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小学生注音读物)

出版社:朝花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7-1
ISBN:9787505605237
作者:罗曼・罗兰,彭小涛,王蕊
页数:192页

书籍目录

一 贝多芬传
1 苦难的童年和崭露头角
2 病痛与情感的折磨
3 英雄的颂歌
4 订婚
5 光荣与辉煌
6 冷遇与孤独
7 欢乐颂
8 落幕
9 结语
二 米开朗琪罗传
1 童年
2 第一次逃亡
3 初到罗马
4 《大卫》雕像
5 利乌斯二世陵墓
6 《创世纪》
……
三 托尔斯泰传
……


 名人传(小学生注音读物)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当我们充满了热情来表达自己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方式是不适合的呢?
    ----------
  •       摘自《淄博机关建设网》 作者:孟令翠
      
       《名人传》的作者罗曼.罗兰给我们留下的并非只是一部普通的书,这部书不仅使那个时代的人,而且使我们、使以后的人都能够感受到人类精神的伟大。在这部作品的感染下,人类也正沿着巨人们的脚步,坚定地向前挺进。
        书中共分为三个部分,一个部分就为我们诉说了一个英雄的故事,这三个英雄分别是十九世纪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天才艺术家米开朗琪罗和伟大作家托尔斯泰。勿庸置疑,他们三个都是家喻户晓的英雄,他们都堪称巨人。但是,相信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读者会质疑:为什么在众多伟人中只选择他们3个?这是一个问题。也许这三个伟人是代表之类的,要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得要剖析这三位英雄的性格.
        首先是贝多芬,贝多芬四岁时就被迫练习乐器;八岁开音乐会;十一岁起随宫廷风琴师尼菲学习。尼菲看出贝多芬有创作天才,因此不断地鼓励他,帮助他。当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喊的阵天响的时候,贝多芬来到音乐之都维也纳。当时风行的理想主义主张:人应该身体力行发挥人性的潜力,救赎自己。贝多芬不由自主被这些思想所吸引,于是浪漫主义早期的思想,和贝多芬心灵中的乐音结合成震撼人心的音乐。贝多芬他是一个英雄,这是不可否认的,他的全部生命,凝结成了一个力的象征。力,体格的力,道德的力,意志的力,使他的音乐呈现出暴风雨似的热情,不但如此,贝多芬的力,竟要与命运搏斗,与上帝抗衡——他是一个音乐家,是写音乐的,一般人都知道,音乐创作是离不开敏锐的听觉,可是,对贝多芬来说,他很不幸,失去了最不该失去的东西——听觉。可是,他在巨大的磨难面前,没有失去生活的勇气,在痛苦和磨难之中,高声欢唱人类的欢乐。创造出了《英雄交响曲》、《生命交响曲》如此伟大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他这种巨大无比的力,没有使他走向野蛮、丑陋、残暴,而是推动他对道德兢兢业业,并把自己献给了大众,在音乐的世界中解放了人类,扩大了整个人类,精神达到了不朽。
        其次是米开朗琪罗。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雕刻家米开朗琪罗用了四年的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理石雕刻,名为“大卫”,现在存放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每当朋友问起米开郎琪罗是如何雕凿出栩栩如生的“大卫”像的秘诀时,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大卫本来就在这块大理石之内,我只是将不属于大卫的石块凿掉罢了!”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成功并非要改头换面,脱胎换骨,而只要将自己美好的“本来面目,呈现人前”。成功就是恰如其份的展现自己的优点。无可置疑他是一个天才。然而,他自己无法驾驭自己的天赋,他缺乏意志,性格懦弱。当他被过分的天赋所驱使而不停地工作时,他感到极其痛苦。以现在的话说,就是“工作狂”,的确,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许多伟大的作品,可是他又在不断的工作中,质疑了周围的所有人,使自己陷入了孤独,直到死,都在工作。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工作和痛苦伴随了他一生。也许作者选择他,不仅为了告诉人们他的功绩,还警示了我们不要为工作和天赋所驾驭。
        托尔斯泰,他是最后一个了,他所代表的,是另一类型的英雄。为了追寻生命的意义,一生之中都在苦苦地跋涉,他用理智和信仰为自己创建了爱的宗教,他让爱成为生命的火焰。他的文章很能彰显他的价值,这也是他入选的原因,他对生命的苦苦追寻也让作者对他垂青,他多次出走,仅为了了解生命的意义。
        三个英雄,三个代表,也许这只是作者为这三个人写传记的原因的一部分,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让我们从这部书中学习巨人,学习他不朽们的精神。我们作为公务员,要学习他们对工作兢兢业业,近乎痴狂,用理智和信仰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们沿着他们的脚步坚定前进。
      
