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丛书(全十册)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2008-10
ISBN:9787806659502
作者:钟叔河 主编
页数:10页

章节摘录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西方考察记  ——《走向世界丛书》修订本出版  历史的发展从来是不平衡的。当黄河、长江已经哺育出精美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泰晤士、莱茵和密西西比河上的居民,还在黑暗的原始森林里徘徊。而自从地理大发现和产业革命以来,中国却相对地落后了。在西方实现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以后,中国还是一个基本上同外界隔绝的古老国家。是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睛。人们称林则徐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因为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到中国来时,林则徐首当其冲,他亲身感到这个世界在缩小,距离和壁垒再也不能把异国隔离开了。林则徐和魏源等人提出要“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外国的长处,以对付外国的侵略。要学习,先得了解;于是他们请人译述香港、澳门的西文书籍,加上中国史籍中的材料,林则徐编了《四洲志》,魏源编了《海国图志》。  在林、魏之后,中国才开始有读书人走出“闭关锁国”的国门,到欧美日本去学习、访问和工作,亲自去接触和了解西方的社会和文化。在这些早年出国的人们中间,有的是政府派出的外交使节,如志刚、郭嵩焘、黎庶昌、曾纪泽、薛福成等;有的是考察外国政治、法律的专使,如戴鸿慈、载泽等;有的是政治流亡人士和旅行家,如王韬、康有为、梁启超等。这些人在东西洋游历、考察、从事外交活动之后,中间的许多有心人没有缄默不语,而是把所见所闻所感,笔之于书,写成日记或游记,从而留下种种著作。《走向世界丛书》所收各书,就是这样一些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亲往西方进行接触和交流的记录。  丛书主编钟叔河先生,从1956年起,即着手搜集和研究这些旅行西方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记述,并于80年代择其尤要者数十种,整理汇编,陆续推出,即为岳麓书社出版的《走向世界丛书》(英译From East To West,Chinese Travellers Before 1911)。这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极大影响力的一套图书,彼时正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开放的中国人,再一次开始了“走向世界”的征途,《走向世界丛书》的出版可谓正当其时,因此受到读者的青睐,在当时的出版界、文化界以及广大读者中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生前曾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的李一氓先生说它是“出版界的一巨大业绩”,又说“这确实是我近年来所见到的整理古文献中最富有思想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的一套丛书”。对于这套丛书以及它的主编钟叔河所做的工作,钱钟书先生的评价是:“叔河同志正确地识别了这部分史料的重要,唤起了读者的注意,而且采访发掘,找了极有价值而久被湮没的著作,辑成《走向世界丛书》,给研究者以便利,这是很大的劳绩。”  《走向世界丛书》专收1840至1911年间中国人到欧美日本通商、留学、出使、游历和考察等所留下的日记、笔记和游记,当时出版的第一辑计三十六种,十大巨册。在这三十六种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西方考察记中,有1847年容闳留学美国写成的《西学东渐记》,1866年斌椿、张德彝等奉派游历欧洲所作《乘槎笔记》和《航海述奇》,1867年王韬私人去巴黎伦敦后所著《漫游随录》,1868年志刚巡回各国递交国书所作《初使泰西记》,1876年郭嵩焘出使英法的《伦敦与巴黎日记》,1876年李圭赴美国参加费城万国博览会写的《环游地球新录》,1878年徐建寅去德国考察造舰、兵工写的《欧游杂录》,还有唯一的中国人写的巴黎公社目击记——张德彝的《随使法国记》(原名《四述奇》),以及钱三强的伯母钱单士厘的《癸卯旅行记》和《归潜记》——那是清末唯一的女子国外游记。这些亲历西方的考察记,内容非常广泛,不仅相当真切具体地记述了“泰西”各国的社会状况、政治制度、文教设施、风土人情、山川景物等,尤其重要的是涉及了中西交往的各方面,加之记述者在历史上所处的地位又多半相当重要,所以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化的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仅举一例:关于蒲安臣( Anson Burlingame)出使一事,过去中国的学者多作否定的评价,有的甚至认为清政府任命一位外国人为自己的外交使节是“引狼入室”。而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却全录了蒲安臣在条约草案后“写呈总理衙门”的八条注释。如条约第二条规定中国与美国商民贸易,“皆由中国作主自定章程”。注释云:“系指贩盐、开矿、内地行轮船、开口岸等事可以缓办,中国亦有转身地步。要在两国贸易兴旺,方开利益之路。若于外国贸易兴旺,与中国贸易伤碍,则不能另开利益之路也。”其中回护中华的立场不难见。此次出使过程中,《初使泰西记》的记载显示,蒲安臣是忠于执行清政府意图的,后来蒲安臣在赴俄途中病死伦敦,据志刚记载,蒲安臣对于执行使命尚称尽力,“既恐办法稍差失颜于中国,措语未当又将贻笑于俄人,乃日夜焦急,致病势有加无减”。在病重时,犹“日阅新闻纸,以俄国之事为忧”。这些情况,皆可供研究此次出使事件者参考。  《走向世界丛书》各撰述版本的择取,手稿的访求,字句的校勘,依原貌而偶作删削,存资料而两稿合并,对照今昔译名,选刊历史照片,可说是处处想到读者,在在都是匠心。又,凡重要段落以边批形式加注小标题,每种书后增附“人名索引”和“译名简释”。每种著述前,钟叔河先生各精心撰写一篇介绍该书作者生平、写作时代背景和评论该书思想内容的详尽叙论,文笔流畅,论断尤称精当。  二十多年过去了,该套丛书久已售缺,坊间极为罕见,不少想阅读利用这些著作的读者苦于难觅,岳麓书社《走向世界丛书》修订本的问世,可谓恰逢其时,深得人心。此次修订,改正了原书不妥的标点和断句,增补和修改了部分边注,增加了一些珍贵的历史图片。对于二十五篇叙论,钟叔河先生在文字上也作了部分修订。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在1878年出国之后,“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才树立了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大志和信心。历史无情亦有情,后人的思想和事业肯定要超越前人,但前人的足迹总可以留作后人借鉴,先行者总是值得纪念的。修订重版《走向世界丛书》中那些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西方考察记,除了它们本身固有的学术价值与文史趣味,借鉴和纪念正是其另一重要意义所在。

