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 > > 现代建筑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4-3
ISBN:9787108018762
作者:(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
页数:467页

浮华易逝 风格永存

首先我要说,这本书不好读。一来这一类型的书通常读起来很费神费力。二来是译本的缘故。这类型的书读原文似乎更为好懂,翻译成中文在遣词用句、行文结构上总是显得很是古怪且拗口。就我个人读这本书的经验来看,分为好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看一看,顿一顿,很不顺畅地翻了个大概,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从05年夏天一直看到07年夏天。第二阶段,04-07年,随着对现代建筑风起云涌更迭中那些标杆性人物以及他们的作品的了解,终于能大致看明白这本书了。07年底,花了十天再度翻完了这本书。合上书,还是有很多东西不太明白。第三阶段,09年,闲暇时分想记录一下自己阅读过程中的思绪,这本书便很经常地被我翻起,依旧有困惑。只是不再象第一阶段时那样逼迫自己,放下后再拿起要动用一点意志力;也不再象第二阶段那样,把困惑放在脑海里继续上路。这一次,自己的思绪到了哪里,会有比较明确的指向性,然后再用google无限放大下那些困惑和指向,然后记录下来。时政历史类的东西,在写的过程中要尽量客观,摒弃掉个人的主观情绪,后人要看的,不是作者回肠荡气、百转千回的情绪,而是已经过去的时间中,已经发生过的事实。这本书,其实可以看做是作者自己对现代建筑的了解和认知,我们读的,只是作者的观点。这个事情的本质其实是这样:一个人,用自己的心力咀嚼了一些东西,让后他把自己咀嚼过的东西又吐了出来。我觉得,这本书在某些专业中,比方说建筑、规划、景观专业中,是学生时代必不可少的一本书,但是过了那个阶段,再读,意义也就不大了。“一部批判的历史”,其实不止是现代建筑。历史从来都是批判的。但有一点我依旧抱有一点天真的幻想,那就是:浮华易逝,风格永存。

在建造技艺的美学中看历史发展

缺点1.过于自我,Frampton在著作过程中,加入过多私人情感和判断方式。其中一些分类项也不是绝对权威。比如奥古斯特.佩雷:古典理性主义的演变。仿重实体框架就代表古典主义倾向么?那么他对于结构理性主义的追寻和钢筋混泥土以及轻质烧结料的运用是什么?非要归其于古典理性主义本人觉是在牵强。书不可完信,折中主义评断方式比较适合。

书是好书,翻译尚有欠缺。

书是好书,翻译尚有欠缺。但与国内绝大部分学术著述的翻译水平相比,是好多了。我是为了研究西方视觉文化而不知不觉地发现这本书,进而被迫仔细读了一遍,后来找到英文版又通读了一遍。又,一直以来有一个感想,这本书可以作为例证。即:西方的建筑史、设计史等研究,是作为人文学科研究视野推展、研究视角深入的结果,而中国却从来以实在的功利性目的去看待建筑、设计,进而以同样急功近利的精神去要求建筑史、设计史所从属的人文学科。这其实是让奴仆冒充主人的天大闹剧——整整十多亿人一起上演的闹剧。

筑梦书店出售——《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 a critical history

本书是对20世纪的建筑及其起源的一次全面审视,1980年问世以来便受到广泛赞誉,从而成为该领域的经典之作。1985年本书再版时,作者对其进行了修订,并增添了新的内容。此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扩充,补充了最新的内容,并对当前特别重要的领域和论点进行了考察。本书的参考文献部分也经过重新审订和扩充。本书资料翔实,涵盖了自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主要的建筑思潮及流派、建筑师及代表作;丰富而精致的图片,令本书的阅读更加直观;客观而精到的论述,使现代建筑发展中纷繁复杂的线索变得清晰可循,建筑及建筑艺术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贯穿始终,建筑与音乐、绘画、哲学的内在联系也更可感知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15651404833&

