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杀鉴赏

出版日期:2015-8-21
ISBN:9781620960249
作者:莉比·菲舍尔·赫尔曼(Libby Fischer Hellmann)
页数:270页

内容概要

作者莉比·费舍尔·赫尔曼是一位广受好评的美国犯罪小说作家,曾斩获无数文学界重要奖项,其中包括读者选择最佳小说奖,世界推理小说大奖安东尼提名奖,阿加莎奖提名奖等等。
赫尔曼长期定居在美国芝加哥,其作品也多以芝加哥作为背景。芝加哥太阳时报曾经评论道,“芝加哥很幸运,因为这个城市有一些作家非常娴熟地把芝加哥写进到他们的小说中去。而其中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就是莉比·费舍尔·赫尔曼……”
赫尔曼第一本小说《谋杀鉴赏》出版于2002年,作品一经出版,立刻引起美国作家圈的广泛好评并获得多项大奖,该书被出版周刊评价为“政治、历史和惊奇的出色组合”。此书也同时奠定了赫尔曼新锐犯罪小说作家的地位。她之所以短时间内能在出版界取得巨大成功,这与她早年的经历不无关系。
赫尔曼最早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历史文学学士学位,随后进入纽约大学攻读艺术创作硕士,方向为电影及电视。硕士毕业后,赫尔曼进入全国广播公司(NBC)的纽约总部担任新闻制片副导演,随后被调到全国广播公司位于华盛顿的全国公共事务中心与美国著名媒体人罗宾·麦克尼尔以及吉姆·莱勒一起工作。1973年,赫尔曼曾经播报过水门事件。1985年赫尔曼创立了费舍尔·赫尔曼传播公司,专攻电影制作、演讲写作及演讲技巧培训领域。
赫尔曼的小说可读性强让人上瘾,女性角色内心坚强,吸引了全世界的读者。她是个高产量的作家,写了10部小说,20篇短篇故事,她还编辑了一部犯罪小说文选,叫做芝加哥蓝。
业界评论她的作品为”娴熟”“缜密写就”,不难看出她的作品有多惊悚,以及为何赢得了如此多的奖项。另外她还凭个人杰出成就成为了犯罪小说姐妹团年度代表——这个有3400多个成员的组织致力于为女性犯罪小说作家发声。
《迷失哈瓦那》在美国第一版于2013年问世,属于赫尔曼“革命三部曲”小说中的一部,主要讨究革命如何影响个人、社区、文化以及国家。

书籍目录

鸣谢
译者的话
序幕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4章
第25章
第26章
第27章
第28章
第29章
第30章
第31章
第32章
第33章
第34章
第35章
第36章
第37章
第38章
第39章
第40章
第41章
第42章
第43章
第44章
第45章
第46章
第47章
第48章
第49章
第50章
第51章
第52章
第53章
第54章
尾声

作者简介

本书是业余女侦探福尔曼探案集第一部。
千禧年纪念活动电视片《欢庆芝加哥》播出以后,大获成功,制片人艾利•福尔曼成了芝加家喻户晓的人物,不断收到观众来信。不料,最近的一封观众来信却使她厄运连连:先是家里蹊跷失窃,接着发现自己被人跟踪,电话、邮箱被监控,然后是和她交谈过的黑人少年遭到枪击——原来,自己莫名其妙地卷进了一个惊天大案:纵跨60年,横跨两大洲(警方早已封存此案绝不透露),人命六条——若非破案及时,还会达上千条!此案牵扯到富二代政治明星,联邦政府高官,中央情报局官员;其主谋势力之大,可想而知!作为单身母亲,福尔曼既要照顾12岁的女儿,还要操心年过八旬住养老院的父亲,还必须挣钱养家还房贷;前夫私自利用婚姻期间的联合账户炒股巨亏,欠了证券公司50万美元却逃之夭夭,证券公司向她追债,逼得她几乎崩溃;她既没有福尔摩斯的专业知识,也没有华生医生那样的助手,更不是波洛那样的大侦探,对手如此强大、老奸巨猾(杀了人死者却像是因疾病或车祸死亡,警方都不会立案),又在暗中活动;这样一个处于中年困境的女人,怎么会有心思、精力和能力去破如此大案?她凭什么去破案?且不说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况且,故事发生在芝加哥,这个美国第三大都市,工商业、金融业高度发达,繁华热闹,灯火辉煌,却是帮派林立、罪案频发之地;种族、劳工、政治三大问题盘根错节。新纳粹组织公开在犹太人社区耀武扬威、凶神恶煞地示威游行,该案与这些问题都交织在一起,其复杂性远远超过你最大胆的想象。
