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达

出版日期:2014-10-1
ISBN:9787536479573
作者:[日] 山田正纪
页数:336页

内容概要

山田正紀(1950年1月16日-)日本人。出生於愛知縣名古屋市。畢業於明治大學政治經濟學部。1974年7月,24歲的山田正紀在《SF Magazine》上發表處女作《神狩》,次年以該作獲得第6回星雲賞短篇賞。1978年《地球·精神分析記錄》獲第9回星雲賞長篇賞;1980年《寶石竊賊》獲第11回星雲賞長篇賞;1982年《最後的敵人》獲第3回日本SF賞;1995年《機神兵團》獲第26回星雲賞長篇賞。
從1988年發表《吃人時代》起,山田正紀開始涉足本格推理小說。近年發表的推理小說數量超過了科幻小說。1999年《神曲法庭》躋於該年度「本格推理Best 10」,2002年集SF和推理於一體的《推理歌劇》同時獲得第2回本格推理大賞和第55回日本推理作家協會賞。
作品尙有動作冒險類小說《謀殺的象棋遊戲》,《盜取火神》,《崑崙游擊隊》等。山田正紀已出產120餘部作品,總冊數超過160本,內容涉及科幻、推理、動作冒險、歷史、犯罪、神秘、恐怖等諸多領域,是多產作家。

作者简介

清水在H市正在建设的大型主题游乐场里负责体感娱乐设施“宇宙飞船‘虚数号’的冒险”项目。但这一天,正在“飞船”里调整程序的清水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他的助手在控制台上发现了一张写着“艾达”的磁盘,身份不明的人要求真由将磁盘还给他们……原来,“艾达”是用于观察“重叠世界”的超导大型粒子加速器,而围绕它将展开一场跨越平行世界、牵涉古今人物的争斗……


 艾达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原文发于简书:http://www.jianshu.com/p/e2fa0545e278卷首语  标题中所说的《艾达》,正是日本著名科幻作家 山田正纪 最近所写的科幻小说——《艾达》。  不过本文虽然名为《<艾达>的虚无》,但本身不能算作是这本书的书评,只不过是从这个故事出发,来做一次关于物理和规律的论述罢了。  好,有了杉树认识后,现在请你系紧安全带,我们要开始起航了。《艾达》(严重剧透,不喜绕行)  《艾达》的整体设定,是这样的:  宇宙本身是量子化的,由波函数所描述——这是真的。  接着,我们这个宇宙中的两个相距遥远的部分的两个波函数彼此演化出了完全不同的两类现实——这是扯淡的。  一个波函数对应的现实就是我们人类所处的世界。  另一个波函数对应的现实,是所谓“螺电”的巨型星系级文明所在的世界。  我们的世界与螺电的世界在物理上有着如此显著的差异,以至于要么整个宇宙是我们的波函数所描述的,要么整个宇宙是螺电的波函数所描述的,但不可能宇宙整体既是我们的波函数所描述的又是螺电的波函数所描述的。  于是,在两个文明发生接触之前,整个宇宙处于一个叠加态——部分是我们的,部分是螺电的。  而当两个文明发生接触后,宇宙就必须塌缩到一个确定的状态——要么是我们的,要么是螺电的。而失败的一方将从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完全被抹去,因为失败方的波函数将消失。  为此,整个宇宙陷入了一个奇妙的对战的局面。  从设定来说,这是莱姆在《完美的真空》最后一篇《新宇宙演化论》(我翻译的版本请戳这里)中所描述的终极物理规律之战的量子版本,而且解决了这么一个问题:失败一方的残骸去哪了?在这个版本中,答案很简单:随着失败的波函数一同塌缩小时了。  而用这个来解释费米悖论倒也是方便得很:为什么没有外星人?因为每个外星人都有一个自己的波函数,和我们接触后他们的波函数就塌缩消失了,于是我们还活着这件事情本身就说明了我们是一直没有被塌缩掉的那支波函数,于是我们是看不到别的外星人的。  感觉是不是很玄妙?  当然,话虽如此,但其实故事的展开和这场终极对决其实没多少联系……  在上述设定下,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细节,那就是除了我们和螺电这两个完全无法相容的波函数外,还存在大量的无以计数的可以相容的波函数。  所谓相容和不相容,是这样的:  我们的波函数所有的物理和螺电的波函数所有的物理不同,而且,关于宇宙起源的观点也不同,这就导致了两者不可能同时存在,宇宙不可能同时遵守两套不同的物理,也不可能有两个完全不同的起源,从而就陷入了非此即彼的不相容状态。  