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等于传播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
ISBN:9787565700651
作者:多米尼克·吴尔敦
页数:10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时间与缓慢节奏、资料编辑与记者的中介作用,以及有效知识的分拣和传播。缓慢的节奏才是人的时间,而速度是技术的时间。如此的信息观念及与其相似的速度观念加剧了行业竞争战,像谷歌、微软、苹果之类的公司均以冷酷无情的方式投入竞争。速度与海量信息共存的同时,还有恐怖的运营商的集中化。集中化是多元化的敌人。信息是知识必不可少的补充。除此之外,我们为什么不能将信息分为三类呢?第一类是“坏信息”,这类信息数量最多,经常被反复提及,多属时事信息;第二类是“好消息”,它们可以提供另类人文观和世界观,但几乎所有的媒体和载体都缺乏这类信息;第三类是“调查类信息”,它可以使各种媒体(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各具特色,并可以拓宽世界观。2.掌握技术进步是必要的,摆脱伴随技术进步的技术至上观念则是绝对必要的。举例而言,如今“一切都要通过互联网”,如果没有了互联网,我们将如何生活、传递信息、进行思考和调查呢?技术丰富了内容,或者说内容适应了技术所能提供的和生产的一切。在海量信息与速度至上的时代,缺少思考所需的时空或许成了批评、反思信息地位的最大阻力之一。技术的权能与盎格鲁一撒克逊国家庞大的信息与传播集团所主导的商业博弈密不可分。说到底,这其中不仅包含了南北国家之间诸多的对抗,也有南方国家之间的许多争执。北方国家的经济实力与文化产业和传播产业的统领地位之间的关联极其紧密,即便其他一些电视新闻频道——特别是阿拉伯语频道——渐次出现,引发了某种多元化的需求。不管怎么说,思索新闻业新的商业运行模式,并不意味着把互联网当做新模式的核心。

内容概要

  多米尼克·吴尔敦(法)(Dominique
Wolton),著名传播学家,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CNRS)传播研究分院院长兼法国传播学核心期刊《赫尔墨斯》(Hermes)总编辑。著有:《麦克卢汉无法回答——传播就是共处》(2009年);《法语文化圈的未来》(2006年);《法语文化圈》(2006年);《拯救传播》(2005年,被译成多种文字);《电视与文明——与勒派吉的对话》(2004年);《电视的影响:无处不在、让人恼火、无可替代》(主编,环球百科“围绕主题”丛书,2004年);《法语文化圈与世界化》(主编);《另类的全球化》(2003年,被译成多种文字)。
  宋嘉宁,中国中央电视台法语国际频道总监助理、副译审、记者、节目主持人,中央电视台驻肯尼亚记者站站长。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
导语传播,就是协商与共处
第一章 个人的传播观
 一、个人的传播观
 二、从信息革命到传通的不确定性
 三、传通就是共处
第二章 介乎思想解放与观念之间的各种技术
 一、从技术到技术至上
 二、互联网:介于乌托邦与意识形态之间
 三、摆脱技术至上观念
第三章 信息的功绩与不足
 一、信息是思想解放运动的积极参与者
 二、信息走样的问题
 三、作业平台
第四章 无法传通的新表征
 一、传通:他者与世界化
 二、反思传通,就是反思无法传通
 三、共处的问题
第五章 信息和知识:必需的共处
 一、记者:脆弱的胜利者
 二、没有知识就没有信息
 三、合理性之间的冲突
结论传通:“某地会有某人喜欢我吗?”
参考文献
鸣谢
本书作者的其他著述(续)

编辑推荐

《信息不等于传播》是欧洲新闻与传播学名著译丛•多米尼克•吴尔敦经典书系之一。

作者简介

《信息不等于传播》内容简介:信息不等于传播,因为传播活动的诱导性和操控性经常令人生疑:作者认为,传播只有通过另一方的存在和相互的认可才具有意义,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信息传递的层次,传统领域目前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这个技术、信息、传播饱和的世界里,永久传承自16世纪业已存在的个性解放价值同时,还应该防止信息与传播这两个过去曾是拉近人们距离的重要因素成为制造误解和仇恨的推力作者30年潜心研究的全部目的就在于:如何在信息和传播变得无处不在、意义繁多的语境中,提升信息解放和传播的价值。

