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办教育调查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506368605
页数:372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查全性看看校领导,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想,领导还能找我这大闲人? 那位校领导说:“北京来通知了,点名让你去开会。” 查全性好像问领导,又好像自言自语:“开会,我还能去开会?怎么让我去开会呀?” 另一位校领导说:“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情况,就知道专门点了你的名字。” 校领导临走还叮嘱:“少说话,多听。” 查全性马上打点行装。八月一日下午,他看了一眼忐忑不安的家人,直奔飞机场而去。傍晚时分,查全性走出了北京机场的出口,他看到自己的同事刘道玉微笑着迎了过来。刘道玉是从武大调到北京的,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查全性看到刘道玉就迫不及待地问开会的内容。 “具体内容我们也不知道,只负责选人。”刘道玉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这次参加大会的人都是邓小平副主席画的圈子,一是各高校和科研所的,二是有真才实学,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有见解而且敢讲真话的。” 说到这里,刘道玉微微一笑:“我和刘西尧部长都想到了你。你可要大胆发言呀!” 开会的这一天,方毅早早就到了,他对大家说:“趁小平同志还没到,我先给大家吹吹风,是小平同志让我来组织这次会议的,大家要踊跃发言,对科学和教育事业要多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小平同志很重视这次会议。” 方毅笑了笑,又接着说:“大家要放开胆子来讲!” 北京的八月正是盛夏,燠热难捱。对于来自火炉之都武汉的查全性来说,这样的温度不在话下,况且又是住在老牌的北京饭店里。只是,房间再舒适不过的环境也没有让查全性轻松,放松,相反,他内心充满了焦虑和着急。会议进行了两天了,可开得并不是很理想。他看得出,邓小平副主席非常重视这次大会,他不仅每会必到,逢遇自己有事的时候,甚至就让大家休会。 也许,十年浩劫在每个人的心里都留下了一道重重的阴影,抑或有些人精神上还受到了或大或小的摧残,至今仍心有余悸。所以,大家发言的时候都是谨小慎微,一面察言观色,一边随时把握着发言的尺度、角度,谈的都是些不疼不痒的小问题,即使就这样,在说到这些小问题时有些人也是模棱两可。 邓小平很少发言,他期待着大家多说,他的眼里满含着鼓励。他的目光不时停留在周培源、苏步青、王大珩等著名科学家的脸上,停留在每一个与会者的脸上。由于耳朵的听力不是很好,他生怕漏掉了一些与会者的发言,老人家特地让女儿邓楠陪伴左右,邓楠不时在父亲的耳边复述着。 深夜,窗外一片寂静,查全性想起了自己所在的武汉大学。武汉大学与全国其他大学一样,当时的工农兵学员,因为学生不是考试选拔进来的,有的文化课和基础知识根本就不行,本着“不让一个阶级兄弟掉队”的原则,在学校教学上规定“就低不就高”,哪个学生文化程度最差,课程安排就向哪个学生看齐。有的学生小学的内容,甚至加减乘除都不会,那么所有的学生就都从小学学起。查全性和很多老师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曾经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农村青年患有智障,父母双亡。因为他祖辈贫农,根红苗正,村领导考虑到这孩子将来生计无保,就推荐他上了大学,后来这位低能儿冬天的时候不仅在校园里赤背裸身地晒太阳,还经常把女大学生追得满校园里跑。

