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主体.话语-20世纪40-70年中国文学研究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
ISBN:9787562235170
作者:李遇春
页数:510页

内容概要

李遇春
1972年生,湖北新洲人。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兼任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和文学批评。1990年进入湖北大学行政管理系学习。1996—2002年就读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先后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在《文学评论》、《小说评论》等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本书是作者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另有《中国文学编年史·当代卷》(第二主编)。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协助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

书籍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权力与文化
二 权力与主体
三 权力、主体与话语
第一章 现代中国文学的话语转型
第一节 知识型与文学话语转型
第二节 五四启蒙知识型及其文学话语范型的初建
第三节 从启蒙文学话语范型到革命文学话语范型
第二章 红色文学话语秩序的建构
第一节 话语外部的排斥程序
一 文学话语禁区的设置
二 文学话语等级的构筑
第二节 话语内部的提纯程序
一 演绎型思维定势
二 本质主义
三 历史决定论
第三节 话语生产的组织程序
第三章 话语屈从立场:对自我的逃避
第一节 焦虑与文化认同
第二节 理想人格与革命英雄情结
一 革命英雄情结的心理发生机制
二 革命英雄情结的普遍性
三 理想化策略的运作方式
第三节 文化恋父情结
一 恋父情结的文化阐释与文化渊源
二 文化阉割情结与人物形象塑造的非性化
三 父权崇拜与男性人物形象塑造的父性化
第四节 完美主义社会性格
一 作为社会性格的完美主义
二 完美主义人物形象的心理分析
三 革命作家的完美主义社会性格生成的心理-文化动因
第四章 话语反抗立场:对自我的坚守
第一节 被压抑的启蒙英雄情结
第二节 反抗者的心理画像
一 自我投射:“人”与“物”
二 体验“他者”:“中间人物”与“边缘人物”
三 回归自我:心理独白与心灵对话
第三节 文化审父的心理潜影
一 文化审父的历史源流
二 神圣意象的颠覆
三 现代性的父子冲突
第五章 话语忏悔立场:在屈从与反抗之间
第六章 话语疏离立场:对自我的寻找
结语:超越困境
参考文献
后记
鸣谢
隐藏全部>>

作者简介

《权力·主体·话语-20世纪40-7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的研究视角为“权力(文化)-主体(心灵)-话语(文学实践)”。相应的研究方法为:权力的视角与心灵的视角相结合,文化分析(意识形态分析)与心理分析相结合。为此,导论阐述了权力与文化的关系、权力与主体的关系,以及权力、主体与话语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其中还重点界定了“权力”、“主体”和“话语”等核心概念的特定内涵。
第一章论述建构红色文学秩序的历史语境,即五四落潮后现代中国文学逐步发生的话语转型现象。第二章围绕“革命文艺生产范型”,具体分析红色文学话语秩序的建构模式及其内在运作机制。第三章集中分析置身于红色文学秩序中的中国作家的主导性话语屈从立场。第四章集中分析置身于红色文学秩序中的中国作家被压抑的话语反抗立场。第五章集中分析置身于红色文学彾中的中国作家的一种特殊的话语忏悔立场。第六章集中分析置身于红色文学彾中的中国作家的话语疏离立场。结语部分首先总结了置身于红色文学秩序中的中国知识分子(作家)的内心冲突,然后探讨了沉陷这种文化心理困境之中的中国作家如何超越困境的问题。


 权力.主体.话语-20世纪40-70年中国文学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博論。以毛時期的文學作為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話語系統作為研究對象。在共時性的話語結構層面上探討在政治語境下的作家話語狀況,以及作家本人的心理人格困境。主要理論涉及精神分析以及福柯的「權力」理論(后結構主義)。雖然在現今階段,對毛時期文學研究領域中,利用「權力」、「話語」等角度來探析文學的困境已落入模式化的境地,這篇博論(2002年)因其對理論的熟稔在當時還是佔據了學術前沿。
  •     主要研究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文学,以福柯的理论入手,显然具有他的特点晦涩 拖沓。。
  •     可以作为理论套文本的范文来读。用福柯的理论和精神分析学说解读四十到七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可以算是面面俱到了。然而每个作家内部作品都从不同角度引入理论,厚厚一大本,看得我都地老天荒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