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特的一生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8
ISBN:9787503664526
作者:[英] 妮古拉·莱西
页数:422页

章节摘录

书摘到1921年,赫伯特在切尔滕纳姆的苦恼已经严重至极,以至于他试图逃离那里。这对于一个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一个极端做法。不过,父母生意上的萧条意外地解决了他的困境。第一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时,经济条件相当恶化,节日旅行的人也锐减,而且,人们对毛皮之类的奢侈消费品的需求量也大大降低。西姆·哈特难过地写信告诉赫伯特,自己不得不让他离开“这所极好的学校”。可对于赫伯特来说,这真是“一条来自天堂的消息”。他由此同自己的哥哥一样,被送往布拉德福德中学。直到1926年,他都一直待在那里,接受了整个中学教育。然而,即使是切尔滕纳姆那段短暂而又不快的日子,他也给自己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获得牛津大学的奖学金及毕业之时,他收到来自那所学校教师的数封热情洋溢的贺信,其中一封还问他是否能够将他在牛津取得的成功归属于“切尔滕纳姆老校友”的荣誉。赫伯特在信的页边毫不犹豫地写了一个“不”字。    赫伯特最终转入布拉德福德学校,这为他提供了一个能实现自己学术潜能的环境。而且,在那里,他找到了一种归属感和作为个人受到尊重的感觉。布拉德福德学校是一所男子中学,教育水准不俗,学生们具有广泛的社会背景。由于还没有从切尔滕纳姆的不快经历中恢复过来,所以赫伯特最初不那么自信,还无法适应这种不同校园文化的急剧变化。好在命运垂青,在开头几周,年轻的莱斯利·斯泰勒(kslieStyler,他后来成为赫伯特在牛津大学的同事)受学校的委派来照顾赫伯特。他很快就安定下来。当他回顾在布拉德福德的时光时,他认为那是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之一,而且正是这段日子最终决定了他未来的职业。布拉德福德的氛围更加开放,管理也不那么严格,让人感觉如同在美丽的乡间散步。慢慢地,赫伯特越来越强烈地爱上了这个地方,他也进一步培养起自己敏锐的美感。学校有几个教师特别优秀,他们的课堂让赫伯特内心深处感到有一种不断进行思想交流的兴奋。戈达德(Goddard),古典文学的指导老师,对奥地利思想家奥托·斯宾格勒(Otto spengler)的思想很感兴趣。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提出一个命题,即文明的发展经历是一个繁荣与衰落的循环路线。戈达德带领赫伯特进入一个重要而又具有许多智识乐趣的哲学领域,既让他对大量假设和普遍原理的爱好得到满足;同时又通过更为正统的教学手段,使赫伯特对语言的各种精确的细微差别颇感兴趣。    P18-19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这是一本关于一个复杂而精彩的人物的引人入胜的传记。莱西的叙述生动地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牛津大学的哲学与法理学风气。该书以敏感、机智及权威的笔触,描绘出哈特在大学内外的完整人生。”    Simon Blackburn,剑桥大学哲学教授    “本书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成就。妮古拉·莱西的阐述精彩纷呈:不仅展现了H.L.A.哈特这个人,包括他的生命、婚姻、战时工作、性取向、自我怀疑以及反犹太主义经历,而且展现出牛津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及70年代的面貌。她表明,哈特在剑桥、马萨诸塞、纽约、耶路撒冷及世界各地广交朋友,在与这些朋友的砥砺之下,他发展和完善了自己的思想,对法理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更让人赞叹的是,莱西在生动重现哈特家庭、朋友圈子及个性的同时,并没有削减哈特思想的力度,也没有低估他作为法学家及公共知识分子的持论。掩卷之后,我们既理解了哈特所提出的法律的衍生规则,也了解到战争期间的间谍活动。这本传记文字清新,让读者在品味哈特学术与人生的同时,度过了一段趣味盎然、获益匪浅的经历。”    Jeremy Waldron

内容概要

妮古拉·莱西,伦敦经济学院刑法和法律理论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社会与政治理论兼职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书籍目录

“爱这个世界”:哈特和法律实证主义的关怀(译序)
致谢
传记作者对于本书方法和材料的说明
绪论 一个生活在局内的局外人
第一部分 北方和南方
第1章 哈罗盖特、切尔腾纳姆、布拉德福德
第2章 一个牛津学者
第3章 从失败走向成功:伦敦与律师业
第二部分 变动与延续
第4章 珍妮弗
第5章 从律师会馆到军事情报部门:MI5,婚姻生活,为人之父
第6章 牛津的另一面
第三部分 黄金岁月
第7章 向法学家推销哲学:法理学教授
第8章 英国人眼中的美国法理学:1956—1957年在哈佛
第9章 哲学视野中的法律:《法律中的因果关系》、《法律的概念》
第10章 西方和东方,加利福尼亚和以色列:《法律、自由与道德》;探访凯尔森;刑法的道德性
第11章 纪律、惩罚与责任
第四部分 教授职位卸任之后
第12章 老小孩和小老头:边沁与布雷齐诺斯学院
第13章 噩梦与美梦
注释
参考文献
本书中相关人物的生平简介
索引
翻译致谢