真相,不止一个

现代建筑史是一部很好的悬疑小说。一切都貌似伏笔,一切都貌似线索。一本建筑史书可以帮我们扫除所谓假象,抓住主线并坚定地走下去,你会很快地接近所谓真相。然后你把你以为的真相写在纸上,每个人亮出纸条。一万个人,有4种答案,因为有9997人在读同一本书,名叫《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不过你要时刻提醒自己:这个真相 只属于弗兰姆普顿一人。

教科书

大四建筑史的教科书,当时是捏着鼻子读的。可真是不可能一个学期能读好的,现摆在书架上,读英文书头大的时候就拿来翻翻,往往有新收获

我们奉之为“宝典”

有一段时间,我们几乎每人每天都啃这本书。我们将之奉为“宝典”。在探险建筑之旅必要预备的书。

要用力

才看了个开头快速出现的名字和内容让人思维难以跟上 很多时候我们熟悉的那点建筑内容 在这里只是一笔带过 所以 不要希望你所喜欢的大师能在这里得到详细的说明 他给你提供 大量的人 让你自己判断 哪些有可能是与你有缘的他还给你提供 隐晦不明的时代语言总之 读他 要用力

连续的翻阅

连续的翻阅”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的前大约1/4得书页以后,我最大的收获时终于弄清楚了那些事情发生在从十八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更集中的说,从十九世纪初到十九世纪末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作为一本建筑历史书来看,这是一本不大合格的书,太过混乱,让我不得不忙碌于返回前页寻找后面的联系。似乎成为一本拼凑的大杂烩,不过也诚如作者的愿望。在头脑一团糟之后,翻开反理性主义者与理性主义者,忽然觉得,尼姑拉斯·佩夫斯纳的思绪要清楚得多了。

学建筑的一定要读

最近才知道,建筑本科的教材主要参考了佩夫斯纳一行人的著作,那么难怪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冲击,因为这本来就是西方的两种不同的声音。不过也不必把弗兰普敦看成现在学术的唯一大师,因为还有很多西方的著名理论著作没有翻译成中文,所以我们就不知道那些学者罢了。

封面

应该有人困惑封面的这个图在书中为什么没出现,这个图是怎么回事。我在这简单写一下:封面的轴测图是阿尔贝托.萨尔托里斯[美]的设计作品瑞士弗里堡的一座教堂的方案,于1931年展出。阿尔贝托.萨尔托里斯是现代建筑主要创始人,也是国际现代建筑联盟(CIAM)的奠基人之一,意大利第一座理性主义建筑的设计人。值得一提的是,他还不知疲倦地为社会最底层的人们能够获得最低的居住水平而奔波。萨尔托里斯的低成本独户住宅和集合住宅设计可以追溯到1925年,而其最知名的项目是与朱塞普.特拉尼合作为科摩的雷比奥地区(Rebbio District)设计的建筑。他喜欢几何的严谨感觉,爱用轴测图表现建筑形体。这书封面用了人家的图,在书中却对人家又只字不提(若有人看到提了告诉我一下,恕我粗心大意),有失厚道。另书中语言拗口,字小,长读令人困倦,有助于脑细胞的死亡,可谓居家旅行,自虐,参加研究生考试常备工具。可以搭配另一本书一起看《20世纪建筑学的演变:一个概要陈述》http://www.douban.com/subject/2360543/同一个作者同一个老人家翻译的,同样的拗口但是简明清晰了许多。

