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变人形

出版社:第1版 (2000年7月1日)
出版日期:2000-7-1
ISBN:9787020032495
作者:王 蒙
页数:387页

书籍目录

一、丛书前言
二、评选委员会
三、丛书编辑委员会
四、丛书书目

作者简介

王蒙(1934-),河北南皮人,生于北京。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开始文学创作,以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青人》引起社会关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六十年代调往新疆。1978年调回北京作协,历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1989年辞去文化部部长之职,专心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


 活动变人形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对活动变人形的思考,掺杂着我对新中国建立后“十七年”和“文革”十年文学历程的感触和困惑。在中国文学炼狱般的这二十七年中,“大批判”、“大革命”、公报私仇、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甚至赤裸裸的武斗——那一贯宣称要指导人生的文学,迅速沦落为泼妇骂街般的丑剧的主角。后来的知识分子该怎么去审视这段历史?或者,更具体的说,该怎么撇开政治上对那段历史这样那样的定性,单纯从一个知识分子的视角,反省自己本身?先不急着去指导人生,倒是该把自己给弄清楚了。但愿倪吴诚是一个自省式的角色。从“五四”到“文革”,中国人可谓生活在一片动荡飘摇之中。西方思想硬生生地涌进来,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分崩离析但又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阴魂不散。倪吾诚则是在这两端之间挣扎游离的一个知识分子。鲁迅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却无路可走。”倪吾诚则是一个刚刚梦醒,仍迷迷糊糊的人。既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开拓新的道路,有摆脱不了仍在昏睡的人的鼾声的困扰,欲进无路,欲罢不能。他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至少不是一个成功的知识分子。他不是“飘飘乎欲仙”的老庄、陶公、竹林狂士;亦没有在课堂上慷慨陈词,令学生为之喝彩鼓掌的风采;更没有等身的著作、唬人的头衔。他留过洋,吃过黄油面包,知道维生素、鱼肝油,了解文明与落后、科学和哲学、黑格尔、康德……可以在酒桌生表现得礼仪有度,风度翩翩。然而,他又逃脱不了“罗圈腿”,逃脱不了作为地主的后代,“落后封建妇女”静宜的丈夫,从小得不到文明教育、希望渺茫的下一代——倪藻、倪萍的父亲的现实;逃脱不了所有“文明理论”都不堪静宜一句冷嘲热讽的尴尬;逃脱不了一生不得志、穷困潦倒、郁郁终老的命运。他是“知识分子?骗子?疯子?傻子?好人?汉奸?老革命?唐吉可德?极左派?极右派?民主派?寄生虫?被埋没者?窝囊废?老天真?孔乙己?阿Q?”——连他儿子都搞不清楚的复杂混合体。然而,正是这一个含混不清,让人觉得别扭的形象,却是令人挥之不去的梦魇。因为混杂不清的问题往往都涉及认识自己本身。很多人不情愿地在倪吾诚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特别是知识分子。他们更经不起这样的追问:倪吾诚错了吗?错在哪里了?他怎么“得不了志,成不了名”呢?因为这样意味着要追问自己:我相对倪吾诚“对”了吗?“对”在哪里?我除了稍微“得了志”之外和他有什么区别吗?我想,这样一通拷问下来,没有什么人不会惊恐不已,对之躲之不及。倪吾诚这个人物的深意所在,正是其提供了一种别扭的知识分子的形态,让人们看一看一个没有取得“指导人生资格”的知识分子心中对“指导人生”的理论,对自己的存在和合理性否定和肯定之间的挣扎、彷徨。可以说,这种挣扎曾经深深困扰每一个知识分子或现在还是挥之不去的阴影,只是被他们有意地淹在了“成功成名”的光环之后。难道不是吗?难道知识分子就真的认清了自己,认清了自己所谓的信仰了吗?那为何在“二十七年”的灰暗历史中,我看到的那些操守、信仰竟脆弱得如此不堪一击?可以说每个知识分子都有怯弱、无力的一面,都曾是十足的倪吾诚。也可以说,很多知识分子“指导人生资格”的获得都有很大的偶然性。他们的“成名”不一定都是在他们彻底理清自己的困惑、挣扎后,从批判自己的精神中升华出来的。很多时候“成名”反而充当了他们逃离这种自我拷问的途径——一旦“成名”就迫不及待的逃离这种难忍的煎熬,以指导大众人生的高姿态去掩盖心中那仍脆不堪言的一面。然而这真能逃得掉吗?今天,文学已从神坛彻底坠落,只能在商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夹缝中充当一个骂骂咧咧的怨妇、弃妇,充当人们茶余饭后调笑的对象。这种现状不正是知识分子的逃避和自欺造成的吗?那种虚高的“指导”连自己这关都过不了,又怎能让读者确信?或许,知识分子应该做的是放低姿态,从思考自身开始。而不是一味坐在云端,说着那些指导人生的呓语。读者真正需要的恰恰是有着批判自己灵魂深度的文字。我相信倪吾诚会是一个自省式的人物。虽然作者在结尾造出那么多个“你”,甚至一个“确有其人”的倪藻,像是要通过将故事推及这些人而逃脱对自己内心的影射。但是作者对倪吾诚这个角色那种矛盾含混的态度是掩盖不了的——我始终相信只有在面对自己时才会有这种不清。2011年5月21日星期六

