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0-04
ISBN:9787108013590
作者:许子东
页数:271页

内容概要

许子东,浙江天台人,1954年出生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语言文化系文学硕士,香港大学中文系哲学博士。曾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87年起至香港大学、芝加哥大学任访问学者,后应聘任教香港岭南学院中文系至今。复旦大学文艺学美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论著有《郁达夫新论》(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初版;1985年增订再版);《当代文学印象》(上海三联书店,1987);《当代小说阅读笔记》(华东师范大学,1997)等。论文及专著十数次获奖。也发表过若干短篇小说。

书籍目录

导论
第1章 “文革叙述”申的灾难起因与前兆
1 灾难之前,女主人公善良美貌、生活幸福
2 灾难之前,女主人公的感情生活不无缺憾
3 男主人公在灾难之前有某种缺点或缺陷
4 男主人公在灾难之前被认为犯有过失
5 男主人公在灾难之前犯错而不自知
第2章 “文革叙述”中的灾难降临方式
6 主人公注意到“旁人奇怪的目光”
7 主人公在大字报上看到自己的名字
8 主人公为好友所背叛
9 主人公参加某种会议
10 女主人公和领导的关系受到怀疑
11 主人公被抄家
12 主人公获得某种罪名,受到某种处罚
13 主人公为家人儿女所背叛
14 主人公下乡、劳改
15 主人公受伤
16 主人公自杀
第3章 “文革叙述”中的拯救主题
17 男主人公忍受身体苦难,为民间女子所救
18 男主人公忍受精神苦难,为知识女性所救
19 女主人公在灾难中为知识男性所救,获得爱情
20 男主人公在灾难中获智慧长者指引
ZI 主人公在灾难中获亲人救援
22 主人公在灾难中获上级救援
23 主人公在灾难结束前病故或死于意外
第4章 “文革叙述”中的反思与忏侮
24 灾难之后,女主人公原先的感情缺憾得到弥补,生活更加幸福
25 灾难之后,女主人公的敌人受到惩罚(有人对灾难负责)
26 灾难之后,男主人公获更高官职,地位上升
27 灾难之后,男主人公重游故地,感谢苦难
28 灾难之后,男主人公反思文革中的是非恩怨,找不到具体的敌人
29 灾难之后,主人公反省自己在文革中的错误过失,但拒绝忏悔
第5章 “文革小说”中的不同叙事梗式
一 契合大众审美趣味与宣泄需求的“灾难故事”
二 体现“知识分子――干部”忧国情怀的“历史反省”
三 先锋派文学对文革的“荒诞叙述”
四 “红卫兵一知青”视角的“文革记忆”
结论

作者简介

此书分析了有代表性、有影响的五十篇以“文革”为背景的小说。从各不相同的作品中归纳、发现了四种主要模式、四个叙事阶段、二十九种叙事功能,探讨并揭示了这一段时期人们的集体记忆(集体无意识与集体认知)的主要模式。其分析方法、特别是得出的结论,极具创意和启发性。作者原是知名青年评论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十分熟悉,近十余年来又在海外受到了西方文论与西方学术规范的认真训练。本书能钻进这些中国当代作品中去,对其进行入情入理的感知理解,又能跳出来,拉开距离,运用世界文论的最新成果,对之进行独具慧眼的分析与把握。这样,本书在运用结构主义(科学主义、形式主义、符号学等)的文学研究方法及联系、理解、体察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实际两个方面,都十分到位。


