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十字架之谜

出版日期:2016-6-20
ISBN:9787513321876
作者:[美]埃勒里·奎因
页数:352页

内容概要

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是曼弗雷德•班宁顿•李(Manfred Bennington Lee 1905~1971)和弗雷德里克•丹奈(Frederic Dannay 1905~1982)这对表兄弟合用的笔名,美国推理小说代名词,他们堪称侦探推理小说史上承前启后的经典作家,开创了合作撰写推理小说成功的先例。埃勒里•奎因也是其小说中的主人公,其角色本身就是一位侦探小说作家兼超级侦探。年轻英俊的侦探埃勒里•奎因和他的父亲——纽约警察局的警官理查德•奎因是其大多数作品中的主要角色。
从1929年到1971年,埃勒里•奎因发表了数十部推理小说。其中的9部“国名系列”作品和4部“悲剧系列”作品被认为是古典解谜推理小说最高水平的代表,是后人难以逾越的杰作。

书籍目录

第一部 钉在十字架上的小学校长
第一章
阿罗约的圣诞节
第二章
威尔顿的新年
第二部 钉在十字架上的百万富翁
第三章 亚德利教授
第四章 布雷德伍德
第五章 内部事务
第六章 西洋跳棋和烟斗
第七章 福克斯和英国夫妇
第八章 牡蛎岛
第九章 一百元定金
第十章 坦普尔医生的冒险
第十一章 唷克斯!
第十二章 教授一席话
第三部 钉在十字架上的绅士
第十三章海神的秘密
第十四章 象牙键盘
第十五章 拉撒路
第十六章 使者
第十七章 山上的老人
第十八章 福克斯一席话
第十九章 T
第二十章 两个三角关系
第二十一章 情人间的争吵
第二十二章 国外来的消息
第二十三章 紧急会议
第四部 钉在十字架上的死人
第二十四章 又是T
第二十五章 跛腿的男人
第二十六章 埃勒里一席话
第二十七章 潜逃
第二十八章 死了两次的人
第二十九章 一个地理问题
第三十章 埃勒里又一席话

作者简介

圣诞节的清晨,一起无头惨案打破了阿罗约小镇的僻静。一石激起千层浪,死亡的号角吹响,四起恐怖血腥的谋杀,四具呈现T字型的尸体,现场留下的T字标记,牵扯出原始而又狂热的复仇欲望。
T代表什么?是古埃及宗教的象征?是复仇者杀人的标记?还是……奎因对此一直迷惑不解,直到第四起谋杀发生后……
一场跨越美国全境的追凶战役即将打响!


 埃及十字架之谜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一)关于新星这个所谓新版,先说结论,再上论据:新星出版社2016年这个新版,是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小黑皮版(原由韩长清翻译发表于推理杂志,之后出版时似乎经过润色,翻译署名还是韩长清)译文的基础上,再次修订而成。两个版本译文,越往后的章节相似度越高。新星版的前几章尚可称为重译,但大致在进入Part3、即全书篇幅过半之后,新星版译文95%以上沿用韩长清版,只是对韩版一些用语细节予以修改,但仍有许多错译、语序、影响阅读流畅性的不妥当处未予更正,甚至在推理关键处还出现韩版未译错、而新版自作主张改错了的情况。同时,新星版翻译署名仅为 “谭力” 一人,也就是推圈各位熟悉的 “等待者” 。新星版并未提示此版译文大量参考韩长清版;又因为购物网站大多只放出第一章试读、即翻译改动程度最大的部分,新星有利用这一点误导消费者认为此版为全新重译版之嫌疑。(二)全书共30章,我从中段的13、14章摘录两个关键段落,附上原文以及两版译文作对比,以便说明:两版译文的高度相似性,以及 “新版” 译文的不足。C13,原版:“Ah,” proceeded Ellery in a sharp voice,”but here we come to an interesting deduction. Friend Krosac has gone to considerable trouble, has he not, to make it appear that Brad was attacked and killed while he was smoking in the summerhouse? For, you see, had there been no pipe and no evidence of smoking, we should have questioned Brad’s presence in the summer-house, especially since he was wearing a smoking-jacket; he might have been dragged there. But when we know that a man was smoking in a certain place, we