编辑推荐

《哈特的一生:噩梦与美梦》讲述的是关于一个复杂而精彩的人物的引人入胜的传记。莱西的叙述生动地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牛津大学的哲学与法理学风气。该书以敏感、机智及权威的笔触,描绘出哈特在大学内外的完整人生。《哈特的一生:噩梦与美梦》荣获:2004年斯威尼奖;詹姆斯•察特•布菜克传记文学奖提名;英国人文与社会科学院图书奖提名。

作者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一个复杂而精彩的人物的引人入胜的传记。莱西的叙述生动地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牛津大学的哲学与法理学风气。该书以敏感、机智及权威的笔触,描绘出哈特在大学内外的完整人生。本书荣获:2004年斯威尼奖;詹姆斯·察特·布菜克传记文学奖提名;英国人文与社会科学院图书奖提名。


 哈特的一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英国电视台Channel 4在2007年拍摄的 A Very British Sex Scandal一不小心被我当成典型的英剧爱情片,完全忘记了这是为了该国同性恋除罪化40年的电视台特别奉献。皇室、贵族、阴郁、背叛一个劲的上演,帅哥演员一个不少,即使照片中的本人也是光彩照人。英国的法庭似乎永远采光不足,或者间歇性的停电,法官像僵尸,原被告像雕塑,完全比不得我们的法庭众生相,一个劲的绷着脸装严肃,其实彼此心知肚明有事偷着乐,前者看似悲剧但实则是喜剧,后者看似喜剧,但实际上连剧也算不上,嗯,如果你喜欢草台班子那当然另当别论。当主角Peter Wildeblood承认性向,篇末进入Wolfenden委员会,为自己的性爱小破事奋笔疾书呼求权利,这个英国人大概没有什么还在压抑的了。不过,过了十几年一个更压抑的法理学大师哈特为了Wolfenden报告狠批反对者德夫林。大师的理由很充分,还祭出更大的大师密尔的“伤害原则”,哈特反驳之一是他的对手存在忽视真正社会经验与事实的问题,实际上,他的反驳在同等程度上,也一样。理论飞来飞去,地气还是差了点,本书作者绕来绕去想说哈特对德夫林在Wolfenden报告上的对战,其中有他内心里面那点小秘密,是不是,我不知道,估计哈特自己也不知道,他那么“理性”,会从他坚持的“理性”中直接排除掉他对战源头的那点潜意识,不过,压抑如他,直到老年时期,才因为各方面的压力过大深受抑郁病的苦痛,还真算幸运了。哈特没有成为“实在”的同性恋,一是天赋极佳的他拥有的使命感应该是追求智识而不是肉体,二是时间地点,1967年7月《性犯罪法(Sexual Offences Act 1967)》通过,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同性恋非刑事化才得以实现,哈特虽然也是7月出生,不过是要命的60年前。更要命的是哈特生在英国而不是美国,看看他怎么说热爱旧金山大澡堂子福柯的文章吧,福柯的文字我一个字也理解不了!因为哈特压抑的,正是福柯释放的,文本也是如此,哈特审慎清晰明确,福柯肆意汪洋洒脱,简直是对性爱态度的最好注解。压抑的哈特毫无疑问幻想过同性爱,但和福柯的生活经验比,宛如处男。三是他极其幸运的遇见了珍妮佛,一个如同处事如Bree、性爱如Edie般的史前绝望主妇,最后成为他的妻子,和他风雨几十年,但最终共同渡过。他们的婚姻如是的反映了注水版的“爱与友爱”结合体,注水在哪里,引用当事人评价自己婚姻的话:“一个不喜欢性,一个不喜欢美食”。张爱玲奶奶大概会气死吧,通往男人心和女人心的路,全堵上了,结果两人还在一起了几十年。最后说一句,越到晚年,哈特思考越多的是他犹太人的身份,性向的问题早就淡而又淡,可见爱欲与政治的关系,柏拉图掌握着永远的真理。只是从古希腊到现代社会,研习法律的人也经历了立法者、基督徒、职业教师、法学家的身份,至于文本上闹的不可开交的实证主义、新自然法学、社会法学还不是在围绕“法律是什么”兜圈子,但奇怪的是,即使是德沃金的赫拉克利特,也只有名称霸道,没有了曾经“立法者”的实质。
