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简史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0
ISBN:9787301027455
作者:林庚
页数:737页

内容概要

林庚先生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 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与“盛唐气象”紧相联接的,是他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概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林庚教授的楚辞研究和他的唐诗研究可称为双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其中大多数是关于屈原生平及其作品中文字、地理等问题方面的考释,也有一些论述屈原的人格、艺术成就和作品特色的文章。林庚教授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了颇多精辟的创见。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转载自国学网www.guoxue.com

作者简介

《简史》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主潮的把握,对于文学主潮更迭的观察与描述,对文学的创造性的认识,对文学创作奥秘的探索,对古代诗歌体裁形式史与文学语言发展史的深入研究等等,都与林先生“心在创作”的研究文学史的趣向有直接关系。而这正是构成本书独特学术品格的基础。

——张鸣《为中国文学史“写心”——读林庚先生著<中国文学简史>(新版)》


 中国文学简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此书被山东好多大学工科当作大学语文的制定教材和参考书,我也买了一本,的确是一本值得买的,值得来回读的书,作为教材更是难得。里面说到玄学和社会阶段的一段宋代社会描写,实在是精彩,9页,当得一篇论文了。说宋词过于简便,南宋一段应当重墨特写的没有写,相反元曲的篇幅大了点。说到古小说,竟然一部一章,实在是过了。说西游记短了,说水浒传长了,我不信林先生看不出水浒传的恶劣,年代所限。如果林先生传人以此为基础,将六朝文赋唐诗宋文宋词,清文淸诗清词,加强二百页,删去水浒三国和古神话篇幅,将是一部很好的书。另外,这本书校对很不好,作为教材,连蒋捷的名词都引用短了一个字,实在是不该。总之校对不好,胜义纷呈。
  •     搜索资料时,误入陌生人博客。她在博文中极力赞誉《中国文学简史》,又说直至今日,此书仍旧是某些院校的教材。我读文学史,向来是断代或文体演变多些,读书时老师讲授的内容亦说不上如何详尽。因此心中便生了意,下单买来。读罢回思,深因这从始至终、一泻千年而欢喜。尤为令人欢喜的是,这部《中国文学简史》每能辟陈出新。诗无达诂,囊括诗歌这一小类的文学又何尝不是如此。戏剧、小说、散文,虽自有其发展之脉络,写史之人必须依循此间绳墨,但观点态度却不需要什么规矩,否则的话,人人看法皆相同,文学之百花盛放、异彩纷呈便也根本无从谈起。 《中国文学简史》始于短歌而终于新文学。凡三十三章,大致以历史年代为统。其中优秀的诗人如李杜,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红楼梦》则专章而述。每章之前皆有重点提示——我想有心的人大可以在这重点提示上下下功夫,盖因其简短精悍、有针对性、内涵不尽,若是能够展开的话,完全可以成为一篇论文乃至一本专著。 林先生辟陈出新之处颇多。如他所提出的寒士文学与市民文学之间的消长,如盛唐诗人们如何带着少年的锐气来写作诗歌,如《西游记》乃是在神话的躯壳上诞生的童话的艺术生命等等。这些新鲜的见解,在诸多沉朽的书籍中,每能给人以启迪。 遗憾的是,林先生本身身份便是诗人,因此对诗词的笔墨或显多些、文赋或显少些。加之又因写史方法的制约,林先生未曾分主题或体裁而论之,导致大至文学批评、文艺美学,小至游记文章等都没有涉及或没有深涉。更可叹处,此时斯人已逝,纵有遗憾却也无可奈何了。

精彩短评 (总计35条)

  •       一、总结一下阶级两分法的红学研究成果:
       凡是站到封建反动派的那一群,凤姐,贾母,王夫人,那就邪恶得不得了;
      
       凡是倾向于封建反动派的那一群,本质本来还不错,如今统统都被教坏了,袭人、宝姐姐,那也近墨者黑好不到哪去,邪恶得不得了;
      
       宝哥哥是一个怀揣革命想法,缺少纲领指导的热血青年;
      
       热血青年是组织上派来解救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的,比如芳官,晴雯,五儿……;
      
       热血青年有一个亲密的革命战友,名唤黛玉者,他们志同道合,亲密无间、心意相通,无视封建家长的淫威,向往爱情,呼唤自由,共同振臂高呼,为大观园的解放事业不惜奉献青春乃至宝贵的生命。
      
      二、我为啥买了这本书:
      
      在翻看了很多评论后买了林庚的《中国文学简史》。因为是诗人写的文学史,自然和钱理群、唐弢、还有高教出版社、北师大出版社这几个版本的不同。而且,这位文人是在解放前在清华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那个时候的国学教育肯定很强,学生也还没有被建国后阶级两分法的红色理论洗脑,以上种种,都让我觉得他应该有与众不同的解读。所以心里还是满怀期待的。
      
      三、看了几十页有点失望
      
       因为班车上晃荡得厉害,所以没去费力的看楚辞啥的,理所当然的翻开了最后一章的红楼梦。看了十几页简直失望至极。又是阶级分析、封建制度、民主思想萌芽这一套。完全还是唐弢版本文学史里的那一套——要知道唐弢版可是几十年前的版本——总是高高在上,试图总结社会制度变迁的规律,试图用社会制度与个体的冲突来诠释贾府里纷繁复杂的矛盾。其实现在已经证明了,用马克思那一套来解读社会发展演进规律是非常之失败的。那为什么还要用失败的理论去诠释红楼梦?
      
