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泪并未擦干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
ISBN:9787544334266
作者:龚立人 博士

内容概要

龚立人,先后就读于香港信义宗神学院、丹麦奥胡斯大学(Aarhus University)、苏格兰圣安德烈大学(University of St. Andrews)和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获格拉斯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副教授,任教范围包括宗教与社会、系统神学和基督教伦理,现正计划从事地理宗教学、宗教与社会政策等研究。其著作《眼泪并未擦干》和《不正常的信仰》分别于2001年及2008年获“汤清基督教文艺奖”神学论著组年奖和推荐奖。

作者简介

不仅是思想伤痛,乃是在伤痛中思想。这不是不沾人间烟火的思维游戏,而是亲身的信仰挣扎,与上帝摔跤的现场直播。
伤痛是一个古老而经典的信仰议题,但这丝毫没有削弱伤痛的真实残酷性。本书第一部分是作者给病危中妻子的数封“家信”,真切地呈现出一个普通家庭的不幸遭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对话,年幼儿女对母亲的不舍之情,以及夫妻在苦难与死亡面前的共同担当,都让人看到平凡的受造者最真实的眼泪和挣扎。
苦难的体验同时引发了作者“有血有肉”的神学反思。本书第二部分的内容,是一个在妻子离世之后生命受到重创的男人、一个不断求索的神学工作者,在所信的上主面前无数次倔强的追问与深刻的反省。在理性与思辨的背后,不变的是作者对于生命和真理的激情与执着。
两部分的紧密结合体现出作者作为丈夫和神学家的双重身份在苦难体验中的交汇,在感性与理性之间,跳出荒谬的困境,以哀而不伤的心灵来承载生命中的唏嘘。正是痛苦的呼喊,使神学作品在思辨之余又充满激动的生命力。


