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口棺材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5-1
ISBN:9787806577301
作者:约翰・狄克逊・卡尔
页数:312页

书籍目录

谋杀专门店之乐
《三口棺材》导读
第一口棺材
1 威胁
2 门
3 假面具
4 绝无可能
5 谜样的遗言
6 七座塔
7 盖伊・佛克斯来访
8 枪弹
第二口棺材
9 崩裂的墓穴
10 上衣的血迹
11 不可思议的谋杀
……
第三口棺材
……

作者简介

住在伦敦罗素广场附近的葛里莫教授在家里书房中中弹,生命垂危,虽经警方急救,仍一命呜呼。其书房房门窗紧闭,无人进出,仅其一人在房中。
随着案情的展开,凶手究竟是谁,一波三折,其结果却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作者简介:约翰·狄克逊·卡尔(1906-1977)
美国籍作家,出生于宾州,毕业于维佛学院,曾远赴巴黎留学,但随即转往英国定居。作者另有其他笔名,其中狄克逊·卡尔最为著名。卡尔的推理小说俯拾绋是“密室谋杀谜团”与“不可能的犯罪”的情节,世人推崇他为“密室大师”。
卡尔的成就不止于此,他专研17世纪未破的悬案,并将自己的见解融入社撰的小说中,他是个风格多变的实验家,试图钭各种类型如超现实恐怖小说,时光之旅奇想小说等,纳入推理小说中,借此开创出全新格局,此外,他也是历史推理小说的名家。
熟知英国风土人情,下笔有浓随英国古典风味的卡尔,其美籍身份常让读者大感意外。此外,他也是第一位受邀加入英国侦探俱乐部的美国作家。生平曾两度夺得爱伦坡大奖,1960年以传记小说《柯南道尔的一生》获奖,1962年则荣获“推理大师奖”。


 三口棺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9条)

  •     开始看的时候人还是迷迷糊糊的,看到最后揭开真相的那一幕,之前所有混乱的全部串了起来,特别是讲到镜子的那一场,感觉那个场景就活生生地浮现在眼前,为之震撼为之惊艳啊。决定开始喜欢这个作者啦。
  •     教授的密室演讲的确不错,作为始终较为独立的一个章节完全可以脱离出来选入侦探讲座。 这也是我认为唯一可以称得上是密室推理空前的内容。我最大的疑问是:当教授在自己门前扮演两个人时,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背镜子反射出来。秘书说,来访者是带着面具的,而教授当时则是没带眼镜。这一矛盾的事实应如何解释?疑问!疑问!
  •     卡尔和阿婆、奎因被誉为黄金时代三杰。阿婆和奎因的作品已经涉猎过半,他们的确是伟大的推理小说家,作为三杰之一的卡尔当然不能错过。于是怀着诚惶诚恐的心理看了他誉满天下的“密室杀人”巨作《三口棺材》。在“挑战读者”之前,卡尔宣称他已经将“案情都显现在读者面前”,要求读者指出凶手及凶手的手法。本人愚钝,虽然也曾经猜出阿婆、奎因部分作品中的凶手,但这回本人决心拜读卡尔先生的超级推理,结果非常非常令人失望。最后凶手及其手法的展现,最主要是缘于两个事实:第一是巨型时钟的时间差了40分钟。这个线索在文中根本就没有透露,连提示也没有,从而令人可以推断出葛里莫也具备作案的时间。而且,如此巨大的时间差,居然证人和调查现场的警察完全没有发现,实在比小说本身设计的所谓密室杀人还要匪夷所思。警察调查杀人案件的第一件事,恐怕就是要确定凶案发生的时间和受害人的死亡时间,但是在这起杀人事件中,作者堂而皇之的将错误的时间作为完全无误的事实告知读者,这种误导读者的做法完全不具备推理小说最基本的公平竞争准则。第二是镜子的魔术。德瑞曼中风是因为试图将镜子从书柜中抬出来,但是,在这个情节中,只有德瑞曼中风而没有镜子的线索,尊敬的卡尔先生又留了一手。或许后面镜子魔法是精彩绝伦的,但是出于对这种不公平竞争做法的愤慨,我根本就没有心思去认真阅读。何况,卡尔尽管说奎因在《中国橘子之谜》中设置的密室过于简单枯燥,但我看不出他的镜子魔法比奎因到底高明多少。最后,本人不得不对书中俯拾即是、漏洞百出的情节进行简单评述:1、首先本人赞叹书中比超人还牛逼的打不死的小强——葛里莫教授,能够在中枪后一滴血不流的走那么远的路回到家中,还可以做那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既然他有足够时间说那么多废话,既然他临终良心发现,说一句“我在**街枪杀了弟弟弗雷”难道那么难以表达吗?2、有人(监狱法医?)居然会在时隔几十年后将坟墓出人的事情在其演讲中大肆宣扬(原来可是遮遮掩掩的),而与之毫无关系的波纳比居然灵感大发画了一幅与当时情境类似的油画?3、哪位同志能够告诉我,曾被作为重要线索的“狐狸”是啥子东西?4、菲尔博士怎么会莫名其妙的知道葛里莫来自匈牙利的Transylvania公国,以及有三兄弟和七塔监狱的事情?5、弗雷在屋内被葛里莫开枪击中,毫无疑问他的衬衣肯定被击穿了,然后他穿着大衣戴着帽子出去找医生。我想问,那些证人和警察都是傻逼,看不出来他的大衣没有枪击穿孔的痕迹吗?但是,卡尔先生居然以“死者伤口周围的外套部分呈烧灼的焦黑状”这样的描述来欺骗读者。6、7、8、……所以,我不得不说,第一,如果这是卡尔最杰出的作品,那么很遗憾,他不配与阿婆、奎因并列;第二,这部密室杀人的经典巨作,我给予的得分是不及格。此外,本来我认为阿婆的文笔算是一般的了,但卡尔先生的书更是令人感觉枯燥无味,当然这也跟翻译有很大原因。

精彩短评 (总计88条)

  •        约翰·狄克逊·卡尔是“密室之王”。他的小说的最高魅力就在于把密室案件写到了最高的水准。两个完美的密室任意一个都是绝无仅有的绝唱。而书中又巧妙地将其用一种特殊的纽带将它们牢牢地连在一起了。书中十七章密室讲义将所有的密室做了一个系统性的总结,是推理爱好者不可不看的经典教义。
       但是我特别的喜欢看日本的推理小说。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就会觉得日本的那些推理小说,简直就是一般般啦。
       这本小说将不可能犯罪发挥到了极致。三口棺材的奇特传说:死人能从棺材里爬出来,并且身子能像稻草一样轻;密室的极其不可能:完全封闭的密室,有四只眼睛严密的监视着房间;疑点的不可思议:葛里莫教授临死说了一堆话:“翱翔、浴室、盐和葡萄酒、不是自杀、他没用绳索、屋顶、雪、光线太亮、有枪、狐狸、不要责怪可怜的。”。
      
  •     我也有这个打算,既然是“三口”棺材,那我就看够三遍吧
  •     确实经典,虽然结局很扯
  •     能猜到结局的故事,往往我就不是那么喜欢,毕竟看侦探小说,为的就是最后那下的满足感。镜子那里确实没想到,但这么粗略看书时是没看懂原理的,大概自己水平有限。故事其实比起我看过的来说,非常有水准构思巧妙而且细节繁多,整个故事构架很大,作者水平毋庸置疑。就是单纯地不是很喜欢这个故事。
  •     好像有点多余啊,讨论各种密室那段
  •     2011-07-26 读过 标签: 约翰·狄克森·卡尔 推理
  •     我是阿婆迷,对大作《无人生还》还真不是很喜欢,不过《罗杰疑案》是我爱上阿婆的开端
  •     我也是没觉得特别好,可能成书年代早,加上密室宣言,所以才经典吧。
  •     和爱伦·坡的《莫格街谋杀案》一样,不是推理动机案件人物等一切有关推理的趣味吸引人,而是本身在早期年代,对推理小说的意义。
  •     2014.11.13 ~ 2014.11.14 构思非常巧妙,不过我真的已经不太受得了传统欧美推理小说那种慢条斯理废话连篇的行文风格了……大概是自己太浮躁了吧,一望便知是跟主线情节无关的描写完全无法引起我的阅读兴趣,哪怕它们单看其实还挺有意思的。
  •     该死的翻译腔,真的很努力去看了,结果最后支撑我看到最后完全是因为这本书的名声
  •     书的质量与名气不对等。
  •     乱,什么鬼
  •       
      
      三口项目实训
      三口实训基地的课程完全以产业为主导,所以实训阶段将完全按照公司环境来布置,模拟实际工作任务、项目要求、时间要求等,安排各班学员模拟公司岗位组合在一起制作项目和毕业设计。由项目经验丰富的教师和总监安排各种项目任务给学员,完全模拟公司流程进行项目演练。
      三口设计简介
      三口设计作为国内设计行业高端设计品牌,以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和追求卓越的教学品质是三口一直以来坚持的原则和理念。三口设计实训基地是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企业提出实践和软件操作为核心的教学方针的培训机构,三口实训基地是中国首家行业批准和认可的实战设计实训基地。
      三口实训基地拥有重量级课程研发团队,由来各省知名装饰公司的首席设计师和设计总监等具有丰富业界经验的重量级制作人组成。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我们多年工作总结出来的。三口实训基地专注高端设计培训。
      三口实训基地成功的实现了在校内对企业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商业项目的成功模拟操作,极大缩短了学生适应岗位的时间。其课程体系的权威性、科学性、实用性一直处于国内实战培训教育的前端。行业拥有较高的评价和口碑。
      联系我们:李老师 18119629560
      
      全国热线:0551-62240833
      客服 QQ:824753703
      
      官网网站:http://www.skxgt.com
      
       邮箱:824753703@qq.com
      地址:合肥市明珠广场上海城市10号写字楼1711室 公交(148,149,226,126,901,33,601,602,30,18,快2) 明珠广场站牌下车即到
      
      授课方式
      在三口 + 你更像在工作 + 我们更像是同事 + 采用小班制授课方式 + 为保证学习环境及质量 + 严格限制名额(注:额满不收)
      【1】-小组讨论方式学习+限制名额+每个小组都是团队的状态+共同学习+拥有共同的角度与学习计划+你更像是工作
      【2】-每个小组共同开始新的课程内容+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解决每位学员的私人临时问题+不积压问题+解决眼前障碍。
      【3】-解决每位学员的问题+现场问答的互动形式+别人的问题也许也是你将要遇到的问题。
      【4】-学员设计出作品后+独立点评每个人的作品+找出不足+指出应该如何更专业的处理调整。
      【5】-学员接受点评后+根据指导内容去修改调整作品+直到达到指导的最终要求+并且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
      【6】-就业后+享受终身制专业设计咨询+与作品点评+排除你在工作后的任何技术障碍+使学员在业内发展更加迅速
      三口承诺
      真正的技术 + 真正的实战案例 + 能独立工作面对挑战 + 属于自己独立的设计作品 + 专业就业相关指导 + 终身制专业技术咨询
      【1】-授课内容+以及所有提供的案例与作业+都公司的真实的案例与要求(提前进入真正的工作状态,包括你的意识与眼界)
      【2】-承诺学员作品达到+实际的工作要求+承诺学员独立完成的设计文件(真正的工作是不容许有错误的)
      【3】-完成每个阶段都会留下相应成功作品(工作是需要有实际的作品)
      【4】-就业后 + 享受终身制专业设计咨询 + 与工作作品点评 + 排除你在工作后的任何障碍(解决就业后的任何问题)
      资源优势
      一个成熟的设计师都意识到 + 参考资料的重要性 + 在三口 + 提供不间断资源拷贝
      【1】-不了解材料和工艺的设计师不是好设计师+实地讲解材料和用途+让学员全面了解掌握材料和工艺
      【2】-三口收集多年的专业素材资源为学员提供开放式拷贝+内容包括大量的专业设计源文件+极具价值的资源
      【3】-提供大量的当下流行的设计类资源+给学员参考阅读+把握行业的最前沿的专业资讯
      制度优势
      为了让每位成员更好的锻炼自身的职业经历 + 提前感受真正的工作环境 + 真正让每位成员成为有职场实战经验的职业设计师
      【1】-严格的公司制度 + 公司化学习方式 + 学习就是积累工作经验(是适应工作的基石)
      【2】-对成功的渴望 + 对理想的坚持 + 对工作的努力 + 对艰苦的奋斗 + 对辛勤的汗水(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3】-百折不饶的勇气 + 坚韧不拔的努力 + 孜孜不倦的勤奋 + 对生活的体悟(是强化自身的基石)
      【4】-吃苦的能力 + 坚强的意志 + 不懈的坚持 + 对工作的态度(升值加薪的基石)
      
      
      注:学员考核合格,公司保证推荐就业。
      本课程将根据行业发展状况,及时优化课程内容。具体课程设置以实际为准。
      
  •     看的是个看得出很古老的电子版,也许就是这个吧。反正看的那个翻译很差很差。故事不有趣,密室讲义是核心,但是好像也不是很厉害。吐槽了密道是不入流的手法,想想几十年后某个十字路口行人,啧啧。
  •     翻译的什么玩意!若不是名头太响,都看不下去了。
  •     我已经被那个楼主恶心透了,纳兰哥哥威武 (>^ω^<)
  •     窝在手机上看的,其实还是有点意思的,就是不知道少了点什么
  •       本评论彻底泄底,未看慎入
      