know that up to a certain point, at least, he was there of his own free will . . . . Now we find, however, that he was not smoking there, and we know the murderer wants us to believe he was. The only sane inference is that the summer-house was not the scene of the crime, but that the murderer wanted us very much to believe it was.”内蒙版:“呵,”埃勒里用一种尖锐的声音继续说,“但这儿我们遇到一个有趣的推论。克罗萨克要弄得像是布雷德在避暑别墅里抽烟时受到攻击被杀害,是否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因为,你们看到,要是没有烟斗、没有抽烟的证据,我们就会怀疑布雷德在避暑别墅的露面,尤其因为他穿着吸烟服;他可能是被拉到那儿的。但当我们知道一个人在某个地方抽烟,我们便在一定程度上知道,至少,他是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去那儿的……然而,我们现在发现,他没有在那儿抽烟,并且我们知道,凶手想要我们相信他在那儿抽烟。唯一合情合理的推论是,避暑别墅不是犯罪现场,而是杀手非常想要我们相信它是。”新星版:“啊,”埃勒里用一种尖锐的声音继续说,“但这儿我们遇到一个有趣的推论。克罗萨克要弄得布雷德像是在凉亭里抽烟时受到攻击被杀害,是否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因为,你们看到,要是没有烟斗、没有抽烟的证据,我们就会怀疑布雷德在凉亭的露面,尤其因为他穿着吸烟服;他可能是被迫到那儿的。但当我们知道一个人在某个地方抽烟,在一定程度上就说明,至少,他是出于自己的意志去那儿的……然而,我们现在发现,他没有在那儿抽烟,并且我们知道,凶手想要我们相信他在那儿抽烟。唯一合情合理的推论是,凉亭不是犯罪现场,而杀手非常想要我们相信它是。”◆come to an deduction显然是“得出”而不是“遇到”一个推论。◆Krosac has gone to considerable trouble, has he not, to make it appear that Brad was attacked and killed while he was smoking in the summerhouse? 这里go to trouble是指不辞辛苦、劳心费力地做某事,has he not是表反问的插入语。句意“克罗萨克大费周章,伪造出布雷德是在凉亭里抽烟时被袭击杀死的迹象,不是吗?”而两个版本的译者只看到一个问号就把整个反问句理解成了疑问句。◆But when we know that a man was smoking in a certain place, we know that up to a certain point, at least, he was there of his own free will. 在这个推理中,为了表示谨慎,埃勒里使用了两个表程度的短语up to a certain point和at least,但翻译没有处理好语序。at least作为插入语,翻译时理应提前,而不是放在原位打断句子结构;up to a certain point在中文的语境中也不应该用于修饰“我们知道”的程度,而应用于修饰“他”的行为,以便表达“他”并非被迫、但也可能并非完全出于自己的意志到达凉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我认为比较合理的语序应是:“……我们至少能知道,他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自己的意志去那儿的”。◆在这个段落的译文中,谭力版对韩长清版唯一的修正是把summerhouse更正为“凉亭”,其他译文包括错译在内几乎是全部照抄,甚至连韩版中同一个murderer先译成“凶手”后译成“杀手”的疏忽之处,都没有更正。