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即将上大学的孩子们的信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1
ISBN:9787301227831
作者:C.F.施文
页数:128页

内容概要

C.F. 施文, 与美国现代教育之父杜威同时代的大教育家,曾任西储大学校长三十年。C.F.施文与美国中部的一所大学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这就是俄亥俄州的西储大学(Western Reverse University),目前是俄亥俄州第一学府。百年学府西储大学有今日之地位,第六任校长施文的三十年经营功莫大焉。
施文深知思想的价值,在30岁时推出第一部著作《如何读书》。担任校长后,对于教育的献身精神使他抽出时间撰写了一本又一本与教育有关的著作,其中以教育家兼父亲的身份,语重心长地与儿女们、学生们谈心之作,也即这部《给即将上大学的孩子们的信》。

书籍目录

发现C.F.施文/马小悟
给即将上大学的儿子的信
给即将上大学的女儿的信
如果我是一名大学生
附录:施文作品一览

作者简介

《给即将上大学的孩子们的信》堪称美国版傅雷家书。
这些文字,是长期担任大学校长的施文的人生经验总结,涉及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告诉青年学生们在进入大学之际,最应该注意些什么。
即将进入大学的学生们,需要了解教育的真义,需要这样一部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的大学圣经,看到一些更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更高远终极的理想。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寻觅这样一部作品。对施文的发现,也许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寻找他。
C. F. 施文的文字,在令人拍案叫绝的同时,却也生出了“如果在十年前就有这样一本《大学圣经》造福大家那该多好”之叹。