      六年前看的三口棺材,当年在AC论坛,之后在贴吧针对三口棺材的常见问题讨论过N多次。本来不准备再拿出来炒冷饭,但考虑到每年都有新人来因为我已经反驳过N次的理由来黑《三口棺材》,于是决定索性写一篇东西,专门给因为阅读不仔细,上当后输不起,就狂黑《三口棺材》来撒气的同学瞧瞧。
      首先说我的结论:抛去两个密室、临终遗言诡计、独特的凶手人设和误导、密室讲义这四大公认亮点不论,《三口棺材》在我看过的23本卡尔作品中,推理篇幅和严谨度是排名第二的(第一的是阿拉伯之夜谋杀案)。平心而论,卡尔的作品推理水平不是很高,但三口棺材我认为其推理在黄金时代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因为,类似《罗杰疑案》,为了这么个独特的,首创的诡计类型和凶手人设,为了足够服人,卡尔必须给出更为充分的理由。其次是线索和伏笔,我下面会通过反驳卡尔黑常见的黑三口棺材的理由,来向诸位展示,三口棺材只存在线索牵强问题,不存在线索不公平问题。
      
      -----------我是分割线--------------
      【转】某卡尔黑黑三口棺材的五条理由
      编者按:本文转自侦探小说吧,里面五条理由,基本上都是黑三口棺材最常见的说辞。
      
      卡尔黑原文如下:
      1:书中主角费尔博士凭空推理出三兄弟和监狱的故事实在太扯淡了。
      2:时钟时间差的线索明显犯规了。而且晚上9点40分左右你牵扯进一件命案中,证人居然不慌不忙的和警察合作,没有一个人注意到商店里的时钟和现实差了45分钟,我想每一个牵扯进命案的无辜人士都想早点回家,注意时间是最基本的行为。
      3:葛里莫教授和弗雷两人都中枪,两人一起跑下楼,途中居然奇迹般地一滴血都没流,更扯淡的是胸口中枪的葛里莫教授急忙跑回家的途中也一滴血都没流。(雪9点30分就停了,如果他有流血,地上肯定有血迹。)
      4:葛里莫教授回家后换上睡袍,然后因为销毁罪证枪伤发作死去。这里又有一个极大的漏洞,葛里莫教授受的是枪伤,新的睡袍没有枪孔,他那套耍人的把戏还有什么用?费尔博士都能凭空推理出三兄弟和监狱的故事,难道就不会发现这么低级的线索?
      5:这本书的密室把戏也没什么特别,那镜子也是犯规,没提示能猜到的人也是神人。
      这是我第一本卡尔的作品,也是第一部密室系列的书。看完后真心失望,居然还被称为密室第一神作。以后可能不会再看密室了,第一神作都这水平其他也没什么好看的了。
      
      
      --------我是分割线--------------
      
      对上文的反驳:
      编者按:我的那份回帖中,语气非常不友好,相当张扬跋扈,中二气息和优越感十足,——因为当年和卡尔黑的辩论中,我发现用这种口气来反驳,效率最高。因此希望各位看官不要太在意语气问题。
      反驳全文如下:
      
      1. 临终遗言+书中签名和笔记,我认为作为推理的线索是够了,至于楼主觉得这个推测不能服你,那是因为你用中国人的思维在思考,而菲尔是用英语来联想的。既然读外国作品,你不能指望作者用中文和中国式思维来写这些暗示。
      2. 时钟和时间差的线索不犯规。我在AC论坛证明过两次,在本吧当年也证明过两次,不过年年都有新人自己没有发现这些线索,就怪作者不公平。
      我仅仅举其中一条线索(剩下的线索请楼主自行重新细读《三口棺材》):
      菲尔博士和警长赶到魔术师命案的街上,看到那口报时的钟(卡尔还特意在那时专门对那口钟进行了一番强调性的描写,别告诉我没印象),这时钟显示是11点差5分。然后菲尔博士和警长费了一番周折找到瘸子私底下出租的房子,发现打不开门再下楼找房东,开门之后发现各种古怪的道具和血迹;菲尔啰啰嗦嗦进行一大段推理分析;然后撞到回家的瘸子,大家闹误会又折腾了很久,然后又唠唠叨叨说了十多分钟的话。这时候,教堂报时的钟才敲响11下表明11点到了。楼主读推理小说难道没有半点时间概念吗?办了这么多事,说了这么多话,折腾了那么久,起码花上半小时,你认为5分钟搞完这些事搞得完吗?请开动脑筋,睁大双眼,楼主!街上那口钟明显就是坏了,卡尔说得不能再明白了。
      菲尔博士听到教堂钟声,然后说自己得到启示并明白了谁是凶手,指的就是这件事。卡尔特意把那一章的标题定位“教堂钟声的暗示”,你以为这个标题是写给谁看的?就是卡尔担心像楼主这种不仔细阅读,不仔细分析线索,上当之后输不起反而会骂作者的读者看的啊。
      3. “葛里莫教授和弗雷两人都中枪,两人一起跑下楼”——看到“两人一起跑下楼”我就笑了。楼主要黑卡尔拜托请先把案件发生过程读仔细!案件怎么发生的,你连最基础的细节都没弄懂,跑来黑卡尔好意思么?
      其次,你亲身经历过或亲眼目击过受伤大出血吗?没有经历过请别妄自下结论;我可以告诉楼主只要不是伤到大动脉,伤口包扎得好完全可以做到不把血滴到地上你信么?
      第三,请注意案件发生在冬季,而且是大雪天的冬季,而不是夏季。至于这句话和你的问题有什么联系,你就自己理解吧。说到这个份上再不懂就是生活自理能力等于0了。
      4. 你见过睡袍吗?没见过的话,本座来点拨点拨你,睡袍是长这个样子的:
      http://d03.res.meilishuo.net/pic/_o/bf/dc/e89f402c938c9287de45ab02512f_1000_1000.jpeg
      睁大眼睛给我看仔细了!睡袍是可以像披风一样披着的。
      
      5.镜子的事情。
      首先当时的JC不像当代JC那样有系统地搜索。其次,第一遍巡警搜索过烟囱,没有东西,但是没有搜查写字台后面。后面一次搜索时,写字台后面的镜子被移动到烟囱里面,烟囱因为已经搜过所以没有再去留意
      
      最后,三口棺材虽然上当率是99.5%,但我告诉楼主,我5年前在一个个人网页上,见过有牛人凭借自己的推理,几乎破解了第一个密室(格里莫教授密室),和原著唯一的差别就是那个牛人的解答说是教授用了一个和自己等大的油画剪影倾斜地搁在门口。三口棺材是能够破解的,只不过题难,破解率非常低而已。因为自己不是天才,不是推理顶级高手,就诟病公认经典的作品不公平,渣作之前,请先确保自己已经非常仔细地读了全书,请先确保自己的论述没有诸如你的第三条那样的,一眼就能看破的漏洞。谢谢
  •     一星扣给翻译。
  •       如若约翰·狄克森·卡尔心血来潮地谦逊一下,说:“我的密室推理只能排在十名开外”,得,这下妥妥儿准准儿地,前十名都要虚位以待
      
      夸张了吧?还真没有
      
      密室之王,岂同凡响
      
      没有人,没有任何人敢与卡尔的密室推理叫号,倚天剑可抗屠龙刀,密室推理,却只容卡尔独家笑傲
      
      本书应该算是最早登录国内的卡尔作品,至少也是最风行的一本(就不针对纯卡尔迷说事了),但之前的译本相对较拙,且被随随便便地并入合集,未免欠缺尊重;本次吉版重新为黄金三巨头(阿婆、奎因、卡尔)之一的卡尔量身打造了本书,归属于【古典推理文库】,无论从封面、内文、装帧、翻译、排版甚至书签等等各处,都巨细无遗地体现了匠心的独具
      
      卡尔原当如此,密室之王的推理大师终于在国内得享殊荣
      
      说到三巨头,国内最早引进的作品应该是奎因和阿婆(我个人印象奎因作品要早于阿婆引进,但不能肯定,我不是考据派,只能说是记忆大概),卡尔却不知为何被大家遗忘了。以至于很长时间以来,部分推理迷只识道尔、阿婆、奎因等人,对卡尔可说是印象陌生甚至全无了解,因此居然还有“出版商总结出三巨头以求卡尔借其余二人声名增加销量”的谣传甚嚣网上,委实是对推理和卡尔的误解和不敬。本人是阿婆迷,但绝对不会否认卡尔的大师地位,密室之王,卡尔当之无愧
      
      说起之前国内甚少引进卡尔的原因,大约也可以理解:和其他人的作品比起来,卡尔的小说以设置密室并解谜为主,虽说是极其吸引人的不可能犯罪手法,但相对来说,卡尔的作品于情感方面描绘较少——不是指爱情,而是那些人物刻划之类的故事性文字——这使得他略逊于阿婆的丰富篇章及奎因的步步为营。卡尔的特色是设置各种密室,然后解开密室之谜,凶手便呼之欲出,这种手法是实实在在的理性分析,纯硬件,无法加入过多的感性内容,因此比起阿婆的氛围渲染、奎因的故弄玄虚(非贬义),卡尔自然稍逊风骚;当然反过来说,若摒弃软件不提,那么阿婆的浪漫惊险和奎因的层层推进,未免略显波动,即多存在“一种以上的可能性”,那可就不敌卡尔货真价实的密室设置及惟一解答了
      
      虽然密室推理在故事性上微觉乏味(奎因的逻辑推理也微觉枯燥,两人倒是匹配得正好),但从技术性来说,可真是半点容不得错。日本推理发展到今天,推理作家们都已经开始尝试连书中人物和读者同时欺骗的惊世骇俗手法,这对那段过去的黄金时代来说绝对是不可想像的——按照这种手法,密室也完全可以变成破绽百出,只要最后作者自说自话讲得圆,至于读者怎么想完全不去管。在此郑重地吐槽一句:可能有一些推理迷觉得此类手法新颖出众,但对踏踏实实地从侦破推理殿堂走过来的推理迷来说,这是一种对经典推理的不完全亵渎;那样的作家可以说存在猎奇性和新潮性,但在真正的推理大师们面前,何值一哂
      
      提到本书,应该是在绝大多数推理迷印象中最知名的卡尔作品,而纯粹的卡尔迷则可能更喜欢《犹大之窗》或其它(吉版也都出版了或继续在出,趁机宣传一下)。这并不是说本书不精彩,自然,它有密室讲义的加分,但其实也并非绝对,本书中的密室设置都是极其巧妙的,你可以不喜欢,但你不能不赞叹。就好比纯阿婆迷可能反而不是最爱她最经典的《无人生还》和《罗杰疑案》等作品一样,只是口味的不同,并不是说经典就名不副实
      
      如果要为卡尔推出一本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不管卡尔迷怎么说,个人看法,还是要首推这本《三口棺材》,它是熟悉并了解卡尔的必经之路,甚至在故事性上也大有可取之处;尽管哥特风十足,但卡尔的密室从来不会教人失望,从来不会,永远不会
      