 眼泪并未擦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这不是一篇书评,不过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想的比较多了。有关苦难……说起来好像是在故作深沉,但总是事实:这世界太缺乏善意。十五岁她好像公主一样,我想村子里好多女孩子,大大小小的,都会羡慕她,因为她爸爸对她特别疼爱,小时候背着她,长大了,用车子推着她。她长得很好看,非常完整的好看,不胖不瘦,脸上又饱满又立体,眼睛黑亮黑亮的,好像还没有长大的幼儿,头发又粗又黑,常常编一个辫子在脑后,不爱说话,笑起来会害羞。十五岁的时候她已经辍学好久了,他们家邻居婶婶找了她商量:她如果愿意嫁给邻居家的大儿子,以后就是一家人,娘家的田婆婆会管种管收,而且还帮她照顾父母,回娘家也方便,种种利诱之后,她答应了,她爸爸先答应的。要结婚的对象比她大了一两岁吧,都不到法定年龄,但是也办了喜酒,还算热闹。人人都抢着看新娘子、闹婚礼的时候,她六十岁的老父亲躲在她家土墙背后抹眼泪。过了一年左右,她生了个女儿,小小的,长得像丈夫家的人。女儿两岁左右,她就消失了,村里没有人知道她去了哪里,都说她跑到城里打工去了,再也不会来了。她女儿就快上三年级了。她的名义上的丈夫,小时候发烧烧坏了脑子,也或者是吃错了药。她爸爸是个聋子,妈妈是个哑巴。十六岁她七岁到小学越过学前班直接读一年级,不识字,不会数数,成绩一点也不好。但是老师们都惯着她,无论是哪个调皮的小男孩拽了她一下头发,摸了她的橡皮,还是在她玩游戏的时候打搅她,只要她一报告老师,老师就会出面教训那些被告的学生,屡次如此。她真任性,刁蛮,一不小心,她就要生气,女孩子们都宠着她,巴结着她,生怕她一发脾气把书全都撕碎了,新买的漂亮文具盒也撕烂砸烂,丢到厕所,或者走着走着,就把整个书包扔到路旁的井里去,然后撒腿就往另一个方向跑。她一跑,就有女孩忠心耿耿地跑去追。没有人敢得罪她,但是没有女孩子真的喜欢她。男孩子也忌惮她,虽然她身边都是人。学习成绩依旧坏,但大一点,懂事了些,开始尊重别人。读初中后,再也没有老师提醒学生要爱护她,要让着她,朋友也越来越少,只有一个跟她仍旧玩在一起。她突然后悔从前没有努力读书,好像所有的希望都绝了一样,她尽了一切的力量想要回到初一从头开始学起。可没有人再愿意供她读书,院长带着她去教委找了许多次,回复都是:最多只供到18岁。农村没有孤儿院,她父母都过世之后,远房亲戚带了一段时间不再管她,于是她被放在父亲家乡的养老院,与一些老头老太太一起生活,就近读了小学、初中。像老人一样,每个月有十三块钱的生活费,学费书费全免。从七岁开始,她不间断地,无数次地受到那里数个老人的侵犯。所以等她明白些什么,就开始急着逃离那个生活了十年的院子。上不成学,她干脆也不毕业了,没有参加中考。去好朋友家玩的时候,她认识了一个长得很好看的男孩,就跟人家表白,但是那男生说自己已经有了女朋友。她一赌气,嫁给了人家的亲人,离得算是近了。但是不快乐,于是跟着一个暗恋了她许久的男生私奔了。十七岁她上面是姐姐,生到她还是女孩,为了弟弟,她被送到远房的表亲家去住,到了八岁被送回来,跟家人都有点淡淡的。但她聪明,脑子好使,成绩也好,口才又好。其他学生见了老师就躲,她迎上去聊天、问问题,大大方方,从不小家子气。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姐姐又在外地读书,自由放纵一个学期往往过年才最紧张,因为姐姐最在意她和弟弟的学习,管得严,会出了题目让他们做。不好好做就会挨打,往往是手腕粗的棍子,关起门来只听闷声闷气地棍棒“砰!砰!砰!”的声音。初中的时候,她很崇拜一个历史老师,那老师是一副博学的样子,喜欢找她高谈阔论,她也喜欢找老师,跟朋友聊天,话题也大多是历史老师。那历史老师是她爸爸的年龄,颇有些怀才不遇的愤慨,但又很努力地作淡定状,因此看上去非常有风范。这老师跟许多女学生都有来往,但他会让每一个女孩都觉得自己是最特别的那个。初三的时候,姐姐给她和弟弟转学到一个重点中学。那年刚开学不多久,她就自杀了,还有腹中不知道多大的孩子,服毒,留下一封遗书。她姐姐哭地站不起来。十八岁她爸爸打她不会分场合,不管旁边有多少人,不管是多小的错,只要不满意了,不顺心了,她就会挨揍,从屋里打到屋外,从傍晚打到天黑,其他的孩子往往远远站着心惊胆战地看,她不怎么哭,但是眼泪流的多。不长记性,挨过了不久就忘,仍旧笑嘻嘻地。她瘦瘦地,下巴削尖了一样,眼睛细细的,单眼皮,眉毛淡淡地两道,连头发颜色也是很淡的颜色。她妈妈是四川人。