      四、小说史啊小说史
      
       我觉得中国的小说史,正是因为受到阶级分析的束缚,永远尝试用上帝的角度去俯瞰人类,试图用马克思那一套理论为书中的人物指点迷津,缺少对于个体的深入关怀与剖析,而难以在上个世纪的后五十年里有真正突破性的飞跃发展。作为身居国内、外语很烂的井底小青蛙,我确实不知道国外对于经典大师的著作是如何解读的。不过,心理学比阶级两分法更能弄清楚小说主人公在想什么,社会学比阶级两分法更能搞清楚除了阶级出身外,必然有着更为复杂的原因导致一个人形成了这样而不是那样的思想。特别是,有一些潜在的规律决定了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但绝不是什么封建制度枷锁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冲突那么简单。特别是,书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而不是什么社会演进规律,酝酿出了一个又一个波澜壮阔的景象。
      
      
      诗的部分还没顾上看,看完再写好了
      
      
      
      
      
      
      
  •     中国文学史的诗意诠释,特别是关于西游记,关于寒士文学和市民文学的论述,非常动人的浪漫表达。
  •       搜索资料时,误入陌生人博客。她在博文中极力赞誉《中国文学简史》,又说直至今日,此书仍旧是某些院校的教材。我读文学史,向来是断代或文体演变多些,读书时老师讲授的内容亦说不上如何详尽。因此心中便生了意,下单买来。读罢回思,深因这从始至终、一泻千年而欢喜。尤为令人欢喜的是,这部《中国文学简史》每能辟陈出新。诗无达诂,囊括诗歌这一小类的文学又何尝不是如此。戏剧、小说、散文,虽自有其发展之脉络,写史之人必须依循此间绳墨,但观点态度却不需要什么规矩,否则的话,人人看法皆相同,文学之百花盛放、异彩纷呈便也根本无从谈起。
      
      《中国文学简史》始于短歌而终于新文学。凡三十三章,大致以历史年代为统。其中优秀的诗人如李杜,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红楼梦》则专章而述。每章之前皆有重点提示——我想有心的人大可以在这重点提示上下下功夫,盖因其简短精悍、有针对性、内涵不尽,若是能够展开的话,完全可以成为一篇论文乃至一本专著。
      
      林先生辟陈出新之处颇多。如他所提出的寒士文学与市民文学之间的消长,如盛唐诗人们如何带着少年的锐气来写作诗歌,如《西游记》乃是在神话的躯壳上诞生的童话的艺术生命等等。这些新鲜的见解,在诸多沉朽的书籍中,每能给人以启迪。
      
      遗憾的是,林先生本身身份便是诗人,因此对诗词的笔墨或显多些、文赋或显少些。加之又因写史方法的制约,林先生未曾分主题或体裁而论之,导致大至文学批评、文艺美学,小至游记文章等都没有涉及或没有深涉。更可叹处,此时斯人已逝,纵有遗憾却也无可奈何了。
      
      
  •     我在人民大学培训时从学生跳蚤市场7元买到了这本书,八成新,如获至宝,当即读完,精彩不已!
  •        林先生此书从上古之神话讲到清末之翻译小说,分章别目,或以朝代,或以人物,或以著作,或以变迁,取其重要,明其趋向,如览长江。见源头销雪之清,睹出峡奔涌之险,观烟波浩渺之回肠荡气,望东流入海之去不复返,然后可知其全貌。中国之文学煌煌逾千年之久,林先生以诗与文之此消彼长,寒士文学与市民文学之错综交替调梳脉络,真一针见血。
      
       弘一法师尝言“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此乃解读中国文艺之法门。林先生每章开篇必引笔记史料勾画背景,传说故事亦多穿引,实为深明此法。无奈成书之际正值上世纪六十年代,故学术著作终不能免逃政治之窠臼,虽可理解,却多明显生硬处,无异破美玉之瑕也。
      
