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校六记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2-10
ISBN:9787108041982
作者:杨绛
页数:62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我们干校好运气,在淮河边上连续两年干旱,没遭逢水灾。可是干硬的地上种菜不易。人家说息县的地“天雨一包脓,天晴一片铜”。菜园虽然经拖拉机耕过一遍,只翻起满地大坷垃,比脑袋还大,比骨头还硬。要种菜,得整地;整地得把一块块坷垃砸碎、砸细,不但费力,还得耐心。我们整好了菜畦,挖好了灌水渠,却没有水。邻近也属学部干校的菜园里有一眼机井,据说有十米深呢,我们常去讨水喝。人力挖的井不过三米多,水是浑的。我们喝生水就在吊桶里掺一小瓶痧药水,聊当消毒;水味很怪。十米深的井,水又甜又凉,大太阳下干活儿渴了舀一碗喝,真是如饮甘露。我们不但喝,借便还能洗洗脚手。可是如要用来浇灌我们的菜园却难之又难。不用水泵,井水流不过来。一次好不容易借到水泵,水经过我们挖的渠道流入菜地,一路消耗,没浇灌得几畦,天就黑了,水泵也拉走了。我们撒下了菠菜的种子,过了一个多月,一场大雨之后,地里才露出绿苗来。所以我们决计凿一眼灌园的井。选定了地点,就破土动工。 那块地硬得真像风磨铜。我费尽吃奶气力,一锹下去,只筑出一道白痕,引得小伙子们大笑。他们也挖得吃力,说得用鹤嘴镢来凿。我的“拿手”是脚步快;动不了手,就飞跑回连,领了两把鹤嘴镢,扛在肩头,居然还能飞快跑回菜园。他们没停手,我也没停脚。

前言

《干校六记》是中国现代散文的高峰和典范。作者杨绛(19ll-),原名杨季康,著名作家、翻译家和学者,江苏无锡人。毕业于东吴大学,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肄业。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后共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52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及随笔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我们仨》、《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等,译作有《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本书写于1980年,香港《广角镜》杂志1981年4月号最早刊登,三联书店1981年初版。书中记述了1970—1972年间作者夫妇在河南干校的种种“琐细的旧闻和飘忽的感受”,作者用温婉淡然、近乎白描的手法为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画了一幅意味深长的剪影。钱锺书在《干校六记·小引》中说:“干校两年多的生活是在这个批判斗争的气氛中度过的……‘记劳’,‘记闲’,记这,记那,都不过是这个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    杨绛的散文洗练畅达、蕴藉有致、涉笔成趣;她既受中西文化之熏陶,又极富文学才华,写人记事喜从细节着手,或工笔或写意,常寥寥数语即使笔下世界形神兼备,姿态宛然,体现了她通达的心智与对人情世相的悉心洞察。她文章中还常透出一股机智俏皮,尤擅勾画和讥诮人性的弱点,所谓婉而多讽——而对这弱点,她则抱着一种同情之理解与宽容,讥诮背后的温情和悲悯让人回甘无穷;而她表达情感的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则最为人称道,认为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胡乔木先生对此书有脍炙人口的十六字评价:“悱恻缠绵,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句句真话。”

内容概要

  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著名作家、翻译家和学者,江苏无锡人。毕业于东是大学,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肄业。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后共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同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52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及随笔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我们仨》、《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等,译作有《堂吉诃德》、《占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书籍目录

小引(钱锺书) 一下放记别 二凿井记劳 三学圃记闲 四“小趋”记情 五冒险记幸 六误传记妄

编辑推荐

《干校六记》中文革期间,政治混乱,批斗无日无之,人性的尊严不但尽失,也受到了极大的扭曲,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痛的一页血泪史。《干校六记》却读不到对这种不合理现象的强烈控诉和谴责,字里行间只是平和的语调,或顶多是一点点淡淡的无奈和婉转的讽刺。

作者简介

《干校六记》为杨绛先生的散文名作,记述了1970-1972年间作者夫妇在河南干校的种种“琐细的旧闻和飘忽的感受”,虽说是“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但作者用温婉淡然、近乎白描的手法为那个时代画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剪影。当年胡乔木曾托钱钟书转达他对此书的十六字评价:“悱恻缠绵,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句句真话。”范用先生则言,“(本书)并非历史,但是当事者的实录,也可看作历史的证言或历史的侧记。……这类作品,作者对它有感情,对后人,对了解历史多少有些作用。”

