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借纸遁

出版日期:2014-5
ISBN:9787549552916
作者:葛兆光
页数:310页

内容概要

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历史系特聘教授。原籍福建,1950年出生于上海,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1992年起,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2006年至2013年担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曾任日本京都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校客座教授。2009年获选第一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全球学人”。著有《中国思想史》两卷本、《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等。

书籍目录

小引
【1994】陈荣捷《近代中国的宗教趋势》/泽田瑞穗《地狱变》等四种/翁同龢《翁同龢日记》
【1995】孙宝瑄《忘山庐日记》/沈曾植《沈曾植诗集》/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郑孝胥《郑孝胥日记》/殷海光与林毓生《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林传甲《筹笔轩读书日记》
【1996】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
【1997】埃里亚德《世界宗教史》/福山《历史之终结与最后一人》/傅柯《规训与惩罚》
【1998】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詹京斯《历史的再思考》/华琛与罗友枝《中国死亡礼仪》/高延《中国宗教系统》/弗里德曼《中国的宗族与社会:福建与广东》/戴思博《女のタオイスム:中国女性道教史》/那波利贞《唐代社会文化史研究》/孔飞力《盗魂者:1768年的中国妖术恐怖》/刘潞、崔永华 编《刘大年存当代学人手札》/诺夫乔伊《存在的大链条》/林毓生《思想与人物》/鄂兰《极权主义》/酒井直树《日本思想という问题》/Steven Best和Douglas Kellner《后现代理论—批判的质疑》/以赛亚•柏林《哲学与人生:以赛亚•伯林访谈录》/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加尔布雷斯《权力的剖析》
【1999】
H. Stuart Hughes《意识与社会》/利奥塔《后现代的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S.肯德里克等编《解释过去,了解现在历史社会学》/渡边浩《东アジアの王权と思想》/江上波夫编《东洋学の系谱(1)》
【2000】哈维尔《哈维尔选集》
【2001】萨义德《东方学》/池田秀三《自然宗教の力》
【2002】陈毓贤《洪业传》/寇克《新疆地理宝藏记》/芭芭拉•塔克曼《从史著论史学》/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梅奎尔《傅柯》/劳弗《伊朗与中国——古代伊朗与中国之文化交流》/丹尼尔•布尔斯丁《隐藏的历史》/周质平《胡适丛论》/舒衡哲《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鲍默《西方近代思想史》/丸山真男《福泽谕吉与日本近代化》/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
【2003】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简繁《刘海粟传》/李汉林《百苗图校释》/宫崎市定《宫崎市定全集》13册《明•清》/Morris Rossabi 编China among Equals/西嶋定生《中国古代国家と东アジア世界》/许烺光《边缘人—许烺光回忆录》/彼得•李伯赓《欧洲文化史》/克利弗德•纪尔兹《地方知识:诠释人类学论文集》/王尔敏《明清社会文化生态》/吴蕙芳《万宝全书:明清时期的民间生活实录》/J.B.Harley、David Woodward编The History of Cartography,第二卷/伊佩霞《帝制中国的儒家与家礼》/卜正民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贾志扬《宋代中国进学的荆棘之门》/黄才贵编《影印在老照片上的文化》/武内义雄《中国思想史》/汪荣祖《史学九章》/释东初《中日佛教交通史》/中研院史语所编《学术史与方法学的省思》/太虚《东瀛采真录》、《寰游记》/赫维茨达拉《来自远方的拷问——哈维尔自传》/雷蒙•阿隆《知识分子的鸦片》
