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秘史之苏联反击战

出版社:陈咸宁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12-08出版)
出版日期:2012-8
ISBN:9787807656449
作者:陈咸宁
页数:202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奥尔沙会议 就这样,随着卢金将军被俘以及罗科索夫斯基将军安然逃离,维亚济马战役结束了。不到一个月时间,西方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的近百万大军被一扫而空,科涅夫和布琼尼相继被解职,叶廖缅科在战斗中负伤,也被解除了职务……如此惨痛的失败完全出乎苏联最高统帅部的预料。德国人后来吹嘘说,他们一共打死了15万名苏军,俘虏62.5万人,是一场“教科书式的胜利”。 但是,德国人并未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相反地,他们非常郁闷。因为大雨和泥泞将一切道路都毁了。古德里安后来在回忆录中说,他当时唯一所能做的就是枯坐在小村外,等待泥泞季节的结束。因为门外四周全是烂泥,补给只有依赖空运和马车。 更可笑的是,远在东普鲁士的元首先生却是一片乐观,远在千里,遥控指挥,命令古德里安:“’应以快速部队,立即占领一座通向莫斯科的主要桥梁!” “完全在痴人说梦!”古德里安后来嘲讽道,车辆最高时速偶尔可达19公里/小时,真不知希特勒口中的“快速部队”在哪里。他意识到了,东线德军现在最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度过雨季过后的冬季严寒。已经接近11月份了,士兵们还身着夏装,冬衣连影子都没有。 古德里安很担心,曾多次打电话到上峰去督促冬装的发放。但他的举动却引来了后勤官员们的不满,难道我们搞后勤的全是傻帽,不知道冬天要准备服装?需要你海因茨操心吗?他们大手一挥,不耐烦地表示,到时候自然会有冬装,以后不要再做这种无聊的请求了。 的确,德国后勤部门并不是由一群纯傻帽组成的,他们还是为此付出了许多努力。11月1日,希特勒亲自来到陆军统帅部,参观了由陆军组织的冬装展览会,陆军总司令找来四名强壮汉子,身着做工精良的冬季服装在元首面前跑了一圈。陆军军需总监——热情奔放的爱德华·瓦格纳将军更是拍着胸脯向元首作出了保证,说他“有绝对把握向军队提供充足的冬季供应”。希特勒没发表任何意见,但瓦格纳在日记中作了记载,他写道:“元首注视着一切,倾听着一切。他容光焕发,兴致勃勃,情绪良好。” 总之,希特勒很淡定,虽然他满腹疑惑,但还是接受了瓦格纳的保证。尽管他的东征大军陷入泥潭,没有在预期内攻克莫斯科,但苏联实际上已经完蛋了。 在此期问,戈培尔曾与元首推心置腹,因为他很早放出消息说德军会在11月4日入主莫斯科。但现在看来,这一估计实在是过于乐观了。 戈培尔问他的元首,是否还相信德国会取得胜利。希特勒回答说:“如果1918年在波美拉尼亚的军队医院里,我作为一个无助的、被英军毒气弹熏瞎的下士仍相信胜利的话,那当我控制着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横扫几乎整个欧洲时,为什么不应该相信胜利呢?”他并不在乎困难,事实上,任何战争都会有困难,他还补充说:“世界历史不会由天气创造。”总之,苏联已经完了,再也不可能站起来了! 很明显,如果不是瓦格纳的那通保证,希特勒绝不会如此乐观,但就是希特勒的这种乐观,使陆军做出了更大的错误决定。而这个决定,直接导致了接下来几个月里巨大灾难的发生。 11月3日,精力过人的哈尔德乘专列来到奥尔沙,召集三个集团军群的高级将领在这座第聂伯河畔上游的工业城市开会。会议讨论的问题简单而又实际——在笔者看来,这场并不怎么著名的会议,却决定了东线德军未来的生死。因为哈尔德在会议上提出了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德军是在取得大胜后就此收手、沿着目前的战线转入防御呢,还是在冬季的这几个月内继续进攻? 还真犯难了。就如同英国学者休·罗珀说的那样,虽然哈尔德是一个在军事上极为自负的人(脑袋瓜子有时也不太好使),但一支超过100万人的军队在冬季所要面临的困难他是清楚的,因此他急于征询大家的意见。 南方集群总司令龙德施泰特元帅首先发话了,尽管他的军队在10月份的亚述海会战中打了一场大胜仗(此役摧毁了苏军第18和第9集团军,俘敌10.6万余人),但老元帅脸上找不出一丝一毫的喜悦,而是用了最激烈的言论来反对所谓的“冬季攻势”,因为他认为东线德军已经达到了“进攻的顶点”。 何谓“进攻的顶点”?这是有着西方兵圣之称的卡尔·冯‘克劳塞维茨首先提出来的,归纳总结为一句话就是:进攻方因战线、补给延长,物资缺乏等因素,进攻能力达到最大限度的那一点;作为统帅,不能被各种表面现象所迷惑,不因一时的胜利而冲昏头脑,而应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以便适时转入防御。 可是,雄心勃勃的中央集团集群总司令冯—博克却主张继续进攻。实在太诱人了……莫斯科就在眼前,不进去实在可惜。他提醒哈尔德,假如真拿下了莫斯科,中央集群就能在温暖舒适的城里过冬啦!这总比顶着大风大雪在荒郊野外喝西北风强得多。 总之,意见的分歧点很简单:一方面,到达克里姆林宫的前景是如此具有吸引力,博克元帅垂涎欲滴;另一方面,天气是如此恶劣,后勤给养陷人困顿,人们普遍担心中央集团军群是否有能力完成这最后一次冲击。 但令人意料不到的是,就在11月3日开会的那个晚上,俄罗斯冬天的第一场寒潮到来了。士兵们惊喜地发现,大雪纷纷而下,落在地面不再融化,而是将大地封住。这样一来,轮式车辆终于可以通行了!苦苦期盼的“好日子”似乎已经到来。 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并没能高兴几天,因为气温还在继续下降。士兵们再度惊讶地发现,戈林空军以及党卫军帝国师的士兵已早早领到了冬衣,而数量庞大得多的德国国防军却连冬衣的影子都没见着。太TM坑人了!难道党卫军和空军就是“党妈妈”的亲儿子?国防军士兵就不是人了?

