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爱的女人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2
ISBN:9787544734899
作者: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页数:250页

内容概要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Elfriede Jelinek),奥地利犹太裔小说家、剧作家兼诗人。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问鼎该奖项的作家。
耶利内克从小开始学习钢琴、管风琴等乐器。1964年进入维也纳大学,主修戏剧和艺术史,1971年获得维也纳音乐学院的证书。深厚的音乐素养使她的文学创作颇具特色。耶利内克的创作体裁多样,不拘一格,既有散文、诗歌,又有小说、广播剧和影视剧本。
除了诺贝尔文学奖,耶利内克还先后获得数十种文学奖项,包括德国海因利希•伯尔奖(1986)和格奥尔格•毕希纳奖(1998)。

书籍目录

前言1
开始4
以宝拉为例11
那闪闪发亮的是什么?18
宝拉这个反面例子接下来是这样的25
布丽吉特也厌恶海因茨!连布丽吉特都厌恶海因茨32
可是一天38
又一次美妙的同房!46
只有爱情让我们活着!52
散步时布丽吉特57
宝拉的嗜好62
一天布丽吉特和海因茨69
续:宝拉的情感75
布丽吉特恨海因茨80
爱情现在总算来了84
苏茜和布丽吉特之间的不同 苏茜和布丽吉特之间可能的共同之处91
有爱者事竟成100
可惜106
果不出所料108
我甚至有一个女友114
大自然的山上117
我们必须在此处断然打住布丽吉特的命运123
宝拉现在128
布丽吉特后来的命运133
光阴荏苒138
中期报道144
哮喘的死使之成为可能149
论布丽吉特的子宫155
婚礼161
我非得我非得离开小屋不可……(一对父母能自立了)166
那宝拉有什么?也是一个帝国171
还有一个订婚177
宝拉怎么会不由自主181
后记187
在局外——诺贝尔文学奖受奖词191

作者简介

瑞典学院前常务秘书贺拉斯•恩达尔作序推荐
独家收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受奖词
诺奖得主耶利内克成名之作 《逐爱的女人》
瑞典学院评价:她的小说和剧本中表现出音乐般的动感,她用超凡的语言热诚呈现了社会陋习的荒谬及其使人屈服的奇异力量。
布丽吉特是镇上内衣工厂的女工,不满足现状,想找一个“可靠”的男人,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店铺,当个老板娘。
宝拉生活在乡下,拥有自己的梦想。她想过干净一点、更“好一点”的生活,幻想有一天会遇到她的爱情,一起过“好一点”的生活。
两个寻找“爱情”的乡村女人,所有的生活被框在一个小小的范围里,没有出路……
《逐爱的女人》写于1975年,耶利内克凭借该作一举成名。
她是这么一位女作家:以她的锋芒毕露和激情恣意,让读者感受生存根基的震动。
——瑞典学院
社会学家不会把这本书视为社会纪实报告,但他们的确应该这样……不留情面的嘲讽使得这个故事成为真实的记录文件。记录者以看似天真幼稚的方式让肯定不再天真幼稚的读者时刻能够洞悉和透视。
——《每日镜报》