图书封面


 信息不等于传播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法国著名学者多米尼克•吴尔敦(Dominique Wolton)在2009年出版了《信息不等于传播》(Informer n’est pas communiquer)。以国人的眼光看,这种巴掌大的口袋书”似乎登不上学术著作的大雅之堂,也不足以显示国际学者应有的“分量”。但是,真正的好书、经典,有多少是以占有空间的尺度和文本的数字来衡量的呢?信息与传播是人类交往活动中永恒的主题,它不仅有着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且有着多重的诉求。在多米尼克•吴尔敦看来:没有人在“生产和传播某种信息时并不想传通,即不想去分享、去吸引、去说服”。但是,“传播活动比信息传递要复杂得多”,在一切都可以传播和流通,并“苦苦地追求传播效应”的时代,人们却不得不面对着“接受或拒绝信息”,面对着“他人的存在与自主性”的挑战。也就是说,当向他人、他国、他种文化传播信息时,并不等于“传通了”信息;更不等于被他者所认知和接受了。一方面“人们不能不传播”,另一方面又无法回避传而不通、“无法传通”的现实。“信息不等于传播”,就是作者对信息与传播的关系所做的深入思考并向读者传递的核心思想。传播不是自说自话,而是关乎他人的问题。然而,他人的存在以及我们与他人的距离都发生了变化。“昨天‘他人’还很遥远,还在别处,还与自己很不一样,而今,它就在这里”。“他人”、“他异性”,成为传播活动的“中心问题”,成为突然出现的问题,这正是在世界化、信息化与数字化的世界里凸显的现实。此外,由于“某种民主文化的存在”,使现代传播活动中与他人之间的那种“权威与服从的关系”,被淡化甚至被终结。你有权利去说、去传播,别人也有权利听或根本不听,甚至采取积极或消极的抵御。由于“传者的想法很少与受者的想法一致”,因此传播活动的结果就具有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显然“无法传通”,“意味着认同平等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承认无法传通,在某种上体现了现代信息交往与传播活动中的一种进步。不过,多米尼克•吴尔敦是一个“技术至上论”的批判者,在他看来,这个问题本身,并没有因为技术的进步而消解。因为如果我们追问:无所不在的技术减少了“传播活动的疑难问题”了吗?各种技术越进步、越发达,人们就越容易相互理解吗?作者的答案并不是肯定的。尽管信息传递的“管道已是世界性的了,讯息有时也是世界性的,但受者从来就不是世界性的”。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世界观的相互碰撞,不断增长的信息之生产和传输的加速度,并不足以创造更多的传通,“它甚至会使误会放大和争执增多”。而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地球村”、全球化,只“是一个技术现实,但不是社会或文化现实,也不是政治现实”。作者感慨:“越来越多的信息,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无法沟通”,“这种现象在3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同时他也注意到:“与世界各地志趣相投者的沟通,并不会自然而然地使得与陌生人、与移民,或简单地与他人——例如楼下邻居——的共处变得容易。”换句话说,传播技术的进步以及它所带来的便捷和好处,更多地是发生在同质层面的人群、种族、地域与同质性的语言和文化之间,而不是相反,这确实是值得关注与思考的。对于被技术不断刷新,并被人们称道的现代传播速度,作者也颇不以为然。他认为:“速度或许是信息胜利的最大误区”,“信息的速度也可能反过来成为致命武器,因为错综复杂的文化多样性需要时间和慢节奏,以期超越彼此的刻板印象,并最终构建起码的文化共处”。他进而发问:“为什么要那么快?谁可以吸收掉?甚至连记者本人都做不到。”速度也可以成为一种危险,特别是面对世界化的复杂性之时。他认为:“缓慢的节奏才是人的时间,而速度是技术的时间”,“如果说人人都能看到一切、知晓一切的话,前提条件就是要快。这是以理解事件的深浅程度为代价的”。