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告别的聚会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7-8
ISBN:SH10248-0209
作者:[捷] 米兰·昆德拉
页数:273页

作者简介

本书通过妇科医生斯克雷托与其患者及朋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透视了捷克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生活和心绪。作品采用了电影“蒙太奇”手法,人物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且不时流露出“昆德拉”式的讽刺。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在貌似轻松之中透出浓郁的悲剧气氛。


 为了告别的聚会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2条)

  •     有时人活于世,总是会不经意间为了自我的满足而背叛道德,亲人,甚至底线。事后的满足感却总也大过了自我谴责,导致这些背叛犹如毒瘾缠身,一次又一次促使人们做出背叛的事情来。小号手与凯米蕾。相爱的两个人才会互相顾忌,连嫉妒都会是一种爱的表达。男人是复杂的动物,他们即使把感情放在首位,行为也很容易与情感背道而驰。他们将爱情归结为心灵的专一,而根本无法告别身体的放浪。小号手一次次的背叛只为证明自己对凯米蕾无法休止的爱,在他的心中,男人吸引很多女人,并得到女人们的爱是天经地义,他却在得到那些爱之后,冷漠地回身,回到凯米蕾的身边,安静地守着自己心在的地方。得知茹泽娜怀孕后,他的不安打搅了自己所有绅士的风度,之后所做的一切,欺骗、劝说甚至不情愿的演出,都不过是为了瞒住易受刺激的凯米蕾。 当女人偏执地陷入一场爱情后,她会视其为一切,会为其中的每个细节抓狂而彻夜难眠。而一旦她失去了对所爱人的迷恋,一切就会马上变得无足轻重了。凯米蕾则不断用嫉妒、猜疑诠释着自己对丈夫的爱。当她心中只有一个男人时,会忘记自己的美丽,忽视其它人的追求。当凯米蕾陷入猜忌的纠结中时,无论眼前的事实多么明朗,都无法消除她心中的疑虑。甚至在尾随丈夫并与其度过良宵后,都不放心丈夫早起出门的举动。直到她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另外一个男人直白的赞美,瞬间放下了所有的猜忌、嫉妒时,才发现自己对丈夫的爱原来是那么脆弱。小号手,茹泽娜,弗朗特与巴特里弗是一条食物链的故事。女人在爱与试探一个男人时会不择手段,男人在摆脱一个女人时也会不择手段。茹泽娜的执着并不是为了嫁给小号手,而是为了让自己摆脱疗养院的窘境,找到一场爱情。爱情中女人无法排除对男人地位、年龄的仰慕,正如男人无法摆脱对女人容貌的依赖一样。于是弗朗特的跟踪、哀求、甚至愤怒都无济于事,小号手的甜蜜陷阱也毫无作用,只有巴特里弗,一场崭新的爱情的出现打破了这条食物链。雅库布与蓝色毒药在小说三分之一处,雅库布展示了那枚蓝色药片,也由此标明了小说进入了紧张的转折点。雅库布期望用一枚药片来主宰自己的生命,这是看重自己的表现;而在发现药片给了别人后,犹犹豫豫没有及时找回,甚至编造“假药”的想法来解脱自我的罪恶,更是看重自我的表现。他的每个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某一部分。当感觉到斯克雷托和奥尔加其实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看重自己时,便瞬感留下的索然无味。当他离开祖国再回想起那枚药品时,只是把它看做“自己短暂而未遂的杀人犯经历”。虽然在最后他感到没有拿回毒药的事让自己变得与其它刽子手成了一类人,但这类人却是人性的真实写照---为了自己,哪怕小小的利益,有时也容许“不经意”牺牲掉别人的生命。我们以为我们是高尚的,有道德的,有理想的,可是这些终归来讲不过是我们以为。当我们做错事之后,常常会用各种借口为自己开脱,期望回到道德轨道上来,那也不过是自我的开脱。斯克雷托天使,不过是魔鬼的化身。世界上真的有区分善恶的绝对界限么?好了,《告别圆舞曲》是我看的第二本昆德拉的书,依旧真实,依旧不浮夸,依旧让我隐隐感到,书里写的就是剖开层层伪装后,真正的人。有时人们费尽心思摆一场盛大的宴会,不过是为了让自己,只是自己,离开某种境地。
  •     前面慢慢地进行多线索的铺垫,最后所有线索汇集一起来个大爆发。喜欢这类电影的人应该也会喜欢这部小说。
