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书评

出版社:华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8
ISBN:9787801424655
作者:纪大伟
页数:271页

抽空历史

膜 读得最出乎意料的一部书但是还是觉得有些不完美以现代人的观点写未来在引用众多科学艺术示例时却不小心的把未来与现在相隔的那一段时间的历史给搞没了似乎让人觉得从现在起的几十年内没有什么可以提及的发明及思想

作为小说还ok,作为科幻小说比较差

第一次看当代的台湾小说。刚刚看完第一篇,“膜”描述一个2070出生的女孩默默的生活。作者很悲观,认为在2070前,我们的世界已经被逼到了海底。人类科技已经足够在海底建造城市,利用各种管道来作为建筑和城市间的通路。人类生活在各种各样的保护膜里。远离陆地上的太阳辐射。而最后,真像有点惊人,默默根本没有躯体。她生出来是男孩,然后七岁身体感染病毒手术无法进行,她变成了只有个大脑的存在。妈妈为了保存她,同意把她的脑用在军工项目上。随后默默的妈妈和军工组织一起虚构了默默的生活和世界。直接把各种感官输入默默的头脑。最后默默还是做了件意料外的事情,妈妈把默默接回了家,继续虚构她的人生。。。我第一个想法,妈妈死了怎么办?这部小说的基本架构是科幻的。但是架空的不够大胆,有太多现实因素存在。阿尔莫多瓦的电影、微软、卡尔维诺的书,都相继出现在故事里。作者偷懒了下,没有力量去架空一个真正的虚拟社会。我无法想象在充满“光盘书”的世界里,卡尔维诺要用什么形式表现。而且,我一直认为光盘是一种必定会被淘汰的载体。容量小,制作麻烦耗时,容易损坏。将来科技发展的方向应该是舍弃光盘,闪存将会是很好的发展方向。另外,整个小说的世界观很诡异。。。貌似是同性相爱为主流的世界。。。默默的妈妈和她的女朋友共同培育试管婴儿才有了默默,默默认识的男生化人大安迪的主人是个追逐美少年的中年男子。。。2100年总归不是什么特别遥远的未来,如果我出奇的长寿的话还能活着看到,我不认为就我们一代人的功夫,世界的观念会发生那么大的转变。即使真的如作者所说:艾滋病的客服让性生活彻底变成了高级的娱乐形式。总的来说。“膜”还是不够大气,大约是我们这网络小说的水平吧。。。第一个故事大约占了这本书一半不到点儿的篇幅,看来是明显的主打。剩下的这几天看完再来评价。

好看

这本小说是很好看的。特别是第一篇《膜》,一开始还让人感觉不出来,以为是平庸的小说。但是在作者的渐渐叙述中故事变得越来越有趣了。这个故事可以让人考虑很多东西,只要你喜欢。比如生态啦,环保啦,真实啦,虚幻啦,和平啦等等。但是就是当一个精彩的故事,也十分好。国内的小说家要好好学习人家叙述的张力呢。这个集子中间其他的小说也是很不错的。比如《嚎叫》《毛发》《战争终了》《早餐》。很喜欢这样写的科幻小说,而不是打打杀杀,飞来飞去。

