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纯才传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9
ISBN:9787504164445
页数:304页

章节摘录

在中国南方叫西塞山的地方有两个:一个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上,即道士湫矶,又叫矶头山;另一个在浙江湖州。据专家考证,张志和的《渔歌子》唱的就是董纯才家乡的道士{cl}矶。    道仕湫镇在西塞山脚下的东侧。这里在历史上先后设置过京都、西陵县、土复镇、楚雄镇、道仕澈镇和黄石城等。1938年8月中秋夜,日本侵略者的海陆空三军猛攻西塞险隘,使道仕湫这个千年古镇变成了一片废墟,古镇雄貌已踪影全无。    董纯才出生的时代,是“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的时代。清王朝已风雨飘摇,处在摇摇欲坠、行将崩溃的前夜。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先行者们正在酝酿着推翻清王朝帝制的狂风暴雨。    董纯才出生的家庭,是典型的书香门第,而且这是一个革命世家,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家庭。    董纯才的祖父参加过太平天国革命。    董纯才的父亲董昆瀛,字尧封,北京法政学堂毕业。辛亥革命前,董昆瀛在社会上已有一些声望,他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热衷于在中国搞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他热烈拥护和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民国初年,湖北省成立临时参议会时,他当选为议长。1913年又当选为中华民国的国会议员。1917年,他在广州担任护法非常国会的议员。后来由于滇桂军阀和北洋军阀达成妥协,以及各类政客的争权夺利,把好端端的护法国会给毁掉了。此时因为护法战争失败后广州的形势大变,于是董昆瀛只得带着妻子到上海安家。    董昆瀛在目睹北洋军阀的丑恶横暴之后,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军阀政客的贪腐与无能。以他的品格,他绝不愿与军阀政客同流合污,从此他拒绝做官。他既没有做过北洋军阀政府的官,也没有做过国民党民国政府的官。他以自己能够清高、廉洁而自豪,并以此作为做人处世的信条。这位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再卷人民国政治那一潭腐臭的酱缸中去,因此经常教育家里的孩子不要搞什么政治、军事,要搞就搞点文学艺术、科学教育之类的工作。    董纯才的母亲贾秀文是一位知书达理的新女性。她非常注意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对儿女们进行启蒙教育。这样,聪明的小纯才在五六岁时就跟着母亲学会了一千多个字。对张志和的《渔歌子》、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等诗文也能熟练背诵。    后来董纯才进人家塾和西塞乡武圣公庙私塾读《三字经》、  《百家姓》、《千字文》和《论语》、《孟子》之类的古书,学习成绩一直很好。    董昆瀛和妻子贾秀文一共育有四个孩子:三男一女。长子鸿才,次子黻才,董纯才是老三。最小的孩子是个姑娘,取名淑宜。老大鸿才和老二黻才都是“五四”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后来他们在蔡元培、吴玉章等倡导成立的赴法勤工俭学组织的引导下,为了“输世界文明于国内”,到法国勤工俭学。老大董鸿才还在法国参加了爱国进步团体领导的许多活动。    1915年,董纯才刚刚10岁,父母亲就把他送到武昌三一堂小学上学,后来又考上了三一堂中学。三一堂小学和中学都是教会学校,它是由英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的。    众所周知,教会学校在19世纪下半期和20世纪上半期是我国近代教育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对中国的教育、文化、医疗、科技、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产生过较深的影响。    教会学校仿照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设置学制和课程。在学校管理上不受中国教育主管部门的直接控制。经费主要是由传教士所在国的教会基金会提供,还有部分经费来源于私人财团的捐助,另一项来源就是学费。它属于独立于我国公立学校系统之外的私立教育系统。    在教会学校里,传教士设置宗教课程向学生灌输洋化思想,同时围绕宗教课程也设置了外国语课和数学、物理、生物、化学、地理等课程,传播一些近代科学知识。这类教会学校既是外国传教士在华进行传教的副产品,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自然结果。    尽管外国传教士开办这些学校的目的,是要培养能够为外国资本服务的各类有影响的、起作用的人才,但是接受了教会学校教育的许多人也会在爱国思想的驱动下,走上进步的道路,甚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例如董纯才,他就是在“五四”运动中受到爱国精神的启蒙,向教会学校进行了反抗和斗争。    “五四”运动是因为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损害中国主权,反对北京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而爆发的。    在1919年5月4日,北京爱国学生登高一呼,发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政府,“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怒吼,于是爆发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这一天,爱国学生的行动遭到反动军阀政府的残酷镇压。这大大地激起了全国青年学生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义愤。于是,全国各地的学生和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纷纷行动起来,响应北京学生反帝、反封建的壮举,掀起了席卷全国的风起云涌的爱国风暴。    当时,董纯才的大哥董鸿才正在南通纺织专科学校学习,是这个学校学生会的主要负责人。因为他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响应“五四”运动的示威游行,被学校开除了。他回到上海家中后仍然继续参加爱国活动。董纯才的二哥董黻才在安庆圣保罗学校读书。也是因为参加学生运动遭受打压,被迫回到了上海。    当时,武汉三镇的青年学生也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积极地投人了“五四”运动。正在武昌教会学校读书的董纯才,被北京和武汉地区进步学生的爱国热情所激励,受到深深的震撼。他从这些爱国学生的身上看到了光亮,找到了榜样。他觉得自己也心潮激荡,热血沸腾。他也加入了学生游行示威的行列。当他随着游行示威的人群高呼斗争口号的时候,觉得自己已经像一名战士,感到无比自豪。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董纯才所在的教会学校里也出现了学生的反抗行动。那是在1919年冬天,学校里有一名校役竟然打了一个学生两耳光。这件事激起了同学们的极大愤慨。满怀正义感的董纯才更是特别震怒。加之教会学校实施的奴化教育也引起了学生的反感,因此大家都行动起来,准备进行反抗斗争。    当天晚上,董纯才与十几个同学一起商量,如何反抗校方的奴化教育和体罚学生的行为。经过如此这般地商量后,大家又对次日的行动进行了分工。    第二天早上早祷结束后,学生们不肯解散,要求校方对打人事件做出解释并要求修改校规,反对进行奴化教育。校方恼羞成怒,拒绝学生的任何要求。于是学生和校方对峙了好长时间。    这次斗争虽然没有什么结果,但却开启了这座教会学校学生进行正义反抗斗争的先例。此后不久,董纯才愤而退学,回到了上海父母亲的身边。P8-10