两个“逐爱的女人”都是被欺骗者……这个作家的卓越之处在于她的精确和尖锐,并以此刺向一个由错误的幸福观支撑的世界。
——《法兰克福评论报》


 逐爱的女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文/尘桥明月照大江,江流千古,月明千古心情复杂地读完了这本书。之所以五味陈杂原因有三:首先,书本身是比较精确地捕捉到了每个人性格中的一面;其次,我身边曾经有类似的环境和人物;这样的命运曾或许也是我的命运选项之一。书有书的不同,故事也各自有各自的风格,很多人认为作者的人物塑造很扁平化,我倒认为这样的短句子构造成的小说恰恰能够表达这样的人物,此书固然做不到一语惊醒梦中人,但几句话,几个段落还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乡村生活至今遏制了她”作者这样讲述宝拉。寥寥数笔将希望赐予这个女性,然后再打落进尘土。其他的人物也难免,好像在作者眼里:人类是这个星球的消耗品。来到这个星球,受苦受难,做工繁殖,被使用,被消耗。这当然是消极和不正确的。或许那样被使用物化的想法每个人都有过,想抗拒。但一般情况转瞬即逝,一丁点快乐的到来就能够让人类忘记苦难。所以,我以为,这些书籍的意义就在于此:记录那瞬间的不掺杂感情的真实,试图能看清更好的路途。因为感情的掺杂往往会使人犹疑不定,甚至将错误的倒退的以为是安全的。就像一句话“资产阶级有资产阶级的人性,**********”制度设计之中的人性,是潮湿的胶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资产阶级的剥削就是正确的,也不要说没有什么正确错误,因着某些感情的缘故。纯粹正是这部著作的力量所在。在我所在的小县城,大概小姑娘中途辍学,也只能去做一名售货员,所以,我和布吉丽特一样曾经的理想就是拥有一个自己的的店铺,母亲也曾经学过裁缝。这真是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命运的巧合。在那个小镇上的学校里,我的一个朋友初中毕业就结婚了随之做了母亲,另一个朋友不知道在做什么,但其他人谈起她总是一脸鄙视,当然也有人一脸钦羡。看这本书的时候很有代入感,好像那些漂浮的人生选项真的能够转换成现实。现实就是:那些酗酒的男人,真的存在。被不知名的东西禁锢的思维,真的存在。往往我们把他们统称为时代的牺牲者。政策的调整,小企业的存亡。教育的禁锢,群众的迷茫。现实的残酷和感情的悲欢离合看起来是感情更让人牢记,往往人们会觉得感情的感受到的,才是真实的。此前,由于见识少,有很多偏见,当然现在,很多偏见犹存。但有一点,我认识到了。关于苏东坡和美人和马的故事。当时觉得愤怒,现在依然。但倘若,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代名将,我倒觉得更容易理解。将军的马与他在战场上才是真的相依为命,同生共死。海因茨的电路板,宝拉的裁缝剪刀,布丽吉特的缝纫机,从个体上来看,都是可以高于另一个人的尊严的。因为前者关乎他自身的生存,后者很大程度上与他无关,只有在相处中纠纠葛葛,才会让人们之间的感情逐渐深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告诫我,看待事物要注意到各个方面。有人看到布吉丽特的成功,就开始鼓吹嫁的好重要,看到宝拉的失败就教育女性保守,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正确的做法,因为吹风会头痛,所以给披上头巾。这固然在短期可以起到效果,但长时间不治愈,蒙着头巾的脑袋又会出现新的更难解的问题。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必须与行为上的引导相结合想契合。这里的意思是:要原原本本的将事实展现,男性女性在青春期遭遇迷茫,少女怀春,男生也躁动不安。如果越界,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也不是青春小说讲述的那样某种性别更容易陷入爱情,更容易被爱情削弱力量,陷入僵局的感情需要斩断的感情,不需要在自我陶醉中再一次背负。很能够理解思维被禁固被限制的感觉,那种感觉就是没有感觉,无论遇到何事,总会说“就是这样啊”再也讲不出所以然,对生活中的一切都理所应当。金钱和权力都能够导致阶级的固化,阶级固化的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信息的公平与否。资本主义国家的信息(教材)卖的很贵,我国的版权建设似乎也在逐渐完善。那么这里将会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信息公平该怎么维持?其他的宝拉该怎么办?布吉丽特该怎么办?基础的信息在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是免费的,稍微深入些的知识在某种程度应该免费一部分,娱乐类的信息有一大部分应该是昂贵的。但商人逐利,娱乐业的限制也是必须的。这实质上与国家的政策是相吻合的。免费的义务教育,大学里可以免费被下载的论文,限制娱乐的文件。发现教育资源的不平等是在大学,方老师是我国审计届的权威,如果不是因为退休之后回到家乡,也不会来我们学校教书。无论是态度还是教学的热情上,方老师都很值得人敬佩,一个好的老师是能够让一个人热爱学习的,他能够很好的引导同学的思维。思维是一个人的衣服,一个人的眼界,永远穿着这套衣服在十字路口也看不到十字路口。一个人如果得不到合适的引导,根本想不到该如何去想。一个人的性格后天都能够塑造,遑论优秀与否。这些都是很难衡量的问题,就像暮霭沉沉,笼罩着时代。但我想再过很久很久之后,暮霭将被风吹散。
