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书评

出版日期:2016-8-15
ISBN:9787513911207
作者:孙衍
页数:268页

影子

在等待航空流量管制的时间里,我坐在飞机上阅读这本书,因为等待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周遭的旅客有的已经睡着,四周很安静。厦航的空姐径直朝我走来,礼貌地问我是否是N先生本人,得到肯定答复后递给我一张贺卡,祝我生日快乐。28岁的这一晚,在飞机上,开始读这本书。就像书里的故事,书里的回忆一样,似乎我们都在不停流转的失控里偶尔捕捉着过去的影子。那时消瘦,那时忧愁,那时飞扬跋扈哦,那时正值青春,有太多太多的回忆,太多太多的故事。我飞往的城市,并不像常州一样可以肆意地骑着单车前行。我还记得第一次去往那里的时候,恰好是17的生日。来到那座城市,看起伏的道路,听着有调的方言,满城都是山茶花,满城都是黄桷树,是激动与担忧,是第一次离家远行后的故事。在作者的言语间,好像看见了年轻时候的他,又好像看见了年轻时候的自己,或许都只是每个人年轻时候的故事。客舱里熄灭了灯光,我打开座位头顶的阅读灯,想起有一年从老家飞往重庆的旅途。那一次我也在看书,已然记不起书名。旁边坐着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所谓的年轻大概是按照现在的我来对比。他很疲惫的样子,他关闭了自己上方的阅读灯,然后告诉我可以不管他看自己书。我看了他一眼,很清爽的男子,但我记不住他的五官,他的容貌。那个时候的我,从来没有想过再过一年,再过十年,自己又会是什么样子。会满脸络腮,会体态丰腴,还是其它什么样子呢?总是想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找类似的心情,类似的欢愉,类似的痛苦,类似的分离与类似的重逢。飞机冲上云霄,依稀还记得多年前的人说的那句话,一飞冲天吧。时隔多年,我们还保持着联系,断断续续的情感,模模糊糊的关系,谁也不知缘到何时。在隐忍苦涩的生活面前,寄希望于温暖的旅人,温暖的文字,我们只不过是给自己营造一个虚无的梦境,寻找一个放松的借口。我喜欢书页里的那一页侧影,白衣素净,绿叶摇晃,在佛像萦绕中,我们敌不过岁月的侵蚀却无畏人生的变故。我喜欢故事里的那一次次重复,在拥挤的人潮中,在过往的街巷中,我们与故人相遇,说不清楚谁已老去。我喜欢的慈悲,我喜欢的懵懂,我喜欢的点点年少轻狂,原来都落于纸间,如同窗外的繁星,璀璨迷人。航班落地的那一刹,像是回到了17岁的那一天,我看见机场的影子,他没有变胖,没有变矮。我们日夜相视,我们从不分离,原来这具躯壳包裹的东西还在那里。还是满城的火锅味,有麻味十足的花椒,有山城口味的啤酒,有美女手中的香烟,似乎时间刚刚好,在多年后的夜色中,我带着一点点紧张与一点点喜悦又回到了这里。时针没有走过12点,人生还在继续,而这座城还在,故事还会翻篇,少年也一直都在。