但还有更多的可能,是两个波函数的整体都是差不多的,就在某些事情上的细节有所出入,这样的波函数是可以相容的,当然一旦选中了一个另一个也会消失,只不过这样的消失不会导致人类的全灭。  于是,在这个设定下,作者构思了一套超级量子计算机,取名为“艾达”,为了纪念人类第一位程序员,而且还是女的,大诗人拜伦的女儿艾达。  这台计算机的牛逼之处在于——它可以通过特定的手段发现那些波函数,并作出相应的计算——这方面让我想到了我以前写的小说《星源 · 所谓计算,在天那方》,里面的超级计算机及其衍生出的AI都是建立在以宇宙为单位的量子计算中的。  于是,人类组件了量子监管局,对各平行宇宙进行管理。  由此还出现了两个更加扯淡或者说逆天的设定——  1,人们所编写的某些故事,可以产生新的波函数,或者说是导致所在波函数的分裂,这被称为“现实偏移”;  2,人类可以通过在不同的波函数之间的切换,来实现物体的移动——简单说就是你现在在A点,然后我构造一个波函数其中你在B点,然后我让宇宙波函数跃迁到这第二个波函数的状态,于是你就从A移动到了B,而不管这个过程中的速度是否超越了光速。  结合第一点,其实第二点就是“构造一个你已经移动到B点的故事”,然后塌缩过去,于是你就到了。  如果说第一点是赋予了人类创造波函数的能力,那么第二点就是赋予了人类在波函数中做出选择的能力。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虽然都是一个人类世界,但其实却是千千万万个故事构成的集合,数以亿计的不同现实的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的这一刻中,彼此通过量子监管局的控制而互不发生干扰。  这样的设定及其宏大,却并不是收发。  美漫DC和漫威里这样的设定可以说是满天飞,两家的地球数都已经过千了,比如漫威大电影所在的现实就是地球666。DC里这种平行宇宙之间隔着“现实之墙The Source”,然后时不时就相互打一架,或者从别的宇宙找人来帮忙,比如无限地球危机。  而就算不说美漫,这样的设定也不见得是什么新鲜事,很早很早以前有一期《科幻世界》里就有人写过一篇《三个无中生有的故事》,说的就是故事创造宇宙。  我自己也写过很多这样的Idea的小说,包括还没写完的《意外》与《星源》两个系列,就是彼此是对方的故事——哎呀,我好像剧透了……——左边真是臭不要脸!  好了,回到《艾达》。如果说设定中的终极之战只是一个噱头,那么后面的故事即宇宙才是真正的主题。  而这里最关键的,就是两位杰出的女性——诗人拜伦爵士的女儿艾达,以及他的好友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  艾达是世界上第一位程序员,协助奇才巴贝奇开发差分机及其升级版分析机。而玛丽则是世界上第一位科幻小说作者家,创造了极具哥特风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  她们俩为什么主要,这是显而易见的——前者协助发明了计算机并进行了最初的编程,从而是未来超级量子计算机的鼻祖;后者开创了和现实具有极强互动性的科幻小说这一流派,而小说即故事,在未来就是现实就是世界。  她们俩可以说一同构造了未来量子之战的所有根源。  而,更关键的是,无论是玛丽的弗兰肯斯坦怪物,还是艾达的巴贝奇差分机,都构造了一个怪物,并通过故事或者说叙事与现实发生联系,影响着现实。  当然,这是小说中的直观描写,现实中当然不是如此。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现实又何尝不是被玛丽和艾达所影响的呢?玛丽开启了科幻小说,而艾达开启了编程时代(虽然太超前了点),这两个都对我们的现实世界造成了空前的影响与冲击,特别是后者。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艾达》的小说不过是将现实世界的这种影响给具象化放大并以此建造戏剧化冲突而已。  到此依然不过是背景设定,虽然这个设定非常地有趣和宏大(虽然作者只往小了写),但依然没有引起冲突。  小说的核心其实还是在于冲突上,没有冲突就没有小说。  在上述设定下,量子监管局里出现了两派不同的人——就和所有小说一样,派系的出现是必然,也是冲突的一大根源。  一派是演算士,认为时间是唯一的、不变的,而另一派是变算士,认为时间也是和波函数一样可以改变的。  两派的冲突本来也不算个事,不过是观念差异罢了。