 给即将上大学的孩子们的信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这本书由两封信构成,所以字数并不多,但其中却包含着许多让人至今收益的教育思想。如作者在给儿子的信中,对大学的意义做了说明,并告诉儿子该做的几件事: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保持身心健康,努力学习必要的知识。提出这些不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即使在百年之后的今天也足以让人心生敬意。施文的真知灼见,照耀古今,值得每个施教者和受教者学习。我作为一个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便从中受益匪浅。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遵循施文的教诲,做一个优秀的大学生,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社会。
  •     老实说,这本书实用价值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看看便罢了,全做是增加心灵修养吧。初收到书多少就有些扫兴,毕竟这书实在是太薄了,顶多算个小册子。当然,想到本书不过是由作者写给自己儿女的两封信合订成的,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了。最值得令人称道的是,这本书极具美感的外观设计。无论是书封和腰封的用色搭配,还是复古的封图,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的烘托出了书的内容……虽然疑心是引进外国版的,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典雅的外观设计,确实令人眼前一亮!至于说到书的内容,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居然翻译的不错/(ㄒoㄒ)/~~ 这真的让我感激涕零~!话说,那些把译作当做了不得不写的作业一样应付的,不负责任的译者实在是太多太滥满世界都是,以至于,现在买本引进版的图书,先问的是这书有几个译版?最好的是哪个?……不过这本书不同,可能翻译的时候,译者也是动了真感情的吧。不再是那种机械式的,毫无感情的硬译。只是通过遣词用句的细微差异,两封信便能如实的向读者完整的呈现出了当年写信时作者的感情变化。虽然作者是个优秀的教育家,他的睿智,使他的文字历经时光的洗练,依旧不改其实用性。不过因为社会的变迁以及国情和文化的不同,多少有些内容就只剩下借鉴意义了,这还需要国内的读者自行分辨。就比如,那个给儿子的信中写到的,对于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看法——在中国,因为学习耽误了身体,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的比比皆是,倒是因为过于热心体育活动而耽误学业的,迄今为止,我还真没听过几个。也许只是我过于孤陋寡闻了吧,反正,就我印象而言,凡是作者说的这种类型的,除了大学特招的,早都分流到体校去了。也是,作者写这封信的时候,哪知道后世会有个国家搞出体育的“举国体制”,这种奇葩的事儿,是想也想不到的。同样的,因为作者的眼光终究无法超出时代的局限性,作者也根本不可能拥有现代人一样思维模式,把女孩当男孩用什么的。可能在作者看来,虽然女孩上大学是应该的,但终究必须回归到家庭中去。所以,让女儿上大学不是为了让她求学求知,只是为了让她暂时脱离家庭这个较为封闭的环境,到大学中去增长见识、完善自我。在这种思维定式下,作者对女儿的唯一要求,就是通过大学的经历,在获取更多的见识的前提下,达到个人修养的提升。事实上,单从给儿子的那封46页的信和给女儿的那封35页的信,对比下就能够看出,作者的潜意识里也是认同当时社会的主流看法的。所以他会认为,和以后要担负起家庭责任的男孩不同,对于女孩而言,比起努力学习更重要的是身体的健康,比起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心灵的蕴养。只要有了“最基本”的分辨能力,也就够了,一个女孩家家的,反正又不指望她养家糊口。所以他认为女儿到了大学以后,交朋友是很重要的,还要交好朋友。顺便说一句,我是很赞成作者的这种看法的,交朋友就是要交比自己强的人——不是想着抱大腿什么的,而是因为和那些目光远大之辈亲近,自己的眼界见识知识也会多有裨益增长;更重要的是,为了想不被朋辈拉下太多,那么自然自己也为了这种自发的鞭策感而负重前行。也可能是那个时代的女孩教育,还是掌握在家中的女性长辈之手的关系。男人除了掏钱,基本上是不怎么插手的,这也就是性别化教育的差异了。所以,作者能对儿子滔滔不绝,一副迫不及待分享的架势,而对女儿就比较的纠结或者是有些无所适从了,总感觉不知该说什么好的样子干脆就是直接安排了……有种“我说啥,就是啥”的味道。或许,对男孩就是严父的勉励,对女孩则是慈父的关注或者说关怀?所以,一方面告诉男孩不要放纵自己,应当如饥似渴的学习;另一方面却告诉女儿,完全没必要勤学到把自己学成一个书呆子——知识是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还是掌握知识的思维方式。话说,这是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富养女儿穷养儿”呢?可能在作者看来,男孩上了大学开始就是大人了,具有社会性的独立人格,所以以一种更加平等的坦率口吻与之交流。这不只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许,更多的还有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的责任的交付。而对女儿则完全不同了,以一个父亲,一个拥有者的角度,总想为了自己的“小羊羔”妥善的安排好一切。嗯,真是情深意重一片慈父心肠啊,对自己的女儿像是对刚出壳的小鸡崽儿似的,处处考虑周详,呵护备至。只是抱着让女儿出去见见世面,锻炼锻炼的想法,而不是像对儿子一样的放手——一个老男人向另一个年轻男人以一种更加平等的平和态度,分享自己的经验与人生智慧。既不是倚老卖老,也不是大家长式的权威,而这种态度,都是会令年青人非常不快的。即使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也很容易因为这种感情上的反感而弃之一旁。凑巧的是,两封信的最后作者提到的都是同一个问题——“信仰”(给儿子的信中)或者说“宗教”(给女儿的信中)。可以说,作为一个学者,作者对待宗教或者说信仰的问题上,都是更加理性的。