图书封面


 干校六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杨绛先生的散文在各种书籍报刊中都得以经常见到,但系统地读杨绛散文,我还是头一次。书中只有短短六篇散文,为杨绛记录的在河南干校学习时的六件小事。薄薄一本书,读完恰到好处,抒情点到即止而不觉得累赘,但又有深深地触动。这本书从序言就开始好看了。钱锺书先生作小引,字里行间依旧是熟悉的“钱氏幽默”,以极认真的面孔说着极认真的笑话,读起来轻松而又引人思考。这点同鲁迅先生是极不同的,比起鲁迅先生的钝痛感,钱锺书先生读起来要更舒服些。这本书里,杨绛先生选取了在干校发生的六件小事,看似在记载夫妇俩的点滴小事,但并无赘述儿女情长思念之苦云云。杨绛像在用文字画一副素描,每一笔线条都用心写实,但却也只是写实,没有一丝一毫多余的点缀。读完之时,这幅素描的轮廓显现,却又是那样打动人心。夫妇俩感情之深,处世之豁达,社会动荡不安,思考和安乐,皆清晰地显现出来。杨绛就那样轻轻地画着;女婿自杀,轻轻地画一笔;夫妻分别,又轻轻勾一笔;宠物情深,也淡淡地记上;夜路冒险,也平实地写下。杨绛不写她的心情,只是白描似的轻轻地记录下来,却处处感人。在最后一篇《误传记妄》里,夫妻俩本听闻第一批老弱病残回京名单里有默存先生,因此而期待了很久,但最终公布名单中却事与愿违。杨绛诚实地写着自己的失望,看到离京人员卡车的怅然。但并未用多久,杨绛便想起夫妻俩在解放前拒绝去国外,只因默存心中常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伊”说的便是祖国了。杨绛自言“自惭误听传闻,心生妄念…且求独善我家,不问其他。”“只怕自己反不如当初了。”而默存更为豁达,在得知名单之时便说“事情已成定局,还管它什么作祟。”平平两句,却读得我钦佩不已,感动不已。这本书短小精悍,我读后却感慨万千。读完反过去再看胡禾木先生的十六字评价:“悱恻缠绵,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句句真话”,惊觉再合适不过。精悍之作配以精悍之评,正是一个相得益彰,而非像我一般罗里吧嗦,再说不完了。
  •     最初是在贾平凹幽默精选集序言听得此书的,斜瞧默以为是幽默经典。整本书是在心里极躁的情形下匆然阅读的,内容用书中所述“我以菜园为中心的日常生活,就好比蜘蛛踞坐菜园里,围绕着四周各点吐丝结网;网里常会留住些琐细的见闻,飘忽的随感”。在大动乱的背景下,笔调沉静,压下的连城昏黑也是笼罩不住。前三记延延涉笔,读之尚感无趣,至第四记起读之难以释卷,书中渐开阔出一幅丰富言谈的画卷。其中杨前辈与默存的相依相笼十分感人,在夜幕中找路又令人捧书心牵不已。最爱是“小趋”那段、浅浅甜甜的幽默“是狗有人性呢?还是人有狗样儿?或者小娃娃不论是人是狗,都有相似之处?”狗的比喻听多了,可还是觉有味。整书文字像立在一个大时代中静静不动,哀而不伤的生活影像:“泥泞里无法快走,得步步着实。雨鞋愈走愈重;走一段路,得停下来用拐杖把鞋上沾的烂泥拨掉。雨鞋虽是高筒,一路上的烂泥沾得变成胶力士,争着为我脱靴”一干老弱病残回京,就像一次深重的旅行,种种革命菜,养养落水狗。
  •     这本书是钱钟书、杨绛夫妇在文革期间(1970年7月至1972年3月)先后下放到河南干校以后,二人共同经历劳作、学习、教育、搬迁、调回等一系列的生活琐碎小事后,杨绛用生动自然、恬静幽默的笔触书写的散文集——叙述了作者夫妇二人先后下放的离别之事、开辟菜园挖井的劳作之事、驻守菜园的闲情逸致、小狗“小趋”的趣事、杨绛的三次冒险之旅和二人先后被调回的事情。杨绛通过这一件件小事展示了在这个紧张批判斗争气氛中,中国这一代知识分子下放时的苦中作乐和同志友谊、夫妻亲人之情,让人感动的同时也忍俊不禁,感到别有趣味。杨绛写这些下放的同志们有年轻人也有七十多岁的老者,大家在一起劳作——开垦菜地、种菜、掘井、庆贺、看电影学习、驻守菜园、逮小偷、养“小趋”等等,并没有描绘太多那个时代对人的精神和肉体的折磨,只有一些只言片语带有一些隐喻,如形容自己的处境好比有一扇门,这是“自由的规律”,推它、撞它是没用的。另外在对当地的人民的一些偷菜等暴露人性的弱点也有一些温柔的讽刺,杨绛写到这些当地人把下放的同志们看作是“穿得破、吃得好,一人一块大手表”的“他们”,下放同志们实际上也受“他们”的压迫。但杨绛并没有进行过多的辛辣的批判,而是表现了对这些当地穷苦人民的同情、理解和宽容。这部散文集中有很多富有人情味的小事,虽然被下放的生活很艰苦,二老的六十岁生日也是在河南干校度过的,然而作者夫妇并没有怨天尤人或愤懑不平,读者更多感受到的是夫妻苦中作乐的小事、执手相伴的感情以及平和淡然的心态。作者夫妇在干校时分属不同的部门,经常不能见面,有时候杨绛驻守菜地的时候,钱钟书就远远隔着与杨绛说上一两句话。