前言

  《走向世界丛书》的第一本,是一九八零年八月印行的,一九八六年二月印成了已出三十六种的最后一本,时间已经过了二十多年,“走向世界”看来仍须努力。  现在,岳麓书社终于决定重印这部丛书了。  作为丛书的编者和各书叙论的作者,我一直是希望丛书能够重印的,尤其是近两年来遇到了下面三件事之后。

媒体关注与评论

  ★媒体聚焦  Ⅰ新京报(2008-5-25)  新京报推出30年阅读史系列专版  总第1期 「1980年-1986年,走向世界丛书」    ◆牢房锁不住新生的力量  时隔三十多年,钟叔河依然记得他在牢房里与朱正的讨论:中国为什么会走到现在这一步?下一步该怎么办?  1957年,钟叔河被打成右派,因为他主张“党外办报”。比起其他“右派”,钟叔河的罪名尤其隆重。他所工作的《新湖南报》给他印的一本书里,记载了他提出的“四十八条”。比如关于民主,钟叔河讲:“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高度的民主政治,哪怕经济上再强大,也是没有很大吸引力的。”比如关于无产阶级专政,钟叔河又讲:“强调专政必然会限制民主自由,使人民不能享受更多的权利。”那个年代敢这样讲话,不是右派是什么?所以钟叔河说:“我并没有被冤枉的感觉,当时没有,现在也没有。”  后来浩浩荡荡800万字“走向世界丛书”,就缘起于此。1970年,钟叔河被投进监狱,他和同在狱中的朱正经常交谈,一些私人想法逐步形成共识。“历史上的统治者,明朝的皇帝也好,清朝的太后也好,都是反对走向世界的。他们认为统治者的麻烦,是外部世界带来的。中国社会本是一个超稳定的系统,中国文化的本质也是内向的,自我感觉太良好。”钟叔河说,“坐牢的时候当然不会想到编书,但我一直在想,中国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中国人怎样才能享受民主自由,不会因为读书和思想而受罪———这是封闭的国家、中世纪社会才有的现象。”  两人讨论的情形,朱正后来写有《述往事,思来者》一文记叙。萧乾在《长沙出版界四骑士》一文中,也谈到钟叔河的牢狱之灾:“那顶帽子对他毋宁是难得的‘幸运’,因为当旁人在歌颂大炼钢铁或大打派仗的时候,他好像早就料到80年代中国必将从阶级斗争的噩梦中觉醒,改革开放必将到来。”  1979年,钟叔河恢复工作,来到湖南人民出版社,立即开始着手编书。他广泛搜览前人的出国记述,包括日记、游记、考察记、报告书等。在很多朋友的帮助下,近代中国留学、出使、考察、旅游欧美日本的记载,搜集到了三百余种,包括不少难得一见的手稿和抄本,如张德彝《随使法国记》、周作人藏黄遵宪最后定本《日本杂事诗》、钱单士厘《归潜记》家刻毛本等。“浏览过这三百余种书,等于对我们民族从封闭社会走向现代世界的历史,做了一番纵横观察。”钟叔河决定,精选其中的一百种编辑出版,是为“走向世界丛书”。  出书并不容易。有朋友半开玩笑地对钟叔河说:“不怕戴卖国主义的帽子吗?”萧乾也担忧地提醒他:“那些夸耀民主自由的书,怎可让它们在社会主义光天化日之下重新与读者见面!你岂不是自找麻烦!”钟叔河说不怕,在后来为收入丛书的《西学东渐记》所写的导言中,他援引了1881年英国人H。N。 Shore评价容闳的话:“中国本身拥有力量,可以在真正完全摆脱迷信的重担和对过去的崇拜时,迅速使自己新生。”  ◆钱钟书主动为丛书作序  1980年8月,“走向世界丛书”的第一种《环游地球新录》(李圭著)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到1983年,钟叔河在该社共出版了27种,共计20册(有的是合集)。这是丛书出版的第一阶段,立刻引起读书界高度关注。  钱钟书注意到了这套丛书,他对《读书》杂志的董秀玉表示,希望和钟叔河谈谈。1984年1月,钟叔河在北京第一次见到钱钟书和杨绛,送给他们新出的几种书。钱钟书建议钟叔河把自己写的叙论结集单行,表示愿为作序。