      
      
  •     很喜欢 写的很好
  •     最后一…句很经典。尊崇自己心里那个愿望是最重要的,如果那个愿望高洁,我想即使生活的再苦难也是幸福的吧
  •     买了一本,竟然是缩水版!
  •        总是钟爱对作古的人作传,因为对传纪来说,传主至少在写作时是被看作一个完成了的历史个体的。也只有这样,作者才能在时序上把握传主思想与行动的前因后果。
       但《名人传》却缺少为传记家们所偏爱的轶闻趣事,反而充满了各种激情因素,这既体现在各个传主的外在行动与内心世界里,又体现在罗兰的叙事话语中。当然,我们说“历史是历史学家的经验。历史不是别人而是历史学家‘制造出来’的,写历史就是制造历史的唯一办法。”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以死来观照生然后又重新投进生
      米开朗基罗:英雄主义的天才和缺乏英雄主义的意志
      托尔斯泰:为了逃脱自己的影子而在烈日下向前狂奔的伟大受苦者
  •     文笔好棒。。
  •       去年,当我破费整整半年时间置身《约翰•克利斯朵夫》时,我曾一再探寻罗曼•罗兰天才思想的力量源泉。在此愚人并不在乎高尔基对它所谓的“长篇叙事诗”的礼赞,也未曾是仰慕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所有令人能马不停蹄地去追随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生平的唯是罗曼•罗兰诗意的语言、约翰•克利斯朵夫的音乐天才以及作品中透露出来的仁爱而敏感的呐喊。直到近来读完《名人传》,才找到了最确切的答案:是贝多芬用强有力的手餐搀扶起跪着的罗曼•罗兰,并给他的克利斯朵夫行了洗礼。就像他在《贝多芬传》的原序中所说的那样,“……但《贝多芬传》绝非为了学术而写作。它是受伤而窒息的心灵的一支歌,在苏生与振作之后感谢救主的……”一如《名人传》几天之内在大众手里传播开去而已然不再属于罗曼•罗兰一样,在此,贝多芬也并非属于自己,而是被感恩者改头换面,俨然地,在作者笔下,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都是能让人苏生和振作的救主。所以,并非是罗曼罗兰依附于浪漫的标题党之上而成就了《名人传》世界地位,而首先是三位巨匠的英雄气象在罗曼罗兰的笔下更加恢弘。他所谓的英雄,不是通常所称道的英雄人物:那种凭借强力,在虚荣或个人野心的驱策下能为人类酿造巨大的灾难;而是:具有伟大的品格,能为一切真理、正义奋斗而向人生中所有的困顿、苦难发出挑战的人。换句罗曼•罗兰自己的话说,便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的人。
      
      因为《约翰•克利斯朵夫》与《名人传》,傅雷名译便渐次成为我无可释手的读物,尤其是他在《贝多芬传》的译者序里,开首的那些如雷贯耳的谆谆言辞,“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唯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以及“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砺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虽然傅雷的生命是选择了非命的方式了解的,但他的选择是在历经了战斗、磨砺、承担而依然无法超脱的情形下做出的。原来人的毅力,也是可以从由无限趋近枯竭。历史会告诉我们,像这样的译者终究是否会成为伟大的人。优秀的翻译家堪比优秀的作家重要,傅雷当之无愧。
      
