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里的乡愁

出版日期:2014-6-1
ISBN:9787220090978
作者:李冬君
页数:190页

内容概要

李冬君,独立历史学者,人称“文化江山一女史”。代表作: 《文化的江山》《通往立宪之路》《自由的款式》《落花一瞬》《一年景》等。在《经济观察报》《新京报》《中国经营报》等多家报刊开专栏,发表历史文化、人物、考古等文章。

书籍目录

目录

子曰
002 文化江山一女史
005 有一方水土叫青花
018 人行草木中
瓷语
030 乡愁是一场华丽的寂
035 一面徽州老墙的青花记忆
038 乡愁的背影
044 乡愁的围墙
054 电线杆广场时代
060 回忆在流釉
064 故乡的“黄花染”
068 紫藤花下 人生如戏
072 太阳的后花园
076 一颗存在主义的莲蓬头
078 思想者的头颅
085 穿透死亡的枯剑
091 花开人世经纬中
茶话
098 收藏春天的风雅
108 茶席上的人生
120 故人何时来品茶
126 青白瓷上的宋人格调
136 温润到天青
140 魏晋风度的缥瓷
148 后记

作者简介

“当文字的足尖,点击着伟大绚烂的画面,如大珠小珠,落入青花晕染的艺术江山时,一个有关人类乡愁的对话,便在一位赏者、一个思想者与一个艺术家的精神撞击中拉开了序幕,一个有关艺术的生活态度,便来到人生的窗前。”
主要内容:
作者以乡愁这个看似飘渺、感性的情感为题,寄托于有形的在茶、瓷器与自然山水中,将这种苦涩的情感化为优雅、细腻的生活情绪和状态。
全书分为:子曰,瓷语,茶话,所收录的文章基本来源于作者对画家郑云一瓷器作品的解读、体会和升华,辅以图片,以图文并茂地形式展开。
强力推荐:
文化江山一女史的最新力作,只谈人类最细腻真挚的情感归宿——乡愁,文字细腻优雅,节奏感强,富有美感;
全书配有中国著名工艺美术大师郑云一亲自绘画创作的100多幅空灵雅致的瓷画;
全书的灵感是来自于一位艺术家、一个思想者与一个实践者的精神撞击,艺术家用画作、思想者用文字、实践者用种茶烧瓷将书中无处不在的美发挥到极致,这些美或许能减少我们对道德缺失的精神焦虑。


