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电影俱乐部

出版日期:2014-9
ISBN:9787544271722
作者:〔加〕大卫•吉尔莫

内容概要

大卫•吉尔莫,1949年生于加拿大,著名影评人、小说家,曾连续多年担任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的编辑主任。著有多部小说,曾获得加拿大国家杂志奖和加拿大总督文学奖等。

作者简介

★ 青春期儿子VS最酷的老爸:退学吧,我们用两百部电影重写人生!
★ 撒谎、叛逆、故意捣乱…… 你家是不是也有一个青春期孩子让你倍感焦虑却手足无措?
★ 让酷炫老爸吉尔莫告诉你:如何做一个聪明的老爸、陪孩子走过叛逆岁月!
★ 著名影评人、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评委吉尔莫独家点评两百部电影 & 第一手电影人采访资料悉数呈上
★ 一部好的电影,改变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李安
———————————————————————————————————
“他们把整段青春年华都用来离开父母……”
“是的,但他们是否真的离开过呢?”
大卫有一天突然发现,青春期的儿子对学校生活的一切都不感兴趣了。撒谎、逃课、拖拉作业,而且和父亲无话可说。和别的父母不同,大卫主动提出让杰西退学回家,唯一的条件是每星期需要和大卫一起看三部电影。
在杰西最脆弱的三年里,电影成为父子间最亲密的话题,他们看别人的故事,谈论的却是自己的人生。杰西急速下坠的生活也因为这些有老爸和电影陪伴的日子而逐渐走上正轨。
而这一切的真谛就是,不要让一个迷茫的孩子感到孤独,告诉他,还有家人会陪你一起走出所有的困境。

