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天书 (增订本)

出版日期:2016-5
ISBN:9787100117976
作者:刘宗迪
页数:718页

内容概要

刘宗迪,1963年生于山东即墨,先后就读于南京大学气象系、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职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主要从事民俗学、神话学、口头诗学等方面的研究,著有《古典的草根》、《七夕》等书。

书籍目录

导言  《山海经》:一个未解之谜
上编 岁月图画:《山海经》中的时间观
第一章 仰观俯察:《大荒经》与原始天文学
第一节 前人对《大荒经》与天文历法关系的认识
第二节 《大荒经》与华夏上古历法诸环节
第二章 四时晷影:《海外经》与上古历法制度
第一节 《海外经》四方神与《月令》四时神
第二节 《海外经》四方神木与四时测影之表
第三章 儒家经典与“小说之祖”:《尧典》和《海经》历法制度之对比
第一节 羲和“历象日月星辰”与四时之神
第二节 舜“巡守四岳”与“日月出入之山”
第三节 “璇玑玉衡”、盖天说与《大荒经》
第四章 飞龙在天:《海经》中的龙星纪时
第一节 上古天文学中的龙星纪时
第二节 《海经》中的“烛龙”与龙星纪时
第三节 华夏龙崇拜与龙星纪时
第四节 伏羲、女娲、共工神话与龙星纪时
第五章 天书遗篇:古代文献和文物中的“历法图”
第一节 《管子·幼官篇》所述之古代月令图
第二节 子弹库战国楚帛书
第六章 天书之晦:《海经》作者对月令古图的误解
第一节 对月令古图的“地理学误解”
第二节 对月令古图的“神话学误解”
第七章 图画月令:《海外经》月令考
第一节 《海经》中的物候事象
第二节 《海经》中的岁时民俗场景
下篇 天下意象:《山海经》中的空间观
第八章 《大荒经》和《海外经》的地域和年代考
第一节 《大荒经》和《海外经》的地域范围
第二节 《大荒经》和《海外经》与东方民族
第三节 《大荒经》和《海外经》与大汶口文化
第九章 《大荒经》与封禅
第一节 封禅与巡守
第二节 泰山封坛与明堂
第十章 昆仑考
第一节 《山海经》中的昆仑
第二节 昆仑与明堂
第十一章 西王母考
第一节 西王母“西方说”的来历
第二节 西王母神话的民俗文化渊源
第十二章 《山海经》与战国稷下学术
第一节 五行说与月令之学
第二节 《海经》与邹子“大九州”说
第三节 《山经》与《管子》的地理学
结语
一、《山海经》与华夏世界的时间传统
二、《山海经》与华夏世界的地理想象
三、《山海经》与华夏上古学术史
附录一:《山海经》古本流变考
附录二:《海外经》和《大荒经》古图结构示意图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增订后记

作者简介

《山海经》,这本上古奇书,究竟是实录山川的博物志,还是凭空杜撰的妖怪谱?书中那些奇禽异兽,是栖息于远古山川中的实有之物,还是浮游于古人梦魇中的精魅幻影?……诸如此类的问题,两千多年来众说纷纭。
要穿行于天荒地远、山灵水怪的《山海经》世界而不迷失,要穿越训诂注疏、异说怪谭的文字密林回到《山海经》本身,读者需要一幅指点迷津的路线图。《失落的天书》便是为这本难解之书特别绘制的一幅“思想地图”。
“山川之精,上为列星”,这幅地图引导读者将视线从人烟交织的大地山川,移向星转斗移、万象森罗的苍穹之上。“天垂象,圣人则之”,芸芸众生的命运、世间生活的节律皆离不开星空的昭示和指引,《山海经》所呈现的就是这样一幅天地相映、人神交通的古老“天书”。