C14,原版:“Contradiction in order. Wrong, Mr. Isham,” drawled Ellery.”Krosac had to expect, even if the stain were missed in the first search_as he planned_and the summer-house accepted as the scene of the crime . . . . Krosac had to expect, I repeat, that the house would be guarded and that he would be prevented by purely precautionary police measures from taking something away later or bringing something back later. But there’s an even more important objection to the first two possibilities, gentlemen.“If Krosac wanted to come back here and therefore deliberately made the summer-house appear the scene of the crime, it would certainly be to his advantage to make the summer-house appear the scene of the crime permanently. This would give him unlimited time and opportunity in which to gain access to the library. But he didn’t_he deliberately left a trail back to this room which, if the surmise I’ve just mentioned were correct, would be about the last thing he’d do. So I say, neither of the first two theories is tenable.”内蒙版:“次序上矛盾。错了,埃萨姆先生,”埃勒里拉长声说,“克罗萨克不得不预料,即使这血迹第一次搜索中被漏过了——如他所计划的那样,避暑别墅被认为是犯罪现场……克罗萨克不得不预料,我重复说,房子会被守卫起来,他会被警察的预防措施所阻,无法在以后拿走什么或在以后带回什么。但对前面这两种可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障碍,先生们。“如果克罗萨克想要回到这儿来,并因此故意使避暑别墅显得像是犯罪现场,当然是使避暑别墅永久显得像是犯罪现场对他有利。那会给他无限的时间和机会去进入书房。但他没有——他故意留下一个回这个房间的线索,这一点,如果我刚才的推测正确的话,会是他最不愿意做的事。所以我说,前两种臆测哪种都站不住脚。”新星版:“次序上矛盾了。错了,埃萨姆先生,”埃勒里拉长声调说,“克罗萨克料到,即使这血迹在第一次搜索中被漏掉了——如他所计划的那样,凉亭被认为是犯罪现场……他会料到,我再说一遍,房子会被守卫起来,他会被警察的预防措施所阻,无法在之后拿走或带回什么。但实现前面这两种可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障碍,先生们。“如果克罗萨克想要回到这儿来,并因此故意使凉亭显得像是犯罪现场——当然这么做对他有利——那会给他无限的时间和机会潜入书房。但他没有——他故意留下一个回这个房间的线索,这一点,如果我刚才的推测正确的话,会是他最不愿意做的事。所以我说,前两种臆测哪种都站不住脚。”◆Contradiction in order肯定不能译成“次序上矛盾”,小说之前的推理中也没有出现什么次序矛盾的问题。in order:in a state of proper readiness or preparation or arrangement.埃勒里的意思是,在检察官还没说完话的时候,他就已经准备好要指出对方推理中的矛盾。我觉得可以译为“就等着挑你刺呢。错了,埃萨姆先生!”◆objection to possibilities在语境中是指“推理的缺陷”,而不是什么“实现可能性的障碍”。◆If Krosac wanted to come back here and therefore deliberately made the summer-house appear the scene of the crime, it would certainly be to his advantage to make the summer-house appear the scene of the crime permanently. 重点来了。韩长清版对这一句的翻译完全正确,而谭力版似乎认为韩版“使凉亭成为犯罪现场”这个句子重复出现两次显得赘余(我怀疑他根本没看懂原文的推理逻辑),于是自作聪明地加以删减,不但弄乱了语序,还把最关键的单词permanently给漏译了,埃勒里讲了这么长一句话就是为了强调这个permanently,而这句话在整个推理中的分量也是至关重要。