农村谁家没钱娶媳妇,跑一趟四川,准能领回来一个心灵手巧的大姑娘,她妈妈就是这样被她爸领回来的,妈妈会一些针灸一类的中医,但是挨不了男人的打,跑了,丢下她来。她待人很热心,仿佛世上从来没有坏这个字眼。不管别人怎么对她,她仍旧一副热心肠,让人弄不清她到底是记性不好还是真的傻。但是太单纯了,好像皮鞭鞋底冷嘲热讽从没有挨近过她。上学太迟,也没有读书的天赋,初中毕业后她就不上学了,留在家里帮爸爸做些农活,家里也是她操持。邻居请了一个走街串巷帮人打井的,她跟人热情地聊天,那是个年轻人,乐得跟她山南海北侃。不费吹灰之力,获得了她的芳心,连招呼都没打,年轻人打井离开的时候,她就跟着走了。后来会来看她爸,也不被稀罕。她太瘦,好久都怀不上孩子,看上去总是一副没精神的样子,神采还不如做姑娘的时候。人人都问她婚后怎样,她回娘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多年后,她爸被人发现仰躺在地上死了。她也再也没回来过。我有一种令人憎恶的自怜情绪,每当那时候我特别想跟人说:不要以为不喊疼的人就没有感觉。但是我特别恨那种自怜——一旦觉得自己需要被怜惜,就会渴望别处的温暖,那么强人所难的——要来的温柔。谁还没有经历过苦难?哪个沉默的人没有疼过?
  •     和龔老師接觸過幾次,也有過幾次簡單卻深入的閒聊,知道他是香港一位關注生命教育和公共神學的知識分子,沒想到在看似粗曠的外表下面,隱藏著如此一顆柔軟真摯的心。尋索中國歷代文人,龔老師首先讓我想到的就是被稱為劍膽琴心的陸遊,這位既有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之英雄氣概(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也能吟出“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沈园怀旧其一)的婉轉纏綿的陸遊,古往今來,大概獨陸放翁之一人。但龔老師面對個人、家庭的不幸,轉而向永恆質問,其至死不移的信,又超越了舊式文人對個人的感傷與時勢的無奈,仿若聖經上最古老卷本中的主角約伯。 約伯可謂敬虔正直,卻在上帝的主權中,於一夜之間盡喪所有。這是一種怎樣的痛徹骨髓?面對困難,古往今來,是人都會追問,然而,上帝給出約伯的答案卻不似陸遊的走向虛空。這不完全是約伯之幸,或陸遊之不幸。因為 經上說,“凡临到众人的事都是一样:义人和恶人都遭遇一样的事;好人,洁净人和不洁净人,献祭的与不献祭的,也是一样。好人如何,罪人也如何;起誓的如何,怕起誓的也如何。”(传道书 9:2)問題在於,面對如此之人生困局,作為當今之個體的人,如何回應,顯然也是一個奧秘,一念之間的選擇,其實關涉基督教信仰中的核心:恩典與信。如此,有興趣者,還是去閱讀『眼淚並未擦乾』吧。
  •     【自序】      从没有考虑要整理和记录我对内子患病和离世的感受,因为这过程是痛苦的,而且我不善于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内子离世时,适逢我在课堂上要讲授“上主,创造与终末”一科,而其中一堂就是对神义论的讨论。就这样,我写下了《“为何天父带走我的妈咪?”——论上主》为课堂讲稿。不料在写完该文后,我的心灵被震动,一点也不能平静。于是,我开始感受独处的滋味,触摸自己对已离世的内子的怀念,说出自己对命运的无奈。一点一滴,我将我的感受、我的反省逐一写下。我没有试图要解开苦难之谜,只是尝试说出一个受苦者的感受与困扰。      若你问我如何描述苦难,我会毫不犹疑地回答:“苦难是极之荒谬的。”因为在其中,我看不见一点积极的意义,反而只感受到命运的无情与无理。又若你问我如何投射“苦难之后”的生活(若真是存在的话),我相信会是成长。不是因为我相信柳暗花明,而是我相信上主仍在。      我的经历使我对圣经有很不同的体会。每当看到福音书描述耶稣如何使病人痊愈时,我内心总会为着当事人欢欣与感谢。但另一方面,我却有些不甘心。因为有很多病患者得不到痊愈,但他们的经历却没有被记录。对于福音书“报喜不报忧”的态度,我感到可惜和失望。正因福音书高度强调耶稣医治的能力,我们对上主就存有一份幻想。拙作就是尝试以个体实存的体验去说明为何我仍要坚信一位“不灵验”的上主。   在此,我特别多谢江大惠先生、温伟耀教授和缪炽宏先生为拙作赐序。大惠兄让我感受着生命是要享受,伟耀兄让我看见苦难不能摧毁生命,而炽宏兄则让我感受着慰问的宝贵。在内子患病到我们适应新生活的期间,我们一家却感受着无数认识和不相识的朋友的支持和代祷。