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丘上的修道院

出版社:本事文化
出版日期:2011-12-27
ISBN:9789866118197
作者:范毅舜
页数:256页

章节摘录

  卷一  第一章  拉圖雷特修道院的最初印象  清晨,黎明後的晨禱剛剛結束,就已有建築愛好者迫不及待的想入內參觀這座由二十世紀歐陸最偉大建築師--科比意所設計的拉圖雷特修道院。  無風的時刻,山丘上連隻鳥兒飛過的聲音都聽得到,若不是游移的光線,其悄然會讓人以為時間已靜止,尤其是修道院教堂傳來的鐘聲,總讓我有不被流光所追的美好錯覺,然而那一波波、不知從哪兒冒出的建築朝聖客,總點醒我,這是座經典建築,而非宗教聖地。  科比意究竟有何魔力,讓成千上萬的建築愛好者,屢屢前仆後繼,不遠千里前來這與世隔絕,座落在偏僻而蓊鬱森林之後的修道院?他們當中有些人對科比意的著迷,已近乎瘋狂。  某次,寒風刺骨的聖誕夜,我與幾位留守神父在準備就寢時,竟聽到有人在大霧瀰漫、伸手不見五指的屋外呼救。原來一位來自遠東的建築愛好者,中午抵達里昂車站後,就四處詢問如何前來這座位於山丘上的修道院。不諳法語的他,直到子夜才終於飢寒交迫地來到拉圖雷特修道院。在細雪中發抖的陌生人,倒給修道院出了道難題,原來修道院專門負責接待建築訪客的工作人員,因為聖誕節而放假去了。大修道院完全關閉,根本無法接待客人。然而善待陌生人,是宗教最基本的精神。我們的神父最後破例收留了這無處可去的陌生人,為他找來堪可裹腹的食物,第二天更打開修道院深鎖的大門,讓他入內參觀。在那能把人凍僵的冰冷建築裡,那年輕人一會兒哭,一會兒笑,其興奮簡直有若虔誠信徒見到教主般的無法自已。  但這位科比意超級粉絲,鐵定不是傳統教徒。「您父親也是從事神父行業嗎?」第二天,用早餐時,我竟聽到他問了神父這樣的問題。但也或許如此,他的拉圖雷特修道院之旅,才會充滿感動與興奮。與這位不速之客相較,二十年前,我以傳統教徒身分造訪這座修道院的經驗,簡直是災難。  一九九一年,在台北舉辦完盛大的攝影個展後,神父友人特別安排我前來歐洲做為期半年的深度之旅。位於里昂近郊的拉圖雷特修道院,就是其中一個重要據點。自小是教徒,我當然得把握機會深入欣賞每一座將信仰發揮到極致的著名建築景點。當我看見那千百年歷史的教堂與宗教遺跡,我的感動與震撼每每無法言喻。尤其是教堂內外,闡述教義的藝術傑作更令我激動,那美麗又富有人性的聖母像、十字架上的基督、多如天上繁星的聖人聖女,在我眼中是如此熟悉與親切。至於那有神聖音樂相隨的繁文縟節禮儀,更令我有置身天堂般的美好錯覺。在那滿是偶像,斑斕色彩的龐大空間裡,讓我有與亙古相連、無法訴諸言語的永恆與安全的感受。  相反地,建築形式前衛怪異,內部沒有任何裝飾的拉圖雷特修道院, 卻讓我產生了踢到鐵板般的不慣與惶恐。若事先對這建築沒有先入為主印象的話,可能會誤以為這方盒子般的房子是座宿舍,或者辦公大樓,可絕不會想到它是座修道院,而且還是歐洲天主教會裡有八百年歷史、最古老宗教團體之一的道明會修道院。 若不是仍有神父、修士行走其間,一般人怎可能知道這不僅是座修道院,且還是培育傳統經院教士的重要搖籃?  在一個來自異鄉,藉著宗教圖像認識西方信仰的我,在這座修院裡,除了無法感受到傳統教堂中那種熟悉的「神聖」氣息之外,修院粗糙的水泥建築外觀,在陽光映照下,其刺眼與突兀,簡直像一個人洗澡到一半,赤裸而溼淋淋地直接從浴室跑出來,結果不是讓人想多看兩眼,就是趕緊閉上眼睛,轉往它處。一般傳統修道院,即使尚未走到主建築 ,修院庭園的雕像及教堂尖塔就如催眠般地提醒人已置身聖地。但是,隱密在廣大山林中的拉圖雷特修道院,廣大庭院中找不到任何宗教裝飾。若運氣好一點,也許會誤闖會士們長眠之處,然而只有木頭十字架裝飾的墓地,依舊感受不到太多宗教氣息。一位法國朋友告訴我,他在法國西南鄉間成長的保守父母,在四十年前結婚前夕,應他祖父母及堂區神父之命,到這做婚前避靜。濃霧瀰漫的夜晚,他們終於驅車抵達,卻不敢確定是否來對地方。