钟叔河后来回忆这天的情景:“不巧我那天晕车,无法多请教,只再三希望他对书多提意见,便匆匆告辞了。”  回湖南后,钟叔河收到钱钟书的信:“你编的那套书,很表示出你的识见和学力,准会获得读众的称许。”此后两人书信往来数十封,钱钟书认真审读书稿,提出了许多修正意见,并破例为钟叔河作序。  这些信件,钟叔河都珍藏箱底。二十年后,杨绛给钟叔河的信中提到此事,“他(钱钟书)生平主动愿为作序者,唯先生一人耳。”  ◆钟叔河:我求得发人深省的力量  新京报:是“文革”中的遭遇促使你来做这套书的工作吗?  钟叔河:我和朱正在七十年代坐牢的时候,经常谈论一些问题,怎么我们这样的人,搞到坐起牢来了呢?“文革”使中国脱离了世界文明的正常轨道,我们当时实际上是被自己关起来了。  新京报:你反思的结果是什么?  钟叔河:中国的问题,不是哪一个人处理得公正不公正的问题,而是要不要走向世界的问题。走向世界,也不是说我要过外国人的生活,买个小汽车什么的,而是要走向全球文明。所以我当时编“走向世界丛书”是有政治理念的,不是为了把古人这些书翻出来出版,然后赚点钱这么简单。  新京报:你怎么看待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钟叔河:这里有个问题,是不是一讲全球文明,就是向西方学习,而看不起我们自己的传统呢?中国是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我们从来不看轻传统文化,追求文明,追求民主自由,也是我们中国古代就有的优良传统。今天我们讲民主自由,往往被看作传承西方的精神,其实我们古代就有民主自由精神,为什么不发扬呢?中国的传统,是可以议论政治的,过去有话讲“天下有道,庶民不议”,那就说明天下无道,庶民就议嘛。  新京报:“走向世界丛书”对今天的读者有什么样的意义?  钟叔河:你们新京报2006年1月6日有一篇文章,叫做《重读走向世界丛书》,因为湖南看不到新京报,我前几天才知道。作者是陆建德,是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  他就讲了,2006年他重新看1986年的《走向世界丛书》,感触仍然很多。看到张德彝光绪六年在英国的日记,伦敦的一个马车夫因为鞭打自己的马过多,被罚款并且监禁一个月。这就说明英国这个国家很好,法理总是顾及到人情,马尚且不能乱打,何况是人?  新京报:但是看的角度会有不同吧?  钟叔河:我编的这套书,是19世纪末的人写的,到现在一百多年。这套书最后一本是1986年出版,到现在也有22年。到现在还有人看,说明一百多年前的人对西方世界的观察,至今还有意义,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国还没有完成。我们谈中国的缺点,不是不爱中国,而是爱得很,提倡爱国首先要做到的是文明进步,让国家可爱。  新京报:为什么没有出齐这套书?  钟叔河:我本来准备出版一百种,但是出到36种,1989年以后我就离开岳麓书社了。中国做事向来是这样的,你在的时候可以做,走了之后就没有人接手了。  新京报:你选书的标准是什么?  钟叔河:注重真实。务虚的文章我不收,纯粹讲外国人好或者骂外国的,我也不收,我只收具体事情的见闻和发表的看法。  我编任何一本书,郭嵩焘也好,曾国藩也好,周作人也好,都是用我自己的思想来编,都是为了使中国走向世界。曾国藩是一个旧时代旧文化的代表,但他是那个旧时代下,个人能力最强的人。即使是这样强的人,也挽救不了中国,这就说明这个统治和文化确实要死亡了。他个人可以说是成功的,但整个体制是无可挽回地走向末路。  虽然我的思想有偏颇,也不够深刻,可这是我的思想。我在序言里写过“我的杯很小,但我以我的杯喝水”,这是法国诗人缪塞的诗。从这些书里,我求得发人深省的力量。    Ⅱ南方都市报  1980年,《走向世界丛书》出版  启蒙的作用看似很慢,实际很快  南方都市报:1979年,你从茶陵劳改队回到长沙,当时已经是几月份了?  