谭力这个错误可以判为“重大错译”,是连韩长清都不会犯的重大错译。◆其他不妥之处就不细说了,类似I repeat作为插入语的语序,类似a trail back to this room直译为“回房间的线索”(引导谁回来?)这些都不算错译,但整个文本让人读得磕磕绊绊。谭力对韩版的修正还没有达到可以流畅阅读的程度。(三)即使新星确已购买过韩长清版译文版权,这也已经是新星在出版奎因作品时,第三次因沿用现成译文而出现的重大乌龙。前两次分别是《龙牙》和《美国枪之谜》的重大漏印、错译,具体原委我曾在百度贴吧详细解释过,附上链接:http://tieba.baidu.com/p/1708108637?pid=21595767193&cid=103022139321#103022139321新星是否认为,只要是沿用现有译文,连校对这一基本环节也都可以省去?《美国》和《埃及》作为国名系列重要作品,放在整个午夜文库中也是有份量的,新星就是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先不谈译者,《埃及》此书的责编、校对,对于这样一份甚至不算能达到出版物标准的成品,应该承担多少责任?(四)再说译者谭力,笔名 “等待者”。这里只陈述事实,而没有对译者本人攻击之意。此人最有名的一部推理译著,是吉林社2009年版《白修道院谋杀案》,我曾以书中三个章节为样本,写文详细指出其翻译缺陷之处,链接如下: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547905/由此我们至少可以确认,以此人当时笔译水平,尚不足以独立翻译一个英文长篇。此人署名的另一部推理译著,是内蒙社2009年版《恶之源》。此版译文与台湾脸谱文化版易萃雯的译著高度相似,许多台腔用语一字未改。同时,由于疑似由台版扫描转录,导致内蒙版文本出现大量错别字,未经校对更正即出版。我现在手边没有书,无法提供比对,但豆瓣页面有同样意见的读者笔记,链接如下: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5198401/(五)在本文的最后,提出几个一直以来的疑问。◆当前推理出版界,版权易手后再版大篇幅沿用之前译文并另署其他译者姓名,是否可以视为常态?化学工业出版社于2013年起陆续出版的金匕首文库中有大量此类案例,贴一个读者反馈链接如下:https://book.douban.com/review/6328947/现在作为老牌推理出版社的新星也要步此后尘?重述开篇的问题,新星版并未提示此版译文大量参考、沿用圈内风评极差的韩长清版,译者署名仅谭力一人,是否有误导消费者认为此版为全新重译版之嫌疑?法律上如何界定这样的情况?◆前述化工社案例,由于完全无法查证署名之译者,可以推测为由出版方授意盗译、并署上纯粹捏造的译者姓名。但到这次新星版《埃及》,译者谭力是确实存在的推理圈中人,那么出版方和译者本人是出于什么心态而允许这样的行为?是出版方默认译者在工作中大量沿用公认质量不佳的译本,还是译者默认出版方将质量不佳的译稿挂名到自己头上却不曾在圈内发声?之前类似的《恶之源》案例又该如何解释?是否由于谭力先生擅长修订、删改之工作,因此当出版社需要沿用现有译本时,就请他挂名?◆09年《白修道院》的译著质量,已足以说明 “等待者” 谭力没有独立笔译一个英文长篇的能力。此后数年间此人不再有英文译著,而到16年从对《埃及》的(我们姑且称之为)“修订” 中,并未看出其英文笔译能力有显著进步。既然如此,为何吉林、内蒙、新星三大社一而再、再而三地将重要翻译任务交予此人?《白修道院》、《恶之源》、《埃及》,三部均是在各自作者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且质量极高的作品。出版社未予妥善考察,就将其交给能力无法胜任之人翻译或 “修订”,是否对得起奎因迷,对得起卡尔迷,对得起无数推理爱好者对这三部作品的期待?我希望能得到答案。
  •     推理小说的写作曾出现过一个黄金时代,即是指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推理小说在这段时间内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推理小说表现形式以及许多举世闻名的推理小说作家,而在这百花齐放的时代,有三个人的作品无论实在质量与数量上都显得尤为突出。他们被尊称为黄金时代的三大家,被誉为推理小说史上难以逾越的三座高峰。他们分别是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密室之王约翰迪克森卡尔,以及本书的作者们:逻辑之王埃勒里·奎因。之所以用作者们,是因为埃勒里·奎因其实是两个人的共用笔名,他们分别为是曼弗雷德·班宁顿·李和弗雷德里克·丹奈这对表兄弟,他们开创了合作撰写推理小说成功的先例。