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中美人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201089501
作者:[美] 西尔维娅•普拉斯
页数:256页

内容概要

西尔维娅•普拉斯(Sylvia Plath)
美国著名女诗人,小说家。诗集《庞然大物》《爱丽尔》被认为是1960年代“自白派”诗歌的代表作。八岁那年父亲去世后,她便不断在诗中吟诵死亡,也曾多次试图自杀。1956年,与英国著名诗人特德•休斯一见钟情,闪电结婚。1962年两人分居。1963年本书出版三周后,她自杀身亡。
郭宝莲
台大社会学硕士,辅大翻译研究所肄,专职译者。

作者简介

青春的真相不是灿烂的花花世界与耀眼的未来
青春的真相是窒息、徬徨,毁弃贞操,试遍各种自杀方法,进出精神病院
“对活在钟形玻璃瓶里,宛如死婴被困在标本罐的人来说,这世界本身就是一场噩梦。”
这是一个少女忠于自我、背叛人生的成长故事。
十九岁的爱瑟聪明而愤世。
一方面,她拿奖学金念名校,才华横溢锋芒毕露。
另一方面,面对情人的不安与恳求、朋友的倾诉与依赖、母亲的付出与努力、师长对她的赞赏与期望,她只觉得莫名地冷感。甚至对自己的整个生命,她也只想说:“我为什么在这里?”
编辑推荐:
与《杀死一只知更鸟》并列被Feminista评为20世纪百大女性小说佳作第一名
被英国BBC誉为女性小说的里程碑
与《麦田守望者》一同被University Observer选为刻画骚动青春的最佳小说
美国文坛早逝才女诗人唯一小说创作
美国高中英文课必读篇目
两度改编电影的畅销经典 全新精装版