  •     小说中有个很有意思的人物,美国富商巴特里弗。他总是作为“他人的救星”,“打圆场者”出现。在小说中的第三天,巴特里弗和雅库布有过一段关于上帝和人类的讨论,巴特里弗认为圣画上的光环应该是蓝色的,因为“怀着罕见的热忱热爱上帝的人,由于充满内心和溢于外表的欢乐而得到报偿,这种神圣的欢乐之光是温和地、平静的,有着蓝天的颜色。”他和雅库布不同,雅库布怀疑上帝,怀疑人类存在的意义,而他则靠了耶稣,相信做一个人是值得的,认为人们应该彼此相爱。而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在全书中他的形象总是充满“爱的光辉”,比如在第一天小号手去找他求助时,他讲的那个小妓女的故事;比如在与雅库布讨论时,他提到曾经被一个爱他的女人告发,抓进了监狱,但他并没有憎恨那个女子,反而“意识到这种命运实际上是一个被热烈爱着的男人的特殊荣幸”。奇特的是,这本书大部分描述都贴近现实,唯有与巴特里弗相关的几处描写显得有些灵异。首先,不论在多差的小酒馆,只要他出现,店家总能端出最美味的菜肴和佳酿。在他和斯克雷托医生、雅库布、奥尔加共进晚餐的时候,有一个从来没有人见过的小女孩穿得如同小天使一样走进来,送给他一朵大丽花。小号手一天晚上擅闯了巴特里弗的房间,发现他的房间里有一团奇特的蓝色辉光;在第四天茹泽娜心灰意冷之时,是巴特里弗的突然出现拯救了她,让她陷入了爱情,而晚上茹泽娜醒来时,也看到他沐浴在蓝光之中。这些描述不禁让人联想到了头顶蓝色光环的圣徒形象,而书中也不止一次用圣徒画像、雕像比喻巴特里弗。那么巴特里弗到底是谁?或许他是一个带有些许象征意义的人物,象征信仰,象征圣洁与爱。书中的其他人物都各有各的性格弱点,当他们面对挫折,对人生的意义产生怀疑时,巴特里弗总能及时出现,帮助他们摆脱困难,找回对生活的信心。或许,他只是一个有大把钞票的美国富商,把受到赞美当成人的最大快乐。书中几次提到他总是在口袋里塞满大把银角子,也许“小天使”也是他花钱雇来的。亦或许,这两者都是他。只是不同的人愿意相信的事实不同罢了。就像奥尔加眼中看到的是那个爱自吹的富商,而茹泽娜眼中看到的则是那个散发光辉的圣徒。看完昆德拉的小说总觉得受到了什么启发,可是这种启发又很难抓住,很难表述。他在小说中从不会把自己思考的答案告诉给读者,而是借由不同的人物表现自己不同的思想,让他们在情节发展过程中相互斗争,相互探讨。至于巴特里弗到底是谁,就如同书中的人物关于人生的一次次辩论一样,没有确切答案,还是要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每一个自我戏剧化的生活哲学家们,和永远死亡的女主角。
  •     蛤 原来就是告别圆舞曲
  •     作者我偶像
  •     电影感
  •     一个妇科男医生的繁衍史?
  •     文笔太好了。 细腻到微妙 虽然略显唠叨繁琐 还是瑕不掩瑜
  •     心理描写好精湛啊,结局也很特别,这样的小说其实可以拍成电影
  •     梦如同现实一样现实,为了告别的聚会,是雅库布的逃离,克利马的救赎,斯克雷托的胜利.
  •     快消完了
  •     崇高愚不可及,真诚难能可贵。
  •     这个名字比<<告别圆舞曲>>好多了,因为名字再读一遍。心理描写很好很到位
  •     别跟爸爸来这套
  •     为了告别的聚会,有些东西徘徊于人类智慧之外。美好的事情却整的如此痛苦,人心真的是世界上最难以预测的东西啊。
  •     很久没有读到把情节安排在这么短的时间线,这么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么巧妙的书。不禁让我想到,生活远远比我所看到的复杂得多,然而深入故事之中,身为每一个角色的时候,生活又是那么简单。茹泽娜最后的死亡不可以说是悲剧,因为“死”这个字眼在她先前的计划中并不存在,在她那里只有生下孩子和打掉孩子。就如同对克利马夫人、雅各布一样,从来都生活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中,相爱和妒忌、离开祖国和呆在祖国。好想一切都只是不得不去选择的二选一。殊不知世界这么大还有那么多可能性,短短五天,这些人的相遇,最后的分离,似乎就证明了这个道理。 最后,很喜欢这一句话:真诚需要对自身充分的认知,而充分的认知需要充分的成熟,因此年轻时我们不可能真诚。真诚就像是选择一样,你永远不知道自己选择的是否正确。
  •     在他面前,她不用担心韶华易逝、青春短暂。
  •     不太懂,印象不深
  •     偏好这个名字
  •     几段对话直抒胸臆,情节荒诞而真实,对几大人物贴身的描写很细腻
  •     一点印象没有了,算读过么?20151105
  •     昆德拉好棒,我真的好喜欢好喜欢好喜欢他啊。
  •     并不是一本愉悦的小说但非常好看 对人物情绪内心的细致入微的描写 很吸引人 一口气看完
  •     这是一个荒诞的故事。然而作者想描述的更深层次的东西,却还没参透。
  •     有点王尔德的意思 昆德拉特别喜欢把人和对祖国的感情联系在一起 对祖国又爱又恨 想离开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 每个人人性的弱点被剖析的一览无余 所有人能纠缠在一起 只是因为两场即将到来的告别 昆德拉通过医生的想法手段来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恨铁不成钢 昆德拉真是生于中产 厌恶中产的代表人物之一
  •     有点荒诞和装腔作势了
  •     太锋利了…
  •     缘木求鱼,一场空!