现代建筑

这是我给很多向我索要书单的同学推荐的第一本书。弗兰姆普顿汇聚宏大历史材料的能力掩盖了他借由历史来表述思想的初衷,所以在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自己也陷入了庞杂的历史事件之中——不仅建筑的,还有文学的、经济的、技术的甚至是政治的。而在精读了四遍(不包括专题研究中针对具体问题的查阅)之后,渐渐察觉那些事件没有一件属于“八卦”,都是叙事和勾画思想的必然。对于建筑学的学生而言,这本书所能起到的作用几乎在于两个极端。一方面,它可以很大程度上实现对相关知识的补足,他的史料叙事如伊斯兰的细密画一般繁密、详尽且事无巨细。这使得我们可以完全无视整部书的结构和脉络,以最简单的时间顺序仔细玩味每一则故事——注意,不必苛求自己记住所有故事的时间、细节和评价,因为我们很难从中找到一言以蔽之的论述。只要有一天建立起了关于现代建筑思想的框架,这些阅读过的痕迹马上就会清晰起来,并迅速的相互关联!另一方面,这本书又同时建立起了一套极其完整且逻辑清晰的理论体系。尽管这套体系被深深地埋藏在细密的历史叙事里,但也正得益于这种深埋,这套体系一旦被挖掘出来,就会格外展现出其扎实、厚重且宏大的光彩。当然,挖掘的过程远较品味历史图景的过程艰辛和痛苦,但是收获的内容和快感也远远不可相提并论。如果说对单项问题的涉猎像一本书的话,体系就如分类清晰的书架,她本身也许并不提供内容,但她可以为任何一本相关的书找到恰当的位置,并让这些书在一起呈现出各自原本没有的意义。建议多次阅读,而在每一轮阅读的过程中只关注某一、两类问题,如社会背景、文艺思潮、技术演变、形式变化、历史评价、关键人物、代表作品等等。简单扼要的笔记是很必要的,但注意千万别把自己不知道的都记下来,我试过,第一次读时无异于抄书。

今天打算买这本书

已经找到这个书在看了然后一个阿姨走过来问我:你要什么书?我说我在看她说,你说下要什么书我说,我就是看看建筑历史的书她没听清,说:要建筑师的啊?对了,是不是中国建筑师....?我有点晕了,说,我在看啊她说,我知道你在看,我帮你看看你要什么书,我好帮你找我说,我正在看她说,是啊,你正在看...我放下书,走出去,我真需要呼吸

很艰苦

开始的时候尤其艰苦,硬着头皮往下读吧。过半的时候开始会轻松一些,对我们大学建筑史的知识多少有些颠覆。

建筑史的家谱

不是专业学建筑的,但是还是直接接触了一些建筑理论方面的知识。本人没有读过或许是本好书,可是看看现在大多数设计的房子或许就明白我们还得要好好温习一下建筑史!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的礼物