书中风雪夜归人

衍的这本新书叫《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我读完感觉有点风尘仆仆的味道,似是远归的人,终于在某个雪夜踏月而来。这大概跟衍的阅历有关。中年男子的阅历到底是多一些的,更何况衍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很强。或许正是这个原因,这本书的内容要比时下很多同类书籍丰厚些。当然,它还是在围绕着经历、爱情、友情、人生在写,但这个过程中流露出的触动是更加深沉、内敛的。我觉得时间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它所能带给你的东西,一定是要经历的,不然,就算你懂得再多道理,也无法逃脱犯错、摔倒的魔咒。一个写作者也是如此,没有人能够摆脱时间。天资聪颖者有,他们可以更快的学会很多东西,但这个快也是有限度的,依旧需要时间的沉淀。或许,因为我是那种迟钝的人,在学习方面总要慢上许多,所以对时间作用有一些体会。沉淀对写作者很重要,不管是不是在这方面有天分。所以,我觉得这个时候的衍去写散文,有很多优势。不是说技巧能够更纯熟,文字可以更优美。其实,衍的文字很朴素,可以称之为简单写作,但越简单的东西越难写。我回忆自己写作的过程,觉得可以作为一个反面例子来证明。十几岁的时候写青春小说,恨不能一句话长到天际,中间没有断句,形容词多如葡萄,整串整串地用,生怕别人看不出着撇脚的才华。到了很久以后,我才发现,短句子、动词才是一篇文章该多创造的部分。衍的写作的方式很直接,有时候读到很生活化的描写,我会哑然失笑。这个人怎么能写出这句话,然后稍微琢磨一下又会觉得恰当。所以,去读衍的文字,更重要的是看他的感触。他写爱情又不直接,表达观点也是迂回的。这跟前面并不矛盾,举个例子,比如他写阿三和美凤的感情,在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是不明朗的。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是不符合道德的,有违伦理的——有夫之妇跟一个鳏夫私奔了。母亲说阿三得癌死了是“报应”,这代表着绝大多数人的看法,而九零后的外甥女则代表另一种思考。“那不一定,他们一定是真爱啊。不然怎么可能老夫少妻生活在一起这么多年,就连阿三得了绝症,美凤还是不离不弃。”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故事,关于爱情,衍假借别人之口,提供了众生对它的态度和观点。人不可能一直拥有爱情的,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或许曾经相爱过,但有千百种理由最后离散。恋人是一种称谓,没有时间限制,长久或短暂没有要求。人在没有得到一些事情之前,总会故意或不故意的美化一些东西,这不是错,但会造成错。比如,面对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误以为努力付出,就会得到回报;认为两个相爱的人,自己多付出,对方也在努力,理所当然能够走到最后。但,现实并非如此。所以,孙衍的书里有《无处安放的爱情》,也有《谁不是把悲喜在尝,看一段人世风光》。另外,关于战友和亲人的文字,也是孙衍这本书的一个重点。战友之间的情感,有时候是超过友情的,更能经得住考验。他写自己回家之后坚持用白床单那段,我印象非常深刻。到写到那把枪,和与枪有关的两个人,我有些动容。这是脱离于文字之外的,我们多少在生活中都有些固执,这份固执的背后有一些不想跟别人提起的故事,这别人眼里的固执,其实是自己最后的一点坚持,其实没有对和错,所以,人和人永远都需要理解,这是能够交往的前提。浅显去读,你可以从这本书了解孙衍这个人,他的家庭、家人的性格、对他重要的事情以及他所去过的城市;更深入去想,你可以看到一个已经度过了小半人生的人,他的对人对事的态度、理解、思索是什么。小川叔戏谑孙衍是禁欲系男神,解钮扣就可以大红,其实,我最初喜欢孙衍不是因为这个。而是因为那段时间,我看他写的一个系列,用食物的标题来写爱情。那时候还不熟,总觉得这人真逗,倒像个从远方过尽千帆的归人,回来解了铠甲和剑,换了衣衫和菜刀,专心做起某些菜。但也不像是做菜,更像是以菜之名把千般经历讲出来。这是很有趣的。人总是在不断成长的,因为成熟是一个相对概念,所以我更愿意用成长这个词。估计孙衍现在再看这本书,还是会有一些认为可以翻篇的东西,我认为这很正常。因为,我觉得这本书的一些稿件是较早时候的心境写的。不如这个时期写的内容更洗练。文章最怕絮叨,写私人的情感更是如此,所以,孙衍写故事的时候更干净利索。不过,人无完人,书也如此。这不是错误,慢慢来,总会一边写一边觉悟。

