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杨德昌

出版日期:2014-9
ISBN:9787100106095
作者:王昀燕
页数:365页

内容概要

王昀燕,本名王玉燕。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2009年起,长期为独立电影媒体《放映周报》撰稿,观察敏锐,文字兼具理性与感性。
编著有《台湾电影的声音》、《爱LOVE:电影写真书+爱的纪录》。
代表作《再见杨德昌:台湾电影人访谈纪事》一书在台湾的出版,被《放映周报》总编辑林文淇认为“办成了难以办成的事”。

书籍目录

推荐序
林文淇:“我都没办成,你办得成吗?”
作者序
天真的冲动
台湾新电影旗手
小 野:重振新电影的决心与志气
吴念真:他在写论文,而非描述
柯一正:遥想那段相濡以沫的美好时光
亲密战友&友人
余为彦:相信就能看得见
舒国治:他本身就是最强的阵容
专业技术人员
杜笃之:创作长路上,相互倚赖的合作伙伴
廖庆松:每一部片子里都有他的影子
陈博文:让影像成为有想象空间的载体
张惠恭:展现自然光源的丰富层次
杨德昌的子弟兵
鸿 鸿:我好像也掉进同样的回圈里
陈以文:戮力追求一种绝对
王维明:打开新的思维方式
陈骏霖:讲自己想讲的故事
杨德昌的演员们
金燕玲:放手去演,自然地融入角色
张 震:他就是我的模范
柯宇纶:拍电影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
附录1
杨德昌×台北 电影场景散步地图
慢游《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与《一一》电影场景
附录2
杨德昌年表
附录3
杨德昌作品年表

作者简介

本书深度专访十六位曾与杨德昌共事的电影人——小野、吴念真、柯一正、余为彦、舒国治、杜笃之、廖庆松、陈博文、张惠恭、鸿鸿、陈以文、王维明、陈骏霖、金燕玲、张震、柯宇纶。他们涵盖了制片、导演、编剧、录音师、剪辑师、摄影师、演员等多重身份。他们或是以友人的立场发声,或是从师徒的关系出发,抑或循着个人的专业提出见解,情理交织,全面回顾了杨德昌的创作生涯,多侧面、立体式地还原了这位电影哲人及其作品。藉由这些所网罗的珍贵的第一手史料,藉由这些走过台湾新电影的资深电影人对那段相濡以沫的美好时光的追忆、缅怀与思索,揭开了台湾电影史上异常动人的一页,为热爱台湾电影的人们留下了珍贵的时代记录,也为读者亲近杨德昌电影作品独辟了一条非凡的蹊径。
书中附有“杨式电影”台北场景地图、大量私人珍贵照片、杨导原创手绘手稿及杨德昌作品年表,都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杨德昌电影乃至台湾电影的重要参考资料。