和很多本科生一样,我读这本书也经历了好多年,从大三的初学建筑史,到现在的大五。每次都是因为前三章无数未知的人名以及晦涩难懂的语言而暂且搁浅。这几天一口气读了下来,其实发现本书从第二篇开始就渐渐好了起来,没那么难懂了,甚至还有些酣畅淋漓。我读这本书的几天一直让我联想起读奥威尔小说时的感觉,那就是觉得肯尼斯·弗兰姆普敦书中的每一句话都好像是说给我们听的,这本书也就像是送给我们的礼物一样。我想从两方面谈及我的这种感受,也就是书的主要的两个部分:A.批判地记叙现代建筑 B.作者的立场,即对批判的地域主义的毫不吝啬的赞扬。那对于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A.被遗忘了的经验人们总是善于遗忘。立志创新、探索未知的我们是否该对于已知的、我们人类曾经有过的经验加以重视呢?今年是2010年,也正是书中着重笔墨探讨的群星璀璨的现代主义运动的100年之后。最近各种竞赛不断,关注的点也常常是“蚁族”等我们在城市的生存空间问题。很多学生也常常关注,甚至热血澎湃的参与其中。从积极性上讲,这当然是件好事。但是,仅仅有积极性也并不意味着能解决问题。就像戴同学的“城市下的蛋”,既有想象力,更有实践力。但是,他确实不能作为我们的根本出路。这本书向我们展现了西方在一百年前和我们现在一样的困境。支持我一口气读完400多页书的,也常常是这样的感叹,原来这样的想法100年前就已经有了,甚至比我们现在做的还要好。众所周知,好多当时活跃的现代主义建筑家都是社会主义者,他们本着“大蔽天下寒士”的积极愿望投身建筑实践。但正如作者所说,他们确实无法摆脱最终还是为中产阶级,甚至资产阶级服务的现实。也把这种原因涉及到了很多方面,包括社会主义运动在西方的失败等等。但是,众所周知,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但现代主义运动的100年后,我们的政府是否还想过,或者行动起来,为那些真正怀有社会主义理想的建筑师合作,并为他们提供支持呢?那我们的建筑师,也是否还有那100年前的激情去希望改变些什么呢?当然,我们现在的情况较之以前,一定更加复杂和多元。但不管怎样,首先,我们还是要有人把那些曾经的经验挖出来,重新进行分析和批判,从而为我们的实践进行有效的参照和参考,而不是把这种人类经验遗忘,从而盲目的“摸着石头过河”吧。至少我不想再听到一些留学生回来对我说:西方曾经在城市等方面走了一些弯路,但回国后很遗憾的发现,我们不但不吸取教训,甚至可能比当年西方走的更弯。B.过度膨胀的自我作者对于同样欠发达地区所涌现的诸多新建筑(如20世纪末的印度建筑)的激赏和赞扬着实引起了中国建筑师的嫉妒。但确实,比你强一点点你就会嫉妒;比你强一大截你就会羡慕。这种心态也表现出我们一些人对于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建筑发展的不屑,以及对发达国家建筑的过分谄媚。其实我们觉得我们一样可以做的很好,甚至像日本建筑那样反过来影响世界建筑。当然,我们对此都抱有信心,我们的建筑和建筑师也开始得到世界的一些认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也许太急功近利了。即使明年的普利茨克奖授予了中国建筑师,那也不能代表什么。就像是GDP不等于人均GDP、国富不等于民强一样。真正的进步或许在于真正的好的建筑师多了,才可能实现真正的价值。其实日本建筑之所以走到今天的成就,决不仅是我们看到的那十几个大师的名字。而是在他们之后几代的普通建筑师作为一砖一瓦所构筑起来的,他们默默地踏实地做了很多我们现在看起来很不削去做的基本工作,比如外国著作的翻译,以及人体尺度等看起来是小问题的研究。当年很多建筑师一辈子唯一做的一件事就是认认真真翻译了国外的基本重要的著作,而且翻译的质量非常高。就连日本一直投身实践的一线建筑师也有很多精彩的译著,比如柯林罗的《透明性》的日文版的译者就是伊东丰雄。很多中国留学生出去后抱怨要读的书国内没有译本,得需要自己翻译,而日本的留学生都可以找到译本,节省了很多时间。当然,也许恰恰读原著是件好事,但是,我想说的,这意味着国内的大部分建筑学的学生是读不到的,而日本本土的学生在日本也能看到,至少在书籍资源上与世界同步。而且,每次一次次、一个个的抱怨之后,还是没有人愿意把那些好书书引进到中国来,也或者还远远不能让人满意。这种国内的资源匮乏,就会引起国内学生的无知以及自我膨胀。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想当大师,但不管怎样我还是希望我们一步一步做,从一些基础的工作做起。因为在中国愿意做这些基础研究的人太少了,以至于做了些基础的传统材料研究就马上成为先锋了。书中第三版的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当代建筑的前十年存在着许多困难—至少有一个问题,就是在极其宽广的发展领域中去进行选择。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总是落后于形势,因为每一代都产生出新一批才华出众的建筑师,而他们的前一代仍然正处在轴向成熟的时期。”看到这段话,我想起了妹岛和世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题目——“柯布西耶的曲线”以及她立足于研究如此之“小”的一个点,竟然走出了这样广阔的天地。那么,那些曾经的矿藏,我们还没来的及认识就已经被新的信息所淹没的被遗忘的遗产,在今天甚至在未来,依然可以成为我们每一个建筑师的立足点。书中的插图明显不足以说明作者所要表达的庞大信息,当我们再次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可能拿着柯布全集或者更多的图源来对应作者的文本,那时可能又会发现更多新鲜的东西。如此好的礼物,不收下主人也会见怪的。