      为免剧透,本书内容小结:密室强,讲义狂,谜团炫,解答畅。墓地的棺材里只有吸血鬼和死魂灵,密室的棺材中却铺满了橄榄枝和忍冬藤
      
      六芒星动,罪恶终茕;密室独步,大师从容
      
      向卡尔致敬;向经典致敬;向吉版致敬
  •     读起来太难受,早知道不在图书馆借旧版了……密室讲义很棒,这个案件不予置评,巧合太多,也没看懂镜子怎么用……
  •     。。。这个故事真的很扯,不过无巧不成书嘛。。。害人不成反害己,也是醉了。
  •     翻译不够流畅扣两星,为卡尔惊艳加一星。顶着烂翻译看去仍然忍不住为卡尔设计的“密室”拍案叫绝。
  •       狄克逊•卡尔,密室之王,黄金时期三大之一,名气自不用说,其不同于奎因,以诡计见长,诡计之王自然就是密室。他的三口棺材被评为密室NP1。如此评价之高的小说怎么可以放过。可惜的是翻译毁了一部名作。擅长诡计的卡尔还善于营造恐怖气氛,这部作品里恐怖气氛着实不错。死亡预告,棺材里走出的人,黑色衣帽怪人等。就以诡计来说堪称完美,那个诡计的折射角度,位置距离一定是现实中加以演练的,否则不会这么简单就能编造出来的。而且也印证了这个世界没有密室只有说谎的人,这个论点。关于2起案件的发生,具有一定逻辑性的。书中还有密室讲义,卡尔把形成密室诡计的要素总结了一番,这个理论影响后世直到现在。在这本书里可以说他是综合了2个密室讲义模式产生了这个诡计。除此之外,对于人物描写有限,登场人物也不算多,这本书最大的谜题就是那个密室还有死者死前的死亡信息,这些谜解开后,这部作品就算完成了使命。虽然讨论一部作品应该讨论多种要素。对于卡尔来说,只要密室诡计精彩,情节无伤就好了。他不是奎因,不用把线索都摆在面前,挑战读者。卡尔只要能将谜题提出,最后自圆其说,让读者在此感到乐趣就好了。既有逻辑又有诡计,有趣的是还要提下有栖川有栖的乱鸦之岛,乱鸦之岛的核心诡计和这部作品很像,不是指的密室,而是逻辑。所以尽管有BUG,有所缺陷,三口棺材依然是很部很精彩的作品。但不得不说,翻译毁了这一切,这本书的译者实在让人发指,希腊棺材的翻译只是置疑,缺少修辞和中文阅读习惯。这本三口棺材简直是连直译都达不到,翻译出来的语句读起来根本不通顺,主语,谓语,宾语非常混乱。仅仅是能看懂意思而已,修辞什么的就更不要说了,完全没有。卡尔擅长的恐怖气氛无法表现出来。只能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完。卡尔虽然是美国人,后来到法国留学,定居英国,他的作品有浓郁的欧洲色彩,这样读不惯美国作家的我很欣喜。英国文学我还是很喜欢的,包括他们的语言风格和日常行为等等。卡尔的作品是不会有让人着很累的感觉。我连读完尼罗河和罗杰都没有这样的感觉,读三口棺材却累死人了。这本书的印刷也很差,多处字体有重影看着头晕,封面是伪精装,还不如弄个精装的好,装帧失败极了。看过的书里,这本的质量算是最差的。
  •     密室之王卡尔的代表作,密室杀人,不可能犯罪的经典,多年前读过这一版,感受只能用惊艳来形容。
  •       三口项目实训
      三口实训基地的课程完全以产业为主导,所以实训阶段将完全按照公司环境来布置,模拟实际工作任务、项目要求、时间要求等,安排各班学员模拟公司岗位组合在一起制作项目和毕业设计。由项目经验丰富的教师和总监安排各种项目任务给学员,完全模拟公司流程进行项目演练。
      三口设计简介
      三口设计作为国内设计行业高端设计品牌,以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和追求卓越的教学品质是三口一直以来坚持的原则和理念。三口设计实训基地是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企业提出实践和软件操作为核心的教学方针的培训机构,三口实训基地是中国首家行业批准和认可的实战设计实训基地。
      三口实训基地拥有重量级课程研发团队,由来各省知名装饰公司的首席设计师和设计总监等具有丰富业界经验的重量级制作人组成。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我们多年工作总结出来的。三口实训基地专注高端设计培训。
      三口实训基地成功的实现了在校内对企业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商业项目的成功模拟操作,极大缩短了学生适应岗位的时间。其课程体系的权威性、科学性、实用性一直处于国内实战培训教育的前端。行业拥有较高的评价和口碑。
      联系我们:李老师 18119629560
      客服 QQ:824753703
      
       邮箱:824753703@qq.com
      地址:合肥市明珠广场上海城市10-1711 公交(148,149,226,126,901,33,601,602,30,18,快2)
      
      授课方式
      在三口 + 你更像在工作 + 我们更像是同事 + 采用小班制授课方式 + 为保证学习环境及质量 + 严格限制名额(注:额满不收)
      【1】-小组讨论方式学习+限制名额+每个小组都是团队的状态+共同学习+拥有共同的角度与学习计划+你更像是工作
      【2】-每个小组共同开始新的课程内容+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解决每位学员的私人临时问题+不积压问题+解决眼前障碍。
      【3】-解决每位学员的问题+现场问答的互动形式+别人的问题也许也是你将要遇到的问题。
      【4】-学员设计出作品后+独立点评每个人的作品+找出不足+指出应该如何更专业的处理调整。
      【5】-学员接受点评后+根据指导内容去修改调整作品+直到达到指导的最终要求+并且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
      【6】-就业后+享受终身制专业设计咨询+与作品点评+排除你在工作后的任何技术障碍+使学员在业内发展更加迅速
      三口承诺
      真正的技术 + 真正的实战案例 + 能独立工作面对挑战 + 属于自己独立的设计作品 + 专业就业相关指导 + 终身制专业技术咨询
      【1】-授课内容+以及所有提供的案例与作业+都公司的真实的案例与要求(提前进入真正的工作状态,包括你的意识与眼界)
      【2】-承诺学员作品达到+实际的工作要求+承诺学员独立完成的设计文件(真正的工作是不容许有错误的)
      【3】-完成每个阶段都会留下相应成功作品(工作是需要有实际的作品)
      【4】-就业后 + 享受终身制专业设计咨询 + 与工作作品点评 + 排除你在工作后的任何障碍(解决就业后的任何问题)
      资源优势
      一个成熟的设计师都意识到 + 参考资料的重要性 + 在三口 + 提供不间断资源拷贝
      【1】-不了解材料和工艺的设计师不是好设计师+实地讲解材料和用途+让学员全面了解掌握材料和工艺
      【2】-三口收集多年的专业素材资源为学员提供开放式拷贝+内容包括大量的专业设计源文件+极具价值的资源
      【3】-提供大量的当下流行的设计类资源+给学员参考阅读+把握行业的最前沿的专业资讯
      制度优势
      为了让每位成员更好的锻炼自身的职业经历 + 提前感受真正的工作环境 + 真正让每位成员成为有职场实战经验的职业设计师
      【1】-严格的公司制度 + 公司化学习方式 + 学习就是积累工作经验(是适应工作的基石)
      【2】-对成功的渴望 + 对理想的坚持 + 对工作的努力 + 对艰苦的奋斗 + 对辛勤的汗水(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3】-百折不饶的勇气 + 坚韧不拔的努力 + 孜孜不倦的勤奋 + 对生活的体悟(是强化自身的基石)
      【4】-吃苦的能力 + 坚强的意志 + 不懈的坚持 + 对工作的态度(升值加薪的基石)
      
      
      注:学员考核合格,公司保证推荐就业。
      本课程将根据行业发展状况,及时优化课程内容。具体课程设置以实际为准。
      
      
      
      
      
  •     这两本我都很爱,一般只要是波洛和马普尔小姐系列,我都比较爱。你为什么不喜欢《无人生还》呢?
  •       五月风筝2011-08-02 10:59:55
      
      第一次接触狄克森 卡尔的书,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作为“全集控”,我除了当机立断的将他的所有书都收录入收藏夹中,待八月返家时再全部购买以外,甚至有一个比较夸张的念头,便是希望将此前读过的所有本格推理书中的诡计,都摘录在一个本子中,作为他日写作的参考和对照。
      
      推理小说,离不开最基本的“密室杀人”。谈到密室杀人,又离不开卡尔。作为史上最伟大的推理小说作家之一,卡尔所设计的数十种密室,据说无一不工于心计,设计精巧,我没看过其他的,但是就这本书而言,这一气呵成而又自然如行云流水的杀人手法,在人的意料之中又出乎人的意料,已是经典中的经典了。卡尔虽然是美国人,但他的文字带着浓烈的英国古典风格,这自然与他长期居住在英国有关,虽然中文版,依然能读到其中蕴含的异国风味,甚至感觉到一丝福尔摩斯时代的风情,令人倍感亲切。
      
      本书以“三口棺材”作为神秘的故事来源,背景中又隐含着匈牙利革命的历史片段。而贯穿始终的则是精致华丽的密室杀人——很抱歉使用了“精致华丽”这样的词来描述杀人事件, 但是作为推理小说而言,读者最喜欢的就是以公平、逻辑、趣味的线索作为思考的方向,而卡尔以其恰到好处的文字方式,构架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推理故事,而隐藏在推理手法背后的那种杀人动机,也真实得令人信服。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伤害甚至杀害他人呢?只不过在作家的笔下,显得更加神秘和复杂罢了。这样将动机与推理手法完美结合的推理小说,既让人深深陷入思索,又能让人不舍的追溯根源,实在是一场完美的推理盛宴。
      
      
  •     最近看的推理小说较多,但在极大的审美疲劳之下依然能够感到这本小说很有意思,想必它一定是极好的!
  •     不做評價。。。被翻譯坑的一臉血。。。完全不明就裡。。。啥時候找書來再一遍。。。
  •     看到是密室案件才看的,看完结果略失望,关键性因素到最后来得太突兀,当然密室设置那一章还是很值得看的。
  •     还行吧,勉为其难的看完了。密室的设计确实出色。
  •       
      约翰迪克森卡尔用《三口棺材》再次证明“密室之王”的称号并非浪得虚名,而书中的解谜过程之精彩,推理素养之专业,推理情怀之醇厚,更应令后人叹为观止,俯首膜拜!
      推理小说最重要的就是推理过程的纯度。而这个纯度主要取决于线索与谜底的咬合程度。如果前面的线索很多,而多数又对谜底的揭示没有帮助,甚至没有半点联系,那么多余的线索如果构不成迷惑要素,基本就等于是废话。同样,如果解谜的关键线索并没有在事先给出,而是解谜中途突然提供,也就是失去了推理精神。水分太大,纯度不高,也就算不上是一本好的推理小说。就以上两点来说,《三口棺材》的纯度显然是99%的。读者可以在结尾揭秘的时候,看见所有原原本本的线索,一五一十,规规整整的嵌入到答案之中。就像一副拼装完毕的拼图,一块不多,一块不少,你可以清楚的看到曾经拿起又放下的每一部分,现在已经组成了一副画,但之前,你却不知道它们应该放在哪里,亦或有何种联系。当卡尔像魔法师一样将拼图拼好,像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你不得不服。
      不知卡尔是否在写《三口棺材》之前,就曾想过要立这么一块关于密室的碑,也算是留给后人(包括读者和推理小说作家)的一本密室教科书,希望后人在此基础上继续创造新的密室。他在书中故意整理了“密室大全”和“不可能犯罪分类”,这在其他作品中是很难看到的。不知道他本人的目的为何,但至少可以推定后人看后,会想到设计出更多的密室和不可能犯罪,来扩大范围。在列举了以往的密室形式之后,卡尔首先将书中的密室排除在外,并为接下来展示和解读他的最新“作品”埋下了伏笔。
      《三口棺材》中曾不止一次提到魔术、魔术师、魔术技巧。可以看出卡尔是在拿推理与魔术作比较,而归根结底,是要证明推理的货真价实——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卡尔一直都在做这件事。魔术说白了就是障眼法,瞒天过海,通过道具和熟练的手法让你看不见表演者使用的技巧,换句话说魔术是有所隐瞒的,或是欺骗的。但是推理则完全不同,一个好的推理作家,就要在一开始把所有的线索交待清楚,让读者能够一五一十的将线索摆在桌面上。注意,这里说的是“能够”而不是“必须”,之所以说“能够”,是因为客观上,书中具有找出全部线索的可能性——这是作者需要做的事。至于读者能不能看出来,就要看读者是否足够仔细、全情投入的去发掘——这也是读推理小说的乐趣所在。因此,卡尔将推理与魔术相比的目的,不难看出他对推理的热爱与执着。
      很多推理小说作家,都喜欢用历史遗案做引子,比如岛田庄司的《占星术杀人魔法》,还有一些纯粹的历史派作品。《三口棺材》同样使用了这一手法,但是能写出纯度99%的《三口棺材》,约翰迪克森卡尔——这位推理之神,同样能在最后告诉你,一切都不是偶然的,一切都服务于推理,没有一句废话,哪怕仅仅是故事的背景也是解谜过程中的重要线索!
      
      
  •       剧情真的很无语,看完感觉人的生命力太强了,不坚持到最后不会死的...不知道当时按什么标准评的.....
  •       话说当年初识推理,央着几位推理大家的朋友介绍入门图书,各位齐口推荐之一便是密室之王卡尔的《三口棺材》,可见此书在推理诸迷心中的地位。此次吉林出版社新版《三口棺材》,比起老版更是大手笔制作,更精美,更华丽,也更值得珍藏。封面有言“无论后人如何努力,都无法超越卡尔,无法逾越这部小说。《三口棺材》的伟大是不能用语言来形容的!”所言极是!如此褒奖,卡尔和他的《三口棺材》当之无愧!
      
      身为黄金时代古典推理的三杰之一(另两位是阿婆和奎因,三位相比,奎因因是两人合力,文风偏硬,而阿婆的俏皮活泼生动以及卡尔的密室构造更受我的喜爱)。1981年,推理小说作家霍克主持投票的欧美不可能犯罪书单, 约翰·狄克森·卡尔于1935年创作的《三口棺材》以104分的好成绩排名第一。而卡尔同时入选该名单的还有1938年创作的《歪曲的枢纽》,1938年创作的《犹大之窗》,1937年创作的《孔雀羽谋杀案》。这样的卡尔作品,你怎么可以错过呢?
      
