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

出版日期:2014-11
ISBN:9787030424328
作者:[美]吉姆·布拉斯科维奇
页数:292页

内容概要

杰里米•拜伦森是斯坦福大学虚拟人机交互实验室的创始主管。他曾经被《前线》、《面面俱到》、《今日》、《时代》、《探索》、《高等教育编年史》节目报道过,也曾出现在《纽约时报》和《纽约时报》杂志的科学、健康、世界和风格版上。
吉姆•布拉斯科维奇是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虚拟环境研究中心的主管和联合创始人,他也是该校的著名心理学教授。他曾担任一些国际科学学会的主席,包括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学会和实验社会心理学学会会长,被世界各地邀请讲授社会神经科学和虚拟现实方面的主题。

书籍目录

目录
引言
第一章造梦机
第二章虚拟媒体博物馆
第三章魔镜
第四章交个虚拟朋友,影响虚拟人物
第五章虚拟实验室
第六章我是谁?
第七章重塑自己
第八章街头智慧
第九章永生
第十章数字化足迹
第十一章虚拟诱惑
第十二章实际上有用
第十三章虚拟阴阳
第十四章比人更像人
致谢
注释

作者简介

《黑客帝国》、《阿凡达》和《Tron》在展示真正的未来吗?我们的大脑可以分辨哪里是“真实”的终结,哪里是“虚拟”的开端吗?在数字化世界中,永生意味着什么?技术会在五年、五十年和五百年后引领我们去向何方?
两位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探索了虚拟的真实和迷思,探讨了正在出现的数字技术的无穷潜力。
欢迎来到未来……
即将来临的沉浸式数字技术的爆发,加上最近对大脑工作方式的研究突破,将会很快让我们的生活演进到过去只有科幻小说中才能想象的程度。在本书中,两位虚拟现实的先锋权威——斯坦福大学的杰里米•拜伦森和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吉姆•布拉斯科维奇——以开创性的研究展示了我们大脑在数字世界中的行为方式,把我们带入一段穿越虚拟宇宙的神秘旅程。
本书探索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快速应用,对未来的人类生活和社会带来何种影响。沿着这一思路,拜伦森和布拉斯科维奇在数字体验下研究了永恒的哲学问题——关于自我和“真实”;阐释了虚拟现实当前和未来的形式——沉浸式视频游戏和社交网站等形式将会无缝整合进我们的生活;展示了许多虚拟现实技术令人震惊的实际应用,从教育到医疗再到性和战争;探索了长远的可能性,例如“全人格下载”可以让你的后代在你过世一百年后,依然能和“你”对话。
令人着迷、远见卓识、渊博深刻。本书是我们前往虚拟未来的重要指导,而在那里,生而为人的体验将会大大不同。