       余半月来手不释卷,常遇立足高远之见解,精彩诙谐之华章,频频会意惊心。而今书已归,闭目思之,搜肠刮肚,所得竟只寥寥数语,偷懒误人,真懊恼也!
  •     我看过的最好的文学史。原来文学史可以写得如此之美。
  •     我拖拖拉拉两月看完了,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也大致了然。
    看到后面评红楼梦,说前八十回笔意冲淡,并无大波浪,春去秋来时光就流逝了。这样的评论,还是头一次看到。
  •     宋代部分
  •     一,具体读那些作品,或许也需要一个导向,才不致茫茫书海,无处下手;二、许多妙论,并不会因为读者判断与作者不同,而失去它应有的光彩。先读作品还是先读这本简史不重要,但如果一定要读一本古代文学史,不会有比这本更出色的。
  •     活泼有趣,完全没有读史书的枯燥感
  •     没读完……
  •     “从始至终、一泻千年”的欢喜也只是四星,看来小龙是不注重这些外在的名头。
  •     除去阶级什嘛的,很好看呐。不过阶级什嘛的也挺好玩的...年代之故不当责~
  •     我正在进行中啊 唉 有点惆怅
  •     没有了,楼上的童鞋。第二期当当、卓越以及万圣书园,都有啊。第三期即将出版,敬请期待~~
  •     读完,脑细胞伤了
  •     有一疑问:从您的这篇文章已经得到这个史观——寒士文学与市民文学的更替(它已经非常清晰并能给人联想了),那还有必要再去读原著吗?正如您所说“对于文学作品的具体评价,还是要回归到自我的阅读体验与直感上”,这不就是说,让我们自去读文学作品本身去好了。那如果要去读这部书,目的也就是去了解林庚先生具体而微论证过程,他的文笔,他具体论证一个事理的角度和情怀了,是吗?
  •       林庚先生门庭宽大,在文学方面多有深见。关心林庚先生的书友可以关注一下《诗书画》杂志第二期,诗魂栏目钟元凯先生(曾任林庚先生助教,苏州科技学院教授。)对林庚先生晚年诗选《空间的驰想》的美感和学理分析兼具的解读。
      
      以下为第二期目录:
      目录
      Contents
      
      
      典范The Canon
      傅雷 黄宾虹(一)
      Fu Lei & Huang Binhong (I)
      
      傅雷、黄宾虹与道艺人生——傅聪访谈录/寒碧
      Fu Lei and Huang Binhong’s Life Pursuit of Tao and Art: An Interview with Fu Cong /Han Bi
      观画答客问/傅雷
      Questions and Answers on How to Appreciate Huang Binhong’s Paintings /Fu Lei
      傅雷藏黄宾虹作品
      Fu Lei ′s Collection of Huang Binhong’s Works
      傅雷、黄宾虹书札(各一通)
      Two Letters Exchanged between Fu Lei and Huang Binhong
      
      著述 Discussions
      
      云林幽绝处/朱良志
      Seclusion and Reclusion Created out of Clouds and Groves/Zhu Liangzhi
      书法与绘画空间感征之比较/白砥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esthetic Features of the Artistic Space Observed in the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Bai Di
      
      文献 Literature
      
      影印王静安先生《人间词》《人间词话》手稿跋/述先
      A Postscript to the Photocopied Manuscripts of Wang Guowei’s Renjian Ci (Ci Poems in the Human World) and Renjian Cihua (Notes on Ci Poems in the Human World)/Shu xian
      王国维《人间词》《人间词话》手稿(下)
      Manuscripts of Wang Guowei′s Ci Poems in the Human World and Notes on Ci Poems in the Human World (II)
      附录 《人间词甲稿》序 《人间词乙稿》序/樊志厚
      Appendices:
      Preface to Version One of Manuscripts of Ci Poems in the Human World/Fan Zhihou
      Preface to Version Two of Manuscripts of Ci Poems in the Human World/Fan Zhihou
      
      《观堂长短句》及五家和作/王国维 陈方恪 苏昌辽 柯昌泌 郭荦 许莘农
      Collected Ci Poems by Guantang and Ones Written in Reply to Him/Wang Guowei Chen Fangke Su Changliao Ke Changmi Guo Luo Xu Shenong
      
      专题Special Topics
      邱振中 Qiu Zhenzhong
      
      可能的世界/邱振中
      The Possible World∕Qiu Zhenzhong
      诗十三首/邱振中
      A Collection of Thirteen Poems∕Qiu Zhenzhong
      创造一个未知世界/洛夫
      The Creation of an Unknown World/Luo Fu
      建造一个“可能的世界”/李辛平
      Creating a “Possible World”/Li Xinping
      
      大匠之门——陈振濂眼中的名家大师(下)/陈振濂
      Masters Peeping through the Gate: Great Masters of Art in the Eyes of Chen Zhenlian (II)/Chen Zhenlian
      