《电影俱乐部》充满爱地描写了成长的艰难,以及看着一个孩子慢慢长大的艰难。有时候,在一个家庭里充满疑惑与愤怒的时刻,没有比电影更受欢迎的东西了。
——《纽约时报》

相当吸引人……了不起的混搭风格中年回忆录,一部分是关于电影的各种花絮,另一部分让我们看到一个男孩是如何艰难地成长为男人的。
——《芝加哥太阳报》

吉尔莫是一个头脑清醒、风格活泼的作家,他在这本书上花了很多心血,最后它也就变得非常感人。
——《娱乐周刊》

一部非常感性的作品……既有对电影聪明而有吸引力的表述,也有对父子关系的感人描写,《电影俱乐部》值得你为它竖起双手的大拇指。
——Booklist


 父子电影俱乐部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父子电影俱乐部》——大卫•吉尔莫文/onlineforever电影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我看这本书后最想知道的答案。这本《父子电影俱乐部》讲述的是一个简单的教育故事,但不简单的是她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教育本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其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在《父子电影俱乐部》里没有以教育作为明显的主线去讲述如何让孩子成为有用之才,但整个故事发展和脉络就是这样的。这这个故事中,有三个实体值得细细琢磨与研究,那就是父亲、电影与儿子。电影是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去观看的,但如何让三个实体之间产生联系并且能达到非常好的结果,则是需要从这个故事中去学习和钻研的。在《父子电影俱乐部》里,大约讲述了有50-70部经典电影,大部分电影我是没有看过。在我看过的电影里,作者讲述的其实也是我看这些电影所忽略了的,这就有一个内在要求,即这位父亲对电影非常在行,能清楚的知道这些电影有那些场景、镜头能触发人的思考,特别是触发一个弃学了、不读书并且开始撒谎的孩子的思考。这样的电影与我们本身,没有太多的意义,我们看电影的时候可能会忽视很多很重要的镜头与场景,但通过这个父亲的阐述与讲解,这些电影便有了鲜活的含义。一如我们读某些书籍,读过多少遍都读不太懂,但突然某一天看到一些关于书的评论和解释,心里便有了释怀的感觉。比如最近在听的《平凡之路》,当单曲循环到第三天的时候,内心才开始慢慢去感悟歌唱者所表达的内在,这个过程稍显冗长,但最终你会明白。又一次看到电影的奇妙功能,通过电影传导出来的故事、情节和教育意义在这本《父子电影俱乐部》得到了完整的诠释,也回归了教育的本质。知识的传播过程和传播方式是否必须规范化,专业化和程式化,是读完这本书后所想到的一个问题。在《发条橙》里,监狱用电影改造了阿历克斯,而在《父子电影俱乐部》里,电影也教育了一个看似顽劣、不可救药的十一岁孩子。在新东方,出国的培训班里有大量的电影教学法,即把一些电影反复、无数次的重播/回放,以达到理解电影中的某一个单词,一个观点,或者一个语境或修辞手法……通过上面几个实用电影的案例来看,都达到了一个比较不错的效果。有数据表明,视频教育使人增加记忆的能力为57%,即一个人通过看视频、图片等记忆力能达到57%;而通过阅读、交流的记忆力为12%;这一组数据让人重新认识电影这个新介质的教学方法。在这本书里还有个特别重要的观点,就是全心全意的陪伴对教育而言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其实你可能要问,我们怎么会有那么多时间陪着孩子看电影呢?我不想对单个问题做简单的回答,我是想说你要尊重一个事实即长时间的陪伴是产生感情的最稳定因素之一。孩子教育问题和大人投入的时间有明显的增长关系,不论你用什么介质、方式或者形式来教育孩子,投入一定的时间是必须的,这个也符合《The Talent Code》所说的理论。如果你不承担作为父母的教育责任,也就别期望孩子未来有家庭教育的任何成果了,比如他的教育观,他对下一代的教育想法等。这本书完全是教育故事?父子成长故事么?我看还有些许的如何看电影的学习内容。过去我们总是喜欢看电影,因为一个故事在90分钟就能讲述完成,因为一个在长的故事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吸收其精华,我曾经甚至觉得只看电影就能看懂书本作者大部分的精华。但当我看完《白鹿原》整本书的时候再看拍摄的《白鹿原》,简直有种被骗的感觉,那感觉糟糕透了。现在想来曾经的幼稚,还是觉得这样的尝试并没有什么过错,只是走了些许的弯路。这本书其实有解决这个问题,即如何选择一部电影及如何观看一部电影。可能很多事情我们都把这种娱乐形式的东西都看的太淡,当看到优秀的影评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其实什么都没有看到,更是什么都没有看懂,你那个时候再想想你花大价钱的电影票,真的是值得的么?好的电影值得反复观看,本书作者在附录里面所列出来的电影,就是非常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从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场景,再到每一句台词,这样看过之后,你才能说你看过电影。