钟叔河:3月,当时,朱正和我的女儿还有家人到火车站接我,我穿上了劳改时的衣服照了相,当时并不用穿那么厚的衣服,我是特意穿上的。回到长沙后,我原来是在《湖南日报》被划的右派,按照规定,改正后是应该回原来的单位,但是,我不愿意回报社,我本来就不喜欢办报纸。那个时候办地方报纸,没有什么空间给编辑、记者个人,报纸就是报道一些农业生产,没什么意思,我对编副刊也没什么兴趣。当时划成右派,有一个原因就是我想离开《湖南日报》,想自己办一份不是机关报的报纸,但实际上在当时办一份非党的报纸是很难的,湖南解放前只有一张报纸叫做《民主报》,我的老伴就是在那里面。《民主报》创刊比《湖南日报》还早,但是后来就办不下去了,有些调到报社,有些调到民盟机关,我老婆就是那样来的,她调到了《湖南日报》。改正后,我就更不想回《湖南日报》了。  南方都市报:进出版社后,怎么会想着要做《走向世界丛书》?  钟叔河:在监狱里,我和朱正就在思考一些问题。编《走向世界丛书》,我实际上是想纠正一些东西。中国的基本问题,就是中国的底子是封闭的,过去古代世界都是被分割成不同地区,古老文明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都不同,语言也不同,当然也不排除偶然的接触,但偶然的接触是随机的,不是自觉的。现在埃及的文字已经不是金字塔上的那种,但是我们的文字三四千年变化并不大,说明我们中国的文明是孤立的文明,同样是划分为不同的地区,各自生长起来的文明。    中国文化有独特的性质,那就是我们的保守能力非常强。这是一把双刃剑,我们的文化因为内向,产生了很强的凝聚力,几千年以来,都是很顽固地拒绝外来的文化,而且本能地认为中国人优于外国人。当然,这几年不行了,有些人变成了崇洋媚外,就算是崇洋媚外,内心骨子里面还是阿Q的心理,“你算什么了,我们原来比你阔得多!”  文明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要学习别人的长处。日本人全盘唐化,自己没有文字,但也没有变成中国的殖民地,而且反过来还打你;后来他全盘西化,他不仅没有成为英美的殖民地,而且还打英美。这便是走向世界的结果。  南方都市报:中国文化的保守、封闭和内向,直接促使你编辑《走向世界丛书》?  钟叔河:其实《走向世界丛书》,我所做的就是搜集中国人最早走到外国去留下的文字记载。中国人对外国的理解,比外国人来了解中国的时间和深度有天壤之别,利玛窦到中国来,他是有文化的人,他能学会汉语,但是中国人到外国去,绝大多数都是不懂外文的,是通过翻译了解的,只有极少数人懂英文,英文水平也很低,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开始出去一批人,他们对外国的看法也是很有成见的。刘锡鸿以为,外国人看书是反着看的。实际上文字有直行的,有横行的,你不能说以你的为标准。利玛窦拿第一张地图来看,中国皇帝便不能接受中国不是在世界的中心,因为欧美的地图都是以大西洋为中心。  像孟德斯鸠、卢梭的东西,这个东西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古代也有这种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国也有这样科学的思想,王充就提出“疾虚妄,究真实”,他主张“无鬼论”,他就说,你主张有鬼,就捉一个给我看看,这就比较接近欧洲的实证主义了。我并不是说中国的一切都不行,本人是中国人,黑头发黄皮肤,这是变不了的,但是,我们的问题就是出在太封闭、太故步自封了。  南方都市报:当时在做《走向世界丛书》,最难的是什么?  钟叔河:最难的是写叙论。写叙论需要把为什么要整理这些书的现实意义阐释出来。古代的中国是一个内向的国家,是一种内向的文化,这并不是近代才有的,是中国固有的本土文化,本身就有这么一面。