 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听导师上课时提到过此书,如奉圣旨般的去图书馆找了看,谈不上失望,却也没有惊喜。无论是从内容还是运用的理论基础来说都非常规范,许子东的学术基础和素养非常好,但也有很多做学术的人都有的毛病,把学术仅仅停留在研究的阐述上。整本书都是作者对文本的分析和归纳,非常适合本科生学做论文用,但却没有继续往下挖掘这些结论背后蕴涵的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我觉得后者才是这类学术著作的目的,而且只有这些才是显示作者真功夫的东西。这本书的理论基础无疑是结构主义,作者自己也提到普洛普的民间叙事结构分析,只要是进行过系统文艺理论训练的人都会非常熟悉这些理论,也有无数著作运用这些理论分析阐释中国的小说作品,所以许子东的做法并不新鲜,这本书叫《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然而我并没有看到“记忆”,有的只是对50篇小说现象的描述和总结。有时候在图书馆里,看着架子上密密麻麻的学术著作,会感到很可悲,有些书也许只有写论文的人会拿来翻一翻,引用一下然后离去,写完那篇论文也就把这本书忘的一干二净,有些书看名字看目录就不想读下去,硬着头皮读了也是浑浑噩噩没学到什么东西,打死也不再翻了。当一本学术著作沦落到只能给写论文的学生提供可抄的篇章时,作为书也太可怜了。好的学术,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类,应该最终不仅仅局限于这个学科,而是能给人在别的地方亦有启发,作者视野应该是开阔的,他的辐射范围总是很广,涵盖很多领域,读大师级的理论著作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可惜这样的作品太少了。
  •     读书笔记之《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许子东,三联书店, 2000年版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结构清楚,条理分明。开篇,作者勾勒出集体书写的两层含义:个体的每一次书写都是对整体的改写;而每一次书写又是一次意识形态的介入 (p7)。在结构上,作者按照普洛普的形态神话学里对神话的分类方法,将所选取的50篇小说进行归类和概括。在选材上,作者也注意从三种角度选择样本:在全国性文学评奖中获奖的有关文革的小说 (p10-11);曾引起“社会争议”和受到政治批判的有关文革的小说(p11);被收入一些重要选本的有关文革的小说(p11-12)。从这三个角度选取样本,无疑是经过慎重考虑和明智的。他们既体现了官方意识形态的尺度,又能适当反映读者的接受程度。书中,50篇小说被大致分为在横向上被分为四大段,29种情节。这四大段分别是开端,形势急转,意外发现,和结局 (p225)。在纵向上,这些小说又被归为四种叙事类型:符合大众趣味的“灾难”叙事,体现知识分子和干部的“反省”叙事,先锋派的“荒诞”叙事,以及红卫兵和知青的“记忆”叙事(同上)。在结构上,这书没的说。但是在对材料本身的挖掘和思考上,却是不够深入。举两例说明。作者这样概括符合大众趣味的“灾难”叙事:“只要不在灾难中死去,主人公在难后生活一定更加幸福。原先的情感缺憾也会得到弥补--从而显示‘因祸得福’的意义结构”(p225)。读者意犹未尽,而作者止笔于此,实在惹人恨。我自己的看法是,大众趣味的文革故事实际上已一个个的喜剧,是一个个建立在遗忘基础之上的喜剧。这是一个经历磨难之后,众神归位的逻辑。而大结局部分的众神归位,是整个故事高潮(这实际上并没有走出传统小说叙事的框架)和中心。不管作者们是否有意,他们所安排的众神归位,实际上是对文革的一种合法化的尝试。因为,文革作为一种磨难,使得众神得到考验并最终达到神位上升的结果。这与周星驰与张曼玉版《济公》里,济公的失位、归位、升位的情节如出一辙。在叙事的层面来说,这些作家之所以采用古典的叙事方式来讲述这个现代的经历,实际上是因为他们对文革理解的无力。如果说,非得把这些作者豁免的话,那我也要给他们带上一个被暴力政治的“太监”的帽子。对于先锋派的“荒诞”叙述,作者这样评价:【荒诞叙述】“既叙述文革之‘荒诞’,也坚持叙述方法之‘荒诞’。‘结局’一定不会比‘初始情景’更好,从而打破祸与福、坏事与好事之间的常规因果关系;‘灾难来临的种种方式’成为叙述重点;反派可以理解,主人公则在受难期间犯错,且未必有获救机会;小说结构常显示受难过程并无意义,有些错误也永远无法纠正。再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荒诞叙述’是千方百计要将文革‘解释’成一个‘不可解释’的现象”(p226)。作者在这么充满生机的归纳面前,得出一个如此死气沉沉的结论,实在丧气。这里的“不可解释”,实际上暗示的是,不能再用古典叙述方式生产出的认知思维去解释现在出现的这件事了。这不是不可理解,而是需要另外的思考方式去理解。在先锋叙述中,多数旁观者常常有意无意地参与迫害主人公(p203)。旁观者原本是大众的象征,但在这里,他们作为大众的力量在一瞬间被凝固,表现出的是麻木和冷漠。他们是在场的缺席。而使在场的缺席成为可能的,恰恰是那个缺席的在场,那个大写的父。旁观者,又是目击者。目击者不仅经历事件,而且消化事件。在消化这一事件的过程中,目击者被规训。大写的父通过惩罚当事人的方式,实际上是为了告诫这些旁观者。换句话说,这些旁观者才是真正的当事人,而被惩罚的当事人才是被蒙蔽的目击者。这一错位无法被传统的叙事认知方式所以理解,只能被关押在“不可解释”的大门内。
  •     这本书的意义,本就没有想过他增生和加固对文革的某些认识和评价,而是恰到好处地,作为一本品论,对于没有足够时间去翻阅和考证所有文革小说的价值和写作重点的我来说,这本书在较大意义上作为一种顺藤的工具,搜略了一些颇具价值的文革小说。豆瓣读书序列里面有“100本文革小说”序列,个人觉得,若不是专业研究学者,大可不必经行如此广泛的阅读,小说终归是故事,基于现实而超脱本原,小说相比品论之所以显得可爱,是因为他有血肉的情结。吸引自己的故事才是一本值得捧读的小说,而《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正是在极大程度上作为了关注文革历史的读者们的引路人。读到快结束的地方才发现季羡林先生参与了本书的主要编辑,这里,也一并向季老先生致以尊怀