      《三口棺材》在推理世界里地位非凡,在这部卡尔最擅长的哥特风气氛的笼罩下,将不可能犯罪发挥到极致。两桩匪夷所思的密室融合于一体,心理密室与机械密室的完美统一,精心创造出密室不可能之传说。可以说,这部《三口棺材》既奠定了密室推理的基石,也完成了密室推理的颠峰,也是不可能之第一杰作。
      
      在今天来看,基甸.菲尔博士也是因为卡尔的这部《三口棺材》而成为密室推理名侦探,因为也只有他才能在诸多线索的迷雾中找到一丝光亮,抽丝剥茧而找出真凶,那场史上最著名的密室演说,将他与这部小说互为是映衬,成就彼此。
      
      剧透什么的,我就不必多说了,精彩自然留给欣赏故事的各位。再多提两句卡尔本身吧。卡尔出生于美国,父亲是律师,后来成为国会议员。卡尔少时便对记者写作感兴趣,高中时代便已开始小说创作。受爱伦坡的影响,处女作里充满神秘气氛和不可能犯罪的雏形。实质上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G·K·切斯特顿和雅克·福翠尔的作品。和社会派推理略有不同,卡尔本身并不关注犯罪动机,他的长短篇小说也是以诡计和误导为主,在他眼里,设迷和解迷才是一切。不管怎么说,推理世界里,卡尔不仅仅是一个人名,更是一种门类的代名词。而《三口棺材》经典推理之作,不容错过!
  •     译林的封面是什么鬼???搞得和低俗恐怖小说一样。而且据说吉林出版社的翻译比较好?哎,本来就是全推理的东西,加上翻译不好那简直枯燥地想爆炸!支撑我读下去的就是那章密室讲义和最后的谜底!致敬经典~
  •       书还没看完,这个评论倒是十分喜欢
      
      导读
      最华丽的谋杀
      ——密室杀人之王约翰·迪克森·卡尔
       唐诺 著
      在推理小说的众诡计之中,「密室杀人」这一样应该就是最神奇、最魔术的一种,呃,最哈利波特的一种。
      密闭的房间,而且上锁,窗户也是闭锁著的,烟囱(发生密室杀人案件的房问一开始通常配备了烟囱)不容人进出或看烟灰的模样没人进出过,偏偏一具尸体就直挺挺摆在房间之中,现场或杂沓或整洁有序,致命的凶器则通常是消失不见的,但也有就是房里明晃晃摆设着的某沉重钝器(工艺品、火钳、书档云云),还可能就是留在尸身上非常挑衅的一把精致尖利的缕花小刀,当然,一定没留在现场的是行凶的那个人——不仅凶手的本尊不在,就连他侵入的痕迹基本上也是隐匿的。他究竟是如何一阵烟而来、再一阵烟飘然而逝呢?
      绝对是最迷人的一种杀人的方法——如果杀人的冷血行为也可以用「迷人」二字来说的话。
      正因为迷人至此,我们于是可以公然赞叹欣赏而不用有现实人生的道德负担。基本上,「密室杀人」并非现实犯罪世界的产物,杀人不过头点地,现实世界中如果有这么精致这么聪明的凶手,通常他不会需要动用到杀人这终极性的高风险解决手段,在走到这最情非得已的一步之前,他应该就有能力想出一堆因应如此困局的方法来才是。在女子网球界流传著两句缺德的话:「女子网球球手得笨到只会专心打网球不想其他,却至少得还有两分聪明够她学会双手反拍。」密室杀人凶手的现实困难则是,凶手要笨到只会用杀人一途来解决问题,却同时又得绝顶聪明到严丝合缝、分毫不失误的布置出完美密室,而且还是在有着巨大时间压力和心理压力的不利情况下完成的。很明显,他这两大不可或缺的特质比女子网球球手要矛盾要撕裂,也因此,他遂远远比顶尖女子网球球手罕见,如三角形的第四个边,如骑白马到你家窗下唱小夜曲的王子,如正直诚实的律师。
      也就是说,密室杀人不是现实世界的实践产物,而是源自于一些本来就无需杀人的穷极无聊聪明头脑,它不是谋杀的工具,而是炫耀的艺术品,我们真的不用杞忧这会教唆杀人被谁移植到现实世界来对付自己的亲朋好友,就跟你不用担心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被用来砸死人一样,尽管这座白大理石雕像的体重绝对有压扁人的能耐。
      然而,密室杀人并不真的是哈利波特,它只是像而已,这里头没有魔法,也不可以有魔法。被害人、凶手和破案侦探尽管不是现实的血肉之躯,但仍属理性王国的子民,所有的行为及其结果都得受严格的理性所管辖,尤其不可以违犯最素朴的物理学基本原理及其现象。恰恰因为得在如此限制之下遂行欺骗,密室杀人的诡计,反而是推理小说中最物理学的,它高度专注于物理学和我们感官背反之地,在这一点点狭窄的缝隙中腾挪,利用我们感官的有限天然缺憾以及由此衍生的常识死角玩花样,比方说,密室杀人中常见的「消失的凶器」或「自动扣回去的门」,最普遍的运用道具就是冰块,有气质点来说,利用的就是物理学毫不稀罕的常温之下水的三态变化现象,小学生都知道,没神秘可言。
      所以,推理王国中大名鼎鼎的基甸·菲尔博士在一场著名的演讲中如此宣称:「所谓密室,本质上是一种幻象。」——之于什么而言是幻象?之于我们视觉为主的感官而言是幻象。「眼见为凭」,To See is To Believe,这不分中西大概是人类流行最久、最戒除不掉的偏见,表面上信而有徵的偏见从来就是欺骗的温床,是害人诡计的培养皿,密室杀人的诡计布置者只定其中最优雅、最无害人之心的一种,真正可怕的我们得到现实世界的政治圈里、商场里去找。
      
      归化英式推理的美国人
      好,大名鼎鼎的基甸·菲尔博士何许人也?老实说,他也是个「幻象」——这是推理世界的一名神探,无父无母,而由了不起的推理小说大师约翰·狄克森·卡尔所凭空创造出来。菲尔博士在推理世界神采的万神殿中,绝对拥有著一个不见古人亦不见来者的第一名头衔,那就是没有任一名神探比他破过更多的密室谋杀案,这于是为他的书写者卡尔挣得了「密室之王」的封号。
      基本上,密室杀人是英式古典推理的典型诡计,但约翰·狄克森·卡尔原来却是个美国人,生於一九〇六年,活到一九七七年,简单把他的生年如此摊开来看,对英美推理历史有基本概念的人就晓得了,卡尔稍晚於S·S·范达因,大致和艾勒里·昆恩同期,也就是说,卡尔书写的年代正正好就是达许·汉密特和雷蒙·钱德勒联手进行「美国革命」、让美国推理转向悍厉罪恶大街的风起云涌时日,但冷硬派的这场本土性革命原本是西岸的,从语言、犯罪形式、角色人物到社会背景,以旧金山和洛杉矶为书写土壤,暂时和有着浓郁深厚欧洲思维传统和生活形态的东岸新英格兰地带气息并不相投合,更严重的是,对东岸高傲的知识阶层而言,冷硬派这种满口脏话、动不动就拔枪相向的野蛮游戏,只适合落后地带的粗鲁不文之人,哪里是有教养的聪明饱学之上所当为。所以说太阳远还是长安远?东岸知识阶层的答案无需犹豫,那当然是只隔小小大西洋一水的英国式古典推理比较近。卡尔是东岸宾州人,索性还归化为英国籍。
      其实,与其说卡尔归化为英国人,倒不如直接讲他归化为英式推理王国的忠诚公民还准确些,他是把一生志业赋予了一次实地的朝圣之旅——国族既不是人分类分割的唯一判准,更不见得是人身分自觉的排行首位选项。浑然多面的整体世界,有各种观看的位置,有各种理解和逼近的方式,每一种位置和方式都让世界呈现了不同的分割分类样态,由此绘制成不同的世界地图。卡尔拥有的那张地图,根据的是他热爱的推理小说书写传统。
      得其所哉成为英国推理小说家的卡尔,若我们再把他一九〇六——一九七七的生年重新放入较源远流长的英式古典推理时间表中,那我们知道他赶上了以长篇为主的第二黄金期高峰,并第一线参与了古典推理由极盛转入衰弱的岁月,在如此起伏跌宕的英伦空气之中,卡尔聪明且深情款款的给自己找到了两个看似背反的有趣书写位置,宛如两根大梁般的撑起了他独特无伦的推理大师地位。
      就纯粹的推理小说书写而言,卡尔像蜜蜂或猫熊一类的单食性动物——在诡计千奇百怪如繁花盛开的古典推理书写中,卡尔顽强的几乎只取一瓢而饮,那就是「密室杀人」。
      卡尔一生写成了七、八十部推理小说,几乎每一部都包藏了一个以上的密室杀人诡计,如此专情,让他以一个如此后来者的不利身位,成功占领了密室杀人这业已开发达半世纪的诡计,让他成为密室杀人的同义辞。
      然而,这位写小说时埋首于密室不抬头的小说家,却同时是推理世界中博闻强记、对推理大河传统如数家珍的史家人物。脸谱出版公司伴随《福尔摩斯全集》一并推出的《柯南·道尔的一生》这部传记,正是卡尔对这位前代推理巨人的致敬之作。此书也为卡尔赢得故土美国的爱伦坡大奖。
      专情密室、任性传统,卡尔这宛如两道平行线的交会点,我个人以为,大概就是上述基甸·菲尔博士的演讲,出自於他的名著《三口棺材》书中。这场旅馆午餐桌上的虚拟即席演讲,菲尔博士以「封闭密室」为题,从推理史、从历代名家之作、从书写技艺、从诡计分类,甚至从蓄意或偶然、他杀或自杀等等每一种可能的角度攻打这座牢丰闭锁的密室,遂成为绝唱——好消息是这份讲辞是推理史上的密室论述经典文献,坏消息是它也宣告了密室论述的到此结束。
      对台湾只读中文译作的推理迷而言,读这份讲辞还可以有另一种乐趣,从菲尔博士未言明的诸多诡计原型中,我们还可以凑合著回答:这是:《花斑带》、这是《鹊桥奇案》、这是《罗杰亚洛伊谋杀案》、这是《美索不达米亚谋杀案》、这是《格林家杀人事件》云云。原来我们陆陆续续的、零零碎碎的也读了不少代表性的密室杀人推理小说了。
      
      有恃无恐的小说
      密室,一开始是真的实体,是如假包换的一间上锁的房间,但很快的,它就成为一种概念,成为不必真有硬实高墙四面围拥的封闭性空间概念——一旦密室成为概念,很多有触类旁通能力的人也就会了,这就像思维被凿开了个缺口一般,人的想像力凉风般不可遏止的吹了进来,于是密室不必一定再有砖墙石壁、再有火炉烟囱、再有立入禁止的铜锁铁栅,它一样可以舒适的展开在开敞的天光云影之下。
      这里,我们多心的提醒一下,密室的封闭性,不真的是「不能」侵入,而是「没有」被侵入,至少在命案发生的前后这段时间看起来没被侵入——这我们以前谈过,理论上,没有一道锁可能不被打开,没有一个房间是绝对的封闭,主人进得去,盗贼于是乎也一定进得来,老子庄子这么说,一套开锁工具、满身神奇技艺的纽约善良之贼罗登拔也这么讲。
      推理史上的密室,经此一概念化之后瞬间华丽了开来,想遂行如此神奇谋杀的凶手贼子幸福无比的发现,原来上锁的房间遍地皆是,俯拾可得,不必三年五载苦苦候著那人独自一个进到房间锁好门窗——它可能是一处无人迹、不留下脚印的美丽海滩,可能是山里头被忽然好一场大雪包围的暖暖木屋,它可能是个小孤岛,可能是沙漠,可能是一道桥梁,可能是夹岸两片水泥墙的黝黯巷道,可能是唯一联外吊桥毁坏(天候或人为)的某一山庄别墅,它更可能就是我们每天都会利用到的某种交通工具,公共汽车、火车、渡轮、捷运、飞机,以及有人一样概称为车厢的上下楼层电梯等等。
      哪里有人独居独处,哪里就可能执行密室杀人,难怪中国的圣人要谆谆警告人君子慎独,西方的上帝耶和华也在《圣经·创世纪》里慨叹:「那人独居不好。」
      其实,经此概念化所带来的想像延伸,只是密室杀人之所以华丽的必要开展而已,我个人以为,真正让密室杀人成为推理世界最华丽的谋杀方式,是它的有恃无恐,因为它根本性的先解决了最终合理性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开始就说过的,密室杀人是推理谋杀诡计中最物理学的,这像根钉子般把它牢牢捶进了最信而有徵且可验证的坚实大地里头,让它在表象的另一端可以放心的飞翔,无惧星空黝黑神秘,不怕迷路回不来。
      在人类思维众多领域的正经人士正常人士中(意思是疯子和骗子不在考虑范畴内),我以为物理学者是最敢胡思乱想、而且最敢把近乎胡言乱语的各种想像臆测郑重公诸于世的一种人,尤其是二十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问世之后,物理学的主流论述便一人脚跨过了玄学和神学,充斥著一堆无实体、无秩序、无从验证、矛盾并陈、任谁试图在心中拼凑点模糊图像都不可能的重要学说和解释,物质如此,能量如此,粒子也如此,空间和时间那更无垠无涯如此。如今,物理学的著作几乎已成了地球表面最难看懂的书,可堪比拟的大概只有台湾教改出来的建构数学和乡土语言课本。
      这就是物理学家的有恃无恐,不像神学家或欧陆的唯心哲学家,他们深知自己本来就是画鬼神之人,聆听他们讲话的人本来就充满诫心,所以神学论述特别强调科学的发见和验证,唯心哲学家则神经质于语言的逻辑,总是把论述弄得像座封闭而且秩序森严的语言迷宫,完整到令你直觉的反倒不敢相信,因为我们习惯相处的世界并不长这样子。
      卡尔便是最了解密室杀人「物理验证/神秘想像」二元背反特质的人,无怪乎他能以一个后来者、外来者的不利身分,成功窃取密室王国的国王宝座——卡尔的推理小说,表象上粘贴了最多神秘古老的符号,借用了各个民族的神话传说,喜欢用这类的死亡咒诅来吓唬读小说的人,这我们光从他为自己的小说命名就可以看出来。他也是如此的有恃无恐。
      