梦中一梦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记得许多年以前读过一本古龙的小说,里面有位武艺神乎其技的人物,所使的兵器是一口箱子。这口箱子里究竟有什么构造,神秘客又通过怎样的手段用箱子里的东西杀人于刹那,古先生未置一词,小读者如我也只好懵懂地尽量去猜想了。这里面有点故弄玄虚的味道在,和小说大师博尔赫斯的“武艺”相比,自然只能算是一个小小的花招。当这位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立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出版了第二本小说集《Ficcione》(《虚构集》)后,他多年闭关修炼出的“剑宗”小说技法着实让世人叹为观止,其中包括:从一本盗版的百科全书发现一个惊世的秘密,对某个杜撰的已故作家的煞有介事的述评,对从来没有存在过的小说所做的注释,以及我最喜欢的篇章《环形废墟》:一个梦者用做梦的方式创造了一个新人,却发现自己也是别人做梦的产物……新近读了台湾新生代作家纪大伟的小说《膜》,新鲜的阅读经历不但让我有重温博尔赫斯似的快感,沉重的主题更又让我生出了久违的感慨。故事套用的是科幻小说的框架,一开始就说2100年的未来世界,由于大气臭氧层破坏造成的紫外线辐射,地面生存条件恶劣,人类的大部早已遁入海底在玻璃暖棚下居住。主人公默默是个30岁的冷淡美女,足不出户,靠做住家美容师生活。最近一个手指发生了职业病,需要去换一个生化手指。那时人类科学已经相当发达,生化人不但承担了大量艰苦而危险的劳动,而且还被用来作为人的克隆替身来培养,如果它的原型主人身体某部分得了疾病,就可以从生化人身上取出相应的器官替换。默默和母亲已经有20年没有见面,两人之间的关系似乎总有些不自然的地方,默默一路回忆到20年前自己生过的一场大病,渐渐揭开了这层微妙关系后的身世谜底……这样的一个设定自然有些讨巧,读者看了这段介绍或许会想到好莱坞一些大片的套路上去,打打闹闹一场,来点道德说教,最后皆大欢喜。其实作者只是在借这个故事的外壳,探讨个人对自身宿命的追寻——从哪里来?此刻身在何处?又将往哪里去? 德尔菲太阳神神殿中的巫女曾经传述“认识你自己,你将进而认识到你的星辰和你的宇宙”的神谕,言简意赅,说尽了多少古今人物探究一生的主题。生物学家曾经多次作过实验,把镜子放在黑猩猩面前,它不但能够很快认出镜像是自己,而且会专注地对着镜子观察自己的身体,尤其是一些平时看不到的部位。可见高级灵长类探索自身的本能由来已久。但观看实像的物质仍属易事,观看皮囊下的灵魂则困难重重。不仅需要拿过去的经历和记忆作为镜子来鉴照,更需要拿起手术刀的决心和勇气,需要忍受肉身之壳层层被剥去的痛苦体验。作者的叙述充满了机智的隐喻:人包裹在一层层有形无形的膜之内,自己了无感觉,却是隔绝了自己的本质,隔绝了对自己也对他人的认知。其甚者,非膜而无法生存,并将膜错当成了真实的自我。然而即便拨开了迷雾,人生的真相往往是冷酷而惨淡的。在小说临近结尾之时,真相骤然大白,令人愕然之余,我不禁戚戚有感,正像爱伦坡公(E. A. Poe)在一百多年前就曾经呼喊过的那样:“Is all that we see or seem/But a dream within a dream?”(“我等种种眼见心萌/岂非皆是梦中一梦?”)在古印度,大智慧者佛陀于《金刚经》卷尾四句偈语有个明白的概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意思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实,“实相者则是非相”。识得此意者,能得般若空慧。但反观我等碌碌众生,能觉醒者有几人,大部分终究要在这非相中度尽一生,不能觉也不愿觉。说是远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无执无恋,其实知易而行难。般若空慧,学人便是识得,却又几人做得?在暗夜中行路,能够感受到同行者的体温,或者也便是值得我们慰籍的东西了。醒者如醉,威尼斯的狂欢节已告尾声,薄雾始终笼罩着化不开的城市上空,有一抹亮色让我们感动。小说结尾不无清醒却又让人无限沉醉地写道:“妈咪说:‘默默,我们可以回家了。你好久好久没有回家了。’”

