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爱情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05
ISBN:9787538716528
作者:叶兆言
页数:310页

作者简介

我的目光凝视着故都南京的一九三七年,已经有许多年头。故都南京像一艘装饰华丽的破船,早就淹没在历史的故纸堆里,事过境迁、斗转星移,作为故都的南京,介绍信一个年老色衰的女人,已不可能再引起人们的青睐,这座古老城市在民国年间的瞬息繁华,轰轰烈烈的大起大落,注定只能放在落满尘埃的历史中,让人感叹让人回味。南京是逝去的中华民国的一块活化石,人们留念的,只能是那些已经成为往事的标本。南京的魅力只是那些孕蓄着巨大历史能量的古旧地理名称,譬如“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中的台城,譬如“王谢堂前双飞燕,飞落寻常百姓家”的“乌衣巷”。南京似乎只有在怀旧中才有意义,在感伤中才觉得可爱。


 1937年的爱情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寒假在家逛半价书店,手里有几块闲钱,加上一直觉得叶兆言这个名字挺亲切,就买了这本书。中国的当代作家里,叶兆言这个名字显然比余华苏童莫言知名度低了一点。但我并不认为他的能力在后三者之下。给我的感觉叶兆言是个很低调的人,从来不以名人之后自居。好像苏童说过,中国作家里叶兆言是读书最多的。从他那些仿民国时期的小说里我们也能看出这点。从五月的黄昏到枣树的故事,从花煞到没有玻璃的花房、后羿等等等等,你看到的一直是一个底气不足才气有余的写字匠。读过叶兆言书的人应该都有这样的感受,就是叶氏的书没有太多的故弄玄虚和咬文嚼字,比别的名作家写的书易懂。(白居易?:-))这本1937年的爱情不是他的代表作,也不是最新的书,但我拿到手上的时候还是有几分激动。    作者坦言写此书时查阅的资料堪比当年写毕业论文。现在众多尤其是80后的作家几乎不用翻任何资料就能给你整出洋洋洒洒几十万的泡沫文字。好像在中国,谁都可以去当作家。当然我不是说写小说要像写论文那样。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备其基本的创作原则。写评论写新闻可以有公式套,但小说万万不能。因为它对自我的要求很苛刻:独立性。一本书写出来是给许多人看的,虽然现在文学已经渐渐卸下了它的灵魂清洗职能,但是由于先天优势,它总是或多或少在承担着普通言论所不具备的价值导向职能。我说这些的意思就是:书写出来你是要负责任的。    叶兆言是个负责任的作家。显然他想把这段历史写好,却又煞有介事的想让人当作言情小说来读。可以看出他一直在避免让个人观点影响艺术创作。他用一个看似俗套的题目消解了人们对宏观主题的期望(难听的话叫做当了婊子还立牌坊)。1937,谁都知道它是个多么重要的年份。我想叶兆言的本意也许是想让读者各取所需,喜欢历史的可以看看里面的野史,喜欢煽情的可以看看里面的丁任爱情。但许多人在一开始就失望了。他们会问:你慢条斯理不紧不慢的到底想要讲个什么故事?历史演义还是爱情小品?    我忽然想起一个事,寒假在家各个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作为一部主旋律影视作品,闯关东是以历史作为故事前提的。也就是说,历史是该剧的核心。而在1937年的爱情中,却是以个人作为历史的前提。历史只是个人的历史。这应该是一些人感觉本书不爽的主要理由。作者从一开始就采用了倾城之恋式的白描。他不想针对历史,历史不过是个人必须面对的一个场景,如此而已。这样的故事可以发生在民国时期,也可以发生在当代或者明清。历史是通过人物眼睛的余光反射出来的。这样的视角可能出于作家自信心的考虑,也可能相反。    许多人把本书与钱钟书的围成做比较。的确,二者在气质上有些许的相似。丁问渔身上也不能说没有方鸿渐的影子,毕竟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他身上有没有汪文宣的影子?我说也有。但丁问渔是个无赖,一个学术流氓,身上无处不在的散发着萎靡不振的腥臭味。他又不是任何一个影子可以取代的。他真的一点也不关心这个国家吗?换句话说,那些整天这个协会那个协会的委员们就真的关心国家吗?丁问渔对国家是失望的,国家明明存在他却假装视而不见。生命里太多的灰色调使他看不到未来。雨媛的重要性在于,她的美被丁问渔看作是一种绝对的存在。所以在结尾丁问渔必须死。希望----这种绝对的存在是不可能实现的。1937年的爱情是那么脆弱,随着旧都的陷落而灰飞烟灭这是必然的。    小说恰到好处的地方是在悲剧开始前结束。这是作者良心使然。作为一个与南京如此接近的人,他不可能不了解那段往事,更不可能不在乎那些伤疤,可能写到这里他已经欲罢不能,但他必须停止。