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事记

出版日期:2015-8-1
ISBN:9787208130523
作者:[日] 安万侣
页数:224页

内容概要

安万侣,日本奈良时代(710—794)的文官,奉当时元明天皇敕令编写本书,其时官从正五位。本书是安万侣根据舍人稗田阿礼的口述,记录、编写而成。
译者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翻译家、思想家。一生著译传世约1100万字,其中翻译作品居一半有余。

书籍目录

引言

卷上
一 伊耶那岐命与伊耶那美命
一 天地始分
二 诸岛之生成
三 诸神之生成
四 黄泉之国
五 祓除
二 天照大御神与建速须佐之男命
一 誓约
二 天之岩户
三 建速须佐之男命
一 谷物的种子
二 八岐的大蛇
三 世系
四 大国主神
一 兔与鳄鱼
二 蚶贝比卖与蛤贝比卖
三 根之坚洲国
四 八千矛神的歌话
五 世系
六 少名毗古那神
七 御诸山之神
八 大年神的世系
五 天照大御神与大国主神
一 天若日子
二 让国
六 迩迩艺命
一 天降
二 猿女君
三 木花之佐久夜比卖
七 日子穗穗手见命
一 海幸与山幸
二 丰玉比卖
卷中
一 神武天皇
一 东征
二 速吸之门
三 五濑命
四 从熊野到宇陀
五  久米歌
六 大物主神之御子
七 当艺志美美命之变
二 绥靖天皇以后八代
一 绥靖天皇
二 安宁天皇
三 懿德天皇
四 孝昭天皇
五 孝安天皇
六 孝灵天皇
七 孝元天皇
八 开化天皇
三 崇神天皇
一 后妃及皇子女
二 美和的大物主
三 将军的派遣
四 垂仁天皇
一 后妃及皇子女
二 沙本毗古之叛乱
三 本牟智和气王子
四 丹波之四女王
五 非时香果
五 景行天皇与成务天皇
一 后妃及皇子女
二 倭建命的西征
三 出云建
四 倭建命的东征
五 思乡之歌
六 白鸟之陵
七 倭建命的世系
八 成务天皇
六 仲哀天皇
一 后妃及皇子女
二 神功皇后
三 镇怀石与钓鱼
四 香坂王与忍熊王
五 气比大神
六 酒乐的歌曲
七 应神天皇
一 后妃及皇子女
二 大山守命与大雀命
三 矢河枝比卖
四 发长比卖
五 国巢的歌
六 文化的渡来
七 大山守命与宇迟能和纪郎子
八 天之日矛
九 秋山之下冰壮夫与春山之霞壮夫
一〇 世系
卷下
一 仁德天皇
一 后妃及皇子女
二 圣帝之御世
三 吉备的黑日卖
四 皇后石之比卖命
五 八田若郎女
六 速总别王与女鸟王
七 雁生子
八 枯野的船
二 履中天皇与反正天皇
一 履中天皇与墨江中王
二 反正天皇
三 允恭天皇
一 后妃及皇子女
二 定各族氏姓
三 木梨之轻太子
四 安康天皇
一 目弱王之变
二 市边忍齿王
五 雄略天皇
一 后妃及皇子女
二 若日下部王
三 引田部的赤猪子
四 吉野宫
五 葛城山
六 春日之袁杼比卖与三重之采女
六 清宁天皇与显宗天皇
一 清宁天皇
二 志自牟的新室落成
三 歌垣
四 显宗天皇
七 仁贤天皇以后十代
一 仁贤天皇
二 武烈天皇
三 继体天皇
四 安闲天皇
五 宣化天皇
六 钦明天皇
七 敏达天皇
八 用明天皇
九 崇峻天皇
一〇 推古天皇

作者简介

众神,国土,君王,爱情;
捧腹,快意,扼腕,涕泣。
《古事记》,日本第一部文字典籍。它系统记述了日本原始神话与传说,于古老奔放的故事中,展开一场日本源流风貌巡礼。
全书共三卷,上卷所记是日本诸神的由来与神话传说,中卷及下卷史实与虚构相混杂,所记主要是日本天皇的征讨与平乱、皇室逸闻与传说等。《古事记》承袭口传文学的生动、趣味,素材丰富,于神话、传说中穿插113首古代歌谣,孕育了日本民族诗歌——短歌的胚胎。
“天地始分的时候,世界尚幼稚,
如浮脂然,如水母然,
漂浮不定之时,有物如芦芽萌长,
便化为神……”