  •     “这些女人通常以嫁人或者其他的某种方式毁灭”,“对女人来说,生命的终结,生孩子的开始”,“这些年轻男人会挑一个能干、节俭的女人娶回家。青春终结。衰老开始。”读到诸如此类凛冽的句子,心里不由一阵颤栗,继续读下去却又情不自禁地想为她快意恩仇式的磊落言辞击节叫好。这就是耶利内克《逐爱的女人》。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女人多么轻易地弄丢了自己。故事里的两个女人,宝拉和布里吉特,两个将男人视为自己未来和命运的女人,为了牢牢地抓住那唯一的未来和命运,搭上了自己全部的身体力量和精神力量。她们分别得到了一个男人,孩子,和一场婚姻,当然,还有黏人的家务。看起来这就是她们整个的理想,理想的实现和终结。耶利内克的文字透着狡黠、睿智和无情。天若有情天亦老。唯无情才能将世间情爱,男女,人性和人生看得清澈见底。目前为止,我读到过的“无情”之人有三个:张爱玲、昆德拉和耶利内克。张爱玲含蓄。昆德拉哲思。耶利内克鬼马。张爱玲是冷艳的大家闺秀。昆德拉是爱讲故事的哲学家。耶利内克则是伶牙俐齿的女巫。在《逐爱的女人》里,她写一个女人就是写所有的女人,写一个男人就是写所有的男人。她写女孩、女人、妻子、母亲、祖母,不过在写一个女人的一生。她写男孩、男人、丈夫、父亲、祖父,不过在写一个男人的一生。《逐爱》里的两个女人,看起来似曾相识,她们是白流苏之于范柳原(张爱玲《倾城之恋》),她们是特丽莎之于托马斯(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她们是把自己的生活、前途和幸福系于男人身上的蠢女人。但是耶利内克绝不是想通过讲述两个女人舍弃自我、使出一切办法去套牢某个男人的故事来谴责她们愚蠢。她是通过这两个女人的故事写所有女人的故事。她是在揭示某些共性的东西。女人和男人之间的剪不断理还乱。女人的宿命。虽然现在女人的选择机会更多,她可以有自己的工作,她可以经济独立,她的生存可以自主,但她总还是禁不住爱情的诱惑。所有女人都像布丽吉特和宝拉一样梦想着爱情。所有女人都像布丽吉特和宝拉一样希望爱情能给自己带来幸福的生活。所有女人都像布丽吉特和宝拉一样希望享有爱情的果实。所有女人都像布丽吉特和宝拉一样期待一场婚姻。所有的婚姻生活都意味着柴米油盐和没完没了的家务。女人的命运就此宣判——无论如何都与男人休戚相关。至于她所选择的男人是潜力股还是垃圾股,直接决定她生命消耗的方式是迅速还是缓慢。如果她选择的这个男人也主动选择了她,那么她的婚姻会更加和谐。基于爱情的婚姻总比基于算计的婚姻来得牢靠。布丽吉特和宝拉的婚姻是算计来的。“海因茨和布丽吉特立即开始了居家过日子,这日子今日同昨日,那就是干活干活干活。但干活总能使生活甜蜜,生命消逝。布丽吉特命中了头彩,她没什么可抱怨的了。”宝拉就没有那么幸运,“宝拉和埃里希的家庭生活常常被斗嘴和吵架所散发的毒气毒害致死。”就连一直那么高傲、纯洁的知识女性苏茜一直期待的伟大爱情也不过是一个有学历的大学生,她也如愿以偿的订了婚,最终也将“像布丽吉特一样,承受女人的命运。布丽吉特更聪明一些,早在苏茜之前就把女人的命运看穿了。”苏茜无疑是现代女性的代名词。“爱是通向你的一条路。”对于男人和女人来说恐怕无论如何都绕不开这条路。如果这是女人和男人的共生宿命,如果非如此不可,那就记住昆德拉的话吧:“我们相信正是人能像阿特拉斯顶天一样地承受着命运,才会有人的伟大。”(注:阿特拉斯是希腊神话里的擎天神。)
  •     看这本书纯属偶然,在图书馆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书,后来发现了这本获得诺贝尔奖的书,便快速读完。作者耶利内克穿插地叙述两个女人“逐爱的故事”布丽吉特,一个在内衣厂缝制胸罩和束身内衣的流水线女工,渴望嫁给海因茨,一个"有前途"的电工,为拥有一家自己的店铺而不断奋斗的年轻企业家。布丽吉特看中海茵茨的一技之长,看中他未来拥有的店铺甚至一个房子以及崭新的家具也会属于自己,而在海茵茨眼中,布丽吉特什么也不是,唯独一点,她可以随时满足自己的性欲望,尽管如此,他也不想娶她,因为她一无所有,不可能给自己的企业发展提供一丁点的资金。布丽吉特在与海茵茨做爱的过程中,她是难受的,觉得恶心,但她甘愿忍受,希望怀上孩子留住海茵茨,得到名分。最终她成功了,过上了“美满”的婚姻生活。另一个反面,宝拉,一个喜欢看电影喝咖啡的十五岁女孩,拒绝成为销售员,到城里学裁缝,后来爱上了一个木匠工人,漂亮高大的埃里希。她因为他学裁缝的事半途而费,未婚生子,成为村里人的唾弃对象,而埃里希一点也没把他放眼里,没有责任感,没心没肺,没主见,没知识,只有喝不完的烧酒和对引擎的渴望。