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三卷本)第二版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1
ISBN:9787309090246
作者:葛兆光
页数:1127页

内容概要

葛兆光,1950年生于上海,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毕业,曾历任江苏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北京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及东亚的宗教、思想和文学史。曾应邀任日本京都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台湾大学、日本关西大学等校客座教授。2009年获选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第一届Princeton Globar Scholar,并于2010-2012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访问教授。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1986)、《道教与中国文化》(1987)、《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10世纪》(1995;增订本,2008)、《中国思想史》两卷本(1998,2001)、《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2003)、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2005)、《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2011)等。

书籍目录

目录

**《中国思想史 导论 思想史的写法》

小引 思想史的写作
第一节 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历史
第二节 知识史与思想史
第三节 “道”或“终极依据”
第四节 连续性:思路、章节及其他
第五节 无画处皆是画
第六节 思想史研究中的加法与减法
第七节 历史记忆、思想资源与重新诠释
第八节 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
第九节 思想史研究视野中的考古与文物
第十节 思想史研究视野中的图像
第十一节 从“六经皆史”到“史皆文也”:作为思想史研究资源的后现代历史学
后记


**《中国思想史 第一卷 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

第一编

引言 遥远的古代

第一节 重构上古思想世界:传统文献、现代理论以及考古发现
第二节 卜辞中所见的殷人观念系统
第三节 周代残存文献与铜器铭文中所见的思想演进
第四节 作为思想史的汉字
第五节 后世思想史的背景:仪式、象征与数字化的世界秩序

第二编

引言 所谓“轴心时代”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代的一般知识与思想
第二节 “士”的崛起与思想变异
第三节 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Ⅰ):儒
第四节 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Ⅱ):墨
第五节 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Ⅲ):道
第六节 战国时代的精英思想和一般知识:方术及其思想史意味
第七节 百家争鸣与三种话题(Ⅰ):宇宙时空
第八节 百家争鸣与三种话题(Ⅱ):社会秩序
第九节 百家争鸣与三种话题(Ⅲ):个人存在
第十节 语言与世界:战国时代的名辩之学

第三编

引言 百家争鸣的尾声与中国思想世界的形成

第一节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背景与一般思想水平
第二节 哲理的综合: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
第三节 国家意识形态的确立:从《春秋繁露》到《白虎通》
第四节 经与纬:一般知识与精英思想的互动及其结果

第四编

引言异 域之风

第一节 汉晋之间:固有思想与学术的演变
第二节 玄意幽远:三世纪思想史的转折
第三节 清整道教:关于道教思想、知识与技术的宗教化过程
第四节 佛教东传及其思想史意义
第五节 佛教东传及其思想史意义(续)
第六节 佛教征服中国?
第七节 目录、类书和经典注疏中所见七世纪中国知识与思想世界的轮廓
主要徵引书目

后记


**《中国思想史 第二卷 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

第一编

引言 权力·教育与思想世界

第一节 盛世的平庸:八世纪上半叶的知识与思想状况
第二节 理论兴趣的衰退:八至十世纪中国佛教的转型(上)
第三节 禅宗的胜利与佛教的失败:八至十世纪中国佛教的转型(中)
第四节 语言与意义:八至十世纪中国佛教的转型(下)
第五节 重建国家权威与思想秩序:八至九世纪之间思想史的再认识
第六节 会昌灭佛与九世纪的道教

第二编

引言 理学诞生前夜的中国

第一节 洛阳与汴梁: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的分离
第二节 理学的延续:朱陆之辩及其周边
第三节 国家与士绅双重支持下的文明扩张:宋代中国生活伦理同一性的确立
第四节 从元到明: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一般状况
第五节 再起波澜:王学的崛起及其意义
与内忧外患的影响——思想史的曲折

第三编

引言 从“天下”到“万国”:重建理解明清思想史的背景
第一节 天崩地裂(上):当中国古代宇宙秩序遭遇西洋天学
第二节 天崩地裂(下):古代中国所绘世界地图中的“天下”、“中国”、“四夷”
第三节 考据学的兴起: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末知识与思想世界的状况
第四节 重建知识世界的尝试:十八、十九世纪之际考据学的转向
第五节 西洋新知的进入: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知识世界的变迁
第六节 晚清对中国传统资源的重新发现和诠释(一):经学
第七节 晚清对中国传统资源的重新发现和诠释(二):诸子之学
第八节 晚清对中国传统资源的重新发现和诠释(三):佛学
第九节 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

徵引书目

后记

作者简介

《中国思想史(套装共3卷)》为《中国思想史》第二版。全书以个人的观察角度与理解视野,对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进行历史的研究与描述。该书不仅关心古代中国精英与经典思想的发展,而且分析这些思想得以形成与确立的知识来源和终极依据,也描述产生这些思想的土壤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以及中国思想世界的最终确立和逐渐瓦解的过程。作者改变了过去作为教科书的思想史以人为中心的章节模式,引徵丰富的古代文献,也参考现代中外研究成果,清理与叙述从上古以来到十九世纪的中国人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及其连续性历史,目的是希望理解和说明今天中国的思想传统是如何从古代到现代被逐渐建构起来的。论者评此书“突破了以往描述观念的历史嬗变的思想史写法,试图从知识、思想与信仰三者的经纬交错中、从精英与世俗之间观念的互动中揭示中国文明构成及发展的复杂底蕴”。