干校的冬夜天寒地冻,杨绛会冒着风雪去看望钱钟书再赶回来,六十岁的老人在大冷天里冒雪前进还迷了路,同时要担心被人发现而受处分,这令人心酸。然而作者在写这段回忆的时候,用了很多诙谐的自我调侃,像少女般莞尔调皮,如“幸亏我已经不是原先的胆小鬼,否则桥下有人淹死,窑里有人吊死,我只好徘徊河边吓死。” 散文与小说不一样,散文写实成分比较多,小说虚实结合,但都很有趣。这本散文集从人的面貌和人所经历的事情刻画了那个时代的剪影,还反应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忧愁,杨绛说,那时候的年轻人朝气蓬勃的,一天到晚却只是开会发言。这也反应了那个时代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对知识的戕害和对人才的浪费,同时还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担忧。尽管经历这些苦难,杨绛夫妇仍然热爱祖国,她写到“我们只是舍不得祖国,撇不下“伊”——也就是“咱们”或“我们”。尽管亿万“咱们”或“我们”中人素不相识,终归同属一体,痛痒相关,息息相连,都是甩不开的自己的一部分。”杨绛散文的语言平淡朴素却耐人寻味,在缓缓叙述生活中的有趣小事的同时也透出了一股俏皮生动,展示了老作家的赤子之心和善良美好的情怀,正如胡乔木先生评价的此书“悱恻缠绵,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句句真话。”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之前无意看到杨绛先生一段在102岁写的文字,就想这个人是谁 网上搜索才知道原本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在百度百科里面看到我们仨的一些文段,眼泪就忍不住留下来。就在当当网购书,一天之内把书看完了。哭了两次,是抽搐的哭了两次 真的很感人。推荐大家去看,一个智慧女性的一家三口平凡又富有传奇的回忆。这本书本简短,只有64页,但是文字还是一样的赞
  •     装帧非常精致,好书!
  •     知识分子只会吃不会做,有什么用?还不得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     喜欢文章中无意间漏出来的温情
  •     读杨绛先生的书 就像在听她讲那过去的故事 虽然是短短的六篇小记 却也把我带回了那个时代 体会到了先生的从容 最喜欢的 还是小趋那篇
  •     用微博流行的话,看着就猝不及防吃狗粮!
  •     物流太慢,希望能快一点。
  •     “小趋”记情
  •     “改造十多年,再加上干校两年,且别说人人企求的进步我没有取得,就连自己的那份私心,也没有减少些。我还是依然故我。”细腻之人难得通透,佩服先生的一股心气。
  •     你悔不悔当初留下不走?
  •     「悱惻纏綿,哀而不傷,怨而不怒,句句真話。」感覺第一次讀懂了楊絳。鍾書先生在序裡說有的人忘記了愧、幹校六記實有七記。讀畢恍然,應有愧的人不記愧,而楊先生卻處處於心有愧,這是怎樣的自省。
  •     第六记不写而写!
  •     为了读这本小书,今天特地乘地铁出门办事,往返途中基本也看完了。杨先生的内心对生活抱持着多深厚的洞悉与仁爱,才能在诉说此等苦难时如此举重若轻。唯有敬重。。。读的是三联2015年出的版本,质感很好很喜欢,豆瓣没有。
  •     作者以温润的笔调描写了自己和钱先生下放干校的经历。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里虽然遭受着苦难,但只要有爱和信念人们最终都能到达彼岸。
  •     苦难中诗意地活着;遇到苦难就坦然面对;最震惊的是女婿得一的死,杨先生写的很克制,大概是文革中司空见惯的自杀,心底控制,不让自己崩溃。
  •     哀而不伤,含情默默
  •     帮同事买的,同事觉得很不错。
  •     记实。大概只有小趋那篇比较可爱。杨绛笔下的钱钟书总是那么让人喜爱。含情脉脉大概如此。
  •     非常喜欢这套中学图书馆丛书。
  •     正如钱钟书写的序言
  •     书很好,平淡、朴实
  •     哀而不伤,冷暖自知。
  •     杨绛也是路痴啊,冒险记幸和小趋记情写的好玩儿。
  •     艰苦的岁月2016096-97
  •     开始买的人民文学的杨绛文集。干校六记是文集的第一篇。这本小册子(或者说这六篇文章)我看了好几十遍。平淡的语言,但很有力量。我不知道 我在那个大的环境中,能不能有这个气量,回忆的时候会不会这么平静没有怨恨。干校六记和杨先生的一切文章不适合ambitious的人,不适合想知道激烈故事情节的人。适合体会生活,试着原谅,试着平淡的人。