  •     想象一下,如果你必须和自己的老爸一起看这些电影:《教父》:只要不小心发表了一句批评的言论,就可能被会痛打一顿;《四百击》:法国新浪潮电影代表、黑白片。两个都令人担心会很沉闷的形容词;《紧急搜捕令》:女主角身材火辣,不断说着充满性挑逗意味的对白;《特殊任务》:在影片的前七分钟里,就说了三百四十二次的脏话;《驱魔人》:不管是自己还是老爸看到一半忽然失声尖叫,都很尴尬;《蒂凡尼的早餐》:万一被心仪的女生知道自己看了这部电影,后果可能不堪设想;《漂亮女人》:就算看完后真的喜欢得要命,还是会有点羞于启齿……那再想象一下,如果可以用退学当做交换条件呢? 《父子电影俱乐部》即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作者大卫•吉尔莫因看到十五岁的儿子杰西正在经历青春期的迷茫和无助,当杰西像许多叛逆男孩一样搞砸了学校生活后,他做出了一个非常“酷炫”的决定:让杰西退学,条件是每周必须要和他一起看三部电影。他们把这一周三次的电影聚会,称做“父子电影俱乐部”。大卫列出的观影清单上不仅有影坛经典,也有口碑可疑的商业片,甚至还有别的父亲避之不及的情色片、恐怖片。不管是《本能》、《美国舞娘》这些父亲们羞于和儿子分享的“私藏”,还是《惊魂记》《驱魔人》这种会让人从少年怕到成年的电影,大卫全都饶有兴致地介绍给儿子。当然,其中也不乏像《偷自行车的人》和《美好人生》这类直击人性最深处的经典之作。而杰西的最爱却是《重庆森林》中王菲在陌生人的屋里跳舞的场景。他们父子二人在这段特殊的时光里总共看了近两百部电影。为了吸引儿子看更多的电影,大卫还发明了各式各样的观影游戏,比如:寻找电影中的“伟大瞬间”(《闪灵》《安妮•霍尔》《穷街陋巷》……)、讨论如何通过不动声色的表演来抢走身边所有演员的风头(《教父》《卡萨布兰卡》《正午》……)、观赏那些发人深省的恐怖片(《罗丝玛丽的婴儿》《毛骨悚然》……)、还有那些让人“心虚的愉悦”的电影:就是那些明知道是垃圾,但无论如何就是喜欢看的电影……(猜猜是哪些?)在和儿子一起看路易•马勒的《好奇心》的时候,大卫说这部电影和《四百击》一样讲述的是成长,讲述的是那段古怪的尴尬时期,年轻男孩最初的成人体验中异常丰富的内心生活,这是作家都喜欢回顾的一段特别脆弱的时期——那是因为那时候的心就像还很软的水泥一样,很容易就留下痕迹。《父子电影俱乐部》借助一个独特的切入点描绘出成长的横切面,让我们看到一个孩子慢慢长大的艰难。有时候,在一个家庭充满疑惑与愤怒的时刻,或许真的需要一个全新的媒介让彼此得以沟通。老爸大卫放弃了无效的说教,让电影成为父子间最亲密的话题。他们谈论电影,谈论世界,谈论他们暂时失控的人生。他们看的是别人的故事,一点点发生改变的却是自己的人生。“当我们在看这些被埋藏的电影宝藏的时候,杰西不时发表一些看法,这再次令我惊奇,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他到底从电影中学到了多少东西。”大卫•吉尔莫用了不起的混搭风格书写了这本回忆录,记录自己如何通过电影与原本疏离的儿子改善了彼此的关系,改变了十五岁叛逆少年正急速下坠之人生,也同时改变了自己。让我们看到一个男孩如何成长为一个男人,一个男人又是如何试着去做一个“最炫酷”的老爸的。书中所描述的经典场景和明星轶事精彩万分、引人入胜,不但充分反映出作者对电影的热爱和熟稔,更会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深受感动,忍不住想把书中提及的电影一一翻出来重看、补看。著名导演李安曾经说过,一部好的电影,改变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就是这些电影,这些藉由电影才得以自在共处的时光,永远地,改变了一对父子人生,而对我们这些无可救药的影迷来说,这样的老爸夫复何求!金海
  •     对家长来说,最伤心的事莫过于孩子的不肖。譬如,最近娱乐圈中,因为吸毒,张默被判刑,房祖名被拘留受审。消息一出,作为父亲的张国立又是开新闻发布会道歉,又是求情媒体,给孩子一个改过的机会;成龙则是大发雷霆,丢下工作赶去北京善后,林凤娇则是每日以泪洗面。 不过,在外人的我看来,不论这两个人的父母如何奔忙,都显得有些为时已晚。因为这两个人这时候都有三十多岁了吧,三十多岁的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自己这么做意味着什么,此时父母再怎么尽心教育收效都不会很大,除非他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位并坚决改正。教育也是有时效性的,虽然一日为父,终生为父,但是作为父母的那种强大影响力并不能伴随孩子一生,尤其父母并没有尽到责任的时候。