      诗魂The Essence of Poetry
      林庚 Lin Geng
      
      空间的驰想/林庚
      Poetic Divinations into the Space/Lin Geng
      世纪的沉思——《空间的驰想》释读/钟元凯
      Meditations on Our Era: An Interpretive Reading of Poetic Divinations into the Space/Zhong Yuankai
      附录 林庚先生谈《空间的驰想》/钟元凯 记录
      Appendix:
      Professor Lin Geng Talking about his Poetic Divinations into the Space/Noted down by Zhong Yuankai
      
      笔道The Spirit of Calligraphy
      
      书艺旁征/龚鹏程
      The Art of Calligraphy in the Eyes of an Onlooker/Gong Pengcheng
      敦煌书法/沈乐平
      Works of Calligraphy in Dunhuang Grottoes/Shen Leping
      
      真境The Reality
      童中焘Tong Zhongtao
      
      题耑/易延寿
      Prefaces and Inscriptions/Yi Yanshou
      山水画五家/童中焘 陈向迅 何加林 陈磊 方勇
      Five Landscape Painters/Tong Zhongtao Chen Xiangxun He Jialin Chen Lei Fang Yong
      
      重温Retrospects
      张东荪Zhang Dongsun
      
      张东荪咏西哲诗本事注(上)/张汝伦
      Zhang Dongsun’s Poems on Western Philosophers Annotated (I)/Zhang Rulun
      
      关注Focus
      李津(上)Li Jin (I)
      
      李津的个人经验和历史依据(代按语)/旧雨
      Li Jin’s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its Historical Context: A Brief Note/Jiu yu
      家常主义/李津
      Mundane Routinism/Li Jin
      肉体的神学和神学的肉体/[德]米歇尔•康•阿克曼
      Theology of the Body and the Body of Theology/〔Germany〕Michael Kahn-Ackermann
      食色性也——新文人画运动和李津的作品/栗宪庭
      Food and sex are of Human Nature: An Appraisal of Li Jin’s Role in the Emergent Movement of Academic Painting/Li Xianting
      
      赏会Symposium
      
      托马斯•普林格尔的诗歌作品/[南非]J.M.库切∕ 汪洪章 译
      The Poems of Thomas Pringle/〔South Africa〕John Maxwell Coetzee/Translated by Wang Hongzhang
      怎样观看蒙德里安的作品/[美]詹姆斯•埃尔金斯 ∕方辉 译
      How to Look at Mondrian’s Works/〔US〕James Elkins ∕Translated by Fang Hui
      说“二王”/于明诠
      Random Talks on Wang Xizhi and Wang Xianzhi/Yu Mingquan
      陈洪绶《右军笼鹅图》四胞案∕杨新
      Reflections on the Four Versions of Chen Hongshou’s Wang Youjun and His Caged Goose/Yang Xin
      
      视域Vision
      
      重写现代性/[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罗国祥 译
      Rewriting Modernity/〔France〕Jean–Francois Lyotard/Translated by Luo Guoxiang
      气数已尽:后现代主义与出尔反尔/[法]安托瓦纳•贡巴尼翁/许钧 译
      Numbered Days: Postmodernism Going Back on its own Word/〔France〕Antoine Compagnon/Translated by Xu Jun
      
      
  •     这书我学了一年……是我们教科书~
  •     开始看时觉得作者太主观,写的太散,后来渐入佳境,一气呵成啊。。
  •     经典,非常好的一本书
  •     辞采飞扬的文学史。
  •     韵味悠长,尽显神采。
  •     一开始我居然完全没注意到《中国文学简史》和《中国文学史》一字之差还有那么大的区别,直到快读完全书了才偶然在书尾发现民国三十六年版的后者目录,和前者有不小出入,惭愧之至。我读的这一本是林先生在“建国”后根据当时的形势写的,的确混入了不少阶级分析的成分,也不似王瑶先生原先批评的那样重“诗”超过重“史”,但其中的许多论述仍旧保持了相当的独立性,其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均有保证。
  •     “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林老以心创作的文学史,自先秦一路走来传唱的诗经歌谣,如椽巨笔写到近代风起云涌的思潮相接,发自诗人情怀写出来的文学史,将文学本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真喜欢这种一个人从头写到尾的作品,简单朴素不做作,却饱含了一腔童心盎然的赤子之血。林先生,走好。
  •     最后两篇序,很不错。
  •       我入学的那年,林庚先生还在;后来一些朗诵好的同学,还在05年林庚先生过寿的时候为其表演过节目,那天我忘记自己做什么去了,总之没凑上热闹,事后悔得肠子都青了。再后来就是参加自主招生阅卷,那一年的题目刚好是说林庚先生百年诞辰,世人评之“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有一个考生居然不懂什么叫诞辰,结果写了一篇“给林庚老爷爷过生日”的文章,里头还有“林庚老爷爷”吹蜡烛许愿的桥段,“白日见鬼”,让人啼笑皆非。某种意义上,说林庚先生是北大中文系的“系宝”一点也不为过——尽管先生是清华中文系毕业的——说他是“国宝”都可以;林庚先生的诗作《新秋之歌》,自从2006年中文系谱曲参加“一二九”合唱以后,就被默认作了北大中文系的系歌,以致于以后其它院系选《新秋之歌》作“一二九”参赛曲目的,都会惹得一些中文系的同学愤愤不平,打官司的心都有。“我多么爱那澄蓝的天,那是浸透着阳光的海”,06年以后的中文系毕业生,不可能不记得其中悠扬的旋律。不夸张地说,这是我迄今读过的最优美明亮的现代诗。
      
