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论(2014年增订版)

出版日期:2014-11
ISBN:9787549559767
作者:王人博,程燎原
页数:491页

内容概要

王人博, 著名宪法学家,曾任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现代法学》和《西南政法大学学报》主编,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政法论坛》主编。代表著作有:《法治论》(与程燎原合著)、《权利论》(与程燎原合著)、《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宪政的中国之道》、《法的中国性》及《孤独的敏感者》等。
程燎原,著名法理学家,曾任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现任重庆大学法学院教授。代表著作有:《法治论》、《权利论》、《从法制到法治》、《清末法政人的世界》、《中国法治政体问题初探》等。

书籍目录

上篇 法治:思考的历程
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人的法治观/4
一、“伟大的对话”:古希腊的人治论与法治论/4
二、罗马人的“以法为据”/14
第二章 西欧人对法治的探讨/21
一、英国的法治主义和法律主治论/21
二、法国的法治理论/36
第三章 美国人对法治的理解和设计/49
第四章 当代中国关于法治与人治问题的论争/73
一、思想解放与法学萌动/73
二、法治与人治问题的纷争/78
三、讨论过后留下的思索/85
中篇 法治:理论的探索
第五章 法治概念界说/93
一、法治概念的困惑/94
二、法治概念方法探寻/101
三、法治实体价值与形式价值的界定/106
第六章 法治实体价值探微/113
一、引子:法治价值入口处的探寻/113
二、法治实体价值之一:权力的合理位置/121
三、法治实体价值之二:自由与法律/130
四、法治实体价值之三:权利与义务/140
第七章 法治形式价值论说/148
一、法治形式化原则的起源/148
二、法治形式化原则之一:普遍性原则/163
三、法治形式化原则之二:可操作性原则/169
四、法治形式化原则之三:至上性原则/175
五、法治形式化原则之四:程序正义原则/185
六、法治形式化原则之五:法律组织职业化原则/190
第八章 法治状态剖析/196
一、法治的观念模式/197
二、法治的制度框架/207
三、法治的组织结构/219
四、法律秩序/230
五、法治状态的整合模式/237
下篇 法治:实证的分析
第九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治发展模式的追寻/243
一、法治的胚胎:古希腊、罗马的法制发展/244
二、从“法”个人走向“法”国家:法国及欧洲大陆国家法治发展模式/252
三、传统与革命:英国资产阶级法治发展模式/263
四、“宪法主治”:美国资产阶级法治发展模式/272
第十章 新中国前三十年法制透视/282
一、新法制的初步预言/283
二、1949:新纪元/289
三、1954:伟大的奠基/295
四、1957:风云突变/304
五、1966:走向悲剧/319
六、1976:“拨乱反正”中的徘徊/326
第十一章 十年法制:反思的方法与尺度/329
一、十年法制:反思的方法/329
二、十年法制:反思的尺度/338
第十二章 十年法制:法治进行曲/347
一、十年法制发展的契机/347
二、十年法制发展的目标:法治/361
三、十年法制的全方位拓进/383
第十三章 十年法制:法治发展中的冲突/397
一、冲突之一:传统法文化与法治发展的冲突/398
二、冲突之二:传统道德观与法治发展的冲突/404
三、冲突之三:法的实效与法治发展的冲突/415
第十四章 余论:中国法治思想的“突破” /426
一、引言:一个基本的解释框架/426
二、春秋战国时代的法治思想“突破”/432
三、中国近代法治思想的“突破”/441
四、坚守与坚持中国法治思想的“突破”/452
结束语/457
附录 苏联人对法治的思考/458
一、法治国家思想的确立:法制思想的历史性转变/458
二、“惨痛的历史篇章”/462
三、苏共的“法治国家思想”/473
四、苏联法学家对“法治国家思想”的探讨/479
上篇 法治:思考的历程
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人的法治观/4
一、“伟大的对话”:古希腊的人治论与法治论/4
二、罗马人的“以法为据”/14
第二章 西欧人对法治的探讨/21
一、英国的法治主义和法律主治论/21
二、法国的法治理论/36
第三章 美国人对法治的理解和设计/49
第四章 当代中国关于法治与人治问题的论争/73
一、思想解放与法学萌动/73
二、法治与人治问题的纷争/78
三、讨论过后留下的思索/85
中篇 法治:理论的探索
第五章 法治概念界说/93
一、法治概念的困惑/94
二、法治概念方法探寻/101
三、法治实体价值与形式价值的界定/106
第六章 法治实体价值探微/113
一、引子:法治价值入口处的探寻/113
二、法治实体价值之一:权力的合理位置/121
三、法治实体价值之二:自由与法律/130
四、法治实体价值之三:权利与义务/140
第七章 法治形式价值论说/148
一、法治形式化原则的起源/148
二、法治形式化原则之一:普遍性原则/163
三、法治形式化原则之二:可操作性原则/169
四、法治形式化原则之三:至上性原则/175
五、法治形式化原则之四:程序正义原则/185
六、法治形式化原则之五:法律组织职业化原则/190
第八章 法治状态剖析/196
一、法治的观念模式/197
二、法治的制度框架/207
三、法治的组织结构/219
四、法律秩序/230
五、法治状态的整合模式/237
下篇 法治:实证的分析
第九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治发展模式的追寻/243
一、法治的胚胎:古希腊、罗马的法制发展/244
二、从“法”个人走向“法”国家:法国及欧洲大陆国家法治发展模式/252
三、传统与革命:英国资产阶级法治发展模式/263
四、“宪法主治”:美国资产阶级法治发展模式/272
第十章 新中国前三十年法制透视/282
一、新法制的初步预言/283
二、1949:新纪元/289
三、1954:伟大的奠基/295
四、1957:风云突变/304
五、1966:走向悲剧/319
六、1976:“拨乱反正”中的徘徊/326
第十一章 十年法制:反思的方法与尺度/329
一、十年法制:反思的方法/329
二、十年法制:反思的尺度/338
第十二章 十年法制:法治进行曲/347
一、十年法制发展的契机/347
二、十年法制发展的目标:法治/361
三、十年法制的全方位拓进/383
第十三章 十年法制:法治发展中的冲突/397
一、冲突之一:传统法文化与法治发展的冲突/398
二、冲突之二:传统道德观与法治发展的冲突/404
三、冲突之三:法的实效与法治发展的冲突/415
第十四章 余论:中国法治思想的“突破” /426
一、引言:一个基本的解释框架/426
二、春秋战国时代的法治思想“突破”/432
三、中国近代法治思想的“突破”/441
四、坚守与坚持中国法治思想的“突破”/452
结束语/457
附录 苏联人对法治的思考/458
一、法治国家思想的确立:法制思想的历史性转变/458
二、“惨痛的历史篇章”/462
三、苏共的“法治国家思想”/473
四、苏联法学家对“法治国家思想”的探讨/479