但中国的父母,尤其是父亲,比较信服“棍棒之下出孝子”,觉得只要打,只要时刻保持“严父”的形象,就能逼迫孩子改邪归正,可这样最大的后果是把孩子推得越来越越远,最后父子陌路或互相折磨。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很多中国家长都特别无奈和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和孩子相处,更不知道如何面对一个叛逆和迷茫的孩子,在这一点上,不得不承认,有些外国人的做法更冷静、更有智慧。做父母,光有爱是不够的,还要讲究方式方式,这是我看完大卫•吉尔莫的《父子电影俱乐部》最大的感受。这本书的情节不是很复杂,面对的问题也不是很特殊,就是一个父亲如何陪颓废、厌学的儿子一起面对辍学、情感、吸毒问题,从而帮助孩子走出人生低谷,度过青春叛逆期的故事,重要的是这个父亲在这个过程中的用心和智慧。首先,这个父亲很冷静,很客观。都说男人理性,更注重客观事实,还真是这样。如果当父亲的能在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不是发怒,而是想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应该可以避免很多悲剧的发生。大卫在得知自己的孩子厌学、逃课后,他也很恼火,也很生气和着急,但他努力压抑住了自己的怒火,在衡量了得失后,主动让孩子辍学,但提出,每个星期必须和他一起看三部电影,以保持在一起的时间,其余时间则可以自由支配。这就避免了和孩子的直接冲突,缓解了和孩子的对立情绪。他们在看电影的时候,作为父亲,大卫也只是点到为止,一切靠孩子自己体会,即使观点感受不一样,也不强求;得知孩子谈恋爱,即使想知道更多的东西,只要孩子不说,坚决不逼迫孩子讲;知道孩子吸毒后,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告诉孩子“我尽力帮助你的”。冷静和客观,看似容易,其实做起来并不简单。作为父亲,了解自己的孩子,并在得知最坏的情况下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并帮他一起想办法,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其次,告诉孩子,我爱你,我会一直帮助你。这一点很重要。中国的父亲不善于把爱挂在嘴边,孩子犯错误后,最先想到的不是父母的安慰和鼓励而是父亲的惩罚,这时候,他就会陷入无助和绝望中。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不管你犯了什么错,遇到什么困难,我们一定会和你在一起,并且和你一起面对。在这本书里,当大卫做出让杰西辍学的规定后,就和前妻换了房子,和孩子住在一起,认为“他得和男人住在一起”;即使面临失业,也要带孩子一起去旅游,帮助孩子逃脱险境,带他认识各种各样的环境和人物;和他一起探讨情感问题,并不怕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他;指出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这种原则上的指导比唠叨更有效。 再次,是让孩子经历他应该经历的,也就是家长要有耐心陪着孩子一起走。有人说,养孩子就是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不能操之过急。从大卫发现孩子的问题到杰西考上大学,生活步入正轨,一共经历了三年的时间,这三年里,杰西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摆脱对爸爸的依赖,但他最终发现,他依然没能走出父亲的影响。当他正视了这个问题,他就会有动力去证明自己。家长想让孩子少走弯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有时他们不经历就总也不会明白。所以,大卫放任孩子去做电话推销员,虽然他明知道那是个骗局;让他去餐厅做洗碗工,让他去夜店做歌手,只是在寒冷的半夜里偷偷去跟踪,以确保安全;让他去体验情感,而不是横加阻拦。这种经历不仅让杰西长大了许多,也让大卫对儿子刮目相看。最后,我想说的是大卫对孩子教育的独特方式。他利用自己影评人的身份,利用自己对电影的了解,针对孩子的问题,有的放矢,让孩子跟着自己一起看电影,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既无形中影响了孩子,减少了孩子的抵触心理,避免了说教,也让孩子在无形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我想,你一定注意到了后来杰西考上大学后第一份作业的标题。那是父亲对他的影响。作为家长,你可能没有大卫对电影的那份熟悉,但你会有很多大卫没有的别的优势和特长,你会有和大卫一样对孩子的爱,那么为什么不试着和大卫一起做个有智慧的父母呢?