 古事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比起不确定,人们更愿意接受那些笃定的,虽然说来话长,但是源远流长、耐人寻味的历程。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对于人生有一个很美好的想象,“它更像是一条河,每时每刻都在流动和变化,你却无法矫直它”。或许在这里,小说家是参照了“历史决定论”的观点来描述人的“历程”——无法矫直,也意味着方向既定,总有它既定的结局。宛如历史。关于历史或是时间,对于结局——时间的尽头,人们是只能想象而无缘一见的——甚至连开端也是如此。日本人安万侣的这本《古事记》便是这样一部源自于“想象”的作品。在《古事记》中,想象不仅“必要”,而且美妙。想给中国历史找个源头恐怕不易,但日本人在这个问题上就很明确——一切的起点,都写在《古事记》里。奈良朝时代,确切地说是和铜四年(711年)9月18日,日本元明天皇命太安万侣编篆日本古代史,在记录和整理了稗田阿礼口诵之《帝纪》和《旧辞》以及一些历代口耳相传的故事后,次年1月28日,安万侣将完成的内容献给天皇,便有了这部《古事记》。《古事记》的身份是双重的。首先,从严格意义上讲,它是一部的史书,而且是一部由皇室规定的“正史”。在结构上,全书共三卷,上卷所记是日本诸神的由来与神话传说,即“本辞”;中卷及下卷史实与虚构相混杂,名之“帝纪”,其中既有年表式的记录,也有有趣的故事。这似乎也表现了日本这个民族很有趣的特点——就算是在做很严肃的事,譬如编纂正史,他们也要融入一些想象,一些意趣。这种“意趣的保留”,便赋予了《古事记》的另一重身份——它还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同时也很卓越文学作品。成书于奈良时期的《古事记》开启了日本文学的散文源流,作品里收录的神话传说与轶事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而其中收录的歌谣,也是日本短歌创作的开端。于是我们可以这样说,《古事记》在确立与流传“身份认同”的同时,也为日后的文字更广泛地参与记事,以及文学创作提供了范例与空间。在本书的译者周作人先生看来,读《古事记》的人,大多是会“买椟还珠”的:“这《古事记》里的帝纪正是史实的珠子,但我们觉得有兴趣的,却是那些附加的装饰”(《古事记》引言)。那装饰更华美,而珠子大抵却与我们无甚关联,于是《古事记》,其实更因其文学价值而流传于世。可归根结底,那珠子才是《古事记》的原本意义所在。因而读《古事记》,读者还是会对日本的“神道统治”产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那种宗教性的传承与尊崇,无外乎源于初民,源于从未断绝的想象。它总会支撑某种力量,无论是从外在来看,还是归因于内,它同样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去想象一个源头,其意义将作用于想象产生的那一刻,同时也更是对未来担当的明确吧。
  •     六朝以前,文学作为独立的一科尚未自觉,不管是诗骚辞赋、杂文乐府,还是章表碑诔、召策史传……通通归结在“文”的麾下,动笔行文,必追求文采,所以《史记》虽为“史家之绝唱”,又称“无韵之离骚”。即使在六朝之后,史传撰述的文学传统也一直延续。日本古典文化受中国的影响匪浅,产生于奈良朝的史传作品《古事记》,便能看出这种痕迹,即史纪撰述的文学色彩。《古事记》书分三卷,其内容又可分为帝纪和本辞两个板块。帝纪顾名思义,就是记述历代天皇的历史,旧辞则是古代流传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一国的远古历史,浩渺悠远,若无相当的文字工具加以记载,及到后世有意收拾整理时,也只能从口耳相传的故事中搜寻索引,中国如此,日本也一样。这些流传的故事,虽显得荒诞不经,但是依然携带着某些史实的因子,需要慧眼的史家加以分辨烛照。中国的古史辨学派在这方面做了出色的工作。这些工作艰难繁琐,还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大概完全没有此一番心思。读《古事记》也是如此。在召集修撰《古事记》的天皇诏书中,虽然讲道要“撰录帝纪,讨核旧辞,削伪定实,欲流后叶。”但在本书的中文译者周作人看来,“《古事记》的价值,不在作为一部史书上,它的真价乃是作为文学书看。”《古事记》的这种文学性,不在于辞藻的华丽,修辞的美妙,而是记述古代传说内容本身的优美、天真、纤细,这主要也体现在旧辞的部分。