【2004】孙本文等编著《中国战时学术》/佐伯富、羽田明、山田信夫、布目潮渢合编《东洋史》
【2005】勒华拉杜里《新历史(历史人类学入门)》/小岛祐马《中国思想史》、《古代中国研究》/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小森阳一《日本近代国语批判》/蒙文通《古学甄微》/大久保良峻等编《日本佛教の研究法》/罗兹•墨菲《亚洲史》/费正清《中国新史》/许烺光《驱逐捣蛋者——魔法、科学与文化》
【2006】石田干之助《东亚文化史丛考》/福井文雅《汉字文化圈の思想と宗教》/彼得•柏克《知识社会史——从古腾堡到狄德罗》/童书业《童书业史籍考证论集》/子安宣邦《东亚论:日本现代思想批判》/池内敏《“唐人杀し”の世界——近世民众の朝鲜认识》/桑原骘藏《桑原骘藏全集》/林满红《晚近史学与两岸思维》/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秋山谦藏《东亚交涉史论》/哈罗德•伊萨克《族群》/彭明辉《历史地理学与现代中国史学》/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本田实信《蒙古时代史研究》/玛利亚•露西亚•帕拉蕾丝—伯克编《新史学:自白与对话》/陈智超 编《陈垣来往书信集》/和田清《东亚史论薮》/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园田一龟《鞑靼漂流记》/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陈雯怡《由官学到书院》/中研院史语所编《“从医疗看中国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川添昭二《蒙古袭来研究史论》
【2007】姜在彦译注《申维翰〈海游录〉》/松浦章《江户时代唐船による日中文化交流》/Hilde De Weerdt:Competition over Content
【2008】宫崎市定《谜の七支刀》/韩明士《道与庶道》/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宫纪子《蒙古帝国所出之世界地图》/卜正民《为权力祈祷》/牟润孙《注史斋丛稿》/宫崎市定《宫崎市定自跋集》/季镇淮《司马迁》/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
【2009】沈刚伯等《汤因比与历史》/沟口雄三、池田知久、小岛毅《中国思想史》/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艾尔哈特•艾普勒《重返政治》/保罗•汤普逊《过去的声音:口述历史》/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
【2010】连清吉《日本近代的文化史学家:内藤湖南》/陈冠中《盛世》/陈学霖《宋史论集》/樱井清彦、菊池诚一编《近世日越交流史——日本町、陶瓷器》/安丸良夫《日本の近代化と民众思想》/欧阳哲生编《傅斯年全集》第七卷(书信)/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野间潜龙《明代文化史研究》/小野玄妙《佛教经典总论》
【2011】埃里亚德《世界宗教理念史》/姚从吾《历史方法论》/金毓黻《静晤室日记》/李静旻《一个中国,两种威胁》/南博《日本人论》/李则芬《宋辽金元历史论文集》/德里克《毛泽东思想における近代と反近代》/窪寺紘一《东洋学事始:那珂通世とその时代》/赵鼎新《国家、社会关系与八九北京学运》/鲍绍霖《文明的憧憬》/许倬云《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任青、马忠文 整理《张荫桓日记》/司徒琳主编《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色川大吉《明治精神史》
后记

作者简介