      传记里的三个人,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一个是小说家。像这样的领域一直是欠缺审美视角、缺少艺术禀赋的凡夫俗子的禁区,他们坚守的各自的园地,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有如天方夜谭或神秘莫测。能将每个人都感召在一起的除了他们留给我们人类的展现真善美的共同的艺术财富之外,更有他们为寻求真理和正义而与人生的困难搏斗的力量。尽管贝多芬的暴躁、米开朗琪罗的软弱、托尔斯泰的矛盾,但是他们那种为捍卫艺术而一往无前、痛苦挣扎的飞蛾扑火般的对抗、执着的姿态,最后使自己成为“靠心灵而伟大的人”的典范。我们从罗曼•罗兰这里对于他们的伟大感知,并非出于对他们生平的全面记述、解读,而是像泼墨画一样颇具浪漫色彩的渲染。让读者能够在诗一般的语言里形成英雄的轮廓——像罗曼•罗兰这样的作家,他们的语言自然而然地接近诗的境界。
      
      在《米开朗琪罗传》末了,作者说“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液。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在此,与其说是作者说给别人听的,还不如说是他说给自己听的,更确切。按照作者的初衷,开始从伟人、英雄这里寻找战斗的勇气,主要是因为他正经历着一个骚乱不宁的时期、充满着兼有毁灭与更新作用的雷雨。所以,他要跪下去与他们相对倾吐他的衷曲,多雾的莱茵河畔,自从贝多芬用强有力的手扶起罗曼•罗兰的那时候起,他便要歌唱病愈者的感恩曲,于是,才有了《贝多芬传》继而《名人传》。
      
      但是我等愚钝凡俗之人在读这样的书时,仿佛膜拜到了神,结果是巨大无比的距离感。何况时代教会了我们物质的力量而渐渐淡化着精神的影迹,似乎几乎所有的人们都躲避着崇高、告别“成为伟大”而沉醉平庸、期冀“显得伟大”。所以在拿起《名人传》时,并非不能对着高峰顶礼,而是不愿,甚至羞于。盖因为相较于伟人的生涯,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一览无余。剩下的时间我们便宁愿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感受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甚至将贝多芬的暴躁、米氏的软弱、列夫的多变拿来做自己最坚挺的挡箭牌来对抗苦行僧的生活(或者受虐癖的)生活:今朝有酒今朝醉,但愿长醉不复醒吧。欢乐只需痛苦来换取?何苦来着。在周润发的电影新作《孔子》中,周迅饰演的南子说过这样的话,“人们很容易理解夫子的艰辛痛苦,却很少有人能理解先生这痛苦背后的内心至高境界。”同样,很多人在罗曼罗兰这里很容易看见——或理解——他们的痛苦,唯有体会到他们痛苦背后的内心的至高境界的人,才可称之为顶礼了高峰的人。
      
  •       《名人传》这本书,断断续续花了一年时间才读完。一开始兴起,拿起来看了贝多芬传,后来又总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搁置了放在床头,最近想想有必要把未完成的事完成咯,所以晚上回去都会看上几页,也就真的看完了。
      
      本书分三个部分,分别讲述了三位大师的一生: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列夫·托尔斯泰
      
      贝多芬。一生悲惨凄苦,甚至要依靠别人的救济来过日子。对音乐我不懂,但很佩服他对音乐的那种激情。他的那句名言是:“扼住命运的咽喉。”,但我认为他都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米开朗琪罗。知道他,是在学校的历史课本上,一位雕塑家。罗曼罗兰的介绍中,他是一个怯弱的人,有过逃亡经历。他似乎在怨恨周围的一切人。心中的鸿篇巨制,都是教堂的壁画和教皇们要求他雕塑的陵寝,还有就是基督教中的几个故事。
      
      列夫·托尔斯泰。这三人中,最喜欢的一个了。他的作品就不再是为了一个人的满足,而是为了更多人的幸福。他能够勇敢的说出事实,揭露这虚伪的世界。他不仅揭露现实,而且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他是圣雄甘地的不抵抗运动的思想起源。
      
