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智行动的艺术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508641287
作者:[德]罗尔夫•多贝里(Rolf Dobelli)
页数:209页

内容概要

罗尔夫•多贝里  1966年生于瑞士,在圣加仑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益得书摘(getAbstract)的创始人之一,撰写超级畅销书《清醒思考的艺术》和《明智行动的艺术》。

书籍目录

前言 1
为什么很差的理由也往往够用——
用理由辩护 5
为什么做的决定越少,效果会越好——
选择疲劳症 9
为什么您不会穿希特勒穿过的羊毛衫——
关联谬误 13
为什么没有平均的战争——
平均数的问题17
您如何用钱毁掉了动力——
激励排挤效应21
如果没有可说的,就什么都别说——
废话倾向25
作为经理您如何什么都不做就可以使数值看上去更好——
威尔•罗格斯现象29
如果您有敌人,那就提供给他大量信息——
信息偏倚 33
为什么在满月时会看到人脸——
聚集性幻觉 37
我们为什么要爱着曾为此承受过痛苦的事物——
劳力辩证现象 41
为什么小型公司有自己的特殊情况——
小数定律 45
请谨慎对待您的期望——
期望 49
不要相信您最先凭直觉想到的内容——
简单逻辑 52
如何揭穿江湖骗子——
富勒效果 57
为什么志愿工作只对明星适用——
志愿者的荒唐 61
为什么您是情感的傀儡——
情绪启发学 65
您为什么要和自己唱反调?——
内省错觉 69
为什么您要断了自己的后路——
缺乏关门的能力 73
为什么我们要用新的换取好的——
对新事物的狂热 77
为什么煽动宣传会有效果——
睡眠者效应81
为什么您对于哪个是最好的很盲目——
选择盲目症 85
为什么我们会说后起之秀的坏话 ——
竞争偏见89
为什么第一印象有欺骗性——
最初效应和近因效应 93
为什么我们感受不到未知的事物 ——
放血效应97
为什么自己做的菜吃起来更香——
非我发明症候群 101
您如何来利用不可想象的事情 ——
黑天鹅效应 105
为什么我们的知识不能通用——
依赖域现象 109
为什么您会认为其他人和您想得一样——
虚假同感效应 113
为什么您总是有道理的——
历史篡改117
为什么您要和您的足球队保持一致——
群体内/外偏见121
为什么我们不喜欢天马行空——
模糊不容性 125
为什么我们会认为现状最好——
默认效应129
您为什么会喜欢“最后的机会”——
害怕后悔 133
为什么显眼的不等于是重要的——
凸显效应 137
为什么实践高于研究——
知识的另一面 141
为什么钱不是赤裸裸的——
赌场赢利效应 145
为什么新年时下的决心很难实现——
拖延症 149
为什么您需要自己的王国——
妒忌 153
为什么您宁可读小说也不想看统计数据
心智理论效应 157
为什么危机很少会是机会——
“没有杀死我”谬误 161
为什么您偶尔应关注焦点之外的内容——
注意力错觉 165
为什么大话也有说服力——
策略性虚报169
为什么有时候您应该关上大脑——
想得太多 173
为什么您打算要做的事情过多——
计划谬误177
拿锤子的人会把一切看成钉子——
专业偏见181
为什么计划使人感到安心——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185
您坐哪条船比您划桨用多少力气更重要——
能力错觉 189
为什么检验清单使人盲目——
正面效应 193
为什么会绕着箭画靶心——
“挑葡萄干现象” 197
石器时代对替罪羊的猎捕——
为什么开车飞快的人会开得更安全——
意向性治疗谬误205
为什么您不应该读新闻——
新闻错觉209
附录
参考文献 213
致谢 229
如何继续 231
关于作者 232
关于插图作者 233
对《清醒思考的艺术》的评论234

作者简介

德国销量40万册的超级畅销书《清醒思考的艺术》下篇。
换个思维,掌握“明智行动的艺术”,做同一件事,就会事半功倍!
为什么一个差劲的理由,也比没有理由好?为什么“最后的机会”总是让人失去理智?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一份成绩单刹时亮眼?为什么人们打算做的事情总是太多?为什么说想要真正了解世界,就要少读新闻?