但由于一次出于个人感情因素,一个人将一个世界中原本会死亡的小女孩给救下了,导致了一系列的事情的发生,而结果就是整个艾达系统的基础——最原始的科幻小说,发生了极大的错乱,以至于原本仅是小说世界中的存在,弗兰肯斯坦的怪物 [1],可以在各不同的波函数中穿梭了,其中包括现实世界,包括过去和未来,包括福尔摩斯的世界。  由此开始,现实与故事交融,神话与真实交错,使人完全无法分清哪里是现实,哪里是故事——再加上作者故意利用真实世界存在的人物,诸如日本维新时代的兰学大家衫田玄白,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与柯南·道尔,大诗人拜伦与雪莱,天才发明家巴贝奇。这一阵容使得人们很容易在真实与虚幻之间分不清方向,而这也是小说的魅力所在。  此后故事的冲突,就是每个故事之间的人们都逐渐开始质疑现实与故事的差异到底何在,而同时弗兰肯斯坦的怪物又好像恶魔一般四处出没犹如梦魇。前者构造了一个精神上的迷局,后者则为这一迷局添置了真实的迷雾,让读者仿佛身处一个哥特风的迷宫之中,非常精彩。  当然,这说的是前半部分。  后半部分的展开更加直击真实与虚化的分野,从而将现实与故事的边界完全模糊了,让人们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是身处现实还是身处故事——这可以说是终极版的“缸中之脑”,你无法区分自己到底是活在现实世界,还是别人构思的故事之中,就好比爱丽丝仙境(其实是红国王的梦境),又好比印度世界观——这里整个世界都是梵天的一场梦。  当然,个人认为后半部分的最大问题,就是前半部分设置的哥特与蒸汽朋克氛围顿时消失了,进入了赛博朋克与太空神话的节奏。虽然个人并不排斥这种氛围的切换,但依然不得不感觉前后有点脱节。而且许多人物没有一个交代,虽然在看到最后我们也都能猜出结局,但就这么开头一些后面就没了,感觉不是很完整。  故事的最后,当然是变算士施法解决了由于一开始的失误而导致的世界大串联,同时自己也和几个后期主要人物一同作为琐罗亚斯德教的黑暗神,与螺电所代表的光明神在非现实的宇宙中进行无尽的战斗,以确保自身所代表的人类宇宙不会被塌缩掉。  整个故事的最大意义,其实就在于那些设定上,相比较来说整个多分支的剧情线与各种冲突不过是将设定包装得让读者更容易消化理解——但不得不说在这个目的下变算士五体让每次都要做一番科学解释实在是没有必要,反而有装逼的嫌疑——特别是在我看来,完全就和真实相违背,于是每次都感觉很别扭。好吧,这只是我自己的喜恶而已。  也因此,看完之后更加欣赏的是整体的设定,以及前期所关注的“现实与虚构的区别”,后期的故事主线以及故事主线中所写的那些东西反而就变得次要了。  如果说科幻小说应该是关于一个科幻设定下人与社会的反映的话,那这部小说所反映的显然不是这样,而是在反映设定本身。从这点来说,个人并不认为这本小说可以算得上是杰作,不过就是一部有趣的脑洞科幻。  而,既然这部小说最有趣的是设定,那么我们下面就从设定入手,来谈谈和小说无关又有关的那些东西吧。  PS:我当初之所以义无反顾地买下这本书就是因为这本书的封面实在实在是太在蒸朋了,不得不买啊!!! [2]真实与虚幻  除去最后为各自的故事博地位的结局与设定,整部小说其实最让人关心的是那个一开始就提出的问题——现实和故事到底有什么区别?  小说的设定当然就是说“故事就是现实”,还为这一大胆的假设冠上了“量子理论”的外衣,但本质上来说,最有价值的还是那个问题:现实和虚拟的区别是什么?  这个问题可以有很多形而上的回答,不一而足,甚至有很多人(包括没看过这部小说的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另外一个概念:所有的一切不过就是人类自己构思的概念罢了。  换言之,问题之所以是问题,不过就是因为人们预设了它成为问题的概念。  比如关于环保,关于污染,关于猎杀动物与宠物,就有很多人提出这些本来都不是问题,环境污染也不是问题,不过就是我们把它当作问题了,于是它就成了问题。  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艾达》的思想——故事就是现实,所以概念就是真实,所以概念就构成问题。  这个想法其实也就是说:只要我是一枚够格的脑洞匠,我就可以创造出无穷的宇宙来。想想是不是很酸爽?  但现实并不是如此。  将问题归结为“因为我们的概念中它是问题,所以它是问题”,这其实本身是相当虚无主义的。  同样,还有人认为物理也不过是一种虚幻的概念,“不过是众多理论的一种”,这也就太过缥缈了。  这里的问题其实就是:如何判断一个理论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幻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人类对自然的所有认识,说到底也不过是一个个理论。  