前言

在上一部作品中,主要讲述希特勒“巴巴罗萨”计划的核心机密及德军实施这一计划的过程,斯大林又是怎样对希特勒心存幻想,以致使德军轻而易举地叩开了苏联的边境大门,并长驱直人到苏联的心脏。虽然苏军也有顽强抵抗,但伤亡惨重,战斗异常艰苦——红军在作战时,除了以无数生命为代价去完成上级的任务外,根本就不会打仗。在一片混乱中,斯大林开始对他的部下普遍失去了信心,他决定以他个人的意志来指挥这场战争。    但是,斯大林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在完全没有弄清楚局势的情况下,他便不切实际地要求边境各军区展开反攻,将战火在第一时间引向国境之外。而作为进攻的“主角”,自然非坦克机械化部队莫属。在当时,红军已拥有29个机械化军,2.2万辆旧式坦克以及1200辆T—34和639辆KV重型坦克,是世界上数量最庞大的军队。(2.2万辆坦克是个什么概念?打算毕其功于一役的“巴巴罗萨战役”德军坦克也不过3400辆而已!)    然而,数量并不等于质量。据说在战争爆发前夕,20%的坦克在大修,47%的坦克正在进行中修,只有33%的坦克在军中服役。许多坦克驾驶员只经过70个小时的课堂学习便仓促上阵,以致出现了部队接收到T—34坦克却无人懂驾驶的尴尬地步;一支拥有856辆坦克的机械化军,未经一战,却在开赴前线的途中抛锚了一半。这种景象比比皆是,终于耗空了苏军殷实的家底。    古德里安将军后来回忆说,苏联坦克之间缺乏配合,各自为战,应变能力极差,通常是指挥坦克后面跟着一群坦克,如同老母鸡领着一群小鸡,一旦指挥坦克被击毁,其余的坦克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撞。一些坦克连基本的无线电台都没有,行军作战靠旗语,车长站在炮塔上用靴子指挥坦克前进——踢驾驶员左肩,就意味着将坦克左转;踢驾驶员右肩,就意味着右转……    据苏联方面提供的资料显示,1941年6月22日之前,苏联红军投入战斗的各型坦克、自行火炮、自行榴弹炮超过了28800辆。然而仅仅开战两个月后,这个庞大的数字就因为各种原因而缩水了一半,在短短3周的边境交战中,苏联红军被打得溃不成军,500万陆军仅被俘人数就不下150万!    截至7月底,希特勒的入侵大军便深入苏联腹地600多公里,以势如破竹之势相继占领了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地。离苏联首都莫斯科仅300公里之遥。虽然第二阶段的斯摩棱斯克战役因为卢金将军顽强抵抗,花了近3周时间,比第一阶段5天结束的明斯克战役要长很多,但是如此深入敌后,俘虏的人员、兵器装备又是那样的令人瞠目结舌,无疑预示着苏联败局已定。    孰料,希特勒全歼苏军于国境线的计划最终还是破产了。他最初的如意算盘是:在到达第聂伯河之前便摧毁苏联红军主力。但是苏维埃俄国的动员能力远比想象中的可怕。战争刚刚爆发两个月,希特勒就开始痛斥德国情报部门无能了。哈尔德告诉他,红军顶多有180个师,结果7月份一统计,发现竟有360个之多,而且数量还在源源不断地增加。