本书继续跨界混搭范儿,融合了经济、管理、心理诸学科的前沿智慧,以52个既科学又轻松,既严肃又有趣的精致篇章,总结了人们行动时常犯的错误,将“谋定而后动”落实到可操作的细节。《明智行动的艺术》犹如一面镜子,以之反思,时时学习,就能做到少犯错误,多出成绩。
全书以52幅诙谐生动的手绘彩插,与52个行为错误映照,读来既入眼又入心。


 明智行动的艺术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2条)

  •     坦白讲呢,图书的封面和里面的绘图真的让我对这本书冷淡了几天。实在觉得不是我的菜。可是这几天需要频繁坐车地铁,在路上的时间占据了一天很多的时间,也就沉下心来好好的看书了。内容真心赞~~~五分好评截图留存哦。如何让一本书让人有欲望读下去,开篇写的必须够有吸引力。正如如何让一个男人有欲望,妹子足够美身材足够正点。而做到了诶。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候,别人在和你吵架或者挑衅的时候质问你为什么?为什么一个人去看电影?为什么不接电话。而此时相信我们都明白,沉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所以我们都会说,因为~因为。到底因为什么,重要吗?不重要的,关键的就是你用这个因为去解释了。我爱级了书中的那个例子:作者看见妻子把黑色衣服和蓝色衣服分开洗,他觉得很无厘头。就问:“为什么要把黑色和蓝色衣服分开洗呢?”而妻子的回答更秒:“因为我想分开洗”而因为有这个因为就足够了。看多么简单啊作为要在职场生活的人,我也爱那个第七条:作为经理你如何什么都不做就可以让数值看上去更好。xxd我之前居然都没想到这样的小手段可以减轻自己多少压力和烦恼。xxd而在我们为什么要爱经历痛苦才得到的事物的时候,我在想啊。做人如果真的可以做到完全这样似乎太过理智了。好还是不好也没办法说。可是会生活的很轻松吧。maybe
  •     正常排版:https://www.evernote.com/l/AC8MDsV35gVJO6IblBbCpcJMWepUEZt9nMQ注:【】部分为笔者心得,非原文摘抄。智者的目标不是获得幸福,而是避开不幸。如果我们给自己的行为一个理由,就会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理由是否充分并不那么重要,只要有“因为”这个词就够了。在所有的比较、权衡和决定之后人会感到精疲力竭。科学上称之为“选择疲劳症”,这是有害的。如果血液循环中的血糖含量过少,那么意志力就会变弱。你到底要选择哪个时间向总裁介绍你的项目呢?在他精力充沛时。一旦有极为特殊的个体在控制分布情况,那么平均的概念就没有意义。金钱上的激励会排挤掉非金钱意义上的动力。如果你刚刚成立公司,在招兵买马,那么你最好先将你的公司赋予一定的意义,而不必急着用储备资金来给员工提供很高的奖金。在掩饰时说得越多,其实越容易失败。清晰的思想会带来清楚的表达,糊涂的思想结果只会是废话连篇。如果你没有什么可说的,就什么都别说。——马克·吐温信息偏倚:错误地认为掌握的信息越多,做出的决定就越好。试着用最少的信息来生活,这样你可以做出更好的决定。很多信息其实没有价值的。劳力辩证现象:你在一件事上投入了很多精力,便会对其结果期望过高。即使你在一件事上花费了很多时间、下了很多功夫,也要保持一定距离去看待其结果,它仅仅是一个结果。金融市场的成功是不可能被准确预测的。期望可以改变大脑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从而改变全身的生物化学反应,这也是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患者无法接受安慰剂疗法的原因,因为形成期望的脑区已经不能正常工作。对于不能控制的事情要降低期望。使自己远离不好的意外的最佳方式就是去期待意外。不是所有看上去可信的逻辑都是正确的。人们有这种倾向,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解释了自己的特点,这种倾向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富勒效应或巴纳姆效应。志愿者最强烈的动机是共同塑造社会的民主诉求,其次是与社会接触、从中得到乐趣、获得新的经验等等。每个在志愿工作中能获得满足感的人,都不是纯粹的利他主义者。【一个人的经验决定了他对一个未知事物作出具体判断的能力,但判断的过程常常受到情绪的干扰。】相信通过窥探内心可以得到真相的情况被称为内省错觉。