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与生活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510048692
作者:[美]理查德·谢弗(Richard T.Schaear)等
页数:528页

内容概要

理查德·谢弗(Richard T. Schaefer)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博士,美国德保罗大学社会学教授。著有《社会学精要》(第5版)、《种族与族群》(第9版)和《美国的种族与族群性》(第3版);文章常见于多种著名期刊,如《美国社会学期刊》、《族群与文化期刊》、《当代社会学》、《社会学和社会研究》、《社会学季刊》和《社会学教学》等。
审校
杨文山,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社会所博士,台北“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马戎,美国布朗大学社会学系博士,曾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译者
刘鹤群,约克大学经济暨社会政策系硕士,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社会政策系博士,亚洲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助理教授。
房智慧,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英国文学系博士,英国约克大学英国文学系硕士,亚洲大学应用外语学系助理教授。
校译
赵旭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书籍目录

《大学堂》总序
寄语读者:思考社会学与您的生活 简目
简体版序:让社会学进入中国人的生活
繁体中文第7版序:进入社会学,由此入门
译序
第9版介绍与使用说明
学术审阅人
本书预览
摘引目录
专栏目录
社会政策研究目录
地图目录

第一篇 社会学观点
第一章 认识社会学
第二章 社会学研究

第二篇 组织社会生活
第三章 文 化
第四章 社会化
第五章 社会互动与社会结构
第六章 团体与组织
第七章 大众传播媒体
第八章 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
第三篇 社会不平等
第九章 美国与全球的阶层化
第四篇 社会制度
第十章 家庭与亲密关系
第十一章 宗教与教育
第十二章 经济与工作
第十三章 健康与医疗
第五篇 社会变迁
第十四章 人口与环境
第十五章 科技、社会运动与社会变迁重要词汇
译校后记

作者简介

社会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它不但涵盖性别、种族、阶层、年龄等议题,更是许多生活化知识的融汇,是集合人类、环境、政策、时代等生活中所有方面的学问。社会学家试图解释,是什么因素使得工作机会从美国转移到中国,女性在公共场所具有什么样的地位,以及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普及对社会有怎样的影响等关系到您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问题。正如谢弗教授所建议的,要将你看到的材料与你的生活和经历联系起来。
本书简洁清晰地定义与分析了社会学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注重功能理论、冲突理论和互动理论的平衡阐释,强调社会学家检验与质疑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独特方法,教导读者如何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来探讨自己生活情境中的社会议题。在全球化的视野下使用跨文化的实例说明性别、年龄、种族、族群和阶级等社会区隔及其影响,并提供最近几年来社会学重要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