什么是批判

从头翻到尾,原来这是一本建筑史。我承认,我的“原来”是带着失望的意思,本来是冲着“批判”买的,可到底怎么“批判”了,我觉得写的比较无力。记得出版的时候掀起了一股流行,你要是没翻过这书,你都不好意思跟同行打招呼。一个比较崇拜的师兄也非常推崇这本书。但是我觉得比较历史(其实就是有点老旧的意思。新锐的建筑师是没有的)很建筑(其实就是很局限的意思,社会问题也是没有的)。基本上是每个(或每几个)建筑师一篇,可以随便从你喜欢的一章读起。或者把它当成一手册。怎么回事,我说话怎么都这么委婉了,想讲直接批评的话就结巴……我想我成熟了。

据说还有另一译本

原山译本,我是在一本书的参考书目里看到的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作者:肯尼斯·弗兰姆普敦 译者:原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晦涩难懂

坦率的说,作为学习建筑理论的人,这本书没有看过就无法承认自己的身份,但是,这本书实在是很难懂,没有西方的文化背景,没有对西方建筑的发展脉络的了解,是难以看明白的,我没看懂。虽然导师曾经对我们以很高的要求。

对现代建筑理论感兴趣的同学必读书

记得是大四那个寒假,从图书馆借来这本大部头的书,一半好奇,一半是兴趣,让我在寒假里坚持下来,断断续续持续的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勉强看完一遍,要问记住了什么,是真没有,倒是在心中对现代建筑的发展有了一个大致的逻辑思考,他可能看起来就像是工业革命那样来的那么突然,却是整个社会的滞后的反应,是对工业革命的成果的在建筑界形式变现,是整个社会思想真正整体提升的阶段,如此看来现代建筑的出现却是个了不起的发现,引领了近代建筑实践的持续发酵。这本书的写作手法也别具一格,将作者的个人观点融入对建筑历史的叙事中,让观者忽略了其实这是一本评论性的建筑书籍,仿佛历来这样的杰出的总结性罗列历史的专业性书籍都是这般,就像中国的史记,将个人的观点近乎完全隐藏在文字呈述中。

期待这本书的重新翻译

对于这样一本重要的现代建筑史著作,大陆目前这个译本是不合格的。存在诸多缺陷硬伤,加之语句佶屈聱牙意义晦涩缠绕,难以卒读。强烈建议建工出版社或者三联根据最新的第四版组织重新翻译,希望能做到以下几点:1 避免集体翻译,一人负责一章或几章这种模式,最好专人翻译,以便保证质量,统一风格。2 尽量采用和原版一致的开本和排版方式,图片文字不缩小,质量不缩水。3 除完整保留原有参考文献目录和索引外,译者最好能添加必要注释,交待原书大量涉及但国内普通读者不大熟悉的西方现代建筑发展进程中的史事背景和人物。4 语言清新流畅,人名和建筑术语准确规范。若能基本做到上述几条,则能为国内仍旧“一片贫瘠的世界现代建筑史研究领域”(朱涛建筑师语)增添一份能代表当前国际研究水平的可靠文本,嘉惠学林。

断断续续地读

第一次看是在大概8年前,因为某位老师提到了着本书。当时还是建工出版社的老版,第一次看这种翻译过来的专业书,只是对熠熠星光的章节勉强看得进去,因为有大略听过的人名和建筑名。后来,老师问,那些章节你最有印象?当然我的回答令他失望,提示道:是很艰涩,多看几次,串联起来,习惯了就好。最后的批判的地域主义,那是弗兰普顿眼中的未来建筑走向。后来继续读书深造,再就是工作,做一个老师。时不时会翻翻看看。可以认为是给1990年代或者2000年代的学习建筑的人洗脑的一本书。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达夫里和达尔科的《现代建筑》。建筑理论或者建筑历史有用吗?或者实际上,它们根本与建筑无关。


 现代建筑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