 再见杨德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如果说有哪个电影人在这个时代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让诸多影迷为之追捧,在影像背后津津乐道他的过往和影响,在屈指而数,大师没落的当代,一个被称为殿堂级的电影大师杨德昌就是其中之一。王昀燕完成了一件在他人看来难以完成的事,杨德昌在07年的6月29日去世之后,这本对曾经和杨德昌共事过的电影人来说意义非凡的访谈录在七年之后付诸出版。正如书中所说“访谈对象包括台湾著名电影人小野、吴念真、柯一正、余为彦、舒国治、杜笃之、廖庆松、陈博文、张惠恭、鸿鸿、陈以文、王维明、陈骏霖、金燕玲、张震、柯宇纶。内容以杨德昌的电影为主轴,旁及十六位资深影人的从影小史,于其中各自专业出发而对电影的看法。”“全书借由口述历史,深入台湾电影的创作现场,多侧面、立体式地还原了一位电影哲人的形象及其电影作品,留下了珍贵的时代记录。这些原始素材,一方面可以作为大众亲近杨德昌作品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台湾电影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在杨德昌逝世十周年之际,对于电影和热爱电影的人来说,我们会揣测如果“追风”最后成片会是一副怎样的光景,我们会揣测是不是以后还会有人,用杨德昌的方式去拍电影,去构建这个离现实很近的世界。无论是早期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还是最后一部作品《一一》,杨德昌总是在还原我们当代人的情境,而这种无法被摆脱的情境构成了我们的人生,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在杨德昌的电影里找到自己的影子,从前,现在,还有将来。正如贾樟柯所说:“杨德昌告诉我们,一部电影可以解释整个世界,一部电影也可以囊括中国社会的全部。”正如焦雄屏所说:“杨德昌是世界电影的殿堂级人物,他代表了台湾电影的巅峰,对电影语言的现代化有着突出的贡献,他对电影语言进行拆解的手法。通过电影对心灵透彻的剖析,已经超出了电影的范畴。”
  •     我看过杨德昌的《恐怖分子》、《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独立时代》、《麻将》、《一一》,很爱这位导演。可以说,他是我最爱的台湾电影导演,超越李安和侯孝贤,完全没有人可以和他匹敌。可是,我只对《牯岭街》和《一一》有印象,《独立时代》有依稀的印象,剩下两部,几乎完全不记得。不是电影不好看,实在是看的时候年纪太小。《牯岭街》和《一一》反复看了很多很多遍,才会记忆深刻。可就算是看了多遍的这两部,我也不敢说我就悟透了杨导想表达的一切。我只能看到我想看到的,于是每次重看,就会产生不一样的体验。连他的作品都记不清,自然也就对他的生平不甚了解。除了知道他与蔡琴有过一段长达十年的柏拉图式婚姻外,我没有关注过任何他本人的事,直到看到这本书。就像《星际穿越》里突然从书架上掉落的书,砰地发出一声响,迫使我将它拾起,重温,然后知新。16位影人的采访,组成了这本书。有杨导的好友、搭档;也有他的弟子、演员。这个高大的导演在他们的描述和回忆中逐渐清晰。在同辈的好友眼中,他是坏脾气的,坚持己见的,用英语思考的,为了作品好看不惜一切代价的。他要花很长很长的时间去筹备一部电影,经常在已经完成大半的时候想要放弃改为另一个故事;他的台词不许演员随意改动,因为每一句台词都有他的用意;他对每一个细节都很苛刻,他追寻自然的东西,表演,以及光线、声音。这个美国回来的高瘦大男孩,总是在腰里别一个随身听,观察着生活,反思着生活,配着古典乐。在晚辈眼中,他是笑眯眯的,爱听故事的,愿意传授指导和鼓励年轻影人的。他总是爱问对方对某个地方某件事情某部电影有什么想法看法;他宁可让对方复述一部电影而不是自己去看;他需要知道其他人的想法,而不是他自己的。他总是能搭建出一个非常庞大且完整的故事,饱含了当下的社会背景、人际关系和情绪;他也总是用情绪来挑选演员,素人演员里自发的情绪会令他感动。他鼓励每一个想学电影拍电影的年轻人,不吝啬告诉他们经验,甚至常常唤他们来帮忙打工,随他们偷师。他带出了《赛德克·巴莱》的魏德圣,带出了《不能没有你》的戴立忍,还有《一页台北》的陈俊霖。这些弟子们的身上,至今还散发出师傅的气质。他是热爱电影的,所以在念完了电子工程学硕士之后,在已经申请到了麻省理工及哈佛的建筑系之时,朋友问他:你念完建筑会不会还是想拍电影?他想了想,毅然回台,开始拍片。感谢他的这位朋友,不然我们将没有这美好的7部半电影。7部半,和塔可夫斯基一样,只留下了7部半的作品,却够我们一直看,一直看,直到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明白自己所在的空间和轮回。就像《牯岭街》中小四手上的手电筒,在黑暗中慌乱地扫出轮廓;就像《一一》中洋洋的镜头,找到自己看不到的那一面;就像塔可夫斯基《乡愁》中的蜡烛,无论是否行得通,我们都要点燃希望,用灵魂去拓展灵魂。