正在狐疑的當下,修道院夜禱鐘聲大作,這兩人才終於鬆了口氣,確定抵達目的地地劃下十字聖號。  未受過學術荼毒的人往往能真誠地表達自己的觀感,不會趨炎附勢、人云亦云,就像「國王新衣」裡的小童說話率直卻直指真理。對於這座修道院,我聽到最褻瀆的評語出自一位沒有任何現代建築知識,單純來此拜訪神父的年輕人。他對隨行女友說,這荒郊野外的水泥建築,不是靈修之地,倒像是收容重度精神病患的最佳地點。而最能幫我說出心底話的竟是一位嚴守教會禮儀、擁護教會規範的婦人,她在空蕩蕩的修院教堂裡憤怒地對同伴說,她無法在這裡「祈禱」,因為這裡連一尊能導引她靈性的聖像也沒有!  我對拉圖雷特的第一印象,就此被我拋諸腦後整整二十年,至於它的設計者,大名鼎鼎的科比意先生,反正是位無神論者,早該下地獄的,不用再深究!  大師在人間的最後一夜  從那之後至今,五分之一個世紀過去了。隨著閱歷成長,我對信仰、藝術都有了不同於往的識見。這回我竟拿著最新、原先被我極度排斥的高科技數位相機,來到拉圖雷特修道院。從相機的LCD視窗中,我可立即看見所拍的影像。就像初接觸數位相機的小童,我很訝異「即興影像」為我帶來新的刺激,更驚異這無所為而為的觀看,會讓我看到一些被我忽略的景物。然而繽紛五彩的數位影像,仍無法拉近我與科比意的距離。  「以你的藝術之眼,來瞧瞧這座建築吧!」雖然邀請我的神父要求是如此單純,但我的宗教背景卻讓我在面對拉圖雷特時,完全使不上力,尋找不到可對應的座標。一則適時出現的故事為我亂無章法的摸索指出了方向。  那是時序更迭,萬物恣意生長的四月天。我與接待神父在修院頂樓陽台上,迎著和風閒聊著修道院與科比意的關係。  「科比意喜歡這座建築嗎?」我隨口問神父。  「科比未清楚表示過,不過他在人間的最後一夜卻是在修院度過的。」 神父不經意的回答卻引起我莫大的興趣。  一九六五年八月二十七號,科比意在法國地中海游泳時心臟病突發過世,法國政府特別以國葬方式向大師致敬。而在辦理大師的國葬事宜時,人們從一份筆記中發現,科比希望大限之日到來時,遺體能在拉圖雷特修道院的教堂裡停放一夜。  這是怎麼一回事?科比年輕時就曾言明童年習自教會的上帝形象已離他遠去,在他失望比成功多的建築師生涯裡,世人從他大量的著作裡體會他對建築的專注與熱情,更從他與雇主、資方甚至批評者的周旋論戰裡,窺見他那驍勇好鬥的性格。然而,人們從來不知道大師生前究竟最喜歡自己哪一座建築,更無從得知他對信仰的終極看法?  這樣一位宗教立場鮮明的無神論建築大師,為甚麼希望他在人間的最後一夜能停靈於拉圖雷特修道院?  據說大師的靈柩自南部運上來時,由於並非教徒,修院當局並未舉行任何宗教儀式,被覆上法國及道明會旗幟的大師靈柩,孤零零放在教堂祭壇的位置。除了鮮花和燭光,教堂裡空蕩蕩,無人守靈。大師這沉默、死無對證的遺願,究竟意味著甚麼?一連串的問號,讓我開始探索,科比意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當年又是如何與保守的修院結緣?  無神論者科比意爭議不斷的一生  一八八七年十月六日,科比意出生於瑞士一處以製造鐘表聞名的山城。從小生長在一個嚴厲又單純的新教環境,十三歲起,科比意開始隨著父親從事鐘表製作。在家鄉的藝術學校,科比意隨勒普.拉德尼耶先生學習藝術史、素描和當時流行的新藝術美學。拉德尼耶是科比意生前唯一認定的老師,拉德尼耶在三年課程結束後清楚告訴科比意,他應該成為建築師。  在老師的建議下,科比意在一九○七的往後四年間認真地在歐洲各處旅行,考察不同時期的建築,這幾年的考察自學為科比意的建築師生涯打下深厚基礎,例如修道院會士小房間的靈感,即來自當年在義大利托斯卡尼所參觀過的艾瑪修道院7。科比意三十歲那年回到巴黎,他在這藝術之都結交了一群現代主義、特別是純粹主義的藝術家,科比意的建築概念至此臻於成熟。他與這群朋友大膽提出揚棄傳統的建築美學概念,且嚴厲批評十九世紀以來的守舊建築觀點及復古建築風格。他們擁抱工業成就,鼓吹以工業手法大規模建造房屋,以降低房屋造價並減少組成構件,解決工業時代來臨都市化的人口密集問題。