作者在读书时一直注重用纸笔做文摘、札记和提要,并记录心得。本书是他在1994年到2011年间泛览“杂书”所作的笔记和摘钞,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他对思想史问题的持续关注,以及敏锐地从其他学术领域发现问题线索的能力。作者自谦要借此到专业之外透一口气,实际上却在不经意间打开了一扇窗,让读者得以窥见他的读书生活。


 且借纸遁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以梁文道的《我读》系列为肇端,近来读了许多关于读书的书,感触于书海浩瀚,惶恐于自我无知。或许,其中的一些书永远不会去涉及,却也得窥大概,是为一种引导。自然,道长的视频读书栏目《一千零一夜》更为博大,促使我不得不多一些努力,多一点阅读上的“补课”。邂逅葛兆光老师的《且借纸遁:读书日记选(1994——2011)》已忘却是何机缘,这书名却印象深刻——浮躁之世,遁于书中寻找一点安静;当然,葛兆光老师说书名乃胡乱起之,此寓意且胡乱猜之。葛兆光老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古代中国的宗教史、思想史及历史文献学等,《且借纸遁》一书选取的读书笔记即大多与此相关。有摘抄,也有评论及灵感——佩服于先生对于专业书籍的阅读深度与广度,此乃吾辈努力之方向。这本读书日记最大的特点应该是书籍选取以日本、港台图书为主,不得不叹服日本人对于中国历史研究的庞杂与细微。我们囿于“天朝上国”的悠久历史,对于周边国家的研究倒是不及对方。葛兆光老师在读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后,写到,“按照他的说法,通过考试,学生被权力纳入其许可的知识范围,而他们理解的知识也就在他的身心中,构造了一种控制他的权力,似乎可以从这一角度来思考从古代科举到现代高考的试卷”。我想这一点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最明显不过,历史与政治的教育即是观点的直接灌输与重复学习;由此使很多东西成为理所当然的存在,强化个体的秩序观念、压抑个体的怀疑精神。葛兆光老师对于福柯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解构与批判是持怀疑态度的,认为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在现代性还未建立的情况下大谈现代性批判是具有危害性的。历史建构着我们的思维观念,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于历史的诠释与解读对于我们的影响更为深远——尤其当这种解释由政府垄断的时候,历史成为论证其合法性的一种工具。所以葛兆光老师在读完芭芭拉·塔克曼的《从史著论史学》后写到,“历史学最重要的意义就是通过一个历史的溯源来‘建构文化上的认同’”。今天,中国周边国家强调其历史上的独立性,淡化“朝贡体制”对其影响的行为即是加强民族文化共同认知的需要——也是现代民族国家的特质。自然,全书的读书笔记中,我对于《哈维尔选集》和《来自远方的拷问——哈维尔自传》最为感兴趣;也是必须列入最近读书计划的。葛兆光写到,“正如哈维尔所说,当秩序以它的合理性凌驾于一切价值之上的时候,它取消了其它价值的合理性。同时,它通过意识形态的宣传,强化了‘秩序’的意义,也扩大了‘秩序’的范围,因而会把一切都看成秩序的破坏”。我国与捷克有着相似的历史经历,对此是值得警惕的,只是谈何容易——对于体制对人的僵化,只能从个体自我的思考开始。就像哈维尔说的那样,“一个知识分子不能扮演被分配的角色,也不能屈从于胜利者们所写的历史。一个知识分子不应该属于任何地方,他不管在哪里都应该作为一个刺激物,他不应该有固定的位置”。虽然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是知识分子,但对于有着“成王败寇”历史传统的民族,我们是该做只牛虻防止自我陷入盲从与狂热中的。想来,后续是要读葛兆光老师的《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一书的,可与刘仲敬老师的《经与史——华夏世界的历史建构》、王明珂老师的《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对比阅读。毕竟,对于“何为中国”、“中国从何处来”是充满了兴趣的。炎炎夏日,我也且借纸遁,寻一丝清凉。