埃勒里·奎因也是其小说中的主人公,其角色本身就是一位侦探小说作家兼超级侦探。从1929年到1971年,埃勒里·奎因发表了数十部推理小说,包括9部“国名系列”作品和4部“悲剧系列”作品。本书《埃及十字架之谜》就是其国名系列作品的其中一部。埃勒里·奎因之所以被称之为逻辑之王,在于他喜欢在自己的书中设计一个挑战读者的环节,即作者会将所有的已知信息在文章快到结尾处全部呈现给读者,然后在最后发起挑战,读者们自行推理小说的谜底再去核实自己的判断。于是这本小说变成了一个推理的极致游戏,一场逻辑的美学体验,这正是埃勒里·奎因小说最迷人的地方。但是本书《埃及十字架之谜》在其作品里一直备受争议,究其原因就在于这部作品的挑战作者环节变得稍显薄弱了,因为本书并不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推理小说案件,其故事横跨数个地点而且时间跨度也不短,造成了很多剧情在前半部分已经交代了出来。无论是烟斗还是西洋棋的解答,都让故事的最后推理变得简单,尤其是多具无头尸的设定,在看了众多推理小说之后,大家已经惯性的思考到了其中一定会有一个尸体是假的,一定有一个尸体就是凶手。这是目前推理小说的窘境,因为套路被大家使用了太多次了,当然其实本书成书非常早,所以这种问题并不是作者,而是近百年后身为读者的我们的苦恼。所以本书不能算作埃勒里·奎因最精彩的作品,这跟同系列的《希腊棺材之谜》最后揭晓谜底时候的震惊,还是有差距的。但考虑到本书的写作时间,在那个年代去做这样的推理小说写作突破,已经是难能可贵了,而本书也还是保持了埃勒里·奎因相当水平的功底,尤其是最后对于认识盲区的推理,也为很多后世作品提供了参考意义。
  •     在推理小说的发展史上,1932年可以看做是属于奎因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曼弗里德•B.李和弗里德里克•丹奈这对表兄弟以埃勒里•奎因和巴纳比•罗斯为笔名,完成了四部作品。其中属于“国名系列”的《希腊棺材之谜》与“悲剧系列”的《X的悲剧》、《Y的悲剧》均毫无争议地位列推理史上最经典的作品之列。而相较之下,《埃及十字架之谜》尽管同样精彩,但对于它的评价,却总有许多争议。争议源自何处呢?首先,《埃及十字架之谜》与奎因在之前已经确立起的叙事模式并不相同。整个事件的推进十分紧凑,而逻辑推演是在事件发展之中完成的,而非“从案件到解答”,所有的解释都安排在最后一章来完成。这种布局更近似于我们当下所熟悉的推理小说,即对事件的推演是一环套一环的,但“名侦探”总要落后凶手一步,直到最后才完成追赶,还原全部真相。而另一方面的不同则更加明显。对于奎因的作品而言,《埃及十字架之谜》有一个“前所未有”的宏大谜面。一具接一具的无头尸,来自南欧的神秘移民、关于复仇的执拗信仰,加上一场“横穿美国的千里缉凶”,这些都是相对朴素,只重逻辑的奎因前期作品中从未出现的。而这些元素的叠加,更是显示了他们在气氛营造上的努力——这本是他们不曾涉及的领域。分析到这里,我们不难总结,《埃及十字架之谜》的争议,正是来自它的“迥然不同”,而这更像是带有实验性的尝试。平心而论,作品中的这些尝试很难算得上十分成功。在布局上,由于将解答部分“平摊”到了作品之中,最后的解答便显得十分单薄,使习惯了在“挑战读者”的幕间提示后享用一场丰盛的推理大餐的读者而言感到失望。而在叙事风格上的转变体现的则是一个“菜鸟”的努力和相对“稚嫩”。简而言之,此时的奎因尚且不具备写出一部“有趣作品”的能力。但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希腊棺材之谜》、《X的悲剧》还是《Y的悲剧》,它们的伟大都毫无疑问,但这种作品也是无法复制的。而如果我们循着创作年表阅读奎因之后作品,其实不难发觉,从“国名系列”后几部作品,到第二时期的《红桃四》、《龙牙》等“坏作品”,尽管推理性的薄弱饱受诟病,但在《埃及十字架之谜》中所尝试过的这些转变,却正一步步越发成熟。等到四十年代之后,以《凶镇》、《十日惊奇》、《九尾怪猫》作品为代表的“奎因后期作品”,标志了这种转型的彻底完成。这些作品同样伟大,而它们的伟大又恰恰与1932年的其他三部作品相反——它们是“可复制的”,是类型文学的执拗与市场要求相交融的胜利。在我看来,奎因的伟大是双重的。在推理小说的“黄金年代”,他缔造了独一无二、完美无瑕的“逻辑帝国”;而在那之后,他的转型既彻底又成功,从而回答了“诡计枯竭之后,推理小说应当何去何从”这一难题——其实人们在此时需要的,也已经不是一场“纯粹公平”的逻辑游戏。他们想要的显然更多。因而客观上说,《埃及十字架之谜》并不是一部“必读”的推理作品,但它十分重要。至少对于奎因的读者和他自己而言,它也许正是那“奇迹的最后一块拼图”,是不可或缺的一次尝试。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虽然比不上巅峰之作,但依然抑制不住五体投地振臂高呼"奎因大法好!!!"