我们不可能脱离理论来认识世界,因为人们从世界中只能获得一些现象,但对于到底发生了什么,却是需要理论来将现象串联起来的。  比如说,我们做物理实验,我们并不是直接通过物理实验来观测物理规律,物理规律是无法被观测的,我们是通过物理实验来观察物理规律在实验环境下所反映出的现象,而现象本身不是规律,现象反映规律,但通过现象我们可以总结出不止一种规律,哪一种才是真正的规律呢?继续观察更多的现象来提出不符合的,但是否可以最后只筛选出唯一的一个规律,也就是物理规律,这个没人知道,只能如此相信。  也同样的,我们观察到一个房间里所有人的所有行为与言语,那么我们是否就能由此断定我们掌握了这个房间里所发生的所有事的真相呢?也不能。我们观测到爱丽丝杀了鲍伯,这是事实,但我们却不能由此得出爱丽丝为何杀死鲍伯的原因。如果说真实包括了杀人的动机的话,那动机是什么这件事本身是不可测的——就算爱丽丝告诉了你,你怎么知道爱丽丝没有说谎?就算爱丽丝说她没有说谎,你怎么知道她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真的没有说谎?你说你可以用测谎仪,但测谎仪也不是100%可靠的——这就好比物理实验,不存在100%可靠无误差的物理实验。  因此,就这点来说,人类所生活的世界永远是在真实世界的基础上加上个人的理解这枚哈哈镜而成的虚妄的世界——就此来说,我们说故事即现实,也未尝不可。  物理理论也不是唯一的,可以在实验误差许可范围内描述人类目前已知的所有物理实验的物理定律,如果不是没有的话,那就是存在复数个,而非唯一。  说到底,理论的本质便是基于一组超验预设的逻辑自洽的形式体系,并在实验许可范围内与实验相符。这里的模糊性其实非常大,实验许可范围内相符就是一个模糊,而即便这里没有模糊性,那“超验预设”本身也带来的不确定性,所以从本质上来说,人类的理论永远不可能完全贴近或者解释现实,而只能给出一个带有主观选择倾向的选择。  但,这里所说的是“存在模糊”,但并没有告诉你“有多模糊”。  当我们考虑存在性的时候,可以说世界上就没有不模糊的东西,从我们观察到的真实发生的现象,到这些现象背后的内在本质联系,都存在模糊性。前者的模糊源于理论上就不可能100%精确的观察,而后者的模糊性源自理论这东西本身。  但这并不是说,你就因此不知道你早上吃的到底是什么了。  你吃的是鸡蛋饼,真的么?这没鸡蛋里可能含有1%的非鸡蛋的杂质,你说这事咋整?  你当然会说这是扯淡,因为现实中我们对于诸如“什么是鸡蛋饼”这样的问题所用的是一个很宽泛的选择范围,不会因为含有杂质就认为这货不是鸡蛋饼了。  同样的,对于什么是理论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来说,也存在这样的容错范围,所以前面仅仅指出的“存在模糊”这事本身不能作为“所有理论都不真实”的评判依据。  还是以物理来说,物理理论彼此之间虽然可以天差地别,但它们都遵守一条,那就是在物理实验允许的容差范围内和物理实验结果足够接近。  也就是说,虽然对于电子之间为何会相互排斥的解释存在一定的不同(都是概念级的),但对于电子到底会如何相互排斥、如果你拿一枚电子去砸另一枚电子会发生什么,那么物理理论可以给出置信度在99%以上的答案——当然,这里说的是在实验室条件里。  由于,我们事实上永远不可能知道电子和电子之间相互排斥的“直接来自上帝他老人家的解答”,所以我们实际上能做的就是在一大堆备选答案中选择置信度最高的一个或者几个,作为“真实”的理解。  请注意,这里再重复一下,关于这个问题的逻辑是这样的:  智慧生物无论从本质上还是理论上还是实际上都不存在了解所有真相从而100%掌握真实的可能,这种可能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也不会有,是绝对不可能有,所以智慧生物能做的仅仅是在众多备选理论中选出置信度最高的,以作为对什么是真实的描述理论。且这点适用于真实世界的所有领域而没有任何遗漏。  你不可能知道对方所说的话和对方的真实想法之间到底有什么差距,你也永远不可能知道法庭上的罪犯在犯罪的时候到底是怎么想的,你甚至也不可能知道这个罪犯的行为与动机到底是否和他自己所说的以及警察们所分析的一致,你能选择的仅仅是在众多可能的说法中与真实发生的现象符合最好的一组——而不是真实发生的那组。  