這今天聽來天經地義的觀念,在當年卻深具革命性。雖然科比意非常喜歡設計能容納大批住戶的社區建築,但種種緣由讓他的早期事業,仍以私人住宅為主,鮮有龐大的社區營造。一九二七年,科比意參加國際聯盟在瑞士日內瓦所舉行的總部大樓建築競圖。這棟極富政治意義的建築,在科比意設計下,不走彰顯政治意念的古典路線,反而以良好的隔熱與隔音成為一座具有實際功能的辦公大樓。荒謬的是,這場看似勢在必得的競圖最後卻以使用的墨水不符規定為由將科比意淘汰。然而所有參與計畫的人都心知肚明,墨水只是藉口,保守勢力的從中作梗才是主因。  二戰之前,科比意還曾到訪南美洲及蘇聯,推廣他的城市興建理念。戰後,科比意參與了法國的重建計畫,「馬賽公寓」就是這時期最重要的著名作品,此外他也代表法國為聯合國位於紐約的總部設計大樓。科比意在抵達新大陸時,愉快地對採訪記者說:「三十年來,我覺得自己彷彿對著沙漠說話,一九四五年起,我便領導著法國的建築發展,此刻我終於覺得理想就要得以發揮……」此時他的聲名如日中天,大眾視他為建築界的畢卡索,對建築界學子而言,他就是現代的同義詞。然而科比意所期待的「開花結果」時刻卻從未到來,邀他前來的聯合國總部後來將他自設計團隊剔除,詳細情形連科比意都不願多說,世人只知心寒的科比意轉而將心思花在建築美學上,自此不再延攬龐大計畫。  科比很會寫東西,他的大量著作對建築界的影響不容小覷,然而他得到的惡評卻幾乎與贏得的美譽相當,尤其是他捍衛自己的行事風格及爆烈脾氣更讓人不敢領教。這樣的一位藝術家,怎麼會來為保守羅馬公教會裡古老的道明會設計修道院?人間素有諸多無法言明的機緣巧合,春秋史家視之為歷史必然的相遇,在信徒眼裡,卻是上帝早有安排。  為瞭解科比與修道院的關係,我開始偵探般大量探訪、蒐集、整合各種科比意與修道院的線索資料。除了在修院四處參訪詢問,還南征到普羅旺斯境內的托羅內修道院、石窟教堂、馬諦斯教堂,也往西拜訪了靠近瑞士德國邊界的廊香教堂,以及與法國第一高峰白朗峰相對的阿熙教堂。  而這一切的起點,是從修院餐廳牆上一張不起眼的照片開始。這早在那兒卻被我忽略的裝飾,為我不得其門而入的探索提供了一把鑰匙,一扇通往過去的窗口。  揭開一連串探索的神祕照片  在拉圖雷特修道院期間,我雖不須參與例行的祈禱和彌撒,但午、晚餐時間一定得出現,不然神父會開始四處找人。當他們有私人會議要開,不能一起用餐時,神父也會先備好我的餐點。而就是在某次獨自用餐時刻,我才有機會發現餐廳牆面上一張不起眼的照片,很有表現主義味道的人像照片,竟是為我揭開科比與道明會結緣的重要關鍵。  老照片裡,那如風乾橘子皮的老人臉孔與從他頭上罩下的白袍成強烈對比。享用著晚餐的我突發奇想:這人像不像義大利小說家艾可(Umberto Eco)在他八○年代名著《玫瑰的名字》(The Name of the Rose)中的一位教士?《玫瑰的名字》以中世紀一處發生命案的修道院為背景,小說的卷頭語這樣寫著:「世俗凡人的誘惑是通姦,神職者的渴望是財富,而僧侶夢寐以求的卻是知識。」在一連串被冠以天譴、惡魔作祟的事實背後,所有問題竟來自一本被禁止閱讀的書,而在幕後操縱這一切的竟是瞎眼的老教士。  多年前,這本名著被法國導演改編並搬上大銀幕,還請到半息影的史恩康納萊精采詮釋了前來審案的威廉修士一角。電影最後一幕,當威廉知道所有命案都與這書有關後,當面與老教士對質並揭穿那看似天衣無縫的詭計。瞎眼老教士自知無力回天,竟在密封的圖書室放起火來,熊熊烈火中,老人面目猙獰地將那本被自己下過毒的書一口一口地吞下。  啜飲著葡萄酒,我不禁幻想,牆上那位扭曲著身子的老教士,適不適合扮演那恐怖、操控一切的吞書老人?「那人是誰?」晚餐後我抓著神父問。  「艾倫.考提耶! 拉圖雷特修道院就是因為他才得以請來科比設計興建。」我就知道這位優雅的老人不是等閒之輩,但萬萬沒料到他就是我正在找尋的主要線索!為了解艾倫神父、科比、修道院三者的關係,我經由許多人的幫忙,漸漸拼出一幅關於當年那段精彩傳奇的完整圖像。

