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林徽因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5
ISBN:9787561329481
作者:杨永生
页数:228页

章节摘录

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百年徽因永远的谜6月10日,对于国内诸多建筑学子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今天是我国建国后第一代建筑大师林徽因女士的百岁冥诞。这个日子对于国内众多知识分子而言也有着特殊意义,可以藉此回顾梁思成、林徽因二位先生为人与为学的风范;这一天同时也为出版界所关注,因为又有一批关于林徽因的新书出版。不同的是,这些新书不再像以往那样在林徽因前面贯以“绝代佳人”、“一代才女”等词汇,而是更注重林徽因作为建筑大师的特质,还原她作为学者与人妻的真实一面。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是在梁思成、林徽因参与下成立的。清华大学适时推出了《梁思成、林徽因和我》一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梁思成先生的第二位夫人、梁林曾经的学生林洙女士,因此视角独特。据该书责编马庆州介绍,林女士在书中梳理了自己认识梁林二人之后,开始是自己作为学生仰望二位先生,直到20世纪50年代,和梁思成结缡困守,走过艰难岁月的特殊经历。   为组织该书出版做了诸多工作的三联书店编辑张志军告诉记者,《梁思成、林徽因和我》一书最独到的地方是:“她是把梁林二人作为一体来写的。”因为林洙女士的特殊身份,她在和梁林接触的过程中,经历了学生—朋友—亲人的身份变化。她和林徽因接触时间并不长,但已经在她的情感世界中留下了深刻印记。而且经历了文革的艰难岁月,现在年逾古稀的林洙女士曾用19年的时间整理出版了诸多梁思成建筑文献,对于他们的了解和贡献是非常深入的。   同时,张志军还透露,该书作为一本图文书,首次公布了梁林二人在上世纪30年代在全国190个县进行古建测绘时拍摄的资料照片和路线图约230余幅。“这也是让我最难以想像的地方。”张志军说,这些照片是林洙女士新近才整理出来的。照片拍摄的年代正是中国最动荡的时期,“作为知识分子,他们能在生活和生命都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坚持进行学术考察活动。这在今天看来真的是难以想像。”   书中的细节更能说明问题。据介绍,在考察活动中,梁思成还要充当摄影师的工作。因此很多照片上都是只有古建筑和林徽因。其中一张是林徽因穿着旗袍站在天坛祈年殿的屋顶上测量。“林是大家闺秀,当时一直穿着旗袍,这样的工作当时她是怎么进行的?”更令张志军感慨的是,当时没有公交车,而且又是在那样艰难的生存状态下,他们能够坚持这样一项艰苦的工作。“他们的这种坚忍、勇敢,同时又有激情的状态都得到了表现。”张志军说。   据悉,除此之外,清华大学出版社还同期推出了一本由林徽因弟子们创作的回忆文集《建筑师林徽因》。主要涉及到治学和做人等方面的内容。而且,梁家的老朋友费慰梅女士也有一本相关作品将在近期出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资深编审杨永先生,因为工作的关系,不仅对建筑文化也对中国建筑家们有颇多研究和积累,早在10多年前,他就动议编一本有关林徽因的出版物,但因时机不成熟,只能作罢。今年3月份,一家出版策划工作室,“花生文库·建筑馆”接受了他的建议,于今年5月份出版了一本《记忆中的林徽因》(杨永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和一本《林徽因讲建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杨先生说,他之所以要编《记忆中的林徽因》是因为有人误读她,有人读不懂她,他在给林徽因写的小传中这样评价她:“纵观她的一生,20世纪20~40年代,她在中国文坛上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30~50年代,她在中国古代建筑领域里是无人替代的建筑学家。在这本简短的编者说明中,他写到:希望这本小册子有助于对林先生获得一种全面的、正确的认识,进而读懂她。   《林徽因讲建筑》是在百花文艺出版社曾出版的《林徽因文集》建筑卷中编选出来的一个更通俗的普及版本。   据悉,这两本书各印了6000册及1000册,在不久前的广西书市上全部订出。   逝者长已矣,来者犹可追。追忆的作用往往是为了给今人以激励,何况林徽因是这样一位才华学问都令人景仰的女性。这一点,从这些新书上也可略窥一斑了。 (文 / 聿 闳)本书谨献给20世纪中国杰出的女建筑学家、教育家、诗人林徽因在现代中国的文化界里,母亲(林徽因)也许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多少带有一些“文艺复兴色彩”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识与才能——文艺的和科学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东方和西方的、古代和现代的——汇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通常人所说的“修养”,而是在许多领域都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                            ——梁从诫我承认,一个人瘦到她那样很难说是美人,但是即使到现在我仍旧认为,她是我一生中所见的最美、最有风度的女子。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美感、充满了生命、充满了热情,她是语言艺术的大师,我不能想象她那瘦小的身躯怎么能进发出这么强的光和热。她的眼睛里又怎么能同时蕴藏着智慧、诙谐、调皮、关心、机智、热情的光泽。真的,怎能包含这么多的内容。当你和她接触时,实体的林徽因便消失了,而感受到的是她带给你的美和强大的生命力。                              ——林洙林先生把科林斯柱头叫“大白菜”,细细给我分析了它的造型,教我欣赏它的美。先生说,每一片“白菜叶子”教厚厚实实,而不是完全真实的那薄薄的一片,这是因为柱头总要置身高处,要考虑人的观赏条件,浮雕浅了不好。叶子厚了,就有个比较宽的侧边这侧边不是一个直角转过去,而是斜的,这样在阳光下阴影就不会太硬。斜面双不是平而且直的,而是微微凸起的一个饱满的曲面。说到这儿,我记得清清楚楚,先生用手指摸摸嘴唇,说,就像这样,这样才有生命的感觉。但那嘴唇已经苍白,没有血色了。                               ——陈志华