越是深信不疑的事情,越是要多一些怀疑。每个想象着未来情形的社会,都把重点过于集中在当前最热门的发明创造上,每个社会都低估了传统技术的作用。睡眠者效应:人类对目的来源的认知要比对表达论据的认知减弱的更快。换一种说法就是,大脑忘掉信息从哪里来要比忘掉信息本身相对快一些。【警惕伪装成建议的操控。】选择盲目症即人们会自动忘记将其它可能的选项与眼前最好的选择进行比较。竞争偏见:指的是不替有可能超过自己的人作推荐的倾向,即便拒绝帮助对方会使自己在长时间内很尴尬。雇佣比自己优秀的人,否则你很快就会拥有一公司的废物。邓宁-克鲁格效应,即无能的人往往无法认识到自己的无能。理想的招聘方式是你将所有应聘的人集合在一起,让他们同时回答相同的问题。近因效应指的是,获得的信息越晚,人们回忆得就越清楚。如果产生印象后要立即作出决定,那么“最初效应”(先入为主)会其主要作用。但如果之前已经有印象,那么“近因效应”会起主要作用。不要根据第一印象对事物进行判断,它肯定是具有欺骗性的。理论的衰败从来都不是因为自身的错误,而是因为有另一种更好的理论出现。我们会陶醉在自己的想法中。为了能够再次清醒,需要适时地保持一定的距离,回过头去审视你那些想法。“黑天鹅”指的是会给你的生活(或者财务状况、健康等)或给一个企业等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影响的事情。不要负债,尽可能保持谨慎地对待你的储蓄,即便在成功的时候也不要沉溺在奢华的生活中。如果人们很擅长某个领域,其能力是很难延伸到另外一个领域的。我们倾向于高估自己和他人的一致性,我们相信其他人的想法与感受和自己的都一样,这种思维错误被称为虚假同感偏差。你要认识到你对事物的观点不是被普遍认同的,而且你还要理解和你想的不一样的人并不是白痴。你不要先去怀疑他人,而是要先去怀疑自己。我们会无意识地将过去的观点调整为今天的看法,于是就避开了和自身之前的错误相碰撞的尴尬时刻。对于陌生人的偏见和厌恶是生物学上的事实。对一个群体的认同感会扭曲你对事实的看法。埃尔斯伯格悖论也叫做模糊不容性,指的是依照经验作出判断时,我们更喜欢已知的可能性。想要清醒思考的人必须理解风险(指已知的可能性)和模糊之间的区别。“默认效应”以及它的特殊类型“现状偏见”都会产生这样的影响:我们有极为明显的倾向去牢牢抓住现有的事物,即使这会给我们带来不利的影响。对后悔的害怕有时会使我们做出不理智的行为。为了今后不再有这种可怕的后悔感,我们倾向于保守地行动,也就是不让自己的做法太偏离常规。另外这种对后悔的害怕还会使人们不敢扔掉无用的东西,因为你担心在一些情况下这种不悦感会降临。凸显效应是指一种十分显著的特征得到了比它实际应得的更多的关注。表达能力好的人会赢得更多的机会。重要的知识在实践中。根据钱的来源不同,人们的做法也不同。钱不是赤裸裸的,而是被包在感情的外衣里。为什么总会拖延一些重要的事情呢?因为在付出和收获之间有一道时间的鸿沟,要跨越这一鸿沟需要很大的精神力量。自我控制力不可以持续一整天,它需要放松,需要充电,这一认识是避免拖延症的第一个必要条件。第二个必要条件是阻止分心。去关注是否有人挣钱比你快是种致命的罪行。妒忌是唯一一种无法给人带来半点乐趣的感情。——查立·芒格妒忌会驱使我们去战斗。【面对面的沟通有助于更好地进行换位思考。】注意力错觉:我们认为没有错过任何在视野范围之内发生的事情,但实际上我们只看到了自身所关注的那部分。策略性虚报(职场上的大话)最适用的情况有:大型的项目,没有人能承担完全责任;与很多企业相关联的项目,可以互相推诿;需要很多年才能完成的项目。为什么项目总会发生成本超支和延期?不是因为项目没有得到经济支持,而是因为人们只注重将书面计划做到最好看。要在合同中加入一项条款,规定好发生成本超支和延期的高额罚款额度,而且为了安全起见要把罚款汇到可以限制取款的账户里。如果想得太多的话,就会阻碍大脑中感性的智慧。专业偏见:人们了解了一些其专业领域的思维模式后,就到处试着将所有遇到的问题用这个模式来解决。专业偏见的危险在于,自己专业领域的办法对解决问题不适用。总裁的工作成果更取决于他坐在哪条船里,而不是他划桨的艺术。——沃伦·巴菲特正面效应:存在的事物比不存在事物对我们来说意义更大。事情不会仅有一个原因,而是有上百个、上千个甚至无数个原因,但我们总是试图将事情归结到一个原因上。大脑对于骇人听闻的、与人物相关的、喧闹的和变换快的刺激会有极为强烈的反应,而对于抽象的、复杂的、需要解释的信息则有着极为微弱的反应。