  •     书一如继往的好
  •     原来是不喜欢杨绛的。是从这本书开始改观的。没有亲历过那个吃人的岁月的人,真的应该对那些岁月里过来的人宽容点。
  •     我是个钱家迷,杨绛的书看了不下五本了,这本刚看完,整本书很薄,其中加上钱的一篇序应该算是七记,内容满溢真情实感,文字清丽质朴,我一向喜欢;读这本书可以了解到文革时期知识分子的生活。值得一读
  •     很多年轻人不了解干校是干什么的,那段历史已经快成为尘封的历史了。本书告诉大家那段历史,是好书。
  •     语言通俗易懂,一口气读完,欲罢不能!
  •     作者的名声自是不必多说,这是她为数不多的作品之一,很值得一看。书很薄,只有62页,但印刷非常不错,值得收藏。
  •     内心坚强的女子
  •     甚是喜欢杨绛先生的散文。
  •     当人们都处在生活的底层不得反弹的时候,骨子里的东西就容易显现出来,杨绛先生苦中作乐,笑看生活,还是很令人敬佩的
  •     儿子老师让读的,我跟着读了一遍,文字简洁、平实、亲切,第一次读她的书,没想到苦日子也能写成这样,确实是大家风范,值得购买
  •     杨绛写的文字总是能打动我
  •     书很好.书很好.
  •     给外甥女买的,老师布置的作业,不知道内容怎么样,龙应台的书应该不错。
  •     内容很真实,看的汹涌澎湃.
  •     很薄薄的小册子,定价24块。在去北京出差的空档,溜到字里行间书店买的。印象深刻的一句话:“连这些木箱、铁箱,确也不如血肉之躯经得起折磨。”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在干校下放劳动的时候,一日不读书便觉得时间飞快紧张,来不及了,来不及告诉年轻的人,书里有那么些道理,有那么些真理,有那么些足以对抗愚昧的十年。可是,人生太短暂了,有多少个十年可以挥霍,有多少个十年可以再来。
  •     喜欢杨绛的文字不是一天两天了,不掉书袋,看着真实。这本书虽然讲的时代背景和生活很灰暗,但是她总能苦中作乐,喜欢她的乐观和细腻。
  •     翻看了几次,都没有耐心继续,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提不起兴趣,可能内容离我太远~~
  •     我是看了我们仨,之后才买了这本书来看的。怨而不恕,哀而不伤,胡乔木先生的评语是贴切的。我们仨就忧伤难遣,催人落泪于梦中。
  •     帮同事买的,应该不会差的。
  •     很薄的小册子,可读性强
  •     这本书到手就迫不及待的看了,书很不错,快递也很给力。。
  •     谈谈的忧伤中,透出一股不屈的精神,那个年代,太不容易了。
  •     虽然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但充满亲切感。
  •     文字优美 以后还会再读
  •     大半年前读过,她们一家人的故事让我感动
  •     苦中作乐✋
  •     更喜欢细腻一些的文字 序言说的好:哀而不伤 怨而不怒 我更想说的是:Xxx真的是位卑鄙无耻的集权者
  •     内容好,写得好,印刷、装订也好,读起来心情好,自然效果也好。苦涩中带着笑,我们普通人没这个境界。读这种书,才有滋味。只是,书价嫌贵。
  •     此书值得一读,写得很生动
  •     语言平实,以为会写到更多的苦难然而并没有,只是记录一些平凡琐事,对内容略感失望
  •     对胃口
  •     依然故我
  •     文笔简练,感情平实。亲切,也得一窥钱先生风貌。
  •     大雪夜,为了见你一面,历险记
  •     正版书,速度快,很满意。
  •     薄薄一本小册子,我一个中午读完的,一直喜欢杨绛,她缓缓的文字充满了真诚,满含真情,特别动人
  •     有无奈,有苦涩,明明女婿含冤自杀,内心当是痛苦万分,也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     老婆喜欢看,推荐别人看
  •     作品很不错,值得每个人品读。
  •     排队看
  •     杨先生文字行云流水,娓娓道来,让人赞叹。
  •     大师的作品,就是太薄了,对不起这个价格,里面字很大
  •     书的质量不错,是本好书,孩子喜欢
  •     不忘此生优雅
  •     书很薄,字也较大,但是内容真的很不错。喜欢杨绛的文笔,总之,还是值得的!!!
  •     就六篇。。。