同样,你可以看到云室中带电粒子的轨迹,你可以看到双缝衍射,你可以看到AB与AC效应,但你还是无法确定在最根本的层面上基本粒子的行为到底是符合超弦的理论还是圈量子的理论,你能做的仅仅是: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你觉得他们俩都比扭量子理论更靠谱,和实验符合得更好。  因此,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来——故事是否是现实?理论是否是真实的?  关键不是看原则上理论是否可能是真实,不是看理论包含了多少超验预设,而是看理论是否足够和真实接近,换言之,就是看理论的实际检验——所以老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所以,到底是故事还是现实?设法找出验证的手段并加以验证,这是最好的办法。  到底是概念构造的问题,还是真实存在的问题,去检测问题本身是最好的,而不是在那里扣概念。  于是,问题就进一步升级了——是否可能存在那种无法被验证出其故事性的故事?  换言之,是否可能存在一个非真实的世界,其中的所有一切都自洽,但就是不存在?  如果存在这样的世界的话,那么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智慧生命,假如存在的话,就无法通过任何有效的验证手段从其内部证明自身的虚无性。  比如著名的缸中之脑,以及,黑客帝国。  面对这样的问题,而且如果就如《艾达》所言我们可以批量构造出这样的虚构自洽的世界,那么可能真实和虚拟的边界就真的模糊了。  但,停一下,你能告诉我什么是真实么?  前面分析过了,我们所有能观察到的只是现象,而非现象背后的本质。  如果说真实仅仅是说现象,那么那些虚拟自洽的世界为何不是真实的?  而如果说真实不仅仅是现象,而包含了现象背后的本质,那么你如何说你所在的世界是真实的?  换言之,“真实”本就是一个无法从所处世界内部来验证的概念——换言之我们可以说那些我们构造的虚拟自洽的世界不是真实的,但这个说法不是从那些世界内部来论证的,而是从外部——你,作为一个构造者,利于虚拟自洽的世界之外——来论证的,因此你本身就无法论证你所在的世界不是虚构的。  从而,也就是说,其实根本不存在绝对的“真实”的概念,真实本身也是被概念建构起来的虚无。我们所能认知的所谓真实,仅仅是和理论一样能做到“与所有已知现象相容”罢了。  从这个角度来想的话,故事和现实的同一,大概就更显然了。  那么,这个角度到底有多靠谱呢?  这就是纯粹信仰的问题了。  一切形而上的问题都是说不清楚的。卷尾语  嗯,写到最后似乎有点无趣了。  所以就这么结束吧。  我去就这么结束你还写个毛的“卷尾语”啊喂!如果你觉得这篇东西写得还行,愿意打赏我一口咖啡,请戳打赏页(http://weibo.com/p/1001603781544736094268)~~本文遵守创作共享CC BY-NC-SA 3.0协议[1]: 有趣的是,现在很多人一想到“弗兰肯斯坦”,想到的就是那个怪物,但其实“弗兰肯斯坦”是创造怪物的科学家的名字,而不是那个怪物的名字。 ↩[2]: 顺便一说,这本书现在被我放在简书办公室的图书区,如果你想看这本书的话,只要来简书办公室,留下一张签名的借条或者一本留在简书的书,就可以取走。这是简书换书活动哟~~~ ↩
  •     合上书本,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之前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作品太优秀了,我深深的陷入那个世界而无法自拔;不过这次,我心中想的却是——老子到底该如何评价这坨holy shit呢?!也许故事应当这样讲起。不知你有没有想过,自己的“故事”可以构成另一个世界?如果你想过,恭喜你,这就是《苏菲的世界》。如果故事中的人物,再次创造出另一个故事世界呢?你没有猜错,这是《盗梦空间》。而如果“故事”与“现实”之间,并没有“下层”与“上层”的区别,而是界限模糊,互为表里,互相影响呢?欢迎你来到《艾达》的世界。动漫爱好者可以这样理解——在《艾达》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是凉宫春日。只是想想就很激动有木有!再如果,这样一个故事,由一位年过花甲,功力深厚的作家讲述;并混合了拜火教、杉田玄白、狄更斯、雪莱、柯南道尔等高贵冷艳的文化名角呢?我勒个去,这简直就是狂拽酷炫的世纪名著了!可惜的是,这位老作家好死不死的选择了“科幻”这个题材。我曾经读过多篇民科的论文。洋洋洒洒几万字,内容无非相对论是狗屁,量子力学四六不通,老子的研究才是世界真理云云。细看其内容,一堆不明就里的物理学名词,再用高中数学串联起来。