 社会学与生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杨文山 于“中央”研究院社科所诚如一位社会学家所言“社会学家是强烈地、无止尽地、无羞耻地”对人类的社会行为感到兴趣。所以社会学所研究的主题相当广泛,研究的方法具有多元的特性,而研究的结果也具有十分迷人的特质。简单地说,社会学是研究人类在个人、团体与社会行为间彼此互动的一种社会科学。法国社会哲学家孔德,在19世纪初曾尝试将人类知识加以分类,并将“社会学”作为社会科学的基础,类比于数学、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有如皇帝般的地位,孔德将社会学视为社会科学的皇后、有能够统合人类社会科学知识的最高学术地位。但是,社会学的发展并不如近代经济学那么顺遂。由于经济学可以将人类的经济行为模式设定为公理、公式、假说,所以基本上经济学沿用了相当严谨的数学模型,用演绎的方法推导、证明出完美漂亮的理论与实证模型,进而发展出相当完备的知识体系。基本上,社会学不同于经济学,我们无法用严谨的数学模型,以演绎的方法来推导人类的行为模式。传统上,社会学是以归纳法,不断累积大量的个人、团体与社会互动间的基本行为模式的知识,尝试来了解个人、团体与社会间的行为与互动;进而以演绎的方法发展假设,做预测、实证的研究。所以在社会学的基础课程中,在老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传授社会学的研究观点并讲授大量社会学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提供不同的社会学理论观点,从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与互动理论对于相同社会现象的基本观点、研究方式与资料分析结果。 很高兴能够看到谢弗教授所撰写的第7版《社会学》的翻译与出版。这本基础社会学教科书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就原文版英文的文体与写作方式而言,也是相当流畅、生动活泼的。最重要的是,这本书有关社会学基本概念的定义与分析十分简洁、生动,而且条理分明。此外,本书在相关社会学的经验知识累积上,提供了相当丰富、精彩的内容。本书不仅包含了弱势族群、女性主义的观点,在全球化的潮流上,谢弗教授也相当重视不同社会、国家、地域有关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对于这些内容均有广泛的涉猎与说明。书中不仅包含了日本的公司文化、华人女性经理人及中南美洲、非洲大陆、印度次大陆社会的研究议题等,相当有趣的是书中甚至还引用了中国大陆计划生育政策的有关社会学研究,如此可见作者取材的广泛和丰富。书中所讨论的其他重要议题,还包括社会的麦当劳化、互联网以及最新的基因科技的社会学分析,这些论述也反映了此书的广度与深度。本书基本上沿袭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学教科书的编排模式,首先介绍社会学的观点,其次介绍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社会不平等,然后讨论社会制度,并以社会变迁作为总结。此外,本书的另一项特色是包含了以网络资源作为研习社会学议题的一种方式,读者可以藉由网络获得社会学新知。如果能够对本书的内容加以涉猎,读者不仅可以发展“社会学的想像力”的观点,同时也可以逐渐累积社会学的经验研究成果。 过去与一些同仁讨论,为何有些就读于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对于某些专业科目缺乏深入研究的兴趣?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就是某些基本学科的教授内容与教科书所涵盖的题材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因而对于专业学科也就越行越远,终致无法深入堂奥、继续钻研。因此,某些国外的社会科学基础科目为了要激发学生对于基础学科的兴趣,常常由资深的教授授课,设法以授课教授的专业知识和活泼生动的授课内容,点燃学生对于基础学科的热情,激发学生继续钻研的热忱。当然,一本内容充实且资讯丰富的教科书是达到此一目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根据本书的简介,作者有相当丰富的基础社会学的授课经历与著作,所以本书的内容相当活泼生动,因此本书的翻译可以提供给阅读中文社会学教科书学生重要的社会学基础知识、概念发展背景,以及了解最近几年来社会学重要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 最近几年,市面上已有几本相当专业的社会学基础教科书。这些社会学教科书的内容也十分的充实丰富,并且在编排上也十分精美。谢弗教授的教科书,虽然在社会学研究华人社会本土化的进程中或许无法提供一些明确的方向,但是,这一本内容相当充实、讨论广泛的基础社会学教科书的中文化,或许可以提供给学习基础社会学的学生和一般社会读者有关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思考脉络,以及近年来社会学在西方社会与全球各地的重要经验和研究成果。如果这样能够发展学生的“社会学的想像力”并激发学生对于社会学的兴趣,进而与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所产生的社会现象做评比、对照,并从事研究分析工作,如此将对社会学本土化的发展产生无限的推动力。此外,详细阅读此书也能帮助一般社会大众了解社会学知识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学研究对于人类知识的贡献。那么,认真、实在地翻译这本基本社会学教科书的尝试,不妨也是努力推进社会学本土化的一个重要起点。
  •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马 戎 )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全面学习苏联教育制度的进程当中,社会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在中国大陆被取消了。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这门曾经非常热门的学科渐渐被人们遗忘了。直至70年代末当小平同志提出“拨乱反正”之后,社会学才被允许重新得到恢复并重返大学讲堂。由于这将近30年的中断,使社会大众对这个学科已经相当陌生了。尽管自学科重建以来已经在30多所大学里逐渐恢复或新建立了社会学系,在大学或科研机构中也开始出现了一支社会学的教学和科研队伍,但是在社会上的大多数民众中,如果向他们问起“什么是社会学”,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够说得上来,有些人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即使是许多大学的教师,也说不清社会学的内容和特点,而在高中任教的教师们中,能大致了解社会学这门学科的人也极少,这也就难怪在高考中很少有考生填报“社会学”这一志愿了。