精彩短评 (总计32条)

  •     倪藻说,他死了。他一生追求光荣,但只给自己和别人带来过耻辱。他一生追求幸福,但只给自己和别人带来过痛苦。他一生追求爱情,但只给自己和别人带来过怨毒。
  •     倪吾诚是个醉心于西方现代科学文明,又深陷于封建落后的家庭泥淖之中的知识分子。他的灵魂在挣扎,在呐喊,在痛苦的深渊中无法自拔,走向堕落沉沦。他是既让人愤恨又值得同情的形象。
  •     很久以前看的,大一吧,没甚印象了...
  •     一本震撼人心的书。
  •     一定是我鉴赏力不够才会把一本评分7.7的书打成三星。拖沓成这样真是。。。所以我不喜欢纯文字。不过有些体悟还是很不错的。
  •     王蒙的才华
  •     真的很不错啊
  •     给我最深刻影响的小说。感谢王蒙,他最大程度地写出了我感受到过却无法表达的体会。真的有这样可笑又可悲的矛盾人格,有这样痛苦又无奈的人生。
  •     全忘了。
  •     读起来很流畅,人物形象塑造很成功。穿插意识流写法,喜欢这种大量的心理描写。文化冲突,心理矛盾。
  •     倪吾成既让我想到伤逝,又让我想到沉沦。不同的是对母女三人的“骂”写得格外传神。对建国前后时期的知识分子命运还抱有探索的欲望,但这一题材的小说真的不愿再读了。
  •     作业用书。想起某爷写文章的专用词“梦想撑破命运的胶囊”。
  •     只读过一遍,高二时读的,当时感觉语句很过瘾,可惜只读过一遍
  •     专业课要求的,居然很好看……很能理解倪吾诚,高不成低不就,精神想上天根却扎在泥土里。谁都有错谁又都没有错,一样的环境里长出倪萍和倪藻两个不同的孩子,倪藻后面的成就也算实现了父亲的愿望吧。很多地方的语言很有力啊,大段暴戾的抒情看得人喘不过气。比组织部好看多啦,热闹荒诞又苍凉的一出大悲剧。
  •     若能砍掉头尾,可以给五星
  •     看着累
  •     不管怎么评价这个人,这老王毕竟是写过一些好书的。是当代文学里非常难得的一本好书。
  •     看书看得快给我气死。倪吾诚算个毛线的知识分子,这一家子的悲剧他是罪魁祸首。
  •     这一段时间内都不想看当代的小说了...
  •     与花花绿绿的小说相比,看起来的确有些沉闷。但是的确很好看,也让人反思。
  •     意识流。审视中西文化冲突的取向。对倪吾诚的刻画很深刻——他一生追求光荣、幸福、爱情,但只给自己和别人带来耻辱、痛苦、怨毒。姜静珍完全就是歇斯底里的豆瓣文艺女青年的真实写照啊~~~
  •     倪吾诚是要气死谁
  •     倪吾诚式的希冀与无望现在也不陌生。这本书像是自省又像是发问,不过读起来没有一种直指痛处的酣畅淋漓,正如那句越是含蓄越是深刻。现在越来越佩服自己的拖延症了,读完它差不多一个月。觉得很神奇,以前读书必须一口气读完不然觉得憋得慌,现在居然可以中途停顿很久,再拿起书接着读也不会有陌生感~
  •     看过,依稀记得故事编的好神,忘了具体情节了,应该翻出来看看。
  •     王蒙的有意写作,隐藏着个人的对性格变形的思索。
  •     叽里呱啦、嘤嘤嗡嗡写了这么多。| 活动,变,人形。| 倪藻 倪吾诚 姜静宜 姜静珍
  •     倪吾诚个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形象是对当代知识分子的严重反思啊
  •     静珍的那段咒骂,特么经典,好高水平呢。//人物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突出人物性格冲突。阅读的时候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     人物形象还是蛮生动的,却之迎之这两个名字印象很深。
  •     唉,怎么说呢,这是一本糊弄糊弄未知青少年还可以的书,非常之一般。
  •     鉴于王蒙这四不像的意识流的模仿,可以扣掉半星,可是这本书让人笑出眼泪之后哭不出眼泪,伤在内心的深刻功力足够五星。奉为经典不为过
  •     百无一用是书生。读过这本书后我删除了开心网的账户。在这个时代,至少我能选择做一个出世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