。我知道如今很多父亲喜欢把孩子降生的时刻拍下来,但我从来没这么想过。我更愿意不借助照片而永远铭记这一刻;并且当时的我实在太过紧张激动,即使带了相机也完全无法操作。医生很理解,代之以背诵了一首诗。我从不曾为那一刻没带相机而后悔过。有时候 ,最完美的图像恰是我们心灵和头脑中拥有的回忆。

完美图像的发展史

图像于我,是一部分的生活。所以看到这本书,就迫不及待的想看看。《完美图像》讲述了图像的发展史,最早的摄影术发生在1837年,达盖尔发现了一种化学方法,能在镀锡的铜板上保存实物的影像。但是一次只能成成像一张,不能复制。他使用的暗箱原理是:光线通过镜头,经过反光镜的反射,到达磨砂玻璃,并产生一个影像。把半透明的纸张放在玻璃上,即可勾画出景物的轮廓。1888年柯达公司发明了小巧的手持相机,按下快门,底片就能成像,拿到暗房中可以多次冲洗出照片。人们拍摄照片,可以随机拍取,也可以摆好了造好了背景或表情再拍(称为摆拍),这时候的图像已经有了人为造设的机会了。所以作者说不再是“眼见为实”,一张照片可以有很多的背后秘密,仅看图像并不能表达全部的真实了。人们还可以翻拍旧照片,有很多脱离真实拍照而形成图像的方法。在我小的时候,还只有黑白照片,后来就有了彩色照片。但是农村相对落后,所以我小时候的摄影都没有保留到今天。 今天的人们是幸福的。有了数码相机,保存数字图像,有云盘,所有的照片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存储和取出,非常的方便,也不再会丢失。而且摄影技术更加完美了,可以拍出有特色又唯美的图像,而且可以提前进行造型化妆,光影技术早已日新月异,数字图像还可以进行后期处理,通过各种美化之后,呈现出来的图像就富含了更多的元素,也更加完美了。最近在看中国超模选秀比赛。每一场都有大片拍摄。其实我一直不明白,什么叫大片?什么叫普通照片?他们也只是说,这一张算是大片了,很时尚,很有效果。或者这一张完全没有大片的效果。导师们是从业内的人,所以很专业。而我们这些普通观众,虽然知道大片这个词,但是看不出来一张照片是否就是大片。顶级摄影师,拍照的时候讲究光效、角度、化妆、气氛、时尚、服装、道具以及表情和造型,一张照片有复杂的附设品,所以大片是不是就专指这些呢。我反正一知半解,但是我平常的生活却离不开PS,也经常的修图,通过图像和文字进行视觉传达,完美图像也是我的一种追求。《完美图像》这本书,给我科普了许多的图像知识,觉得这本书可以拿到大学里做为教科书了,还是很喜欢的,它记载了影像的形成历史,也列举了许多的经典照片,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成像特点及特色,从这个层面来讲,让我对完美图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完美图像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