最后随着继父的死亡,在母亲的应允下,去了宝拉,宝拉“成功了”,他拥有了丈夫成为家庭主妇,有了孩子,渴望着有自己的房子,渴望新生活,可是埃里希是个木匠,收入不高,却沉溺于烧酒,后来,宝拉迷失自己,沦为妓女,与埃里希婚姻破裂,一无所有,被迫成为流水线上的女工,回到布丽吉特的起点。故事的结局似乎布丽吉特是成功的,令人羡慕的,其实不然,没有爱情的婚姻其实说穿了也不过是长期的卖淫罢了。男人眼中只有肉欲,女人眼中只有物质,他们双眼被世俗所蒙蔽,他们都看不到伴侣的品质,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爱,而在世俗的人眼中,这是美满的爱情。另外,布丽吉特是可卑可怜的,当她是流水线女工时,自己都瞧不起自己,不把自己的工作当回事,一心只想着找到可靠的男人,自己的人生赌注压在一个男人身上,没有兴趣爱好,没有自己的生活天地,一生说白了,就是男人,孩子,物质。宝拉,也是一个追求“好”生活的人,同样渴望男人家庭。可是他为了这些而放弃了可能会改变她一生的裁缝学习,她是短视的,她喜欢电影咖啡,她追求美丽的事物,这么可爱的女孩也难逃社会家庭劣根文化的影响,葬送自己的青春才华,无法逃脱可悲的命运。男性与女性都有着各自自私自利的心理,但新时代的爱情观幸福观需要改变,关注另一半的品质远远比物质可靠,有爱情的婚姻更牢固,两性的发展需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新时代的女性,要有属于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爱好追求,生活的美好不只是男性赐予的,而是自己一手创造的。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这是我今年迄今为止买到的最好的一本书了!!!
  •     如果一个人相当长时间内都是无主的,那么如果现在找到了一个好的主子,如释重负的感觉就会油然升起。(其实很闷)
  •     女人如果将自己的全部都押在男人身上的话,那么即使不是一个悲剧,也有可能是一场闹剧。
  •     一无所有的女人,迷上爱情的魔法,企图让他们之间产生化学变化,妄想因此而拥有世界。惊叹此书把女性的罪恶丑陋面扒的一丝不挂,不发一语把男性贬的一文不值,实在犀利。
  •     可以推介给女生,可能是因为一直都对于爱情没有狂热的追求,所有书看的有点没意思,文字的犀利够了,太过于理性的批判适合过于沉迷于爱情的女人,这样才能唤醒她们,但有些人未必需要唤醒,这是她们喜欢的世界,死在这个世界对于她们而言是虔诚的,因为讲究的是传统的中庸吧,不喜欢太过极端的东西,很赞同她表达的思想,不喜欢她的方式,当然自己还年轻,没经历过婚姻,性,等等,视角比较小,所以看了一部分等以后或许更明白一些
  •     文字可读出节奏感,音乐性很明显
  •     作为女人 这本书耳提面命
  •     不管你是已婚,未婚,不管你年龄多大,只要你是女性,就该看看这本书。
  •     事实夸大后依旧显露出社会的真相,表面平和的社会秩序背后不平等的地位,她们都输了,尽管她以为获胜
  •     这两个女人的爱呀~不知道是挂在嘴边的安慰 还是人生的救命稻草。
  •     不加修饰的短句,居然构成了一部小说。14W字读了5.5H
  •     疯子小同学,你要知道你不过是一个依附于男权社会的一个小可怜。
  •     借用《职业吵架者》里的话来评价这本书再合适不过了:最好的文学风格与最佳的吵架风格略无二致,都是简洁洗练,明白如话,用短句子。因此文章写得佳妙,一定读者如云;吵架吵得精彩,必然观众如堵。译本语言熨帖如母语,酣畅淋漓不费力就看完;世界上发生的事每个角落都相似,女人像圆周率一样回环往复逃不出的生活路径,无论是否内心曾有过不同的纯净与天真;得到最好结果的也不一定是当初最可爱的人;苏茜似乎是唯一一个略显温情,让人松一口气的角色:只要有阳光就能获得安宁心满意足,她的世界为爱笼罩,对美有感觉,还有接受美的能力,而不是让奋斗占据全部生活意义。
  •     对男人怎么看待女人的回答:b有两个奶子,两条大腿,两条小腿,一个屁股和一个b。这些其他人也有,其质量有时甚至要比她的更为上乘。
  •     在读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有种绝望的感觉,这些追逐爱情的女人,读完后舒了一口气。
  •     故事是这样,两条平行的线,从头到尾,分别写着两个女人的故事。把男的写得像野兽一样,提上裤子走人的样子。 别人说有种窒闷的感觉,那还真有。 最后发现原来钢琴教师是她写的。这部电影,厉害了。好像把一个女人的心理秘密放大出来,特别是主角多年的压抑。 耶利内克。
  •     太现实的东西有点儿刺激心灵。
  •     其实巨烦这种扁平人物,容不下东西,好就好得过分,坏就坏得彻底,蠢都蠢得这么透顶;总之读着不舒服。
  •     不怎么懂
  •     追逐男人的女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