因此结尾就显得格外紧促。作者有太多的话想说,他讲述的时候眼睛里是含着泪的。但他深知个人与历史的平等关系。这也就回到了前面我说的那句话:他一直在避免让个人观点影响艺术创作。    显然,作品中的时间(一年)空间(南京)严重限制了作者的发挥。他本可以写的更出色,但总给人一种还差一口气的感觉。谁都知道他想写的其实就是那一年和那个城市,可到了最后爱情主题却喧宾夺主。我认为这是因为他查了太多资料的缘故。书中随处可见对于历史场景的描述和历史资料的引用。有时候这些历史场景的出现太过生硬了。比如丁问渔听京剧那一节非要用长篇的江青梅兰芳做铺垫。作者想说的话太多了,可是他又非得一句一句的从头说。当然,大多数时候历史还是出现在了恰当的时候,比如小说开头就很精彩。历史给这个波澜不惊的爱情故事编织了许多浪漫而荒诞的小花边,爱情就堂而皇之的当起了主角。   不管你同意不同意,我是这样认为:在历史中写人物容易,在人物中写历史难,单纯写人物就更难。叶兆言选择的是不太成功的第二种做法。而第三种做法,可能只是卡夫卡给我们提供的标杆,如同1937年腥风血雨前的爱情,遥不可及。
  •     叶兆言的这本不甚知名的《1937年的爱情》,我转身要离开阅览室的时候在书架一角瞥见它。一个听上去有些俗气的名字因为1937这个年份有了一丝不同寻常。坦率的说,毫不犹豫地借这本书的最大原因是对南京这座城的莫名向往。我没去过南京,但一直觉得,南京是一个有故事的城市,但它的故事却没办法华丽地讲出来。1937年仿佛褪去了它所有的风流,此后一切矫情的叙述都多少显得有那么点滑稽。我可能会认同丁问渔追求爱情的执着,但却无法真正认同这个人物。他的才华只在于精通数国语言,除此之外,只以追逐女人为乐,国难当头的时刻,实在是担当不起知识分子这个名号。丁问渔对雨媛的爱是一见钟情,一触即发式的。作者只是告诉它发生了,没做多少铺陈,似乎只是给接下来的故事匆匆设一个前提。我不相信,估计丁问渔也不相信他自己追求的是一场精神恋爱。事实上,他在见到雨媛的那一刻就惊叹于她“如仙女下凡似的”美丽。小说里有许多关于1937年南京的种种政治社会现况的描写,相当有趣,但这些叙述又好像只是事后机械地插入在爱情故事之中,与后者永远保持着距离,1937年的历史波涛或是暗流好像完全没有影响男女主人公的生活。叶兆言在后记中说,对于有爱情的人来说,也许战争就可以是不存在的。这么看来,战争的叙述并不一定要走入爱情故事之中。他也许是对的吧,但是我仍很怀疑。丁问渔和雨媛的爱情终于修成正果的时候,在当事人还未来得及细细品味甜蜜的时候,它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毁灭。战争机器一旦启动,个人终究是没有办法置身事外的。1937年南京的人们,注定要遭遇悲剧,即使爱情也救不了他们。小说在日本的舰船从长江上驶来的那一刻结束,屠城还未开始,丁问渔早一步死掉,倒也算是幸运。至于雨媛,大概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但是作者及时煞笔,用另一种方式保全了雨媛的生命。有人说叶兆言在模仿《围城》,但是模仿地比较失败,我认为这种说法有些草率。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1937年的南京倒真像座“围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里,香港的沦陷成全了困在城里的范柳原和白流苏,也有类似的意思。1937年的爱情故事并无寻常之处,真正打动我的大概还是那座民国的城吧。
  •     《1937年的爱情》。作者叶兆言。这部书的名字甚至有些俗气。书中的主人公丁问渔在寻找爱人雨媛的时候,被日本轮船上射来的子弹打中,无声地倒下,再也没有爬起来。作者用了一种极其平淡的语气呈现出了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我相信,作者的内心也是波澜起伏的。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后来仔细想想,觉得这部小说在风格上与钱钟书的《围城》略有相似。诙谐的语言、通篇的嘲讽、轻松的行文、暗藏的蕴义....,读来令人时常捧腹发笑、时而又掩卷深思。比如在开篇对“赶会”一事的描述,就让人婉尔。请看原文:“在一九三七年元旦的这一天,首都南京有许多党国要人,因为参加这样那样的会议,很糟糕地都得了感冒,开会成了党国要人们沉重的负担。有三个会议是免不了的,先去中山陵谒陵,这是最吃力的活,每年新年的第一天都得恭恭敬敬如仪一番,凡上去的人,无不气喘吁吁一身臭汗。然后接着赶湖南路的中央党部,听于右任的新年致辞。最后是去国民政府,再听林森主席致辞。说的话报纸上都要刊登的,三个会连在一起,都代表着一种规格,代表着一个人在政府中所处的位置,谁也舍不得放弃。参加会议的人,赶来赶去,既出汗又受冻,结果就只能感冒。