当然她本身也有很多好的东西,因为我们过去的文化并不是漆黑一团的,我们有丰富的古典文学遗产,有丰富的古代思想,珍贵的思想,比如老子、庄子、孔子、孟子也有很多好的思想,好的教育思想,好的政治哲学,好的伦理哲学,这都是好的。我并不是对我们的传统文化采取虚无的态度。  但是到了“文革”期间,“四人帮”实行的就是文化专制主义,就把中国古代文化里面最不好的东西,把它发扬到极限;把好的、珍贵的东西贬低到极限,把美好的东西都作践了。我是在那样的情况之下,在“四人帮”的统治之下,开始觉得中国非得改革开放,不走向世界,是不行的。  南方都市报:《走向世界丛书》出来以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钟叔河:影响很大。首先的影响就是很多人都想看看这些书,陈原、范用、沈昌文和董秀玉他们都要看这个书,因为他们都要评论这个书。还有钱锺书也说,这个编者,如果他到北京来,我很愿意见见他。因为这个书很有意义,钱锺书为我的叙论集写了序,序的原稿还在我这里,有三封。短短的序,他写了三次,他让我提了意见,提了以后,他照改,他讲我的好话,都被我删掉了。杨绛说,这是钱锺书平生唯一一次主动写序。我离开后,有一封信是董秀玉转的,我当时忘记留下地址给他,我晕车,很不舒服,忘记留下地址。我并无意去争取他写序,是他自己讲,你写的这个叙论尤其有意思,希望印单行本。那时只出了几种,还印不了。我后来也没有给三联出,只给中华书局出了,他给我写了个序,壮一壮声势。  南方都市报:你当时想过没有,这套丛书为什么在当时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钟叔河:这个问题要大家来讲。在没看到这些书之前,很多人不知道曾经有批人到过外国去,写了一些文字,这是第一批到外国去的精英,这本身是世人所感兴趣的事情。另外,由于中国长期封闭,不跟外国人来往,所以我们现在向外开放,在思想上要突破很多东西,突破自己的观念,看看前人是怎么突破,也是必要的。  所谓走向世界,就是走向外部世界,从改革开放的意义上看,先走出去的人的水平更高一点。中国的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内向的、向心力的、保守的文化,这种文化体系是强有力的,走向世界也是很艰难的。那么我们就要看看这些先行者当时是怎样突破这些难题的,他们突破了没有。也有些人到外国后,认为中国的礼教优于外国,还是反对和外国往来。一个长期封闭的国家,它的开放初期,走向世界的这帮人的体会,的确是很有意义的。我认为当时走出去的人,总体上比现在的人都深刻一些,现在的中国人的思想普遍是肤浅的,他们不大注意考虑两种文化和制度的不同,也不做比较和研究,或者是有意无意的回避。  南方都市报:《走向世界丛书》马上就要重印了,有人说很难出现80年的红火局面,因为时代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你认为《走向世界丛书》在当下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钟叔河:我认为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我刚才讲的,中国要走向世界,这个过程是远远没有完成的,还在走向世界的起步阶段。经济上好像与外面的交往很多了,甚至还很强势,但是我们中国的现代政治、哲学以及现代人文精神,我们还在外面,还没有融入。  我说主张传播西方,学欧美,并不是说西方的就都好。很多制度并不全都来自外界。中国古代也有选举,议政、监察、弹劾等制度原来比欧洲还先进。李鸿章掌权,我可以上书,请求杀掉李鸿章,李鸿章不能找他麻烦的。可以上书言事,湖南人可以讲广东的事情,可以公开讲的,这就是言论自由。那时候考试是很严格的,如果徇私舞弊,是要杀头的。现在开后门却是公开的,这些就是现代化前的痕迹,官本位的遗留。中国在这些现象上,远远还没有现代化,还没有真正地走向世界。

