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真年代》书评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1
ISBN:9787805678887
作者:伊迪丝·华顿
页数:315页

阿切尔在黄昏中的背影

一直会想起阿切尔在黄昏中的背影,虽然是几个月前看的书,也记不清书中是否有这样一幕。但是说到他们的时候,还是会莫名的想到他有些落寞的背影,在夕阳里拉的老长。这里面主要是一些喜欢的摘抄:1、假如一个人一直习惯于呼吸纽约的空气,那么,有时候,不够清澈的东西似乎就会让他窒息。2、他转身想门口都去,借门厅黯淡的灯光,找到他的外套和礼帽,然后便走进了冬季的夜色中,心中涌出迟到的滔滔话语。3、整个房间的宽度横在他们中间,他的眼睛仍然盯着外面的雪景。4、只有放弃你,我才能够爱你。5、我变了,只是在又见到你之后,我才又是原来的我了。6、他们就在这儿,靠得很近,安全而又隐蔽,然而他们却被各自的命运所束缚,仿佛隔着半个世界。7、在那儿,我们仅仅是两个相爱的人,你是我生活的全部,其他什么事都无关紧要。8、突然,他觉得睫毛上有一点又冷又硬的东西,发现原来是自己哭了,寒风冻结了他的眼泪。9、与此同时,一切都至关重要,只要关系到你。10、但他却从来没有想此刻这样爱这张脸。11、即使仅仅为了在看到她的手,我也必须跟随。

外国的小城之春

看《天真时代》的电影在前,看书的时候情不自禁的要和电影相对照。可是电影看的时间太长了,模糊了。记得比较确切的是,结尾的时候男人站在女人的窗下,死活不肯进去。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矜持与暧昧很象《小城之春》,手伸出去了,就是不肯搭在人家肩上。而对应在我们这种平民身上,这种情绪只有去中学时暗恋女同学的时光中去找。