这些传说或惊悚神秘,带着浓厚的浪漫色彩;或凄清婉转,呈现出伤逝与物哀,读来意味绵长。相对于枯燥的帝纪来说,便是老树着花,颇有几分动人的情致。只是,《古事记》虽有中国的影响,但是依然相当本色,毕竟这些故事是流传于日本国土,并且自身也可能带有“神道教”的色彩。对于攀不上巴别塔的人来说,他国作品须有一个好的译者提供阶梯,才好登堂入室,窥其门墙。世纪文景所出的这本《古事记》,为周作人译本。周作人曾游学日本,对日本文化相当熟稔,其自身又是文笔超绝的作家,而且有翻译日本文学的大量实践。《古事记》译本也展现了周作人一代大家的深厚功力。他的译文有其散文创作中文白夹杂的风格,相当精致雅驯。而对于《古事记》中大量的歌谣,他又以白话新诗的方式呈现,浅显直白。这部周译《古事记》让读者在了解日本古史风貌的同时,也领略了作为优秀翻译家的文采风流。
  •     没有一本书能像《古事记》这样,给日本人造成如此深远的影响。因为它是第一本告诉日本人“你是什么人”的书。人之所是,比人之所能总是更加重要。你再能,也改变不了自己所是;你所是,却将决定你能能到什么地步。青蛙再能蹦哒也蹦不过袋鼠,因为青蛙不是袋鼠,就是这个道理。日本人是什么东东,靠的就是《古事记》一锤定音。它就是日本人的出生卡、身份证、推荐信、自白书,也形成了这个国家的群体意识的起点。中国人的群体意识是画圆圈,因此每隔几百年就要向世界展示一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美感;《古事记》却教会了日本人画直线,展示的是一劳永逸、传承千年的天皇统绪。了解这本人称“日本第一书”的历史大著,就得稍稍知道一下它的背景故事和写作思想。起初的时候,日本人搞不清自己是谁。在这个问题上,撇开徐福老师带了三千小朋友私奔的无稽之谈,现代的考古学倒是提供了几种像模像样的远古移民说。判定日本列岛上的古人全是移民,问题应该不大;但移民源自何处,却无法定论。日本学术界在这方面没少下功夫,结果都是小龙人找妈妈——四处瞎蒙。究竟是何方神圣漂洋过海,生养了可歌可泣的岛国人民,这份荣誉至今无人认领。日本人由此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孤儿,爹娘是谁,传承何在,说不清也道不明。早期的岛国百姓天真烂漫,对此全无芥蒂。不过,人是活在攀比之中的——要是隔壁小孩没爹没娘,我也可以接受没爹没娘;但要是别人有爹又有娘,那我也不能少了爹娘。彼时的日本列岛没有统一的政权,部落林立,最多可达三位数。大伙谁都寻不着根,大哥不必说二哥。一俟大和部落称霸列岛,隔壁小孩可就是天朝上国了。这帮上国人士谈起中华源流,从脚底板到天灵盖都透着自信,燧人伏羲神农轩辕,尧舜禹汤文武孔孟,说来振振有词如数家珍,听得倭国使节自惭形秽汗如雨下,更怕的是万一对方忽然想起来问上一句:“不知贵国渊源何处?祖上又是何人?”两国交往,版图不如人也就罢了,这没祖没宗的,徒然授人以柄,面子丢得也太大。自圣德太子的新政以始,日本全面模仿唐朝,一心要把自己打造成东亚贵族,这就逼得他们必须走出“没祖宗=没文化”的尴尬境地。然而此事关乎国家体面,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直到第40代的日本天皇、人称“日本汉武帝”的天武天皇,日本终于进入了一个小小的繁荣期,遂将编撰本国历史的议案正式提上日程。又历经三朝之后,元明天皇在位时期,朝臣安万侣方才修成正果——第一部由文字写成的日本历史《古事记》就此问世了。此时已是公元712年,大唐王朝正准备风风火火地迈入中国历史上的超级小康时代——开元盛世,日本人终于解决了“我是谁,我从哪儿来”这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背景说罢,再说说《古事记》的写作思想。《古事记》只是简简单单三个字,里面的学问可大了去了。拿来和《史记》一比,尤能发现其中的蹊跷。司马迁写史,至多追溯到黄帝,《古事记》却是从开天辟地讲起。在中国人看来,写史就是写人,没有人事就没有历史。日本人的“古事”则不同,尽可以追溯到时间的源头,有人说人,没人就说神。