一位大叔把一位少年藏在这本书里了

去年初我刚来豆瓣,人生地不熟的,幸亏结识了几个一起写东西的小伙伴儿,相互鼓励,相互帮衬,这才有了持续更新的动力,也不至于写完的东西没人看,显得太清冷。衍叔就是我这里认识的比较早的一位。我出第一本书时完全懵逼,知道他在出版社供职,向他讨教不少,他都知无不言,耐心回了。一晃儿过去近一年,如今他也出书了,虽然素未谋面,却也有种“老友发达”之感,远远地,由衷替他高兴。虽然其间豆瓣屡次改版,我也渐少登陆,但心底还是感激这里的,也格外怀念那个辞职在家,对前程略感迷茫的冬日。可以说,没有这里,就没有如今更好的我们。相信每个因此出书的“豆瓣er”都会有类似心境。你厌倦也好,不屑也罢,这里都汇聚着我们对文字和生活的热爱,藏着我们青涩却也纯粹的初心。这就是一本讲初心的书,让我对衍叔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他的文字朴素平和,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也没有矫情的伤感和空洞的鸡汤,他就老老实实、不紧不慢地把他这些年的经历、感悟、得到、失去摊开来给你看,且尽力还原到生活本真的模样。我从很多段落中看到了曾经的自己,那个自卑、敏感、脆弱、彷徨,内心似有无数想法,却在生活中苦恼无措,努力扮演一个陌生人的愣头少年。如果没有用心,怎会感同身受;如果不够坦诚,怎会戳中人心。无疑,他的书写,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他都在这本书里记录了些什么呢?一个为了让身边人生活得更好,宁愿对自己苛刻,却身患顽疾的“家庭方舟”摆渡人,让我们重新思考:到底该不该太拼,又该以何种心态、何种形式去拼;一个对诗集爱不释手的看门大叔,一个在昏暗灯光下旁若无人般读书的仓库理货员,一个对未来充满懵懂和憧憬的实习生,一个原本为了看电影而去电影院打工,嫁作官太太后反而再未认真看一部电影的亲戚,这些唤醒了我们对艺术、对世间所有诗意美好的热爱和敬畏,提醒我们何谓热爱何谓情怀,想明白该如何选好自己该走的路,然后坚定不移地守下去;一次口若悬河却虎头蛇尾的策划会议,于唾沫横飞间暴露了每个人的性格缺陷,指给我们,什么才是每个人最大的敌人,又该怎样去面对、承认和克服……他都在这本书里表达了些什么呢?讲到人生中的遗憾,他说,“幸好还有遗憾,我还能继续想着让自己更好一点”;讲到生活里的困难,他说,“有时候,你越怕你就越不会懂的”;讲到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他说,“生命无常,只有一路上边走边唱,才会遇见真正的自己”;讲到对自己内心的认识,他说,“人活着可以逃避很多东西,但是无法逃避自己”……看似在说别人的故事,对照的却都是不同阶段的自己。看似在讲世间的百态,反省的却都是波谲云诡的经历。他通过文字的方式,以那颗不再滚烫、温度刚好的赤子之心,观人讲己,分享生活智慧;度己度人,熨平人心褶皱。不得不说,这活儿干得漂亮。人生最难就是做回自己。出发时若能沉稳笃定,坚守一二,归来时也不至于面目全非,人鬼莫辨。可生活中有很多人,整天忙于琢磨他人对自己的想法:ta在想什么?ta对我说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ta为什么没回我消息?ta是不是讨厌我?ta发的那条微博是不是在针对我?ta是不是不把我当朋友?ta是不是在背后说我坏话?如果我这样做了,ta是不是会高看我一眼?如果我那样做了,ta是不是对我多一些好感……凡此种种,不甚焦虑。甚至,为了维持表面上的“一团和气”,制造“看,我跟任何人都很熟”的假象,而忘了照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问问自己是否真的快乐。花大把时间去琢磨他人,却忘了静下心来,好好琢磨下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又到底想成为怎样的人。谁说非要活得这样累。世事无常,无论有多努力,也还是做不到面面俱到,倒不如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对他人,保持宽容和分寸感,多鼓励,少怨怼,不必凡事较真,学会欲言又止、得过且过;对世界,保持热爱和探索欲,多思考,少定论,不求行走万里,但求沙中见泊、认真生活。这份简单,这点执念,就当是成人之后为自己保留的一点棱角。合上书,我对其中一个场景印象最为深刻。衍叔说,现在的他依然经常回想起少年时代,喜欢趴在桌子上,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窗外的树顶,想着那是一座山,山上有寺庙,有香火,有人群,有飞鸟——而现在,他更关心那些树顶有没有果实。这是岁月磨砺后的心态转变,是更高一层的务实与平静。心自在处,便是身自在处。自己自在,比别人觉得你怎样做才会自在,要重要多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制作精美,封面素净,内页更是奢侈的全彩印刷,图文并茂。衍叔亲自出镜担纲书模,赏心悦目。书到的那天,我只是随手拍了两张发到朋友圈,就有数位女性朋友被他颜值掳走芳心。建议唾液腺比较发达的朋友阅读时旁边备上纸巾。你要是懒的话,扫一扫书中每篇文章前面的二维码,有多位主播轮番读给你听。精致周到至此,足见诚意。能够旁若无人地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拥有一个心思宁静的时刻,已是一种不可小觑的幸福。只可惜,太多人对这种琐碎的幸福视而不见,反而总觉得自己不够快乐。感谢衍叔精心孕育出这颗“果实”,给了我许多个思考的时刻。愿你也有机会尝一尝,认识下书里那位可爱少年,跟随他拾回初心,不惧大山大海,好好走下去。2016年10月9日 急就

睡过,10分,内有裸照,慎入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别人发图片给我,小手老湿你出书了,仔细一看,哦,果然是衍叔的书,后来衍叔给我寄了一本,入手手感饱满,丰润挺翘,有着江南书生的温润尔雅,and军人的坚韧挺拔「他是退伍兵哥哥」「事后告诉我的」细看书名,出走半生,仍是少年,翻译一下,进进出出下半身,到头来还是如少年般紧的咧!拜读之,内容滑如凝脂,四十岁的大叔保养的那么好是要怎样!欢迎入手男性灵魂保养手册。不小心水溅在了书上,感觉射在了脸上,谁说这是书评了,我有衍叔裸照,谁要?