  •     节奏感强,一波三折,人物也很丰富。最后嫌犯呼之欲出,但是没有想到犯罪理由。最精彩部分是前半段无头谜案的铺垫和结尾嫌犯追击
  •     非常痛苦的阅读体验,翻译,人名都非常对阅读有影响。一边读一边盼望快点结束。
  •     发现安德鲁范没死的时候就隐隐觉得他是凶手,一直觉得为啥他哥哥杀对了,他自己却意外没死,而他一直对他哥哥们宣称对方会来复仇,过早的准备变成老皮特,尤其是梅根拉死后就更加确定这种念头,但后面奎因说保护老皮特的时候又懵逼了,以为我猜错了,总体来说,整部书最佩服的就是下棋那段的推理,但有一个疑点,按理老皮特回去的时候不是派一个人保护吗?那个人为啥不见了?被他杀了吗?
  •     逻辑流是有,但没推出什么惊艳的东西,那防不胜防就出现的掉书袋对话也是让人尴尬,无头尸诡计就是一堆偶然,不靠谱
  •     电子书
  •     奎因的书,一如既往的高水准,而且风格也是我喜欢的类型,艾勒里聪明而又有干劲!赞!至于情节,毕竟是几十年前的作品,不过现在也没几个人可以写的读起来这么舒服!
  •     怒謝贈書~千里追兇一氣呵成~來自⋯的紅鯡魚:) 要是人名翻譯一致就好啦
  •     连环谜案,可怕的犯罪现场,各种古老现代的惊悚元素交织,奎因兄弟巧妙的把读者带入一个个圈套,所有猜测都是错的,我们就像小说中的奎因束手无策,到中段一点破案端倪都没出现,我几乎要生奎因的气了,他为什么只像个旁观者一样看着?为什么他和我们一样迷惑?搅乱视线的因素太多,从邻居医生甚至是可敬的教授,每一个人都显得可疑。直到最后的追踪,动机和罪犯才浮现出来,让人深陷其中却以这样的方式揭秘,着实让人意犹未尽。第一次看奎因的作品,果断入坑。
  •     后半部分节奏加快,凶手出乎意外,被“杀”三次,情节逆天了。
  •     二刷猩猩版
  •     凶手的动机太薄弱了。
  •     7th 我就说嘛,哪有那么巧,范刚好就扮成老皮特,刚好就把自己的衣服给了仆人。果然。另外,以后看到无头尸,不定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另另外,无头尸诡计是否是奎因独创的呢?
  •     只剩下一个人有动机有嫌疑的时候,凶手是谁就不言而喻了。
  •     目前看来国名系列最便于改编成大片的一部。有血腥猎奇的连环无面尸,有横跨北美大陆风驰电掣般的追捕,也有强悍的逻辑推演。只是动机稍弱,说服力不足,有点过于偏执而忽视要素之嫌。
  •     翻译得很一般
  •     有点啰嗦
  •     这样我回想起来了,最不可能是凶手的,就越有可能是凶手,越没有可能是凶手的,就越有可能是凶手。本文前后照应首尾连接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一波三折,接连不断。
  •     国名系列比较好的一本,剧情性和推理都不错,拯救了被法国粉末罗马帽子美国枪连续荼毒的我……翻译还不错,新星的奎因总体比化学工业出版社的要好些
  •     从推理角度上来说,逻辑性显得是同类中非常翘楚的一部。但动机的解释显得有些敷衍了事,总体讲这已经是非常棒的一部推理小说了
  •     猜到凶手,又被自己推翻了,越看越精彩,停不下来
  •     逻辑流大神的国名系列大作,看的太过瘾了,国名系列都看过了,真的是每本都是经典,一定会再读的!
