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
ISBN:9787561327173
作者:[德] 鲁多尔夫・洛克尔
页数:210页

章节摘录

  在这座沉睡的城市中心有一块稍微隆起一些的高地,高地上伫立着一座壮丽的老屋,同四周的房子比起来,它显得更加奇特,更加古老。这座房子的顶层是一间塔楼似的屋子,在屋子的歌特式窄窗前坐着一个白发苍苍、长须飘拂的老人。他正神情呆滞地望着窗外远处,目光越过了在月光下闪烁着绿辉的一幢幢老房的屋脊。  屋子正中摆着一张笨重的橡木书案,书案上凌乱地堆集着书籍、文稿。沿着色彩褪尽的四壁是长长的条案,案子上摆着稀奇古怪的标本和形状奇特的仪器。一盏极富艺术性的油灯射出的光线非常微弱,无法照亮室内幽暗的角落。  老人姿态疲惫地用手拂了拂遮住前额的头发,沉思地喃喃自语:  “现在一切又像坟墓似地静寂了。在进入梦乡的人们的头顶上亘古至今仍然覆盖无边无际的穹苍,数不尽的星球按照自己的轨道不停地运转。一一心境平和、不被噩梦惊扰的睡眠是多么幸福啊!有谁能享受这种酣睡呢?生活中只关注眼前的一些小小需求,从不想搭建通往永恒的桥梁,这样的人真有福气!造物主没有赋予他们争强斗胜的性格,要使他们失去心理平衡并不容易。因此他们也不会受到难忍难熬的折磨,免遭欲求难达之苦。只有个别人才备受煎熬,欲望像只小虫始终咬着他们心灵不放。  “如今又到了这样一个时节:深奥莫测的大自然正处于‘再生’的阵痛中,新生命正从千百万源泉中以纷繁的新形体进发出来,我的欲求像是蕴积在血液中的慢性毒药,也开始蠢动了。直待春季缓缓过去,夏秋两季也悄然消逝,严寒凛冽的冬日重又把万物裹在它的尸衣里。那时这一陈旧的游戏才又重新开始。但是谁能探知这一永恒的成长与消逝的奥妙意义呢?生与死这样奇怪地彼此交织着,每一次终结永远孕育着新生?  “在事物衍化的大循环中,死亡真的是终结呢,还是仅仅是一个新的开端?抑或同时是终结和开始?已经过去的和即将产生的,二者的分界线究竟在哪里?宇宙万物从何而生?终极根源又是什么?  “我越是研究这一幽暗的奥秘,越感觉自己不了解自己。我对自身存在有一种神秘的恐惧感;它形体俱存,却有如一个谜,正像无限空间的沉默无言的永恒一样,使我望而生畏。  “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将走向何处?当我母亲因为准备诞生一个新生命而身怀六甲之前,难道我就已经存在了吗?有一天,当我存在的最后的火花像熄灭的火焰一样最终暗淡下去以后,我继续存在吗?  “我们身上带着那么多奥秘、莫解的东西,深藏在我们灵魂深处,从来不浮现到表面显露出来。我们彼此述说一些日常琐事、微不足道的烦心事和极其偶然享受到的一点喜悦,但是我们谈得都不深,几乎像是无意识摆出来的一个机械性姿势,深藏在心坎里的东西是不肯表露出来的,它们喑哑地、神秘地埋在灵魂深处,那里,幽暗的原始力量默默地反复循环,从不暴露到光天化日之下。  “是的,沉睡在心灵最深处的是那些沉重的、陌生的东西。每一次,当一个半吞半吐的声音无意中从肺腑里冒出来,当紧闭的双唇奋力想说出话语时,那深藏不露的思想总是被卡在喉咙里。另外,在我们心灵深处还有一堵根深蒂固的高墙,那是我们在彼此之间、在人与人之间树立起来的。我们自身的无比孤独和无名渴望只能在高墙的阴影里彳亍独行。最隐秘的、埋藏最深的东西从来不向我们显示;它们对外部也是躲躲闪闪,避之惟恐不及。即使在两性炽燃的烈火中,肉体同肉体颤抖着彼此依偎,两个灵魂在眩晕的激情中似乎已经融化到一起,也总是有某一陌生的东西隐伏在感情背后,默默地窥伺着,以防把每一句话说出口,叫最深的、最令人畏惧的欲念得到满足。  ……

内容概要

鲁多尔夫・洛克尔(Rudolf Rocker,1873-1958),作家,演说家,工团主义运动的领导和精神领袖。本书是根据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英国某集中营里的几篇讲演稿而写成。

书籍目录

第一条路
第二条路
第三条路
第四条路
第五条路
第六条路
觉醒

编辑推荐

  六条路。六个人。浮士德、唐、璜、哈姆雷特、唐·吉诃德……各自在自己的路途上留下足迹,但每条路都通往同一个目标。“伟大的奇迹近在眼前,时候到了!”   我们的社会里,历来太少浮土德、唐·璜、唐·吉诃德之类人物,他们虽然看来拙笨,其实社会之进步,端赖此类拙者。