在大城市的中学里是如此,就更不用说各地县城和农村的中学了。这些现象清楚地向我们表明,社会学要想在中国得到恢复与发展,向社会大众普及这个学科的基础知识至今仍然是一个非常艰巨而又必须开展的工作。   自80年代重建这一学科以来,我国学者自己组织编写了几本《社会学概论》这样的大学教科书,作为大学社会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入门教材,如费孝通教授主持编写的《社会学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和郑杭生主编的《社会学概论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在80年代填补了基础教材的空白。与此同时,一些在国外比较流行的社会学基础教材也开始被翻译成中文,成为重要的参考教材。其中戴维•波普诺撰写的《社会学》的第5版由刘云德和王戈翻译,1987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伊恩•罗伯逊的《社会学》第2版由黄育馥翻译,199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日本学者富永健一的《社会学原理》由严立贤等翻译,1992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在此之后,英文的社会学教材似乎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2000年,华夏出版社组织翻译出版了《高校经典教材译丛•社会学》,先后出版了14本,北京大学出版社和清华大学出版社也先后出版了英文原版的社会学教科书系列。但这些带有学术专著性的教材,面对的读者主要是社会学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和部分高年级本科生,对于推动学科建设和基础理论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很难在社会一般民众中发挥普及社会学基础知识的作用。   2000年,戴维•波普诺撰写的《社会学》第10版由李强等翻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英国著名学者安东尼•吉登斯的《社会学》第4版由赵旭东等翻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两本书成为21世纪初中国大学里最流行的西方社会学教科书。这两本教材各有特点:波普诺的《社会学》在北美十分流行,正如作者在“中译本序言”里所说,“本书主要关注的是美国社会”,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对美国人如何生活和思想有一个开明的认识”;吉登斯的《社会学》虽然在第4版中加强了关于“全球化”的章节和内容,但引用的主要还是英国的案例与数据。这两本书的章节设计都有很强的系统性,也很注意对社会学理论发展脉络的介绍,比较适合于社会学专业的高年级学生阅读,但它们的学术性色彩仍然较强,在我看来,它们很难吸引社会学专业的入门读者、社会普通民众和高中生的阅读兴趣。   与以上这些教科书相比,谢弗的这本《社会学与生活》除了具备上述二书的优点外,还具有自己的特色。作者有着特别丰富的教学经验,他说自己的“教学经验超过了30年,我曾在大学教授社会学、成人教育课程、护理课程,也曾在伦敦执教,甚至参与监狱中的教化工作”,他接触的不限于著名高等学府的精英学子,而且包括了各行各业的普通人,所以作者在编写本书时既十分注意要吸引一般读者的兴趣,而且也从自己面对各类人群的教学经验中了解到如何才能真正吸引他们的兴趣。我们在阅读本书时会发现不同于其他社会学教科书的两个特点:一是除了常规的图表外还有大量的插图,有的是漫画,有的是电影剧照,生动而有趣味,读者可以欣赏生动滑稽的漫画,也可以通过书中的剧照而与自己看过的电影联想起来,大大增加了一般读者的阅读趣味;二是在全书的设计上使各章节可以自成一个独立的内容,每一节都可单独阅读;换言之,读者可以从书中任何一个地方开始阅读,也可以在读完任何一段后停止,这样,读者在阅读时十分轻松,没有思想压力。一般读教科书时,人们总觉得一定要抽出一整段的时间来,从头读到尾,不然就理解不了书中的内容,但这本书在形式上非常活泼,漫画、电影剧照、案例、图表,生动地穿插在行文之中,读者翻开书后,可以从任何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小标题读起,而且其生动的内容也很容易被读者记住。所以,我觉得这是一本能吸引高中生和社会上一般读者的社会学普及读物—而这恰恰是当今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最需要的。   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既需要“阳春白雪”, 也需要“下里巴人”;既需要冲击学术前沿的严谨的学术著作,也同样需要向社会大众介绍这门学科和基础知识的普及读物。希望我国的学者们也能够在这个方面下些工夫,写出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紧密联系当前百姓关切的社会问题的社会学普及读物。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问题的,我们下乡是在村里遇到的农民、平时乘坐出租车的司机,只要他把话匣子打开,谈论的几乎都是我们社会学关心和研究的专题,但他们的大多数却不知道这个学科,他们的孩子在报考大学时也不了解这个学科,这应当说是中国社会学界的悲哀。我很愿意为谢弗的这本书写序,同时也期待着中国的学者们在未来能够写出结构活泼、内容生动、图文并茂、理论联系民众实际生活的社会学普及读物,让13亿中国人都知道什么是社会学,这样,这个学科的生长与发展就能够更深地扎根在中国的土地中。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可以跟《影响力》一起读。
  •     《社会学与生活(第9版)》的第3版
  •     就是一本教材而已啦。
  •     作者很注重功能论、冲突论和互动论对于同一社会议题的观点比较
  •     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社会学的想象力,试着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问题,试着自己回答一些问题。
  •     花了一个月终于看完了,作为一本教科书来说,没有太多的新理论,案例也很弱。总的来说有点无趣……
  •     应该叫社会与生活
  •     相见恨晚!教科书就该是这样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