  •     昆德拉的故事总是很抓人,可是他的后半段实在太残忍以及令人作呕了,让人欲罢不能!
  •     情节巧妙精彩
  •     刚开始读这本书只是觉得书名文艺。如同书名一样,整个故事笼罩在悲伤的氛围之中。特殊时期,小号手,医生,年迈的美国富人,准备离开故国的雅库布,和一夜情之后怀孕的护士。我最喜欢描写雅各布离开故国的那一部分,“他正在离开他唯一的祖国,他没有别的祖国”。这与其说是雅各布的感受,不如说是作者本人。没有退路,却不得不往前。
  •     年轻时候读的,忘了
  •     这个名字比<<告别圆舞曲>>好多了,因为名字再读一遍。心理描写很好很到位
  •     特别喜欢幽默的语言。
  •     《为了告别的聚会》和《告别圆舞曲》是同一本,大学时看过告别圆舞曲啊,但是这几天看《为了告别的聚会》一点一点一点也没想起以前看过这本书啊,记忆果然被狗吃了。
  •     一场为了告别的聚会,该走的都走了……或许,不到最后一刻,没有人会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人总喜欢为没发生的事担忧……
  •     真的很爱这本书,每一个细节之后回忆起来都觉得是一种奇迹
  •     “那是因为你只经历了生活的一个方面,一个最糟的方面。”斯克雷托医生说,“你从不知道怎样生活,你总是认为处在生活的中心是你的责任,就是说,处在活动的中心。你如此关注的活动是什么呢?是政治。政治,生活中最不真实,最没有价值的一部分,政治是浮在表面上肮脏的泡沫,而真正的生活却发生在深 处。探索女性的生殖已经进行了几千年,这是一个坚实可靠的历史,哪一个政府碰巧在此刻当权,对它毫无影响。当我戴上橡皮手套,触摸一个女人的子宫时,我比你更接近于生活的中心。你在关注人类的幸福中,却险些丧失了你自己的生活。”
  •     更加喜欢昆德拉了,真实不做作
  •     嘿,对国外小说总是记不住人名,因而总觉得那样混乱
  •     发现读一遍没印象的,电子书就是不能隨意翻阅以前读的,要读第二遍。人与人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马利克夫人在丈夫面前被嫉妒冲昏了头脑,没有了自我,被另外一个男人震撼到,内心也开心和丈夫诀别,在丈夫准备全心全意对她的时候,but who know,小号手会不会本性难移呢。待写长篇
  •     一口气看完,处处透露着昆德拉式的讽刺。
  •     关于女人,国家,和人生,看看这样的书感觉自我的心路也会受到启发。看到一半了,隐隐觉得结局不会是圆满。但这比心灵鸡汤好,人需要的是反省和思考,意淫的作品只教人逃避生活。
  •     印象中是阅读了这个版本。
  •     看完这篇小说节操又掉地了。这就是我为什么这么喜爱米兰昆德拉。
  •     蒙太奇手法玩得真溜。但是技巧太娴熟,反而觉得少了点真诚。。 看的时候时不时被书中的一些想法触动,写了很多读书笔记,但都和手机一起丢失了
  •     不知道是不是我理解错误,我怎么觉得主要想讽刺的是捷克共和国时期的共产主义?
  •     非常喜欢这种看似简单的关系,较短的篇幅中暗含的一些突然的惊心动魄,就像名字一样,一个男人为了和一个女人和她肚子里的孩子告别,他们聚会了;一个男人为了和他的养女告别他们聚会了,是不是我们最后都要彼此的告别,所以我们才聚会了呢?因为死亡是终极的也是据对的告别,这样来说那我们的每一次别离,都不能算是一种痛苦,而是要去享受他,因为这个离别本身就应该是潜在目的的搭成,我们相聚的效果已显,何苦之有呢?书中的道理和讽刺也看着也比价爽快,那些被伤害的人,又何尝不是伤害别人的高手呢?那些迫害别人的人,又同时深陷在被害的深渊中~有点意思。
  •     这是一本值得让人一读再读的书
  •     终其一生,每天都在告别,不同形式。或轻,或重。 别过!
  •     告别,告别。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