日本人向来秉持万物有灵的自然世界观(这也是神道思想的理论基础)。在他们看来,人与世界乃是一体,之间必有传承与关联。因此自己的来历绝不可能只和渺小的人类挂钩,必须是恢弘宇宙的灵妙作用之结果。作为一份官方文件,把历史纪事的范围扩大到神话传说,暴露了日本人的一个民族文化特性:喜欢站在宇宙的角度去看自己。这种视角下,人已不再是人,而是“超人”。因为有着超凡的身份,带着超凡的使命,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还承担着拯救世界的义务(“大东亚共荣圈”就是这种理念下的产物)。同样是东亚思维,中国人唯恐高看了自己,为自己性善性恶争执千年而不休;日本人则跨越了物种的障碍,发觉自己即是世界的精魄、大自然的灵魂。如此这些,加上《古事记》的另外两大主题——大和族的正统性和日本国的恒久性,一套以日本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就此诞生。因此你会在《古事记》中看到:神世七代的伊耶那岐兄妹从天沼之中搅出的大地不是别的,正是日本列岛——因为日本是世界的中心,世界起源的故事,自然要从日本讲起;司理诸神之所“高天原”的大神也不是别人,正是太阳女神“天照大御神”——因为最拉风的神明,必须是神道教的主神;手持三神器、降临高千穗峰、奉命执掌大地的那位也不是别人,正是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的曾祖,天照大神之孙“迩迩艺命”——因为这世界的合理掌管者,必须是天皇的直系祖先。《古事记》之后不到十年,日本宫廷又编撰了另一本更加正式的官史《日本书纪》(其中正式启用了国名“日本”)。后者仿效当时世界上最专业的历史文学风格——“中国风”,但其实只在体裁上做得体面一点,内容和思想上换汤不换药,完全转自《古事记》。在《日本书纪》之后,又相继出了《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续日本后纪》、《文德实录》、《三代实录》。每本相隔不过数十年,六本相加,是为《六国史》。至此,大和民族的历史观已经定调,其基础全在《古事记》。日本人的出身,说来有点悲苦。地土不广,资源短缺,与大陆文明相比,精神与物质双重落后;兼且身处小岛,漂流海外,无可依附(不像朝鲜,可以在秩序、经济、文化、军事上得到大陆王朝的照拂),这些天然条件的缺陷,迫使日本人无可选择,必须自己把自己养大。自己琢磨祖宗的问题,再编成一本书来教育自己,这一种本末倒置的荒唐,却也透着一份自力更生的无奈。只是呢,一个人习惯了自己靠自己,久而久之必然养成自以为是的毛病。日本人出了名的顽固,大体也是这么来的。《古事记》之前,日本人是世界的弃儿;《古事记》之后,日本人成了天神的血脉。一部书阐发了一个视角,成了这个国家认识自己的必经之路。它并没有赋予日本人超能力,但却赋予了他们超凡的自信心和荣誉感,让这个始终先天不足的民族,化身为自强不息的斗士。日本人的原创能力虽然不强,学习能力却是独步天下。许多国家需要经历长期的动荡才能完成的变革,到了日本人手里总会变得很容易。《古事记》仿佛在全体日本人的大脑里种下了一种秩序意识,不论这个国家怎么乱,终归会有节制。其实,当代日本人早知道《古事记》里有关天皇的神话其实都是鬼话。但对他们来说,能将这个民族捏合在一起的,就是这些“鬼话”。失去《古事记》,这个国家将在意识上失去统一,行为上失去底线,精神上失去连结,情感上失去共鸣。日本人面临的,将不再是生活在海岛上这么简单,而是每一个日本人在心理上都将成为一座孤岛。那是日本人最恐惧的事情,比亡国灭种更令他们恐惧。在这个意义上,《古事记》不枉是“日本第一书”。它不单是日本历史上最早的书籍,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书籍。没有它,日本将不再是日本,日本人的魂魄也将无处归位。于表面上看来,在两千七百年的岛国历史上,掌管这个国家命运的人不是《古事记》所造就的天皇,而是天皇的代理人们——摄政关白、幕府将军、维新政府、藩阀政府、军国政府、民主政府——然而,就在这些大权在握的人物走马灯一样上台下台的过程中,他们的身后的天皇谱系却越延越长。君不见,日本第125代天皇明仁陛下依然稳坐江山。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几乎所有民族的上古史书,都是神话与历史的杂糅。