      抵达演化右墙
      推理女王艾嘉莎·克丽丝蒂曾透过她书中神探之口一针见血的指出:「之所以要把杀人弄得这么复杂,可见答案一定非常非常简单。」这话说密室杀人尤其准确。
      简单的答案,给了密室杀人最华丽的表现,但也构成了密室杀人的发展边界,事情往往都是这样子。
      密室杀人借用基本物理现象和人的感官错觉来遂行欺骗,但它不真的是物理学论述,不能亦步亦趋跟著物理学往深奥的解答之路走去。密室杀人和物理学最根本的差别在于,密室杀人的阅读者是一般性的寻常之人,不像物理论述可以只在少数几个人之间对话,二十世纪物理学所流传的一些过甚其辞的神话,像说「真正懂量子力学的,全世界不出十个人。」、「听懂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普世不足半打。」云云,密室杀人小说若把生存基础放在这么稀少的奇持族群上头,那老实说也用不着费劲去杀了,很快的便全部饿死绝种了。
      因此,完美密室的构成,其真正的胜负关键不在于「说得通」,而在于「听得懂」。它非回归到一般性的经验和常识世界不可,它只能使用一般性的、不碍眼的辅助道具,它得有简单的答案。
      后来密室杀人走向所谓「机关派」的绝路,并理所当然让「机关派」成为失败密室的同义辞,便在于机关派从根本处违背了「简单」、「听得懂」的密室杀人最高守则——我们也许可以同意,借助一堆细绳、挂钩、卡榫、滑轮、奇怪打结法、定时自动装置、新通讯器材甚至罕见的记忆合金等等,的确可以九牛二虎制造成密室,但我们这些挑剔的推理小说阅读者可没说我们愿意接受这九牛二虎的解答。
      国内的推理传教士詹宏志曾俏皮的说:「没写过密室,算什么本格推理作家呢?」这是实话;但更悲情的实话是,好的密室杀人诡计,大致已被卡尔吃干抹净了,不在他老兄死后,而在他尚在世的时日。詹宏志引用名推理史家朱利安·西蒙斯的看法,指出卡尔最好的小说多集中在一九三五到一九四五的黄金十年之中,意思是说,连王者的卡尔都已经捉襟见肘不够用了。
      有志于推理书写的人会不会很沮丧呢?甚或懊恼吾生也晚的为什么诞生在如此夕晖晚照的时光呢?就像李维——史陀在《忧郁的热带》书中的感慨,若早个十年,我就能赶上某某部族末灭绝的时候;若再早个五年,就连某某部族我也来得及进行调查;再之前三年,更连某某部族也都还在……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我们生而为人,没能赶上的事多了,爱情,革命,一幢建物,一只珍禽异兽,一座已被践踏的八千公尺高峰,一次巨额的乐透奖金,一个传说中的先代亲人。
      不仅仅是华丽的密室杀人而已。这怎么办好?不能怎么办,但也许我们就心平气相当个愉快的读者、当个乐在其中的欣赏者鉴赏者,听著名古生物学者古尔德的忠告,所有的演化都有「右墙」,皆有最终不可逾越的极限,就像棒球场上你不能讲安祖·琼斯的精采接杀超越了半世纪前的威利·梅斯,就像音乐世界里你不能讲披头四合唱团超越了巴哈莫札特。当个好的欣赏者,享受每个在演化右墙边缘惊心动魄的演出,总比当个失魂落魄、只想视前代巨人为寇雠却无计可施的野心挑战者强。
      好,协议达成,现在就让我们来读徘徊在密室杀人演化右墙的约翰·狄克森·卡尔。
  •        也许有人会问卡尔是谁,但是如果你真这样问,那么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你没有读过推理小说。推理界有一句话:“读推理不能不读密室,读密室不能不读卡尔”。从这句话,足见卡尔的地位。
       1981年,“短篇推理之王”、《不可能犯罪诊断书》的作者爱德华·霍克邀请了一批牛人搞了一次密室小说的评选,他们一共评选了十部,而卡尔一个人就占据了其中的四席,可见卡尔在密室小说当中的造诣,而其中排名第一的就是卡尔的代表作《三口棺材》,以104分当选,而指名第二的却仅得到了55分,由此可见,《三口棺材》在推理小说中绝对是一部登峰造极的作品。
       那么,《三口棺材》究竟好在哪呢?卡尔的小说、进一步说卡尔的密室究竟有什么值得称道之处呢?
       我在读《三口棺材》的时候,对卡尔得出了下列印象。
       首先,他是小说家——这不废话吗?他当然是小说家。然而我的意思是,他是一个很优秀的小说家,即使他写的不是推理小说,他的小说也足以引人入胜——卡尔也的确写过一些非常出色的非推理类作品,我个人倒是对这些作品很感兴趣。卡尔拥有一个优秀小说家的所有素质:他很善于营造氛围,就拿《三口棺材》来说,他在这部小说里所营造出来的诡异气氛常常让人感到毛骨悚然不寒而栗;他也很擅长描写,他的人物肖像描写让我爱不释手读了又读,而作为推理小说,场景描写必不可少却又非常难写,你既要把场景交代清楚又不能流于枯燥,这对很多作家来说都很难,但是卡尔写起来却得心应手,他那幽默的文风常常让枯燥的景物传达出某种感情;另外,他的布局谋篇也非常老到,《三口棺材》的开头堪称经典;最后,就是写人,文学即人学,推理小说也不例外,甚至应该说,推理小说因为描写的往往都是人生当中极为重大的事件,也就更容易凸显人性。所以说,卡尔的小说不仅仅是推理小说的典范,也是文学的典范。推理小说往往知道结果就没有必要再读一遍,但是卡尔和他的《三口棺材》,绝对可以多读几遍。
       其次,卡尔是魔术师。本来我想说卡尔是科学家,但我想魔术师更准确些。因为后者和小说家更为接近,同时又没有失去科学家的魅力。《三口棺材》里有很多科学的设计,这个“科学”,包括物理学和化学。但是这些自然科学都不是在卡尔的手里都不再是枯燥的实验和冷冰冰的数据,卡尔把它们和想像力结合,再加上诡异的氛围,同时利用观众——读者的心理,制造出让人惊叹的效果。然而这种惊叹的效果又是那么合情合理,丝毫没有故弄玄虚。《三口棺材》最后揭开的谜底,其复杂程度和严密程度都让人叹为观止,又拍案叫绝。
       最后,卡尔还是一个学者。至少在他的领域是。《三口棺材》里有一段经常被引用以至于被某些人当成“圣典”的文字,就是它的第17章——《密室讲义》,我不知道这段讲义启发了多少推理作家、同时,它又给多少推理作家出了难题,因为卡尔把密室讲得这么透,后来人再想突破就很困难了。在这里我很惭愧地说,在读《三口棺材》之前,我也曾写过一段密室杀人,但是我很容易地就在《密室讲义》里发现了我的那个手法,汗。
       综上,卡尔不愧为一代大师,他的推理值得一读,甚至值得一读再读。
      
       最后,我对吉版《三口棺材》的翻译稍作评论,这个版本的翻译总体来说还是不错,但是有两个地方我个人有点小想法。首先,译本里多次出现“警巡”这个词,我不知道这个别扭的词是从哪来的?译家为什么不用我们都习惯的“巡警”?其次,第47页里有这样一段:“‘你这位朋友非得这样走路吗?’她突然喊道,声调异常尖锐,‘w’的音都发成了‘v’。”在“她”说的这段话里,译成中文之后并没有“w”这样的音,所以我个人觉得倒不如这样译:“她突然喊道,声调异常尖锐,‘走路’都说成了‘肘路’。”当然,这仅是一孔之见。
  •     不愧是被称为密室讲义的作品,结局的确是出人意料,不知道为何看到最后那个与时间有关的错觉令我想起了时空幻境最后的桥段。这本书十分慢热,开篇盘中都有些枯燥但是盘末高潮迭起,最终菲尔博士揭示真相的时候的确很能够给人以震撼,即便读者事先可能考虑到了这样的可能性,但是在手法上一旦有环节联系不上可能就会放弃这个想法。谜题十分巧妙,枪声响后只有受害者倒在地上,雪地上没有痕迹,一连两起事件皆是如此,仿佛凶手凭空消失,的确奇妙。再加上一些人物背景的铺陈,深挖出蕴藏背后的黑历史,使得整个故事在精巧之同时又不失厚重。唯一不是太满意的就是受害人简直都和小强一样,挨枪子了还不老实,自己忙东忙西的,给读者和侦探搅局,不过也正因如此才使得真正的解答难以捉摸,但我有些质疑这种解答的公平性,当然,这对于可读性的提高还是有益的
  •     关于第二点我特意向卡尔传记作者咨询过,原文里的睡衣我记得是dressing gown,那种衣服经常是不系纽扣,敞口露胸的,所以没有弹孔就能解释了。那个钟表确实是个大bug
  •     不过说实话,那个被当靶子反驳的楼主,其情况还算是比较好的;至少他写了那么多东西,说明他起码读的时候是在思考的(只不过思考不够深入然后输不起心理作祟罢了)。这比很多读的时候完全不思考,上当后张嘴骂人的低端黑要好很多。
    我用这么严重的措辞来抨击那个楼主,其实做得有些过分了。
  •     中文版不是很好看...
  •     感觉语句有些难读、
  •     封面加书名的恐怖 似乎读着读着就淡了 密室杀人里 镜子这样的运用手法还是第一回见 计划外的计划 因为时钟而引发的迷雾
  •     魔术已经演完,最后一次微笑谢幕。之后我看到天台上,弗雷用枪指着葛里莫的头。“为什么杀我?”弗雷问。“我想做个好人”,葛里莫答。弗雷开枪,葛里莫倒下。我揽起葛里莫,他说:“我猜中了开头,可我猜不中这结局!”最后我随他而去,魔术师已经不在了,助手又能变出什么把戏! ------杜莫
  •       我总是无法忘记小时候看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时某种莫名的困惑,尤其是电影的最后,波洛先生和他的朋友走下客船,身后命案中的死者被人鱼贯地抬下船。这个长镜头给年少的我留下的困惑始终无法解开,明明已经真相大白,但人心为何依旧动荡不休呢?成长对于解答这个困惑的帮助实在有限,现在我依旧在想,如果注定所有的人都会在案件中死去,那么侦探的推理又有何价值呢?如果连犯人都会在最后死去,那一切的证据又来控诉谁呢?出色的侦探可以看穿犯罪伎俩,又如何阻止罪恶在人心中蔓延呢?那些无助而又善良的人如何也会被罪恶吞噬?说实话有些出色的推理小说是能令人拍案叫绝,但也会让我在结尾处倍感无力。本书,密室推理经典之作,《三口棺材》便是一例。
      快意恩仇似乎从来不属于这类推理小说,即便其中有复仇、有惩恶、有天理昭彰、有真相大白,但涌动其中的悲剧色彩却依旧令人无法释怀,这也许便是文化差异使然。钟情于大团圆结局的中国人,拥有的便是青天大老爷作主申冤的公案小说,而西方人却与此不同,他们对于大团圆的结局似乎并不热衷,所以他们的小说中勘破真相的侦探,更像是一个慈悲的旁观者,可以点破谜底,却无法痛下杀手,也许在他们的文化中可以行罚的只有神吧?而且生命的消失也不是应得的救赎。所以菲尔博士在完成推理之后,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自认又多了“一桩罪孽”,原来他的推理也庇护不了那些心死之人。类似这样的结局在西方推理小说中比比皆是。
      本书中两个谜题的经典性自是毋庸置疑的,悬念的铺陈和气氛的营造也都是成功到位的,可以牢牢地吸引住读者,而关键的谜底解答则更加出色,完全给人一种另辟蹊径、别开生面的感觉,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如此高难度下给出的推理,可以说是合情合理,令人信服的,而这一点对于一本成功的推理小说是至关重要的。要知道设计出一个耸人听闻的谜面并非难事,但是要能将其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解答,却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因为设计谜题大可以天马行空,但要解答却必须脚踏实地,难度也就是从这看似矛盾的要求中产生的。而这也是同类型的许多作品功亏一篑的原因。
      而作者在本书中做得最出色的,不单单只是合理地解答了谜题,而且谜底的揭开,还完全呼应了本书具有悲剧性的主题。霍华思兄弟间的恩怨纠葛,最终如同宿命一般地解决了。时间无法冲淡邪恶,财富与地位似乎不但无法与邪恶为敌,甚至还会成为其帮凶。只是令我困惑的是,即使邪恶也无法减少别人对你的爱,而这也往往便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爱也能成为罪恶的帮凶。我想这也许便是开头我所阐述的困惑的来源,我始终无法勘破爱,也就永远无法明白罪案中那些明知会灭顶、却还飞蛾扑火般去爱的帮凶。
      唉,我无法言说的女祭司。
      满分五颗星,我为本书打五颗星。
      