      
      共同点:对自己所信奉的事业的执着和激情。对自己内心的坦荡。自我的批判。内心的孤独、反省、苦闷。
  •       《名人传》的文笔没得说的,感觉罗曼罗兰是个很感性的人,他的语言不像一般传记那么客观,而是像诗一样地表达。让人窥视到三位名人的内心,名人也还是人,比一般人的内心和生活似乎还悲,使人无法以崇敬之心去读而只是感慨。
  •       摘自《百度》 作者:胡 夏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做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
        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名人传》就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译成中文,一流的传主、一流的作者加上一流的译者,使这部作品很快即成为经典名著,时至今日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二十世纪的前半期是人类历史上风云激荡也苦难深重的时期,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傅雷先生翻译《名人传》,都是有感而为,是要从这些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傅雷先生说,“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的时候”,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那么,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在是金石之言。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     正如苏轼所说的“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伟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能让我们在他们苦难中感受到苦难的境界。
  •       啊,长舒一口气,不得不感叹一声,终于又看完一本公认的名著《名人传》。11月28日至12月19日,这回是整整三个星期,450来页的字数,纠结并蛋定地煎熬着看完了。
      其实我看不懂,傅雷的翻译很好,只是罗曼·罗兰这个外国人写的传记,晦涩难懂,一年前冬天也是这个时候,我看完了美国人罗斯·特里尔写的《毛泽东传》,都是欧美的语言体系来构架的传记,与东方的语言风格真是迥然不同。他们写传记,都是思想控。先阐述思想,然后才间接的加那么点事迹,云里雾里的感觉,非常绕,通篇的引述人物生平时的书信、话语,真是很难懂。比如托尔斯泰,如果不熟读托尔斯泰的原著,真不知道作者在说了点什么,还有那么多拗口的人名,阅读起来真是尼玛火大的不行。就此和中国的传记文学比,比如写一个文学家的一生,通常会从他幼年一些事迹,然后渐渐长大,连带作品这样循序渐进的写出来,而《托尔斯泰传》则是以作品来叙述托尔斯泰的一生。这样一比可见一斑,东西方正好相反的逻辑思维。
      起初读《贝多芬传》时,我本以为后面的《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比之会更容易读懂,因为《贝多芬传》里涉及太多的音乐专业名词,,我是几乎不懂。到了米开朗琪罗,涉及宗教的东西,我又不懂了。然而托尔斯泰,我本以为他这个文学家的传记会让我更容易懂,没想到通篇叙述的他是个政治家,某某主义,贯穿全部。
      在此,仅有以下几点感受。
      1、比较了解了这三大名人的出身背景和所经世事。他们受得的苦难,之所以称之为罗曼·罗兰口中的巨人、英雄。他们有拯救万民的心。同时他们也有缺点,总之,他们是伟大的,伟大的艺术家。向他们学习。
      2、欧美文学传记,主要着重于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写作笔法不以事例开端,直接以“思想”贯穿。
      3、如路金波的《近日读书小记》所说:“此书相当于'我来了,我看了,我没看进去,但你说的标题我信了'。读书必须得不求甚解,此一例也。”