  •     遥想当年研一的时候,学法理学那会,就知道了哈特,什么德沃金啊,凯尔森啊之类的更不在话下。后来,看书看歪了,也偏离了最初的轨道,离法理学也越来越远,最终消失不见。时隔多年,再看这本哈特传,不妨用一个词来形容:心有戚戚焉。戚戚什么呢?当然应该不会是法理学部分。老实说,书里的很多专业知识分析我都一目十行,跳着,飞快地看。最后大人很诧异地说“你看完了,居然没问题问我?!”哎呀,不是我太聪慧,其实是我太愚笨,看不出问题。哈特和德沃金的分歧离我太遥远,我只是从直觉上觉得他们两个其实都有道理,两个都谈非道德,但一个是abnormal,一个innormarl,仅此而已。我对语言分析哲学也没什么好感,太落窠臼。元伦理学后来的衰落,就是最好的证明。刚出现的那会算是兴奋剂,刺激了一下大家,事实证明只是白了打了一管鸡血,这种斤斤计较的理论形态,太折磨人,注定属于少数天才的智力游戏,更是功利主义的死敌。果不其然,后来的罗尔斯靠着复兴功利主义,结果彪炳史册。再看维也纳学派,几乎个个都成了老古董。但语言分析(我不知道语言分析哲学拿到汉语环境是怎么一个用法。数理逻辑太恐怖,我虽然有兴趣,不得其门而入)也自然有它的道理。比如哈特做的事情,明晰概念,严格限定逻辑,对于澄清很多问题都有帮助。常常说,语言是迷宫,说得越多,越说不清楚。但偏偏语言(或者准确地说,是言语)越来越证明是是人类本体性的存在方式(之一?),所以,拿语言开刀,也是必然。只是,真的自然法就那么一无是处,必须从法律中坚决加以摒弃么?我倒觉得有待商榷。说白了,哈特自己也承认,他只是拿语言分析哲学作为方法论来研究法律,给了法律一个界定。他仅仅是在回答法律“是”什么,而不是回答法律“应该是”什么。休谟早就信誓旦旦,是无法从“是”推出“应当”的。所以,哈特止步于此。剩下的事情,就留给其他人做吧(所以自然法学有事情做了?)。只是,我跟大人都一致认为,自然法在现代社会貌似有注定衰落的命运。原因很多,这里不一一展开。 好吧,我废话这么多,那我到底在戚戚什么呢?我想,可能是哈特那种智识的环境吧。哈特以哲学家身份入主法律系,最终把法理学发展壮大,推上法学之巅的宝座。就算他不伦不类(法学家认为他是哲学家,但哲学家又认为他是法学家),但他的影响和光环熠熠生辉。他是彻彻底底的局内人,但又从来以局外人自居。纠结啊。凡是纠结的东西,我都怀以深深的敬意。当然,敬意的最后,我发现我就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蠢材。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活该呀,活该。
  •     想来知道哈特还是在法理课上老师讲到动情处不免言语激动对这位法理学巨人的景仰之情油然而生拜读此生 了解此人 哈特大师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也许给哲学家尤其是分析哲学家写传记本身就是件特无聊的事。与其写这样一本书,不如老老实实把哈特的日记整理出版。
  •     老师推荐的书 湛洪果翻译的 很好的一本书
  •     值得参考
  •     作为一本人物传记,写的非常专业。除了哈特的个人生活外,对哈特的思想的表述也非常到位,是一本高质量的传记。翻译者的文字也非常流畅。
  •     生活中的哈特让我又多了一个崇拜他的理由。打算买下此书
  •     这真是一本漫长的书啊!!
  •     毕竟是传记,没有智识上的冲浪。最想知道哈特柏林和珍妮弗之间的八卦也只有缕缕几笔。
  •     最为尊敬与喜爱的法哲学家。作者也算是是从哈特门下,对实证主义法学有着一定的积累。某种程度上,此书最为关注的是备受折磨的赫伯特而非在法理学界享有盛誉的哈特。
  •     书体很一般,有点份量,封面、用纸印刷普通,没有惊喜!
  •     书的品相一般,覆膜局部已出现起泡,但是书的内容和翻译绝对棒。
  •     八卦丰富(哈特是个gay,哈特与凯尔森辩论时跌坐在椅子上,哈特偷偷和柏林商量如何对付德沃金,但柏林却偷偷告诉了德沃金……);考证细腻(哈特与韦伯到底有什么关系)文笔流畅注释丰富(以至于我没看)
  •     知道了好多“秘密”嘿嘿。——言归正传,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影响哈特思想的几个重要因素:J.L奥斯汀为首的语言哲学;自由主义政治立场;同性恋倾向;犹太人的身份意识;英国精英文化。对自己身份和学术能力永远的质疑,永远走在刀锋上的人。
  •     史家功力,发于传记,辨微识幽,透彻入心,居中不失主心,留瑕而足见全璧。
  •     用极为丰富的资料记述了法学理论家哈特的一生,披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和内幕,对理解哈特及其思想具有重要价值。
  •     很好看。
  •     莱西的这本哈特的传记让我看到了一个生动真实和细腻的哈特而不是原先在法理学中了解到的枯燥乏味的分析实证法学大家,这本书还还原了哈特激愤昂扬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一个有着嫌贵身份的专家的形象,文笔流畅,描写细腻,叙事生动,情节诱人,好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