虽然他将这个问题视为了【人格中最基本的部分】,认为只有确定了这点才能令心灵更加的完善。不过倒并不拘泥于某种宗教,甚至认为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人生信条,只要有了信仰就可以。他的这种态度,不禁我想起了那句康德的名言,【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人总要有所信,才会有所畏——无信仰者无底限,没有了信仰的人类也就少了一层心灵上的约束,无论是肆无忌惮还是丧心病狂,只有想不出的没有做不到的。而真正的信仰,是让人向好的方向发展,是会令人更加坚定的,无论这信仰、是来自冥冥中的神明还是来自人的自觉。所以,在第三篇的【如果我是大学生】中,作者再次重申了这个问题。苦口婆心,循循善诱,以一个过来人的前辈身份告诫或者规劝那些后辈们,首先,是身体的【健康】,身体是工作的本钱;其次,是思想品德所体现的【修养】,可能以作者的看法来说,哪怕只是装的总也要比不装好;第三点是【思想】,重要的从来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你如何的去使用知识,灵活运用你所拥有的那些知识;最后的一点就是【意志】了,无论是意志还是精神,最终将归于对社会的责任感,是对自己人生信条,对信仰的坚守。看了这本书,莫名的就想到了某句老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貌似这话是林则徐说的。外国人一向有这种传统,也是文化的关系,国内的父母如果捐出了所有的遗产搞慈善,只会被人觉得是有病或者是太不近人情了,但是外国人这么干,周遭的人没觉得有什么不好的。看了作者站着说话不嫌腰疼的说法,真心感觉,即使高贵的本质无用外在的衬托,但高贵的培养也是需要金钱来打底的。要不怎么说,“居移气,养移体”呢。难怪那时候的外国大学,只属于上等人,读了大学就相当于我们古代的中举了,赶上“鲤鱼跃龙门”了……合着他们本来想要教出来的就是绅士、淑女的。哪像我们国内现下的这种“高级技校”,只教知识,不学做人的。现代化的批量生产和老一辈的手工制作,根本没个可比性。老实说,以现在国内的社会环境,作者说的很多东西都有些不太合宜,这本书用作家庭教育倒是不错。诚然,如果是那种上大学却不以就业为目的的,纯为了求学而求学,或者是不愁工作只为增加阅历开拓视野的二代,照着作者说的倒是无妨。可惜,现在的大学生,有几个是大学毕业后就能回去继承家业,不用担心怎样求职的?PS.【】内的或摘自原书,或来自网上,非原创。
  •     随着市面上各类育儿书籍的“泛滥”,中国对于如何培养孩子也进入了空前的时期,就连电视广告上也每天不停地播放各类“早教方案”,似乎感觉现在的家长能够投入更大的精力来教育孩子了。但是看看里面的内容,大多数所倡导的方向是什么?几岁认识多少字,背多少诗,数多少数?鲜有关注孩子身心成长需要的。大量的功利化目标已经深深植入了中国家长的心,培训班、兴趣班、考试分数成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而其他的身体健康、身心愉快、修养、放松已然不是他们关注的目标。读完《给即将上大学的孩子们的信》,我颇有感慨,写于一百年前的教育孩子的信,现在读来依然闪烁着智慧的灵性,作者一百年前的心得放在现在在中国孩子和家长身上还没有实现。作者从自身教育经验出发,把对儿子和女儿的期望浓缩到一封信里面,看似写的是一个点,其实更多的是他对教育的理解,为更多父母、学校、教育机构应该对如何培养孩子,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提供一个蓝本和参照。估计中国的很多父母更希望一个成功的孩子,很少会指导孩子是怎么度过大学生活,父母要的是一个“结果”,而不是孩子的过程。孩子的成功或许会成为某些父母一辈子追求的目标,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会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报培训班和兴趣班,希望孩子的成绩带给他们更多的“面子”。而本书作者施文,跟注重对孩子进行过程的指导,他在心中没有把所谓的成功放在首要位置,而是把修养、健康、思考、知识的意义、义务等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这些都是成为一个成功人士的“素质”,他希望为孩子奠定成功的“底子”, 在给儿子的心中专门论述成功人士的那部分,他也分析了他们成功的原因,“在我看来,这些人士的最主要也最综合的特质在于心智健康”,也离不开这些“素质”。中国的孩子很累,很忙,难得放松,即使周末和节假日也不例外,而作者在书中写到:“我还希望,你走出校门以后,将出色的工作角色与好的放松角色合二为一。能够好好放松,可不是教育的失败。随放松而来的,是对自私的某种超脱,对他人情境的感知,是一种绅士风范,值得赞赏。辛苦工作之后的放松,为辛苦工作做准备的放松,是我们最好的装备之一……”这段话说的是多么睿智,可是又有多少中国父母能够做到让孩子放松?不放松又何谈高质量的学习?作者对待孩子的成长史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而不只是关注“当下”,“但是我的孩子,你的目光是面向你自己的未来的,而不是其他人的过去。不过,若不关怀他人,你自己的未来就不会有所成就……”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尤其在教育问题上更是如此,父母奠定孩子一生的基础,希望更多父母看到这本书,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目的和行为,真正为孩子考虑一下,如何先让孩子成人。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freshman可以读读,蛮好的。
  •     人生哲学
  •     “不遗余力、超义务工作。”
  •     一口气读完,很好读的小书。作者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识见的绅士和淑女,这样的观点虽然过于传统,但作者提出追求思想化的生活、合理的时间计划、平等的学科观念和在日常生活中的民主意识,在今天看来仍然富有人生智慧的灼见。
  •     生活,而非活着!!
  •     永恒无限的能量。
  •     有道理
  •     每读到一本好书,都无限感谢作者譯者编者,没有这些良善美好的人与工作,我会变得多么盲目。
  •     标记。大二。从好的中挑出最好的的鉴别力。我现在才感同身受其重要性。
  •     早几年看到这本书就好了,不过都增添了很多理解的经验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