山田老爷子就干了同样的事情,只不过他串联物理概念用的不是高中数学,是高中语文。毫无疑问的,作者对物理学知识缺乏最基本的理解。相对论的光速极限只是假设(即“公理”),薛定谔方程不过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波粒二象性是波动性与粒子性共存而不是二者选其一……等等等等,作者完全在用自己的意淫理解这些知识。从头到尾看下来,用对的大概只有人择原理。是的,作者明明不懂,却不会回避问题,偏偏要“硬着来”。最后留下的,便是一堆狗屁不通的、连用在网络YY小说中都嫌恶心的设定。这些bull shit还严重影响了故事的阅读感受,看到中期,支持我读下去的动力居然是清水、由真和荣子的三角恋会如何发展!只有当读完了全文,把那些设定抛开,并从头到尾梳理文章脉络——如果你还足够蛋疼,像我一样——之后,才会发现这本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从神话和名作家引入,丝丝入扣,最后一并收起。缺点同样存在,例如最后的人神合战太弱了,如此大的场面基本就是在比拼谁放出的电流更大……我勒个去,这难道是皮卡丘VS霹雳贝贝吗?最后我还“欣喜”的看到,这篇作品居然拿过日本的“星云奖”!如果说这篇作品是科幻大作,那凉宫就是硬科幻神作了。无怪乎11区的科幻一直萎靡不振。最后说说打分吧,由于是科幻作品,就按照豆瓣的星级来简单评价一下:作为一篇幻想文或轻小说,我可以给到3星;但作为一篇科幻,我只给负1星。科幻的“幻”字前面还有“科”;在赛先生面前,错了就是错了,别他妈的给我瞎逼逼。也许本书更应该由天闻角川引入,而不是sfw编辑部吧。
  •     好故事不分文理科——聊《艾达》文/夏桑这只是一篇浅薄的读后感。狭隘的偏见会蒙住双眼。入手《艾达》的原因很简单,这本书的封面实在太赞。封面上那位身着礼服与冷漠女士与巨大的齿轮背景构成一幅浓烈的朋克风画面。众所周知,朋克风的科幻作品并不多,优秀者更少。我除对梁清散老师写的一个朋克系列,记忆深刻之外,其余有感者寥寥。最终,我花了五个小时读完全文,意犹未尽之处甚多。在此将本书的部分优秀之处分享出来,与大家讨论。首先,这本书的叙事性很强。我们这些幻迷,大多都是看《科幻世界》长大的。而从那些年《科幻世界》的小说类型以及出版的众多作品种类看来。我们几乎是被“黄金时代”的科幻小说熏陶出来的。这样的作品有着优秀的创意,创造出震撼的技术奇观。从时间、规律、机器人等多个角度,构建起科幻小说整个的语言体系和创作思路。但是,此类小说的一个缺陷也在叙事艺术的不断进步中暴露出来,那就是叙事性的欠缺。当然,这本是时代局限,无可厚非。但《艾达》这本书,恰好在这方面下了不少的功夫。这本小说,从神话构想开始,然后带入日本历史上的真实作家,并且用一场辩论切入到日本哲学的一个传统命题——名物之辩。(我对日本哲学和传统审美没有系统研究,用词上可能有偏差,还望见谅。)之后,用经典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中的科学怪人,作为一个典型的悬念点,不断地推进情节。而且小说中,将狄更斯、拜伦、柯南·道尔、玛丽·雪莱作为推动小说前进的人物穿插其中。因为本书译者的笔法,使我阅读时,完全没有因为这些人物的出现而感到突兀。甚至于,因为这些人物的出现,而让我感到小说作者尽力营造的文化氛围。要知道,在那个浪漫主义兴盛,现实主义同样伟大的年代,这些人物,这些名字,意味着什么。而在之后,将小说的时空维度拉到现代社会。通过一系列的悬念设置,不断改变小说的叙事维度和叙事主体,使在产生悬念与迷惑时,不断地抛出适量的谜题,牵引着读者不断深入故事,直到最后。然后,这本小说的设定感很强。日本作家,很善于从传统中获取灵感,然后加上科学设定,形成独树一帜的小说风格。在之前就提到,这本小说的开篇,就以名物之辩作为切入点。千里外的雪山,眼前的竹林,隔壁的猫叫,未来的敌军,到底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假?虚构到底与现实有何关系?这些哲学命题,让小说从最开始,就有一种神秘气息以及东方的忧郁。而在之后,通过弗兰肯斯坦的出现,构建起故事影响现实的设定开端。而在之后,更是通过艾达这位美丽女士的结局、小说家的反抗、游戏设计师的奇遇构建起所谓的“故事产生了虚拟位移”。并在最后用几十页的篇幅,大密度的解析小说中的世界观。并且用一场天人交战,实现技术奇观。这篇小说,能将设定做得活灵活现,充满淡淡的哲学气息。有这种异质感的作品,除了《海伯利安》和《光明王》,我还不曾如此明显的体验过。(或许我就是偏向于日本的观念小说吧。)