不过是为了完成普通的生活

十年后,我就是孙衍现在的年龄了。十岁的时候,我对二十岁的自己从没有什么期待,所想不过是能够顺理成章的进入大学。二十岁时,我对三十的憧憬是能够在所在的城市立足,有一份喜欢的工作,结婚生子,然后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窝。我没有想过四十岁,或者说害怕去想四十岁,总觉得那是很遥远的以后了。看了孙衍的《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这个星期,我一直在想自己渐渐在失去的“少女心”。比起每年增长的年龄,这是我更加害怕的事。至少在过去二十五年里,我从没有担心过会丢失掉自己的天真,可最近的各种“权衡”、“对比”、“考虑”,让我觉得很累,且不快乐。以前那种没心没肺的快乐,不计较,变得很珍贵。也正是在这种状态下,对孙衍说得“给很多年后一去不复返的自己”有了更多的体会。中秋那晚,我躺在床上,看着孙衍写在首页的字,“记住,我们都是姐姐家的,姐姐家的都是好的。”莫名其妙就哭得稀里哗啦的,乐天逗比性格也没能拯救到我,越想越多,越多越觉得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妈妈对我不知道哪里来的信心。我的妈妈真是好啊,就算已经看不到我有任何一飞冲天的可能性了,她还是坚定的相信我是与众不同的孩子,别人对我的不理解,她会安慰我说要坚持自己,因为我和别人不一样。我不知道我究竟和别人是否真的不一样,但每次情绪不稳定时,想到妈妈对我的信心与支持,我就特别想大哭一场。而这两个月,我已经哭了好几场,这也是这段时间来,基本没有写文章的原因。我除了告诉自己必须挺过去,别无他法。我想啊,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是多么大的祝福,在“出走”与“归来”之间有着太多太多的挣扎,没踏脚的人不相信不理解,归来的人不过多言语煽情,埋在心里,可对正在经历的人,简直是一场炼狱。生活真的很难,这是我二十六岁时才开始真正明白的事情。以前只觉得穆旦先生说:“我这才知道我全部的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是谦虚,现在知晓那是真相。可除了自己挺过去,你真的没办法与别人说的。遇见能理解的朋友,遇见说出心声的书,在艰难的道路上行走着,便觉得有些欣慰,即便路还是得自己走。谢谢孙衍,谢谢《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愿我们都好。

愿我归来时 修得少年心

长久以来,我都以为自己是鲜少改变的那一个,朋友们也都这么认为。在大家眼里,小白,一直是那个风风火火恍恍惚惚的小白,上进的,要强的,努力的,甚至是傲娇和咋呼的……可当我读衍这本《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很多无关紧要的少年琐屑就倏忽而来,我发觉我变了。年少时,不知幸还是不幸,给大家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于是在后来的日子里,我渐渐囿于这样的人设,无论我下多少工夫,似乎也不过是在这样的设定上添加一些多样性的元素,看上去好看罢了,改变不了实质。跟多年未见的朋友喝下午茶,我谈起读书时心中曾放不下的芥蒂,谈起这些年岁里写作给予我的改变,谈起自己收敛个性的坚持和妥协。他听完,颇是讶异,仿佛忽然间才知道,我已经变成了怎样一个与他固有观念里大相径庭的小白。少年时,我们总是张狂,深陷在自我里不可自拔,以做自己为傲,而做出改变就是对现实的妥协,一点儿也不帅气可爱。很多人,即便改变了,他们也不会有意识地去发现这些改变的意义,只一味地将其认为是外在的环境和压力带来的副作用,容易心生怨气和不满。后来,我又跟这位朋友聊起我眼中的他,从内向寡言变得外向健谈,我感觉这些年他确实是用了洪荒之力在改变,但同时也感受到他所承受的来自外界的巨大压力和那种隐约走不出内心迷茫的困境。然而,我们生活里经历的波澜壮阔也好,乏善可陈也罢,都无法分享给别人,得失成败,全靠自行参破。我从来不说,能察觉到的人,自然是察觉到了,不能察觉的人,也没那必要去刻意提醒。我已渐渐开始意识到了那来自本身的巨大变化和变化带来的剧烈阵痛,但我又是幸运的,因为身边有朋友和老师善意地帮我解答困惑和矛盾,愿意在迷雾中为我留一盏灯,陪我走一段路。而衍的文字就是充满善意的,他写那些路过他生命的人,却不评判什么,不解决什么,不解释什么,而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就那样看着陪着,送他们一程,无论是深夜找他倾诉的姑娘,还是多年部队里的团长,他心底那份祈愿,或者说那种盼望每个人终能获得幸福的念头,贯穿始终,如同在字里行间点着熏香,幽幽然萦绕鼻尖。这种善意,想来是源自他历经生活的沉淀,归来时仍保有的那颗出离心吧。少年心,还是当时的少年心,只是人,已不是少年人。毕竟,尝过世间百味后重新爱上粗茶淡饭的选择,终归要比自小清淡寡味,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来得厚重有力。就像衍那篇《当爱已成习惯,当我们在人群中走散》的结尾:它将我们沙滩上刻着爱字的礁石打湿,将能吹响爱情之曲的海螺卷走,直到没入沉默的海洋,那里也有爱,但更宽阔更茫远更遥不可及。我想,这可能才是我读衍笔下故事时,得到的对归来“少年”,那些关于爱的,新的解读。