作者简介

六条路通向斯芬克司巨像,六条从异国来的路,汇聚在这里,为了同一目标,每一条路上都有一个流浪者前行,背负着命运的严酷诅咒。他们一步步走向这一隐约浮现在天边的遥远世界,这个世界在空间上远隔万里,但在他们心灵上却近在咫尺。 沈昌文先生在谈到此书翻译出版时不无感慨的说道,“我多年没办到的事,今日之才人竟然不化多少时日就一一办成,这也就说明现在出版工作开放改革的成果了。”

图书封面


 六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很奇怪,我和这本书遭遇了三次,三次都是完全不同的地点,完全不同的时间,甚至是完全不同的版本,感动是一样的…第一次,我还很小,在一个旧书摊上看到,应该是最古老的版本,定价是很便宜的,可是书商的要价很高,那时的我自然是馕中羞涩,只好遗憾…第二次大约是我的大学时代,在家乡的图书馆,再次看到了这本书,版本也不年轻,当即就借了出馆,薄薄的一本小册子,一气读完,感慨万千,只是最终还是要归还的…第三次,是今年年初在上海的图书馆里,已经是最新的版本,我便又读了一次,不久以后,我便离开了上海…一本很好的书,从一开始 我就很惊讶于它的选题,只是在路上艰难行进着的又何止六人…
  •     标题党---鉴定完毕!六个人汇聚于通往斯芬克司石像的路上,六本小说的主人公两两相感知,双方生命历程与性格的互补让结局看上去很圆满,旧事物消亡,新世界重生!可以想见巴金先生的译本当年出版后的轰动,书中的语言充满张力和激情,富于思考的内容在动荡革命的年代定扇起过无数人心中巨大的激情.然而有效性和疯狂效应只该是过去式,作者创意固然不错,可结局太理想化,三对互补便消抹了六人痛苦的人生,解决了创立新世界的难题.这意思无非就是说全世界人民大团结,"英特那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当然和当时作者写作背景很有关系(一战间某集中营).好吧,为了不抹煞这本书的美感,就忽略这一层面的意思好了.再说关于这六个人的故事.看过作者截取的主人公的小说的话,便很容易理解六人中每个"人",但相较来说,没看过原小说的话会更喜欢本书中每个故事营造的氛围.当然如果原小说你喜欢得不行或喜欢熟悉气息的话另当别论.建议读前面六个故事好了,结尾可以忽略掉.
  •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个译者 也看过巴金的 但是相比之下巴金太谦虚了 翻译得小心翼翼的 倒是这个译者用词大胆华丽 给读者很多想象空间 但可能我也是错的 用词华丽一直都不被人喜欢 我还是一个看着安妮长大的孩子whatever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找寻,从不是一条顺畅的路。
  •     德语文学
  •     2014-5-14 洛克尔,德国思想家,理论家,作家,工团主义运动的领导者和精神领袖,与黑塞同期,该书是其一生中唯一一本文学书。它讲述了六个人的故事,六个特立独行,有各自追求的世界性人物,这六个人分别来自名著中的主人公。 歌德的“浮士德”:我看到问题的核心了,上帝和撒旦原来同属一个家族,他俩是我们生命围绕着的俩极。人必须自己解放自己!人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拯救自己! 拜伦的“唐.璜”:这些劳什子还深深埋在时间里,你为它们操什么心?你的王国名字叫“现时”,照耀着你的命运之星是“及时行乐”!当前一刻千金,远比一千年贵重!要是不能把“当前”抓到手里,你就太无能了。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这只是人生喜剧中的角色的调换,有什么值得这样吵吵闹闹,这样郑重其事地演这出戏?
  •     略诡异,看不下去
  •     太文艺了 看不懂
  •     六条路。六个人。浮士德、唐、璜、哈姆雷特、唐·吉诃德……各自在自己的路途上留下足迹,但每条路都通往同一个目标。“伟大的奇迹近在眼前,时候到了!” 我们的社会里,历来太少浮土德、唐·璜、唐·吉诃德之类人物,他们虽然看来拙笨,其实社会之进步,端赖此类拙者。#书摘#
  •     性格决定命运。每个人都有他的生存方式。
  •     喜欢到想要把唐璜那篇一字不落的全部背下来。
  •     德国文学的优雅与狂放,过瘾!
  •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     本来想打四颗星的,但大团圆的结尾实在让人hold不住。。
  •     诚然,能够用一个主题将六个人们如此熟悉的故事穿到一起,亦是作者的奇思妙想之能。但,作品的价值也仅在于此。介于哲学与文学之间的作品,总是十分尴尬。
  •     感谢主播借书。 可能到了中年,人都开始有类似的疑惑与思考,挣扎与彷徨:我们不再愤世嫉俗,一切都变得随意平和,对自己和他人都不再那么在乎,生活里没有了爱与怕。有人以为找到了平凡却渐渐平庸,有人以为找到了归宿却沦陷在小小世界一叶障目,有人看似成熟稳重实则裹足不前,有人陷入佯狂的热情却无法静下心来专注如以往。光怪陆离的现实中,我们是不是还要继续求索下去。