  •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关于杨德昌的书,以前只看过电影,印证了自己的几个判断:1. 他喜欢研究建筑,喜欢听交响乐。他有立体的,结构性的思维方式。不是平面的,线性的思维方式。2. 他脾气不好,不太懂得与人相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内心追求完美,不能容忍一些东西,一旦触碰到他,他一定以激烈应对。几个没有想到:1. 他完全用英文来构思,来思考,语言本身可能就有思维方式的差异。2. 他的剧情完全是他“规划”出来的,而这一切居然跟实际生活是吻合的。把人放到那个环境中,那个社会结构中,人物的生命轨迹,是可以让杨德昌这样“情商”非常低的人,精准预判的。3. 他把所有朋友都得罪遍了,只有他过世之后,有了时空距离,一切归于平静后,很多人才能够客观的想想他这个了不起的人。4.911之后,他说从今以后这个世界就变了。国家之间的冲突会被“宗教”冲突代替。5.如果按照他的思考方式,他的两人妻子,一个是通俗歌手,一个是钢琴家,其实这个选择是必然的。6.这样的大导演,每个月去邮局领3万台币的生活费,谁能想到呢?!7.他不是不懂这个社会,他觉得他和朱延平可以拯救台湾电影界。金城武跟他擦肩而过。按照他的性格和金城武的为人,他应该能够喜欢金城武,而他的绘画,思考方式,做人的态度,应该能够跟金城武合拍。金城武遇到他,之后再遇到王家卫,演艺事业应该非常不同吧。8.他就是一个天才,其实某些特制跟乔布斯非常像。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我不知道的事有很多 我想做一个像你一样如此坚持的人
  •     第一次看杨德昌的电影是初中的时候,然而少不更事的年纪完全没办法理解杨导深邃的电影视角,甚至那个时候看了几部他的电影都草草了事看不下去。今天读到这本书非常感动,也许是时候再重温很多以前看过的电影了,相信现在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     意外的发现了一个不得了的年代..... 现在是什么情况呢?(?_?)
  •     毕竟不是杨导本人主观表达,与期望了解的东西有差别,更关注的是电影制作的各方面,以及台湾新浪潮电影的发展,对于了解台湾电影发展有参考。另外吐槽一下作者问问题的方式。
  •     不是完美的杨德昌,是立体的杨德昌,是最爱的华语导演。
  •     好看的,颇有诚意的采访和回顾。人物立体,角度多。可能是作者能做到的最全面了。
  •     作者对杨德昌还是挺用心的,所以采访的时候提的问题都挺有水平的,问的好,答的自然也很好了;看完后,当然是想把他的片子再看一遍,《牯岭街》和《一一》当然最能体现他的nb,但最爱的还是恐怖分子,比起那两部,恐怖分子更窄,却更深邃。没有杨德昌的才华,却有他的一身臭脾气。
  •     看的时候有时会想哭,有时又笑得像个傻子。
  •     每个人眼中的杨导都是不一样的,我是因为杨导的一一认识了吴念真,这个最会说故事的人。
  •     看的时候补了一些杨德昌的电影,看得断断续续,大致理顺了从中影开始的一些事情。但不是很过瘾,感觉更适合电影迷,纯粹读者的话,少了点儿什么。
  •     通过好友同事弟子伙伴的回忆,再现一幕幕细密又温馨的大师养成记,对挚爱的坚持,死而无憾。
  •     应该叫《杨德昌和他的朋友们是怎样拍电影的》,收获很大,虽然主线是情怀粉暴多的杨德昌,但没有沉溺在情怀,核心是讲这一代台湾电影人的工作方法。作者在采访的铺排方面能看出是下过苦功夫的,非常有学霸风范。看过关于讲台湾电影的书里最务实的一本。2016-05-03 在读
  •     大师往往都有多面才能,我们只窥得冰山一角,就叹为观止了;也许是多领域的融汇贯通才能铸就大师。工程、建筑、艺术、电影...这么多元素共同塑造了他独特的眼光和深刻的思维。