  •       冲着作者是密室之王的名号来的,感觉上本书的密室设计真的令人意想不到,书中经典的密室讲义为后人密室杀人的设计划下了基本框架。但此书翻译者似乎功力很差,这本书是我看这么多推理书以来阅读感最差的一本。当然,说不定是作者写作风格就是这样。
  •     一睹密室之王的风采,话说听说维特根斯坦只看推理小说后看推理小说的底气也硬了三分,但是有些细节确实没看太明白,不过卡尔总结的密室杀人类型真是周全,涵盖了推理小说所有的密室计谋
  •     被奉为神作的小说 总的来说 核心诡计确实不错 但由于我较晚看这本书 所以其实已经能够猜的七七八八 因为这种诡计在后续不止一次被运用 不过关于凶手的身体状况描写实在是匪夷所思 这让我觉得这个计划能否完成 总体来说 作者的误导还是很成功 注意整篇贯穿的词 魔术 其实这个诡计本身就是魔术
  •     翻译的什么玩意儿
  •     其实并不是密室
  •     【约翰·狄克逊·卡尔】密室讲义很棒!手法也别出心裁!但是,不知道由于故事的叙述本身还是翻译之过,如果完全从个人感情出发,实在谈不上喜欢。
  •       大名鼎鼎的《三口棺材》,不能说不好看,只能说不那么好看,没有预期的那么好看,故事的诡计和情节应该说还是不错的,也用到了多种诡计:凶手被害人调换诡计,镜子诡计,时刻诡计(虽然不是凶手准备的),也有一定的意外性,只是最后的真相多少有点无趣,有助手的罪犯不是个好罪犯……
      镜子诡计吧,一点伏笔也没有,时间诡计吧,是意外,是巧合,还是被害人调换诡计比较牛逼,唯二的看点。
      另一个看点还是卡尔总结的密室讲义(本书最后的真相也逃不出这些套路),把前人用过,后人准备用的给总结了个底朝天,不愧为密室杀人的最高成就者。
      任何一本优秀的推理小说都不能仅仅靠诡计来支撑,而这部作品的犯罪动机也是比较神秘的,虽然不存在“三弟”有点让我失望,不过却很好的推出了真相和真正动机,布局比较精巧,只是结局略显仓促,如果能够再跟几十年前的七座塔联系起来就更好了。
      
  •        初读《三口棺材》,很是惊叹于卡尔的布局与诡计。
       认识这本书,是因为其世界第一密室推理这一响当当的名号。毕竟,密室推理对于每个读侦探小说的人来说,其魅力都是无法估量的。
       首先,谈论下卡尔的叙述风格。不得不说卡尔对氛围的描述相当到位。第一口棺材和第二口棺材的气氛描写,确实令人感到冷汗直冒。坟墓、棺材、死人、小丑、魔术,哥特,一切的描述都笼罩在浓浓的迷雾之中。随着故事的发展,迷雾也愈来愈淡,取而代之的是对案件的剥茧抽丝,对案情进展的描写分析。
       对案件的描述的本身,其实就是个设套的过程。本书最大的诡计,应该就是前面两口棺材的叙述。再加上那奇怪神秘的遗言的拼接组合,案件总会在朦朦胧胧之中,产生那么一丁点的曙光,读来,就感觉好像答案就在眼前,但是细说又无法说清。这不得不说说我喜欢的阿加莎了,阿加莎的线索(特别是马普尔系列),总会藏在很细微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个字一个字的去读,去揣摩。而卡尔不同,他的大部分线索就这么明目张胆的摆在你面前,而且是着重笔墨,重点突出。因此,《三口棺材》读起来并非很费力,反而很顺畅,很过瘾,令人不忍释卷。
       但是,说实话,《三口棺材》的密室处理,多多少少令我感到不是很过瘾。先不论是否是巧合,就是小说本身,更加趋向于阐述密室的形成过程,而非是密室设置的过程。形成与设置之间是有天差地别的区别的。不知道这样叙述,是否算是泄漏情结了。
       另一方面,可能是读惯了阿加萨的原因,《三口棺材》对人物的刻画还不够饱满,虽然对整个气氛的描述无可争议,但是人物本身的性格还稍显薄弱。也许这也是因为卡尔是男生,人物刻画没有女性来的这么细腻。
       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指的一读。
      
      
  •     盛名之下 难符其实 逻辑硬伤太多
  •       这是我看过的密室作品的顶级货,原来密室能这样写,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翻译的原因,有部分语气觉得奇怪,但总体部影响阅读。虽然在书得中部我也猜到了真正的凶手,但没有可能猜到作案的全过程,特别是密室部分,我想除了作者不可能有人能够猜中的,这就是卡尔。
  •     三兄弟和监狱,这个推理出来不是不可能,关键是菲尔连东欧某个地区唯一发配到盐矿工作的监狱叫啥名字都知道,令人叹为观止,跟京极堂相比也不遑多让了。
    关于血迹,教授暂且不议,费雷近距离背部中枪,躺着装死,而后去找医生。背部伤口自己包扎很困难,而且医生离得也不远,所以基本上可以认为费雷是没有包扎(穿衣服不算)的情况下从家里走到大街上,这一路一点血迹都找不到?更不要说费雷在家里又是中枪又是躺着装死,还起来穿衣服什么的一番折腾,没有血迹也太说不过去了。教授其实也是一样。中了一枪还满世界溜达的两个人,连血迹都不留,最后却还都是因枪伤而死,我只能说是个奇迹
    其次是那把枪,为什么案件开头警察(也包括读者)都认为是教授先中枪,费雷后中枪,因为费雷的现场有人喊了一句第二颗子弹送给你,注意是第二颗,这一下就把两次案件的顺序给定死了,误导很成功。问题来了,费雷怎么知道枪里还有子弹,柯尔特左轮是要把滚轮弹出才能看到子弹数的。教授跑了,费雷中枪后不赶着去看医生,先检查枪里有没有子弹?另外,费雷在看到教授后开枪,说明他想杀了教授,那教授把枪塞到他手中然后逃走的过程中,费雷有大把的时间干掉他,而且是近距离成功率高,为什么不动呢?所以费雷喊的那句第二颗子弹,这个情节比较牵强,完全是为了误导而误导。同时,费雷在路上东看西看这个桥段也是不合常理,枪在手,身上又中枪,费雷应该速度去找医生才对,凶手对他已无威胁,还看个什么劲。想杀人?拿到枪后为什么不立刻开枪。
    第四是睡袍无弹孔的问题。没错,睡袍不系上完全可以当披风用。但是,教授是个在伦敦生活了二三十年,受过良好教育,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能想象这样的人把睡袍披着不系紧,露出胸脯和光秃秃的肚子,在一个下雪天,与一个事先约好,非亲非故,略有敌意的人,进行一次众人皆知,可能带有小冲突的会面?搞基还差不多。另外,在对面房间看门的那个谁,也没说睡袍是披着的,毕竟这是英国,披着睡袍这种不顾形象的事,应该挺罕见的吧
    钟的问题,那个钟不是坏了是慢了,这么多人都没发觉钟是慢的,这点确实也很难理解,毕竟这是杀人案不是小偷小摸,苏格兰场也太不重视了
  •       这部小说我看过两遍,第一遍看这部书时,自己还没有适应读长篇的推理小说,因此看书时是颇有点赶着读的感觉,但是看完之后对这部作品还是颇有好感的。过了5年多后,当获悉这部作品的崇高地位后,我发现自己除了记得自己读过,并且知道凶手是谁之外,竟然对本书的其他部分毫无印象。怀着对密室之王卡尔的崇高敬意,我重新拜读了这部作品。这一看不要紧,看完才发现自己为什么会对这部小说的细节毫无印象。本来我是想细细研读这部精品的,但是那坑人的翻译简直让我抓狂,无怪乎我会对这部的众多细节理解不良了。出版商就不能给卡尔配些好点的译者吗,同样是黄金三大家,卡尔在中国的人气和另两位差那么多,恐怕和卡尔作品的翻译不良脱不了干系吧。
  •       关于镜子最后的去处,书中说是藏到烟囱里,但仅能伸进一个拳头的烟囱是怎样藏下7英尺长4英尺宽的镜子的呢?难道是翻译出了问题么?
      还有,我觉得菲尔博士也太神了,刚开始就推出了有3个兄弟,而且格里莫对他的兄弟犯下了罪行,这种推理我觉得有点夸大其词了啊,不知道有没有和我有同样疑惑的人
  •     一本好的翻译对一本书有多重要从这本树上就可以看出来了,可能应该是很好看的一本书,却因为翻译的鬼样子而读不下去了。
  •       布局很强悍,节奏一流。后来的推理小说家能媲美的——更别说超越了——实在不多。
      一定要说不足,唯一一点就是解局时比较依赖意外。但这实在是推理小说的两难之境。很多诡计设计得自然,布局上往往就有些散乱,只能靠线索零碎,摸不着头脑来迷惑读者。
      三口棺材可是开局就咄咄逼人,抛给读者一个清晰而费解的困境。用困境推动着读者陷进去。
  •     这翻译。。。
  •     经典的密室推理小说 作者的描述非常严谨 书里的人物也鲜少鬼话连篇 弄虚作假 而且对各种密室谋杀 都严密细致地分析了一通 把不可能犯罪变成可能 结尾解密依然是出乎意料之外 又在情理之中...
  •     买吉林版的再读一遍吧
  •     比较欣赏里面对其他推理小说的吐槽,好多柯南里都出现过。。。
  •     弗雷的枪伤不可能包扎过。。因为大家都认为他是在街上中的枪,如果尸检的时候发现枪伤被包扎过,就不可能是在街上中枪,然后马上被人发现的。大街上是案发现场这一条就被推翻了啊
  •     好吧,…我不太喜欢而已
  •     作为密室题材的代表作,本书的案情其实很简单,但却啰啰嗦嗦写了很长,翻译也很烂。唯一的亮点应该就是密室演讲那一章了,把密室的种类概括了一下,其他的真的很一般。。
  •       最让人佩服的是两个神一般的密室竟然是联系在一起的!强大的创意。还有很多人给这本小说打高分的原因是这本小说拥有推理小说史上地位极高的密室讲义。但是我对此的看法恰恰相反,不是密室讲义成就了三口棺材,而是三口棺材成就了密室讲义。如果不是三口棺材这部经典作品压阵,密室讲义说不定被人骂呢。他的做法太霸道了,不但泄了很多经典作品的底, 而且还把很多人后来的写作创意给堵住了。
      接下来讲讲,为什么扣这一分(每点的确是微不足道,但是加在一起还是有一分的分量)
      1) 商店的钟快四十五分钟,这点不算硬伤,至少也是个瑕疵。案发地点不是封闭的郊外大别墅,两个当事人没发现也就算了,赶来的警察也没发现吗(目击者交代案发时间时,他们应该下意识地看了一下自己的怀表;或者是出警的时候下意识地看一下时间)
      2) 格里莫教授带着枪伤回到自己的房间,处理掉线索,换上了睡衣,这是为了制造他一直呆在房间的假象。可是,这样以来,睡衣上就不可能有子弹孔,根据这个事实,应该一眼就能看出来,格里莫教授的枪伤,不是在这个房间里出现的。(他到底是睡衣一直穿在身上没有,我不记得了;还有那件外衣是中枪后才穿上去的吗?具体情节不记得了,先存疑)
      3) 正常的对话总是被粗口或者是各种叫声打断,弄得有些支离破碎,读起来很不舒服(关键是那些粗口或者是各种叫声打断并不是每次都需要的)
      4) 一开始的菲尔博士知晓几十年前的秘密总觉得前面没有什么铺垫,感觉就像作者在这里按了快进键,火烧火燎地想把读者引入故事的核心内容。
      
  •     我只能说,别的推理小说,我都是看到凌晨,迫不及待的读完的。而这本书足足看了一个星期,根本没有阅读欲望。令人大失所望之作。
  •     今天我好像也看见那个帖子了,其他的倒是还好,或许我也受电视剧影响了,看了那个帖子也想过血迹的问题。。。平时新人提问吧主很有耐心,没想到这次这么不淡定啊
  •       据说,在推理作家圈内有这样一个共识:一个自称推理作家的人,倘若他未曾写过密室题材,那么就断然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推理作家。连以故事情节取胜的“谋杀天后”阿加莎-克里斯蒂、以缜密的逻辑推理而著称于世的埃勒里-奎因,也都曾创作过密室题材的作品,甚至日本社会派推理巨擘——森村诚一的出道作也正是密室题材的本格推理。由此可见,密室题材一直是推理小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到密室,则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被后人誉为“密室之王”的美国推理小说家——约翰-迪克森-卡尔。卡尔一生构思了50多种密室手法,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也都是密室推理。而在他众多的经典作品中,有一部也不得不提。称这部作品为卡尔的最佳之作或许还有待商榷,但如若说这部作品是他最为著名的密室推理却一点也不为过。这部作品正是大名鼎鼎的《三口棺材》。
      
      1981年,“短篇推理之王”爱德华-霍克曾主持一次密室评选,结果《三口棺材》以104分高居榜首,比第二名《地狱之缘》的票数整整高出了将近一倍。这本《三口棺材》之所以能如此著名,不仅是作品本身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书里的那份“密室讲义”。在本作的第17章,卡尔借菲尔博士之口,将多种密室诡计总结归纳为一份讲义,详细叙述了制造密室的各主要方法。这份“密室讲义”是推理小说史上第一份较为完整的密室诡计总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直为推理迷,特别是那些钟爱于密室推理的读者们所津津乐道。
      
