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探讨

出版日期:2012-3
ISBN:9787536064003
作者:李宗桂
页数:451页

内容概要

李宗桂,四川眉山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当代中国文化、现代新儒学。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化概论》(1988)、《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中国文化出路探讨》(1992)、《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1997)、《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哲学省思》(2011)、《中国传统文化探讨》(2012)、《当代中国文化探讨》(2012)、《广东文化的多维思考》(2012)等。与人合著、作为第一作者并主持的著作有《中华民族精神概论》(2007)、《文化精神烛照下的广东——广东文化发展30年》(2008)、《时代精神与文化强省——广东文化建设探讨》(2012)。主编“中国文化与现代化丛书”(1992)、 “大思想家与中国文化丛书”(1996- 2001)、“中华民族精神建设丛书”(2007),以及《儒家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1998)。在海内外发表论文二百余篇。研究成果曾获中国图书奖、全国优秀图书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研究成果奖、教育部优秀教材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广东省政府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

书籍目录

上篇 文化史视角中的图景阐释
中国 文化的流变和分期
一、中国文化的孕育期
二、中国文化的雏形期
三、中国文化的定型期
四、中国文化的强化期
五、中国文化的转型期
周公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一、贤人政治的典范
二、开创礼乐文化的先河
三、开启仁德政治的路径
四、创造性利用天命观念
五、促进传统崇拜的形成
对关于《周易》的两个传统观点的质疑
一、孔子与《易》有关论质疑——向冯友兰、张岱年先生献疑
二、《汉书》有脱文,“农祥”非“农星”——李镜池《周易通义》质疑一则
先秦诸子礼学的思想趋势
儒家哲学的特质与中国哲学的拓展
一、儒家哲学的特质
二、从文化哲学层面拓展中国哲学
战国秦汉思想文化的若干问题
一、评价儒法两家思想的功用不能简单化
二、董仲舒在思想上为汉家创制
三、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互补
孔子天命观的文化内涵和内在矛盾
一、孔子论天
二、孔子论命、天命
三、孔子论鬼神
四、孔子天命观的矛盾性
荀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一、奠定传统礼治模式的思想基础
二、为西汉中期的思想统一提供了理论前提
三、开启了儒学自我更新的范式
四、弘扬了儒家道德自我提升的至上性和正当性
《春秋公羊传》的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
一、公羊学思想的正面价值
二、《公羊传》与国学经典
三、公羊学属于汉学、义理之学
汉代礼治的形成及其思想特征
一、礼治孕育阶段:从高祖立国到文景时期(西汉前期)
二、礼治确立阶段:从武帝到昭帝宣帝时期(西汉中期)
三、礼治成熟阶段:东汉章帝时期
四、汉代礼治的思想特征
关于汉代经学的若干思考
一、经学内涵及其发展阶段
二、先秦无经学,经学形成于汉代
三、汉代经学派别分为古文经学、今文经学和谶纬之学
四、经学流派分为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之学和宋学
五、汉学包括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六、汉代经学的文化价值
《白虎通义》与汉代思想文化
一、军事、政治、思想:春秋战国到西汉中期的三种统一方式
二、《白虎通义》:思想统一制度化、学术政治化的标志
三、雄浑壮阔:汉代精神的特征
《淮南子》与《春秋繁露》的思想同异
一、天人理念和思维方式的相似相通
二、学派归宿和最高范畴的相异相悖
董伸舒:秦汉思想的统一者
一、中国社会从战国到秦汉的历史转折
二、寻求思想统一:秦汉之际的社会思潮
三、董仲舒思想的旨趣
四、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及其评价
董仲舒伦理观的现代省思
一、正谊明道的义利观
二、性善情恶的人性论
三、三纲五常的道德论
董仲舒的天人思想及其文化史意义
一、互感互动的天人感应论
二、同类相副的天人合一观
三、君主持中的天地人相参说
四、董仲舒天人论的文化史意义
董仲舒的文化贡献
一、文化中国的理想追求
二、继往开来的儒学大师
董仲舒对封建制度文化的整合
一、读书致仕的政教合一论
二、忠孝一致的家国合一论
三、儒表法里的礼法合一论
下篇 文化观引领下的意义探寻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自强不息
二、正道直行
三、贵和尚中
四、民为邦本
五、平均平等
六、求是务实
七、豁达乐观
八、以道制欲
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一、坚韧不拔的从道精神
二、贵和尚中的和谐理想
三、“文化中国”的包容意识
四、守成创新的进化意识
五、崇德重义的价值追求
六、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功能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表现及其特质
一、道德至上
二、整体直观
三、类比外推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及其特点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古代哲学
二、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
从民族性看中国传统文化
一、文化民族性在传统文化中的表现
二、坚持自主精神,光大民族情怀
国学与时代精神
一、国学的内涵、内容和范围
二、国学论争的实质是如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三、国学与时代精神的双向互动
国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一、什么是精神家园?
二、国学文化中关于精神安顿的思想
三、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若干问题
一、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功能
二、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三、中国文化精神研究的多元见解
四、人文精神与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的关系
儒家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进路
一、儒家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两重性
二、儒家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切实进路
孟子仁义礼智思想的当代意义
一、现实呼唤失落的文明
二、仁义礼智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三、孟子仁义礼智思想的当代意义
思想家与文化传统
一、思想家、文化传统的内涵
二、思想家促成的主要文化传统
三、思想家铸造文化传统的主要途径
四、思想家与文化传统的关系
五、吸收历史资源,重建文化传统
儒道对立互补的根源及其表现
一、阳刚与阴柔
二、进取与退守
三、庙堂与山林
四、群体与个体
五、恒常与变动
六、肯定与否定
思想文化在历史上的民族凝聚作用
一、崇德重义的价值取向
二、整体趋同的思维方式
三、成圣成贤的理想人格
四、重和去同的伦理观念
儒学中庸之道与两岸社会和谐
一、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发展
二、中庸之道的主要理念与两岸社会和谐
生态文明与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真义
二、天人合一思想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
后记