前言

  一位自稱為無神論者的偉大建築師,為地球上已有兩千年歷史的古老宗教----羅馬公教會(俗稱天主教)----裡的道明會,設計一座承先啟後的修道院。截然不同的宗教立場,讓他們擦撞出甚麼火花?而不明究理的普羅大眾,在見到這座修道院時,不是站在保守教會立場,敵視這座建築物,就是以現代藝術觀點,視建築背後的宗教及歷史文化如無物。身兼教徒及藝術家身份,我不願「選邊」表態,然而這也是我與大名鼎鼎的拉圖雷特修道院,纏綿近二十年的曖昧態度。為此,神父多次誠懇邀約,只更加讓我裹足不前。我深知,改變想法,就有如人格整合般的困難,我不願自找麻煩!然而我終於赴約,背後卻有個世故理由:那就是我意外得到一批價值不菲的數位攝影器材,雖無須盡義務,我仍覺得有必要以這套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拍出些能答覆贊助者美意的優質影像。  這功利企圖仍難掩我內心忐忑:從底片攝影一路走來,我的創作隨著數位成熟,諷刺地步入瓶頸。底片時代,堪可吹噓的資歷,俱成過往雲煙。 我擔心屆時若拍不出東西,不僅辜負邀請者的美意,也讓自己難堪。再者是深埋在心的憂慮:二十年來,被我置身腦後的立場問題,這回終得攤牌。  我懷疑,這會不會是另一個刻意被我漠視、卻深具挑戰的「自我整合」?  在風光明媚的拉圖雷特修道院裡,我嘗試從文字書寫尋求出路,然而剪不斷理還亂的文字脈絡,卻讓我處處碰壁。後來我轉由視覺思考,卻仍流於表面形式記錄,了無新意。嘗試到最後,我決定不預設立場,盡量將「思考」降到最低,單純以先進的數位相機自由「觀看」,這無所為而為的「觀、照」竟讓我找到了突破之道。  從相機觀景窗中,我第一次「凝視」科比意的修道院,在建築物裡游移的絢麗光影,如招魂般地不斷向我呼喚。有那麼幾回,我幾乎是抱著相機,癱在地上,久久無法言語。所謂教會立場、藝術定見、大師成就,在此全在科比意擅用的光影中融合。  本書可算是一部觀看的結晶,然而影像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卻賦予「觀看」出乎意料的意義與趣味。我涓滴寫下這一路探索整合的過程,期望讀者也能從中得到啟發與興味。  在這一切有個初步段落後,我益發想念在拉圖雷特修道院的時光,尤其是子夜時分,一個人在露台上對著穹蒼發呆,滿天星光下的山丘叢林,猶如竊竊私語般地在風中輕輕搖擺,時空凝結成一個漂浮的點,它讓我有跪地「祈禱」與「讚美」的衝動。在那靈明時刻,我想起與一位神學大師的對談;  「那些無神論者多麼可憐啊!」大師悲憫又高姿態的說。  「他們只是不信你以經院神學闡述的上帝罷了!」我不想討論這話題,溫和地回答。  「不信上帝的人是不幸的!」大師仍不死心。  「但上帝相信他們!祂以全然、世人無法測度的愛相信他們!」