此外,本书还是一部美国生活小百科、一部微型的芝加哥旅游指南,读着本书犹如在芝加哥逛商场、观街景,见识各类名牌,不知不觉中和主人公一起踏上销魂蚀骨的浪漫情爱与惊心动魄的破案之旅。
本书熔“政治、言情、惊悚、推理”诸多文学样式于一炉,是小说版的《24小时》与《绝望的主妇》的结合体。
什么“引人入胜、扑朔迷离、环环紧扣、一波三折、险象环生、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一开读就放不下”等等,都不足以形容本书有多么精彩!因为其真实自然、尤其是细节的丰富与真实,是极其罕见的!这就使读者不知不觉地进入剧情,直击读者心灵,让你时而“心跳加速“时而“瞬间停跳”!喜悦、惊慌、兴奋、恐惧、脸红、激动、犯傻——种种体验纷至沓来,让你如坐人生的过山车!
本书在美国一问世,就好评如潮,一再获奖!因为这是作者中年以后的长篇小说处女作,是根据此前获奖的短篇小说演绎而成,倾注了作者大半生的生活积累与写作及影视艺术功力——作者原本就是影视制片人。
就中译本而言,原作好,译文不见得好;因为故事是原作的,语言是译者的;只是故事好看,哪一本惊险悬疑类小说都差不多,但语言给人的美感体验、情感体验的深刻精准,叙景状物的生动逼真,声音节奏的抑扬顿挫等等,其差别有多大,只有比较,才有鉴别!


 谋杀鉴赏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亲爱的读者,恭喜你读完本书。真与新,是本书最显著的两大特点。《谋杀鉴赏》初版于2002年,是莉比•赫尔曼五十多岁时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一问世就在美国作家圈好评如潮,翌年即获得《读者的选择》最佳小说奖、国际推理小说大奖安东尼最佳小说提名奖。莉比•菲舍尔•赫尔曼,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与文学学士,纽约大学电影制作硕士,电视纪录片制片人,1973年曾在华盛顿播报过水门事件。曾与人合编《悬疑推理小说写作指南》。先说真。一般的作品能做到艺术的真实就不错了,本书则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巧妙统一。读者从注释中可以看到,大量的地名、商品品牌、人名、影视及文学作品都是实有其人、实有其物的;至于艺术的真实,指的是人物、故事皆为虚构,但那类似的人物与情形您在现实生活中常能遇见。例如《西游记》是神话、猪八戒当然也是虚构的,但这个人物却最真实,人物形象最丰满。您读了本书会感叹大量的作品假得很,有比较自然就有鉴别。再说新。好的作品首先是思想内容上创新,带给读者深深的思考。主题新。反恐,但并未提到IS或塔利班、基地组织,而是把60多年前的纳粹暴行与当今的恐怖活动联系起来,书中出现的唯一一个穆斯林是友好善良热心的守法公民,更是女主角的朋友;书中涉及到划分恐怖主义的标准: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杀戮驱赶,是出于恩怨情仇还是出于某种思想观念?人们应该平等和睦相处或至少可以井水不犯河水地并存,还是只有自己这个群体才最优秀、才有资格生存,要建立自己这个群体的理想国度,别的群体只有死路一条?历史与现实就是这么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遗憾的是,纳粹思想还大有市场——难道现实总是历史的重演?题材新。一般认为,推理分析是男人的强项,女人是感性动物,理性是其弱项,就连阿加莎•克里斯蒂,本人是女性作家,但其侦探系列小说的主角却是名叫波洛的男性大侦探。本书主角却是女性,不仅如此,而且既不是警察也不是私家侦探,破案也不是她的爱好,却偏偏破了一个极其复杂的惊天大案。写法新。就我所知,这类小说的写法目前有三种模式:福尔摩斯模式。这是传统写法,也是最自然的,大概任何人想写这类题材(无论小说影视戏剧),很自然就会想到这种模式:要么是有人来报案,要么是发生案子,出动侦查,寻找线索。波洛模式。这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创新。