 青花里的乡愁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有一段时间,当当的慢递优惠出了问题,本该隔三差五收到的书,一次全都收到了。这样类型的书一次收到了十几本,多到了都来不及看。勉强过完一遍就给看伤了。再收到了这本书,匆匆翻了两页,竟有种读不下去的感觉,只得闲置在了一旁。可久久不看,也就连这书家里有没有过这本书,我都记不得了。实在是汗颜呐/(ㄒoㄒ)/~~但总归是自家的书,什么时候想看都行,想起来就看,想不起来就搁着。我得承认,我是一个三心二意的人。这点不好,很不好,但是性格已然定型了。不独对食物衣着方面,对书也是如此——我看书杂且乱,不拘何种类型,只要合了当时的口味就好,很是随性。只是,这样‘随性’的结果就是,家中堆积了大量没有来得及细看,时过境迁了却也不想再看的书。想起了另一位女作者的话,不禁哑然一笑,“到底是占有欲在作怪。怀抱着“生是我家的书,死是我家的废纸”的愚执。爱书人又通常不会家境富裕,对待起书籍来,却又很有地主老财的嘴脸。”但我是很感激这份‘愚执’的,否则像现在这样,不就错过了这本书吗O(∩_∩)O哈哈~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图片中那些熠熠生辉的瓷器,为了那些色彩斑斓的瓷画,掏钱来看一看这书也值啊。这书最赞的,就是书中那些印刷精美细腻的配图了。都是拍摄的很有意境的。当然,如果你感觉这书里的图片也就那样了,那么这书不看也罢。应该说,书一翻开就把我给‘震’了!凑巧翻开在中页附近,——那张占据了整张单页的大图,明晃晃的的就那么一下子冲进了我的眼帘,撞进人的心里……实在是太美了~那色彩太美太夺目,那么耀眼、那么饱满的蓝,单调?不,白底蓝彩是多么的耀眼啊,就像是希腊的海,蓝汪汪的晃眼;也像是天青石的颜色,纯正的蓝却透着抹紫意。纯粹,但,是一种极富生机的美。在笔者的思绪中,无尽的乡愁,是作者的乡愁,还是作者笔下的画家的乡愁?我怎么只看到了被一带而过的‘乡愁’?说起来,真正被书写的是瓷与茶,是作者的茶,是画家的瓷。但总归是以瓷为主的。看图片中那形形色色的瓷器,让我不禁联想起了方文山写的那首《青花瓷》,…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月色被打捞起……的确,是如同“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的。青花的晕染,勾勒转承出一方小小天地,挺驻在釉色下的那份沉静的美,摄人心魄,有着难以用语言描摹的力量。是火与土的造化,是上古先民的遗惠。书拿在手上的感觉极好,是适宜捧卷阅读的。但书的可读性,只能说是见仁见智了。怎么说呢?这书的行文还是显得太单薄了,除了不多的瓷与茶的知识,和相关的经历之外,绝大多数都是在抒发个人的感情。其实,除了文风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华丽,也说不上还有其他的什么大毛病。但这也就是最大的问题了。毕竟,“至简为美,朴素为真”。像是瓷与茶,这样能够升华到艺术层面的东西,描写的很不必过于铺陈华丽。而作者之前还写的素瓷,纯色,有多美多美之类的,结果下笔的时候,却完全没有显示出那种“质美”来。京都月,奈良雨,都是是很美很美的。温婉而澹然的文字,带着种寂寥的美感,笼罩在了清冷的氛围中。尤为令人不喜的是,影影绰绰总有种暮气的感觉。或许,这书就该改名叫——《呻吟语:精神上的孤独者》什么的,全书里这种所谓的就是论事的叙述,却充斥的满是一种没话找话的意味。完全是文艺性质的无病呻吟。修饰过多过滥,只会使文章读来晦涩。好的文章要虚实结合,华丽里透着朴实,朴实中含着华丽,这样的文章才是值得人回味的。而这书的行文,……华美辞藻的组合,却难掩内容的空虚;斧凿的痕迹太重,失之自然。况且,看着作者在书中自命小女子的心性什么的,实在是一身的瀑布汗。煽情太过看得人压力山大,和第一章最末的那篇言语平实言之有物的【人行草木中】,简直判若两人。话说,那篇文真是作者写的,不是给别人代笔什么的?恕我眼拙,单看这本书还真没办法看出来,作者之前还是写“讲古”的书的。一直以为写史讲古的人,文笔都是不会太华丽的,或许,只有这位是个例外?——依旧的明显是写诗词赏析的安意如她们“鸳鸯蝴蝶派”的风格,只是作者的风格,和那位一意追求“空灵”的白落梅更加相近。从根本上,赏析瓷器画作与赏析诗词古文,并没有什么不同。虽然写的不是痴男怨女、风月情浓,但换成了红尘叵测、世道人心,依旧也还是以个人的感情抒发为卖点的。不过都是以一个载体去倾诉作者自身的感情,这个载体是什么已经无关紧要了,无论是诗词还是旧时风物、传统文化,都是一样的。作者写得雅致,但失之刻意。没有散文大家那份不动声色,平实处见真章的老辣与信手拈来的圆熟笔意。文字功底扎实,可修饰过多,就显得行文冗长不够简练直白,无法给人带来感官上的冲击力。辞藻的堆砌罗列,不知是为了炫技或为炫才。也或许我是过了喜欢安意如她们诗词赏析的“鸳鸯蝴蝶派”的那种文字风格的年纪了,感觉这本书的风格也不甚合口味。文字的华丽是没什么不好的。但是华丽的不该只是形式。雕琢文字是为了让文字简练,充盈的应该是感情,哪怕让人说是煽情也好,而不该是其它。文字创作又不是盖房子,就算是盖房子,也绝非是将那些美好的东西通通堆砌在了一起,就是一定能是美的好的了,终归还是要看那些好的、美的是否能够适合整体的布局。像那些精心雕琢的长句子,只适合偶一为之。一篇里掺个几句这种句式,还算令人惊艳,能让人眼前一亮,但通篇下来,只会让人审美疲劳,感觉雕琢过甚。不管是写的什么,最重要的是“言之有物”,一味追求外在形式上的华丽,只会让人感觉这文章的实质是华而不实的空洞,这样的文章只能是越走越狭窄。都是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寥寥几句就能说明白的东西,你非得东拉西扯出老大一篇的什捞子的“意义”来(>﹏<。)