纯真年代

这本《纯真年代》是在一声声感叹中阅读完的。相对于狄更斯、莫泊桑、歌德、哈代这些伟大男性作家创作的作品而言,我更喜欢诸如伊迪丝华顿这样的女作家笔下产生的作品,也许是出于我刚刚学会欣赏小说的时候(之前也读过几本,但却根本称不上是欣赏)所研读的几部作品都是出自英国女作家之手的缘故吧。伊迪丝华顿细腻的手法简直就犹如上帝为她配备的绝佳的摄影师,对于文字的把握和人物心理的刻画让人感觉比胶片的化学反应来得更真实。在这个以第三人称塑造人物的作品里,无处不体现着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她的审视对于读者来说既是显微镜又是望远镜,而当作者变成拥有更高智慧的领读者的时候,她笔下的作品就可以称得上引人入胜了。不知道这部小说是否已经被改编成了电影,如果是的话,那部电影一定以室内场景为主。很多作家都不惜笔墨的去进行大量的自然描写,这和导演用广角镜头,光线,以及道具去给电影定下一个基调异曲同工。而在《纯》中,作者没有这么做,她紧贴人物的服饰,室内场景的布置等等这些人为之处进行精雕细琢,作者应该更看重这些物质因素所反映出来的当时当地人们的心理状态。在尾声阶段,对于男主人公妻子所穿的新娘锻服连续几次细节描写,完全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造诣。作者将这一场景安排在男主人公即将导演婚变前的歌剧院里,男主人公远远地看着已经结婚两年的妻子穿着蓝白缎子婚礼服,复杂的心里活动就从这身礼服开始,在思绪结束时男主人公就在歌剧中段的时候很不合规矩的将自己的妻子拉回了家。在进门的一瞬间,妻子竟然踩到自己的礼服摔倒了,礼服脏了,破了,这一切都为读者拉响了预警笛。男主人公即将说出自己找到真爱——他爱上了他妻子的表姐的那一刻,他的妻子却告诉他,她怀孕了,这一情节上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让读者体会到“靠背”的感觉。小节收场时的镜头,作者还是将焦点放在了婚礼服上,那件两年前制作的,刚才还光彩依旧,现在带着破损,泥污的婚礼服。男主人公的妻子就是穿着这样的服饰,说着晚安退场的。作品里自然描写然虽不多,但是每处都可以看作是点睛之笔。在男主人公去迎接他认为他真正爱的人的时候,他们俩个人语气温和但感情复杂的对话以男主人公的一句“你说的对,我今天就不应该来接你。”对白结束,这时作者悄然的让男主人公置于一幅雪景之中。雪刚停,寒风刺骨,睫毛上出现又冷又硬的东西,那是泪,是男主人公流出来却立刻冻结了的泪。而他所看重的真正的爱情,又何尝不是在寒冷的环境下刚刚流露出来就冻结了呢!一部作品的经久不衰可以因为一句台词,但更多的时候是因为作者精心安排的情节。我一直认为伟大的作品都应该通读过原著才能体会其中的精华的,但这部译作就已经可以让我写下书评。整个故事被分为上下两卷,即婚前和婚后两部分,其实最后十几页精彩的尾声也可以单作一部分的。上卷作者并没有过多地去推动情节,而是精巧细致的为读者构建着她的金字塔结构的纽约上流社会的人际关系。而这种人际关系的建立恰恰是依附着割不断的婚姻纽带,爱情也在其中,但怎么也唱不上主角。当我们刚刚在纷杂的人群中理清头绪的时候,作者就宣布男主人公结婚了。就在这个时候作者还没有过多的展示男主人公那略显无力的叛逆和对爱情的追求。在下卷中,作者加快了脚步,而且明暗两条线索在文字中游走,一个金字塔最底层商人的沉浮录,加上男主人公的感情纠葛,让读者从隽永的书写中感受到结构的紧凑。结局是符合常理的,更准确地说是符合传统人情的。但对于男主人公,作者却在他身上寄托了无限的悲哀,是为一颗年轻的心怀有的那份挚热的爱情奏响的哀歌。结尾处对三十年后的描写,其实是一种挑战,我个人以为加上这一段为整本书的创作的难度系数加大了很多。可是作者却拿捏得非常好,男主人公在接近花甲之年的时候,心态更平和,性格中没了棱角,却更容易让大众接受,这种自我矛盾与社会矛盾的综合体现再一次让作品升华了。下一代人的出现也使得作品出现了希望,也许作者从未想掩盖这种希望,而对那种年轻思潮,她本人肯定是想为其注入鼓励的,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她的作品大气之处。对于男主人公的妻子我不得不说上几句,也许看过小说的人会对其挽留丈夫的心计叹服,也许还会对其阻碍男主人公追求致真爱情提出质疑。但在我心中,她是一个识大体,有涵养,虽不秀气但充满无限雅致的女性形象。作为一个妻子,她用丈夫可以接受的方式挽留了他,并且用自己的智慧维护了家庭的尊严。她,在那个年代,也许即使在我们的年代,也不失是一位极其优秀的妻子。从言语中我们也可看出其实作者对这个人物是欣赏的,只是在作者眼里,她过多的接受了家庭以及社交圈子的影响,完全是那个熔炉里塑造的完美妻子形象,而对于她本身的上帝所赐与的诸多天赋都在其中溶化掉了。草草地写过书评,更多地是想让自己知道在看过这部作品之后内心的百味。而这种百味之有与人分享之后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美味吧!2005-12-28晨 改于下午

a Rose for May (∞之一)