作者简介

本书为国内最早提出“法治论”和“依法治国论”的名著,初版于1989年,再版于1997年,现经过重要修订和增订后,于2014年11月推出最新版。
1、二十多年前出版的《法治论》(1989)和《权利论》(《法治论》姊妹篇,原名为《赢得神圣:权利及其救济通论》)两书,是国内最早提出“法治论”和“依法治国论”的名著,堪称法学界的一块耀眼的路标。对两书所阐述的基本观点,作者至今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修正。甚至可以说,作者更加坚持两书所确证的信念和立场。而那些基本观点,即使是在当下,也远未过时。
2、此次修订两书,一是订正了讹误之处;二是尽可能将书中所引汉译本著作按当下通行本予以引证和注释,对中国文献的引证和注释,亦依此例处理;三是书名变动,《权利论》一书,第1版书名为《赢得神圣——权利及其救济通论》(1993年),此次修订版,更名为《权利论》;四是《法治论》增加了一章——余论:中国法治思想的“突破”;最后,《权利论》增加了“代第3版后记”。
3、《法治论》主要从汉语文献中阅读了从亚里士多德到西塞罗、卢梭、孟德斯鸠、哈灵顿、洛克、杰弗逊、潘恩等人有关法治的学说;厘清了法治概念,区分了法治的实体价值与形式价值;阐释了法治与权力、法治与自由、法治与权利的关系;勾画了英、美、法等国的不同法治式样;对中国自1949年至1980年代末近40年的法制实践并运用法治作为量度的尺码,确立了中国法治理论的大致框架,是中国法治理论最初的系统研究。
4、《权利论》一书,为《法治论》的姊妹篇,将《法治论》里的论题从中释出加以拓展研究,把关涉每个个体的权利问题从“宪法/法律性”视角转换成一种“社会性“的书写路径,着重讨论了社会中的权利问题。