  •     午夜文库523 本书与奎因一贯的写作风格截然不同,重诡计而逻辑推理次之。诡计是老套的无头尸诡计,由于年代的关系不做评价。前面300多页非常枯燥,解答篇的篇幅和谜题篇的线索一样少得可怜。尤其让我接受不了的是解答篇被翻译得乱七八糟,看着头疼。动机……不谈动机了,累觉不爱。总之实在喜欢不起来这本书。
  •     奎因的迷局设置还是如此精彩,推理酣畅淋漓,逻辑性很强,但是如果日系推理读惯了,可能会感觉奎因的讲故事节奏有点拖沓
  •     五年多了,9本国名系列终于全看完了,还记得看第一本希腊还是在初三,当时真的被震撼到了。回到这部作品本身,因为年代早,诡计属于已经被后世用烂了的那种,而且奎因招牌的逻辑推理在本作中比重也不多。不过还是要佩服奎因,1932年一下子出版了包括这本在内的四本书,要知道另外三本希腊、X、Y的悲剧都是顶级神作。
  •     凶手很好找~
  •     三星半。动机真的太薄弱了,前面的篇幅真的太啰嗦了。像那对偷东西夫妇的,婚外情的情节展开了一点然后又没了,感觉没有必要特别拿一章去描写这样的情节。 不过案件本身还是足够意外与精彩的,追捕一章看得特别带感。
  •     远不如1932年的其他作品
  •     旧杜森博格和纽约侦探。
  •     在国名系列中奎因的笔风确实平淡了些,诡计也好对案件悬疑氛围的刻画也好都显得普通,但是还是会被他逻辑推理和无人能及的思维所折服,这就是奎因最大的魅力所在吧。
  •     微信阅读
  •     咦 虽然猜出来凶手 不过其他全部没中
  •     奎因的国名系列大多喜欢,几乎都是巅峰作品,这一部开篇长长的人名表确实让人不寒而栗,但阅读过程并不晦涩,也不会因为大量出场的人物影响流畅性,因为大多人物打酱油居多,或许作者想刻意制造出复杂场景和宏大布局,但其实核心诡计无外乎利用T型十字架制造无头的假象以及身份的错乱,也正是推理小说中常用滥用的诡计之一。但即使识破诡计要想确认真凶也不容易,可能作者设置了大量的陷阱有关,考虑到时代局限,奎因的布局和缜密的逻辑才是其出众和脱颖而出之处。书中有几段极其精彩的推理演说,抛开超过2/3的唠叨罗嗦叙述,这几段异常出彩,比如通过手握的棋子推理出第二场命案现场,紧接着通过案发现场的错位推理出第一场命案死者的身份……不得不承认动机是个弱点,但有这样精彩的逻辑分析,已经足够了。
  •     自从看完x的悲剧之后,所有的无头尸我都会不由自主得怀疑身份的可靠性,此书看完丝毫没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相比悲剧系列显得太过平庸,全文灌水严重,写的一堆有的没的,三星……
  •     凶手比较好猜
  •     虽然开篇就可猜到凶手是谁,但中间又经历了否定又确定的过程,很痛快!~
  •     翻译有点怪,有点绕。
  •     一如既往的好,逻辑推理过瘾。
  •     初识埃勒里奎因,也是国名系列读得第一本。无头尸体身份难辨,这个核心诡计被后来的作家搬用得太多了,于是阅读时少了不少乐趣。但还是很棒的一本推理小说。
  •     凶手并不难猜,跳棋那段推理印象深刻,但是情节中好像混进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跟事件本身没什么关系。。。
  •     #书201625#《埃及十字架之谜》埃勒里·奎因1.永远不要相信巧合。2.凶手是个精神病对读者是不公平的——因为无法猜透犯罪动机。
  •     有点长,读了好久的感觉
  •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的那一版 简直没法看
  •     重读此书,凶手并不难猜,可能类似的诡计被用得太多了吧。推理的篇幅较少,和同时期其他的奎因作品相比略为逊色,但仍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
  •     EQ难得的诡计流
  •     想到了手法但是没有想到手法的二次应用……差点儿冤枉了教授……每次都败在奎因手下哭唧唧……但是并非十分喜欢这本书,因为杀人杀得实在太草率了……
  •     奎因也玩起无头尸体的诡计了,结局还是蛮冲击的。最后的大追捕好有西部片的感觉啊。
  •     我还是猜出凶手了,微笑脸 但是整本书的节奏紧凑,剧情在线,逻辑满分
  •     剑走偏锋型。过于炫技反倒令人难以十分信服了。
  •     准神作 私以为排国名系列top3,EQ最诡计的两本之一(另一本是老女人),误导不错,烟斗推理是亮点PS:有些人说开篇就能猜凶手,其实不然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