~就跟那些专业的艺术评论家似的,自己滔滔不绝的花上几个小时讨论画上的苹果缺了一块是什么意思——只不好,底下的那个画家都听得憋出了猪肝色了(#‵′)凸!尼玛,毛的“意义”,老子当年手边就这一个苹果,肚子饿了啃上一口又怎么你们啦?!!!说起来,可能都是同类型的流行书作者的关系吧。都是写诗词解析起家的,白落梅相较安意如,文笔已然是清爽许多,可是相形之下,作者的文字还要更素净一些。直接把安意如的妩媚缠绵,给对比成了浓艳了。但是,如果拿作者写的东西和吴淡如的去比,就根本没可比性了。是,在一众“鸳鸯蝴蝶派”中,感觉作者写的不是那么腻的。但奶茶就是奶茶,浓缩奶茶和淡奶茶是有差,也不可能有和清茶的差别那么大。或许,那些渴望着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文艺女性,是会喜欢这种风格的文字的;但是,如我这般没心没肺,整日里熏陶在柴米油烟中的凡俗女子,还是敬谢不敏了。PS.【】内或摘自原书,或来自网上,非原创。
  •     乡愁是一条剪不断的线,对于乡愁,诗人用诗来解读,画家用画笔来解读,而陶艺师们则用一只更神奇的画笔,再加上高温火窑的煅烧,还有窑火给画家额外恩赐的“窑变”,描绘出别有韵味的风情。当文字的足尖,点击着伟大绚烂的画面,如大珠小珠,落入青花晕染的艺术江山时,一个有关人类乡愁的对话,便在一位赏者、一个思想者与一个艺术家的精神碰撞中拉开了序幕,一个有关艺术的生活态度,便来到人生的窗前。于是,我们有缘邂逅了《青花里的乡愁》,在优美的文字中品读一个书者,一位画者关于乡愁的解读。我们每日里匆匆而过的脚步书写着生活,可否有一日,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坐下来歇歇脚,喝口茶,苦涩的余香之后,一股淡淡的乡愁,由你的唇齿间细细地漾开来,慢慢流入心底,久久无法挥散……(全文稍后上传)
  •     在没有拿到实体书之前,光是看宣传内页版式,就觉很美了。书终于到手,翻开来,果然好漂亮,插图、排版、色调搭配,皆是处处用心,拿在手里就像一件艺术品。作者李冬君,人称“文化江山一女史”,出国留学回来,文字清新优雅。因缘际会,因对茶的喜爱,让她开始寻找盛茶的器物,她找到的是安徽黄山祈门工陶瓷艺术名家郑云一的瓷工艺品,从此,在茶与瓷的世界里灵魂安宁。这也是她的茶与瓷寻到了彼此。精细的装祯,精雕细琢的文字,以及字里行间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茶与瓷的玩味与品鉴,让这样书本尽透唯美气质。尽管关于瓷部分主题内容是对瓷艺术名家郑云一佛艺陶瓷馆作品的诠释与解读,但这些既实用又精美的工艺品,即使不包装上这些美仑美焕的诗意文字,一样让人爱不释手。“青花里的乡愁”是李冬君找到的文字、器物与情境相宜之美,这般锦上添花,益加让人欢喜。能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瓷文化、了解现代瓷工艺、了解美好的工艺品世界,这些又有何妨?书中的插图皆来自郑云一作品。写意象征,笔黑简洁生动,寥寥数笔,神情毕具,有八大山人的气韵,只是少了八大山人画中鸟鱼“白眼向人”孤傲不群,而多了些圆润、出世的自在自陶然之意。比如,“淡泊明志清白为家”徽式的门檐对联,青花釉里点缀红瓷花朵,意悠悠。又如,“独自吃”里的老汉,一鱼一饭一壶茶,颇有箪食瓢饮,人在陋巷,亦无忧自乐。“没事偷着乐”里梳着桃心发卷的胖小子撑着下巴独自偷乐,看桌上散放着书墨笔砚,地上右一只右一只的鞋子,估计是师傅不在,心有闲事偷乐着呢。“先知”上一款胖鸭;“尘世莲花”中一枝莲蓬;“半日闲情”里消暑的老汉;“大自在”里的红锂钱;还有“落花一瞬”里一朵花和围观者;“观戏”中的瓷中戏剧。。。。。既画亦瓷,在瓷器上绘画,是水墨的创新,也是传承与变革。郑云一在瓷的世界里找到自己,在这些青花瓷的釉质里,述说他“生命里那悠然而沉郁的乡愁,携着水、火、土三元素,在窑里找到了归宿感”,于是,“在瓷釉上生成了自己的人生色调和自由的生活样式”,于是“人生而自由”。有人评价他的作品:“以不同维度的丰富想象,在时间的拓展中给出了“背后”的趣味”,“青花里,他勾勒出墨韵的格调,颜色釉中铺陈了戏曲题材的油画印象”,“一个浑身徽韵的影子终於在青花里安顿了”。一般来说,读者会介意在书中做一些商业上的宣传,但如果是《青花里的乡愁--关于瓷与茶的美学日志》这般美而雅致的作品,相必也并不介意。中国的工艺美术若是以这样“艺术中生活,生活中艺术”的形式走入千家万户,也是为民造福,如此这般“美在生活之中”,于“生活中发现美”也不再是种奢求。建议,在书未附一张插图所用作品清单,相信会有更多人按图索骥,喜欢和收藏。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这应该是我看过最美的书之一吧,在季风书店翻到它时便爱不释手,真美!书的大小、厚度、纸质、文字排版、插图是最符合我审美标准的一本,只能用精致来表达。购买前到没对内容深入了解,看其写的是瓷器也是我所喜的,便毫不犹豫买回了家。阅读后觉得书的外在确实强于内在,作者对文字语言的掌握的确如火纯青,但过于“精湛”的文字不够通俗易懂,让人阅读起来很累,只觉得文字美,却看不到作者所呈现的意境,总结下来这是一本优美文字堆砌成的一本非常美的书,仅此而已令人惋惜
  •     对瓷器的解读。
  •     在作者笔下每个字都有自己独特的姿态.!精致的文字,精致的画面,在在处处,诉说着生命的美!
  •     美可以重拾贵族精神!
  •     看不懂。。。
  •     图片要比文字美,从而认识云一的作品也是蛮好的。稍微觉得文字有点儿飘渺。
  •     文字美的令人心疼
  •     飘,整体风格不错。编排堪称艺术。
  •     图片胜于文字,as other books of this style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