      作为本格推理小说,自然要从“推理”的角度上来进行评析。下面就简单谈一下本作在推理方面的优缺点。在本书中,一共发生了两起不可能犯罪。第一起是在外面有人监视的葛里莫教授的书房里,教授正与一名神秘访客会谈。随后传来枪声,众人破门而入后,只剩下身受重伤的教授一人,而神秘访客却消失无踪。第二起则是在积雪的街道上,一人被枪击身亡,而凶手却没有留下任何脚印。第一起案件是较为典型的密室杀人,而第二起案件则是密室的另一种变式,也就是所谓的无足迹的“雪密室”。乍一看,书中的这两起案件可以说十分地匪夷所思,华丽的谜面可谓吊足了读者的胃口。然而通常的情况是,谜面越华丽,往往也就意味着解答会更难以把握。所以在阅读过程中,我更关心卡尔在最后究竟会如何把这些谜题用一种科学、理性的手法解开。读完最后几章,卡尔给出的解答还是令我比较满意的。考虑到此书的创作年代,卡尔给出的解答是很大胆的,即使从今天的眼光来看,也足以让人瞠目结舌。第一起案件的手法虽然复杂,但在理解上并不困难。魔术原理的巧妙运用,不仅让手法锦上添花,也深深影响了日本的新本格派,至今这个手法还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推理作品当中;第二起案件的手法则比较简洁明了,再加上某个误导,让整个案件由“可能”成为了“不可能”,是我比较偏爱的类型。
      
      然而瑕瑜互见,在本作中,卡尔为了追求诡计带来的效果,有些地方不免巧合过多,读来略感牵强;另外,与精彩的trick相比,本作的plot则显得稀疏平常。整本书依然是传统的“案发——推理——破案”模式,在结构以及布局上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也许正是由于这些缺点和不足,使得本作离我心目中trick和plot并重的神作级别还差了一点,只能算是一部“诡计流”的杰作。
      
      不过对于喜欢密室题材推理小说以及偏爱于诡计的读者们来说,这本书是强烈推荐的。还是那句话:读密室,岂能不读卡尔;读卡尔,岂能不读《三口棺材》!
      
  •     其实一路没有很受到吸引,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翻译的原因。这次这个诡计实在耍得充满各种意外…多一星加给密室讲义,简直让在这书出版之后的小说无路可走…
  •       东乡的密室分类讲义:A、机械装置型、B、时间交叉型、C、心理错觉型、D、视觉错觉型、 E、锁门死亡型、 F、其他
      
      二阶堂黎人在《恶灵之馆》密室讲义:
      1. 特殊关门类型密室:
      a. 由被害者自行关门上锁
      b. 利用惯性、弹性或偶然的缘故,物理上自动的上锁
      c. 利用两支不同钥匙的相互掉换而作成看似密室的状况
      d. 从外面上锁,然后在破门入内时再把钥匙放进室内
      e. 从动作或说话的暗示作成看似上锁的状态,然后在破门入内时再真正的上锁
      f. 利用线、磁铁或其他工具从外面上锁
      g. 利用不同的锁相互掉换而作成看似密室的状况
      2. 特殊行凶手段类型密室:
      a. 伪装成被杀的自杀
      b. 看似被杀的意外事件
      c. 由被害者本人导致死亡
      d. 利用窗户的间隙等,利用飞刀等工具从外面行凶
      e. 从外面直接杀害室内的人
      f. 利用室内的机械装置杀害室内的人
      g. 利用其他动物或植物杀害室内的人
      h. 让凶器从室内消失而作成看似凶手在密室内行凶的状况
      3. 特殊遁逸类型密室。
      a. 凶手隐藏于室内,等待别人破门入内以后再离开
      b. 行凶的真正时间比推测的更早
      c. 行凶的真正时间比推测的更迟
      d. 别人破门入内以后再把尸体移入室内
      e. 凶手利用并非通常使用的进出口或秘道
      f. 凶手经由特别的间隙(如位于高处的窗户)把尸体移入室内
      
      我孙子武丸在《8的杀人》里谈论的密室,属于‚视线的密室‛,它的定义是‚并非物理上无法进出,而是根据目击者的证词或其他物理上的旁证(如雪地上的足迹等),得出凶手应该没有进入或离去的空间‛。
      视线的密室‛的诡计构成:
      1. 目击者的证词是谎言。
      a. 目击者便是凶手
      b. 目击者为了维护凶手而说谎
      2. 凶手在目击者看不见的期间进出。
      3. 早在行凶之前凶手便已经进入。
      a. 行凶之后,凶手以其他方法离去
      b. 行凶之后,凶手仍然隐藏起来
      c. 行凶的真正时间比想的更早,凶手在行凶之后便离去
      4. 凶手在目击者看不见的位置行凶,然后离去
      a. 使用遥远操控的装备行凶
      b. 使用定时启动的装备行凶
      c. 死者在密室以外被杀,事后凶手把尸体放进密室内
      d. 死者在密室以外被击至重伤,然后自行无意或被迫至密室内
      
      本文卡尔的密室讲义:
      首先,有一种密室杀人,案发现场的房间真的是完全紧闭,既然如此,凶手没从房间逃出来的原因,是因为凶手根本不在房里。解释如下:
      一、这不是谋杀,只是一连串阴错阳差的巧合,导致一场像谋杀的意外。先是,房间尚未上锁之前,里面可能发生了抢劫、攻击打斗,有人挂彩受伤,家具也遭到破坏,情况足以让人联想到行凶时的挣扎拼斗。后来,受害人因意外而被杀,或是昏迷于上锁的房间内,但所有事件却被当作发生于同一时间。在这个例子中,引起死亡的方法,通常是脑部破裂。一般的推测是棍棒造成的,实际上却是家具的某个部位,也许是桌角或是椅子突出的边缘,不过最常见的对象,其实是铁制的壁炉罩。总之,自从歇洛克·福尔摩斯的冒险故事《驼背人》问世以来,这个残忍的炉罩,着实杀害了不少人,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死亡事件都貌似谋杀。此类型的情节中,包括解开凶手之谜在内,解答部分最令人满意的作品,要属加斯顿·勒鲁的《黄色房间的秘密》,堪称是史上最佳的侦探故事。
      二、这是谋杀,但受害人是被迫杀他自己,或是误打误撞走入死亡陷阱。那可能是一间闹鬼的房间所致,也可能被诱引,较常见的则是从房间外头输入瓦斯。不管是瓦斯或毒气,都会让受害人发狂、猛撞房间四壁,使得现场像是发生过困兽之斗,而死因还是加诸于自己身上的刀伤。另一种从中延伸的变体范例,是受害人将树枝形灯架的尖钉穿进自己的脑袋,或是用金属丝网把自己吊起来,甚至用双手把自己勒死。
      三、这是谋杀,方法是透过房间内已装置好的机关,而且此机关难以察觉,它隐藏在家具上头某个看似无害的地方。这个陷阱的设计,可能是某个死去多年的家伙一手完成,它可以自动作业,或是由现任使用者来重新设定。它可能是现代科技所延伸的邪恶新发明。譬如说,话筒里面藏着手枪机械装置,一旦受害人拿起话筒,子弹就会发射,并贯穿他的脑袋。还有一种手枪,板机上面系着一条丝线,一旦水结冰凝固时,原先的水就会膨胀,如此随即拉动丝线。我们再举闹钟为例,当你为这个闹钟上紧发条时,子弹便会射出来;或者(闹钟是受人欢迎的凶器),我们有另一种精巧的大型挂钟,它上端安放了可怕的铿锵铃声装置,一旦吵闹声响起,你想要靠近去关掉它时,只要你一触碰,便会掷出一把利刃,当场划破你的下腹。此外,有一种重物,可从天花板摆荡下来,只要你做上高背椅,这个重物的威力,包准敲得你的脑袋唏巴烂;另有一种床,能释放致命的瓦斯;还有会神秘消失的毒针、会——
      四、这是自杀,但刻意布置成像是谋杀。某人用冰柱刺死自己,然后冰柱便融化了!由于上锁房间里找不到凶器,因此假定是谋杀。或者,某人射杀他自己,所用之枪缚系于橡皮带尾端——当他放手时,枪械被拉入烟囱而消失不见。此伎俩在非密室的情形下,可改成枪枝系着连接重物的丝线,射击后枪枝被迅速拉过桥梁栏杆,随即坠入水中;同样的方式,手枪也可以猛然拂过窗户,然后掉入雪堆里。
      五、这是谋杀,但迷团是因错觉和乔装术所引起的。譬如,房门有人监视的情形下,受害人被谋杀横尸于室内,但大家以为他还活着。凶手装扮成受害人,或是从背后被误认为受害人,匆忙地走到门口现身。接着,他一转身,卸下所有伪装,摇身一变,换回原本的样貌,并且立刻走出房间。由于他离去时,曾走过别人身边,因而造成了错觉。无论如何,他的不在场证明已成立;因为后来尸体被发现时,警方推定的案发时间,是发生在冒牌受害人进房之后。
      六、这是谋杀,凶手虽是在房间外面下手的,不过看起来却像是在房间里犯下的。这种犯罪可以归类为,通称为‘长距离犯罪’或‘冰柱犯罪’,反正不管它们怎么变化,都是基本雏形的延伸。我刚说过冰柱的案例,你们应该都明白了。门是上锁的,窗户小到凶手无法穿过去;但受害人显然是在房间内被刺杀,而且凶器也下落不明:屋内的凶案,可以是屋外的某人干的。这里还有一些其它可能。受害人被刺,凶器可能是内藏薄刃的手杖,它可以穿过夏季别墅周遭盘绕的编织物,一击得手就收回;或者,受害人可能被刀刃所刺,由于刀身过于细薄,因此他毫无知觉自己受伤,然后当他走入另一个房间时,才猝然倒地毙命。抑或是,受害人被引诱探头出窗;从下面无法爬到这扇窗户,但是从上方呢,冰块却能够下坠,并狠狠重击他的头。脑袋被砸得开花,但凶器却找不到,因为它老早就融化了。在这个标题之下(其实放到第三项标题之下,也很合适),我们还可以列举出利用毒蛇或昆虫来杀人的手法。蛇不但能隐匿于衣柜和保险箱,也可以灵巧地躲藏在花盆、书堆、枝形吊灯架以及手杖中。我记得一个非常夸张的个案——把琥珀制的烟斗柄,刻成古怪得蝎子形状,受害人正要把它放入嘴里,雕刻物居然活过来,变成一只活生生的蝎子。不过,若说到上锁房间命案中最惊人的长距离谋杀手法,各位,我向你们推荐一篇侦探小说史上最精采的短篇故事(事实上,还有几篇非常出色、同样齐名的第一流杰作,如Thomas Burke的《The Hands of Mr Ottermole》、切斯特顿的《通道上的男人》、雅克·福翠尔的《十三号囚房的难题》。)它就是Melville Davisson Post《The Doomdorf Mystery》——这位从长距离之外行凶的刺客,即是太阳。太阳光穿过上锁房间的窗户,照射在都多尔夫摆于桌上的酒瓶,由于瓶内装的是未加工的甲醇白酒,因而形成了火镜(即集中阳光而生热的凸透镜),而挂在墙上的枪经由光线一射,正好点燃了雷管:因此躺在床上的可憎家伙,胸膛自然被轰的血肉模糊。还有……且慢!阿哈,我最好适可而止了;
      七、这是谋杀,但其诡计的运作方法,刚好和第五项标题背道而驰。换句话说,受害人被推定的死亡时间,比真正案发时间早了许多。受害人昏睡(服了麻醉药,但没有受伤)在上锁房间里。所以用力撞门,也叫不醒他,这时凶手开始装出惊恐的模样,先强行打开门,接着一马当先冲进去,刺杀或切断被害人的喉咙,同时让其它在场的人觉得看到了其实没看到的东西。这种诡计曾用在(通常是刺杀)船上、陈年老屋、温室、阁楼,甚至是露天户外。在这些地方,受害人先是失足绊倒,然后昏迷不醒,最后才是刺客俯身靠近他。所以……
      