      林庚先生的《中国文学简史》,就是一部诗人作的文学史。我们先谈“文学史”,再谈“诗人”的“文学史”。但凡文学能成其为“史”、而非简单的文学作品评价汇编,背后一定有一个史观在。大多数情况下,所谓史观,都是权力的产物。最令人熟悉不过的,就是一个半吊子的马克思幽灵在字里行间逡巡徘徊。还有的教材一人牵头,众人合作,各部分的编写者倒的确都是该领域的行家里手,然而全局观毕竟不是与生俱来,来了也未必就一定能被采用,分册作者但凡不能从自己浸淫许久的材料当中抽离出来,自说自话、以致前后脱节的现象就在所难免,乍看上去,哪儿哪儿哪儿都是了不起的成就,像极了报喜不报忧的工作报告;再赶上主编体力、脑力、智力还有心气的种种制约,整体史观的薄弱、跳脱乃至似有实无,在书店的古代文学研究书架里就成为了家常便饭,鲜有幸免于难者。
      
      《中国文学简史》的好处,其一便是该书乃由林庚先生自己,根据早年讲稿以及47年厦大出版的《中国文学史》独力完成,前后三位助手(商伟、葛晓音、林清晖)所承担的工作,无非是在先生手颤无法亲自书写的时候,帮助先生整理口述材料,并无主观介入;其二,背后支撑该书的史观,也绝非粗制滥造的马列史观,林庚先生在《中国文学简史》中要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寒士文学与市民文学之间盛衰交替”的大故事,社会(制度)分析不过只是支撑这个大故事的时代背景。例如先生对于宋代文人政治的分析描述,其主要目的是要论证寒士争取政治地位的理想既已实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不平则鸣的锐气则逐渐失去,盛唐气象发展到宋代变成了老气横秋,时代的老化终于使得市民文学取代寒士文学开始走上舞台中央——其间间或出现的、诸如“封建”“自然经济”一类的马列术语,非但没有喧宾夺主,更多的时候只是作为约定俗成的概念存在,真正支撑分析论述的,主要还是活生生的社会情状,如“东京的禁军在街上买卖‘使巧绣画’,陕西路沿边的骑兵甚至不能披甲上马”(P320);讲到明代,先生不忘提及明代发明了起重机;讲到清代,先生用嘉庆帝自有土地83万顷、琦善占地256万亩来论述何谓“极端性大地主政权”。有的文章批评《文学简史》,说它让马列史观介入到了具体作品(如《红楼梦》)的评价和分析,事实上先生援引“封建制度”这一概念的核心目的,无非是以此作为标尺给《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分一个思想的高下,指出《聊》只讽刺了科举制度的执行者,并没有批判科举制度本身;《儒》将科举制度彻底否定,而《红》则进一步通过攻击作为封建宗法社会基层组织的大家庭制度,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封建制度自身,仅此而已。如果非要硬换一套概念来结构这层层递进的论述,很难比先生呈现的思路/线索更为清晰了然。就算林庚先生没在书里彻底跟马列主义划清界限、撇清干系,至少先生对于相关理论乃至具体文句的援引都是活的,而非刻板僵化的;更何况马列主义又不是毒药,非要避之犹恐不及,也大可不必。林庚先生还老在《文学简史》里提“民主”和“平等”呢;这本来就是一本非左非右的、纯净明亮的文学史,莫要让眼镜影响了视野。
      