前言

有教无类 岂不美哉——序《中国民办教育调查》李炳银有关中国教育的话题已经谈论了很久,诸如教育为强国之本,教育决定着未来等等一些看法,也都几乎变成了人们的共识。可是,在如何实施教育,教育应当如何实现公平原则和多样性这些方面,虽然也已经有像努力改变应试教育方式,开展多种形式办学措施等的讨论及实践,但似乎多是停留在口头和清谈中。时间过去了好多年,中国教育的局面和状态却没有很大的改变,岂不悲哉!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主要是私塾、私学、书院教育,这些流传了很长时间的教育方式,到了近代因为西方现代教育方式的引进而被削弱或彻底消失了。再之后,教育完全成了官办,成了国家体制的重要部分,连如何办学校,如何教育学生都渐渐地类型和固化起来。伴随这种僵化情形而来的,是教育体制的呆板和教育方式的模式化严重,缺少了生气,缺少了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和创造性的提倡。钱学森先生在其晚年指出: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这是老人临终的锥心之言,是一种期望改变的愿望的表达。再加上各种复杂原因,多年的教育设施和学校短缺,就导致很多人接受教育的权利被排斥或剥夺,出现了教育不公平,出现了人们全力应对考试选拔的畸形学习教育现象等。所以,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人口如此大量,单是依靠国家办学是不足以应对和满足人们的求学要求的。在教育的体制上,在办学及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都应该有相对的灵活性,这样方能够使教育有更广阔的天地,也才可能形成比较和竞争的局面。中国曾经有过民办教育的传统,如何结合现代的教育内容方式唤醒民办教育的积极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 在众多的有关教育的著作中,我以为铁流、徐锦庚的这部《中国民办教育调查》具有很强的现实参考和研究价值。这部长篇报告文学,是在很多只着眼官办教育的作品之外,专注于考察和描述中国现代民办教育被提出和艰难发展情形的作品,呈现的是一种人们似乎缺乏认识理解的中国教育因素。其实,民办教育的问题,早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年轻学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上大学时就已经提起,但是几经曲折,直到第一所民办大学“九嶷山学院”经相关部门批准挂牌招生才正式诞生了。这在当时是一个惊雷般的消息,是中国的私学在叫停了数十年之后的重新开张。自此,在中国的教育领域迅速崛起和经历风雨煎熬却艰难发展的民办教育局面出现了。中国民办教育的运行和存在状况如何,到底该如何看待和评价它,这也许正是这部作品用力的地方。这部《中国民办教育调查》在简略地追溯了中国民办教育的历史,讲述了从孔子办私学,开杏坛直到后来马相伯等创办上海复旦公学、张伯苓和严修在天津创办南开大学、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等等情形之后,着重围绕现今山东济南由杨文和夏季亭创办的“山东英才学院”和丁祖诒在西安创办“西安翻译学院”的教学发展情形,仔细地用解剖麻雀的方法来考察认识中国民办教育的现实状况,发现和理解民办教育的特长、成果及复杂艰难情景。这种实证性的调查和论证,较之泛泛的理论清谈更加地接近实际,更加地具有例证比较和说服力量。通过作者描述的大量事实和人物故事,像乐天宇老人,在其晚年,倾其全部心血创办“九嶷山学院”的情景就令人动容;像杨文和夏季亭冒着风险,从非常艰难的地方起步办学,最后开辟出“济南英才学院”的一片湛蓝天空;像丁祖诒怀着为年轻的学子“添上一把柴,就能改变他们的命运”的情怀,经历曲折,成功创办“西安翻译学院”等等现象,就非常真实和有力地说明了,民办教育在体制外运行、遭遇很多不公平待遇、遭遇不应有排斥等很多困难情形的事实。虽然这些民办教育单位或许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应该看到有一些是因为体制的约束或排斥造成的,是复杂的社会环境造成的。这当然不能成为忽略民办教育中存在的道德操行灰色地带,像伪冒的一些民办大学的骗人把戏,像山西“南洋教育集团”等这样因为错误集资方式而导致失败的问题的理由。或许,更加应该关注的是,在这些民办教育单位中的很多人试图通过教育培养人才,为国分忧,为年轻人开辟出路的国家责任和使命精神,这种甘愿冒风险、经历苦辛办学的勇气和行为是十分令人尊敬的。像丁祖诒,说自己“有四两血,我也让它沸腾起来”,立志创办“东方的哈佛”式大学的气派和为学院用心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的言行,特别是六次手术后抱病出席新学期开学仪式的动人场面等,非常地具有动人力量;像杨文曾经留学英国,在国外可以有自己的好前程,却回到国内创办民办教育,试图实现自己的抱负的行动;像以自己的可能努力助推民办教育的西安的李维民等;像陈龙飞、幸胜标、奚正楷等很多本可以退休安享晚年却愿意为民办教育出力拉套的人们等,都使我们感受到了高尚纯粹的品行和精神。最为重要的是,不少民办教育单位的出现,为很多的“落榜”学子提供了继续努力深造的机会,给予他们不致因“落榜”而放弃学业,从而可能丢弃自己的理想,服从不幸命运的安排的新选择的机会。作品关于这些学校所获可喜成果的描述有不少,看到这些,就特别令人兴奋和欣慰。所以,《中国民办教育调查》,是在调查辨识的基础上对民办教育的深入认识和了解,是对很多投身民办教育的人们爱国、忧国、建国情怀的热情表彰,是通过事实的描述期望有力助推民办教育合理有序健康发展的一次文学的担当。在国外,像剑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早稻田大学等等,都属于民办大学。这些大学在全世界的教育史上都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今天,在中国采用多种形式办学,早已不是问题,问题是在政府办学、民办办学共存的过程中如何合理公平地处置各种问题,实现双方的积极性和发挥自己的特长,让民办教育真的有所作为。在这里,《中国民办教育调查》虽然还存在涉及面相对窄小,对存在问题欠缺更加集中地提出思考的功夫,但是,作品描述的这些可能共性带有问题和现象却足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另外,作者在关注问题提出的同时,十分注意对人物思想、行为、精神、感情的文学书写,使不少的人物故事富有动人的力量,从而让自己的作品在研究教育问题的时候,和文学艺术的表达有了很多的接近。(本文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研究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后记