内容概要

范毅舜(Nicholas Fan)
美國加州布魯克攝影學院碩士(Brooks Institute of Photography)。
曾受邀於美國華府參議院、德國的 Leica藝廊、法國尼斯的Alian Coutuier藝廊、台北的誠品藝廊及新光三越百貨公司藝文館舉行攝影個展。
著名的德國 Leica相機公司、瑞士的 Sinar相機公司、瑞典哈蘇Hasselblad相機公司、英國的Ilford相紙公司及美國的Kodak軟片公司,都曾以他的攝影作品做為產品代言。台灣的Sony索尼公司,近年更支援他最新的數位攝影器材。
瑞典哈蘇專業相機公司更曾推崇他為全球最優秀的150位攝影家之一,他更是135相機發明者——德國Leica相機公司在德國總部舉行攝影個展的唯一華人。
美國會圖書館、參議院、加州布魯克攝影學院、台北市立美術館皆收藏有他的攝影作品。
除了中文媒體,極具影響力的《華盛頓郵報》、瑞典發行全球的《Hasselblad》攝影雜誌、德國的《Leica》攝影雜誌、美國的《Kodak影像新聞》都曾以大篇幅專文介紹這位傑出的攝影家及其作品。
除了專業攝影外,范毅舜的出版資歷也相當豐富,過去數年他已經出版了近五十本圖文並茂的著作。在台灣出版的作品包括:《海岸山脈的瑞士人》、《走進一座大教堂》、《法國文化遺產行旅》、《德國文化遺產行旅》、《攝影行遊間──旅遊攝影的技法與欣賞》、《歐陸教堂巡禮》、《老家人》、《漫步普羅旺斯陽光中》、《悠遊山城》、《逐光獵影》……等書。

书籍目录


前言
卷一 科比意的拉圖雷特修道院
楔子
第一章
拉圖雷特修道院的最初印象
大師在人間的最後一夜
無神論者科比意爭議不斷的一生
第二章
我們的修道院
揭開一連串探索的神祕照片
活化石般的羅馬公教會
將古老宗教帶入現代的梵二大公會議
驚世駭俗的艾倫.考提耶神父
第三章
阿熙教堂—精心料理的走味大餐
旺斯的馬諦斯教堂—可口的開胃前菜
爍古震今的廊香教堂—偉大的盛宴
卷二 五百年來未被訴說的偉大故事
第四章
高潮迭起的換角風波
修道院裡的道明會士
將自己奉獻給教會的會士生活
第五章
對真理的追求殊途同歸
道明會的創始與興衰
宗教與藝術,真理與美相互映照
第六章
拉圖雷特修道院建築巡禮
1. 光影起舞的中央走道
2. 渾然天成的屋頂花園
3. 美景當前的修院餐廳、團體會議廳
4. 仰望星空的屋頂陽台
5. 寂靜遼闊的空靈教堂
6. 粼粼光海的地下教堂
7. 壓抑人性的會士房間
人間難圓滿,慈德能永存
有一處名為「心靈」的地方
尾聲—人間的每一個清晨 後記

作者简介

半世紀前,一位自稱為無神論者的西方建築泰斗,為西歐培育神職人員的古老宗教團體設計修道院,他們之間會擦撞出什麼火花?
幾十年後,一位來自東方的教徒兼攝影家,在這座世界知名的建築物裡恣意徜徉,他如何藉由這座經院建築整合自己,端詳出背後更龐大的生命故事?
國際知名攝影家范毅舜,繼廣受好評的《海岸山脈的瑞士人》及《逐光獵影》後,再度以獨特的攝影及文字,分享一則建築與宗教的傳奇。
范毅舜以駐院藝術家身份,帶著相機深入廊香教堂與拉圖雷特修道院,書中收錄的上百幅精彩影像,幾乎全都是世界首次得見的取景與角度,中文讀者有幸得以搶先感受這兩座建築的美與偉大。更難能可貴的是,本書以獨特方式訴說建築與宗教的故事,世所罕見。
范毅舜傾20餘年的攝影功力,沉澱長達3年,終於完成本書,這是了不起的成就!