前言

董纯才是一位杰出的人民教育家,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他从青牟时期就投身革命,长期担任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每当我们忆及他在教育战线上作出的重大贡献时,就会受到感动和鼓舞。    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董老。他学识渊博,兼有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的双重风范。在人们的印象中,他总是一副温文儒雅、和蔼可亲的样子,没有一点官架子。与其说他是党的高级干部,毋宁说他更像是学者。他是一位学者型的高级领导干部。    尤其使我们感念不忘的是,早在抗日战争时期,董纯才就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前身——延安中央研究院中国教育研究室的研究员。那时,他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撰写了《论国民教育的改造》等重要文论,发表在党中央的机关报《解放日报》上。这些文论在当时对革命根据地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而受到了毛主席的称赞。    新中国成立以后,董纯才于1953年3月担任中央教育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这一时期,他为建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大革命”以后,董纯才在刚刚被“解放”,担任了教育部顾问的时候,就为重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多方呼号。后经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亲自批示同意重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并任命他为所长,由他负责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的规划工作。    此后,董纯才不顾年老体弱,为重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设机构、调人员、要房子、筹经费等事四处奔走,并且对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方针任务、研究方法、学风建设、队伍建设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的意见。可见正是董纯才,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此后的发展以及我国教育科学研究事业的开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董纯才病逝后,我们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怀着敬仰的心情参与了《董纯才纪念集》的编辑工作。后来又编辑出版了《董纯才教育文选》。这两部文集对于研究董纯才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提供了很好的资料。2010年,根据袁贵仁部长的批示,我所教育理论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协的科研人员一起,又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六易其稿,撰写了《董纯才传》。这部著作用纪实的笔法,全面展示了董纯才由一个爱国青年成长为优秀共产主义战士、一个杰出人民教育家的历程。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董纯才从青年时代参加学生运动,接受革命的启蒙教育,在晓庄开始做教育工作,投奔延安参加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实践,直到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和杰出的人民教育家的光荣历程。他几十年如一日,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党的教育事业忠心耿耿地奋斗。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精力,都无私地贡献给了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工作。他在工作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他遵守党的纪律,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推脱责任;他为人正派,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实事求是,敢于直言;他生活朴素,平易近人,联系群众,团结同志,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时,仍然念念不忘党的教育事业。“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再度出山,又为人民教育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1990年3月5日,他在85岁寿辰时赋诗一首《八十五岁书怀》:“八十五春秋,笔耕勤不休。垦殖荒芜地,嘉禾献九州。红颜事稼穑,白首犹耕耘。育成新香稻,余热报国心。”这充分息,耕耘不止的真实写照。他对人民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将永远    2011年8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更名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这是中央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重大举措。它进一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科研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在中国教科院成立不久,我们撰写和出版《董纯才传》,不仅为大家学习和研究董纯才高贵的革命品质、优良的X-作作风,学习他献身教育事业、全心全意培养教育青少年的革命精神提供帮助,而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教科院矢志服务于党的教育事业,积累了珍贵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经验。今后我们一定要继续    袁振国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章走出西塞山
 一、出生在爱国书香世家
 二、受到“五四”精神启蒙
 三、秉承父训业从教育
第二章师承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一、晓庄学校里的大学生
 二、参与组建生物研究室
 三、担任生活指导员
 四、“科学下嫁”运动中的主将
第三章立志革命寻找党
 一、热血沸腾的晓庄
 二、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三、找到了共产党
第四章延安,吸引人的圣地
 一、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二、和徐特立同吃同住
 三、受到毛主席关注
 四、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五章参加陕甘宁边区文教建设
 一、编写抗日课本
 二、担任边区师范校长
 三、投身整风运动
 四、参加大生产运动
第六章主政东北教育部
 一、主动请缨“闯关东”
 二、从改革旧教育着手
 三、办好中学,培养革命知识分子
 四、建立新型正规化教育制度
 五、建设人民的新教育
第七章走上中央教育部领导岗位
 一、任重而道远的新职务
 二、为培养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成员而努力
 三、发展小学教育要“两条腿走路”
 四、重视师范教育
 五、重视成人教育
 六、创办中央教育行政学院
 七、支持和推进文字改革
第八章从领导岗位到平民生活
 一、委曲求全作检讨
 二、下放凤阳“五七”干校
 三、闲居西平房
第九章为教育科学研究上下求索
 一、主持创办和重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二、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
 三、推动开展现代教育家研究
 四、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
 五、主持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研究
第十章深入实际从事教育改革实验与调研
 一、建立学制改革实验基地
 二、为推动教育改革进行调查研究
 三、提出实施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重要建议
第十一章心系科学普及事业
 一、为繁荣科普创作无私奉献
 二、努力追寻和探索科普理论
 三、支持创办中国农函大
 四、结集出版科普著作
第十二章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一、关心和扶持后学晚辈
 二、支持家乡教育事业
 三、最后岁月
附录一:董纯才年表
附录二:主要参考著作和论文目录
后记

作者简介

董纯才传,ISBN:9787504164445,作者:方晓东

图书封面


 董纯才传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