      其实,关于《中国文学简史》到底马不马列的较真,跟《中国文学简史》的大小结论以及论述文字比起来,特别无聊、没意思。“寒士文学与市民文学兴替”这个核心论点,已然和市面上流行的既有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不相同,这种概括不啻于一种创造,而这种充满想象力的创造又只能来自于诗人。在《中国文学简史》中,类似的创造性的解读与阐发俯拾皆是,如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令人目不暇给,读后余香满口,回味无穷。先生讲“诗三百”的删定和排序,认为其与宫廷乐官同时保存雅乐与世俗之乐有关,“而世俗之乐因为经常要唱,反而只好放在前面”(P38),故有“风”“雅”“颂”的顺序;讲魏晋时期儒家思想的衰落和佛教思想的兴起,用“佛教不讲五伦,而且还要出家”,与儒家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形成对比,简明有力,一句顶一万句(P103)。诸如用“彩绘的笔触”描摹李贺的诗作,创造“朴刀杆棒”这一概念评析梁山好汉的作为,无不生动鲜活,深入浅出——即便是大众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四大名著,先生也能化平凡为神奇,点铁成金,常识性的结论几乎不谈,要谈就谈全然新鲜的:比如《水浒》,先生认为其中的王进是“一百零八个好汉出场的引子,却并不是梁山泊中人,作者将他安排在开头,正像后来的《儒林外史》将王冕作为全书的引子一样,有开宗明义的作用”(P573),点出所有英雄归宿必是于边庭立功,因此必有征辽一段情节,相较于大多数人只从洪太尉误走妖魔看出个“乱自上作”,足以让人击节赞叹;讲《三国》,认为赵云之所以超越了历史真实、较张飞更给人留下勇武印象,乃在于诸葛亮的智慧在《三国》里基本是通过赵云勇武体现的;说到《西游》,则更是进入到了先生的主场;先生以为《西游记》其实是一本童话,能得出如此结论的,必得有一颗诗人的童心。唯有如此,方能点出《西游》的世界乃是一个动物的王国,里面充满了游戏性;孙悟空和猪八戒之所以前期法力无穷,后期战斗能力更近于凡人,全在于童话中“非逻辑的想像关系”;《西游》里面的诸多小妖,传递的全是儿童的情趣;就是先生的文字本身,亦在这种情趣的驱动下,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像《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战争场面,几乎都看不到士卒喽啰的描写。将帅固然应该身先士卒,而士卒哪里去了,毕竟是一个疑问”(P594);“佛家讲因果报应,孙悟空却认为这无非是菩萨借此以报私仇。佛教的教义,以大慈大悲为主,而孙悟空却自始至终,大开杀戒,以至于最后不得不封他一个战斗胜佛”(P582)。先生关于《西游》的阐发,限于篇幅,很多地方不得不简而略之;直到《文学简史》初版36年后,才终于得以在《西游记漫话》里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其中“孙悟空的原型是一个市井神偷”的妙论,至今仍是《西游记》研究中不可不提的佳话。
      
      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中国文学简史》中诸多精彩论断,都与林庚先生自始至终保有一颗童心息息相关。据说先生九十华诞之日,曾有人问及先生长寿之道,先生回答了两条:“一条是一切都是身外之物;再一条就是多吃胡萝卜。”“多吃胡萝卜”固然是童心未泯的明证,能将一切都看作身外之物,又何尝不是一种真正的童真?我们愿意将这种童真理解为先生诗人素质的一种表现,而其在《中国文学简史》中的另一表现,就是对于女性地位及其权益的无比珍视:无论文学潮流亦或作家作品,但凡对于女性表现出了那么一丁点的重视和表现,先生都必须至少辟出一个单独的段落提及介绍。他会注意到《诗经》民歌的作者中“妇女常常占着重要的位置”(P32),也会留心唐传奇故事中的主角“显然是由女子来担任”(P298);词的产生使得“儿女风流乃成为一切时尚并以表现女性美的生活基调作为其主要内容”(P390),当然就更值得大书特书。更重要的是,在先生看来,“所谓男女平等,并不在于男子如何‘捧角’似地赞美女子的美丽,而是要从思想上承认女子与男子有同样的智力与工作能力”(692),至于《红楼梦》在颠倒男女地位方面似乎有些矫枉过正——先生对此的态度是:“矫枉原是难免过正的”。正因如此,林庚先生才对于元稹的《会真记》百思不得其解,“把自己的爱人比作妖孽,真是只有天晓得!这种奇闻若不是荒唐,便是卑鄙。而‘于时坐者’还要‘皆为深叹’,不知叹的是什么”(P484);写到这里还不算完,先生甚至接下来还要花费半页的篇幅,一一深究《会真记》中诸多情节的不合理处,乃至给出“一个男子既可以交结军政要人做一回英雄,又可以得一个绝世女子做一回情郎,又可以赴京应试自居文士,又可以正襟危坐,痛悔前非,做一个君子。英雄、情郎、文士、君子集于一身,便宜都占尽了”“至于女子呢,让她去演悲剧吧,这乃又称为女性故事中的另一典型”(P485~486)的情动于中的声讨,才算终于出了一口恶气。先生这里的表现,就像年轻的男孩为自己的妹妹讨要公道一样,未尝不是一颗愤愤不平的童心使然了。至于这种朴素的同情和关心是否合乎女性主义的理论和立场,就留给相关专家们分析、批判去好了。
      