在没有采写这部报告文学之前,我们和大多数人一样,对中国民办教育并不怎么了解,甚至只是停留在“中国民办教育”这几个字眼上,当一路采访走下来后,我们不禁感动了,感动中还有着些许的苦涩。这部报告文学的着眼点主要是放在中国民办大学上。教育是公益事业,民办大学不像民营企业一样。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可民办教育创办者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不是盈利。中国民办教育的绝大多数创办者,都是怀着一种责任去办教育的。在财政没有投入的情况下,他们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社会积累了庞大的教育资源。我们知道,中国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因为一“民”一“公”,所以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平起平坐,社会上很多人甚至一些政府部门,还在戴着有色眼镜去看民办教育。中国民办教育可谓一路艰难,很多民办教育创办者为此付出了太多的艰辛。他们有着千言万语要倾诉,有很多话要说。作为作家,在采访结束后我们也有很多话要说,但是,我们把心中的话付诸了文字。于是,就有了这本书。请全社会都来重视民办教育。因为中国民办教育本身的作用和力量就不容我们忽略和轻视。本书在创作中,参考并使用了部分相关材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作者二〇一二年十月十日

内容概要

铁流,1967年10月出生。1984年11月参军入伍。1998年7月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曾在海军北海舰队从事文学专业创作多年。现为青岛市文联专业作家、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作家协会第二届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十月》、《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报告文学》等多家刊物,有作品曾入选《中篇小说月报》、《小说月报》等各种年度选本。电影文学剧本《沂蒙小调》已拍摄公映。著有《铁流中短篇小说选》、《铁流中短篇报告文学选》等。长篇报告文学《一个民办教师的故事》、《槌下硝烟》、《蓝色畅想》、《中国驱逐舰备忘录》、《支书与他的村庄》等出版发表后,受到社会广泛好评。已出版发表200余万字作品。曾荣获中国报告文学大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优秀文学作品奖、首届泰山文学奖、军队优秀作品奖等多种文学奖项。徐锦庚,1963年3月出生,浙江省开化县人,1981年10月入伍,历任海军潜艇学校学员、潜艇兵、海军政治学院学员、连副政治指导员、连政治指导员、某潜艇部队政治部干事。1995年转业,历任宁波日报记者、农村部副主任、农村部主任、光明日报驻宁波记者站站长、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驻宁波记者站站长、人民日报驻西藏记者站采编主任、人民日报驻西藏记者站站长、人民日报驻山东记者站站长,现任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社长。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发表新闻作品、报告文学、散文、短篇小说、评论等约300万字。