案件发生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这个空间里几乎人人都有作案嫌疑,经过推理联系其他线索,一一排除,最后真相大白。想想《阳光下的罪恶》(海滨度假屋)、《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游轮上);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商店里)《空中杀人现场》(飞机上),看书名就猜到是这种套路。第三种就是福尔曼模式,即本书这种,随着事件的发展,蛛丝马迹越来越多,那些有点儿反常之处才逐渐引起怀疑和重视。这是不是莉比•赫尔曼的首创,留给研究侦探小说史的专家去考证。这种写法,其实才更真实,有几个案子在最初就可以把范围缩得很小的?所以阿加莎•克里斯蒂要把它设置在旅游途中。下面打算回答从好几个网站的读者评论中提到的三个问题。第一:故事推进很慢。首先祝贺您被故事吸引了,急着想知道下一步怎么发展,但下一章却宕开一笔,并没按你的思路推进。其实这是本书剧情所决定的,否则就太假了。因为主人公最初也不知道斯库尼克与弗莱希曼是被人害死的,警察到了现场也不立案,虽然狗儿不在了是个疑点,但警察都不重视,一个普通的40岁单身母亲,突然撞见了死人,她会那么镇静地怀疑那是被人谋杀而去追寻线索吗?更重要的是,水不紧鱼不跳,对于尚未掌握政权的犯罪集团来说,若不是感到有暴露的危险,他们会主动跳出来杀人灭口吗?主人公要挣钱还房贷、要照顾自己的女儿、牵挂八旬老父,正处于生活与情感困境之中,操心的事情很多,对于连警察都不重视的细节,怎么能一下子就引起警惕呢?她只是对斯库尼克的身世感兴趣,查找过程中遇到的一连串反常现象才逐渐引起了她的警觉,她对此也有一个认识的过程。故事没有按照我们熟知的套路进行,正是本书在该题材写作艺术上的创新,给了我们全新的感受,也让我们思考种种社会问题,尤其是恐怖主义产生的土壤。第二:故事堪称一流,推理比较平淡。其实,本书的推理与福尔摩斯、波洛完全一样,否则怎么能够破获如此惊天大案?推理无非就是根据一定的条件推出一定的结果,条件与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具体到破案,条件就是线索、证据;在福尔摩斯、波洛那里,前面都不出现条件或只出现一两样条件甚至假条件,他们掌握的线索并不写出来(福尔摩斯揭开真相前往往要消失几天,大家都着急得不得了才突然出现,他这时已经找齐了条件),最后才集中揭开谜底。所以我们觉得他们很神奇,很了不起。而本书以第一人称叙述,发现一个反常之处心里就要想一下,后来把所有的疑点集中起来,每一步我们都和主人公一道在思考,其结果就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很自然地得出了结果。正因为如此,也才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如果某个案子警方每找到一条线索(真的线索)都通知你,最终把所有的线索都汇集到一起时,你还会觉得突然、神秘吗?再打个比方,福尔摩斯、波洛都是先说出答案(大家当然觉得突然、神奇),然后说计算步骤;本书是你和主人公一步一步地计算,最后得到答案。读者也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思维能力。这正是本书的特点之一。其三、有一位评论者说:因为是在路途上看的,阅读的过程并不是十分连贯,但是整体的故事还是很好读,比较喜欢故事中关于 歧视 的问题 但作为侦探小说 还是有些庞杂了。首先应该称赞您,您看到了内容的丰富性。或许我们青少年时期读惯了福尔摩斯、波洛系列,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侦探小说写作套路"的思维定势,受其牵制,纵使我们看到内容的丰富性,也对挣脱套路的新颖感到不适。其实古人就曾说过:”文有法而无定法”,“随物赋形”(苏东坡),即根据具体的写作内容确定不同的表现形式。况且,推陈出新是艺术发展的规律。