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祖吾宗·吴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4
ISBN:9787532121823
作者:李剑雄
页数:150页

章节摘录

  恰好士兵的爷爷来看望孙子,见到这一幕,也痛哭起来,不过他的哭音里充满了悲伤的情感。有人问他:”老爷爷,吴将军这样关心您的孙子,您为什么还要悲伤呢?  老人说:”你不知道,我这是哭我的孙子,也哭我那死去的儿子啊。”  “这是什么原因厂众人问。  老人说:“过去,吴公曾经为他的父亲吮过刀伤,他父亲为报答吴公恩德,上阵打仗.不要命地冲杀,很快就阵亡了,现在,吴公又为我的孙子吮疮,我这孙子恐怕也不久于人世了。”  也有的士兵说:”当兵的捐躯沙场,也是分内的事,能够得到吴将军这样关心我们,就死也值得。”  周威烈三十六年(前41o),齐国进攻鲁国,吴起被鲁穆公任命为将军,率兵击败齐军。但他受到他人嫉妒,逃到魏国,为魏侯信任,任命为西河守。吴起严格训练军队,讲求法令,打败了强悍的秦军,并与各诸侯军队进行了大小7O多次战斗,其中取得了胜利的有60多次。魏文侯死后,吴起再次受到陷害,只得再流亡,逃到楚国。  楚国的悼王也是个主张变革的君主,久闻吴起盛名,便任命吴起为宛地(今河南南阳)守将,一年后,又任命为楚国令尹,即楚国的宰相,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吴起毅然在楚国实行变法,申明法律与制度,裁汰冗官,废除贵族的特权,以富国强兵,优待在前线作战的将军与士兵。  吴起的变法,很快显出效果,楚国的国力与楚军的战斗力都大大地增强了,国势曰益强盛起来。在楚国的南方,他们平定百越的抵抗,在北方,楚国兼并了陈、蔡等小国,并且抵挡住强大的三晋,即韩、赵、魏等国的进犯,西边向秦国发起进攻。让中原各国不得不对楚国刮目相看。  吴起将他的军事经验与理论,写成一部兵法,与孙武的《孙子兵法》齐名,称《孙吴兵法》,是中国古代权威的军事理论著作之一。在战国时代,它几乎是家家户户都收藏阅读的军事著作。可惜这部著作后来残缺,现在只留下六篇,而且也不完全是原来的样子,有后人掺入的东西。但其中一些议论,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3.唐代董狐吴兢直笔修史  春秋时代的晋国有一位史官叫董狐,是个出了名的忠于职守的人。他不怕被人杀头,敢于照实纪录当权者言行。因此,古人称赞耿直而忠于职守的史官,常以董狐作比喻。  唐玄宗时代的史官吴兢(6 70—749),就是一位个性率直而且忠于职守,言直谏,又不避权贵,直笔修史,被当时人赞誉为”今之董狐”。  吴兢是唐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武则天时,他小时好友魏元忠做到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推荐他具有修撰史书的才能,被召到国史馆,参与国史的编修工作。