  •     “通过考试,学生被权力纳入其许可的知识范围,而他们理解的知识也就在他的身心中,构造了一种控制他的权力,似乎可以从这一角度来思考从古代科举到现代高考的试卷。”(P26傅柯《规训与惩罚》)“当日本处于中国汉文化圈中时,其本土文化与汉文化、本土语音与汉语即已‘混杂’,但由于‘自我’的意味不曾凸显,故而心安理得地接受这种融汇,但当明治以来脱亚入欧,则将汉文化定为‘他者’,于是‘自我’的日语与本土传统才为人注目,但此时入‘欧’,则又引入了另一个‘他者’,于是前狼未去后虎又来,形成‘杂种’,却仍未凸显‘自我’的日本。”(P54 酒井直树《日本思想という問題》)“九十年代以市场化与商品化为表象的种种变化,实质上受制于政治权力与意识形态的控制出现的奇怪现象:理性不但没有成为权力,而是权力代替了理性,精神尚未成为晋世价值,晋世的精神已成为嘲讽的对象,世界性与统一性被‘大中国’的特殊性狂热所拒斥——‘现代性’只是发生,却还未成主流,就已经被批判着,真是一幅奇怪的风景——很多人的一个错觉是:意识形态的控制部分通过大众传媒与教育进行复制与产生影响,但人们却已经觉得意识形态与政府行为不再发生本质的作用,纷纷归咎于全球资本和市场经济——于是,表面上众声喧哗:广东、上海、北京,自由主义vs文化保守主义vs新左派vs老左派。但是透视现实,却发现真正的公共空间的匮乏与制度保障的缺乏(新闻出版的垄断性,与包装成市场经济的政治意识形态),一切仍在政治空制之下。”(P57 Steven Best & Douglas Kellner《后现代理论——批判的质疑》)“另外,在中国,阳明学一时拥有强大的影响力,而在日本却影响相当微弱,而且在中国,朱子之学的批判者的多数,是采取对它的内核进行再解释,使‘理’本身继续拥有活力,与此相对,在日本却常常对‘理’这一概念本身表示出不信任。”(P71 渡边浩《東アジアの王権と思想》)“明治二十七年,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史学科的‘支那史学’改为‘东洋史学’,这正是一个标志,标志着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向东亚史研究的正式转型。”(P73 江上波夫 编 《東洋学の系譜》)“历史进入‘无历史’状态,当历史不在意激动人心的事情,当时间不再有异乎寻常的思想,刻板而平庸的时代中仿佛没有历史,过程很平缓,人们在回忆的时候仿佛失去了时间的概念。历史忘记了什么时候发生过什么,也忘记了什么事对人们有什么影响。所有的一切都融化在一个灰色的影像,时间变短了,甚至消失了。于是回忆时会以为一切都没有发生过,甚至忘记了这曾经是一个世纪甚至两个世纪的时间,是好几代人的历史。”(P75 哈维尔 《哈维尔选集》)“对于日本来说,它是在压力下被强行编入新世界秩序的,它一方面要在西方强权的压迫下获得独立主权国的地位,另一方面要从‘天下华夷’的观念中解脱出来并将中国确立为一个平等的‘他者’。对于中国来说,虽然它与日本一样是在压力下被强行编入新世界秩序的,但是它在一方面要应付的是外在的,即在西方强权的压迫下获得独立主权国的地位(这一点与日本相同),一方面却要与内在的,即中国中心的天下主义脱离,并承认一个万国并驰的世界新秩序。”(P105 丸山真男 《福泽谕吉与日本近代化》)“我特别关心的其实是撰写的思想背景,因为历史教科书总是建构民族国家认同、想象历史传统的最重要的工具,也是呈现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学术团体)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念的标本。”(P155 佐伯富、羽山明、山田信夫、布目潮渢 合编 《東洋史》)“「历史或许是使‘改变老生常谈’(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正当化的学科」,觉得真的很对,很多新的常识,如果没有历史证明,它将是陌生而奇异的,未必能让人心安理得地享用,而我们说这是‘古已有之’,那么很多人就会毫不犹豫地把它当作真理,并使真理进而成为常识,这样看来,历史学就绝非保守一科。”(P170-171 费正清《中国新史》)“一方面中国民族主义始终把眼光放在‘世界’却不认同亚洲,同时另一方面,由于近代地落后和屈辱,中国的民族主义始终是林毓生和史华兹所说的‘反传统的民族主义’。所以竹内好说,在东方反抗欧洲实现‘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国是通过内部地自我否定来实现的,这种否定,是‘抵抗’外部侵略来的,所以走了自己的路;而日本的近代化,是没有自我否定,没有‘抵抗’。所以日本是没有个性的。”(P182 子安宣邦《东亚论:日本现代思想批判》)“突然有些感想:当我们开始阅读并领会古典文化时,我们就是在重塑(推理与想象并有)过去地生活与思考。