书籍目录

引子 苦涩的辉煌 第一章 大国教育 1.历史的重担落在了一个普通老师的肩上 2.中央决定调《毛泽东选集》五卷用纸印考卷 第二章 中国民办教育长河流 1.中国人的民办教育情结 2.初春第一枝 第三章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1.初识杨文、夏季亭 2.纺织女工和服装工人 3.与孩子们一起成长 4.闲人教剩人 5.一个公办大学校长的民办情结 第四章 艰难与曲折 1.扩招之年 2.众人拾柴 3.有惊无险 4.民办大学的孵化模式 第五章 发展是硬道理 1.杨文的雷达眼 2.民办大学必须有自己的地盘 3.高校工委书记的两瓶茅台酒 第六章 人才大舞台 1.农家女成了访问学者 2.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第七章 民办教育的红与黑 1.风生水起 2.多米诺骨牌效应 3.是金蝉脱壳吗 4.一个女孩眼中的一所民办大学 第八章 升本 1.申报之路 2.专家组带着“人民来信”来了 第九章 用大爱办教育 1.孤儿泪 2.带着妹妹上学 3.没有折断的翅膀 4.如果命运可以改变 第十章 公办大学和民办大学的不等式 1.失衡的天平 2.以自己的能力证明 第十一章 从没停止过呐喊 1.一个省的民办教育 2.人间正道是沧桑 3.学生的丁爷爷 4.他不是无情 5.有四两血我也让它沸腾起来 第十二章 共同的梦想 1.一壶热水烫出了一所大学 2.民办教育,还有很多的艰难 为改变千万人命运的事业鼓与呼 后记

编辑推荐

《中国民办教育调查》直面中国民办教育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在高歌赞叹著名教育家乐天宇、杨文、丁祖诒、胡大白等优秀民办教育创办者筚路蓝缕的办学功绩的同时,也揭露鞭挞了民办教育中的害群之马和短视小人。《中国民办教育调查》将风生水起方兴未艾的中国民办教育给予了填补空白的论证解疑,对民办教育的志士们给予了经简而直、传新而奇的礼赞。

作者简介

《中国民办教育调查》内容简介:作家铁流、徐锦庚怀着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崇高敬意,肩负着对中国当代教育的责任使命,用激昂缜密的笔触,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开放迄今鲜为人知的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历程。
历时三载,两位作家以不容旁贷的社会责任感,深入中国民办教育的腹地,记录走访,调查采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拥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的同时,对中国民办教育,尤其是对中国民办大学的办学之路给予了剀切的展示、精当的思索以及催逼变革的呼吁。
这部优秀的报告文学直面中国民办教育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在高歌赞叹著名教育家乐天宇、杨文、丁祖诒、胡大白等优秀民办教育创办者筚路蓝缕的办学功绩的同时,也揭露鞭挞了民办教育中的害群之马和短视小人。全书将风生水起方兴未艾的中国民办教育给予了填补空白的论证解疑,对民办教育的志士们给予了经简而直、传新而奇的礼赞。
礼记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苏洵言:教化之本,出于学校。
欧阳修言:学校,王政之本也。


 中国民办教育调查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我现在对这种慷慨激昂的“报告文学”都抱有近乎条件反射的怀疑态度,不过本着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态度,给个持中的三星吧。
  •     民办大学的报告,但主要讲了山东育才和山西翻译,是其他的没啥可讲的吗?感觉作者的写法,民办的比公办的要好上许多。作为211院校的学生,还是有些小不爽。虽然书里也讲了些民办院校坑钱的事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