这一切使苦难的苦变得还可忍受和对抗。      谨将此书献给你们,亦盼望拙作能分担那些与我有类同体验的同路人的挣扎。      龚立人   2000年3月21日      【简体版序】    得知拙作《眼泪并未擦干》可以在国内出版,我的心情仍旧是矛盾。我真的不愿意有人需要阅读这书,但奈何人生仍充满叹息。只愿这书能为你带来安慰和同在。在这简体版里,我加插了一章,名为《安心上路》。适逢今年是内子离世十周年,我以“回忆的追寻”为题写了以下的回忆。人生到了某个时候,就比较倾向回忆。回忆不是因为将来不属于他(例如,他已赶不上急速步伐或时日无多),而是因为他发现这多年来的生命原来是这样破碎、零乱或遗漏。破碎,是因为人生中实在有很多遗憾和失望。例如,年少时,我曾自豪地对父亲说:“长大后,我会开车接你。”然而,当我懂得开车和有自己一辆车时,他已经不在人间了。零乱,是因为我们每日都被生活拉着走,却没有自己的生活。例如,我们不断要满足工作的要求,也每月努力地为一套答应为我们带来安舒的房子供款,但却忘记了自己的向往和梦想。遗漏,因为人生不可以再来一次,过去的就是过去了,没有补救的可能。纵使过去就是过去,以致人有将来时,但那不可重回的过去使我们对生命中的遗漏只有叹息。所以,回忆不是怀旧,而是人生的整理。透过重述,希望为零乱的人生找回秩序;透过重覆,希望遗漏的片刻可以填补。因此,每次有机会到官塘,我总会绕月华街和功乐道一圈,因为这是我成长的地方。当中,我可以找回我的故事。同样,我会选择到苏格兰去,因为那里留下我留学的片段。当中,我尝试填补我人生的遗漏。回忆是一种向后的活动,但实际上,回忆又让人生可以向前,即让人生重整后,可以再聚焦。相对地,年轻人很少对昔日向往,不是因为他们属于将来,而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去整理。相反,中年或以上人士多对回忆向往,不是因为他们已装不下新事物,而是因为他们发现人生原来从整理开始。当将回忆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时,我们面对至少两个困难。第一,不是一切回忆都会带来解放,因为它也可以是一种负面的吸纳力量。负面,因为昔日跑到当下,并主导当下,使人看不见将来,甚至将来变成昔日的重覆。吸纳不一定因为被昔日的痛苦所困,也可以因昔日的快乐所致,以致流连在昔日中,不愿意回到现在。一位朋友,他的妻子已离世六年了,但到今日,他还要服抗抑郁药。或许,昔日的快乐使他接受不了当下的孤独。他也接受不了人生原来可以很荒谬。时间的熬练让我学会了一件事,就是纵使昔日是曾在,但曾在已是一种存在了,而存在是不能被否定的。又纵使这曾在的存在不可能以当下的存在出现,但因任何存在都是独特的,我们就不需要将它重覆。重覆只会使它失去其独特性。回忆肯定存在,并以其独特性向我存在。第二,回忆不只是个人的活动,而是双向性的。就此,我想起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你对我的回忆不等于这也是我对你的回忆。当我认为我对你的回忆是如此宝贵时,但这不一定是你的想法。那么,回忆就可能带来痛苦了。老年痴呆症患者带出第二个场景。一方面,患上老年痴呆症者逐渐发现自己记忆的衰退,而可能感到气馁。事实上,这情境不一定只发生在老年痴呆症者身上。十一岁的女儿在三年前曾写了一封信给已离世六年的母亲:“妈妈,我已很久没有见你了。我真的很渴望能见你一面,只是一面,不是在相片中见你。我差不多已忘掉你的声音,我也害怕终有一日也忘记你的样貌。”另一方面,就是如何对待一个对我已没有回忆,但我对他仍充满回忆的人。失去回忆,不能回忆和对回忆没有回应等等都使人陷于痛苦中。此刻,我慢慢体会回忆的重要在于我知道我是属于谁。这是对回忆者来说,对被回忆者也是如此。所以,一个老年痴呆症者没有因失去回忆而失去自己,因为他没有被他所爱的人遗忘。同样,我的回忆使我知道我不是孤独的,因为回忆使我存在。基督教的上帝就是那位对我们说,他从没有忘记我们,并对我们说,“我所要造的新天新地,怎样在我面前长存,你们的后裔和你们的名字也必照样长存。”(以赛亚书66:22)龚立人2009年10月21日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对于妻子的离开 丈夫再思信仰与苦难神学 心疼他们的孩子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a985f40100p431.html
      