  •        当我沉浸于网络言情的时候,当我沉浸于生活中短暂的欢愉的时候,当我在毫无目标的漫游中丧失自我的时候,我明白,我已经距离清醒越来越远。考试的失败让我明白,也许是应该好好反省一下了。就像妈妈说的,我这个人从小到大在认识中没有受过什么重大的挫折。我们不富有但也乐于现在平淡的生活,这时候就像《苏菲的世界》中写的那些兔毛深层的人们一样,逐渐在慵懒的温床中丧失了自我。挫折,好,挫折的确能让人清醒。这是一个好现象。我们也许并不应该把他看作洪水猛兽一般。这时候让我想起了贝多芬,这个心灵的巨人,他的生活是痛苦的,就像罗兰所说的他的生活从来就像是一场来势凶猛的暴风雨,事实也的确如此。强烈的负罪感催促着我拿起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来看,就像是他那不朽的巨作《约翰-克里斯多夫》一般,这部作品就像是一个前传,二者之间是那么的一脉相承。我被内里所包含的战斗精神所震撼,所折服。我想,折服我的不是什么所谓的文学风格,艺术,而是他所包含的力,就像贝多芬的生命。那里脉动这生命的最强音。当你看到这样的一个人的时候,你怎么能不为他精神的纯粹和良善而折服,又这么能不为命运带给他的苦难而感动而泪流神伤,这是这样的一种悲怆。如果用中国印象来表达我脑子里唯一的画面就是子规泣血。而我们又何其有幸的能够聆听这样巨人的声音。这为巨人,这位伟人,这为强大的人,并不是以现实的强力而对我们施以威压,正是他精神的力量,他纯洁的心灵,他善良的灵魂让我们感受到了伟大,感受到了人生的珍贵,命运之余我们与之余他相比,那是多么的甜蜜。那么我们又有什么权利去抱怨那许多许多。生活没有给他以欢乐而他却为世界,为人类创造欢乐。与他相比,我们的灵魂是何其的脆弱,我们的心灵是多么的不纯粹。的确,在这样的仕途经济的时代,我们收到了太多狼性鼠性的影响,以至于我们忘记的思考,我们作为一个人我们的人性应该在哪里得到体现,也许这许多都是空谈,但我们还是不能忘记思考。当尼采发出了上帝死了的一声呼喊的时候需要承受多少来自世俗的压力,来自精神的拷问。这不仅仅是一个强健的身体所能够承受的。也许我的思维混乱,也许我的语言颠三倒四,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正如贝多芬对那些诘问他指法错误的人所说的一样,当我们充满了热情来表达自己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方式是不适合的呢?所以,人生啊,尊崇自己心里那个愿望是最重要的,如果那个愿望高洁,我想即使生活的再苦难也是幸福的吧。
  •       名人传讲述的一个个伟大著名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过人之处,作者通过对他们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无需夸大的语言,一个令人钦佩的伟大人物已跳入眼帘。书中的名人旅历更让人体会到了,天赋和刻苦是成功的左右手。读完此书,最令人感受深刻的是,罗兰那简约的文字和精炼的事件叙述,毫无拖沓地表现名人事迹
  •       名人传中对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印象最为深刻,尤其是托尔斯泰,托尔斯泰的胸襟学识智力随着年岁的增长而更加丰饶广阔,并且不断包容并推翻着过去的自己,拓展了自己的文化的疆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很多时候文学的疆域不是在文学的武器之下开拓的,他急行军的一路,手里的武器始终是人道和宗教精神,以及社会人生与社会人生与前两者的抵触和相互妥协。而反观这三位艺术的巨匠大师,他们显而易见的一个共同点是他们对于虚伪俗世的抵抗,以及在他们的高超技艺之下对这种抵抗的个性表达的摸索,使他们虽然不在一个领域而俱都呈现出一种昂扬掘进的姿态,无论在哪个时代,这种姿态都是高贵而尊严的。
  •        看过多个版本,依然觉得傅雷翻译的米开朗琪罗传的序,经典且耐读。此序被选入高中语文读本已有多年,但是因为不是课本选文,竟也被很多人忽略掉了。
       此序文不是很长,但是已然高度归纳了米开朗琪罗的品性和成就。我甚至觉得后面的正文繁赘芜杂,颇有拖泥带水之感。此序开篇便是,“这是一个翡冷翠城中的中产者”。寥寥一句,便觉精隽。
       “翡冷翠”一词,出自徐志摩的诗歌《翡冷翠的一夜》。即指意大利城市佛罗伦萨。可是到了徐志摩笔下,风格为之一变。诗人才情,殊可知之。看到此词,便觉佛罗伦萨不再是那个热情似火的文艺小城,而转化为一个被翡翠般碧湛的河流环绕的清冷深幽的山城。在此文忧郁气质的笔法之下,相得益彰。你不会再想起亚米契斯笔下那个“温柔多情的佛罗伦萨”。
       说道中产者,不得不提文艺复兴。众所周知,文艺复兴发源地即在佛罗伦萨。米开朗琪罗又是当仁不让的文艺三杰之一。如果以财富衡量这位雕塑家的话,他似乎与中产者无缘。他有大批资产,可是又生活在贫穷之中。米开朗琪罗并不是一个羊毛商人,亦没有做生意的想法。扯掉那些缠绕在他身上的与权贵之间千丝万缕的藤蔓之后,你会发现米开朗琪罗就是一个中产者。他与平民无异,是那个城市文艺精神的集聚者。中产者,这个带有资产阶级思想的词汇,用在他身上,本身就是契合的。
       这个中产者,爱人,恨人,也被人恨和人爱。可能爱他的人稍微多一些。米开朗琪罗是幸运的,城邦状态下的佛罗伦萨,给予的不是一般的自由。当时欧洲的君主集权化运动如火如荼,新的思想不停涌现。可是,我们的雕刻家却在这一隅悄悄进行着自己的事业。
       相比这种幸运而言,米开朗琪罗又是不幸的。他一生都在寻求“逃离万物的桎梏“。可是对于他来说,死亡,可能是唯一的途径。在现实中,他的手和脚,都被束缚了。他唯一能运转的就是他的头脑。可就是如此,我们从他身上,依然看见了文艺复兴灿烂的霞光。
       他的猛烈的力量把他和人群几乎完全隔离了。这个孤傲的中产者。
      