 失落的天书 (增订本)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贴一篇关于本书初版本的书评来源:《文汇读书周报》2007-07-06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山海经》算得上一部奇书,古往今来,探索此书的历代硕学大儒不乏其人,然而对此书成书经过、性质及内容的解释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地理书、博物书说者有之;神话语怪书、巫术书说者亦有之;说作者是古巴比伦人者有之,说作者是印度人者亦有之;一种极端又富有想象力的观点甚至说此书是外星人留在地球上的“X档案”。关于《山海经》迄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商务印书馆推出的《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从天文学和地理学的视角,对这部奇书进行新的阐释,引领读者在荒诞的神话故事中穿梭远古的时空。作者对《山海经》的研究的新突破是从古代天文学的视角对神话传说作系统解读。在开篇,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山海经》中的《海外经》和《大荒经》与其说是反映山川地理的空间之书,不如说是写照历法岁时的时间之书。自清代学者陈逢衡在《山海经汇说》一书中指出经文中记载的日月行次与远古人类确定岁月的习俗有关以来,一些学者也进行了探索,尤其是现当代学者吕子方、胡厚宣、郑文光、卢央、庞朴、陈久金、江晓原等人对书中一些内容蕴含的天文历法知识从不同侧面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大荒经》与华夏上古历法的关系作了系统的梳理。作者指出:经中记载的七对日月出入之山和四极之山是原始天文观测体系中以山峰为参照的天文坐标体系的生动写照,这七对山峰恰好标志了太阳在一年的十二个中气所处的方位,可谓是二十四节气制度的滥觞;“常羲生十二月”也是古人观测月亮以确定年份和用阴阳合历的具体表现;北方神其实是岁末冬至日的象征;四方风的记载也恰恰体现了物候历与天文历的重合。因此说《大荒经》并不是单纯的地理风物志,而是天文历法志。据此推断《大荒经》所据的古图,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地图,而是以山川地理为坐标的历法天象图,《大荒经》所记载的一些内容其实是《大荒经》古图中描绘的岁时行事场景的叙述。为证实自己的推断,作者从天文学视角把比《大荒经》的记载中有更多“怪力乱神”之语的《海外经》作了进一步解读。作者认为,以前的研究者忽略了《海外经》与原始天文学的密切关系,他通过比较该经中四方神与《月令》中的四方神指出,在《海外经》中各经的末位都单独提到的“四神”其实是春、夏、秋、冬的象征符号,据此推断《海外经》所据的古图也是写照四时岁序行事的时序图,整幅图画构成了一个在空间图式中展开的时间节律,图的东、南、西、北四方分别对应于春、夏、秋、冬四时。而与“日载于乌”、“日中有三足乌”、“羿射十日”等神话相联系的扶桑十日的神话其实是立表测日计时制度的反映。《海外北经》中“夸父追日”以及与之相关的邓林和寻木记事,不过是冬至日立表测影以确定方位观测太阳视运动活动的反映。《尚书•尧典》中与敬授民时相关的文字在中国天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为人们了解远古时期人们如何进行天文学工作提供了可能。通过把《尧典》中的有关内容与《山海经》中的《海经》作比较,作者指出,就其反映的原始天文学和历法制度而言,两者其实是一脉相承的,系同一种文化原型的产物。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认识从《山海经》的记载到《尚书•尧典》时代原始天文学的概貌,作者又通过探讨“烛龙”的起源,阐释了《海经》中的龙星纪时——华夏先民如何观象授时的来龙去脉。通过作者的梳理,人们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如“伏羲和女娲”、“女娲补天”、“共工触不周山”等都与龙星纪时的天文活动密切联系在了一起,进而让读者看清了隐藏在荒诞的神话背后原本朴素的知识和常识。基于上述探讨,作者认为,《海外经》和《大荒经》都是缘描绘岁时行事场景的图画以为文,然而由于两经作者已经不理解图的真正含义,此图既佚后,解经者又牵强附会,结果以讹传讹,致使古图之义更加隐晦,成了难懂的天书。但在《管子•幼官篇》所述的月令图以及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战国时期楚《帛书》中仍能窥出“天书”的流风余韵。为让人们了解《海外经》和《大荒经》作者如何将描绘岁时行事图的场面误解为“怪力乱神”并错误地理解为方国地理和风俗景观,作者又通过分析梳理,部分还原了与《海外经》相应的古月令图场景,具体而微地证明了《海外经》古图应为表现岁时历法场景的图画。