下一步该怎么办?希特勒和他的将领们之间产生了分歧。勃劳希契和哈尔德主张继续向莫斯科推进,力争在冬季到来之前攻占莫斯科。不是因为莫斯科本身,而是他们预料“会在莫斯科战役中逮住苏军主力,并加以歼灭”。希特勒则更倾向于先了结南方的战事。特别是当他发现乌克兰出现一个合围苏联完整方面军的绝妙机会后,就更热衷于这个方案了。双方为这个问题持续争论近一个月之久,最终因古德里安的“变节”,导致了进攻莫斯科方案的全面流产,取而代之的是中央集团军群南下作战的“基辅会战”。    德军进行的基辅战役,包围并歼灭了大量苏军,取得了空前的胜利。当时,德国第6集团军从正面钳住了由基尔波诺斯上将指挥的苏联西南方面军,古德里安从敌人的背后深入插进,克莱斯特则在第聂伯河湾向北突进。这两支装甲部队于9月14日在基辅以东240公里处的洛赫维察顺利会师,进而封闭了合围圈。苏军从合围圈中逃出的人数很少,包括基尔波诺斯上将在内的方面军高级将领都在试图逃跑时被打死。据统计,德军最后捕获的俘虏竟有66.5万人之多,是世界军事史上“最惊心动魄的围歼战”。    不过,待到基辅战役结束,时间已到9月末。这意味着俄罗斯最恶劣的冬季即将来临。在这种情况下,德军还能完成“巴巴罗萨”计划中对莫斯科的最后一击吗?

后记

次日,也就是保卢斯投降后的第二天,斯大林格勒北部那个较大包围圈中的德军也放下武器,投降了。    当2月3日德军投降的消息传来时,整个德国国内就像是受到了一次强震。苏联宣布,共俘虏德军9.1万人,其中包括24名将军和2500名军官。在纽伦堡,许多妇女的丈夫、父亲、儿子和兄弟在第6集团军。他们愤怒地撕毁了报纸,喊叫着,号啕着,痛不欲生。据尹恩-克肖撰述,那一天,人们开始破口大骂纳粹领导人,他们怒气冲冲地说:“元首欺骗了我们3个月!”盖世太保混迹于人群之中,但没有人敢从愤怒的人群中逮捕一个人。希特勒随即宣布,全国哀悼4天,4天之内各地剧院、电影院和一切娱乐场所停止营业。    那天夜里,两架HE—111式轰炸机最后一次满载集装箱飞到了斯大林格勒上空。但是,无论怎么寻找,下面都没有动静。一架德国侦察机从斯大林格勒市上空高速掠过,发回的电报称:    斯大林格勒地域已无任何战斗迹象……    就这样,延续了200多天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落幕了。德国第6集团军这支曾经拥有27万人的精锐部队,只有约9.1万人活了下来。其中许多人是伤病员,有的还负了弹伤。据说,光是苏军打扫战场,就掩埋德军尸体14.7万具。    对于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败,一名德国军官抱头痛哭,说:“我们也遇到过失利,但是这样惨败,却从来没有。”    蔡茨勒将军的说法更是广为人知,他说:“我们在斯大林格勒牺牲了25万名精锐士兵,我们在整个东线的脊梁骨被戳断了。”    因种种原因,在斯大林格勒一役中被俘的人员,最终只有6000人得以生还。其中之一是保卢斯——他在纽伦堡审判中出庭作证,公开谴责希特勒和纳粹党,这使苏联人非常高兴。