 瓶中美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如果不想听话,该如何反抗?这是什么鬼世界!我在什么鬼地方!”——题记《钟形罩》是西尔维亚·普拉斯的自传体小说,因忠实地记录了一个女人在男权社会令人窒息的”钟形罩”中孤独、绝望与挣扎的心灵历程,而风靡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校园。几十年过去了,它依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很多评论家认为,“这部小说相当充分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本质,从女性的成长过程中逐渐萌生的自我意识着手,分析诗人独特的女性价值观,反叛意识以及对女性独立的深刻理解,揭示出现代社会的冷酷和虚伪对人性,尤其是对女性的人性的桎梏和扼杀。”在当时的社会,也许从整个社会体制的男权社会角度理解这部小说,有更深远的意义。可是放到今天,单纯从主人公的心理历程来看,书中的女主人公埃斯特的经历并非所谓女权主义的呼喊,其实全书就一个主题,满纸满页地映入眼帘投射心中:过不下去了。那充斥着每句话每个段落的黑暗的压抑感一直萦绕在心头,让人不愿知道接下来还有什么更难过的事,可作者的文字和预设又让你欲罢不能地读下去,你多想期盼最后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可是,主人公所谓的前途不是她想要的,她一直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挣扎,她能想象的最好的归宿是能够嫁个教授,文学上琴瑟合鸣,但仍要带着发卷为他准备一日三餐,哄睡哭闹的孩子,身心俱累之时还要担心明日家用入仍然不敷出。而现实却发现自己原来一无是处。同时,作者西尔维娅在完成这部自传体小说不久,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说:“对活在钟形罩里,宛如死婴被困在标本罐的人来说,这世界本身就是一场噩梦。”一埃思特又高又瘦,对脂粉气倍感厌倦;身旁女友偏偏个个顾盼神飞,大放光彩。谁会因为会写诗吸引男性呢?在舞会上她总是最后被随便指派给一个丑陋而又怪异的男人的女士。她遇人不淑,将钱花在去往奇怪的地点上,她爹的坟墓,一座海岛上的监狱。离开纽约前一天她把所有衣饰扔下楼去,看它们在夜空中飞散,让一切见鬼去,如果自己可以先见鬼的话。回家以后埃斯特开始失眠烦躁,写作训练班拒绝了她,学校的课程已被他人先行选去,她想写小说,可是毫无猎奇经验,只有无穷的烦恼和21天的毫无睡眠。作者的文笔优美,心理刻画真实的让人毛骨悚然,通篇读下来,你会觉得,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怎么可能把患得患失表现得如此美丽,却丝毫不矫揉造作。她说自己的安静与空洞,就像一个暴风眼所感觉到的那样。她说自己好像地上的一个洞。她说她想如国庆日的烟花那样朝四面八方绽放。她说她想如刀刃那样锋利敏锐。她说自杀念头就像一棵树或一朵花那样冷静地在心里形成。她说某种淘气在血管里撺掇的时候,如同一颗坏牙。她说过去一切便是她的风景……这就是她,一方面聪明愤世,另一方面亲切和蔼。二九岁那天夏天,跟父亲快乐的奔跑在炙热的白沙滩上,那天之后不久,父亲就过世了。九岁以后,尽管每天不愁吃床,过着每天任新点子如鞭炮噼啪冒出脑袋的生活,但就是没办法再像九岁时,从心底觉得快乐。原来,埃斯特的心理阴影是源于九岁父亲的离世。即使母亲对她悉心栽培,即使她在读书时做了最出色的学生,拿到全额奖学金,还是无法让她感受到九岁那年快乐的滋味。想到自己最终的归宿就是嫁人做个家庭主妇,她说,我完全不想过安定的生活,乖乖当一只让箭得以高高射出去的弓。我想追求变化与刺激,想自己射向四面八方,就想国庆日璀璨的烟火。可是想到自己其实是个生活和社交白痴,细数自己不会干的事,她觉得,自己像一匹没有跑道的赛马……过去的光荣事迹缩减成家里壁炉上的小金杯,上头镌刻的日期就想烙蚀在墓碑上的时间。我看见我的人生往外分出许多枝桠,就想绿色的无花果树。我看见自己坐在无花果树的枝桠叉上,把自己饿的半死,只因为我下了决心,无法决定改摘哪一颗来吃。每颗我都想要,但选了一颗就代表要失去其他颗,所以我只能干坐着,举棋不定,眼睁睁的看着果实开始萎缩,变黑,一个接一个,掉落在我的脚边。只有把一切该死的现实烦恼抛开,才能找到她自己的归处。想到死亡,她反而觉得是一种解脱。太阳从灰蒙蒙的云层探出头,照耀着无人履及的山坡,灿亮如复日艳阳。所有的燥热和恐惧都净化了,我感受到一种出奇的平静感。或许遗忘就像一场好心的雪,能麻痹覆盖这一切。三当一个人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生活毫无可恋的时候,死亡就逼近了。这是圣诞节的隔天,饱含雪气、灰霾厚重的天空压在我的上方。每年圣诞节隔天,我就有这种感受,松枝、蜡烛、绑着金银缎带的礼物,烧着桦木的壁炉、圣诞节火鸡大餐,以及钢琴的家人合唱或许带给人希望,然而,不管那希望是什么,终究会落空。我看见一个个白昼在我面前延伸出去,就像一个个明亮的白盒子,而每个白盒子之间,穿插着宛如黑影般的睡眠。然而,对我而言,将白盒子一个个区隔开来的黑影忽然断裂,所以在我眼前,只有日日相连的白昼,熠熠透明,像一条宽敞白亮的荒凉大道,无尽延伸。如果一直陷入回忆的阴影,还有什么理由值得继续前行?心理学的精神分析论一直强调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其实,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搞错了,我们总愿意把自己成年时的不愿承担的后果和讨厌自己的地方归于童年阴影,殊不知只有心理健康并幸福的人才能回忆起自己幸福的童年,而不是相反。童年的幸福之时心理健康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沉重的精神枷锁让人们似乎只有靠记忆和想象才能知道自己从何而来以及将要去向何处。当纷扰肆虐之时,往昔的经历成为每个人重新建构自身的唯一材料,虽然这些经历中有灾难,有苦痛,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确认自己曾经,并且现在依然在场。苏格拉底说,我们面对累累创伤带来的苦难之时,每一次的自我超越都标志着着灵魂前进的刻度。卢梭创作《晚年漫步录》时已至垂暮之年,当一个人经历了大半生波折,老年时不再缠结于各种喧嚣,反而显出一种近乎透明的心态。承认它,接纳它,带着它上路,对现在的自己作出改变。成长是个不可替代不可跨越的过程。即使带着阴影,也要奋力前行。