      密室的制造: 在门和窗这两种首要类型中,门显然是较受欢迎的。我们来举一些经过变造,以使门像是能从内反锁的诈术案例:
      一、将插于锁孔里的钥匙动些手脚。这种传统方法相当受到欢迎。但是到了今天,由于其各种变化的手法都广为人知,所以很少人真去使用。可以拿一只钳子夹住钥匙柄,并且转动它;我们就用过这种方法打开葛里莫书房的门。还有一种非常实用的小技巧,只需一跟两吋长的细薄金属条,某一端系上极长的结实细绳。在离开房间前,先将金属条插入钥匙头的小洞,一端朝上,另一端朝下,如此便可行使杠杆作用;细绳垂落于地,然后从门底下拉至房间外头。接着从门外关起房门。只消拉动细绳,在杠杆原理的作用下,钥匙被转动而将房门上锁;这时再抖动细绳,使金属条松脱,一但等它落地,你就可以从门底下把它拉出来。于相同的原理下,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应用,但细绳绝对是不可或缺。
      二、不破坏锁和门栓的情形下,轻松移开房门的铰链。这种手法干净俐落,大部分男学生都熟悉个中技巧,尤其是想偷上锁橱柜里的东西时,便可派上用场;不过,前提是铰链得装置在门外才行。
      三、在门栓上动手脚。细绳再度出场;这一回用到的技巧是衣夹和补缀用针,衣夹附着于房门内设计成杠杆装置,藉此在门外关上门栓,这时再从锁孔拉出细绳即可。我得像费洛·范斯举帽致敬,他为我们做了最佳示范。还有一些手法比较简单但效率不高的方式,但一条细绳是少不了的。你可以在长细绳的一端打个不牢固的结——只要猛然一拉,绳结就会松脱——并且扣成一个环套。此环套缠绕于门栓的握柄,细绳部分则向下垂落,且穿过门底下。此刻房门已被关上,这时,往左右两边任一方拉动细绳,即可闩上门栓。接着再使劲抽动细绳,绳结便从握柄上脱落,然后就可以拉出细绳。埃勒里·奎因也曾示范了另一种手法,他利用死人玩了这一招。但是,他的迷团解说过于简单枯燥,听起来又太离奇古怪,因此对精明的读者来说,此诡计的安排着实不公平。
      四、在可滑落的栓锁上动手脚。通常做法是,于栓锁的下方垫着某样东西,然后从门外关上房门,在抽掉垫在里头的支撑物,让栓锁滑落且上锁。说到这个支撑物,随时能派上用场的冰块,显然是最佳工具,用冰块撑起栓锁;等它溶解之后,栓锁便会掉下来。另外,在某个案例中,光凭关门的力道够大,都足以让门内的栓锁自己滑落。
      五、营造出一种错觉,简单却有效。凶手杀了人之后,从门外将房门上锁,并把钥匙带在身上。然而,大家还以为钥匙仍插于房内的锁孔里。凶手就是第一个装出惊慌失措、并且发现尸体的人,他打破房门上层的玻璃镶板,把钥匙藏于自己手中,然后‘钥匙’插在锁孔上,再藉此打开房门。若需要打破普通木门上的壁板时,这种伎俩也行得通。
      总之,还有很多种方法,例如从门外把门上锁,再利用细绳将钥匙送回房内。
      
      窗户上了锁,可以有几种有趣的范例。像早期的假钉头,到近代用来唬人的钢制窗套,都能再窗户上面动手脚。你还可以打破窗户,小心地扣住窗子的锁钩,然后离去的时候,只需换上一块新的窗玻璃,再以油灰填塞接合即可;由于新的窗玻璃和旧有的非常相似,使得窗户像是由内部反锁。
  •     基本猜到,但是这个随机的感觉很不好
  •     小说4星,密室讲义1星
  •     翻译好粗糙...两个密室最后串在一起,揭秘的一刻还满不错的。
  •     老版上来的翻译不行。
  •     很棒,以自己能不能猜到来判断…扣一星给翻译,好差,而且还中英文结合。密室杀人的一种,其中有一章讲述了多种密室类型,哈哈哈,堂而皇之剧透。
  •       我带着膜拜的心情读完“密室之王”经典之作《三口棺材》。
      不可否认这是一部悬念十足、想象力丰富、构思大胆的作品。小说中关于密室讲义和对魔术的讲解,好似密室推理教科书,为此类谜题做了经典的分析和总结。但书中漏洞也多。我之前很少看密室杀人类推理小说,个人认为《三口棺材》属于纯技术派。重点是对于诡异谜题的设计,但忽略了一些细节的处理。爱它的会说“瑕不掩瑜”,可在我看:“细节决定成败”。
      
      --------------------------以下涉及书透---------------------------------------
      
      整理了一下心里的疑点,不吐不快:
      
      1.葛里莫的受伤的疑点?
      从书中看出,葛里莫肺部被射穿了(医生的话)
      肺部射穿,血会从创口和口腔,鼻腔大量流出,他从被害现场到自己家里,一路上还干了不少事,如何能不留下血迹?
      (另听说,肺部击穿的话,胸腔是无法提供完整的气压来提供声带发声的。这个就不计较了)
      
      2.葛里莫衣服的疑点
      他被弗雷枪击时穿的是黄色大衣,没留下弹孔吗?
      他死时穿的睡衣,因为睡衣是后来穿的,肯定没有弹孔,费尔博士不会奇怪吗?
      (如果硬说葛里莫的衣服都是超级大开领的,或者说他穿衣风格从来都是敞着的,我也无话可说。)
      
      3.伤口包扎的疑点
      费尔博士在分析案情时曾这么说:“魔术已经表演完毕;他孤身一人袋在书房里。上衣可能沾了血,不过反正杜莫会处理它,制服大衣里有原是衬衫,于是他解开衬衫,并且包扎伤口,他只要再锁上房门,穿上真正的睡袍,销毁纸制的制服,以及把镜子往上推入烟囱……”
      费尔博士说这话,只能说他当时脑子短路了。包扎伤口这件事,葛里莫已经在伯纳比家做过了。费尔博士一干人发现葛里莫倒毙在书房中,肯定是没有包扎伤口的,否则葛里莫的戏法早就被拆穿了。
      说起伤口的包扎,小说中提到,他遭枪击后,跑到伯纳比家用手巾和胶布包扎了伤口。而后来费尔博士打开书房门,发现葛里莫的时候,他正用手帕堵着伤口。可能是翻译的问题,他自己包扎的手巾就是他堵着伤口的手帕。一个手帕能堵住被射穿肺的创口,而不滴落一滴血,也算是奇迹了。如果另有包扎物,那这些包扎物去了哪里?只能是放壁炉里烧掉,浸满血迹的包扎物和胶布能在短时间内烧掉而不留痕吗?
      
      
      4.第二个密室杀人案现场
      
      “弗雷在空街上被害,在雪地上凶手连个脚印都没有。”——这是小说里第二个听起来很悬的案件。可我觉得作者有故弄玄虚的嫌疑。
      
      两个目击证人的证词:“他们可以看见受害人头朝下,四肢张开地倒在雪地上,血从他左肩胛骨处的弹孔中喷涌而出。”
      
      首先,血不可能是弗雷第二次跌倒后才“喷涌而出”的吧。那么,弗雷被枪击后,从自己家走到街道的中央。“喷涌而出”的血却没有一滴落到地上?枪击现场也没血?
      如果有血,应该很容易找出第一被害现场吧。所以说所谓的雪地被害不留痕,挺不靠谱的。
      
      
      5.不靠谱的警察
      书中多次通过警察的嘴告诉读者:烟囱里没有诡计
      半瞎的德瑞曼都能找到藏着烟囱里的镜子,而费尔和警察曾多次检查过烟囱,都没发现。可见警察有多不靠谱。
      
      6.远视眼米尔斯
      同样不靠谱的还有米尔斯
      第一段:“他竖着衣领,戴着顶尖顶帽。但是我是远视眼,先生们,我能清楚的看见他的鼻子和嘴巴的样子和颜色。他带着一张儿童的假面,那是张大张的嘴。就我所件,他没有摘掉。我可以断言……”
      第二段:打开门。葛里莫博士出现在门口,显得很烦恼;他这样说,‘今天见鬼了麻烦不断。’他站在那,打量着那个高个子;说了句,‘看在上帝的份上,你是谁?’”
      通过以上两段文字可以看出,米尔斯的视力很好。可在镜子戏法中,他能看到“来访者”的衣着,能看到比葛里莫高的“来访者”和葛里莫的交谈,但却注意不到同时出现在视野的两个人,有着一模一样的外表、衣着和动作。
      
      7.错误的时钟
      最闹心的是作为本案关键的死亡时间差问题。搞清这个谜题菲尔颇费了些波折。
      我开始也觉得很无趣。但后来琢磨,或许那时候钟表没有普及。大家都没表,所以会搞错。这也许是时代造成的理解差距。
      
      8.伯纳比屋里的血迹和指纹
      葛里莫在伯纳比的公寓中处理过伤口,留下大量的血迹,肯定也有大量的指纹。应该很容易检测血和指纹的主人。
      可能费尔博士太自信了,不屑于这些科学的检测。(阿婆在这方面就做的很好,她总是让案件发生在偏僻的小村或者行驶的船上,总之根本没条件使用这些刑侦手段。)
      
      
      换个角度想,小说写作的年代和现在相比,无论从科技的发展、人类的思维方式都不可同日而语。也许正因如此,书中原本亮点的部分,会变得黯淡无光(如钟表谜题)。如果用现代人的思维去苛刻地评价小说,对作者是不公平的。
  •       (编辑丹奈按:这是一篇名不见经传的侦探小说评论家罗斯·巴纳比在EQMM上第一次刊登的作品,其评论对象则是“密室推理之王”、我们的同胞、尊敬的约翰·狄克森·卡尔先生的伟大杰作《三口棺材》。虽然卡尔先生目前正寄身大洋彼岸的英国,但事实上我们接下来将有幸看到的这样不同以往的有趣观点,应能随着杂志一起浮槎过海,送到他的工作桌前。)
      
      时隔多年,我们在睡梦中依然能够被顺着从天花板上悬挂着的细绳爬下来的“斑点带子”——一种剧毒的蛇——所吓醒;又或者在面对看似侦探的某某警官时,脑子里止不住地怀疑他可能是聪明伪装起来的正牌凶手身份。但到现在,一种新的可能正慢慢兴起,它只会让你更加觉得惊奇:一件发生了凶案的、从密闭房间消失的嫌疑犯,如何于时隔二十多分钟之后,在一条前后都有诚实证人的空街中间,又一次地被“来自天外的枪弹”谋杀?
      
      你绝对不会对上述的句子感到陌生,因为你已经欣赏过了无数次如魔术般的表演:《犹大之窗》的密室诡计,《绿胶囊之谜》的毒杀事典,《燃烧的法庭》的重生火刑柱,一切的一切都在刷新着你的心跳记录,但在寻找我们惊叹情感的渊薮时,一部叫做《三口棺材》的作品无疑正在大放妖冶之极的魅光。
      
      设想一下,犹如邪风一样刮来的神秘魔术师宣称自己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兄弟将在几日之后索取眼前这个酒馆沙龙的主导者、一个有着不为人知身世的绅士、对咒语以及魔法用于令人可怖的迷恋程度的老人葛里莫的性命时,所有与会者的心底有多么震颤!但如果你还对这样的情节嗤之以鼻,那几日之后雪夜发生的恐怖密室谋杀,就绝对会轻而易举地封上你又要申辩的嘴!没错,葛里莫死在了门窗紧闭、毫无密道、伤口又完全不属于自杀类型的房间里,而这次凶案的唯一嫌疑犯——那个名为弗雷的谜一样的魔术师——却离奇地于二十几分钟之后死在了前后都有诚实的目击证人在场的空旷街道上!怎么样?你是不是有了一种进入地狱世界的感觉?!
      
      同样地,我很遗憾要告诉大家,即便前有加斯顿·勒鲁和柯南·道尔等前辈,时代走到约翰·狄克森·卡尔这里,后来者基本上就可以熄灭自己要在“密室”这片沃土上深耕细作的企图和决心。在《三口棺材》第17章借由菲尔博士说出来的大段看似无聊的长篇高论,必将会被冠上最经典的“密室讲义”头衔而名垂青史。卡尔先生以之前的多部密室作品来为自己的论述做了高妙的注脚,所有的密室类型因此就已经被他涵盖至尽。这份可以当做论文文献而被引述的讲义,事实上已经为模仿者们树立起了一道不可攻克的难关——即使他们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对讲义内容进行开拓创新,也没法脱离卡尔先生的强大精神束缚了。
      
      我们同样不能保证瑕疵的绝不存在。例如时钟的走快、睡衣的破绽、镜子的隐藏,以及其它可以归为事先未能解释完备,抑或过于巧合的部分。虽然荣膺“密室之王”,但在卡尔先生的这部《三口棺材》里,葛里莫的狭义密室与弗雷的广义密室,都属于锦上添花的点缀。我们真正应该佩服的,是这种多起凶杀案的分别时间判定与加害者同被害者的身份存疑问题,这是卡尔先生在下笔之前便已经构思好的布局之所在。 但也正正是因为此,除却诡计之外的情节设定、结构推进、人物描写以及其它算作小说要素范畴的各个方面,就不免略失大家风范了。不过吹毛求疵的读者们也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如果一部作品在历经七十年(我相信也能历经百年)后的侦探小说迷心中仍是唯一的那个单纯以诡计一点便可胜任世界密室侦探小说的巅峰,那么你为何还要使自己变得更加严苛呢?除此之外,我相信几十年后的读者也必定不会拿他们那个时代的眼光来看待这部经典的古典推理作品——人的口味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进步,但无论褒扬或者是贬抑,都应回到作品自身的那个时空——在推理小说的第二个黄金期,《三口棺材》享誉世界,这就是不容置疑的成功。
      
      
      本文转载自:推理之门 http://www.tuili.com
      原文地址:http://www.tuili.com/bbs/bbsShowDetail.asp?act=search&fid=200813&aid=&bid=73
  •     我不该这么早读这本的,读了这本,其它的密室作品都看不上了......
  •     只能对楼主呵呵
  •     这就是一场魔术。结尾没让我很惊喜,而是一种这样也行的抱怨...总觉得日本以外的本格看起来都好累 - -
  •     翻译的实在是太烂了拖了好几个月才看完。最后一章解密无比精彩,但只有最后一段无比精彩……(侦探推理小说的通病)
  •     看不出还在那里。。
  •     谢谢解答~~~~~~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