惊艳

已经好久不读台湾70年代人的东西了,但还记得读到林耀德读到成英殊时的惊艳,在儒士源书店的三折区看到了这本纪大伟的〈膜〉,完全没有对他的印象,犹豫了好一阵子,买还是不买,冲着封面那一行小字“台湾联合报文学奖第一名”终于还是下了决心。开始阅读历程,才发现原来作者不动声色一针针刺得这现实好痛,“膜”是假想的世界之膜也是人与人之间疏离的隔膜也是现实和幻象之间的膜,笔触不管是上天还是入地现在还是2060年的未来,其实都是抒写当下的愤懑和思索。他擅写同性之间的粘缠纠葛,若即若离或者是重逢后的怨怼、释然,人对爱的需索人对自己的厌恶、探寻,笔尖不是冰冷的,可读了依旧让人心头一紧冷汗嗖嗖。在网上一查,方知纪大伟原来是此等人士——“曾獲聯合報中篇小說獎,聯合報極短篇小說獎,幼獅文藝科幻小說獎,幼獅文藝成長小說獎,中央日報散文獎,教育部散文獎,全國學生文學獎。 曾著小說集《戀物癖》、《膜》、《感官世界》及評論集《晚安巴比倫──網路世代的性慾、異議與政治閱讀》。 編有文集《酷兒啟示錄──台灣QUEER論述讀本》、《酷兒狂歡節──台灣QUEER文學讀本》。 譯有小說《蜘蛛女之吻》、《分成兩半的子爵》、《樹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騎士》、《蛛巢小徑》、《失落的白鴿》等等。”在网上还找到了一篇文章,“我的大學同學,並不是很喜歡柯裕棻在《中國時報》「三少四壯集」上所寫的那些關於三十幾歲人的各種問題。我先前未曾看過那些文字。我看到的是文字集結成書後的《青春無法歸類》(台北:大塊,2003)。有兩個一定要講的地方。一個是紀大偉的代序。紀大偉不愧是紀大偉,他認為柯裕棻在做的是台灣人的「脂粉論」:「脂粉論」乍看之下,是指關於胭脂蜜粉之類的言論。[. . .] 不過,望文生義並不足以充份形容柯裕棻的文章。話鋒一轉,突然油滋滋的脂粉論竟然變成了資本論:「脂粉論」同時也是馬克斯巨著《資本論》的諧擬。老派的馬克斯主義者談資本,柯裕棻談脂粉。新派的馬克思主義者談文化資本,而柯裕棻談文化脂粉;文化即脂粉[. . .] 資本論詳實分析了馬克斯預測的資本主義,那是鐵灰色的;柯裕棻的脂粉論則鮮活描述我們經驗的資本主義社會,那是粉紅色的。更甚者:資本和脂粉發音相似,用法卻不同。資本大抵和身體保持安全距離,但是脂粉可以外敷內服。接下來就是紀大偉式的酷兒文字表演了:我們每個人都千瘡百孔,只好不段在身體洞孔上撲粉,免得被人一眼看穿。我們像插座,插上PDA、數位相機、MP3、隨身聽之類的玩具,而這些玩具,[. ..] 是招蜂引蝶的神經末稍,延攬更多物件插入我們。像這樣的文字表演還有很多,雖然只有短短幾頁的篇幅,卻常常教人ROTFL(IRC簡語:rolling on the floor laughing, 笑倒在地上打滾)。偶爾在俏皮之外,紀大偉也碰觸到了一個嚴肅的問題。紀大偉說,任憑我們再怎麼努力填補自己(人生的、物質的、慾望的空洞),那些努力終究如抹在臉上過油的脂粉,經不起風吹雨打,一吹就掉──或者因為乾掉而龜裂。「青春無法歸類,可是青春容易龜裂」。柯裕棻的文字不停地談「我、我、我,我怎樣又怎樣」。她的文字絕不是第一篇談論「我」的都市人散文,也絕對不會是最後一篇。但是紀大偉隱約提出了一個問題:所有關於「我」的文字都是極度自我中心的,可是再怎麼談論、再怎麼浮誇、再怎麼哀怨,竟然都找不到出路可言。紀大偉說,這樣自我中心的寫作,是絕對不可能帶寫作的人找到任何出路的:行文至此,我的預設立場都是很自我中心的,都在談自我的照拂 [lukhnos註:Le soucis desoi, 英文The Care of Oneself, 為傅柯《性史》的第三卷] [. . .]。我們覺得自我很空洞,很寂寞,[.. .] 我們將自我當作宇宙中心的插座任人插,看起來很大方慷慨,事實上仍然是將自我視為中心。並不是說這樣的自我中心是錯誤的,[. . .] 而是要指出:這種自我中心的思考,總是一廂情願的死巷。我不知道女性主義會不會敗在脂粉上面,可是我知道個人主義一定會被脂粉打敗。當一個人用盡力氣在為自己打算,當自己的前途茫茫,只能走一步算一步的時候,看到這位已然邁入三十代的人寫出這樣的文字,當然有一種被雷轟頂的感覺。那麼,怎麼辦?紀大偉的序中略略提了交代,而據他所言,柯裕棻的文字也正是這樣一個從那「怎麼辦」走出去的過程。另一個要講的則是做為書末的「行路難」:不過是幾年前一個冬天的黃昏稍晚,當日黃昏短暫,匆匆下過小城那一年的第一場大雪。那是一座年年冰封五個月的小城,可是年年沒有人確實做好心理準備,因此第一場雪總是措手不及,如此倉皇進入冬天已成慣例。而作者在這樣的天氣中,匆忙趕著一堂關於尼采的課。然而,課堂上的內容已經忘得一乾二淨,反倒是在這樣一個雪地裡趕路的經驗,刻骨銘心。於是乎:結果,因為當時的恐懼 [下課後行經稀疏松樹林,害怕人生如同暗夜行路的莫名恐懼],我將一切記得清清楚楚,幾年之後那個黃昏成了我研究所生活最明確的隱喻。說穿了,就是學習行路以及獨處。而,人生光譜的另一端,則是回到台灣作者開始教書之後,所感受到那種極度被環境要求要向外伸展自己的過程:留學的七八年裡,我的人生經驗是不斷往內探求的過程,彷彿藉由知識將自己壓縮成一個密度極大但是體積極小的黑洞;教書卻是反向進行,這個職業需要 [. ..] 不厭其煩的表演、寬容並且隨時充滿熱誠。在人生光譜的中間,則是貫穿這本書的那其他文字──雖然,他們這些五年級、六年級前段班生的共同記憶(例如松田聖子?!),離我相當地遙遠。但是都市人該有的憂慮,我想我們這些六年級後段生如果不是一應俱全,至少也都快有那個樣子了。對於現在還找不到出路(還看不到那隧道末尾的光),一直晃晃悠悠的人們,我相信都會從中找到某些自我的映照。而,行路難,或者,那種不斷「往內探求的過程」,我猜想,那是每個選擇了暫時離群索居(以致於害得自己長時間找不到出路?)、當過研究生的人,都可以瞭解。只是不停不停地對人講述自己的困局,又有什麼益處呢?於是又回到了最開頭紀大偉所說的,那關於「自我照拂」的失敗,以及可能的出路:只有把自我活成他者,不再「待人如己」,而是「待己如人」,不再「自我照拂」而是「照拂(造福)他人」,那麼也許我們還是有希望的。很久以前,韓波 (Arthur Rimbaud, 1854-91) 就說過了,「我就是他人」(je est un autre; I is an other)。那是韓波做詩的精義所在:成為了他人,我們才可能去經驗新的經驗,我們才有改變的可能。韓波不愧是韓波。”唉——真的无话可说了。


 膜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