  •     其实可以以一种中二的角度来看它 很多动漫都是它的同人来着
  •     传说,典故,短歌迷人
  •     20160609-0614 p.83 此天皇娶穗积臣等的祖先,内色许男命的妹子,内色许卖命而生的儿子,大毗古命,其次为少名日子建猪心命,其次为若倭根子日子大毗毗命,凡三位。(到底谁pp最大?)
  •     书做得蛮漂亮,但是内文排版稀疏,注释都放在每一卷的后面,又浪费纸张,看起来又麻烦,至于内容本身,除了第一卷比较有趣,要想在后几卷里找可看的故事,其难度和元曲所谓“鹭鸶腿上刮肉”差不多,基本上是对历代天皇的子孙啊征战什么的记载
  •     读第一章被雷的七荤八素 日本人脑洞太清奇了简直!
  •     非常有意思啊!
  •     我很喜欢,很喜欢,很喜欢,这本书。
  •     这书不是用来娱乐的,是当日本小说动漫的参考书用的。。。。。
  •     与其说是神话历史著作,不如说是政治书籍,用来证明天皇具备神的血统。看了好久,终于看完了。周作人的翻译简直是在打哑迷。其中数不清的逻辑错误只好无视了。
  •     论内容,我只敢给三颗星,故事略显单薄,没有足够的历史底蕴。最后一星给它承载的意义,诚如一篇长评所言,没有它,就没有现在的日本。
  •     每个地区的人,都不约而同的,曾经的,认可了,神,的存在。巧合吗?还是说人类的天性在每一种肤色的人的血液中同等流淌。
  •     和伏羲女娲有点像。。不知谁致敬的谁
  •     ……虽然对日本的起源故事和上古传奇不太感兴趣……不过还可以吧
  •     没有全部翻完,周作人的翻译读起来还是不太习惯。王志宏的装帧设计好评。
  •     匆匆翻完。从神话时代一直到神话渐渐淡去,野蛮血腥的色彩一直不能散去。天皇在内的皇族间血亲相残,残忍嗜杀,抢娶滥情,甚至有赤猪子空等八十年的悲剧,令人感叹命运可悼,世事艰辛。
  •     不知道有没有人是为了王志弘买的这本书
  •     即便以文学作品视角来读也是枯燥乏味,一星给周作人翻译注解。
  •     看到封面就想买
  •     伊邪那美说:“我的身子都已长成,但有一处未合。” 伊邪那岐道:“我的身子都已长成,但有一处多余。所以我所余处填塞你的未合处,产生国土,如何?” 伊邪那美答道:“好吧!”远古初神,全出纯真,自然流露,百无禁忌。
  •     人名比较有意思
  •     本书是安万侣根据舍人稗田阿礼的口述,记录、编写而成。这算最早的口述史了吧。
  •     稍显晦涩,人名好难记…
  •     Hhhh觉得有的片段还是很魔性的 因为之前看过一个叫做《高天原浮世绘》的东东,所以看神话部分会觉得比较顺 后面的帝纪部分,看的时候随手画个世系图,这样看到后面就不会觉得“卧槽这个人是谁来着?”“这个人又是谁的感觉”
  •     三星半 后面实在乏善可陈 上卷最好看 下卷最无趣
  •     绕过家谱躲开人名就可以顺利的从中找到乐子。最喜欢的还是里面像孩子那样赤裸的,直白的,与性相关的传说故事。很多桥段有种“一本正经地搞笑”的感觉,跟听漫才似的。
  •     感觉注释比正文好看。。。
  •     古语音译与现在常见的神祇名讳多少有些出入,若是没有点注释与积累,还真反应不及这群家伙究竟是什么鬼……还好这种人名写法有了改变……不过,他们这呆萌的性格倒是传承下来了……
  •     这册古书是用汉语来书写日语语音,那也就类似于郭靖熟背的《九阴真经》,叽里咕噜的。翻译起来真费劲。
  •     封面太醉,还是神话好看
  •     2017年3月1日,第18本。估计就是这本书坚定了日本人认为他们是神的后代的认知。透过这本书多少能看出日本的性格和文化渊源,和看待事物与我们的区别。古人的许多行为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范围,这也许就是进步的表现吧!