  •     钱钟书夫妇本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默存先生在文学所,杨绛先生在外文所。二人已年过六旬还被下放到干校进行劳动改造,期间发生的: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一只小狗)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等六记,亦有文革小插曲。
  •     轻描淡写,但意味悠长。
  •     大家大作,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
  •     帮同事买的,到货有点慢!其他的还好!
  •     钱杨soul mate 工力悉敌的双壁,钱先生作品还不够智力去欣赏,敬仰杨先生的才气与柔韧兼具
  •     粗看了一遍,挺好,还要细读一次。
  •     乍看之下,文字淡淡的,委婉畅达,是女子手笔。但细看其中二三不经意的句子间,却有深刻纸内的力道,就知杨绛先生的厉害处了。 文革时期的记录,有伤痕文学,有泣不成声的控诉。但我依然觉得,杨先生的《干校六记》与季先生的《牛棚杂忆》,哀而不伤,安之若素,泰然淡泊,在记录之余,更显人生境界。
  •     从看完《我们仨》之后,一路想补完杨绛与钱钟书的书。书中夫妻间的淡淡情令人羡慕,读着感觉好温馨。对小趋的“不敢爱抚”以及大雪过后的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也觉得“我懂了”。那段之前一直无法进入的历史故事,这次由一个个体、或是我能够理解的家人之间的情谊带入,我可以进入了。很深邃,很悲凉(但很淡)的世界,在慢慢向我打开。
  •     娓娓道来,没有歇斯底里没有痛哭失声,但能感觉的时代压在人身上的重压,坚强的一代人
  •     好看儿子喜欢。
  •     学校推荐的,适合初中生阅读!
  •     杨先生的文字!
  •     没有一句怨,却句句体会出哀愁。
  •     书的质量很好,经典值得拥有
  •     对于知识分子,最痛苦的莫过于没有书看;对于一个人,最残忍的莫过于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们全赶上了。
  •     看完只有止不住的对权力与政党的厌恶在心里沸腾
  •     在回家的路上哭成傻逼了。长大之后才发现中学时代学的那些课文,老舍啊杨绛啊鲁迅啊史铁生啊,从文风上都非常有品格,但实在不是中学生能体会的。大学也是,学基耶斯洛夫斯基根本看不明白,硬着头皮说好,但是多年后发现真的还就是精品,只是当时啥都不懂看不明白。中国教育太奇怪了。
  •     感觉**受骗了,书很小,像以前的书,然后封面被压坏了。看着这本书都没有看下去的心情。强烈建议当当用纸盒子装书。不要再用袋子装了
  •     小趋 及乡村泥泞走夜路的冒险 最特别的那个年代下的农村 偷菜 地主观念残余 睡大炕 狗吃屎 杨绛先生字里行间的心态与性情真是打动我
  •     杨绛不愧是大师,就是书太薄了
  •     不怪杨绛先生能活到100多岁,这份心态,真是值得学习
  •     杨绛先生的书一如既往好,好书。
  •     薄书一本,却回味无限,充满力量。明白了那个时代的一些真实,年轻人都该读读。
  •      默存过菜园,我指着窝棚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 默存认真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真的,什么物质享受,全都罢得;没有书却不好过日子。他箱子里只有字典、笔记本、碑帖等等。我问:“你悔不悔当初留下不走?”  他说:“时光倒流,我还是照老样。”
  •     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心痛。
  •     纸质很好,但是太薄了,只有70多页。内容还是很棒的。
  •     四星半吧,作者受了许多苦才给我们写出这本书,杨先生的笔调一直是真诚直白的,苦,也尽量轻轻地讲述。 据说,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的。
  •     三星半。文是好文,一如既往的杨绛风格,平淡而朴实。六篇小文,却读的不畅快。不知道是不是,文字所述的那些故事,那些时代背景,本就能卡住读着的心扉。
  •     文革那时心境的侧写,我心如故。
  •     书是学校老师推荐让孩子买的,包装很好,书很干净,很满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