与当时著名的史家刘知几共事。  吴兢以敢于直言进谏而为帝王敬畏,唐中宗神龙年(705),谏中宗不要听信谗言,怀疑儿子相王参与谋反活动,置之死地,自残骨肉。他的言词十分恳切率直,说:“相王仁孝,如果信任奸邪,置之于法,必定损害陛下仁慈的形象,失去天下的希望。”  唐玄宗即皇帝位以后,志满意得,专断独行,不再耐心听取臣下的意见,对于提意见的人,意见再好,不过赏赐几匹帛绢,并不认真听取施行:只要有谁稍不如他的意旨,就在朝堂上被当场杖打,罢官流放,死于非命,吴兢又不顾被责打流放的危险,上疏进谏,指出玄宗的专断的作风只能堵塞言路。”鹊巢倾覆而凤凰不至,天下骨鲠之士将以谠言(忠直之言)为戒,而桡直就曲,斫方为刷 (放弃正直的端方的品格,迎合邪曲圆滑的风气),偷合苟容,不能尽节忘身,纳身子道”。  吴兢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撰修国史时,不避权贵.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  原来在武则天时,有两个男宠:张易之与张昌宗兄弟。他们横行于朝臣之中,干尽了坏事。 唐中宗复位后,魏元忠弹劾这两个宠臣,指他们为小人。但此时武则天仍在中宗背后掌权。二张不但没倒,反而含恨在心,伺机报复。乘诬陷皇太子谋反事件之机,随带诬告魏元忠参预谋反。武则天大怒,将魏元忠下了诏狱。审理中,二张虽然强迫皇太子等人与魏元忠当堂对质,魏也不承认参预谋反事,谋反之说定不下来。  二张不甘心放过魏元忠,就又找到凤阁舍人张说,唆使他作伪证。张说有些惧怕二张.答应愿意作证。张昌宗连忙向武则天禀报说:“张说可以证明魏元忠谋反的事实。”大臣宋璟等人获知后,找到张说苦劝。张说随即改变了态度。  第二天,开庭审讯时,武则天下令带张说上堂对证。张说开始时一言不发,后在武则天一再催促下,张说毅然说:”臣下根本不了解魏元忠谋反事。”  二张急了,便将张说也罗织进去,马上说:“张说与魏元忠是共同谋反的人,他曾吹捧魏元忠是伊尹、周公。伊尹、周公流放过太子,摄理过王位,不是造反是什么?”连武则天也感到二张的说法牵强,笑了笑,并没有将案定下来。不过,她也不想伤自己男宠的心,还是将魏元忠流放到高要县做县尉。  后来,吴兢与刘知几等一起撰修《武后实录》时,他将张说先答应做伪证,后又改变态度的情况.照实写进实录中。  后来张说做了宰相,读到这条实录,心里非常不满意,知道是吴兢写的。他以为自己有了权势,吴兢一定会将关于他的几句话进行删改。  一天,张说在朝堂上遇到吴兢,装作不在乎的样子,对吴说:”刘生(知几)写魏齐公(元忠)的事,一点也没有避忌.你看怎么办?  吴兢知道张说指的是他曾答应作伪证的事,严肃地回答说:“这条实录是我写的,不关刘子玄(知几)的事。他人已经去世了,不能让他在地下蒙受冤枉。”  张说不甘心就此罢休,后来又多次找到吴兢,径直要求他将实录删改掉。吴兢坚决拒绝作任何改动,他对职位权力远大于自己的张说说: ”如果徇了您的私情,怎称得上实录呢厂说得张说脸红一块,白一块的。  …………