该书的下篇,是作者对《山海经》中空间地理观所作的探讨。作者强调:虽然证明了《海外经》和《大荒经》本质上是天文之书,绝非意味着放弃对两者进行地理学学研究。这一方面是因为天文地理在逻辑和历史上原本是密不可分,另一方面有助于彻底澄清迄今为止对《山海经》的地理学研究取向的迷雾。为此,作者对《海外经》和《大荒经》古图反映的地理景观的空间尺度、地域方位以及古图的历史年代作了探讨,对《海经》地理的中心景观“昆仑”的原型及其地域、《海经》的地理学术渊源分析和梳理。作者推断:《海外经》和《大荒经》反映的历法制度可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前传说中尧、舜、禹时代,其文化发生区域以泰山地区为中心;而《大荒经》中提到的封禅之事,其真相是观象授时、制定历法;研究者纷争不已的《山海经》中“昆仑”原型,其实古代观象授时的明堂建筑;西王母的原型就是秋收庆典蒸尝祭祖仪式上扮演始祖母的神尸;在历代研究中被过度拓展甚至弥纶五洲、笼盖全球的《山海经》的地理空间,有可能只是一个方圆百里的蕞尔小国!《失落的天书》可谓是一个异类,颠覆了很多对《山海经》的传统论断。尽管作者似乎具有强烈的天文学研究取向,书中的一些观点也值得商榷,但读后确实让人有耳目一新,乾坤朗朗之感。阅读此书,犹如在荒诞的神话故事中去穿梭远古的时空,正如作者所言:“透过关于天地、日月、山川的记载,我们仍能与古时候人们的精神遥相往来,心领神会”。
  •     
  •     《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刘宗迪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第1版2010年5月第2次印刷。下列尾注如(1,P2)中的页码见2016年增订本。【导言】P2“汉代学者刘韵”,韵乃“歆”之误。(1,P2)【正文(含脚注)】上篇P12“杨树达《集微居甲文说》”,“集”乃“积”之误。(2,P28)P32“春秋和秋分两个中气”,“春秋”乃“春分”之误。(3,P48)P34图3同于P30图2,未标出七对日月出入之山与十二中气的对应关系。(4,P50)为避免歧义,宜将P46“三”题之“春、秋分朝日、致月”,改为“春秋分朝日、致月”。(原样,P62)P50“斗柄悬在下”,“悬”应作“县”。(5,P66)P54“《易纬乾坤凿度》”宜改作“《易纬•乾坤凿度》”(P172者同此)。(原样,P70、187)按:前人称引常省去“纬”字,故可连称篇名,若不省,则应点开。下仿此。P55“《乐纬动容仪》”宜改作“《乐纬•动容仪》”,“《易纬通卦验》”宜改作“《易纬•通卦验》”(P58、P77、P78、P84、P89、P105、P133、P137、P138、P207、P241、P316、P317、P603、P604者同此)。(原样,P70、71)P56“《大荒经》就是这样一幅以四方之图表示四时之历的图画”似应改作“《大荒经》古图就是这样一幅以四方之图表示四时之历的图画”。(原样,P72)P64“凤,顺理成章地称为‘历正’”、“少暤以凤鸟为历正”及P65“少暤氏以凤鸟为历正”、P101“为少暤司历的凤鸟”之“凤”和“凤鸟”均宜改作“凤鸟氏”。(原样,P80)P70“在五神之外在捏造出五帝”,第二个“在”字乃“再”之误。 (6,P86)P89“相临刻度”,“临”乃“邻”之误。(7,P105)P95“《山海经•海外西经广注》”宜改作“《山海经广注•海外西经》”。(8,P111)P115引“五亿十选”,“五”乃衍文,当删去。(原样,P131,待考)P134“《淮南子天文训补注》”应改为“《淮南天文训补注》”。(9,P149)P143“见《周礼》注等书”应标点为“见《周礼注》等书”。(原样,P158,待考)P167“《周易•乾卦六龙与季节的关系》”应改为“《〈周易•乾卦〉六龙与季节的关系》”。(10,P182)P167至P170、180、185、189、226对《周易乾》及《易传》的历法学解释,恕我不敢苟同。众所周知,《周易》经文与传文是两个异时异质的文本,不能混为一谈,如经文“乾,元亨”被《彖传》误断为“乾元”。而《乾》与《坤》不但同为经文,且是不能分割的同时互文,若“潜龙”等果为龙星,那么“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又当作何诠释?我的考证详见拙著《诗经里的那些动物•四灵》、《国学七日谈•〈周易〉入门》。(原样,P182)P177引《周语》句,当与P164、194之标点相统一,“夏令”两字可加书名号,“时儆”不可。(11,P192)P182至P184对《诗经•东山》的解释,也有我不愿附和者(我的看法详见《诗经里的那些动物•〈东山〉动物群像》)。《东山》第一章述从征兵士冒雨还乡,不用(勿士,勿事也)再衔枚而行。蠋为酷似蚕之桑虫,故《淮南子说林》云:“今蟮之与蛇,蚕之与蠋,状相类而爱憎异。”蠋尚能烝(升也)在桑野,而“我”只能独宿于车下(以避雨),言归途之苦。