当我们欣赏并感动于古典时,我们就是在缩短我们与过去之间的那种文化和时间上的距离,当我们以为了解并解释这些古典的时候,我们是在用一种与我们兴趣、知识、价值相近地‘理解’在重新建构古典。从这个意义上,黑格尔地‘绝对精神’(the Absolute Spirit),贯穿一切并构成脉络。”(P248-249 季镇淮 《司马迁》)“如关于现代性的三种说法:一是起源于西方,然后向其他地区传播并影响着其他地区(费正清:冲击—反应模式);二是世界许多地方正通向现代性,即多种多样现代性却同样正确地道路上,只是欧美以一种特别的、无需为所有别的国家规定道路地方式率先达到了(沟口雄三);三是承认现代性起源于西方,并向其他地区传播,但是由于各个地区都有自我活力与资源,这种来自西方的现代性刺激并拯救了这些地区,但是这些地区的不同文化也创造性地回应与修正了这种现代性(余英时)。——我赞成第三种说法。”(P307 司徒琳 主编 《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
  •     我在字里行间书店先阅读了许倬云的《说中国》。之后再慢慢读这本《且借纸遁》。《All Eyes East: Lessons from the Front Lines of Marketing to China's Youth》是一本由美国人写的,关于中国年轻消费者的书。里面有很多很准确的对于中国人的偏好的描写。如果想得知中国人的偏好的更多规则,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对于市场的经验(比如2013年,兔子和狐狸的服饰特别畅销);一个是根据社会学理论,发掘更多的中国人的特性传统(比如中国人的共同知识和历史记忆)。这本书符合后一种途径。有时候我们无法理解一个事物,是缺乏理论和观点。作为小白,对于学术的很多方法论毫无头绪(而且很多内容根本看不懂)。但希望能从智慧的语言中获得新的启示。我想在此对于我最近习得的一些道理进行总结——并非都从本书获得,但与本书中的知识相得益彰。其他的来源包括《罗辑思维》、《The Case for God》 by Karen Armstrong、从Youtube上看的Post-modernism和Post-structuralism、关于黑塞、关于大脑科学、关于心理学等等。-人类是故事动物。大家共同的故事会决定集体行为。-宗教中,仪式先于文本。文本为仪式带来解释和合法性,而仪式决定了传承、传播,并最终决定人们的决策和行为。宗教是对于仪式的延伸。从某种程度上说,祭祖是中国人集体行为的基石。-利奥塔的元叙述和荣格的无意识是类似的东西。了解一个群体的元叙述有助于“见人说人话”。-儒教、启蒙的理性、启蒙的科学在中国现代人观念中的斗争,将人们分成了保守派和自由派。-加缪的荒谬、克尔凯郭尔的焦虑和马克思的异化在现代人的日常中仍然存在,而且影响巨大。-有些思想并不会产生行动,而是为了在“大混乱”中找寻意义,比如说哲学和宗教。(罗素认为这样的空想不会带来幸福,人类之所以会这样空想是因为童年缺爱;真正干活才会幸福。虽然他自己是哲学家)以下是这本读书笔记的一些摘抄和笔记:《近代中国宗教趋势》 wing-tsit chan对于宗教的认知比胡适又深一层。儒道释的分类方法不及直接分为大众和知识阶层。《忘山庐日记》的评论:新知识进入异域,先是好奇的道听途说,然后是在自家仓库里找东西,导致对传统知识的瓦解,接着是原教旨式的追根问底,最后是“创造性或歪曲性的再理解。《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历史上的二十六代繁盛是因为远离战争,但现代化的变更没能逃掉。《义和团运动的起源》:降神仪式对于松散结构下的普及的作用:神灵、功夫、巫术(想起红花会陈道南的出场,还有黄飞鸿里面的红莲教)《文化、权力雨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特征:政府的官僚化与合理化;韦军事和民政扩大财源;乡村社会为反抗政府入侵雨政府压榨不断斗争,国家为巩固权力与精英结为联盟。国家政权建设过程:主线是国家与乡村的矛盾,表现为知识乡绅的入仕和在野,法律和习惯的磨合,最终民族形成。权力的定义:暴力、强制、说服、继承。《历史的终结》看似合理的冲突是“历史的虚构”和“意识形态的需要”,来自对于“自强”和“自尊”的需要。黑格尔:历史是从寻求承认出发的,人类文明内部力量所致,非物质主义或者理性,人类独有的精神。《规训与惩罚》权力和知识相互干涉。学校成为一种不断考试的机构。考试不是学生与学生的智力较量,而是个人与全体的相互角力。学生通过考试,进入权力所允许的知识范围,该知识控制学生。