前言

  上古时,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男子称氏,妇人称姓”,说明氏起源于父系,而姓则来自母系。但秦汉起姓氏不分,以后人们就只有姓,而没有氏了。今天如果提到姓氏,一般就理解为姓名了。  二干多年来,姓已经成为华夏——汉族人民家族的标志性称号。在华夏文化的影响下,很多少数民族和一些周边国家也采用了以姓为家族标志的制度.有的还直接采用了汉姓。发展到今天,绝大多数中国人,包括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华裔,都有自己的姓,而且一般都沿用本家族的姓。  姓既然是标志家族的称号,由于家族地位的差异,就是在一个姓内,也会有高低贵贱之分。魏晋后讲究门阀,出身高门大族成为获得政治和社会地位的先决条件。到了唐朝,姓望、郡望应运而生,姓望或郡望成了区别门第高下的标准。如同样姓王,太原王氏门第最高,琅邪王氏其次,其他地方的王氏等而下之,排不上姓望的就只能算寒门素族了。在这种情形下,要想当官入仕,出人头地,就只能攀龙附凤,以至不惜编造谱系,将本家族与本姓的郡望联系起来。流风余韵,历久不衰。北宋编《百家姓》列皇族赵姓为第一,明朝的《千家姓》用朱姓开始,而清朝康熙年间的《御制百家姓》大概不便将满族的“爱新觉罗”与“赵钱孙李”并列,改以孔姓居首。  《百家姓》所收录的姓实际不止一百,明朝洪武年间的吴沈已收集到一千九百多个姓。据最近的调查,中国人现在还在使用的汉姓达三千个之多,而使用最多的一百个姓,其人口约占总人数的85%:较为常见的姓,也有三百个左右,其人口则占人口总数的99%以上。不过,时至今日,人们还是习惯于用“百家姓”来代表众多的姓,“百家姓”已成为中国诸姓总和的代名词。  在“百家姓”中,最常见的几个姓的人口已有上亿,一些大家族的后裔超过千万,但一些稀姓的人口很少,或者只分布在很小的范围。有的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三千年以前有的姓则是近代才产生的。多数姓出于华夏诸族和汉族,也有些姓源于少数民族,甚至来自遥远的外国。多数姓有共同的祖先,另一些姓则出于不同的祖先。同一个家族的成员和后裔一般都沿用同一个姓,但由于过继、入赘、赐姓、改姓等种种原因,在特殊情况下,同姓可以变为异姓,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也可能采用同一个姓。每个姓的产生、发展和传播过程就是一部内容生动的历史,更不用说其中各家族和成员的兴衰荣辱、悲欢离合。  一个姓的历史、家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当然无法取代中国史和中国文化,但因为它具体而微,无不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一些在中国史中没有必要或无法显示的事件或内容,却是一姓一族有决定意义的要事大事,因而需要详细记载,让子孙后代永志不忘。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记载,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才能那么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每个人都希望了解自己和家族的来源,了解本姓的历史,而且由于这历史与自己有密切的关系,其中一部分就产生在自己熟悉的人物和地点之间,必定会备感亲切,更受教益。只要摆脱了狭隘的宗族观念,敬祖爱家与热爱祖国完全可以并行不悖,了解本姓本族的历史与学习祖国的历史就能相得益彰。本着这样的目的,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组织专家学者,编撰了这套《百家姓》丛书,以适应社会各界的需要。  名为”百家姓”,实际并不以哪百家为限。但如此多的姓又无法一一写来,所以只能选其中一部分,陆续出版。选择的标准不一,或因人数多,影响大,或因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或因有代表性、特殊性,或因有合适的作者:只要有需要和可能,还可以不断地编下去,以便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系列。  各姓的史料相差悬殊,有的只能撷取极少一部分,有的却要千方百计地收罗:有的在史书中有详尽记载,有的却只见于家谱或传说,甚至只有民间故事或神话可供参考。写入书中的内容未必都是信史,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一个方面。为了增加可读性,我们要求作者尽可能以精炼的文字、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描述,辅之以插图、照片、地图,以便让尽可能多的读者能够轻松愉快地阅读。

书籍目录

一 “吴”字漫说二 黄帝苗裔,亲伯遗泽——吴姓溯源1 人文始祖,吴氏渊源2 古公传位,秦伯让贤3 周章获封,寿梦图强4 季札三让,家风代延三 瓜帙绵延,族姓繁兴——吴姓的沿革1 以国为姓,吴氏脱颖——吴氏望族早期的形成与发展2 濮阳尊显,吴郡复兴——新的望族与宗支的崛起3 唐宋至元,繁衍江南——共姓活动重心的南移4 明清以降·四海生根——近现代中国吴姓的发展5 民族融合.借姓为吴——少数民族吴姓四 天涯芳草,何处无君——昊姓的地理分布1 北徙南迁,适謇生存2 根深叶茂,岿然大树五 群望堂号,氏族标志1 传统都望2 知名堂号3 十二宗支六 牒谱相续,世系昭昭——昊姓族谱与修撰1 历代修谱2 谱牒内容七 英杰贤士,裕后光前(一)历史名人篇(二)吴姓名人简表八 江山如画,胜迹永芳九 其他

作者简介

吾祖吾宗,生生不息;
  吾姓吾氏,光耀寰宇。
  书不尽先贤英杰,旷世伟业;
  道不尽寻常百姓,蓬勃生气;
  叹不尽郡望名门,繁华遗梦;
  录不尽家族兴衰,萍踪胜迹。
  更留下多少沧桑故事,待从头说起。

  一个民族忘却祖宗,犹如一个人背却血统。当我们抚摸着那发黄的浸透着若干代人体温度的族谱时,一种追溯祖先足迹的温情与敬意油然而生。本书旨在探讨李姓的流变,以及其从血缘、地缘到业缘的聚落分布奥秘的金钥匙。

图书封面


 吾祖吾宗·吴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