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小说是满足我的。最后,叙事与设定相辅相成。我认为科幻作家应该是多种类的。有些作家偏向创意点子,有些作家则有超强的叙事能力。而这篇小说,很难看出山田正纪到底是属于哪一种。因为他在叙事和设定的处理上,表现得比较稳妥。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我一直认为,科幻小说也是文学的一部分,科幻小说无法逃脱文学规律来长做。叙事能力应该被视为科幻作品的一个标准。在此的叙事性,并非只是单纯的指故事跌宕起伏,或者单纯看重故事。非要下定义,应该是剧情、文笔氛围、小说内核、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做到文学上的满足。满足其中一两样,也已经算了不起。不论什么文学类型,能将其中亮点做到满分,这已经很难得。这篇小说对几个历史人物的塑造较为立体,而且进入小说也完全没有突兀感。文笔构建起一个略带哲学色彩的忧郁氛围。而设定更是尽量采用现有的知识,在形而上的角度,实现了逻辑自洽。说明作家已经有不错的水平。这也是令我觉得很满足的一点。在读完这本书时,我几个哥们儿因为文理科学生喜欢读的书不同,而吵得不可开交。包括在网络上,多多少少也听过一些此类的争论。我想以这本书的优秀,传递出一个观念。只要是好书,受众哪分什么文理科生。这或许就是做到剧情与设定并重的结果吧。后记:以上文字诸多不严谨偏颇之处,还请多多见谅。

精彩短评 (总计46条)

  •     平行世界的小说很多,这篇构思尤其宏大。从拜伦雪莱到量子管理局,故事坍缩构成了新的现实。但抛开这些庞大的设定,故事中人们对另一个平行世界的向往更打动我,像电影《兔子洞》说的:这是我们生活的悲伤版本。还有其他版本,在那里,一切还好好的—在某处,我们仍在欢度年华。
  •     构思奇妙,文笔细腻,基本上前三分之一读起来挺舒服,越到后面就越不知所云了。情节散乱,我基本上是跳着看完的。
  •     原本看着觉得很牛逼的作品,结果,最后变成了装逼……核心点子颠过来倒过去,剧情反复重复,解释说明一遍又一遍却让人越看越混乱,原本要营造多层次的平行世界故事,却变成了一团散沙,最后想凝聚成一线的终极大战,结果弱得让人不忍吐槽,老爷子你这算什么科幻啊……许多科幻小说到最后都会变得比奇幻还奇幻,但,把控不好就会变成比鬼扯还鬼扯,简直余味糟糕……翻译相当不错,唯一的庆幸
  •     前期营造的蒸汽朋克阴郁感与东方式思辨哲学感非常击节,故事走向颇为神鬼莫测,后期画风突变,越发玄妙难解,直到最终的宇宙本体论天人大战,真是汪洋恣肆,不过和《神狩》的不足很像,后期的故事推进因为脑洞太大有些乏力,高潮处也有匆匆收尾之嫌。设定非常惊艳,观念很是前卫,现实即为故事的集合,故事不过现实的复现,这种反映科幻设定本身的作品,大概就是“元小说”的独特魅力吧。
  •     装逼气息浓厚
  •     一团混沌的疯狂炫技小说……更喜欢前半本那种科幻horror感,后面从量子规制局这种东西出现开始就略蛋疼了。
  •     强行用“艾达”“弗兰肯斯坦”串联起了一部小说集,强行,串联。
  •     流水线感觉很强烈的作品,但是设定比较讨巧,中文版营造的氛围也有真实感。适合休闲阅读。
  •     比神狩的故事更好,比红衫的脑洞更大
  •     封面好,内容寡淡。
  •      类型小说高手成熟时期精心打造的量产作品。极其精致,形式上非常完美。因为它跟“差分机”的渊源,个人非常喜欢。译文也很顺畅,读完很想看同系列的《宝石窃贼》跟《时砂之王》。
  •     前半部分还有点吸引力,后面无法卒读,其实点子很好,但讲故事的能力太差了。
  •     不知道浦澤直樹的Billy Bat的是不是受這部的影響,這種碎片式的寫法一但控制不好就是結構混亂劇情拖沓,顯然這部以及Billy Bat都做到了這點,以至於逼格看起來再高故事也異常的難看。
  •     前半部分无比精彩,后面开始走科理路线,不如前面好读,记得小时候就看过《弗兰肯斯坦》的电影版,应该是叫“科学怪人”,能把这些历史联系在一起,作者一定有相当的积累,故事侵略现实,无比大胆的设想,雪莱,拜伦,还有五十让,你一定会记住这些名字。
  •     实际可以给4星半,点子的确很棒,但是可能不好驾驭吧,最后结尾觉得太仓促,感觉就像其他同学说的那样“没吃饱”
  •     好吧,很深刻,目前正在迷茫,准备什么时候再看一遍
  •     超级好看~
  •     严谨感,巧妙的叙事,浪漫的设定。故事让人类在宇宙翱翔!