      《中国文学简史》的诗人素质,除去上述表现以外,书中对诗歌语言的直觉性把握及理论性解析,更为我们重新整理出了一条诗歌发展的语言/形式线索,这样的工作,恐怕只有诗人做得出,也只有诗人才做得好。林庚先生从上古短歌中的二字节奏说起,这一节奏发展至《大雅》的周人史诗成为成熟的四言诗;《国风》的语言较之于《雅》《颂》又是一个了不起的解放,发展到《楚辞》则开始采用三字节奏作为基本单位;二字、三字节奏并存的语言基础,终于逐步演化出后来的五言诗、乃至于三三七的形式、乃至于最后出现的七言诗。即便是七言诗,一上来也不得不沿袭骚体每句用韵的传统,体现为类似于曹丕《燕歌行》的“柏梁体”,因为节奏上的不足,必须充分使用韵脚加以补偿;与此同时,曹操的四言诗十六字才叶一次韵,更近于八言诗,乃是出于四言节奏已充分成熟的缘由所在……唯有诗人的眼光,才能将楚辞中的“兮”与现代民歌中的“来”视为前后的呼应;也唯有诗人的眼光,才能从鲍照通篇都是三言的《代春日行》中,辨认出七言诗与三字节奏在起源上的密切关系。由诗到词,先生认为音乐对于词的支配作用之一,“就是把诗行之间的距离由于音乐的节奏而分隔得更远些;所以初期的词,一般是两行作一段的,两行之后不是换了韵,就是换了不同长短的诗行,这样每两行之后都发生节奏的变化,两行与两行之间就形成一种飞跃的姿式”(P300),正是这种飞跃的姿式,使得词在表现上获得了绝大的自由,并进一步为市民文学的曲的发生做足铺垫;甚至八股文体的产生,也与律体的排比摆脱不了干系……这种对看似无关的琐细材料的穿插勾连,让文学的脉络如同树叶的脉络一般清楚可辨,这正是文学史家的“识见”之功;这种“识见”不仅仅集中在林庚先生对于诗歌脉络的归纳和阐发上,在从散文到史传到志怪到传奇再到戏剧的发展中,先生更是独具慧眼地发现了“寓言”在其中起到的或隐或现的基础作用。如果说《中国文学简史》背后有什么“史观”,那么这个“史观”就是林庚先生这种源于诗人的“情怀”与“识见”——朱自清先生当年为《中国文学史》作序,同样称其“用诗人的笔写诗人的书”。林庚先生作中国文学史,未尝不是在用诗人的方式,解决中国文学史上许多从未解决过的问题,而解决文学史问题的根本目的,在于“从那错误的思想形式与错误的人生情绪中醒觉”,以期待“一个伟大文艺时代的来临”,因为“我以为在黑暗里摸索着光明的,正是文艺;有文艺就有光,就有活力,然后一切问题才可以解决”,而“能产生优秀文艺的时代,才是真正伟大的。……所以我正如一些社会学家之要求某一种文艺,我则只要求那能产生伟大文艺的社会”。
      
      也正是因为这种诗人的“情怀”与“识见”,王瑶先生似乎对于《中国文学简史》的治学方式不以为然;朱自清先生也曾提到,林庚先生“虽然也叙述史实”,“可是发挥的地方更多”。然而于我看来,这正如同魏晋史研究中的田余庆与陈寅恪两位先生:田先生专注于历史细节的考证与梳理,宁愿给不出一个历史发展、即便只是政治史发展的终极原因;而陈寅恪先生大开大合,极具气魄,跨越时段绵长,却难免有细节论断的疏漏之处,如将早已成为皇权代表的曹氏父子判定为宦官阶级。《中国文学简史》中的林庚先生,无疑更接近后一种。尽管他也有对于戏剧发展线索的疏密分析,能够将院本、南戏与元曲的异同关系娓娓道来,能够详细地考辩昆腔的兴衰以及从二黄调到皮黄的发展历程,但出于“寒士文学与市民文学兴替”这个大故事的需要,他必须以安史之乱作为封建社会发展状况的界碑,把中唐以后乃是宋元明清的诗文推向一个万劫不复的境地,用以作为市民文学兴起的陪衬。尽管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宋代诗歌的创作无论是诗人数目、诗作数目还是诗作质量,都可谓远远超过了唐代,某种意义上说,宋代可能才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真正的顶峰,可在《中国文学简史》中,宋诗不得不戴上一顶时代老化、作品程式化的大帽子,黄山谷以及江西诗派的诗文论述,只有证明其因袭循规的文字片段才能够出现,以便先生自圆其说;苏轼以文为诗、以学问为诗,乃至以文为词,都不能算作真正的创造,或者对于词的文体地位的提高,而都成为了心境老化、功力贫弱的典型表征。也正由于先生对于宋代诗词的总体定位,无数人喜爱的李清照和辛弃疾,在《文学简史》中都只分到了可怜巴巴的一页和两页的篇幅,要知道盛唐的王昌龄也有一页的篇幅,岑参的篇幅甚至达到了一页半;而对于同样不大好纳入这个故事的《聊斋志异》和纳兰性德,先生就更倾向于将其处理为旁逸斜出的“奇葩”……凡此种种,都不能不说是林庚先生固有的“史观”所造成的“洞见中的不见”。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朱自清先生的序言,早就提到早期文学史“包罗经史子集直到小说剧曲八股文,像具体而微的百科全书”,缺少的恰恰正是“识见”,正是“史观”。林庚先生47年的《中国文学史》、以及后来增删修订而成的《中国文学简史》,无疑圆满而出色地完成了那个年代独特的历史任务,这一功绩,必须得到承认。说到底,对于大多数非文学专业的爱好者而言,文学史存在的意义无非是一部指南,对于文学作品的具体评价,还是要回归到自我的阅读体验与直感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简史》文字鲜活,洋溢着一股素朴而旺盛的生命力,相较于大多数死气沉沉、规矩到木讷的文学史教材,已经高出了好几个段位;而读者但凡在纵览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余,能够从《文学简史》中获得一些独一无二的启发,进而给出属于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则《文学简史》简直可以算是功德无量。如果真要在历史资料的爬梳以外给出一点一以贯之的立场和观点,那么任何立场和观点都定然免不了相应的局限,而既然立场观点与其局限历来如影随形,那么目之所及,尚无任何其它文学史能出《中国文学简史》之右。此作——用林庚先生常用的关联词说——“非特”前无古人,就作者本人的诗人情怀而言,恐怕也难有后之来者。先生曾计划作一部新文学史接续下去,斯人已逝,唯有《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一书可以管窥先生之于新文学史的观点看法。有些长久的遗憾,是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能弥补的,正如八年以前的那个中午。
      