 山丘上的修道院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最初与此书相遇是在去年十月的一个雨天,为了避雨躲进时尚廊书店,随手就翻到了这本书,被封面吸引,无奈价格甚高,便放下了。后来去国图馆际互借,复印了一本回来。黑白的复印件似乎折损了本书作为摄影集的大半美感,但是却也让我更加专注于作者的文字说明上。断断续续地从去年年底到今天,终于读完了。想说的是,作者虽然是一名教徒,能深入拉特图雷修道院去拍摄也是有神职人员介绍,书中却全然没有让人难受的“传教”感。范先生按照自己的经历来书写他对这座修道院由浅至深的认识,引导读者逐渐理解这座外表看上去只是一个水泥盒子的建筑物究竟如何表现了宗教的神圣,并且经久不衰地呈现出一种美感。科比意,大陆译名柯布西耶,作为无神论者的他设计了这座修道院。作者在介绍这件修道院的时候,对历史沿革和现状都描绘地栩栩如生,中间夹杂着对梵二会议以后天主教的一些顺应时代的变化的思考。身为教徒难免带有一些讨论宗教的文词,不过读完全书体会到的实际上是一种很强烈的美感,那些句子都像是对自身身处现代社会的反思。这本摄影集和这座修道院,两者都可以说明宗教和艺术其实是一个事物的两面,两者互为一体。作者布局谋篇非常讲究,前后呼应很到位,身为摄影师,却查阅了大量重要的档案资料,其中包括艾伦神父的一系列书信,这种认真的态度非常可贵。对台湾出版的书的印象越来越好了,真诚地希望此书能推出简体版。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作者還是浮躁了一些
  •     头一回不懂怎样说才能说出我对这本书和这位作者的喜欢。一切都那么坦诚,透彻,沉静,纯粹而又铺天盖地的温柔。
  •     我就看看照片
  •     我没有宗教信仰,所以一直无法领会教徒们在圣殿中感受神恩时激动而饱满的心情,但这不妨碍我欣赏教堂和修道院的建筑艺术之美。就如范毅舜所说,宗教和艺术其实是一体两面,艺术诠释了宗教,宗教升华了艺术。
  •     看安兰德的源泉的同时读了这本,瞬间觉得那种对自我精神的执着将柯布西耶的身影和霍华德洛克重叠了。是不是安兰德也受了柯布西耶的启迪。
  •     简体版敬请期待哟~~~哟~~~
  •     2016.4.27
  •     文字行云流水,和着光影交错的摄影图片,将拉图雷特修道院描绘得立体而生动,向世人展示了宗教与艺术殊途同归的美好。随着作者细致的笔触,不得不为勒柯布西耶每一处的设计妙想而惊叹,跳脱出传统宗教建筑的框架,大胆的色彩运用、粗狂的墙面纹理,大到朗香教堂屹立如雕塑,小到空中花园静谧如诗歌。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摆设,在作者的镜头下都张扬着美轮美奂的魅力,引人入胜。勒柯布西耶,一个无神论者,却用现代艺术将宗教信仰发挥到淋漓极致,并成就了建筑史上举足轻重的宗教场所。无论是建筑本身的吸引力,还是作者图文描绘的吸引力,都让我对拉图雷特修道院有了一探究竟的兴趣。
  •     可读,虽是整整的一本书,但仍不如笔记人老师前些日子的一篇散记勾勒出的体验。
  •     受到法國神父的邀請,攝影師亦教友動身前往拍攝建築大師的修道院作品,不得不說這是一段非常優美的因緣。論書本身,美術排版到紙質我都不喜歡,覺得太過大眾,卻非常適合這本書。不慍不火的平鋪直述讓天主教會與建築能夠簡單易懂得表達,也實屬不易。 摘|『在那段漫長的獨處時光裡,我益發覺得藝術家與修道人有許多共通點,它們以不同的形式過著同樣的自律生活,對「真」的追求都有著非理性的執著,而他們追求與執著的精神,在主流社會裡往往被視為不切實際且沒有價值。』p164
  •     我认为排版有点失败,味道让我很难受,但图和文字真是,太棒了啊,如果可以再柯布设计的建筑里生活,哪怕就一周,也是人间莫大的幸福
  •     电子版
  •     原来真的有摄影学硕士这种学位
  •     好吃的修道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