因为本书的案件是根源于重大而广泛的社会问题,种族、劳工、政治三大问题盘根错节,贫富悬殊、社会不公,这些都是产生恐怖主义的土壤;所以这才是本书内容上的一大特点:广泛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可以说是当代美国社会的显微镜与解剖刀。这就在深度与广度上超过了一般的侦探小说。侦探小说属于通俗文学,原本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读物。这种内容的丰富性却构成了本书的又一大特点:既具有通俗文学的娱乐性,又具有严肃文学的重大主题、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我们常说,长篇小说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具有帮助我们全面具体入微地了解生活的功能,因此,本书也能帮助我们了解美国当代社会生活。其实,本书涉及的问题相当多,全都发人深思。简而言之,本书是一部鲜活的时代画卷,比较全面而具体地反映了当代美国的社会现实、社会心理与人性变异,是一部探究恐怖主义根源的佳作,思想内涵极其丰富,细读慎思,或有裨益。最后说说本书的翻译。我本人生于1952年,80年代中期开始学习翻译,学过多位大师,主要取法于傅雷、李文俊、庄绎传,坚持“学我者生、仿我者死”“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之原则,只唯实、不盲从。讲究“得气”,即找到感觉,探究作者匠心,以求在译文中再现:叙景状物,身临其境,言语情态,跃然纸上;行文讲究声音节奏之美,让译文读者的感受不下于原文读者的感受,不仅读了故事,而且还要享受语言的美感,既不能让作者蒙羞,更不能糟蹋了咱们优美的汉语。另外两位译者,一位是职业译者,翻译经验丰富,涉及许多领域;另一位毕业于外经贸大学英语翻译专业,此前曾在另一出版机构担任过翻译项目负责人,作者曾称赞她的英语“perfect”,现在芝加哥大学深造。因为作者为女性、主人公也是女性,女性译者有利于把握主人公在某些特定场合里复杂微妙的心理状态及感觉,即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处;其他情况,见《译者的话》。总之,三人优势互补,由我统稿定稿,恭请读者、方家指正。欢迎读者与译者、作者交流讨论(作者也能读中文)。本书第二、三、四部即将陆续上市,精彩依旧,敬请关注。再次谢谢诸位读者。汪德均2015/12/29
  •     这本书是美国人写的,写的还是当代美国社会发生的故事,剧情非常“好莱坞”,非常“美利坚”,甚至我认为直接可以拿来做美国大片的剧本。从这个背景来看,其实摸清了故事中主要出现的人物身份,就基本知道故事的结局和悬疑答案了。首先,园丁是好人。因为园丁是叙利亚难民,逃难至美国,虔诚的伊斯兰教徒,性格平和温顺,努力工作养家。这样的角色如果是坏人,容易激发起对绿教的厌恶情绪,和美国文化价值观不符。其次,竞选团队中的女子及她的同伙是好人。因为他们来自拉美,少数族裔,为自己的权利斗争,这样的少数派也不可能是坏人。再次,“哺哺”也不是坏人。很简单,他是黑人,是个流浪汉,但是他却喜欢去图书馆,帮老人上网。如果把黑人塑造成反面角色,是很容易惹上麻烦的,也与美国的价值观不符。所以,很简单,在这部好莱坞大片中,罪犯必须是白人,只能是白人。而罪恶的根源,追溯到二战时期的纳粹,而不是来源于美国本土,又巧妙地规避了很多风险和争议。想想现在天朝黄金档的电视剧题材,除了婆媳矛盾和古装武侠,就是抗日谍战。情况是类似的,刑侦题材不能放,国共内战不能放,建国后不能成精。为了郑智正确,剧情就必须这么设计,仅此而已。
  •       本书原文名为An Eye for Murder,或许初中生都认识;但其准确含义,恐怕就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都很难说得清了。经与作者讨论后,试解释如下:“眼”在此语带双关。英语中,人们常说影视制作人具有善于营造画面的眼睛,能凸显事物的细微末节,让人们能看清事物的真相;本书主人公艾利是影视制作人,她不仅在自己的工作中有那样的眼睛,而且作为业余侦探,也能把这桩错综复杂的谋杀案变成可以看清楚的一系列画面,揭示其政治的、历史的、社会现实的根源,以及它赖以产生的土壤,直达问题的核心。问题的核心是什么,您读了就知道。  