The Age of Innocence无论是书还是电影,常年都列于各自的TOP TEN列表的NO.1。即使之后感动的文字或画面仍时有,纯真年代所带来的触动和共鸣,却耿耿于怀地存于血液之中。乃至成为人生的一部分。一直在想,以怎样的一种文体,怎样的一种姿态,怎样一种叙述语气,或是在怎样的音乐和怎样的背景心情中开始,才好表达冰山一角。几年中读了七八遍小说,看了七八遍电影,收了精装的书,托朋友从米国带了原版,书中的细节谙熟于心,对白用词倒背如流,到毕业论文长长漫漫的8000字,仍觉,为其做的,还不够。所要表达的,仍仅于此。或是,太喜欢,潜意识里藏着掖着总不表迹于众。只好一遍又一遍干涩地说,纯真年代我最喜欢了。却将最柔软的一部分空置起来。a rose for may,是借了福克纳的小说名:a rose for emily。大学文学课讨论ROSE的涵义,太多,落水三千,只取爱的释义。不想用理论和原文的堆砌来表述梅是怎样的女子。一年前看绝望的主妇,BREE在REX的苛刻言语后走入洗手间,一阵痛哭后稍加整顿,再满面荣光地走回房间。那刻突然喜欢上了BREE,像梅一样的女子。论文时和老师谈起这一桥断,说,若是用换种表示手法,镜头推移跟随梅,那平静如海水般蓝的眼睛里,泪水会不会就此昭然若揭。笑靥如花掩饰疲惫。-----------------------------------------------------------他暗自沮丧地想,藏在它里面的想法他永远都会一清二楚,在未来的全部岁月中,她绝不会有意想不到的情绪--新奇的想法,感情的脆弱,冷酷或激动---让他感到意外。假如梅公开说出她的伤心事(他猜想她有许多),他本来可以用笑声将其驱散的,然后她却养成了习惯,将假想的痛苦掩藏在斯巴达式的痛苦后。她好像很疲倦脸色显得很苍白,几乎没有了光泽。然而她依然对他流露着平日的温存,她的蓝眼睛依然像前一天那样闪耀着光彩。**********************************************************“再见,最亲爱的,”她说,她的眼睛特别蓝,过后他思量,那目光是否是通过泪水射向他的?到了家门口,她在马车的阶蹬上被裙子绊了一下,倒在他身上。“你没受伤吧?”他问道,并用胳膊扶稳她。“没有;可是我可怜的衣服--瞧我把它撕坏!”她大声地说。-----------------------------------------------------------静思时想到梅的情绪和隐忍,一条被掩盖住的小说副线。若不是在浩瀚的文字中的那几行间反复体谅,许是在评imaginary wounds这两个字时不会对archer如此记恨不已。那日是坐在背光的窗前,语气稍有激动地转身和老师说,梅,那么梅,谁来体谅梅的隐忍和伤痛。语出便沉寂了,只有闷热的空气无精打采地逗留在室内。欲言的,停止了。梅的人生,也会是这样的吧,炙热退去后如烟灰般的千疮百孔,却安静得无声无息。论文的初稿标题定的是restraints bring real happinesses,介于传统保守的老师说题目定得过于绝对,用ultimate替了real,改得女老师的眉毛一上一下地直跳,才意识用了个更偏激的词。定稿时中庸地篡改了wharton的台词:there's good in inner-restraints.martin scorsese的电影选了娇小瘦削的ryder和发色金黄而非棕黑的pfeiffer来演may和ellen------和小说所描绘的形象正好相反。肩膀极窄,楚楚可人的ryder许也是导演所想传递的自我理解:a rose for may。有关archer与ellen,画面是定格在最后一幕:“在渐趋浓重的暮色里,他在凳子上坐了许久,目光一直没有离开那个阳台。终于,一道灯光从窗口照射出来,过了一会儿,一名男仆来到阳台上,收起凉棚,关了百叶窗。这时,纽兰阿切尔像见到了等候的信号似的,慢慢站起身来,一个人朝旅馆的方向走了回去。”再之后,留下的无尽被拖延的唯美,交织着百叶窗上反射出的暮光,和年轻时ellen意想中转身的脸庞,近在咫尺却主动放弃的生命之花。有关archer与may,停留的是有关最后挣扎的那幕:“她蹲下身子,泪流满面,把脸贴在他的膝上。”再之后,是30年的真实生活,所能想象到的枯燥琐碎,传统背后隐秘不表的热情。“事前就非常有把握的事,究竟会不会让你的心狂跳呢。”还是梅,守住了archer的最终幸福,承担着所谓的假想忧伤,成就了archer心深处的那朵生命之花。30年的家庭生活于archer是否真正幸福,我说不好。在Edith Wharton archives of the Beinechke Library at Yale University,珍藏着两部情节完全的手稿。In both of these alternate plots, Archer and Ellen are with each other fo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but finally break up, which are the total subversions of the present one. It is for sure that no one in the previous two plots gains real happiness at all. The two stories are “profoundly, dismally tragic” (Wolff 1996: 19).也许,找的到答案。


 纯真年代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