  •     跟着感觉走会犯的错误《明智行动的艺术》 看书的名字和封面,感觉这本书就是当下泛滥了的心理学书中的一本,并没有在意。就放在了一边,过了两天偶尔翻了翻,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呵呵,虽然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我对书的感觉越来越敏锐了,但是还是要承认跟着感觉走会犯错误啊!好的心理学和烂的心理学区别在何处呢?我感觉就是烂的心理学看过以后对你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看过了就看过了,很快也就被遗忘了,这样的书在书店里一架又一架实在太多了,而好的心理学,让你看一次就一辈子忘不了。并且在你需要的时候真的可以帮到你,甚至可以改变你看待这个世界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区别呢?那就是要看作者的水平了,只有真正的心理学大师才能够写出心理学精品。而普通的心理学书,我们自己都可以拼拼凑凑弄出几本来。当然这本书还没达到心理学书的最高境界,没达到境界不是因为作者的水平不够一流,而是这本书的定位比较小,只是说让你的行动少犯点常见的错误而已,算是作者牛刀小试吧。其实这本书的内容已经超出了心理学,融合进了经济、管理等学科最前沿的内容,够革命够颠覆的。在书里作者并没有先给我们讲道理,全书分成五十二个章节,每个章节的题目都是一个小问题,都用一个具体的小故事或者案例切入,每个故事都使我们感到大吃一惊。和我们正常的思维有点冲突,然后作者才开始给我们讲道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告诉我们这是为什么,于是你才明白作者这五十二个问题,五十二个故事其实是为了告诉我们五十二个非常抽象的科学原理。比如有一个故事,你在有1000家分店的集团中当领导,财务主管对店铺失窃事件进行调研,调研报告中发现,根据失窃损失和营业额比较,失窃最严重的100家分店主要发生在乡村地区,应该给乡村地区的分店安装安全系统。可是这个结论正确吗?如果你统计一下失窃影响最小的100家分店也都分布在乡村,其实盗窃影响的比较大的店,都是营业规模比较小的店,而这些店在乡村比较多而已。其实城市内的大店被盗窃的损失的具体金额可以更高一点,只是对大店的影响比较小而已。所以为乡村的店加安全系统毫无必要。这就是小数定律,其实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的系统,我们很容易把常识和偏见带入其中,这样就造成各种失误,并且有人善于利用各种统计数据来为自己服务,你不明白自然就会受到蒙蔽。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我觉得很失望,因为翻译的实在太糟糕了,导致整本书很多地方的逻辑很混乱。
  •     一本书还是要集中时间看 前看后忘没有整体感知
  •     意识不到的问题就在冥冥之中……
  •     续上本,有助于增长常识
  •     清醒思考的艺术的艺术的姊妹篇,不错,更新了好多自己的思维模式
  •     对很多我们经常会发生的一些思维性错误做了举例与分析~ 很有用,刷新了很多自己的观念~~ 很欣赏这段:“如果新的生活方式在今天显得有意义,那么在之前也应该是有意义的,我们当时没有意识到?那只能说是之前懒于思考或者意志不坚定。”所以不要觉得打击会使自己变的更好,会变的更好只是因为你自己而已~
  •     值得反复去读的一本书。
  •     与第一本相比,这本书的思维谬误要更加隐晦,抽象,需要时间去理解,但确实也都是平常生活中人们所谓的“想当然”而欺骗自己的思维谬误,等到我看完之后也有对平时生活的大彻大悟之感。与之相对,这本书相较于第一本,观点要偏激了很多,也许这些偏激是完全正确的,只是我的思维能力没能完全理解它们。
  •     9/50 看到80%,不是很有趣
  •     还挺易读的,不过每个概念都只用两三页纸,阐述得很浅,读完也不会记得什么,就当娱乐咯~
  •     很有意思的书,思维模式很新颖。
  •     和上一本相比依然很有趣,这些思维错误不见得赞同,但一定发人深省
  •     「清醒思考的艺术」续篇,一些心理学实验的分析还是蛮有意思的,值得一读。
  •     和《清醒思考的艺术》一样,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有限,界定“正确”的标准仅仅是基于个体利益的狭义功利理性。作者强调怀疑与自省,却又将功利理性与情绪的对立奉为真知,然而正如罗素所说,“以为在减少情欲的时候,同时也减少了理性并不排斥的热情的力量,却是误解。在热烈的恋爱中,在父母的温情中,在友谊里,在仁慈里,在对科学或艺术的虔诚中,丝毫没有理智想要减少的成份。”