如此真诚,如此疼痛,如此美好

记得上学那会,曾与同学戏言,所谓散文,可以不读,自己写就好。一晃近二十年过去,毕业,求职,就业,恋爱,成家,生子,随着生活和工作不断迈入深水区,人生在预料之外的轨道上豕突狼奔、渐行渐远。沉入水底,屏住呼吸,慢慢觉得,写散文就像过日子,过日子就是用生命在写作,我们如何对待生命,就会如何对待写作。年届不惑,依然看不清前路,回首过往,早已丢了初心。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读孙衍这本《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心底充满莫名的感动,书中的很多细节,勾起了我对往昔的回忆,尤其孙衍在开篇即写了他眼中的我,这在我的阅读经验中还是第一次,让人猝不及防,也让我得以站在自己的对面审视自己,原来这就是我,这真的是我吗?这真的是我吗?或许,孙衍也是带着同样的追问和反省,开始对自己“这些年”进行爬梳和书写的。正如他在《自序》中所写:“回到家乡的这几年,我一直在想,在回顾,在思考,这些年在外面做了些什么,又得到些什么。”因为出走,因为参军,因为工作,孙衍三十多年的人生,一半在他乡,一半在家乡。很自然地,他在书写中采用了两个参照坐标:一是在时间之后读时间,在家乡的时候眺望远方,真的到了他乡,家乡又开始魂萦梦绕,若干年后,再回到家乡,才发现原来他乡早已融入自己的生命。二是在人群背后看人群,孙衍对自己“这些年”的追问和反省、爬梳和书写,是通过记述身边的一个一个人进行的,在勾勒那些构成自己生活一部分的朋友、同学、战友、同事、家人的过程中,他也实现了自我书写。孙衍说:“这么多年的生活经历与成长过程里唯一没有改变的,便是自己胸膛之内那一颗赤子之心。”赤字之心最真诚,这是孙衍的自我追求,也是我读完之后的深切共鸣。二十年前,狂言散文好写,是因为还不懂散文,不懂生活,现在想来,真要写好散文,不仅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更需要直面灵魂的勇气。孙衍的文字当然很好,但是能写出这样文字的大有人在,《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之所以让人爱读,不仅因为文字好,更难能可贵的是字里行间发自肺腑的真实和坦诚。这种真实和坦诚,书中随处可见,而我在读《两个偷书的男孩》一文时,感受尤其强烈。从文中可知,偷书一事,发生在小学四五年级时,二十多年过去了,孙衍对这件事,依然记忆犹新,不,简直可以说是刻骨铭心。其实孙衍完全可以不写这篇文章,或者,即使写了,也完全可以不收到书中,十几万字的一本书,少一两千字,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偷书,毕竟不光彩,换作你我,可能不会说,也不会写,更不会放到书中,但孙衍不仅说了、写了,而且坚决地把它放到书中了,这就是孙衍,真实而坦诚的孙衍,敢于直面灵魂的孙衍。这样的态度值得尊敬,这样的文字才有力量。如果孙衍把这篇文章从书中拿掉了,我以为,这本散文集的分量是要大打折扣的。幸好,他没有。很多作家的写作都绕不开自己的童年经验,无论是明朗的童年,还是灰暗的童年,童年经验总是不由自主地作为审美对象进入写作之中。散文的写作尤其如此,孙衍的写作也不例外,关于这一点,孙衍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两个偷书的男孩》中这样写道:“大凡小时候对自己伤害比较大的事情,往往一辈子也记得,忘不了”,“所有的谚语都告诉我们,之前的伤痕,可能需要一辈子来修复,或许永远也修复不了。”从文中、从书中来看,孙衍对过往种种并没有完全释怀、放下,尽管他努力尝试着修复和与之和解。小学四五年级时,孙衍应该还没有读过鲁迅,但或许他内心里也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一样,执着地认为“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所以儿时的他在把学校图书室的书“带一些”回家后,内心并无忐忑,甚至有同学路过他家时,他还会拿出几本向同学“炫耀”。