      2013.4.25
      
  •     这也是我的教科书,此书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乃上乘之作。每篇开头,必先交代发展脉络,全书已朝代划分章节,每章先交代时代背景,然后叙述那个时代著名文学家和作品,结构清晰,尤其是几段总结写得很是精彩。美中不足在于全书带有很强的阶级观念,处处歌颂劳动人民,批判统治阶级,甚至有些牵强附会,这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吧。
  •     没有您说得那么好,关于红楼的有些观点简直迂腐极了……
  •     那本 诗书画 杂志好像很难找到呢。
  •     也是为了考试而读,但是觉得不愧是文学史,很有文学欣赏性。过两天还得再仔细研读,同时也要跟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互相对照,争取吸收一些书中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观点。
  •     大二上的看,看了没什么印象的。
  •     我喜欢
  •       
      看过书,总要记载一下。
      这本书给我一些概念,一些名字,林庚先生到底看过多少书?感觉就没有他不知道的文人和名著。
      
      还是说几句,看过这书得到的东西。林庚先生的体系中,中国的文学,在围绕着“士”这一阶层在发展,从早期的寒士文学,逐渐发展为市民文学。
      
      书中我最喜欢就是先秦文学中,民歌部分。看到浪漫的诗经,自由的歌唱,那种原始的美丽深深打动我。
      
      汉代所流传的赋,许多是高官所做,所以偏向华丽,这也算是早期了,可还算作寒士文学么?这个不穷出。
      
      建安文学,竟然都是曹营的天下。三国演义让刘备成了正统,给小孩子们“曹操”是奸臣的印象。不好。魏应该是最开明的,所有贤人的天堂。它能够统一天下,早晚的问题。何苦赤壁,徒增纷乱?
      
      到宋,文人翻身了,看起来和汉一样是个文人当道的年代,却是中华民族孱弱的年代。到元的统治时期,汉人的地位下降,寒士与市民进一步产生融合的机会,底层的创作便开始崛起,在我看,异族的统治,便是市民文学的催化剂。那么“服务大众”是不是另一种因素呢?也不是很清楚。印象中,大唐诗国之后,宋元时期,市民文学已经很火热了。
      
      清,自然要想到小说,想起四大名著之中的三本。清朝充满矛盾。大清基业几百年,康雍乾盛世百余年,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方才几岁?而这种腐朽,如果是从高唱诗经时刻开始酝酿,在王朝更迭中不断蓄积,那么便不是革命能改变的。这种溃烂,还在继续么?还是更加严重?我没有看到药方,希望睿智的人找到它。
      
      此书之外,今天的文学形式呢?流行歌曲+电视剧+电影+文娱节目。也是时代的特征。诗歌演化成流行歌曲,文学小说演化成畅销书以及电影电视,还有新文化形式——娱乐节目。
      
      古诗文的确应该衰落了,不是在现代衰落,在宋以后,不是已经衰落了么。现在去学学格律,全当娱乐,已无所谓正统。
      
      
  •     似乎我也应该找来看下才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