内容概要

钟叔河,湖南平江人。主要著作有《走向世界--近代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从东方到西方》、《念楼集》、《天窗》、《钟叔河散文》、《念楼学短》、《学其短》等。编辑作品有《走向世界丛书》、《凤凰丛书》、《知堂书话》、《儿童杂事诗图笺释》等。  钟叔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老出版家,也是知名的历史学家。钟叔河先生20多岁时在报社做记者,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中身陷囹圄长达十年之久。1979年落实政策以后他到湖南人民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走向世界丛书”是他编辑的第一套图书,该套丛书原计划出100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只出版了36册。这套书在出版界至今仍有重大影响,当时中国刚刚从闭关锁国状态中苏醒过来,钟叔河策划的这套丛书以宽广的视角全面介绍了欧美及日本文化,作者均为我国最早接触西方国家的先哲,内容则以游记和笔记的形式体现,当时出版界的同行们都对他的这个创举和气魄肃然起敬。  钟叔河的学识令人佩服,他的胆识和勇气更加值得敬重。他是国内最早主张编辑大型系列图书《周作人作品集》和《曾国藩全集》的编辑,这在出版圈内同样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因为在中国现代史上,周作人与曾国藩是有争议的人物。

书籍目录

走向世界丛书1
修订重版前言
总序
凡序
西海纪游草
乘槎笔记·诗二种
初使泰西记
航海述奇
欧美环游记
走向世界丛书2
修订重版前言
总序
凡序
西学东渐记
游美洲日记
随使法国记
苏格兰游学指南
走向世界丛书3
修订重版前言
总序
凡序
日本日记
甲午以前日本游记五种
扶桑游记
日本杂事诗(广注)
走向世界丛书4
修订重版前言
总序
凡序
李鸿章历聘欧美记
出使九国日记
考察政治日记
走向世界丛书5
修订重版前言
总序
凡序
钟叔河:曾纪泽在外交上的贡献
曾纪泽:出使英法俄国日记
索引与简释
走向世界丛书6
走向世界丛书7
走向世界丛书8
走向世界丛书9
走向世界丛书10

编辑推荐

  二十多年过去了,该套丛书久已售缺,坊间极为罕见,不少想阅读利用这些著作的读者苦于难觅,岳麓书社《走向世界丛书》修订本:《走向世界丛书(第1辑)(共10册)(修订珍藏本)》的问世,可谓恰逢其时,深得人心。今天我们修订重印这套书,除了它本身固有的学术价值与文史趣味,更因为它具有十分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2008年,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三十周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的三十周年,更是解放思想的三十周年,改革开放的三十周年。这是不平凡的三十年。三十年间,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在迅猛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我们正在经历一场空前的全球化浪潮,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走向世界,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

作者简介

《走向世界丛书》是20世纪8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一套湘版图书,它的出版在当时的出版界、文化界以及广大读者中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曾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的李一氓说它是“出版界的一巨大业绩”,又说“这确实是我近年来所见到的整理古文献中最富有思想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的一套丛书”。对于这套丛书以及它的主编钟叔河所做的工作,钱钟书的评价是:“叔河同志正确地识别了这部分史料的重要,唤起了读者的注意,而且采访发掘,找了极有价值而久被湮没的著作,辑成《走向世界丛书》,给研究者以便利,这是很大的劳绩。”
丛书主编钟叔河先生,从1956年起,即着手搜集和研究旅行西方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记述,并于80年代择其尤要者数十种,整理汇编,陆续推出,即为岳麓书社出版的《走向世界丛书》(英译From East To West,Chinese Travellers Before 1911)。《走向世界丛书》专收1840至1911年间中国人到欧美日本通商、留学、出使、游历和考察等所留下的日记、笔记和游记,当时出版的第一辑计三十六种,十大巨册。该套丛书所收是鸦片战争失败后,一些具有先进思想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亲往西方进行接触和交流的记录。这些记录是近代中国人睁眼展望现代文明的第一次,是中国人开始走向世界的早期脚印。从此以后,封建统治者闭关锁国的状态才开始慢慢打破,人们才开始渐渐打开眼界,走向世界。而上世纪80 年代,正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开放的中国人,再一次开始了“走向世界”的征途,《走向世界丛书》的出版可谓正当其时,因此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