这一切,在偷书的秘密泄露后,发生了逆转,面对班主任的审问,他一时如“五雷轰顶”,在交代了偷书的经过后,他“只记得自己脸上像被用刷子刷过一样,火辣辣的疼”。这件事,对童年的孙衍最直接的影响是,他“整个人变得郁郁寡欢,茶饭不思”。因为这件事,孙衍与儿时的玩伴、一起偷书的桂形同陌路,一年两年过去了,五年十年过去了,十年二十年过去了,他们之间几乎是老死不相往来。因为这件事,孙衍从此对承诺“有了戒心”,“无论谁的承诺,我都会不置可否”,“任何的承诺在我眼里都是草稿纸”,“对承诺的不信任”无疑让孙衍更加的郁郁寡欢,在我看来,直到今天,郁郁寡欢仍然是孙衍挥之不去的独特气质。只是,有些伤痕是痊愈不了的。比如,我对当年班主任批斗似的审问永怀恨意,她让一个年纪幼小的孩子从此背负着“小偷”的罪名和阴影;我对桂的不解释抱以不解,他当年见我生气怨恨不见他躲避他,完全可以向我做出解释(P80-81)。读到这一段时,我的心隐隐作痛,童年时的“郁郁寡欢、茶饭不思”,在若干年后,不仅没有清空,反而不断累积,成为压在心头永远的“恨意”。我相信,孙衍在写这篇文章、写这段文字时,内心一定也是疼痛的。只有作者自己的心是疼痛的,忍着疼痛疼写出来的文字才有痛感,作为读者,能够读出文字背后的疼痛,能够对这种疼痛感同身受,才算是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于无声处,从此订交。谁的青春不迷茫?谁不曾“敏感过,脆弱过,彷徨过”?难的是“一直坚持着做自己”。我以为,好的写作,真诚引人进入,疼痛让人反思,美好给人希望。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以这样的文字作书名,大概不只是当前出版界的潮流所致,其中无疑蕴含着孙衍的人生价值取向,正如他在《自序》所期许的那样:“无论如何,任周遭再多变迁,初心不容亵渎。”说到美好,孙衍的这本书无疑是一本特别美好的书,不仅书名美,书中很多文章的标题都很美。如《愿大雨浇不灭你的热情,愿这世界温柔待你》《如今我们天各一方,生活得像周围人一样》,如《当爱已成习惯,当我们在人群中走散》《那些时光里游走的人,是我们再也遇不见的自己》,又如《每次出去看风景,都能看到许多爱情》《只要想起一生中美好的事,梨花就开满了南山》,等等。即便《两个偷书的男孩》一文,虽然总体基调是灰暗的,甚至孙衍把自己小时候跟在桂的屁股后面归结为“没得选择”,仍然藏不住字里行间不经意透出的美好。“那几个暑假,我一直跟着他,玩遍了那个年纪孩子该玩的所有事情。我们一起跑得远远的,去挖蚯蚓,去钓鱼,用大人给的笼子去抓黄鳝……”相信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会认可这一点,那些回不去、忘不掉的童年的美好,大抵如此,不外如是。当然,任何美好的背后都有暗流涌动,大概是因为特别敏感的缘故,孙衍对这种暗流涌动的感知明显甚于常人。这种敏感,以及类似偷书导致的郁郁寡欢,诸多特质,显然深刻地影响了孙衍的性格,进而也影响了他写作的风格。在如此美好的文章标题之下,孙衍却写了很多沉郁顿挫的成长往事,这大概也是他曾经决绝地选从家乡出走的原因,然而历经辗转反侧和岁月风霜,他不忘初心,选择归来,这个结果,稍稍留心,从他文字之中不时流露出的美好,就能看出端倪。作者之心未必有,读者之心未必没有,有时候正是这种吉光片羽式的文字以及文字背后的情怀,能够长久地打动人,并给人以希望。说来我和孙衍认识也有两三年了,直到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对他的理解才又更深了一层。我还记得,九月的第一天中午,几个朋友一起吃完火锅,他从包里拿出书,准备送给我们,我们请他签名,他竟然害羞地躲到一边,签好了才拿给我们。一个敢于在书中如此解剖自己的人,生活中依然如此羞涩,我想,即使很多年后,我依然不会忘记那天的情形。书的最后,孙衍这样收尾:“能说的,都不是最深的孤独。”看到这里,我不禁会心一笑,原来他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期待早日读到他那些不能言说的“最深的孤独”。2016年9月17日成稿于江苏广电城2016年9月18日晌午定稿