精彩短评 (总计43条)

  •     有信息无灵气,翻译糟糕
  •     这本名字有点像愚蠢的教育指南的小书事实上是一个挺酷的成长故事,父与子之间散发着男子汉气息的对话和两代之间温情忧伤很吸引人。作为特殊福利,简短的电影评论穿插其中,让这段人生故事多了不少“不务正业”的趣味。
  •     羡慕
  •     断断续续读完,父亲的一次大胆的冒险。书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好。
  •     感觉像一个中年危机的父亲在拿自己擅长的东西找自信。
  •     出人意料得好看,200来页,一气读完。最喜欢尾声部分这段,“他将《重庆森林》放在了床边的桌子上;这部电影对他已经没有用了,已经过了需要看它的阶段,它留在那,就像蛇蜕下的皮”。修辞有点俗,不过感觉很棒。注:他儿子之所以对重庆森林别有深情,因为他曾交往了一个越南裔女友。
  •     看这本书的期间,正好看了《少年时代》,其中的插曲《HERO》同样也适合这本书中的杰西。对于喜欢电影的人来说,这是一本电影点评,对于父母来说,这是一本教育指南,寓教于乐。真希望将来我也能成为那么酷的老妈。
  •     看了很有共鸣
  •     当你的孩子不想上学、开始撒谎、进入你所认为的不好的领域与趋势,并且进入成年人的间隙的时候,你可以看一看这本书。再多的父爱、理论和温情都不是这本书所要表达的,当然这本书肯定包括了这些内容。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他用“电影教学法”这个理论创造了一个天才的可能,而作为一个父亲的知识、涵养、能力与实践验证了一切实质性的关心和帮助,能成就一个人的伟大、造就一个传奇。这本书是讲述一个小学十年级就辍学在家的孩子,如何被父亲用电影这个介质和手段教育成为有用之才的故事。当然,教育是相互的,孩子也教育了这位父亲,颠覆了他五十年来所有的经验、认识和观点,这才是真教育!
  •     酷酷地!
  •     父子电影俱乐部父子电影俱乐部父子电影俱乐部父子电影俱乐部
  •     其实,这是一部有着精美包装的影评集,中间穿插了几段狗血言情青春小说的那种常用套路。不过它让我明白了一件事:原来马龙·白兰度在美国观众心里的地位是那么无与伦比。
  •     电影只是个幌子吧,女人、酒、烟,这些才是男人之间永远的共同话题
  •     看完以后又看了很多书里介绍的电影!但是他对待青春期叛逆孩子的方法很难借鉴……翻译确实很蹩脚!
  •     早十年,在一书架关于电影的书里面我不一定会静下心来阅读这一本。那个时候更加愿意浏览电影排行,追求最牛叉的观影体验;若干年之后,从事教育工作介入过多个教育失败的家庭接触过一些完全没有教育方法的家长才觉得这一本书是难得(当然,主要因为这是一个爱看电影的老师)。其实了解很多电影知识没有什么了不起,采用电影来教育业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当这个和爱和思考和陪伴相结合的时候,就很动人。大人小孩各有问题,谁也不要指点谁的江山,一起成长。
  •     ★★★☆用电影解释人生。
  •     但是生活又是另一码事了 没有鸡汤怎么活 对于我来说这碗鸡汤不会使我改变 但是可以当做一部不错观影手册
  •     因为父亲推荐的电影一点也不算高冷,儿子的处境也好理解,阅读上一点没有文化隔阂。所以父亲在用电影来为孩子解释世界的时候读者仿佛旁观了他们的人生。
  •     好书想读!
  •     没啥特别的感觉,或许没有经历过太强烈的青春叛逆吧,或许加拿大的青春期生活与我们有太大的不同吧。不过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意以及帮助孩子走出青春叛,给青春叛逆的孩子指出一个方向,这个全世界来讲应该都是一样的。从文中也可以感觉出来。。。不知道小河马长大以后会是怎样?
  •     影评不错。但写自己和儿子之间的那些太油了。
  •     “我们仍然有时间,但不再有那种时间,没有那种相当枯燥乏味,有时候简直是单调得令人生厌的时间,那才是真正与人生活的标志。你认为时间会永远这样进行下去,然而有一天,你发现,不是这样子的。”其实,在这个故事里,电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个父亲小心翼翼地藏起了自己的焦虑担忧和牵挂,不说教,不指责,不放任,冷静而温情地陪伴着孩子一同思考成长,走过青春期里最躁动也是最难熬的三年。这种选择,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谁能保证这场仗一定会赢呢?),真是酷极啦。
  •     好的书,亲自教育