图书封面


 走向世界丛书(全十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早就想买这套书,忍了好久,终于在初七这天下决心订了一套,今天初九,快递员送来,拿走840块,留下了十本厚厚的书。到手后匆匆浏览一遍,感觉这套书从装帧到内容,整体上还是很不错的,值得细细阅读。书上标的是“第一辑”,不过估计第二辑是没什么希望出版了。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该套丛书所收是鸦片战争失败后,一些具有先进思想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亲往西方进行接触和交流的记录。这些记录是近代中国人睁眼展望现代文明的第一次,是中国人开始走向世界的早期脚印。从此以后,封建统治?闭关锁国的状态才开始慢慢打破,人们才开始渐渐打开眼界,走向世界。
  •     这套书用纸装帧印刷均好,活动购得,折合680元,运输也无损坏,很喜欢。
  •     这套书真是太好了。早知道有这套书,我就会少花很多冤枉钱了。我之前已经一本一本的买了梁启超,容闳,郭嵩焘,等好多人的第一次睁眼看世界的书,早知道买这套书,就不用花钱零散的买了。这套书基本上把清末很多人的开眼看世界的“第一眼”都收集齐了,而且我下单后,就缺货了,抢到最后一套。哈哈
  •     钟先生的导读真是写得很精到,还有每本书都很好读,
  •     鈡叔河先生的书读过好几本,能系统看到先生编订的走向世界书系,感觉先生勤奋敬业的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功底。同时,也感知到上世界初先贤们的精神世界。
  •     可以看看百年前中国人如何看待世界的
  •     《走向世界丛书》是我国晚清时期文化交流的珍贵史料,关于该丛书的价值和意义早有人说过,这里不再赘言。想说说自己与这套书的渊源关系:该书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可惜那时候我一心学习古典文学,根本没有留意它。90年代后期开始学习中国近代文学与文化,才知道有此书,并且一下子喜爱上了它。可惜那时候以及购买不到全套了,十余年来只能在书摊上、小店里搜寻,陆续、购买了第二、三和六册,同时还买了几本湖南人民出版社的单行本,如罗森等的《日本游记五种》——但一直对此耿耿于怀。此次终于通过当当图书达成心愿,心中的愉悦真是无以言表!
  •     本来需第一次印刷的,结果买了个第二次印刷的,客服也不给力,无结果,但钟先生编的书还是赞一个。
  •     修订后也太贵了吧~
  •     等了好几年,终于圆了梦!
  •     钟叔河先生的书,值得读!
  •     容闳是第一位毕业于耶鲁大学的中国人,他促成了中国的教育近代化,值得后人铭记
  •     只是扒啦了任公的《新大陆游记》,可惜诺大的图书馆竟然连《饮冰室全集》都没有!!!可恨!!
  •     丛书构思立意都不错啊……岳麓出版有点意思。
  •     包装精美,值得收藏,如价格能有下调,我还想买套送朋友的!
  •     值得一看,只是需要时间。
  •     很早就象买这套书,但价格实在让人无法下手。趁这次活动,狠狠心买了一套。钟叔河先生的《走向世界:近代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和《从东方到西方》早就购买并已拜读。虽然图书收集的都是清末1840至1911年间中国人到欧美日本通商、留学、出使、游历和考察等所留下的日记、笔记和游记,有些内容不乏陈腐,但其中也不乏先进思想,象容闳等人的身体力行,更是令人钦佩。许多观点放之今日也熠熠闪光。可以把该书当做了解中国开放历史的稗官野史来读。
  •     期待已久的书,一直想买,终于如愿。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