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哲学》章节试读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040281101
作者:郭齐勇
页数:214页

《简明中国哲学》的笔记-第12页


《简明中国哲学》 郭齐勇/欧阳祯人
P12 从传说为伏羲始创而至迟在公元前11世纪便已形成的八卦观念,到同样于公元前11世纪便已形成而可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甚至更早的五行观念,再到公元前8世纪早期便已成熟的阴阳观念,乃至公元前4至3世纪出现的太极观念,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而一贯的哲学思维传统的伟大民族。

P55 墨子《非命上》“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贤王之事【读注: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P63为“于其本之也,考之天鬼之志、圣王之事”。下文同。】;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P57 【公孙龙到底过关没有?与冯友兰书的矛盾】本书作:据说,有一次公孙龙骑马过关,守关军士说,骑马者不得过关,公孙龙子说,我骑的是白马不是马,但最终他还是没有过得关去。——冯友兰书P100 作:据说,他有一次骑马过关,关吏说:“马不准过”。公孙龙回答说:“我骑的是白马,白马非马。”说着就连马一起过去了。
P61 底注: 北宋,神宗颁行《武经七书》/又称《武学七书》,含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
P77 韩非“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X》。。。认为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具体情况和问题,需要新的圣人、新的方法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时代变,人们行为方式也变
“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实用主义。。
“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即诬也。”《显学》
。。矛盾观:强调两者的对立。。。认为对待矛盾双方要强调两者之“异”,不可着眼其“同”。。强调对立斗争(君臣对立)。。又,双方不相上下是引起祸乱之源。。一方必须以绝对优势压倒另一方(特别是君臣)。。。主张定法家于一尊,思想控制、文化控制
。。提出君臣之间就是一种买卖关系。。。
“赏莫如厚,使民利之;誉莫如美,使民荣之;诛莫如重,使民畏之;毁莫如恶,使民耻之”《八经》
P131 【道家与道教对“道”的理解】《老子》等道家哲学典籍所关注的是作为宇宙的本源的本体论之“道”和作为宇宙始源的衍化论之“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无为逍遥的人生哲学。道教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宇宙论的建立,而是对生命永恒的追求,表现为“得道成仙”学说。在此目的下,道教将“道”人格化、神圣化,认为道与太上老君具有同一性,道是化生宇宙的最高神邸,具有永恒不灭性。
P147 张载认为“理”是一种次序,即物之理;而二程认为“理”是一种最高的精神本体。
P159 在二程看来,天里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终极本体,是唯一而且完满自足的;这种完满自足的天理体现在具体事物之中就是物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性理,性理与物理并无根本不同,它们因为共同体现了一理而可以相互贯通。二程以理为宇宙本体,但也不否认气的存在。他们认为天下万事万物之差别,其原因就在于气禀的不同;但另一方面,二程又认为,气只是一种有聚散生灭的物质性的东西,故而无法与理一样成为万物终极本体。他们用形而上与形而下来区分理气。
P162 “公共之理”不是现代人所理解的抽取出一切活生生内容的抽象概念;而是契合活生生的内容,使其成为可能的普遍者。。。。。。。。朱熹用“理”来说明人的共性,用“气”来说明个体之间的特殊性。。。。。“心兼体用而言,性是心之理,情是心之用”。。。性是纯粹的核心,具有绝对的权威;情则因为被气质所制约,不一定能和性保持行动上的一致性而有善恶之分。。。“人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的“皆”字,就意味着一种先天性、普遍性、必然性、本然性的涵义。。。“心统性情”。。。。“心”具有二重构造,性为绝对的至善,情则有善有恶。
P169 穷理是即物穷其理,也就是格物。朱熹对于格物的解释是:“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四书集注·大学章句》。。。。关于致知:“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致知并不是格物之外的另一种工夫,而是指通过格物,在即物穷理的过程中将心中固有的“明德”全部发明出来。致知和格物是同一件事情,格物是在事上理会,致知则是此心透彻。也可以说,格物是手段,致知是结果,物格于彼,知尽于此。
P174 所谓“天下无心外之物”,“心是天地万物之主”,并不是说物质由精神产生,心(主体)在物理性的层面创造、主宰宇宙万物;而是意味着人类经营、创造生命的全部责任都由心(主体)加以承担,进而影响扩及宇宙万物。所谓心外无理(心即理),也不是说“心”和“理”两个叠加起来而为一体;而是指心就是理,理是由“心”所独创。在王守仁看来,心不再是天理的附属物,而是立身行事的根据、是非判断的准绳。
P175 在王守仁之前的传统理学知行观中,广义上“知”是人的心知的统称,“行”是人的行为的统称;狭义的“知”主要是指道德知觉,“行”主要指道德实践。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朱熹的知先行后说。。。在王守仁看来,“心即理”不单意味着心本来就拥有创制理的能力,也意味着心先天地、内在地包含行动意力,其本身就具有一种不容已地要涌现出来的力量;不必像朱熹那样用后天的“敬”来培养“心”行动的动力。王守仁把这一思想称述为“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合一”,是从根源上说的,王守仁把这个根源称为“知行的本体”,也就是心体。。。知之真切笃实处,谓之行;行之明觉精察处,谓之知。。。。知的规定性就是行的规定性。。。
P180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简明中国哲学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