  •     Sylvia Plath,在我脑海里定格为一个黑白照片中的圆脸女子,面无表情,眼神犀利得似乎要看穿一切,穿着棉布短袖T恤和长裙坐在长木椅上,腿上放着一本书,或日记。阴郁,直接,迷人,诡异,一如这本书。有人说这书是女生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不无道理。为共鸣感恩。"如果想同时获得两种不相容的东西,这样的心态就是精神官能症,那好,我承认我有这种毛病。我这辈子就是要在两种不相容的东西之间飞来飞去。""或许,我该像多数女孩雀跃开心,但我就是没这种感觉,有的,只是一种极度的静和极度的空,像暴风眼,在周遭的喧扰哄闹中,呆滞地被动前进。""寂静到让人沉郁,因为这不是万籁俱寂的静,而是我自己的寂。""泡在热水澡里的我,才是最真实的我。""现在,我觉得之前那些令人难受的自我怀疑都一一应验,再也骗不了自己 ""“爱瑟,是你吗?”楼下值班的女孩在电话另一头问道。我说“对”,她说:“楼下有男士找你。”我听了大吃一惊,因为那年别人介绍我认识的男孩当中,没一个再来找我。我就是运气背,遇不到好男人。尝过几次教训后,我现在真痛恨这种事:周六手心冒汗,满怀好奇地下楼,让某学姐介绍她阿姨的死党的儿子给我认识,结果发现对方是个苍白的小伙子,长得像蘑菇,还有一对招风耳,要不就是龅牙或瘸腿。难道我只配得上这种人?我虽然是个书呆子,常读到停不下来,但起码四肢健全啊""一首好诗能流传的时间远比一百个鄙如尘土的人加起来还久。""我低头凝视熟睡中的君士坦丁,犹如俯视深井底部一颗遥不可及的闪亮石头。忽然,他睁开眼,眼底满是爱意地望着我。我愣愣地看着他,他眨眨眼,就像快门按下的声音划破了温柔的氛围,一双扩大的瞳孔顿时迷蒙,那眼神如漆皮,只有表层,毫无情感深度。他认出我来了。""我最受不了的是把万物万事简约成数字和字母。黑板上出现的不是叶子的形状、树叶呼吸孔的放大图,以及叶红素、叶黄素之类的可爱词汇,而是曼基老师以特制的红色粉笔写上的公式--每个字母都艰涩可怖如毒蝎。"“我深吸一口气,聆听心中惯有的豪语。我存在,我存在,我存在。”“走到卡普兰楼前,我和费乐莉道别。她一脸淡定,表情就像俄国童话故事里的“雪娘”,仿佛情绪无波无澜,好事坏事都跟她无关。我独自往前走,即使阳光普照,气息仍化成缕缕白烟。费乐莉最后开心地抛给我这句话:“再会喽,很快会相见的。”可以的话,别在这里相见。”我心想。可是我不确定,根本没把握。我怎么知道会不会哪一天--在学校、在欧洲、在某处,任何地方--那个让人窒息,让事物扭曲的钟形瓶又会当头罩下?”钟形罩,多么天才的形容。曾经我也是它的囚徒。靠着一些努力,一些信念,几个承诺,将自己解救,并不再担心它的再降临。所以才有勇气打开这本书。因为我相信,现在的我有足够的力量去对抗那些时刻潜伏着要将人拖进深渊的触爪。前路漫漫,还有很多陷阱要小心,还有许多技能要学习。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不是很懂
  •     原来这本就是钟形罩,这个译名感觉好言情…笔调很冷峻,毁灭很盛大。不知道这个罩除了指当时的社会现实(电疗,轻视女权,人很虚伪),有没有作茧自缚的意思。不敢妄言,太多点理解不了了。
  •     钟形罩。叽歪。
  •     台版引进。名字是在跟电影的风,其实就是The Bell Jar。
  •     标题译的流俗了些。故事太好,把一个虚无者的痛苦与纠结刻画得太微妙、太真实。
  •     死是多么奢侈的事情啊
  •     作者在完成本書一個月後自殺身亡。 內容可與我目前的狀態相呼應,不知前路而又懷疑過往,生的希望幾近於無,死卻又那麼奢侈。 翻譯糟爛,一些學術詞和自造詞顯得十分生硬。 我很不妙⋯⋯
  •     爱瑟·格林伍德
  •     原来是<钟形罩>,为什么译成瓶中美人....前半部分有趣的比喻和幽默的句子总使我笑出声来,可是后半部分却忽然,感觉笔调一转,整个人都跟着抑郁起来了,瞬间不好了...
  •     《钟型罩》的一个比较特别的译本。
  •     简介说西尔维娅在这本书出版三周后自杀身亡,说这本小说是什么青春迷惘真是没法接受,我只看到挣扎的西尔维娅,在她的传记电影里最后死亡的画面一直绕在脑海里。
  •     据说是女性版麦田守望者?麦完全看不下去,这本却几乎一口气看完,大概是多了一份对同类的理解。
  •     才华不代表能够生存,最好对比就是毕加索和梵高
  •     可以看成是一部男权社会的女性哀歌,也是个人化的痛苦成长。
  •     封面什么鬼
  •     同样的困惑,自杀的原因很吸引我,
  •     世界上为什么会有精神病院存在?不过院内和院外没有什么不同
  •     比起原译名钟形罩,瓶中美人更贴合洁癖自矜高智商聪慧敏感女主,内心时时刻刻的体感。曾经的“她”说过,两种人间,有一根泾渭分明的线。或基因刻就或环境造就,互相无法理解的存在。伤心的是女主曾几何时,也像个钝感现冲,却一步步滑到了那边。脑叶白质切除术主张者,获得过诺贝尔医学奖。
  •     「对活在钟形玻璃瓶里、宛如死婴被困在标本罐的人来说,这世界本身就是一场噩梦」。「钟形玻璃瓶」翻译得有点傻气。
  •     也是搞不懂给一本那么沉重的自传体小说搞一个这样的流行爱情小说的封面是怎么想的
  •     自己以前读过这本,《钟形罩》。第二次读感觉顺畅很多,也可能是因为译本比较通顺。爱瑟回家前的那些经历,虽然很热闹,但是结局都比较狼狈。
  •     读之前对作者不了解只当是随手抓起的畅销书,读了就发现写得太好太真实,让人跟着陷入无望的困境。反而翻译不太好,总会让人出戏,读的时候一直在吐槽。
  •     诗人作家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