书籍目录

1 林徽因小传
2 倏忽人间四月天――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
3 林徽因的最后十年追忆
4 怀念我们的老师林徽因先生
5 梁思成著作中的林徽因
6 怀念徽因姊
7 谊在师友之间
8 “薪火相传”之义的实践――纪念林徽因先生
9 林徽因先生的才华与华年
10 徽因在李庄
11 初识林徽因印象记
12 难忘的记忆 深刻的怀念――纪念恩师林徽因诞辰100周年
13 缅怀梁林二师
14 林师与国徽
15 爱美・审美・创造美
……

编辑推荐

因为有人误读她,有人读不懂她,所以才有了这本《记忆中的林徽因》。这本书不再像以往那样在林徽因前面贯以“绝代佳人”、“一代才女”等词汇,而是更注重林徽因作为建筑大师的特质,还原她作为学者与人妻的真实一面。 本书从历年来林徽因亲友、学生发表的有关文章中摘取那些刻在他们心上的记忆,汇编成册。今年是林徽因的百岁诞辰,4月1日,也是她离世49周年。生存于上个世纪的中国女性作家在今天依然拥有众多追随者的,除了张爱玲,恐怕就是她。张爱玲凭文字立身,以身世个性传奇。但对林徽因来说,文字只是生命中的一部分,身世氛围更多折射着那个时代的文化风尚。此种风尚的温婉不堪历史激烈演进的冲击渐行渐远,所以,给怀旧的人以无穷的感伤与联想。林徽因,这位49年前就已去世的女子,凭什么依然这样深刻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网上的表白归结起来不外乎有三点:1.她的美貌与气质;2.她丰富而含蓄的情感世界;3.她多方面的才华。若仅以此论,她同时代的好几位美女作家都符合这些要求。但人们独独钟情于她,恐怕是一种综合了各种因素的原因,其中既有世俗的情感投射——温饱之后精神上追求社会认同而对出身与受教育程度的势利苛求;还有对竞争社会中理想女性失落的叹息——女性既具有现代独立人格与个性,同时又不失传统美德及本质的温婉美好,在今天已经越来越难。林徽因恰恰契合了人们的这种理想需求。

作者简介

在现代中国的文化界里,母亲(林徽因)也许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多少带有一些“文艺复兴色彩”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识与才能——文艺的和科学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东方和西方的、古代和现代的——汇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通常人所说的“修养”,而是在许多领域都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
——梁从诫
我承认,一个人瘦到她那样很难说是美人,但是即使到现在我仍旧认为,她是我一生中所见的最美、最有风度的女子。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美感、充满了生命、充满了热情,她是语言艺术的大师,我不能想象她那瘦小的身躯怎么能进发出这么强的光和热。她的眼睛里又怎么能同时蕴藏着智慧、诙谐、调皮、关心、机智、热情的光泽。真的,怎能包含这么多的内容。当你和她接触时,实体的林徽因便消失了,而感受到的是她带给你的美和强大的生命力。
——林洙
林先生把科林斯柱头叫“大白菜”,细细给我分析了它的造型,教我欣赏它的美。先生说,每一片“白菜叶子”教厚厚实实,而不是完全真实的那薄薄的一片,这是因为柱头总要置身高处,要考虑人的观赏条件,浮雕浅了不好。叶子厚了,就有个比较宽的侧边这侧边不是一个直角转过去,而是斜的,这样在阳光下阴影就不会太硬。斜面双不是平而且直的,而是微微凸起的一个饱满的曲面。说到这儿,我记得清清楚楚,先生用手指摸摸嘴唇,说,就像这样,这样才有生命的感觉。但那嘴唇已经苍白,没有血色了。
——陈志华