作者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探讨》分为上篇文化史视角中的图景阐释和下篇文化观引领下的意义探寻两部分,内容包括:中国文化的流变和分期;周公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对关于《周易》的两个传统观点的质疑等。


 中国传统文化探讨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中国传统文化探讨粗粗查看了这本书,根据书中的描述,也为中国问什么如此的关注现世而不像希望世界那样信仰基督,已获得重生,不得不说确实找到了点依据,儒家学说在传统文化中占用很重要的比重,儒家文化注重现世,在这种氛围中一代一代的中国人经受了很多的洗脑,让我们特别的注重现世。文中主要在描述汉朝如何修订与制定礼制,而后面的王朝也只是继续汉朝所制定的规则前行,所说有点变化,但实质上面的变化差异不大,在武帝,元帝,宣帝,这三代帝王的行政力量下,儒家确实成为了帝国统治的基石,忠君思想在儒生的选择下,深入到每个人心中,这点说不好对与错,儒家的选择是统治阶层面对帝国所需要的选择,儒家的守成与教化民众,维护社会的稳定性上面存在着其他学说无法比拟的优势,也可以说是儒家学说的幸运吧,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精英,魏晋时期的玄学,宋明的理学只是儒家学说的延续,玄学的形成有其历史环境,在命不保夕的环境下,只能寄托于这种清谈的风气。宋明理学,进一步的让整个社会步入一种僵化的环境,确实流毒长久,现在有些文章对朱熹的个人生活进行评说,这点上面来看确实无太大的必要,只能算是逗比而已,文化学说的脉络清晰可见,对于人性确实那样的不够理解,我们的文化一直在尝到仁义礼智信,可惜我们很多时候都只是学会了这些文化中的糟粕,能做到这些一般也都会在历史上面留下痕迹,难怪有人发出感概,在当今的社会中,能够好好的看看书的人太少了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中国传统文化探讨
      粗粗查看了这本书,根据书中的描述,也为中国问什么如此的关注现世而不像希望世界那样信仰基督,已获得重生,不得不说确实找到了点依据,儒家学说在传统文化中占用很重要的比重,儒家文化注重现世,在这种氛围中一代一代的中国人经受了很多的洗脑,让我们特别的注重现世。
      文中主要在描述汉朝如何修订与制定礼制,而后面的王朝也只是继续汉朝所制定的规则前行,所说有点变化,但实质上面的变化差异不大,在武帝,元帝,宣帝,这三代帝王的行政力量下,儒家确实成为了帝国统治的基石,忠君思想在儒生的选择下,深入到每个人心中,这点说不好对与错,儒家的选择是统治阶层面对帝国所需要的选择,儒家的守成与教化民众,维护社会的稳定性上面存在着其他学说无法比拟的优势,也可以说是儒家学说的幸运吧,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精英,魏晋时期的玄学,宋明的理学只是儒家学说的延续,玄学的形成有其历史环境,在命不保夕的环境下,只能寄托于这种清谈的风气。
      宋明理学,进一步的让整个社会步入一种僵化的环境,确实流毒长久,现在有些文章对朱熹的个人生活进行评说,这点上面来看确实无太大的必要,只能算是逗比而已,
      文化学说的脉络清晰可见,对于人性确实那样的不够理解,我们的文化一直在尝到仁义礼智信,可惜我们很多时候都只是学会了这些文化中的糟粕,能做到这些一般也都会在历史上面留下痕迹,难怪有人发出感概,在当今的社会中,能够好好的看看书的人太少了
  •     一般般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