《现代性的追求》引用Edward Shils Center adn Periphery的话:本质上,中心价值系统的存在,基于一种人类的需求,这一需求混合着某种可以超越并改变人类具体生存的东西,人们往往有一种与秩序相联系的要求,这一只需的意义在于维度上比他们身体更伟大,比他们周而复始的日常生活更为中心地处于终极的现实结构中。(中国的传宗接代的需求值得思索)高延《中国宗教系统》,《原始思维》很值得学习。《中国女性道教史》人类通过仪式,运用空间移动的方式或者象征性的行为,表示对于某一个关键时刻的顺利通过,实现从“俗“到“圣”。冠礼、割礼。也躲避身份变化带来的种种不安定的意味(对于装逼的探究,先有仪式后有宗教,宗教是对于仪式的延伸,仪式改变带动神学改变)《唐代社会文化史研究》士人阶级“有教养,有人伦,拥有社会思想指导力“,庶人阶层“自在自存的蒙昧者”。贵族庶民化之后,中国进入了近代。(这个基本上超出我的理解范围)孔飞力《盗魂者:1768年的中国妖术恐怖》罗辑思维有一集说的是这个事情。利奥塔我在看。英文看不懂,中文更看不懂。《哈维尔选集》后极权主义,秩序凌驾一切之上。意识形态的花言巧语,成了一座无穷的搭讪,当权者不断希望借此影响人们的思想。而由于这些花言巧语全无内容,公众通常不打察觉在其中深处流露一个明确和有意义的讯息,一项现实的忠告,‘如果有可能的话,别碰政治……你就平安大吉’《自然宗教的力》池田秀三说,宗教在于区别圣、俗。儒家是宗教理由有三:祭孔子、国家教团(天子是教宗,臣民是信仰者)、祭祀仪式。《新疆地理宝藏记》摩门教的一些基本知识。摩门教吸纳了一些诺斯替教的的学说。随着射精和生育,人的神性被稀释了。《从史驻论史学》历史不是科学。《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朱子学具有形而上学、人性论和实践伦理的完整性。荻生徂徕对于朱子学的冲击:“道”只是人类规范,不是自然法则,政治和社会不再受“天理“的控制;公和私各得其所,公不意味着合理,私收到鄙夷和摒弃。《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启蒙的核心包括:理性(reason用逻辑严密的追因来检验合理性)、经验主义(empiricism的含义是,过去的知识和传统都是从感官上得来的,另外,还需要实验来作证一个假设)、科学(science数理化)、普遍主义(universalism指对于全人类普适)、进步观(progress世界是进步的,不是循环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公和私的分开,私是好的)、宗教宽容(toleration这个是不是全球化初期带来的困惑?)、自由(freedom这样大的概念反而很难理解)、人性一致(uniformity of human nature还分性本善和性本恶么?)、世俗主义(secularism追求现世快乐,金钱很重要)。祛魅:以理性怀疑的精神和科学实证的精神,来反对宗教信仰和崇拜,核心特征是批判,主要角色是精英知识分子。梅奎尔《傅柯》自文艺复兴以来,世界是在由字词和事物统一在类似性的无缝之网中呈现的,这个时代的人,通过四种类似性的方式来思考世界:临近convenientia、对照aemulatio、类比analogy、同感sympathy。傅柯十分重要,但是他写的东西看不懂。《西方近代思想史》里面的内容已经被拍照了。摘要:三个A作为二十世纪人类的失落感(在21世纪有没有改变?):荒谬、焦虑和异化。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被劳动力解放的显贵的罪恶感、缺乏信仰又渴望信仰、悲观世界的乐观福音、家的感觉、科学的面貌。思想史发现,人类要从"大混乱"中寻找意义。《明清社会文化生态》"村夫子绝迹,乃真正儒学命尽运绝之时……"。风水分龙、穴、砂、水。已做拍照笔记。《万宝全书:明清时期的民间生活实录》明清出现日用类书,其作用为:文化基础传承、实用智能学习、社交活动历练、休闲兴趣培养。葛:是否可以重分为:建构民族国家认同、维护道德与伦理秩序、建立常识世界、进入日常生活、构造不同生活空间以缓解伦理紧张。此书指出:儒学世俗化、阴阳五行流行、士庶文化交流等。商伟:生活常识的系统化转变为生活常识的普及化。《帝制中国的儒家与家礼》Patricia Buckley Ebrey 伊佩霞 Confucianism and Family Rituals in Imperial Chin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Jersey, 1991 宋代家族重建的清明祭祖对于一族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向同一祖先祭祀,增加了家族认同感。