内容概要

陈咸宁,祖籍湖北麻城,生于四川自贡,常用笔名万国咸宁。酷爱咬嚼战争史,对二战史尤为痴迷、精专,被草根拥趸封推为“二战史狂人”。

书籍目录

序言1
兵临城下――莫斯科保卫战 1
不可思议的战略1
最后的闪击――代号“台风”4
开幕! 5
总攻! 8
朱可夫临危受命13
受命于危难15
维亚济马的泥泞16
困兽犹斗20
英雄落幕22
奥尔沙会议25
伟大的红场阅兵27
血红雪白――决战莫斯科33
噩梦的开始35
最后一次尝试39
是那么近,却遥不可及……41
破碎的车轮42
神圣的战争――莫斯科反击战47
绝不撤退! 47
躺着也中枪的南方集团军群49
全线出击! 51
最黑暗的一天53
你是我的敌人――向美国宣战! 59
勃劳希契的结局――最后一任陆军总司令的谢幕63
轮到古德里安了! 65
将星的末路67
总攻的继续70
东线的基石――勒热夫突出部之役74
勒热夫突出部的形成76
勒热夫的救赎77
反客为主79
帝国之花81
转折82
1942,决定命运的一年86
石油战争86
1942年夏季攻势――斯大林和希特勒都想进攻88
以攻对攻91
“巴尔汶科沃捕鼠器”94
立即开辟第二战场! 97
“蓝色一号”99
命运攸关的决定101
B集团军群103
致命的延误104
斯大林格勒战役(I)107
序幕107
叶廖缅科的第二春108
顿河防线的崩溃110
前进,伏尔加河就在眼前! 111
A集团军群的远征114
众叛亲离116
迪耶普与库尔特?蔡茨勒119
巷战123
燃烧吧,伏尔加河! 125
马马耶夫冈128
重点进攻130
孤注一掷134
废墟上的要塞136
伟大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II) 140
代号“火星”――朱可夫之耻 140
1942年冬季大反攻――“战神”折戟(I) 142
总攻! 142
“战神”折戟(II)144
悲剧的开始150
斯大林格勒战役真相152
关于突围的争论154
通向斯大林格勒的空中桥梁156
顿河集团军群158
“冬季风暴”――无畏亦无望160
近卫第2集团军163
悲催的叶廖缅科同志169
罗科索夫斯基的抉择171
被出卖的集团军173
劝降第6集团军177
绝不投降! 179
痛苦的挣扎181
幻灭184
第6集团军“停止跳舞”187
陆军元帅保卢斯191
祖国抛弃了他,他“背叛”了祖国193
后记200
参考文献202

编辑推荐

《二战秘史之苏联反击战》为我们讲述的是有别于教科书和老师讲述的二战历史,透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军事机密。舍不得一品气读完的二战史,老师不肯教,历史书上看不到,读一页解惑,读两页上瘾。

作者简介

《二战秘史之苏联反击战》主要讲述了,1939年9月1日—1945年8月15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史称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迭2200万平方公里。本套书从1919年6月28日第一次世界达华智能的战败国德国向法国乞和写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国全面投降为止,参看了英、德、美、法、苏、日、中二战史专家撰述的大量二战史著作,搜罗各类解密文献,印证有据,逻辑严密,论述精彩。 
《二战秘史之苏联反击战》作者陈咸宁犹如一位标新立异而又尽显乖张才华的导演,他仿佛洞察每一位读者隐秘的心理需求,趣昧盎然、爆料不断又险象环生的历史大戏吊足读者胃口,充分满足读者求真窥隐的欲望。在他的“导演”之下,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千古留名的巨人褪去了令人敬畏的神圣或恶魔光环,还其本来面目:一个奥地利的小下士(希特勒),一个幻想重建罗马帝国的记者(墨索里尼),一个半生失意的烟鬼政客(丘吉尔),一个格鲁吉亚鞋匠的儿子(斯大林),一个“上厕所都需要人搀扶的国王”(罗斯福)……

图书封面


 二战秘史之苏联反击战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真的是一口气读下来的,非常过瘾。
  •     为啥不往下出了啊。。。
  •     不知为什么,这位作者兄弟怎么不接着写下去呢?
  •     天涯看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