  •     与其说它表达的思想 不如说其描写能力 前者槽点太多。。后者显然更胜一筹。历史上几个著名的人物 写得非常贴合 读来十分有趣。
  •     译文极美。
  •     推荐
  •     作者想太多
  •     不认为是翻译者的问题,本书陈词滥调,形式主义。着上哲学的边,无病呻吟
  •     6
  •     看见微博上有提到这本书,忽然想起之前自己也看了,其中包括浮士德、唐璜、唐吉诃德等人对人生和梦想的思考与追求。这个版本是傅惟慈译,个人感觉文笔很好,具有优美甚至华丽的文学气息,内容还是适合喜欢阅读哲学的人,发人深思。喜爱文学的人还是看原著,我很喜欢《唐.吉诃德》。而莎士比亚作品,比起《哈姆莱特》,我更喜欢《麦克白》。
  •     这是真理这是智者之光
  •     亚马逊送的,算是同人吧,感觉一般
  •     前面六段都挺好的,人物最后都倒在沙漠上,斯芬克斯面无表情。 这样结束就完美了錒! 硬是加上后面的苏醒和交流,很尴尬啊。
  •     很漂亮的一本小书!是在上下班的地铁上读完的。六个人,取自六部名著的六个典型,从浮士德、唐璜到堂吉诃德……;六条路,则象征了不同路径的人生求索。个人最喜欢堂吉诃德,最后一个寻找蓝色之花的故事则和史铁生的《命若琴弦》颇为神似。字里行间不无启发。只是人生的大问题注定没有现成答案吧,我们也要在自己的行走中寻找、发现。 文中的词语是文学的、典雅的,有时甚至觉得“文艺腔”过浓,那有大段大段大段大段的独白啊~
  •     很有些煽动性,前四篇都很好,后面两篇可能因为故事不太熟悉吧,看完不太有印象
  •     作为一本演讲录,实在佩服德国人。
  •     六人的磨难与解脱至今记得
  •     不喜,陈词滥调,形式主义,重复一次别人创造的人物有什么可取的?哪怕披上多么耀眼的“哲学”外衣。
  •     有些说不出的感想
  •     火车上翻了翻,闷中添闷。感觉看不太进去这种满篇儿抽象的东西了。
  •     最出彩的还是最后。终于意识到为什么要选择这六人。我感觉在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对立中,我看到了自己。
  •     真理怎会那么容易呢。
  •     读书笔记缓缓再打。
  •     读完巴金版之后看译后记里说自己译的很失败 看到旁边有这本就看了 还行 但是不错的句子 基本也都还是巴金译的那些 但是还是挺特别的。
  •     提出了很多有水平的问题 最后一节有点强制上纲上线
  •     熟悉的故事 独辟蹊径 写出了另一番见解
  •     2008第五本
  •     看到最后一章居然是跨界同人(开玩笑的
  •     X
  •     美丽的散文
  •     几乎是一口气看完的,之所以有一批人能对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除了他们的天赋之外,无一例外他们都带着一种天生的使命感。作者的想法很奇幻,构想出一个完美的精神世界,算是残酷现实中的一小撮大麻吧。
  •     太咬文嚼字了,我读个大概。到最后才明白他探讨什么。我缺思辨的弦。
  •     润
  •     通往斯芬克斯的六条路,六个不同的人和六种不同的生活观,浮士德和唐璜、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梅达尔都斯和奥弗特尔丁根互补了,应该说那些自白都很有煽动性吧。另傅译和巴译文词风格大相径庭。
  •     “信心是一切行动动之父。只要你又对自己的目标抱着信心,就可以说已经走了一半路程了。不论什么人,只要他在这个世界上想干出一番大事业,心中就必须怀着热诚,不怕劳累,不怕困窘。当他觉得遵循老路无法达到目标的时候,就要安心在未知的领的领域中摸索一条新路。”
  •     果然我还是不适合这种蜿蜒曲折、读起来让人昏昏欲睡的书……等等,这书原本是演讲集?!
  •     把这六个人聚到一起,这个点子蛮好的。但是这改写为啥子那么多对话,太啰嗦了(当然也可以视为铺陈),我看的头晕,也不喜欢他重复别人故事的方式。最后那劳什子觉醒,感觉六个人一副不情不愿的样子,勉强算是时代的声音吧。看到评论说可以弄话剧,感觉很适合啊,这六个人轮番登场看看,一定很有张力。
  •     又一个抨击现世的典型"诺亚方舟"式的基督徒产物,六个被人性所击败的人最后聚在一起,还以为会发生什么有趣之事…结果尾声竟是三对儿gay携手新世界诞生…你妹…
  •     喜欢他的结构。安排6个人的不同经历,紧接着合6为一,将他们的思想觉悟淋漓尽致的呈现在斯芬克斯巨像前。
  •     写的就好,翻译也绝对是投入心血无算。尤其第二章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