  •     将各种心理现象拼凑起来的科普书。
  •     也许我们没有确实可行的办法让自己保持清醒,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避开和远离愚蠢。
  •     最近看这类书有点多,疲劳。都觉得所谓逆向思考、反省常识本身也有问题,常识与非常识就是发生概率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也不过是个选择。就这一本书内部关于是否要相信第一直觉都相互矛盾,何况这么复杂的生活。准则就是没有准则,重要的事情多推敲,无谓的事情随他去,就这样呗。
  •     清醒思考的艺术的姊妹篇,写的挺好,总结了一系列的思考谬误。
  •     可以说是清醒思考的艺术是本姐妹数,每天晚上FM93.6也会不时提到这两本书的内容。虽然从标题来看可能会被误认为是某种成功学鸡汤,但内容实际上是许多思考上的误区以及对我们认为“常识”的否定,虽然许多时候并不是想清醒想明智就可以的,但读这两本书仍然受益匪浅。
  •     这本书很快读完了,有些观点比较新颖,但是总体来说比较浅显。仅仅凭一些例子和故事是很难对这些效应和现象有深刻的印象,更不能切实指导生活。 但是可以对一些自己有兴趣的点深入探究,或者对影响自己比较大的观点再查下资料。
  •     内容实用,精炼,没有废话,一气呵成,有所思。新版的装帧也喜欢。中信标价这么高也是有原因的
  •     对于自己提及的大多数思维谬误,作者很少用理论化的文字进行阐释,而是以形象的事例开头,以合理的建议结尾,真是一套令人茅塞顿开的作品。只是要做到完全规避这50多个思维上的常见谬误,几乎是不可能的,能有所警醒就已经不错了,总之有必要不时翻阅检讨。
  •     理智权衡比依赖感觉需要更多的意志力。
  •     有趣但零碎
  •     很实用,和上一部和起来看效果更好
  •     重点还是在行动中反思啊,从犯了蠢不知道自己犯蠢,到能意识到自己犯蠢,还是不容易的。
  •     论刻版印象和惯性的可怕
  •     解释了许多人们行动时容易犯下的错误,给出很多实用、可操作的指导。是一面可以“正衣冠”的镜子。
  •     很有意思啊,我们的确存在认知盲区。自以为自己的想法很好,其实已经陷入陷阱。
  •     不错的书,和思考 快与慢 有很多重复的地方
  •     和上一册一样,讲了不少有趣的思维错误;但也同样,我不同意其中的不少,算是用“清醒的思考”来分析本书了哈
  •     这本书写得还是很不错的,与清醒思考的艺术这对姊妹篇开启了我近几年的新读书时代
  •     挺有意思的 几乎每章都引用了心理学的实验 更有说服力也更清晰的阐述作者观点
  •     注意有些“学术成果” 没能被重复试验确认。大多数还挺有用。刚读了书的几天我每天睡前都会想想今天的思维受了里面哪些偏误的影响。
  •     听书。心智理论效应,图表和数字不能吸引读者,具体的人和震撼人心的图片才有效果。拿锤子的人,专业偏见,我们总是忍不住用自己专业领域的方法,去解决其他领域根本不想干问题。虚假同感偏差,我们总是倾向高估别人跟自己的一致性。我们会因为在一件事上已付出的努力,把这件事的价值进行人为夸大。
  •     20170328 书中很多思维误区在现实中经常发生,避之不及。
  •     挺好的读物,一篇篇的
  •     心理学还真是一个没什么用的学科
  •     和上一本《清醒思考的艺术》差不多,给自己一些奇怪的思维好的解释。把这些错误的方式给你讨厌的人。
  •     这几天断断续续看完的短篇。作者一直在挖坑,我一直在往下跳,在我跳进去之后又安慰我“不要惊慌,大多数人和你一样”,真真是洞悉人性啊。插图很漂亮。
  •     迅速读完,常识性读物~不要读新闻,特别同意!
  •     看的当下挺有意思,有很多悖论,但看完就忘。。没什么指导意义
  •     有的观点在现在来看有点过时了 但是!里面的很多现象总结的很好!看完茅塞顿开的那种!明白了不少!
  •     里面有很多故事值得去思考
  •     逻辑、逻辑
  •     not bad
  •     open the mind
  •     很简单的事仔细一想真是这么个理
  •     52个常见谬误、心理学现象,要多思考生活中的困境与问题,很可能都是常犯的错误。
  •     比较简短,适合碎片化阅读,内容一般般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