      
      与哀哭的同哀哭
      
       读龚立人的《眼泪并未擦干》,是我第二次接触其作品。此前,读过他写的《我们四个人》,是他和两个女儿的生活点滴与日常对话的记录。书中的第四个人,即他那因罹患绝症而不在场,却又与他们父女同在的妻子。此书内文篇幅短小,多有孩童戏语,却情真意切,真实感人,足以引人深思。《眼泪并未擦干》的第一部分,以书信形式写就的短文,就与其十分类似。第二部分则是作者在伤痛中的神学反思,不是在理性的追问中寻求一个答案,乃是用倾尽生命的挣扎和呼求,来与上帝相遇。
      
       中国历史上,不乏悼亡之书,清人沈复的《浮生六记》或为近世最著者。虽然,随着钓鱼岛争端的升级,《浮生六记》亡佚部分的史料价值变得极高,但对于普通读者,即便全本再现世间,现存文本也依旧是最为感人的全书主体。沈复与妻子陈芸情深意笃,让人艳羡。然则好景不长,琴瑟和谐的生活终为陈芸的亡故所击碎。
      
       沈复与龚立人相似,两人都在丧妻之痛中挣扎,经历着相同的人世悲情。不同之处在于,一位是乾嘉年间的江南文人,一位是当代的香港神学家。面对无法理解的苦痛,两人走向的超越之路也全然不同。
      
       沈复的意识依旧局限在“恩爱夫妻不到头”里,故超脱之道在于“不可过于情笃”。为避免人生之伤痛,不如慧剑斩情丝,入无欲无求之境。情若有所寄,或可寄情书画,寄情山水,独不可有真正位格间爱的关系。
      
       抛却一切俗虑尘怀,遁入逍遥,终成沈复的选择。他以否定苦痛的方式胜过苦痛,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为,与此同时,他也否定了爱。沈复后又纳妾,重入春梦,恐怕亦不过视对方为玩物,未必待以真情。然而,没有爱,即便是夫妻,在基督教的观念里,一样是犯奸淫。就像布龙纳曾讲过的,仅视女人为发泄工具,不按照人的地位来看待她,就是犯罪,若这女人是自己的妻子,更罪加一等。
      
       倘若不以否定爱的方式,来否定生命的苦痛,那么将苦痛升华为更高意义上的善,或许是不错的选择。晚清的王韬,在论及沈复与陈芸时,认为世人哀叹才子佳人命薄,“是不知造物者所以善全之意也”,“造物所以忌之,正造物所以成之哉!”王韬算是受过洗的基督徒,他给出的解释,可视作一种神义论上的答案。
      
       旁观者完全可以像王韬那样思考,亲历苦痛者却无法在这类思考中得安慰。事实上,给苦难任何的理由,都不能抚慰苦难中生命的伤痛。因这伤痛不是理智问题,而是生存体验。难怪当年莱布尼茨严谨的论证,在面对里斯本大地震时,显得那么乏力且荒谬,只能沦为奢侈的智力游戏。理性的思考,根本无法化解亲身经历的伤痛。知识既不能承载苦难,也不能安慰受苦者。
      
       胜过苦难的方式,并非否定苦难,或将其合理化,而是肯定它的真实存在,直面它的无意义。所谓“苦难是戴着面具的祝福”,依旧是在神义论中兜圈。对上帝绝对的信靠,与这类理性思考基本无关,它更主要来自于苦痛与软弱中的呼求。在苦痛中向上帝呼求,并坚信上帝的超越性临在,这是人与上帝恢复关系的起点。
      
       为人类的苦难提供逻辑严密的答案,这不是上帝与人同在的方式。上帝是人在苦难中可以向其呼求,寻求安慰的那一位。苦难中,上帝并没有沉默,因为道成肉身的基督,以破碎的身体,挂在了十字架上,并且,复活了。仰望十字架,我们知道,上帝没有简单地抹去苦难,祂的处理方式是以自己的受苦,表明祂与一切受苦者同在。在受苦的上帝那里,龚立人看到了面对苦难应有的态度,那就是“不否定它或向它屈服,而是以勇气和爱与它共存。”
      