精彩短评 (总计39条)

  •     分类分的很好,但是没有深入去挖掘材料的涵义。
  •     重新翻了一遍,对有关文革的文学作品的梳理还是挺清晰的,提供了很多基础性的认知,虽然分析并不深刻,解读也相对简单。文学作品的丰富性胜出影视作品很多
  •     本书的研究重点,主要并不是考察不同经历、流派的作家如何创作种种不同倾向的文革小说,而是首先阅读文本,探究这些不同流派、倾向的“文革故事”如何贯穿某种共通的叙事模式好叙述规则。本书的研究目的,既是想探讨作为文学现象的部分中国当代小说的技巧与叙述模式之变化发展,同时也试图观察小说形式的“文革叙述”,如何参与和体现了有关“文革”的“集体记忆”的书写创造过程。
  •     重点考察在书写过程中,作者、读者与意识形态机器是如何共同建构关于文革的集体记忆,从叙事模式入手分析文本背后的价值取向文化背景权力制约等等。在文本细读方面很有启发。
  •     很规范的写法
  •     叙事学研究必读
  •     用普洛浦的方法极好的~~
  •     作者夫人是大名鼎鼎的燕子姐姐。
  •     大帆说,这是叙事学流行时代的产物。
  •     在席殊花了不到三小时读完
  •     对于学习普洛普的方法很有帮助
  •     一些如大字报等文化载体的发现颇有意思,但正如本书导论里写到的,“而我在整理文革故事时却觉得:‘我们虽见全部的症状,却不知道病是什么。’“
  •     “本书研究不是为了论证一个结论,而是为了坚持一个方法”
  •     3.5星…许子东老师分析文革小说的方法选取得很有意思,也确实将中国当代小说的文革叙事特点揭示出来了——说老实话,“解剖”的结果基本证实了我对这类作品整体水平较低的判断……此书也提醒我,研究王小波的小说一定不要忘记找同时代背景(主题)描写的参照物,只有对比才能凸显王小波的独特价值。
  •     这种结构主义的分析模式未免有些生硬,但是非常有意义与价值。可惜不好买了。
  •     泛泛而谈,食之无味。
  •     附录附录~
  •     : I207.425/3714
  •     不能光明正大地说话,连控诉也不能。作者也不过是做了个分类工作而已。
  •     2.5
  •     很认真的文本分析成果,看不出锵锵三人行上的小色模样。但太标题党,只是分析文本没有主动提炼感悟。
  •     引用心灵史的一句话,社会和政治的变化如同季节中的春天。直至今日,中国人一旦获得春天就会丧失对冬天的记忆。
  •     结构主义方法分析,还是比较精到的。
  •     对于正在做有关叙事学毕业论文的菜鸟来说还是很具有启发性的,比如几个叙述阶段的概述,几种角色的类型化,几个情节的功能以及在“集体无意识”状态下形成的特定叙述结构的解释等等,均言之有理。
  •     许子东的这本书要分成两部分来看,正文主体部分大可更名为《从入门到精通:基于五十个样本的普洛普民间童话故事研究方法实例指南》,导论和结论部分为《如何正确的顾左右而言他》。
  •     如果现在写的话,估计又能加上娱乐对于文革的消费了。
  •     不知道为什么别人评价不是特别好,但这是文学类专著里面写的相当不错的一部书啦
  •     挺有意思的角度。
  •     以前看锵锵三人行的时候很讨厌许,但这本书很不错。
  •     最精辟的地方:知识分子的“虚拟干部心态”。
  •     许子东,记住这个学者。
  •     如果我们需要故事来理解我们的经历的含义,我们就一再地需要相同的故事来巩固那种理解。正如孩子们需要大人一字不易地给他们讲述相同的故事。
  •     方法收下了
  •     窃以为在目前浮躁的学术圈里,能够静下心来进行文本细读的学者已经不多了。许子东还是很认真的。另外,这本书毕竟是一篇博士学术论文,写到这样深入浅出已经很见功力了。
  •     许子东做学术很有灵气。4个半小时的收获好大。
  •     文学评论类的作品看得比较少 第一次看还是有那么点不错的 不知道是因为题材 还是因为体裁 还得继续的提高阅读能力 继续的扩大阅读量 才能知道文学理论研究评论类是不是符合自己的气场
  •     结构主义作品
  •     PDF电子书
  •     看上去很有争议地题目却是呆板分析下的无趣内容。。。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