  •     還有四天就是楊德昌導演的祭日了,大師走好
  •     听人说,有一回,张震老配不好,杨导怒极了,冲到配音间去,一把抓起他的衣领,扬言要找他出去单挑,这时,旁人便跳出来相劝了,“哎,一个14岁的孩子,你跟他单挑什么呢?”
  •     杨德昌和他的朋友们,借由他人之口得见他人之眼中的杨导,很好的了解其个性和拍戏风格。
  •     口述。
  •     杨德昌和他的伙伴们是这么拍电影的。
  •     收入"骗钱的书"豆列
  •     太琐碎
  •     这本书不是纪念杨德昌的,而是纪念那个年底。
  •     刚读完,发现今天是杨的忌日
  •     看个图片
  •     没意思
  •     了解一个全面的杨德昌之余,其实我更重视的是,通过他人去思考我自己是谁。这是看访谈类书籍最大的趣味。
  •     1. 意料之外的好书。2.前言中作者总担心自己凭借热情是否可能担此重负,真的想跟她说,她完成的非常好。3. 结构就好,找的方方面面跟导演有关的电影人,专业面相就已经比较完整,而且把他的性格,为人,艺术追求说的非常详尽,非常有内容,比泛泛而谈更对得起导演。4.杨德昌的确值得研究。
  •     因为是访谈形式,对于不了解台湾影史的我来说,读不出什么内容
  •     感动
  •     也许不过是因为急于分享自己内心那个太过精彩的世界却碍于现实条件的制约总是未能尽兴,他总是沉默又急切、天真又沮丧。跟上他需要时间,但他等不到了。
  •     又打风,真的很烦!
  •     杨德昌想骂人的时候跟对方说:你等我一下。结果去了三个小时没回来,这期间都在骂他。哈哈哈哈哈。关于阴晴不定、又极度不信任人的性情,我自己太有代入感了。果然隔开反射到自己的形象,很是不可爱。读泪了好几次,不可复制的时代和群体。
  •     光陰的故事。
  •     “我们何其幸运地生长在这个不幸的时代(We are luckily unlucky)”
  •     杨德昌侯孝贤吴念真对这几个名字其实是一直傻傻分不清楚,感觉一会是演员一会又是导演的,看了这个好像有点明白了,原来他们几个是一起的啊,大概也是有了他们才有了现在台湾的新电影。只看过杨德昌的一一。感觉现在心太躁,很多电影看不来,应该找个时间静下心来把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补了
  •     装帧理想。“电影开演了,突然,一个摄影记者手持ENG摄影机冲到荧幕前方,欲拍摄第一、二排观众的神情。此时,只听见杨导大喊一声:‘我操你妈的X’!随即冲到前面去,踹那人,一路将他驱逐至外头。”【346】
  •     可见作者的用心,这本反倒比法国那部有料多了。也从侧面了解杨导的性格以及早先片中各种客串的熟人,他的才华与他的性格一样光芒毕露,好在还有一一让我们追忆。
  •     杨德昌是个不会拍电影的天才。
  •     难得一见的好书,其中子弟兵的那些采访尤其喜欢。有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又有资源去支持,导演们真是一群幸运的动物。
  •     了解杨德昌,了解那个时代的台湾电影。
  •     关于杨德昌的两本传记,大同小异
  •     史料性质的。很珍贵。喜欢里面,每一个不完美但用力做电影的人。
  •     有实力的姑娘做的有实力的采访 可以和《无人是孤岛》一起看
  •     读了这个 才知道在台湾 有多少电影人是因为杨德昌才把电影当做一种信仰的 而换句话说 其实杨德昌就是一种信仰
  •     好书,每个人说的都很好,就是太短了
  •     图文编排很棒啊。最开心是看着每一期的那些高清的电影截图,剧照。关于杨导,作品以及这背后的电影工作者的努力,是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     一代台湾电影人的记忆 新电影运动背后的故事 电影制作的细节推敲和完美主义 从业者的敬业典范 研究者的反思明镜 学习者的钻研楷模 第十年 杨德昌
  •     這本 除了算記錄類 其實也很偏學術 妳可以看到拍電影這件事 沒那麼簡單 而且可以謂之十分復雜 然後通過這麼多人 再現楊德昌導演細緻 熱情做電影的一生
  •     还不错
  •     谢谢!谢谢!
  •     我们何其不幸地生活在这个不幸的时代。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