路过那少年郎

和世间所有的相遇一样,在别人的故事里读出了自己,猜来这故事便是成功的。写文字和心,和阅历,才华,天赋,灵感等一脉相承。读文字的心,却和心情,心境,周遭,经历等直接相关。一个是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往变成黑纸白字,一个是把黑纸白字还原成最切近自己的所见所得所感。私以为,散文是最不好拿捏的一种文体,因为白话的缘故,写太通俗浅显,容易变成白开水,铁打的散文流水的账本戏;太遣词造句又容易造作矫情,华而不实变成旗袍上的扎眼虱。但从读书的角度,散文却又是最简单,最直接,无年龄隔阂和障碍的对话工具,把日常的生活语音稍作修饰即可变成一截截小文字,日常的经历和所闻所见所感都可以拿来入药,至于是煎炸爆炒还是清蒸白灼,就看文字输出者的文字运用功底了,俗称:文采。衍的文字里,耳熟目详的金句随处可见,他也并不忌讳,并以此为结绳,把一个中年男子日常的生活片段串起,在其中:有人、有事、有景、有物、有思、有感、有温度。随着一行行文字一篇篇故事的结束,终于勾勒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少年模样。处子之心,唯坦诚以待。小时候,家里藏了不少大块头的书,古今中外无所不有。当同龄的孩童都在三五成群追跑打闹享受年少无忧的精彩时,我却激发了另外一种兴趣来控制体内的洪荒之力——以读为乐。虽不记得是怎样地从阁楼上的一堆大木头箱内发现了诸多的小说和文学作品,但年过半生却能依然真切感受到那些白纸黑字里的别样大千世界。那些书,有竖版的红楼梦,章回体的隋唐演义,近乎白话的聊斋志异和西游记,还有译本的姿三四郎乱世佳人,更有成套成套的大学文学院古今中外丛书教科书读本。这些书,怦然打开了一个小孩子的想象力探索史,让我知道原来别人都是这个样子去辨识去思考去行动的,潜移默化中暗植下一个念想:除了当前的日子之外,原来还有千千万别处的生活。这些书,也给后来的我造成诸多实际的困扰,比如囫囵吞枣,一目三行,似是而非,不求甚解。但于当时而言,实际上得到的利益,比如优等作文高分语文成绩老师赞誉等已经让我不曾思考过这些潜移默化种下的孽果。都说晚说话的孩子成熟的格外快。从三岁才正式开始张口叫爸爸妈妈起,到后来越来越明显的文静和沉默性格,甚至于最后的整个少年期,连说起话来都有一股子惊天动地的电台腔。就这样,我完美地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自我创造出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特方言腔。很快,静若处子的我,用一种无声无息的倔强展现出了青春期的叛逆:远离家乡去求学。和所有心怀高远的年轻人无二,“才气逼人”的十七八九岁短暂而迅速地结束。推促着一个纯真少年郎一脚踏入80后的共同社会烦恼。在此前,父母一个希望能靠嘴皮子磨开律政界的大门一个却希望能发扬族统成为育人成才的人民教师。而少年自己的小心愿是:做一个人物记者,结识形色万花人生。最后,事果然与愿违。不过,都是青春后话。半生已过,少年不在。出走归来,缘生缘起。对镜剃须,忆想起那少年郎。少年时的早生华发,如今却已悄然复黑。只祈在那岁月静好红尘穿梭中,你我,犹记那少年郎。