  •     看到一半的时候发现自己如坠五里雾中,看完了之后发现自己如坠五里雾中……山田正纪告诉了我一个道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     前半段还算吸引人,当行文变成一遍又一遍的重复量子与故事的时候就发现作者实在太无聊,狗屁不通的大战我去…
  •     故事不行,强行嗑药失败,但脑洞精奇。灵感源头经典,拜伦父女和雪莱夫妇,一旦知道这圈八卦就不由得人不多想。比较王道的是弗兰肯斯坦与怪物、玛丽雪莱与《弗兰肯斯坦》以及艾达/巴比奇与差分机的多重对应(赋格?)。最神经的是福尔摩斯x柯南道尔x弗兰肯斯坦的怪物那段脑洞。
  •     好看,读起来爽
  •     以为是蒸汽朋克…结果是故事之间的故事。中间说平行宇宙理论的重复有些多了。另外弗兰肯斯坦是个好梗。
  •     有些段落真是太啰嗦了,反反复复故事就是现实的说教不如多推进剧情!最喜欢狄更斯线和清水线。日式科幻不对胃口。
  •     真是看得要哭了……能体会到作者的构思设定的确独特精彩,但是光是努力理解作者的量子计算机的设定就非常费劲了(加上近期关于量子计算机的新闻),还有电波的相位速度超越光速是什么啊(哭泣……
  •     还没看完 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弗兰肯斯坦和拜伦 除此之外没了
  •     不错的小说 历史感和现代感兼备 但设定的解密有些生硬 一口气看完有些累
  •     四星给开始,自己读来竟然有点铁伊时间的女儿的感觉,后来不太喜欢,匆匆读完
  •     结构很有意思,神话中的光明神和恶魔,人类和另一种智能,平行世界,拜伦和他的诗歌,玛丽•雪莱和弗兰肯斯坦的怪物,艾达和差分机,柯南•道尔和福尔摩斯,宇宙主题公园……不同背景的故事碎片,被艾达串联起来,故事和现实互相侵蚀,是我很喜欢的那种类型。
  •     我讀過的最好看的科幻小說之一。
  •     大后期开始云里雾里,看不懂了,是我理解力不够,还是日本人就喜欢这样?
  •     ①比神狩好点;②但也算不上好看。
  •     说教成分多且生硬,结构有些散乱,背景设定和立意还不错,但越看越玄乎。不知是什么时候的作品,无法感知创作年代。
  •     故事很不错引入入胜,不过里面的科学说教部分隔着书我都能感受到作者卯足了劲的样子,不过真是一位优秀的科幻作家。
  •     好乱啊。。。
  •     不明觉厉。我想看宝石窃贼2啊。
  •     被讲述的故事侵蚀讲述者,波函数塌缩造就唯一现实。
  •     装B用力过猛系列
  •     封面很美,书名也取得很成功,简洁又有诗意
  •     非常深邃有趣的点子,但表达(尽管作者费了吃奶的劲……)乏力,和神狩一模一样的毛病。看完后有种自己没吃饱的感觉。
  •     神话部分感觉好废都~以及竟然是sunakai老师翻译的!
  •     架构做的很大,但是叙事比较混乱,需要先静下心好好了解一下才能看到那个世界。各种概念砸进去,混成一锅粥啊。喜欢平行世界这个概念,可惜没有一个故事在好好讲,太仓促,既不尽兴也缺少味道。
  •     脑洞很大
  •     情节很散乱,或者说这是片段灭文法的特征吧,腰封上的宣传噱头貌似是平行世界,但是整本看下来感觉重点在建立了一个比较奢华的宇宙论。能力有限,理解起来有点困难,个人认为比较晦涩,作为小说可读性不强。
  •     标记第500!居然没打五星捂脸……对了封面细看真难看!!哭!这种多线嵌套结构,写好了不错,写残了完蛋。山田写得介于中间吧不是很出彩但也能看……弗兰肯斯坦这个梗用在书里总觉得有点奇怪呃呃,书中关于这个的笔墨个人觉得砍去八成都可!另外自己很久没看这种设定解说偏硬(我文科生捂脸不要在意)的略长篇了呀★日本科幻我大概更喜欢短篇和偏轻小说的略严肃作吧★
  •     但见凿痕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