 虚拟现实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这是一本对于想了解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的读者来说非常全面的一本书。作者是Santa Babara的心理学家Jim Blascovich,所以大部分研究也都是从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虽然以前多多少少都接触过一点相关研究,这本书还是很好地帮助厘清了一些相关的理论和思路。里面比较有新意的是了解一些虚拟现实的现实应用,比如在广告中安插用户自己的头像(P105),在汽车工业的应用(P178)。第九章(P124)有关于永生的讨论不由得让我联想起黑镜和《Her》的故事。Virtual reality是一个当今最热的话题,这本出版于2012年的书已经无法满足我们对更新的虚拟现实的好奇心了。书中很多研究是基于《Second Life》这样一个虚拟世界。今天的虚拟现实似乎更重视沉浸式体验,和未来移动式(mobile)虚拟现实的应用。斯坦福Virutal human interaction实验室也有很多这方面的前沿研究(https://vhil.stanford.edu/pubs/)。作为一名心理学和人机交互研究者,我期待着这个领域的发展。
  •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过一个穴居人的情境:一排从出生就被绑缚着的穴居人,他们背对洞口面向洞壁,彼此只能交谈不能相见,一生中唯一能见的只有从洞口的阳光中投射到洞壁上的各种物体的影子。在书中,这时苏格拉底问他的学生:“假如他们面前的墙能够反射声音,你认为背后的洞口有人说话时他们会不会觉得是墙上的影子说出来的?”学生说,“他们只能这样想。”苏格拉底接着问道:“所以,这些囚犯们会相信这些物体的影子就是真实的了?”人们往往对这些穴居人的悲惨生活怀有深切的同情,我们眼中五彩斑斓,声色犬马,千滋百味的生活,在这些穴居人的脑中不过是一堵土墙上的团团黑影。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大脑,也不过是被禁锢在颅骨中,漂浮在脑脊液里的一只穴居人,它仰仗延伸到眼睛、耳朵、及皮肤各处的神经刺探到的信息供养,而我们眼里的真实却是由这个只能接收神经信号的器官判定的。不同的是,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想象出了一个被释放的穴居人,眼见到外面的世界如何投影在洞壁之上后明白了所谓“真实”的另一层解释。遗憾的是,在我们大脑所居的这个洞穴中,挣脱束缚无从谈起,“真实”的其他解释也难以获得。于是,无法探究“外面的世界”的穴居人回望自身,随着被摩尔定律加速的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数据和实验让我们意识到,对于意识,我们所知甚少,了解自己——了解我们脑中的世界——其实是了解真实的一体两面。而在现代科技下,了解真实最新颖的方法,居然是《虚拟现实》。这本名为《虚拟现实:从阿凡达到永生》的书,以特殊的逻辑介绍了大量通过虚拟技术实现的趣味实验和即将成熟推广的应用。举一个例子。虚拟世界中的人物一般有两类:一种是屏幕背后有真人操纵的角色,可称之为“化身”(英文单词avatars,阿凡达);另一种是由计算机算法生成的角色,被称之为“代理”。如果没有“实体的接触”,一般人很难判断屏幕的对面究竟是化身,还是代理,也许凭一些小的细节就会把对方当做真人(无论对方究竟是什么,想想那些跟金山杀毒软件的小狮子逗闷子的人吧)。反过来说,如果因为某些原因,受试已经确认了和他接触的究竟是不是真人,他对待化身或代理的行为是完全不一样的。被认定为真人化身的角色会得到正常的社交 ,反之,如果被当做计算机程序代理,可能就得不到那么多的礼貌或者对待常人的避讳了……这些案例一方面展现出我们的大脑是如何以某种扭曲的方式解读着外面的世界,另一方面又预示着未来更加强大的计算功能可以怎样去模拟真实。这样的展望多少是让人心生恐惧的,似乎我们离自己笃信的真实越来越远了?但换一个角度想,这本英文名infinite reality——字面意思“无限的真实”——的书又在暗示,既然真实本来就是相对的,如今它便有了无尽的潜力。同样还是因为人会像对待真人一样对待一个化身,在未来的网络课堂中,可以用一个虚拟的教室将所有的同学放在一起,每个人都在认真听讲,但教师的关注点永远都在你的身上(其实在每个同学的眼里,老师都始终在关注着他自己),处于一个如此真实而正能量的学习氛围之下,“洗脑”的效果不言而喻。所以,即便是被关在果壳之中,穴居人仍旧凭借着计算机技术和脑科学的认知在开疆扩土。未来,乘着想象的翅膀,也许我们终将得到无限的真实。
  •     虚拟现实是个时髦的概念,但人们对它并不陌生,因为感受虚拟现实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最好的虚拟现实其实就是梦境啊。作为群居动物,每个人都是群体的触角与感受器,我们分享经验,交流感情,传承思想。从篝火旁的久远传奇,山石上的拙稚岩画,到阁楼中的尘封经卷,殿堂中的褪色彩绘,到今天的高保真音响,3D电影,所有这些都在帮助我们感受未曾造访的世界,未曾亲历的体验。然而无论是文字的细致刻画,画面上的浓重色彩,还是荧屏上的精彩视角都无法替代亲临现场时的触动,哪怕只是站在那里看看蓝天和大地,感受微风拂过面庞。虚拟现实技术无疑可以帮助我们走得更远。同时我并不担心虚拟现实会真实到能够替代现实世界。因为在我们所创造的虚拟世界中,一切都是已知的、确定的。其中所有的不确定因素都是现实世界的延伸。迷恋网络游戏的人在乎的是和其他玩家的交流,怀念单机游戏的人都曾被设计师的想象和故事打动,在聊天室里彻夜驻足的人们则相互给予理解与安慰……所有这些沉溺于虚拟世界的人,都是因为那里有比现实生活中更多的幻想与满足。他们在电脑发明之前会求助于其他忘却生活烦恼的替代品,比如酒精、棋牌、致幻剂…… 这些有正当用途的产品本身并没有问题,出问题的是他们的性格和所处的环境。其实虚拟现实也能够在这一点上提供帮助,通过事先设计的场景和情节,化身为程序员的心理治疗师们可以帮助人们调整情绪状态,克服心理障碍,重构行为模式。童话小说可以是虚拟的,但是写故事的人不是;电影故事可以是虚拟的,但是演员不是;游戏世界当然是虚拟的,但是设计和建造这个世界的人不是;互联网是虚拟的,但是那些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坐在屏幕前敲打键盘的人不是。所以即使我们沉浸在虚拟世界中,仍是在通过这些技术,同我们所生存的现实世界发生着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真实互动。这些想法是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陆续出现的。不过与我事先的设想不同,这不是一本关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系统综述或远景畅想,而是由众多具体的案例和进展组成。两位作者基于他们的研究和兴趣,从认知心理学和技术实现两大方面探讨了虚拟现实的各类应用和前景。涉及的内容涵盖远程手术,飞行模拟,课堂互动,广告应用,行为学研究,辅助心理治疗等许多方面。由于两位作者的研究领域并不一致,各自负责的章节在内容风格上有不少差异,不过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并不大,可以独立来看。而且译者的高质量翻译也多少缓解了这一问题。一想到这些神奇的场景并不是科幻小说中的场景,而是就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同步发生着,就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期待!