体弱的老先生,会议尚未结束,便打起了喷嚏。”一句“谁也舍不得放弃”道出了所有为官者的心态。累又如何?感冒又如何?可见也都是些浮夸于世、汲汲于名利的人。这种“赶会”的盛大场景,用时尚的话说是“走秀”,也可以说是“显摆”。丁问渔也“赶会”。他出场时的红睡帽、红领带、西装、手杖、灰呢大衣,他顶着外文系教授的头衔,配着这一套滑稽的装办,以及他面对女生时毫无遮掩的兀自发光的眼睛,定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此不符于世、看似不甚“厚道”的外表,他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丁问渔年轻时放荡不羁,成为众人眼中的另类。不管是他的行为、思想乃至衣着。大家一直在悠闲地看他错误百出的爱情笑话。但他不在乎世人的眼光,爱怎么活就怎么活;他是某种程度上的异类,不想引人注目都难。好在他幸运地出生在一个银行世家家庭,生计不愁。也许正是因为他的显赫的家世、复杂的留学背景、优越的工作,养成了他这种独树一帜的不羁的性格。不然难以想象像他这样的人怎样才能顺利地生活下去,也许会不如他的车夫和尚。对于丁问渔来说,没有什么值得特别注意和倾力的事,而爱情是他唯一不败的奋斗目标。他经历一个个的女孩,直到他遇到心中的女神雨媛。为什么说是女神?这不是一个俗气的赞美之词,而是在他心中,雨媛真的和女神一样。他一见钟情爱上她,尽管他在初次见面后的日记上写过“我没有什么过于奢侈的想法,只是想和她做一个永久的朋友,乃是有生以来最大之欢乐,此事当竭力进行。”这种真心与调侃并存的纨绔语言。他希望她的婚姻幸福,没有过份地奢望得到她。这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爱情——雨媛是丁问渔精神上的伴儿。尽管他在这场爱情拉力赛中笑话倍出,历经坎坷,但丝毫不影响他对雨媛爱慕的心意。终于,丁问渔和雨媛在一起了。可短暂的甜蜜之后,却因为战争的到来离开了彼此,战争造就了小说的快速结局。丁问渔再没有见到雨媛。至此,我在阅读过程中的所有会心的微笑都一下变成了心酸的痛楚。我为这对恋人没有长久地走下去而感觉痛心。这使我一直如刺在喉——为什么王子公主没有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丁问渔在倒下的那一刻,也许并没有更多的遗憾,他终于已经和心爱的人走在一起了,他们惺惺相惜彼此爱慕,对于丁问渔来说,这已经足够了。他唯一不放心的是,雨媛是否已经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了。这样的结局凄美、震撼人心,也可以让人回味悠久。如果有人正爱着你,那是你的幸福。你可以不爱对方,但绝不要鄙视,因为那颗爱你的心是真诚的。另外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读者随着丁问渔的社交,可以间接地接触到许多耳熟能详的名人——除了那些党国要人。比如海明威、纳博科夫、博尔赫斯、庞德、叶芝、萨特、毕加索、莫迪里阿尼、徐悲鸿、张道藩、陈毅、邓小平、周恩来等,甚至提到了张爱玲的母亲。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风雨南京城
  •     读了《痛史》之后读任何以近现代史作背景的小说都怀疑作者有the impulse of authenticating...;话说我们要从马尔克斯那里断奶啊...
  •     也是看了阿城的常识与通识,才读的,这书名,显然俗气。丁问鱼,好像是中国的堂吉诃德,对多西尼亚般的痴迷。只不过雨媛是真正的贵族小姐。 如果说姐姐是丁问鱼的一个梦,那么他便是丁问鱼成真的梦。
  •     这部小说与《围城》的区别在于没有任何通融的余地。把一个痞子渲染得如此浓墨重彩暴露了作者急于摆脱历史的迫切心情,在一部小说中植入众多的历史人名就注定了作者的金蝉脱壳不如张爱玲那般从容,他始终带着镣拷跳舞
  •     结局最精彩
  •     这也是一个“叔”的耐情故事
  •     在杂志上看的。
  •     第一本书
  •     作者想写成史诗,结果却写成了一个蹩脚的爱情故事,好在最后还来了一发。虽然喜欢叶兆言,三星不能再多了。
  •     小说结束的时候,正是屠杀开始之际,正是许多妇女遭难之时;南京似乎只有在怀旧中才有意义,在感伤中才觉得可爱; 丁问渔的执着,或者更确切的说是疯狂,其实不是因为雨媛的美,而是对自己的一种近乎偏执的肯定。“我不想要任何结果,但是请允许我爱你”这是一位男性作家替世间男子说出的最真挚的一句话,男人可以见一个爱一个,come santi。。。
  •     记得结尾主人公是被日军的机枪扫射。小说感觉终究还是消遣的读物,读起来轻松,读完容易忘记,只记得情节。
  •     女人都渴望被丁问渔爱上吧
  •     雨媛好可怜!