  •        没有欣赏贝多芬和米开朗琪罗作品的能力,也没有读过托尔斯泰的书籍,所以对于作者评论式的传记就更难理解了,但是从字里行间体味到的这些英雄之人,生命力之旺盛,意志力之坚强着实让人敬畏!借用文中说的“贝多芬的力不但要控制肉欲、控制感情、控制思想、控制作品,且竟与运命挑战,与上帝搏斗”这便是力的体现,你可以说狂妄、偏执、暴烈、强权,这就是他们的一生,泛着神性之光。
      
  •     呀~~~
  •     尊崇自己心里那个愿望是最重要的,如果那个愿望高洁,我想即使生活的再苦难也是幸福的吧。
    写的真好。
  •       花了3,4天的时间重读 名人传。 记得我第一次读此书是11年前,当时大三暑假学校组织去南京实习从武汉到南京的船上。 时间过得真快,一轮都快过去了。
      
      我已经不太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候的感想了。这次读,坦白说,感想良多。人说好书是精神食粮,这本书可说是精神的“满汉全席”。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伟人的成长轨迹,就能感到自己精神力量的壮大。正如作者在前言中说的,伟大的灵魂总是感到痛苦和孤独,作者为这三位伟人立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用来慰藉那些灵魂的。
      
      我不是学文艺的,所以专业的知识,比如说绘画,雕塑和文学思潮,于我都不熟悉。因此,我所关注的是伟人精神的力量。贝多芬,作者在后记(还是前传)里非常精辟的用“力”这个字来概括他的一生和精神的精髓。他从来不向命运低头,他的作品充分展现他的力量,他敢于打破sonata的刻板格式,赋予新的生命。于贝多芬,我非常钦佩,感慨也最多。
      
      我不喜欢米开朗基罗的传记(和他本人),并无冒犯大师的意思,我尊敬他的天才。佛罗伦萨是艺术的天堂。我还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对裴冷翠是那么神往,可惜直到今天还没机会去转转。可是他的精神世界,对我来说太消极。我认为不可取。就像我读清朝张英的《聪训斋语》和康熙的《庭训格言》,张英是中国传统的读书人,讲求心性的高远宁静(如鹤)。康熙不用说,注重实效,读书做事相得益彰(如鹰)。对我来说,我就更欣赏康熙。大概我是学管理的而不是一个文艺家,对我来说,了解人性,增加自己的精神力量的最终目的还是积极向上的为人服务。
      
      对于托尔斯泰的部分,我最感兴趣的其实就是他1880年精神错乱的那一部分,我认为那一部分也是他精神升华的过程。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从艺术天分升华到了道德力量。我读托尔斯泰传记的感悟,大概就在于,伟人的精神世界都是完美的,如托尔斯泰强调的是绝对的“爱”与“真理”。 可是现实世界都是不完美的(far less than perfect)。 两者怎么样融合与接轨,是最大的挑战。我赞成托尔斯泰对宗教世界的统一性(即耶稣,柏拉图和孔孟有共通之处)的判断。但是我不喜欢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态度,太消极。我也不喜欢他对待国家,军队等强力部门的批判态度。强力部门的存在是社会现实,如果没有这些强力部门的支撑,一个民族(可以说政权)就无法存在,那它所奉行的政治思想就无法得以张扬。
      
      这本书是人类文化的经典之一,是精神的满汉全席。无论读者寻求“真善美”的哪一个面向,都能从三个截然不同的伟人身上找到或多或少的成分。
      
      
  •     在中国是背信弃义,在外国就成天生忧郁意志薄弱了=_=真的看不懂
  •     写的不错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