因为有人误读她,有人读不懂她,所以才有了这本《记忆中的林徽因》。这本书不再像以往那样在林徽因前面贯以“绝代佳人”、“一代才女”等词汇,而是更注重林徽因作为建筑大师的特质,还原她作为学者与人妻的真实一面。

本书从历年来林徽因亲友、学生发表的有关文章中摘取那些刻在他们心上的记忆,汇编成册。
今年是林徽因的百岁诞辰,4月1日,也是她离世49周年。生存于上个世纪的中国女性作家在今天依然拥有众多追随者的,除了张爱玲,恐怕就是她。张爱玲凭文字立身,以身世个性传奇。但对林徽因来说,文字只是生命中的一部分,身世氛围更多折射着那个时代的文化风尚。此种风尚的温婉不堪历史激烈演进的冲击渐行渐远,所以,给怀旧的人以无穷的感伤与联想。
林徽因,这位49年前就已去世的女子,凭什么依然这样深刻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网上的表白归结起来不外乎有三点:1.她的美貌与气质;2.她丰富而含蓄的情感世界;3.她多方面的才华。若仅以此论,她同时代的好几位美女作家都符合这些要求。但人们独独钟情于她,恐怕是一种综合了各种因素的原因,其中既有世俗的情感投射——温饱之后精神上追求社会认同而对出身与受教育程度的势利苛求;还有对竞争社会中理想女性失落的叹息——女性既具有现代独立人格与个性,同时又不失传统美德及本质的温婉美好,在今天已经越来越难。
林徽因恰恰契合了人们的这种理想需求。

图书封面


 记忆中的林徽因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关于林徽因的,这本比较好看。
  •     对于她我很喜欢,但也有些很大多数人不同的看法,她的完美或许被我们说的太多了。。。而一个人,必定要有些个性和有血有肉才会让我喜欢。
  •     从别人的眼中去了解别人,也不失为一好途径。
  •     喔 话说你真的很迷人~~ 让我一次次去品读
  •     林徽因之所以为林徽因,离不开梁思成,少不得金岳霖,也缺不了徐志摩
  •     少年时一种莫名而执着的眷恋,那时总固执得以为那样的女子就是完美的极致。
  •     回忆的文章比较齐全。
  •     书中有几张照片很美 内容到后面重复的部分很多 只能是略微了解一二 对于林徽因我觉得可以更丰富 远不止这些~~~
  •     本书是不同的人对她的追忆的文集,包括朋友学生儿女等,大多数集中于对她的建筑事业的回忆,表现她一丝不苟,带病却依然投身于事业的伟大精神品质。
  •     才女加美女是永不过时的,不过这书内容似乎少了些,没看过瘾。
  •     确实被这样一个才女的一生感动着
  •     徐志摩的浪漫终于被梁思成的踏实所打败,我相信这名女子,有着最动人的爱情和最美妙的事业。
  •     自古才女多薄命
  •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     一代国学大师。但是很奇怪,为什么中国的匠人几乎都不能达到西方建筑师成就的辉煌,包括近代中国建筑大师林梁二人,也是文人匠气多过于技术研究。造成这种境况的原因,或许是因为中国传统文人脉络所控制,又或因中国古代匠人大都习惯口口相传,不喜成文成传,史上唯有《鲁班传》与样式雷家族的遗作留存于世,且鲁班传还是众人汇编而成,亦不是专人著有。
  •     林徽因
  •     书没多么好,在图书管得一隅,手指滑呀滑呀,就看到了她。我喜欢这样的女人,这样的女人身上有中种特别的光晕,阅读她,会有种被沁染的感觉。阅读她,和徐志摩没关系,她就值得被阅读,不需要什么噱头。一个在古建筑上极有造诣的女建筑师,一个极具诗意的艺术家,一个谈吐不凡的女人——林徽因先生!
  •     在图书馆用一个下午看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