第二章述征夫在途中悬想家中荒凉之景象,伊威、蟏蛸相对,鹿场、宵行相对,都是名词。宵行乃萤火虫,非人之“夜行”也。《东山》全文四章都在强调天气是“零雨其濛”,又怎会有“蠋星升起在东方”呢?(原样,P197)P271“足证《海外经》和《大荒经》之为月令图”似宜改作“足证《海外经》图和《大荒经》图之为月令图”。(12,P286,另一种改法)P317“《周礼•秋官》叙官郑玄注云:‘郑司农蝈读为蜮。蜮,虾蟆也。’”脱一“云”字,增订本P332改回——“《周礼•秋官》叙官郑玄注云:‘郑司农云蝈读为蜮。蜮,虾蟆也。’”除了改虾蟆之异体字为今字外,其余不误。P331“楚人为豕为豨也”应改为“楚人谓豕为豨也”。(13,P346)下篇P438“《尚书大专》”之“专”乃“传”之讹。(14,P454)P464“蛰死鸟兽树木”之“蛰”乃“蜇”之误。(15,P480)P481“《礼纬含文嘉》”宜标点为“《礼纬•含文嘉》”。(原样,P497)P509“《易纬乾凿度》”宜标点为“《易纬•乾凿度》”。(原样,P525)P513“其时以齐为东方之国、泰山为东岳之说早已流行,其书犹以齐为中央之国、岱为中央之山,表明此非根据后世制度和地理观念所附会,而是自古相承之说”,如此等等,适可反证《列子》非“魏晋之际的伪作”。P520“始终就误入歧途了”,似有语病,当依P615作“从一开始就误入歧途了”。(16,P536)P521“吾乃今日睹西王母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应依P533所引作“吾乃今日睹西王母,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母与处方可协韵。(17,P537)P524“历史小说〈穆天子传〉”应改为“历史小说《穆天子传》”。(18,P540)P482“(《东京赋》)”、P500“(《春秋命历序》)”云云应依P534引《天官书》后再引正义之例,将篇名置于注前。(原样,P498、516)P567“《邹子四十九篇》”应改为“《邹子》四十九篇”。(19,P583)P593、594将《管子》置于《山海经》与《吕氏春秋》之间,适可证明《山海经》成书年代远在战国之前。P636作者亦云:“古人关于禹益作《山海经》的说法虽不可信,但可能也不是空穴来风”。(2012年11月10日—17日,记。2016年7月6日,对照商务印书馆2016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之增订本复核,小结:刘宗迪依照林赶秋的意见共修改了19处,涉及正文、插图、脚注,未汲取者标为“原样”。)【增订本附录一】P702推测道:“盖因《诗》三百篇皆篇幅短小,一篇不足以成一简编,因此合数篇为一编,为与《诗》之‘篇’区别,故称卷不称篇。”此说不妥。按《艺文志》只记录西汉皇家图书馆所藏之书,《诗》类诸书皆以卷计,只能说明当时皇家所藏此类皆为缣素之本,所谓帛书,李零《兰台万卷——读〈汉书•艺文志〉(修订本)》P29云“此类全是帛书”,P215云“此类以卷计,所录都是帛书”。诸如双古堆汉简《诗》者流,则非皇家所藏;若藏,《艺文志》当以篇计之。(2016年7月6日)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能把一本书细读分析成这样也是有够强的……
  •     又看了一遍,很喜欢。用民俗学的视角看待古代文献,很棒的视角,也很有启发性!但是有的篇章有重复的内容,略显拖沓。
  •     推荐!作者的见识很广,思维缜密,通过各种论据来论证古代神话的存在合理性。之前对于中国的神话总是懵懵懂懂,看过之后就会恍然大悟。 再对比之前看过的玄幻小说,简直小儿科。
  •     把山海经解的差不多了。
  •     一本好书,一本传世之书。
  •     2016最佳图书候选。
  •     算是作者对《山海经》的考证吧,可惜我不够时间细看这书
  •     海经乃月令图解,山经为地理实录,昆仑是祭祀用的明堂,西王母实是祭祖时的母神之尸。假设大胆。
  •     很有意思。
  •     旧版今年六月份看完的,在豆瓣书友那里以较低的价格买到的,孔网上的价格太吓人了。所以这书再印是应该的,但是你加了一篇附录,就说是增订版?你错的那几个字也是很容易辨认的,你精简参考书目,也不知道有多大用处。但愿是出版社的营销策略,刘老师不会这样糊弄读者的。旧版打五星,这一版,对不起,三星。
  •     一个物理男学了文艺美学用民俗学视角研究了一部古典文学作品,真应了那句话:不会游泳的厨子不是好司机……总之,隆重推荐这部比天书更天书的《天书》
  •     写得挺好
  •     有价值
  •     好好玩,学到了很多姿势!
  •     《山海经》的另一种解读。不是奇异缥缈的神话,只是古人的时序图。期待出一本千年来《山海经》的读法“大全”。
  •     祛魅书。如果刘先生的上古汉语再好点的话,就更不得了了。
  •     作者不愧是天文系出身。假说大胆,海经原图构建工作有意思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