精彩短评 (总计27条)

  •     1
  •     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来看虚拟现实,技术是其次。
  •     以往的虚拟现实更多的是通过技术成熟的视觉听觉解决方案获取沉浸感已普遍,而通过动捕力反馈,游戏手柄来获取更加深度的交互式的体验会更加重要~
  •     主要说了一些网络虚拟角色对本人生活学习工作的影响,包括一些心理学实验,其中较少涉及一些哲学问题,大多是对未来的一种畅想,没有主线,感觉有点散,,语言较为通俗,2星半,可以读电子版的,纸版书不太值。
  •     抱着很高的期望去读的。但是怎么说呢,只能说是比较全面的科普吧。但从技术和哲学层面都只是点到为止,没什么深入。
  •     不少学术研究成果,有启发性
  •     sobering trends
  •     书的内容广,但是不深入,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也不够紧密ˊ_>ˋ
  •     新科技总会让虚伪的人变的更虚伪,让空虚的生活更空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     哈哈哈哈,成为第一个标记了“已读”的读者,还真是有点小激动呢~
  •     很久没有完整读完一本书。这本书不单单是VR的入门读本,更是呈现了很多心理学的案例,抛砖引玉地告诉我们VR可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引发读者思考。唯二的败笔是,章节之间没有很清晰的逻辑关系,显得较为散乱;然后就是翻译太过于书面化,使阅读变得艰涩(如field research被翻译成田野研究)
  •     比较基础的介绍了虚拟现实
  •     环境虽是虚拟的,然而其使用者的行为模式确是现实的!
  •     同老板的Reading list接轨是多么重要的事儿
  •     更是一本虚拟现实技术环境下的心理学书籍——VR心理学。总的来说这个心理学最核心的理论一句话解释:和现实是一样一样一样地谢谢大家
  •     翻翻可以
  •     大而概之的多方面讲虚拟现实,偏重技术发展层面
  •     看看
  •     有一些有趣的观点,例如每一种媒介都是一种对现实の虚拟的呈现,人们对现实的认识也可能只是一种虚幻的感觉。虚拟现实做到沉浸最为重要的是追踪,渲染与呈现技术。然后以丰富的心理实验来解释了虚拟化身,虚拟社交,等对人们的影响。整本书读起来觉得很丰富,也大致因为拜伦森在这个行业多年,又是虚拟现实杂志主编,积累了很多材料。但是问题是这本书感觉完全
  •     备注《虚拟现实:引领未来的人机交互革命》。一个计算平台必须有一种主导设备。
  •     非技术科普书。
  •     浅显,软科普。
  •     这书是不是很早就在国外出版了,今年才引进?反复提到的《第二人生》已经久远的故事,耐着性子继续读,也稍微有些收获。说很多话题,感觉没有重点。另外不得不提,建议多加几元提高纸张质量,多幅图片模糊不堪,不要求彩图起码清晰。可惜了。
  •     读完感觉没什么收获,所举的例子有点啰嗦
  •     作为一本科普书还是不错的,案例很好,围绕案例来说很直观。关于伦理困境的篇幅比例是合乎伦理的,unlike我们在大众媒体上读到的VR文章
  •     看完的感触是。。。无论是AI还是VR,只要跟人接触都是深挖心理学。
  •     为了支持猛犸叔我还是买了一本!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