 法治论(2014年增订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此书勾画英、美、法等国的不同法治样本,且将中国法治建设历程置于全球法治演变大背景下。法治,顾名思义即依法治理。法治并非来自国家或者政府的意志,而是来自人民的意愿。一部泽被黎民苍生的成文法律,其产生渠道及发挥作用理应遵循如此路径:社会根据人民意愿选举成立政府,政府根据人民意愿制定法律,并依靠根据人民意愿制定的法律来管理社会。法律看似冷冰冰没有感情,实则骨子里充满友善温情,一部“公正性”或“中道性”的法律,将使所有社会成员,无论是强权人物还是属于弱势群体者,都能得到它的护佑,它能保证社会始终于平等、自由、公正轨道平稳运行,使所有人的福祉都不会落空。《法治论》纵横古今中外,对从古希腊、古罗马到近现代西方主要代表国家,从亚里士多德到西塞罗、卢梭、孟德斯鸠、杰弗逊、潘恩等人有关法治学说予以精彩点评,伟大先哲的光辉思想穿越上千年岁月风烟依旧光彩夺目,令人高山仰止。本书不仅勾画了英、美、法等国的不同法治样本,而且将中国法治建设历程置于全球法治演变大背景下,着重对中国自1949年至1980年代末近40年的法制实践进行回顾梳理,令人倍感人治之荒谬不经以及法治之异常珍贵。作者王人博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宪法学家、《政法论坛》主编,程燎原是著名法理学家,现任重庆大学法学院教授。两人均著述丰硕。法治符合民众意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法治”相对的是“人治”,人治非常不可靠,无法替普罗大众谋取福祉。人性是贪婪与自私的,人类必须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则但有人群地方便少不了丛林争斗,对人性的不信任从而产生法治的思想,可能起始于斯。无论身处什么社会,哪怕历经多少理想信念、宗旨意识教育,只要权力没有约束,执掌权力者多半都会伸出贪腐之手,这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加大反腐力度,一大批“苍蝇”与“老虎”前赴后继应声落马可见一斑。正是因为对人性有了较为现实的新估计,才会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构想与实践。人治让权力高度集中形成专权,必然通向专制,这种国家扼杀或毁灭了自由,由某一个人或某一些人按他或他们的私利对一个国家进行统治,就算有法律也是按一个人或者少数家族的利益制定,它“是人的王国,而不是法律的王国”。而法治使人向善,即便是未有善心,亦不得不做善事。立法者的格言应当是“有完备的法则有善良的人”,而不是“有善良的人则有完备的法”。在一个崇尚法治的国家,维护社会公序良俗,有无法的精神应是首先考虑,其次才是讲求品德,二者不可颠倒。胡适说过:“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法治精神一个显著特征,即对权力保持警惕与怀疑态度。好莱坞的电影里,最大的幕后黑手往往藏在政府内部,支配这一情节的背后逻辑,乃是美国的宪法精神,即对政府的怀疑与批判。而在这怀疑与批判之中,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得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法律是为公众谋取利益而不是为某一阶级或个人谋利,是为“良法”而非“恶法”,“恶法”是专制的帮凶、民众的“天敌”,它会剥夺民众自由与幸福。良好的法律促进众人财产与政治权利平等,呵护公众的自由。中央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随之发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期盼它成为中国完善法治体系、推进法治建设的“春之声”。原作者:涂启智原载于:深圳特区报
  •     王人博与程燎原两位老师的这本《法治论》时隔多年再版,其内容现在看起来仍然适用。在法治这个问题上,旧的问题有所改观,新的问题也层出不穷。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有法治,单位对面信访局的宣传栏里也有“法治”,我们从“法制”走到“法治”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和西方相比有哪些增益,有哪些需要借鉴学习的,这是这本书想要告诉我们的。首先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根据时间的脉络梳理了西方社会思想家法学家对法治的思考。在定义上如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是守法的统治”,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孟德斯鸠、洛克等人给出了自己的构想,在实践上从美国说开去,展现了完整的西方法治发展历程。接着说到中国从古至今对法治人治的探讨,揭示出资本主义法治的不彻底性,所谓“丝绒手套中包裹着的铁拳头”。从思考出抽离出来,作者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法治进行探索,并对制度框架和组织结构进行解释,目的是为解决中国当代法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启蒙。