       与受苦的同受苦,与哀哭的同哀哭。上帝以完全不同于人所期待的方式,展现祂的全能与全善,也为人效法祂自己提供了榜样。每个人的苦难,都是十字架上耶稣的苦难;每个人的苦难,都是我的苦难。佛教亦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说。因此,“别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而鸣。”
      
       对于未经忧患的读者,但愿他能与作者同哀哭。对于正经历伤痛的读者,但愿此书能与其同哀哭,并带来真实的安慰。恰好读到一则小故事,或许很适合用来结束这篇短文。
      
       作家兼讲师里欧·布斯加利亚曾经谈到一次比赛,当时他被邀去当评委。那次比赛是要评出最有爱心的小孩。获胜者是一个四岁的孩子,他的邻居是一位新近丧妻的老者。这个小男孩看到那个老人哭泣,便走进他的院子,爬到他的膝上,然后就坐在那儿。后来她妈妈问他对那个邻居说了什么,小男孩说:“什么也没说,我只是帮着他哭。”
      
      
  •     没有爱,即便是夫妻,在基督教的观念里,一样是犯奸淫。就像布龙纳曾讲过的,仅视女人为发泄工具,不按照人的地位来看待她,就是犯罪,若这女人是自己的妻子,更罪加一等。
    -----------------
    这个观念倒是第一次听说。。。
  •       
      今天是平安夜,我刚把两位女儿从上海带去香港探望刚出生的十天的小妹妹,全家五口第一次拍了全家福,在温馨中等候明天圣诞日来临。在团聚日子中,我心里想念着却是失去妻子后,龚立人博士所写的《眼泪并未擦干》和他的一家人,我忽然想到龚博士女儿正芯和正荇,她们在母亲去世十一年后的今天已经到入大学的年龄了。
      
      我对他们一家的认识始于2000年出版的《眼泪并未擦干》,我也告诉无数朋友龚博士的《我们四个人》散发着的温情是基督教散文作品中少有的,我更佩服龚博士作为父亲的智慧,在读他与吴思源合着的《爸爸的心肝宝贝》时,我时而拍掌时而大笑,那是作为父亲最享受的阅读体验。
      
      江大惠在《眼泪并未擦干》序言中的话“我写不出这本书,我希望龚兄也写不出这本书”却是多年来我的回响,我也希望《眼泪并未擦干》从未成书,虽然那意味着可能没有后来我对这陌生家庭的认识和想念。江大惠甚至把龚兄的书媲美库什纳的近代犹太经典《当好人遇上坏事》。他们两者都在自身的伤痛中去重新思考信仰。
      
      库什纳在失去了儿子的伤痛中去思考伤痛这主题,对《约伯记》作了深度演绎,至今安慰了百万个伤痛的家庭。但龚博士的《眼泪并未擦干》却是在伤痛中思考更宽拓的神学主题,把在痛苦中与神的摔跤溶化为龚博士最擅长的神学思考。透过自身的痛苦与经历从新审视信仰的基本议题,所以,他写下对论身体、论祈祷、论复活、论上主等七大基要神学主题的反思。所以,《眼泪并未擦干》是严谨的神学论著。
      
      但《眼泪并未擦干》不仅仅是神学论说,他让第一章写成为情感之书,由情与泪、爱与痛的家书和散文构成的第一部份,使苦难以有血有肉之文体呈现出来,他没有论苦难,却进入苦难的荒漠之地,留下足影和痕迹,使任何尝试以理性掩盖伤痛的行径都显得极为为幼稚与无能。从失去妻子那天起,苦难不再是独立的神学议题,它严如其它神学议题的背景部分,使没血没肉的神学思考都渐次退色。因此,龚博士没有把“论苦难”作为神学议题去讨论是充满智慧的一笔。
      