“技术至上观念只讲速度和连续性,人、社会和传通却是在间断性和共处中。”作者告诫人们不要忘了:技术进步不是“传播进步的同义词”,速度也不是“真实性和客观性的代名词”。“信息不等于传播”,传播不等于传通的这一现实,迫切需要人们思考:在差异性愈来愈显著、咨商性愈来愈低的世界中,如何才能赢得他者的认同及其共处的问题。作者给出的回答是:“有必要将分享的理念转变为咨商和共处的理念”,和“承认宽容的优先性”。如果用中国的文化观念加以诠释的话,可以说就是要在提升信息传播与沟通能力和效果的同时,必须将“和而不同”当做在传播中面对无法传通、无法分享时的一种“可选项”或“备选项”。正视“他异性”即语言、文化以及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否则,我们就会成为不顾传播活动会出现传通失效甚至失败的一厢情愿的自恋者。时下,似乎人们都在提升自身的传播力、影响力,都在争取自身的话语权,并且在不断地追求传播的实效与时速。读一读多米尼克•吴尔敦先生的这本小书,或许会使我们放慢速度,调整心态,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注:多米尼克•吴尔敦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传播研究分院院长,著名传播学家。《信息不等于传播》是作者第一本被译成中文的著作。《信息不等于传播》系刘昶主编的《欧洲新闻与传播名著译丛书》之一本书由宋嘉宁译,刘昶审校,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版。书评作者:闵惠泉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联系电话:65779336(O) /13501289986 邮箱: minhuiquan@yahoo.com.cn邮编: 100024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两句话:1.传播就是咨商与共处;2.必须反思技术。
  •     老师介绍的,这位作家真的很赞,书虽薄但内容棒哎
  •     当言情小说读的,讲的是现代人的孤独感。。。
  •     原来薄到站在万圣的架子边就能读完
  •     这书卖25块钱是一件很TM反人类的事!!!!
  •     可惜没读完,交流比信息重要。就比如房龙的“感觉历史比了解历史重要”
  •     信息不等于传播,己所欲,不施与人。正如索尔仁尼琴所说的“ 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
  •     “人文主义的传播观”,把技术当假想敌,而对技术的理解也不太能看出来是本09年的书,字里行间对技术展现出一种老祖母对性解放般的担忧。。。。
  •     书里的内容,让我对信息传播的概念有了更深的了解!值得一读!
  •     在我所具备的理解水平的基础上来评价的话,这本书跟马哲课本基本没什么差别……看第一句话就可,不必像我一样浪费时间看完整本书……
  •     1.信息革命的两个阻碍:信息的无法传通;信息的极大丰富需要各种知识理解。2.越能接触各类信息,越是每个人都可为之,越需要对信息筛选、分类、核实、评论、认可、消除和批评。3.媒体数量的增加反而会导致内容多样性和参与者多元化的减少。
  •     在当今浮躁、追求曝光率、话语权的社会背景下,作者的反思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信息量增大不等于传播效果增强,技术进步也不等于能更好地传通,多元化社会下,交流沟通更需要咨商。
  •     书中提到的很多书都适合找来读。这本书给我的启示在于它告诉我传播学包含的范围可以如此之大,也许今后会学传播学。
  •     这本书来的时候,外面还黑黑的。。。
  •     麦克卢汉是媒介的推崇者,他认为媒介本身就是讯息。但是本书的作者似乎有一点反媒介的情绪,他觉得传播是协商。我人文阅读这本书有必要结合《跨文化传播》来阅读,对读者了解当今的国际化传播环境有很大的帮助。
  •     法国的传播学者,书很小,读起来有些地方需要仔细思考。
  •     书很薄,内容精炼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