在理论上,法治具有实体价值和形式价值。实体价值上,法治为权力寻找一个合理位置,将权力放在笼子里,确保自由的实现,这里讨论了自由与法律、以及权利与义务这些内涵。形式价值上,认为法治应当做到“可操作性原则”“至上性原则”“程序正义原则”和“法律组织职业化原则”,只有在形式上做到上述内容,实际中做到权利义务统一与自由的保障,法治才可以得到实现。那么法治的状态应该是怎样的?作者从观念、制度、组织上进行了叙述,给我们描述了良好的法治状态应该是什么样的。以上种种都是理论上的讨论,在实践中又是如何进行的呢?在下篇作者展示了西方与中国的探索,尤其用了大量篇幅描述中国近代以来的法治发展面貌,在前进与后退中艰难前行。十年浩劫中法治是退步的,在拨乱反正后的法治是功利的。在整个演变过程中多少忽视了法治的社会文化内涵。在中国,法治的发展需要构建出社会主义的新文化。这种文化应当调和传统法文化、传统道德观、法的实效与法治发展的冲突。全书的最后,作者说“该结束的到此结束。不该结束的永远不会结束”,这抽象又具体的感慨展示出作者对于中国法治的希冀。愿“突破”更多,探索继续,永不止步。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近推出《法治论》,是对1998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同名著作的修订本,《法治论》纵横古今中外,对从古希腊、古罗马到近现代西方主要代表国家,从亚里士多德到西塞罗、卢梭、孟德斯鸠、杰弗逊、潘恩等人有关法治学说予以精彩点评,伟大先哲的光辉思想穿越上千年岁月风烟依旧光彩夺目,令人高山仰止。  法治符合民众意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法治”相对的是“人治”,人治非常不可靠,无法替普罗大众谋取福祉。人性是贪婪与自私的,人类必须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则但有人群地方便少不了丛林争斗,对人性的不信任从而产生法治的思想,可能起始于斯。无论身处什么社会,哪怕历经多少理想信念、宗旨意识教育,只要权力没有约束,执掌权力者多半都会伸出贪腐之手,这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加大反腐力度,一大批“苍蝇”与“老虎”前赴后继应声落马可见一斑。正是因为对人性有了较为现实的新估计,才会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构想与实践。  法治使人向善,即便是未有善心,亦不得不做善事。因为有完备的法律体系,颇有些纨绔子弟、花花公子作派的小布什当年做了总统之后,也只能“站在笼子里”谦恭地服务美国民众。立法者的格言应当是“有完备的法则有善良的人”,而不是“有善良的人则有完备的法”。在一个崇尚法治的国家,维护社会公序良俗,有无法的精神应是首先考虑,其次才是讲求品德,二者不可颠倒。  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跟其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古代法家虽有“以法治国”思想萌芽,但其本质仍是君主至上,“匹夫”不是治国的主体而是被治理的对象;儒家虽不排斥法的作用,然主张仁人、贤士治国,主旨还是人治思维,而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理论指向等级森严与愚忠愚孝。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西方先哲主张人人生而平等、自由,并且通过法律限制权力思想闪烁不朽的光芒。  中央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讨论依法治国,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相信这会成为中国完善法治体系、推进法治建设的“春之声”。“问世间法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祈盼苏格拉底们至死不渝追求的“良法”之花在世间每一个角落次第盛开。原载于:法制日报原作者:涂启智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虽说论述的主题并未过时,但毕竟那个时代写就,一些论述的方式和结论依然有老化之嫌,意识形态的笔墨费的太多,有些篇章已经不合当今的需求
  •     读瞌睡了。
  •     三十年前振聋发聩的名著,三十年后无关痛痒的重复。
  •     在八十年代的中国,法学界所能应对的急迫问题是:如何摆脱人治,并走向阐释不甚明朗的法治。在现时的中国,这套在马列思想之上的法律史建构显得有些落伍过时了,但其宏大的讨论范围,从东方至西方,从古至今,从思想到制度,其论述剖析仍见一定功力,但个人以为用力尚且不足,从历史中发掘用力不足,不过放回三四十年前还是振聋发聩的。
  •     中国研究法治必读书
  •     翻过,一种类似传统教科书的言语枯燥。鉴于书是再版,权利时代的语境与研究对象及结论参考价值大致相当于人民日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