  •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故事的背景太凄绝。而嘎然而止的结局,太痛。
  •     没太得到。
  •     还是因为姜文 大概是因为历史 看的时候无法避免带着时代的悲悯 也无可遏制想象 自己像这样深入骨髓的时候 又嫌稚嫩 难过到落泪 也想未来的可能性 可惜遥远到含糊不清 最后只好打开“一步之遥”看 于是在结尾看到堂吉诃德 丁问渔和喀秋莎
  •     无聊可以看看的小说 非常理解作者的懦弱和天真……很多时候这种作者最后都变成了情节的奴隶
  •     感觉男主角就是被自己的空想浪漫主义爱情给作死了。
  •     大一时看的,人在异乡在脑海中构建老南京的图景
  •     还行,当年历史的那部分写得好,爱情太不像真的,脸谱化
  •     从250到307页 空缺... 谁能告诉我结局是什么...
  •     在大学的图书馆里看的,还记得丁问渔,任雨媛,虽然丁最后死了,但是他的辛苦的爱情成功了,在那一个年代,这爱情生长的是有多不易,还附上全民族命运的悲剧背景。后来翻看历史真是希望任雨媛可以逃出去,逃出南京,在那时期那儿是地狱!!! 有机会一定要去南京走走
  •     宋老师的课上读的
  •     这个我竟然没有马克,奇怪,当然读的不是这本,而是收获上的发表
  •     还不错。可与霍乱时期的爱情比较读. 但作者功力略缺
  •     当时读大学是在收获上看的吧。看得我心都碎了。战争,你到底是我们的心魔!
  •     青春期的读物。
  •     没感觉……不过丁问渔这人倒是有点越看越可爱的。
  •     有点像倾城之恋的升级版。
  •     之前就看了,后来一直想买,我认为这是当代中国作家对爱情描写最好的一部小说。
  •     穿插在大事记里的无厘头爱情。我觉得爱情不是抢眼之处,生旦净末丑各相嘴脸最是精彩。
  •     其实我想找一本关于国军小军官的书,参谋神马的,一直找不到,找了半天,这本差强人意了。。。
  •     看不懂想表达什么,很乱写的,大历史洪流下的小爱情故事么?
  •     一塌糊涂的哭泣。。。
  •     在路上想起叶兆言《1937年的爱情》,其实是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山寨版。感觉这样的一生就是浪费,似乎只有等待是唯一重要的事情,其他的一切,都是等待的间隙临时做点别的,就好像一场大赛直播开始之前,插播点新闻,等到大赛正式开始,一生也就完了。可惜只有那插播的新闻,才是整个晚上真正的内容,我们从来都是心有旁骛,从来不曾安静欣赏。
  •     中学时读的报纸连载。读来非常脏,非常不舒服,非常没意义,打三星已经算尊重劳动了。
  •     很早以前在收获上读到的,很好看的作品,个人很喜欢
  •     并不让读者感到刻骨的爱情。但很可爱的人物,只能到这了。
  •     结局着实出乎我的意料。有点哀伤。其实丁问渔也只是个为着爱而不顾一切的,生活在内心构建的象牙塔里还没有成熟的男孩子而已。
  •     永远记得丁问渔那根天真的拐杖。
  •     2005;结尾还挺震撼的,日本鬼子对着岸上扫射,死亡就这么粗暴直接地不约而至
  •     我是为了1937年和南京才读的,有些失望
  •     wartime romance
  •     以为会很好,没想读了真的觉得一般般。
  •     1937年的背景下注定是个悲剧
  •     觉得书名凸显爱情,但主要描写的还是隐藏在一个爱情故事里的1937。貌似是身边的爱情和遥远的战乱,实际上却是步步紧逼的战乱,和看起来深情得可笑的爱情。
  •     艺考的时候,老师问,你最喜欢读哪本书?脱口而出
  •     好像有些情怀只有南京人才能体会
  •     1937年的南京,1937年的爱情。
  •     很有历史感,一种挽歌的忧郁和上帝般由上而下的深深悲悯自始至终贯穿。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