  •     #2015年读过的书# 大卫有一天突然发现,青春期的儿子对学校生活的一切都不感兴趣了。撒谎、逃课、拖拉作业,而且和父亲无话可说。和别的父母不同,大卫主动提出让杰西退学回家,唯一的条件是每星期需要和大卫一起看三部电影…… 借助电影,父子之间重新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以电影做引子,两个男人聊起了男人间的话题。在一起看过两百部电影之后,父子关系是否得到了改善?儿子产生了哪些变化?父亲又发出了什么感悟?留待你们自己去发现吧。PS:只打三分是因为翻译得不好。
  •     如果说《天堂电影院》是让人爱上电影的电影,那么本书就是能让人喜欢电影的故事,那些精彩的影评甚至抢了父子教育的主戏。当《四百下》中安托万的凝望出现,儿子被迫思考辍学后的何去何从;当《偷自行车的人》中父亲笨拙地为自己辩护时,故事中的父亲则提醒儿子思考面对对与错时,我们都会变成道德上的变色龙;当看到斯皮尔伯格让卡车成为《决斗》中的正真主角时,天才脱颖而出的自信正悄然在儿子的心中萌发。整个故事提醒我们,做一个好父亲,就是尽管知道抚育是一系列的再见,但仍希望孩子成为只有在朋友都忙碌时才回到父亲身边吃饭的独立人。
  •     “你知道劳伦斯·杜雷尔说过的话吧,杰西。弱想忘掉一个女人,最好的办法是将她写进文学作品里。”
  •     全部差评给译者,真是通篇读下来可以顺畅的直译成英文,完全应验了友邻的一句点评,当代译者太烂,不是英文太差,而是中文造诣太差。看的气急败坏的我已经完全忽略了情节到底在讲什么
  •     这是一个普通的父亲为孩子前途担忧,也是一个伟大开明有耐心的父亲,让孩子自己选择是否继续上学,孩子考虑后决定不上学,痛心无比的父亲接受之余提出辍学的交换条件是每周三部电影,三年的时间影响和陪伴让孩子最终走上正轨!
  •     好看
  •     三流小说家,一流影评人。
  •     父与子的制衡
  •     在最困难的时候看的,是娜娜推荐我的。被父亲的自信、包容感动。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借鉴。因为这个父亲是著名影评人,视野和见解均非一般人可比。然而我还是从中学到了包容、等待、信任。
  •     我怀疑我的父母也是这样的爱我 这本书写作来讲也算还可以,有些谈话意外的妙,谈电影方面也很不错。结尾我有点想哭。 很神奇就是,这本书是献给书的编辑和出版人囧????!why? 而且作者还有个女儿哦? 非常、非常多情、感情丰富的一个作者XD
  •     影评人写的小说,非常有趣,对于阅片量在一千以上的影迷来说,就更有趣了。作者有种奇妙的比喻能力和受电影影响的场景设计思维。
  •     四百击。
  •     当看到后边父亲终于意识到“儿子终于也能够一个人”的时候的确是有触动的。
  •     微博上介绍的,对主题很感兴趣。20160802完,断续几天读完,还不错,可以借鉴弄个兄妹电影俱乐部,哈哈
  •     作者找到了一个有趣的角度来卖弄自己的电影知识和文笔。
  •     20150506-08/7.5h。 细腻的父爱,包裹和保护着逐渐长大、叛逆、离家远去的孩子。过多的说教和强制对于破壳而出的叛逆少年似乎不会奏效。有些尝试是无法用替和保护体验到的,通往成年的道路往往也会偏激地排斥长辈强制的疏导。书里的教育模式不是应试教育体制内有机会体会到的。然而,条条大路通罗马。三年的时间,足以彻底改变一个人,无论是已经19岁的孩子,还是欣慰的父亲。对于阅片量太少的读者来说,更多情感被书里的父子感情线一步一步地抓住,但是影评那部分get到的点太少了…慢慢补起来。
  •     这是一本名不符实的书,记录的只是儿子辍学在家的几年时间中父与子的沟通以及作为父亲的一些心路历程。可是,书中对电影描述甚至少于儿子女友的篇幅,更别说看书之前期望看到的“有哪些电影帮助儿子走出了青春期的困惑”。
  •     文章没有很好的衔接性,可能是翻译导致的,但内容上也没有什么特别,辍学的儿子和暂时失业的老爸呆在家里看经典老电影,从电影引申到生活上的讨论又很肤浅,从叙述来看,我并不觉得孩子有多叛逆,反而像是在默默忍受老爸自我感觉良好的夸夸其谈和指手画脚。
  •     和我预想的有点不一样 但还是不错 我会把书后附的电影争取都看掉。有自己的想法很重要。
  •     青春期是一个人的“心理断乳期”,是人生的“危险期”,若过渡不好,孩子的人生将会偏离航向。儿子步入了青春期,在身体、心理方面也逐步显现出与以往的不同。因此自己也开始关注有关青春期的书籍,此书便是自己在微信荐书号中知道的一本书。读后为大卫·吉尔莫这位父亲树大拇指,当他面对处在青春期的儿子杰西撒谎、叛逆、不完成作业、讨厌学校、不与家人交流时,他没有简单粗暴地对待他的儿子。他经过慎重地思考,并作出了一个非凡的决定,让自己的儿子杰西退学,但要答应杰西每周陪他看三部电影。这本书就是写父子之间三年的观影时光,通过电影大卫与杰西探讨了人生,大卫也陪同杰西共同面对了退学、失恋、可卡因,最终杰西找回了自我,重新回到了大学。大卫是一位优秀的父亲,他用他的智慧帮助他的儿子走出了青春期。书中有许多父亲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