 中国思想史(三卷本)第二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葛先生的这本书根本就是一个神作啊。说葛先生目前中国思想史领域的佼佼者完全不为过啊!可以说看完了这本书完全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自己之前隐隐约约的那种朦胧疑惑给出了一个清晰地解答。能写出此书来,没有一定的功底完全是办不到的。当然,对于中国思想史的书不仅仅只有这一本,其中的观点也未必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关于思想的解答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但是能够对中国的思想史做出如此解剖,也是难能可贵了!

精彩短评 (总计32条)

  •     度过第一版,受到很多启发。
  •     “看完都忘了,我还能再看一遍吗……”“结果你又看一遍又忘了”
  •     牛逼~!
  •     非常啰嗦
  •     说多做少
  •     如果看过他的课堂讲演录等其他书籍和论文的朋友就没有什么必要再读这本书了。在他的著作中他的基本观点几乎变动不大。葛君的观点贯通中西,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着手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既新颖也颇有深度,而且常常能够与西方和日本的中国思想史研究相接轨,这份功力是一般人很难做得来。但是,作为一本题为“中国思想史”的书,如果只是写古代“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则显得有些轻重倒置,甚至过于体现一己之见,一家之言了,所以,这部书当做个人作品看真的有许许多多的真知灼见,但倘若当成教材去看,则有些不当。
  •     “新史學”的《思想史》。可堪超邁古今。
  •     早上起来看了一节,可以作为工具性的书翻阅。
  •     专业必读
  •     原来写过评论,删了。
  •     导论有贡献,正文不过尔尔
  •     尽管有些不足,但还是要给这套书满分,很好的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与不足,做了全新的开创,思想史的写法,这样比较好!
  •     导论部分。
  •     与第一版没什么区别嘛。不过终究是一部难得的思想史,本书出来,叫好的固然很多,批评保留的意见也不少。要有所变革总是难的。
  •     泛读第一遍。参考征引书目近千,规格宏大,值得买回来和《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一起精读,看中西思想各自的演变进路,回顾太祖如何从本土思想资源里汲取力量
  •     真是汗牛充栋~旁征博引~
  •     力荐。
  •     在思想史领域,葛兆光对权威性思想史叙述(即基于历代传承文献的精英式的叙述)提出了一定质疑,在肯定其贡献的基础上,又为其补充了民间的材料,将“一般信仰”和知识精英的哲学并举,完成了“思想”和“史”的更好结合。换句话说,在历史中,不仅有精英和史家总结的“思想”,也有实际影响社会的广泛“一般思想”;前者受到了重视,而后者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挖掘形成了的权威叙述背后的东西,不是更有趣吗?
  •     感動,感動,感動。
  •     修改之后更加简准
  •     学术型,不过有标注,看起来省时省力,导论思想史的写法有点意思
  •     摊手
  •     就读了其中佛教刚传入魏晋的部分,其中关于“疑经”与“伪经”的部分颇引人思考
  •     精华全在第一卷导论
  •     關於導論:長篇累牘的敘述之下的觀念並非複雜。葛兆光所提出的“一般知識、思想和信仰世界”的關注點所配合的是新材料的運用。最後一節回到了思想史的寫法之上,談到了歷史向敘述的認知轉變,從而作者在導論中就已經為之後的行文鋪墊起了關於思想史方法,選材和寫法的探討。
  •     国外学者每每修订己著,用力极勤。此次时隔十二年出第二版,几乎没有改动,仅是就原本重印换一下版式而已。
  •     导论很有启发性,注释很有用。
  •     非常不错的导论书,但可能是因为篇幅有限,很多地方仍不免有些流于表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遗憾。导论卷《思想史的写法》当中有很多引人遐想的计划,可惜后面正文两卷还是没能充分的完成导论提出的任务。
  •     当时读完导论就一直问秋叔,究竟什么是“日用而不知”的思想。
  •     大二刚进中文系,就想读,却一直没下决心读掉。用了三个星期,断断续续,边读01版的pdf,边读借出来的13年第二版,唐前读得还挺认真,后面就泛泛翻过了。以一己之力,写这样一部通史,确实了得!通贯几千年,自然不可能用力一致,有的章节材料掌握得全(如先秦);有的章节做过专题研讨,自然很深入(如六朝道教、唐代禅宗);有的章节则比较一般。比较有意思的是语言,葛大师早年用语多学钱先生,喜譬喻,这部书里则既有妙喻,又有一些欧化句式和翻译腔。这书以后还是要放在案头多翻翻的。
  •     导论比后面两卷要让人更有感触。后面两卷也让人颇有收获,但总觉得很有主观性在里面。
  •     看了大半个月。。。。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