  •     历史价值远大于可读性。
  •     古时候的故事
  •     因为无聊在书店看的,对创世的比喻很精妙。一边读一边想以前看的东方考据,古神的名字很眼晕
  •     此书读完,可以找到日本神话与中国神话不同处,神话向来被看成文学的源头,确实如此呢。日本神话对于男女之事毫不避讳,十分直白,影响到后面日本文学,也如此。而中国神话相对还是委婉的,并造出一些具有美感的故事,什么“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啦,什么“盘古开天地”啦,之类的。我看有人评周作人译得训雅,个人读来觉得译得呆。嗯,有机会还得再读读才行。
  •     好难啃的一本,发现任何民族的起源都是由神道到人道啊,这本书可以分为日本诸神和人的起源,以及日本地名的由来。读进去还是很有意思,发现很多跟中国撞典故的地方,史笔也有那么点国史的影子。
  •     奇异 古怪 优美 像叶的广阔 像花的照耀 许多故事可以编成很好的童书
  •     看完终于明白为什么日本人这么变态了。
  •     天迩岐志国迩岐志天津日高日子番能迩迩艺命2333
  •     囫囵吞枣。日本造的神很朴实奔放。当看到一个人(神)名字叫“天津日高日子波限建鹈葺草葺不合命”的时候,我简直崩溃了……
  •     注釋很用心,可惜內容從故事精彩程度來說實在太...就伊邪那美和伊邪那岐,久留米天皇和皇后,還有殘暴的雄略天皇大長谷若建命的故事還算比較精彩.
  •     …全程懵逼的我OAO。怎么说呢,不是很亲切的译作。就算卷末有译注但还是很难懂,希望有更适合当代阅读习惯、更有趣味的译本出现。周作人先生译得很细,叙述部分和诗歌的文风还分开了,然而我并不能感到其中的美妙…抱歉抱歉
  •     那些古代人名真是要了亲命了。。。基本是跳过的。
  •     看前面那段简直是在复习火影
  •     虽然各种名字好长好难断句,不过这书感觉像日本的盘古开天地和女娲造人,神话故事,挺好看的。就是书的味道刺鼻,闻着头晕,实在看不下去,加上看完也大概就忘了,看的时候偶尔有精彩之处,后边回想又觉得乏味。
  •     有的词年代久远不是很懂,不过非常有趣。
  •     仅有的两部日本古史书之一。天皇一系万世,似一人活过万世,格调平淡,昏然欲睡,如王荆公所言之浓缩版“断烂朝报”,逊于古希腊Homer epic以诗言史。装帧古朴典雅,纸香阵阵。苦雨斋主的翻译,无可挑剔。
  •     伊耶那岐和伊耶那美的结合的描写,我震惊了
  •     说实在能看懂的不多,那些音译的名字看的我云里雾里的,实在是有些弄不懂人物关系,就感觉日本天皇的家族近亲结婚很普遍,早期的天皇寿命都还挺长的,越到后面的世代越短命,基因退化严重啊,我们这种对日本史没有功底的只能看个热闹,如果要仔细研究那得好好研读这本书
  •     周作人先生到底会多少语言啊!一大堆人名读得要晕,要是位受尊敬的女神就是xxx卖命咯?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