因此,本书展示出广阔而具有纵深的社会生活画卷,各色人等轮番登场,读者也可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社会心理,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社会心理,也就现出种种蛛丝马迹,一步步接近谜底。  于是,本书就与一般的破案小说、侦探小说、悬疑推理小说都大不相同,怪不得在亚马逊的英文网站上对该书的分类,分别是三个大类:政治、历史、惊险。  这也就决定了本书的一大艺术特色:极强的画面感,让您觉得您就在现场亲身经历一般!只要您一读本书,这感觉就很明显。所以,《谋杀鉴赏》就是让您鉴赏一幅幅芝加哥的社会生活画卷,观赏世相百态,与主人公一道感知谋杀案的蛛丝马迹,分析、推测种种疑点,与她一起经历心跳加快的喜悦、瞬间停跳的震惊、惊心动魄的险境——这就是鉴赏的过程。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很一般,如同侦探系列剧中平淡一集的脚本。
  •     翻译流畅,无懈可击
  •     因为是在路途上看的,阅读的过程并不是十分连贯,但是整体的故事还是很好读,比较喜欢故事中关于 歧视 的问题 但作为侦探小说 还是有些庞杂了
  •     差
  •     可能是中文翻译的关系,总觉得语言有点别扭
  •     熔推理、惊险、政治、言情于一炉,合《24小时》与《绝望的主妇》为一体
  •     亚马逊上排名靠前,花了3块钱买的。看完我只想说,退钱!
  •     典型美国风格,看的时候都能脑补出一部好莱坞大片了。拍成电影可能更好看,按书来说真是特别没劲。
  •     除了故事情节涉及面广,融合因素多……悬念啥的真不想说了。
  •     翻译得不好~
  •     规规矩矩的欧美现代侦探故事,该有的元素都有,该平凡的依旧平凡。
  •     吹的神乎其神,看完不过尔尔,还不如马克李维呢。一般的冒险悬疑故事,主人公稀里糊涂就破了惊天大案,对手白痴到被两个业务武装人员(一个银行家、一个园丁)轻松搞定,爱情、亲情、社会热点啥的都加点进去,整个一大乱炖。好在豆瓣网友眼睛是雪亮的,这我就放心了。
  •     适合一口气看完
  •     在线阅读
  •     飞机上半小时读完。Kindle里卖3块钱,看完后我想说能不能找我一半的钱?
  •     画面广阔,内涵深刻,突破了福尔摩斯与波洛系列的老套子,开创了推理小说的新路子;叙景状物、现场感强烈;推理过程细腻而可信,真实感远超同类作品。
  •     从推理的角度看只能算一般,但作者在推进节奏和情节描写方面堪称一流。 20150819
  •     书名让我很有兴趣,以为是一场高超犯罪展示逻辑与技巧的盛宴,其实就是一个普通女人如何误打误撞一个冗长的过程知道了反社会人士的秘密最后简单迅速解决并同时收获爱情的故事。故事唯一的匠心就是选择了与二战相关的背景,其余的,就标签味儿很浓:好莱坞,莫名其妙的罗曼蒂克,埋梗弃,反派死于话多。
  •     会让人坚持看下去,但没有一气呵成的动力。可以增加一些小知识。
  •     半年前看完的,现在已经忘得干干净净了。故事还是挺顺畅的,打发时间看看挺好的。
  •     没意思 不喜欢女主
  •     完全想不起来看了什么
  •     推荐,不知道那些说看三分之一就知道结局的人是怎么想的,我觉得很精彩
  •     可读性不错,但是感觉有点虎头蛇尾,不过整体来说还是不错的。
  •     节奏还行。
  •     比较典型的美国当代探案小说,戏剧化,视觉化,但是情节安排总有些牵强的地方。
  •     终于看完了。果真和别的推理类小说不一样。出场的人也太多,人名记的很辛苦,不记人名又看不太懂。洋洋洒洒洋洋洒洒。不是太喜欢…
  •     有悬疑感,推理比较弱。不过最大的问题在于书名…“鉴赏”这个词有看遍百科的意味在里面,一开始还以为是短篇小说集。
  •     好久没看过这么无聊的书
  •     大概从30%地方开始就没有悬念了
  •     推理一般 故事性不错 通过角色表达出来的一些观点也有些意思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