      我起初也是被他深情的家书和散文打动才进入议论部分。而其中对复活和林前十三章的解说也成了我的信念。
      
      今年十月份,在张文亮教授演讲中提到他最好的作品也已成绝影,他在双胞胎孩子夭折后,把一切疑问愤化为写作动力,写下众多至今使人动容的著作,二十年后的今天他再也写不出了。我也深信《眼泪并未擦干》是可一不可再的优秀作品,十年前龚博士在伤痛中写下的思考,足够我们用漫长时间去消化和细味。
      
      在平安夜再拿起此书,并且是新出的简体版,是从上帝而来祝福,而任何祝福都因为代价已摆上了。圣诞不是狂欢的日子,是深刻思念的时刻。
      
      
  •     胜过苦难的方式,并非否定苦难,或将其合理化,而是肯定它的真实存在,直面它的无意义。所谓“苦难是戴着面具的祝福”,依旧是在神义论中兜圈。对上帝绝对的信靠,与这类理性思考基本无关,它更主要来自于苦痛与软弱中的呼求。在苦痛中向上帝呼求,并坚信上帝的超越性临在,这是人与上帝恢复关系的起点。
    ------------------------------------------------------
    这段论述,清晰而直接。这就是我们面对苦难的时候,恰当的人生选择。
  •        和龔老師接觸過幾次,也有過幾次簡單卻深入的閒聊,知道他是香港一位關注生命教育和公共神學的知識分子,沒想到在看似粗曠的外表下面,隱藏著如此一顆柔軟真摯的心。
       尋索中國歷代文人,龔老師首先讓我想到的就是被稱為劍膽琴心的陸遊,這位既有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之英雄氣概(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也能吟出“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沈园怀旧其一)的婉轉纏綿的陸遊,古往今來,大概獨陸放翁之一人。
       但龔老師面對個人、家庭的不幸,轉而向永恆質問,其至死不移的信,又超越了舊式文人對個人的感傷與時勢的無奈,仿若聖經上最古老卷本中的主角約伯。 約伯可謂敬虔正直,卻在上帝的主權中,於一夜之間盡喪所有。這是一種怎樣的痛徹骨髓?
       面對困難,古往今來,是人都會追問,然而,上帝給出約伯的答案卻不似陸遊的走向虛空。這不完全是約伯之幸,或陸遊之不幸。因為 經上說,“凡临到众人的事都是一样:义人和恶人都遭遇一样的事;好人,洁净人和不洁净人,献祭的与不献祭的,也是一样。好人如何,罪人也如何;起誓的如何,怕起誓的也如何。”(传道书 9:2)
       問題在於,面對如此之人生困局,作為當今之個體的人,如何回應,顯然也是一個奧秘,一念之間的選擇,其實關涉基督教信仰中的核心:恩典與信。如此,有興趣者,還是去閱讀『眼淚並未擦乾』吧。
  •     老师的著作,听说是绝响。龚立人、温伟耀的文字,是只有他们自身的体验,才能写出来的。我们应该再去看一遍《林前》,再去思想受难和复活。一个评论说的很好,《眼》虽然不是论述苦难,却引领人进入苦难的蛮荒之地。沙漠里可以有40天的试炼,也可以有圣劳伦斯的焦灼。感谢主。
  •     本期待像《唧唧如唔》般有悲伤共鸣的作品,不是。我自己在悲伤中的质问,不知不觉就忘了。龚立人也没有回答,只是这些思考让质问不至于被遗忘。
  •     在受苦的上帝那里,龚立人看到了面对苦难应有的态度,那就是“不否定它或向它屈服,而是以勇气和爱与它共存。”
    -----------------------------------------------------------
    推荐 苦难中的神学反省(龚立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25b4800100sf3c.html
  •     因为这本书正是关乎我所面对的境遇所需,然而这本书如果没有最后两章,或许有五分了,因为最后两章,看起来,对痛苦的思考进行了弥补和挽回,而面对生命中诸多的无可奈何,我只能叹息,并依赖上主。主要是最后一章的前面部分读起来颇为费力。
  •     似乎不正统,却是认真而坦诚的
  •     不好
  •     很真实的信仰经验,能坦诚面对自己和神的人。作为天父的孩子,作为一个女人的丈夫,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作为教会的肢体,如何协调自己此世的时光,如何看待失去与被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