同样是在宋代,唐代佛教确立了祖先的灵魂在墓地,才有宋代的家族建设。结论:被哲学家责难的没有致力于德行教育的人,往往符合社会文化实际情况、正当而且谨慎;转化性思想的一群人拥有创见,大思想家和大政治家出乎其中。卜正民的Timothy Brook 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的张涛(安徽一个知县):每个家庭都自给自足,有一所房子住,立足于耕作,傍晚砍柴,园有菜蔬,税无过重,盗不出现,婚嫁适时,村寨安宁,男耕女织,仆人顺从而努力,邻居热情而又好。明代衰亡的时期,让士人消除儒家对于商业的鄙视,致使清朝出现了士绅与商人的融合。中国现在还会对于商业有所摒弃,认为人心不古。《宋代中国进学的荆棘之门》通过科举讲述宋代连续发展。《中国思想史》武内义雄:前期诸子:百家争鸣;中期三国到唐玄:支配性之前是老庄,随后佛教进入,刺激了道教的形成;后期是宋学。据我理解,哲学指知识分子构建社会的形而上学,而思想指他们的集体记忆和文化传统。许烺光 《驱逐捣蛋者——魔法、科学与文化》美国人信,并不敢公开。中国算个命拜个佛很光明正大。“向上帝祷告,保持你的火药干燥”。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思想史的定义:“人类经验共有一个世界,这个共同的思想世界,在世界上最明显表现在”轴心时代“,他以世界历史的尺度观察一个很普遍的场景,发现人类思考的问题、人类普遍的价值、人类共同的焦虑,都在这个时代出现并被思索。中国思想没有断开过,所以经典文本一直规定着后世。《蒙古袭来研究史论》蒙古第二次动用大军出征日本,被“神风”消灭。之后,日本认为自己是神的民族。Paul Connerton《社会如何记忆》对现在的体验取决于对于过去的知识。任何社会秩序下,往往是一种共同的知识。埃里亚德《世界宗教理念史》空间中心:天如苍穹,有柱支撑,天洞让烟散去。后来感觉天使一个盖。还是有柱子。世界的五行是四方和中央。王都是世界的中心。首都的神社是历法的象征。生命、超级生命和宇宙更新:世界如果再生,必先毁灭——末世论的原型。山无棱,天地合。苦行和纵欲在宗教中的实践。有颇长的一章讲西藏宗教。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嗯,读别人的读书笔记是提高读书效率的好方法。。。我在想我要不要看一看蛾术编。。。
  •     只有书名可以看
  •     变相秀藏书真是看得头皮发麻……
  •     好像看看作者讲一下互联网和社交网络!
  •     一本关于读书笔记的书,大多为日本、港台关于宗教、思想等内容的书籍;有摘抄,也有评论及灵感——佩服于先生对于专业书籍的阅读深度与广度,此乃吾辈努力之方向。
  •     一个读书日记的标本
  •     开眼。
  •     修行14th,可做资料书用,不必专门读之。读前四十页又抽读数则而辍。此书为葛翁读书短评,每则均不足千字,大致月旦其价值发表些许观点而毕。葛翁专擅的宗教学我几乎一无所知,而我本人极为抗拒阅读一本我没读过书的评论,因此读了三分之一的此书将束之高阁,根据已读部分质量判断,这书很有价值,待我慢慢读之,慢慢对照之,或许终我一生,目录中书目也读不全(今天我只读过区区四本...)不过那又怎么样呢?
  •     葛老师精通日文,目光如炬,值得学习。
  •     一个自由主义者的私人阅读史。所读皆为常见书,眼光独到,胜义披纷。
  •     这本书一直摆在我的床头,算是一直在读的书吧。影响了我读完书应记读书笔记这一习惯。
  •     ......
  •     可称看专业之外书大法,怎么把别的专业的书用来供给自己的思想资源
  •     学习
  •     他让我们看到了那些不能在内陆看到的其他学者的观点
  •     零散笔记,可窥见海外汉学
  •     学习大师是如何读书,如何做笔记。一,这才是读书做学问的正途。东鳞西爪,心浮气躁,靠小聪明取胜的都是垃圾。我是说自己。二,葛老师的现实关怀非常明确,其中好几本书里提及敏感词,在当下能正常出版,也算难得。
  •     一本短篇集,绝大多数篇目只有一两页(几百字),且篇目之间无关联性,特别适合做睡前读物,读困了随时合上就好了……
  •     读读翻翻。不是特别认真。记了一些要读的书,也颇得到一些教益。
  •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长期系统的工程。”】
  •     17年读书笔记选,体例未必一致,或者臧否、或摘录、或提要、或阐发新义,因有所选可窥作者兴趣所向大体在文史思想领域;彼以学者之姿似对胡适颇有同情;书海浩瀚,其中阅过者十不过一二,亦正常尔;书题甚妙