这个大叔不适合写书

为什么说这个大叔不适合写书。主要有三点:首先,这本书里的图太少,字太多了!特别浪费作者的颜值。作者孙衍在豆瓣广播常发的照片是这样的,你感受一下。看到了么?请注意这种漏胸不漏点,半开半含情,掰弯世人腐(抚)众基的红人博主造型,这样的红人出的书不应该都是【XXX首部图文集】那种么?就是一大堆写真照片,然后适合骚年sao女对着流口水的,文字偶尔有一小篇散文就可以了。可以是什么出道心酸,可以是被骗经历。反正说什么又有什么重要。但封面硕大的字必须要写,记录X漂多年感悟心得,XX青年生活不完整手册,此类。以确定自己美貌如花但是坚强励志的形象。或者是XXX首部摄影图文集,38篇随笔作品。108张城市定格,逼逼逼一个高逼格的不一样。然而,作者并没有卖脸,为什么?我也不知道。这种不用自己擅长来取悦读者的作者,不适合写书。建议你下次再出书,可以考虑身着白色短裤,将书放在重点隐私部位,海报硕大两字,取喷溅效果,写上,出了!肯定三万册保底,瞬间卖疯。相信我~~~在这个靠颜值吃饭的世界里,不要放弃你的颜值卖才华,这是浪费啊!更多美图你可以戳这里:https://www.douban.com/photos/album/48844791/?start=0其次,这本书的文章不好看。题目叫《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看到这么一个矫情逼的名字你会什么感觉?男版安妮宝贝吧?里面会不会有中英文夹杂的片段?虽然作者不是那种高富帅,不走卖职场精英的人设,所以不一定会有诸如:这个project的schedule有些问题,尤其是buffer不多。另外,cost也偏高。anyway我们还是先pilot一下,再follow up最终的output,看能不能run的比较smoothly,更重要的是evaluate所有的cost能不能完全被cover掉……这种。但至少也可能会出现:今晚又失眠了,起身点一根MILD SEVEN。最早爱上这个味道还是在银座,没去日本之前一直都很喜欢抽SEVEN STAR,那天晚上也犹如今夜一样失眠到两点多,于是走出旅馆去楼下的7-11,刚好就看到了MILD SEVEN这个牌子,440日日元,很喜欢外包装的颜色,440日元,抽第一口的时候,窗外就下起了细雨,整个银座瞬间就像是被LOMO相机定格了一般,模糊而妖娆。但是,一个英文单词都没有。麻痹!作者这种不装逼反而更装逼的态度是几个意思!!!连英文都没有,你怎么好意思叫这么文艺的名字?好吧!即便没有英文,你好歹给我一些或鸡汤、或励志,或者是一些暧昧不清,甚至是冒险拜佛的的故事吧!一个拥有岁月阅历的大叔,一定睡过或者被睡过很多人。我有瓜子,你好歹给我一碗鸡汤吧?一个有一定岁数的大叔,没去过国外,好歹也至少去过西藏,当过背包客吧?快给我一些逼逼逼的人生道理,奇奇怪怪的各色故事好不拉!但是,没有,这都没有!!!这还看个屁啊!作者到底会不会写书啊!你不写英文,不写文艺,不出国,不写爱情故事。你不做一个摆渡人,也不说好吗好的,你不写流浪去西藏,也不写爱不爱一个姑娘。那你还能写啥?这样的故事还能看么?简直没有看点啊!太不符合主流市场了!里面的文字都是个人那么点破事儿,都是淡淡的、安静的。这让我满腹的文艺之心都无处安放啊!现在时下追求潮流的微信派年轻人怎么看得下去啊!最后。这本书不适合还没老过的人。如果你还是一位自认为白衣翩翩的少年。如果你自认还算是游戏人间的浪子。如果你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什么暖男。如果你还处在身在俗世,但我随时都可以来一场想走就走的旅行,大碗喝酒,大声放歌,不管不顾,假装潇洒。你大概都不适合看这本书。就好像年轻的你喝惯了烈酒,却品不出清酒的味道。胡吃海塞吃了羊腿杂肉,品不出私房菜的真香。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呵呵。这是一个已经老的人,内心抱有的初心和不老。还年轻的你,又怎能懂得?就犹如过了强说愁的年纪,经历万千,才淡淡说一句,天凉好个秋。懂的人,自然就懂了。孙衍,我们在朋友圈里总叫他红衍。是说他很红的意思。当然,也是嘲笑他明明可以很红,却还没红起来的意思。带着一副禁欲系性冷淡的表情,发的图却是闷骚到极致。这本处男座的文集,笔锋没有洪荒之力那么夸张,但却也是在励志鸡汤化,故事狗血化,背包侠客化,撕逼正常化,四化出版怪谈里的一股清流。你可以看到的是一个单身?男子,在这个世间行走的所闻所感,在城市迁徙的过程里看到的人事物。他有他的判断,也有他的壁垒。他有他的自由,也有他的孤独。一如一个时间停摆的看客,看世间百态。看曾经的好友爆肥秃顶,看曾经的同学官场缓爬,看周围的世人辛苦却不知为何,看新来的实习生,兴奋茫然。你看的人生太多了,就仿佛经历了他们所经历的。你怀念的东西太多了,也就老了。出走半生,抖掉一身风尘,若还能开口言笑,若还能为自己活一把,不畏世事,干脆直接。这大概才是活得明白,活回去了,方才成了少年。若你也曾累过老过。若你也曾困顿彷徨过。那不妨抽个夜晚,读读这本,哪怕自己活不成他人那样,至少可以知道,这世间总有人,肯这样活。——致那些曾爱过、活过、老过的年轻人,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BY:小川叔 即日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