  •     粗粗阅览一过,摘抄若干。葛之渊博与勤奋令人钦佩。此书对读书治学很有启示意义。
  •     与之读的书几乎没有重叠,读书笔记也出版,实在有点开玩笑。
  •     被评论里的“开眼界”开了眼界。
  •     喜欢读关于读书的书,尤其想窥探一流学者们的读书世界,比如李零的《何枝可依》,比如葛兆光的这本《且借纸遁》。此书收录的是葛兆光从1994年到2011年间泛览“杂书”所作的笔记和摘钞,时间跨度大,涉猎书籍广,从中到西,从古至今,日本港台著作占了大部分,有点出乎意料的是居然有赵鼎新的《国家、社会关系与 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和陈冠中的《盛世》(比较感兴趣葛对陈的《建丰二年》有何看法)。从所读书目大致可见作者近年来的关注的重点,思想史、海外中国学,对日本学术界的动态尤为重视。葛兆光说,读书作笔记和总结这一习惯是在他北大读文献学专业时期养成的,仿四库总目提要而做,每书六百字。反观自己,真是羞愧难当。最大的感慨是,大牛们的读书深度和广度真让人叹为观止,吾辈只能蹒跚学步,
  •     闲暇翻翻读书日记比啃大部头来的更轻松有趣,看看别人的思考路数更容易获得新的角度,另外也感慨自己时间浪费颇多 学识浅薄。
  •     可见其眼光,多读常见书
  •     如何读书,如何写笔记,也是要好好学习的一门学问
  •     有些內容,失之空泛
  •     看的书真杂
  •     虽然葛先生说他摘抄最多的,与研究直接相关的材料并没有收录在这本书里,还是可以从中看出他的治学轨迹。很多题目,例如地图、禅宗、佛教、中外关系,边疆,他很早就在思考和搜集材料了。有意思的是,很多西文书,他是先看日译本。日本对西学的译介还是比较我们快。西方关于历史,尤其是思想史的著作,他也看得很多。虽说是泛览“杂书”,其实还是围绕着“历史”,真是持之以恒的读专业书,这点尤其值得借鉴。作为知识分子,读书也还是不忘世风时政,例如谈赵鼎新和陈冠中的书。这部分没有删节,也颇令人意外。kindle版。可惜的是,他谈得最多的日本学者著作,基本都没读过,因此也谈不上获益。
  •     每本书的笔记控制在了两页以内,文字精练,态度谦和。
  •     葛先生的读书笔记,前面有两张手抄笔记的影印照片,很细致的字体。强国之道?大国之道?强国亦有道乎?feels like a historian's smell..
  •     有点意思,让我对几本书颇感兴趣,只是大部分是作者自己的闲言碎语,日记终归是写给自己而不是旁人看的。
  •     那本中国思想史一直没读完,这里提到的书对我来说也都是学术性比较强的,虽然葛老对它们的定位是非专业文献,以后想补这方面知识的时候会再来看这本书,当作索引书单好了。葛老的看书习惯非常好,学习。
  •     部分书评中关于研究方法的评论很有启发
  •     受个人研究志趣影响,葛先生读闲书范围还是偏重思想、学术方面,书中提到简繁《刘海粟传》可关注
  •     流水賬。隨便標記下吧。
  •     老一辈人的治学啊!
  •     书单。这种笔记类的书真的很容易让人产生“我好像懂了点什么”的错觉……对策是要把书中所提的书目和同篇笔记对看……
  •     学术性较强,但比我想象的要有意思,四库全书那个段子很值得学习借鉴。
  •     不错的书单
  •     不动笔不读书。羡慕能随意去各大图书馆。
  •     关于书的书,也有点心得。
  •     也算开卷有益吧。葛先生所谓的闲书,其实也不怎么闲。
  •     本书最大的价值,还在于可以从中了解到日本、欧美、台湾不少尚未引进大陆的学术好书的精华,以及葛对于一些时政、思想热点问题的看法。
  •     书名取得真不错。
  •     1)可見學好日文的重要性,完全是解封了一個新的世界;2)葛兆光對Timothy Brook的評價好高呀;3)錢穆寫明初開國諸臣的兩篇,確實很有意思,值得注意 p.235;4)清初沿用明律,並不用這麼驚訝吧?p. 115,關鍵在於明清律之間的差異,以及清律做出修正背後的社會變遷因素,這個更有意思吧?
  •     特别棒的一本书。作者对于历史、社会、哲学、知识的思考自然不必说。最令人感动的是,他对中国历史的关注与独立思考,对知识与思想的思辨。讲真,觉得自己好浅薄。
  •     葛兆光先生在将近二十年时间里的读书笔记,采取的是文献学提要加读书心得式的写法。尽管比较零散和个人化,但还是可以从中看出葛先生的思想发展和学术兴趣演变脉络。本书最大的价值,还在于可以从中了解到日本、欧美、台湾不少尚未引进大陆的学术好书的精华,以及葛对于一些时政、思想热点问题的看法。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